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桓公二年(2)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二日壬戌
耶穌2024年6月27日
[春秋]夏,四月,取郜大鼎於(yu) 宋,戊申,納於(yu) 太廟。
夏季,《春秋》唯一記錄是“夏,四月,取郜大鼎於(yu) 宋,戊申,納於(yu) 太廟。”郜大鼎,說明這個(ge) 鼎本來是郜國的寶物。魯隱公十年夏天,魯鄭聯軍(jun) 攻打宋國,攻取了郜,意味著郜國在那之前已經被宋國所攻占,所以此鼎隨之歸於(yu) 宋。鼎,在當時是很重要的禮器,和璧一樣,都是祭祀神靈的寶物。魯國將其納於(yu) 太廟,就是獻給祖先神靈。宋國行賄魯桓公的贓物,魯桓公轉眼拿過來獻給祖宗,這是又來行賄自己的老祖宗的意思嗎?難道認為(wei) 魯國的老祖宗也是貪財納賄之輩嗎?所以,這件事,有人看不慣了,《左傳(chuan) 》夏季的記錄,就是有人對此提出批評: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yu) 宋。戊申,納於(yu) 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lin) 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zī)食不鑿,昭其儉(jian) 也。袞(gǔn)、冕、黻(fú)、珽(tǐng),帶、裳、幅、舄(xì),衡、紞(dǎn)、紘(hóng)、綖(yán),昭其度也。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fǔ)、黻(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qí)旗,昭其明也。夫德,儉(jian) 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lin) 照百官,百官於(yu) 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zhì)其賂器於(yu) 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yu) 雒邑,義(yi) 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luan) 之賂器於(yu) 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nei) 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yu) 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第一段史稱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哀伯,是臧僖伯之子,名達,諡哀,也稱臧孫達。他說的這段話裏,昭,是光大意思。塞,是堵塞、杜絕。違,即違背法律和道義(yi) 的行為(wei) 。大路,是祭祀用的一種車。越席,杜預注釋說,“越席,結草。”所謂“大路越席”即結草為(wei) 席鋪在車裏。“大羹不致”,指簡單煮一下而不加調味品的肉汁。粢,是古代祭祀用的粗糙穀物。袞,指君主祭祀先王時所穿的禮服;冕,是帽子;黻,本意指代古禮服上黑與(yu) 青相間的花紋,杜預注解此處為(wei) “韋韠(bì)”,即為(wei) 一種遮蔽膝蓋的皮質衣服;珽,即玉笏;帶,即衣服上的帶子;裳,是下衣,所謂衣下曰裳;幅,是綁腿布;舄,是鞋子;衡,是古代把帽子固定在頭發上的簪;紞,是古時冠冕上用來係瑱(tiàn)的帶子;紘, 指冕冠上的係繩,天子冕冠用朱色,諸侯青色,大夫和士用黑色;綖,是帽子上的一種裝飾物。藻率,是皮革做的放置玉的容器。鞞、鞛,都是佩刀刀鞘上的裝飾,杜預注釋說:“鞞,佩刀削上飾,鞛,下飾。”鞶、厲、遊、纓,都是帶子的意思,但又有細微差別,杜預注釋說:“鞶,紳帶也,一名大帶;厲,大帶之垂者;遊,旌旗之遊;纓,在馬膺前,如所帬(qún)。”火、龍、黼、黻,指旗子上畫的火、龍、黼(注:本意是古代禮服上繡的黑白條紋)、黻。五色,即青、黃、紅、白、黑。錫、鸞、和、鈴,都是馬和馬車上的鈴鐺一類飾品,杜預注釋說:“錫,在馬額;鸞,在鑣(注:指馬口中所銜鐵具露出在外的兩(liang) 頭部分);和,在衡(注:應該是在車身的橫木);鈴,在旂(qí)(注:指帶有鈴鐺的旗子)。”三辰,即日、月、星。三辰旂旗指繪有日、月、星的旗幟。登降有數,登為(wei) 增加,降即減少。寘,通置,即安置的意思。“寵賂章也”的章,即光明正大行事意。
