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桓公三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四日甲子
耶穌2024年6月29日
[春秋]三年春,正月,公會(hui) 齊侯於(yu) 嬴。
夏,齊侯、衛侯胥命於(yu) 蒲。
六月,公會(hui) 杞(紀)侯於(yu) 郕(盛)。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公子翬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薑氏於(yu) 讙。
公會(hui) 齊侯於(yu) 讙。
夫人薑氏至自齊。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
魯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三年,春,正月,公會(hui) 齊侯於(yu) 嬴。”嬴,在今天的山東(dong) 省濟南市萊蕪區西。不過這條記錄有一處稍微異常,是“正月”而非“王正月”,具體(ti) 原因在魯桓公元年解釋“桓無王”時已探討過,此處不再贅述。
這條記錄《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都沒有關(guan) 注。《左傳(chuan) 》對春季的事情記錄如下:
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於(yu) 陘庭,韓萬(wan) 禦戎,梁弘為(wei) 右,逐翼侯於(yu) 汾隰(xí),驂(cān)絓(guà)而止。夜獲之,及欒共叔。
會(hui) 於(yu) 嬴,成昏於(yu) 齊也。
第一段依然是曲沃代翼。曲沃武公,是曲沃莊伯的兒(er) 子,是此時曲沃一係最高首領。次,是駐紮停留的意思。魯莊公三年,《左傳(chuan) 》專(zhuan) 門解釋說“凡師,一宿為(wei) 舍,再宿為(wei) 信,過信為(wei) 次。”說明這次曲沃一係的軍(jun) 隊在陘庭駐軍(jun) 好幾天。韓萬(wan) ,杜預注釋說是曲沃莊伯的弟弟,其采邑在韓(注:就是今天的陝西韓城和山西河津一帶),後人因而以韓為(wei) 氏,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韓,即是他的後代。梁弘,是與(yu) 他並肩作戰的另一位將領。
這裏解釋下當時戰車的配置。春秋時一輛戰車一般是駕兩(liang) 匹或四匹馬。四匹駕馬中間的兩(liang) 匹稱“兩(liang) 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liang) 側(ce) 。左右的兩(liang) 匹稱“兩(liang) 驂”,以皮條係在車前,合稱為(wei) “駟”——即所謂“駟馬難追”的“駟”。每輛戰車標配是車上三名甲士,尊者居左執弓箭負責遠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一人執戈矛負責消滅近身敵人,稱“車右”,又稱“參乘”。禦者居中,一般隻隨身佩帶短劍一類兵器以備緊急時刻防禦。除車上三名甲士外,每輛戰車還配有固定數目的步兵,這些步兵和每輛戰車編在一起,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yu) 徒役,便構成當時軍(jun) 隊的一個(ge) 基本編製單位,稱為(wei) 一乘(shèng)。所以當時裏常常以“千乘之國”來指代軍(jun) 力強大的國家。國君所乘戰車稱為(wei) “戎車”,配置跟這個(ge) 基本相同。“韓萬(wan) 禦戎,梁弘為(wei) 右”,可以得知這輛戰車上三人,曲沃武公居左執弓,韓萬(wan) 居中負責禦車,梁弘為(wei) 車右。從(cong) 曲沃武公親(qin) 臨(lin) 一線追殺晉哀侯未竟,看得出曲沃一脈對這一戰誌在必得。
