[春秋]十有二年,春,正月。
[春秋]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yu) 惡曹。
《春秋》上半年的記錄,都是圍繞曹桓公葬禮,“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終生,是曹桓公名。魯桓公十年春天,正月庚申日,曹桓公去世,夏季五月,曹國安葬曹桓公。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九年,春,紀季薑歸於(yu) 京師。”紀季薑就是紀國嫁到王室的公主。紀,代表她來自紀國。季,說明她在姊妹中的排行。薑,是紀國的姓。京師,就是雒邑,此處代指王室。
春天,《春秋》記錄了兩(liang) 件事。第一件事是“八年,春,正月,己卯,烝。”正月己卯日,魯國舉(ju) 行了烝祭。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鹹丘,杜預注釋說“高平巨野縣南有鹹亭”,即今天的山東(dong) 省菏澤市巨野縣一帶。
秋季,《春秋》記載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秋,八月,壬午,大閱。”八月,壬午,魯國舉(ju) 行了大閱兵。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不過三傳(chuan) 引述《春秋》時略有差異。《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引述《春秋》時作“六年,春,正月,實來。”《左傳(chuan) 》則是“六年,春,正月,寔來。”杜預注釋說:“寔,實也。”可見三傳(chuan) 其實一致。
秋季,《春秋》一共記載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秋,蔡人、衛人、陳人從(cong) 王伐鄭。”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很奇怪的記錄,“五年,春,正月,甲戌、己醜(chou) ,陳侯鮑卒。”魯桓公五年春天,正月甲戌日、己醜(chou) 日,陳國的國君陳桓公(名鮑)去世了。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四年春,正月,公狩於(yu) 郎。”郎,在魯隱公元年《左傳(chuan) 》就提到過,是魯國南部邊界城邑,靠近宋國。這條記錄從(cong) 字麵看似乎沒什麽(me) 深意。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三年,春,正月,公會(hui) 齊侯於(yu) 嬴。”嬴,在今天的山東(dong) 省濟南市萊蕪區西。不過這條記錄有一處稍微異常,是“正月”而非“王正月”,具體(ti) 原因在魯桓公元年解釋“桓無王”時已探討過,此處不再贅述。
秋季,是個(ge) 多事之秋,《春秋》一共記載了四件事。
夏季,《春秋》唯一記錄是“夏,四月,取郜大鼎於(yu) 宋,戊申,納於(yu) 太廟。”郜大鼎,說明這個(ge) 鼎本來是郜國的寶物。魯隱公十年夏天,魯鄭聯軍(jun) 攻打宋國,攻取了郜,意味著郜國在那之前已經被宋國所攻占,所以此鼎隨之歸於(yu) 宋。
《春秋》在春季有三條記錄。但這三條記錄實際說兩(liang) 件事,第一件事是正月,宋國發生弑君政變。三月,幾位諸侯的會(hui) 麵是這次政變事件的後續。第二件事是在此期間滕國國君來訪。為(wei) 方便理清思路,我們(men) 把宋國政變的事放到一起看。
時間進入公元前711年,魯國的曆史翻開新的一頁,魯桓公正式即位。前麵提到過,魯桓公的母親(qin) 是宋國公主仲子,父親(qin) 是魯惠公,按《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桓公名允。
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季,《春秋》唯一記錄是“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兩(liang) 位國君滕侯、薛侯來訪。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十年,春,王二月,公會(hui) 齊侯、鄭伯於(yu) 中丘。”中丘,魯隱公七年《春秋》有“夏,城中丘”的記錄。這次會(hui) 麵,顯然是去年冬天齊、魯雙方國君會(hui) 麵的後繼,大背景就是鄭國以周桓王名義(yi) 討伐宋國。所以,促成這次會(hui) 麵的幕後真正主人公——鄭莊公——終於(yu) 出場了。
春季,《春秋》記錄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九年,春,天王(子)使南季來聘。”《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引述《春秋》時這裏都是“天王”,《左傳(chuan) 》是“天子”。春天,王室派出了一位被《春秋》稱為(wei) “南季”的使者來魯國聘問。
春季,《春秋》記錄了兩(liang) 件事。第一件事是“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yu) 垂。”垂,杜預注釋說“衛地,濟陰句陽縣東(dong) 北有垂亭。”則大致在今天山東(dong) 菏澤東(dong)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