第一段意思說,夏季,魯國從(cong) 宋國取得了郜鼎,戊申,安放在了太廟,這不合乎禮製。因此臧哀伯勸諫魯桓公說:“做國君的,要帶頭宣揚德行而杜絕違背道義(yi) 的事情,這樣才能給百官做出表率,即使這樣尚且擔心有什麽(me) 失誤疏忽沒做到位,因此要彰顯德行以給後世子孫垂範。所以肅然清淨的太廟用茅草覆蓋,大路用草做墊席,肉汁裏不用五味調和,祭祀用的糧食不會(hui) 是精細穀物,以此來昭示祖先的節儉(jian) 。祭祀的時候,穿戴的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這些東(dong) 西都是為(wei) 昭示尊卑各有其度;藻率、鞞、鞛、鞶、厲、遊、纓,都是為(wei) 了表明禮數;衣服上繡有火、龍、黼、黻,是為(wei) 了昭示紋彩;(車馬服飾具備)五種顏色來繪出各種形象,是為(wei) 了表示器物都具備了;錫、鸞、和、鈴,是為(wei) 了表示聲音;旗幟上繪有日月星,是為(wei) 了表示光明。美好的品德,就是節儉(jian) 而遵守法度,增減都要符合一定的數量。用紋彩、物色來記載事物,用聲音和光亮來宣揚事物,從(cong) 而表現給百官。百官才會(hui) 有警戒和畏懼,於(yu) 是就不敢違背法律和製度。而今(宋國弑君卻不被懲罰就是)毀滅道德卻樹立邪惡為(wei) 榜樣,還把他們(men) 用來賄賂的器物安置於(yu) 太廟,並公然向百官炫耀。如果以後官員都這樣做了,怎麽(me) 懲罰他們(men) 呢?國家的敗亡,就是因為(wei) 官員走上了邪路。官員失德,就會(hui) 寵幸和賄賂大行其道。(把受賄得來的)郜鼎安置在太廟裏,還有什麽(me) 比這更過分的?當年周武王滅商,把九鼎遷到雒邑,尚且被正義(yi) 的人批評認為(wei) 做的不對,何況如今公然將這種違反禮製的賄賂品安放在太廟,這比起(周武王遷九鼎)來,又怎麽(me) 說呢?”但是魯桓公並沒聽他的勸諫。
臧哀伯這番勸諫,舉(ju) 了那麽(me) 多例子,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wei) ,舉(ju) 辦重要儀(yi) 式的時候,不同身份要穿不同的禮服,不同的物品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yi) 。但要傳(chuan) 達的核心意思就一點:宗廟裏的任何事情和器物,都是有規矩有講究的,不能亂(luan) 來。“郜鼎在廟,章孰甚焉?”這就是委婉地表示,這樣做不是明擺著宣揚行賄受賄嗎?這屬於(yu) 對整個(ge) 魯國的價(jia) 值取向有重大負作用的舉(ju) 動。
第二段借他人之口,對臧哀伯諫納郜鼎一事做了評論。內(nei) 史,是周王朝的大夫,就是史官。周王室的內(nei) 史聽說這件事後,說:“臧孫達在魯國一定會(hui) 後繼有人啊!國君做了錯事,但他依然不忘記用道義(yi) 來進行勸諫。”
之所以這位內(nei) 史誇讚臧哀伯,是因為(wei) 在麵對國君做的不對的時候,他敢於(yu) 站出來直言勸諫,盡到了臣子的本分。
臧哀伯諫魯桓公納郜鼎,看得出他確實遺傳(chuan) 了乃父臧僖伯的風範,講道理條理清晰邏輯嚴(yan) 密,而且出發點也是大義(yi) 所在,可以說義(yi) 正辭嚴(yan) ,並推而廣之認為(wei) 這樣下去有可能助長歪風邪氣導致國將不國。隻可惜遇到魯桓公,說了也沒用。所以杜預在注釋在《左傳(chuan) 》到此的時候,說:“僖伯諫隱觀魚,其子哀伯諫桓納鼎,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故曰其有後於(yu) 魯。”
《榖梁傳(chuan) 》對魯桓公納郜於(yu) 太廟一事,評論如下:
桓內(nei) 弑其君,外成人之亂(luan) ,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其道以周公為(wei) 弗受也。郜鼎者,郜之所為(wei) 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為(wei) 討之鼎也。孔子曰:名從(cong) 主人,物從(cong) 中國,故曰郜大鼎也。
魯桓公於(yu) 魯國內(nei) 部而言,弑殺國君,於(yu) 外而言又成就了宋國華父督的亂(luan) 行,收受賄賂以後回來,拿賄品來祭祀祖先,這不合禮法。其行為(wei) 違背了周公製定的行為(wei) 規則。郜鼎,是郜國鑄造的。之說以這裏說“宋”,是因為(wei) 從(cong) 宋國取過來的,以(這個(ge) 鼎)作為(wei) 討伐宋國(弑君的贖罪品)。孔夫子說了:(鼎的)名字隨主人,實物則取自中原諸侯國家(注:中國,即中原的諸侯國),因此稱呼這個(ge) 鼎為(wei) “郜大鼎”。
《公羊傳(chuan) 》的關(guan) 注重點也在這個(ge) 鼎的稱謂上:
此取之宋,其謂之郜鼎何?器從(cong) 名,地從(cong) 主人。器何以從(cong) 名?地何以從(cong) 主人?器之與(yu) 人非有即爾。宋始以不義(yi) 取之,故謂之郜鼎。至乎地之與(yu) 人則不然。俄而可以為(wei) 其有矣。然則為(wei) 取可以為(wei) 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wèi),無時焉可也。戊申,納於(yu) 太廟。何以書(shu) ?譏。何譏爾?遂亂(luan) 受賂納於(yu) 太廟,非禮也。