汾隰,字麵意思是指汾河邊上,具體(ti) 是今天西洪洞縣以南、襄汾縣以北汾水兩(liang) 岸地區。絓,是絆住、掛住的意思。欒共叔,是欒賓的兒(er) 子,有說他名成,諡號共,所以史書(shu) 也稱欒共子,他是晉國中央政權的擁護者,和父親(qin) 分屬不同陣營。
第一段意思說,魯桓公三年,曲沃武公率軍(jun) 攻打晉國中央政權,軍(jun) 隊駐紮在了陘庭(雙方開戰),韓萬(wan) 給曲沃武公駕車,梁弘為(wei) 車右。一直追殺晉哀侯到汾隰,追逐中曲沃武公戰車的馬匹掛住了樹木而被迫停下來。晚上,抓獲了晉哀侯,並俘虜了大夫欒共叔。
後麵的事《左傳(chuan) 》此處沒有多記載,但據《國語·晉語》記載,曲沃武公曾試圖勸降欒共叔,被拒絕,並力戰而死——確實是個(ge) 忠義(yi) 之人。
第二段記錄,是對魯桓公會(hui) 見齊僖公的記錄做了注解。昏,就是婚。據說上古時候男女雙方的婚姻往往不是自願的,大多數是搶婚而成,既然要搶,隻有在黑夜裏進行,所以“昏”又引申為(wei) “結婚”的意思,後來古人娶親(qin) 就經常是在黃昏時舉(ju) 行。成昏,在這裏應該類似我們(men) 今天說的訂婚。這次雙方會(hui) 麵,是為(wei) 了魯桓公與(yu) 齊國結成婚姻關(guan) 係。
這樁婚事的女主人公,此處沒有介紹。她是齊僖公的女兒(er) ,後世稱為(wei) 文薑。但這樁婚事從(cong) 一開始就被人鄙視。杜預就認為(wei) 之所以《春秋》此處特意記錄了這麽(me) 一筆,是因為(wei) “公不由媒介,自與(yu) 齊侯會(hui) 而成昏,非禮也。”意思這次是魯桓公上趕著巴結齊國,連媒人都顧不上要了,根本不符合禮數。
所以也可以推測出,這次會(hui) 麵和雙方結親(qin) ,大概率是魯桓公主動提出來的,急切到連媒人都省略了。在當時男女雙方結親(qin) 是非常看重媒人。《詩經·氓》裏的女主人公就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意思說不是我看不上你啊,隻怪你沒有按照禮法讓媒人來提親(qin) 。一個(ge) 普通民間女子尚且如此重視禮法,國君怎麽(me) 可能反而不在意呢?魯桓公完全可以而且也應該先派個(ge) 大夫去齊國提親(qin) ,按常規流程一步一步往前推進。但很奇怪,作為(wei) 周公後人的魯國,把能省略的環節基本都省略了——隻能說魯桓公太迫切想結成這樁婚姻了。之所以如此迫切,你要說因為(wei) 愛情,誰都不信,因為(wei) 理論上講魯桓公跟文薑此前彼此麵都沒有見過,怎麽(me) 可能有愛情?不要說一見鍾情,連見色起意的可能性都無限趨近於(yu) 零。唯一的解釋,就是利益,是魯桓公迫切需要這場婚姻來實現他的利益訴求。
魯桓公迫切希望通過這樁婚姻得到什麽(me) ?答案很明顯:這次婚姻關(guan) 係的確立,對於(yu) 魯桓公來說,意味著齊國給他做了背書(shu) ,這對弑君即位的他而言,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這樁婚姻,使魯國和齊國之間的關(guan) 係更加親(qin) 近,標誌著魯國國君婚禮對象有了新的選擇,也意味著魯國和宋國在通婚一事上漸行漸遠——因為(wei) 此前魯孝公和魯惠公的夫人,都是宋國女子。在當時,之所以人們(men) 能習(xi) 慣用“舅姑”來代指公婆,顯然是連續幾代結親(qin) 才會(hui) 形成這樣的結果。
但奇怪的是,齊僖公居然也並未對魯桓公在此過程中做出來的失禮行為(wei) 表示出任何的不滿,從(cong) 後續事態的發展來看,雙方很快達成一致,並迅速推進了這樁婚姻成為(wei) 事實。有理由相信,齊僖公也有拉攏魯桓公結好魯國的考慮,但是,是不是還有什麽(me) 其他暫時不知道的原因,促成了齊僖公決(jue) 定迅速把這個(ge) 女兒(er) 嫁出去呢?從(cong) 後麵的記錄看,還真有可能。
總之,對齊魯雙方而言,這就是一樁赤裸裸的政治婚姻,是皆大歡喜的利益交換。但這樁政治婚姻的結局並不美好,魯桓公隻想著給自己拉一座大靠山,但他萬(wan) 萬(wan) 想不到文薑不僅(jin) 給他戴了一頂綠油油的帽子,而且最終會(hui) 要了他的命,讓他身死異國。