這段記錄舉(ju) 楚王的例子,提到的“媦”,是妹妹的意思,妻媦,即以妹妹為(wei) 妻,不過具體(ti) 是哪位楚王的案例,我還真孤陋寡聞了。這個(ge) 鼎是從(cong) 宋國取得的,為(wei) 何稱為(wei) “郜鼎”?因為(wei) 器物是使用(原來就有)的名字,土地是根據(占有它的)主人(來命名)。為(wei) 何這樣說呢?因為(wei) 器物對於(yu) 人而言,並不是人去占有了它所以才這樣的。宋國當初取得這個(ge) 鼎就是不道義(yi) 的行為(wei) ,因此(即使被宋國取得了),依然稱為(wei) “郜鼎”。對於(yu) 土地而言就不同了,須臾之間就可能被別人占有。那是不是說(土地)被誰取得了就是被誰占有了呢?不是。為(wei) 何這樣說?例如楚王以妹妹為(wei) 妻,這種事任何時候都不可以的。為(wei) 何記錄戊申將郜鼎納於(yu) 太廟?是表示譏諷的意思。譏諷魯桓公讓宋國的亂(luan) 臣賊子遂了心願而將受賄所得祭獻在太廟,這不合禮法。
“器從(cong) 名,地從(cong) 主人”,對器物與(yu) 土地的態度,感覺有點類似今天動產(chan) 與(yu) 不動產(chan) 的概念。至於(yu) 說“楚王之妻媦,無時焉可也”,足見我泱泱中華自古就對亂(luan) 倫(lun) 持否定態度,不像歐洲,直到中世紀還近親(qin) 繁衍。
魯桓公二年,以這場鬧劇開始。為(wei) 何當時的人如此看重鼎,尤其是臧哀伯還拿九鼎來比喻,這就有必要解釋一下九鼎。先說一個(ge) 論斷:如果九鼎今天能被找到,那麽(me) 毫無疑問會(hui) 成為(wei) 我們(men) 國家至高無上的寶物,什麽(me) 傳(chuan) 國玉璽和氏璧之類的,也得甘拜下風。為(wei) 何這樣說呢?是因為(wei) 這九鼎在中國曆史上,實在太重要了。《史記·封禪書(shu) 》記載說:
聞昔泰帝興(xing) 神鼎一,一者壹統,天地萬(wan) 物所係終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嚐亨鬺(shāng)上帝鬼神。遭聖則興(xing) ,鼎遷於(yu) 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聽說很久以前泰帝(注:傳(chuan) 說中的遠古聖王,就是太昊伏羲)鑄造了一座神鼎,一就是一統的意思,是天地萬(wan) 物歸於(yu) 一統的象征。此後黃帝製作了三座寶鼎,象征著天、地、人。後來大禹收集了九州出產(chan) 的金屬,鑄成了九個(ge) 鼎。這九個(ge) 鼎都曾經用來烹煮祭禮而祭祀上帝鬼神(注:亨,是祭祀。鬺,烹煮牲肉以祭祀)。九鼎遇到聖明的君主就會(hui) 出現,一直傳(chuan) 到了夏代、商代。周朝末年的時候,周王室德行衰敗,宋國的社廟覆亡(注:代指宋國滅亡),鼎就沉沒在水中,再沒有出現。
這段話大致交代了一下九鼎的來曆,從(cong) 泰帝的一鼎到黃帝的三鼎到大禹的九鼎,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相延續的。最終,鼎成為(wei) 了傳(chuan) 國寶器,也成了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有個(ge) 詞叫“問鼎中原”,就是取得天下的意思。
據說大禹作九鼎,鼎上鑄刻有天下九州的地圖和各地的名山大川奇珍異物,以此象征天下九州都歸於(yu) 統治之下。此後夏、商、周三代都將九鼎奉為(wei) 國家政權的象征,以取得九鼎來象征政權繼承的合法性。商湯滅夏後將九鼎遷到商都,盤庚遷都於(yu) 殷九鼎隨之而遷殷,周武王滅商後遷九鼎於(yu) 雒邑(注:即《左傳(chuan) 》記載的臧哀伯進諫時說的“武王克商,遷九鼎於(yu) 雒邑”一事。但是《史記·周本紀》的記載稍微有不同,說是“成王在豐(feng) ,使召公複營雒邑,如武王之意,周公複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則遷九鼎於(yu) 雒邑是周成王時候的事)。《墨子》裏有“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說的就是這回事。
因為(wei) 擁有九鼎就是統治天下的象征,所以春秋戰國時候,一些有野心的諸侯就紛紛覬覦九鼎。比較有名的就是後麵會(hui) 看到的楚莊王問九鼎,被王孫滿懟了一頓,可見至少在當時人眼裏,九鼎還是有明確下落的,就在王室。
但後來九鼎的下落就出現了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史記·封禪書(shu) 》的說法,“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這個(ge) 觀點,後來班固在《漢書(shu) 》中做了補充,說在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沒於(yu) 泗水(注:今江蘇徐州一帶)之下,後來秦始皇還派人下水打撈但無功而返。但這種說法有一個(ge) 問題,就是既然周武王滅商取得九鼎,而且周公將九鼎安置在了雒邑,怎麽(me) 可能後來又歸於(yu) 宋國(商的後裔)且在泗水而沒?