夏季,《春秋》記錄了兩(liang) 件事。第一件,是“夏,齊侯、衛侯胥命於(yu) 蒲。”胥命,杜預注釋說,“申約,言以相命而不歃血也。”意思說,諸侯見麵,就某些事情達成一致約定,但不舉(ju) 行正式盟誓儀(yi) 式。蒲,在今天的河南長垣縣。
《公羊傳(chuan) 》還是摳字眼:
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為(wei) 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結言而退。
胥命是啥意思啊?就是“相命”。相命為(wei) 何要記載?因為(wei) 這個(ge) 行為(wei) 是很近似於(yu) 正禮了。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呢?古代就是這樣不舉(ju) 行盟誓,大家說好了就散了啊(注:退,類似於(yu) 散場、結束的意思。說明古人很重諾,“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就是這樣的場景吧)。
《榖梁傳(chuan) 》也是解釋字詞:
胥之為(wei) 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諭,謹言而退,以是為(wei) 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齊侯命衛侯也。
“胥”,就是“相”的意思。相互之間以誠信相待,慎重約定後結束會(hui) 見,這種作風很有點古人的風範。這種方式一定是有一方先提出倡議的。為(wei) 何《春秋》這裏說“相”(注:其實《春秋》這裏說的是“胥命”),是為(wei) 了不讓人覺得是齊僖公命令衛宣公——言下之意似乎這次會(hui) 談實際上是齊僖公強勢,給衛宣公下了命令。
第二件事,《左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在引用《春秋》的時候都作“六月,公會(hui) 杞侯於(yu) 郕。”《公羊傳(chuan) 》則是“六月,公會(hui) 紀侯於(yu) 盛。”不過《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未關(guan) 注這條記錄。
《左傳(chuan) 》夏季的記錄如下:
夏,齊侯、衛侯胥命於(yu) 蒲,不盟也。
公會(hui) 杞侯於(yu) 郕,杞求成也。
第一段說,夏季齊僖公和衛宣公在蒲見麵,口頭就某些事達成一致,但沒舉(ju) 行正式盟誓。
雖然三傳(chuan) 都未說這次齊僖公和衛宣公談的什麽(me) ,但基本可以分析出來大致內(nei) 容。前麵說過,衛國西邊是晉國,然後順時針北邊是齊國,東(dong) 邊是曹國,南邊是鄭國——衛被晉、齊、曹、鄭四國圍的死死的。如果齊國和鄭國要聯手攻打衛國,剛好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結合鄭莊公此前的所作所為(wei) ,大概率是衛宣公招架不住來自鄭國的壓力了,於(yu) 是主動向齊國示好,畢竟此前齊國和衛國之間沒有公開的衝(chong) 突,如果能安撫好齊國,一方麵可以緩解來自北方的壓力,另一方麵,也許衛宣公還想通過齊僖公,向鄭國傳(chuan) 遞求和的信號,亦未可知。
第二段意思是,魯桓公與(yu) 杞侯在郕會(hui) 麵,是因為(wei) 杞國向魯國求和好。
去年杞侯來朝魯,不敬,惹怒魯桓公導致魯國攻入杞國。所以此時杞國示弱,主動求和了。
秋季,《春秋》記錄雖多,但概括起來是兩(liang) 件大事,第一件,是一次日食記錄,“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這是《春秋》第二次日食記錄。跟魯隱公三年《春秋》的“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相比,有兩(liang) 個(ge) 顯著變化。一是明確記載了這天是“朔”,即七月初一;二是多了一個(ge) 字“既”。
《公羊傳(chuan) 》對這次日食解讀說:
既者何?盡也。