另有一種說法,出自《史記》。《史記·周本紀》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dong) 王。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yu) 憚狐。”《史記·秦本紀》裏也有“(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東(dong) 亡,其器九鼎入秦”一說。說明至少在秦滅周的時候,九鼎依然存在,且歸於(yu) 秦。但自秦起,後世就再也沒有見過九鼎,所以說九鼎入秦,似乎概率也不大。我倒是傾(qing) 向於(yu) 在此之前九鼎已經失落。秦國與(yu) 九鼎有關(guan) 的傳(chuan) 說還有一個(ge) “秦王舉(ju) 鼎”的典故,說是秦武王去洛陽,看到九鼎,指著雍州之鼎說是秦鼎,要帶回鹹陽(注:秦屬雍州,秦的都城很長一段時間就在雍城,祖廟也多在雍城,秦始皇的登基典禮也是在雍城舉(ju) 行的),仗著自己力氣大去舉(ju) 鼎,不料失手砸斷脛骨,當夜氣絕而亡(注:《史記·秦本紀》隻記載了“王與(yu) 孟說舉(ju) 鼎,絕臏。八月,武王死。”雖說秦武王是舉(ju) 鼎而死,但並未說舉(ju) 的就是九鼎之一)。
按《史記·周本紀》記載,在周武王滅商後,有“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的記錄,即周武王滅紂後,命南宮括、史佚向隨同伐紂的諸侯展示九鼎和寶玉(注:保,通寶)——感覺就是戰勝後展示戰利品。而九鼎易主,意味著王權自殷而周更替完成。九鼎再次出現的記錄,就是周成王時周公遷雒邑了,此後再沒有在公開場合出現過。
九鼎在周末神秘消失,成為(wei) 華夏曆史一大謎團,因為(wei) 按照九鼎的重要性來說,不會(hui) 輕易就消失在曆史長河中。有一種說法(注:出自《戰國策》)說九鼎非常巨大,要拉動一個(ge) 鼎就需要數萬(wan) 人。如果九鼎真是九個(ge) 龐然大物,更不可能輕易消失,畢竟,後來秦始皇鑄的十二銅人都知道怎麽(me) 消失的,較之而言九鼎重要的多了,不應該沒有記錄。所以後來還有一種說法,說九鼎其實是一個(ge) ,名字就叫“九鼎”,而且不大,隻是其象征王權所以地位尊貴而已。此外還有其他猜測,例如被周王室偷偷融化了鑄錢(注:考慮到東(dong) 周初年已經能“求賻”,後代兒(er) 孫日子過的更淒惶,萬(wan) 一遇到個(ge) 敗家子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我猜測,甚至王孫滿時期到底九鼎還在不在也不好說了),還有人猜測被作為(wei) 某位周天王的陪葬品了等等,但是周天子慣例是死後不封不樹,導致曆代周王陵到底在哪,到今天都是考古上的一大謎團。從(cong) 心底講,我倒是真的希望九鼎就埋藏在地下,有朝一日能重現天日。
九鼎消失後,後世有些帝王不甘心,於(yu) 是重鑄九鼎——用今天話來說就是贗品、仿製品。這種當然沒有任何法理上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隻是自欺欺人罷了。武則天、宋徽宗都曾幹過這事。武則天能理解,畢竟得位不正,需要讖緯祥瑞這些東(dong) 西來給自己造輿論。宋徽宗當皇帝不行,但玩花樣挺有想法,除了造九鼎,還有過封禪泰山的舉(ju) 動——考慮到他的政績實在太差,以至於(yu) 從(cong) 他以後,後世帝王都恥於(yu) 再去搞泰山封禪的典禮了。此後也再沒有聽說誰去重鑄九鼎來給自己造輿論——畢竟,大家都不是傻子,這樣做徒增笑料。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