既,是全部的意思。這次日食,太陽全部被遮蔽住了——用今天的話說,這是一次日全食。反之可以推測魯隱公三年那次應該不是日全食。
《榖梁傳(chuan) 》的關(guan) 注點也在這個(ge) “既”: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既者,盡也,有繼之辭。
《春秋》既寫(xie) 明了日期又特意注明是朔日,是因為(wei) 那天正好是初一(符合標準的日食出現時間)。既,是盡的意思,有還會(hui) 繼續之意——我理解這裏強調“有繼之辭”,大概意思是說“雖盡但又重新開始”的意思,類似於(yu) 物極必反。
秋季,《春秋》記錄的第二件事是魯桓公大婚,相關(guan) 記錄一共有四條。第一條是“公子翬如齊逆女。”顯然由於(yu) 在魯桓公上位過程中出了大力,公子翬成為(wei) 魯桓公最信任的人之一,因此把這個(ge) 重要的差事交給他。而且,《春秋》在這裏還有一個(ge) 小變化,之前所有涉及公子翬的記錄,都直接是“翬如何如何”,按此前三傳(chuan) 的解讀,那是表示夫子對此人的貶斥。但是,此處變了,是“公子翬”,這是對他的標準稱謂。說明什麽(me) 呢?《左傳(chuan) 》解釋了一下:
秋,公子翬如齊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
其實我覺得談不上什麽(me) “修先君之好”,因為(wei) 此前魯桓公已經跟齊僖公為(wei) 宋國華父督作亂(luan) 之事一起分過贓了,這交情比魯隱公和齊僖公的交情要更親(qin) 密無間。之所以《春秋》對公子翬的稱謂發生變化,更大原因是在魯桓公時代,公子翬的行為(wei) 是符合公子身份的,所以沒有必要貶斥人家了。
但“公子翬如齊逆女”這個(ge) 情形,看《春秋》的字麵記錄,跟當年的紀裂繻來魯國迎親(qin) 的情形一模一樣。按《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的觀點,當年紀國做的不對,那如今魯國做的也不對。所以《公羊傳(chuan) 》雖然沒評價(jia) ,但是《榖梁傳(chuan) 》就說了:
逆女,親(qin) 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迎親(qin) ,應該新郎親(qin) 自去。派大夫作為(wei) 使者去,不對。
不對就不對吧,反正已經這樣了,而且也是有先例的,看來當時人們(men) 也不是很在乎這個(ge) 環節的禮數了。
迎親(qin) 使者到來之後,齊國就得送姑娘出嫁了。《春秋》關(guan) 於(yu) 魯桓公大婚第二條記錄說“九月,齊侯送薑氏於(yu) 讙。”薑氏,即魯桓公的準夫人、齊僖公的女兒(er) ,後世稱其為(wei) “文薑”。讙,在今天的山東(dong) 省肥城市西南、寧陽縣西北一帶。能把女兒(er) 送到了屬於(yu) 魯國的地麵,似乎齊僖公很舍不得這個(ge) 女兒(er) ——但是,三傳(chuan) 可不這麽(me) 認為(wei) 。《公羊傳(chuan) 》解讀說:
何以書(shu) ?譏。何譏爾?諸侯越竟送女,非禮也。此入國矣,何以不稱夫人?自我言齊,父母之於(yu) 子,雖為(wei) 鄰國夫人,猶曰吾薑氏。
《春秋》為(wei) 何特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寫(xie) 了“齊侯送薑氏於(yu) 讙”?是表示譏諷。譏諷什麽(me) 呢?譏諷他作為(wei) 諸侯居然送女兒(er) 一直送過了國境,這不符合禮數。薑氏這時候已經進入魯國境內(nei) 了,為(wei) 何還沒有稱她為(wei) “夫人”?因為(wei) 《春秋》這條記錄,是我們(men) 站在齊國人的角度說的。對父母而言,女兒(er) 即使嫁給鄰國國君做了夫人,依然是我們(men) 的薑家閨女。
齊僖公越境送女不符合禮數,那禮數應該是怎麽(me) 樣的?《榖梁傳(chuan) 》解釋了一下:
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闕門。父戒之曰:“謹慎從(cong) 爾舅之言!”母戒之曰:“謹慎從(cong) 爾姑之言!”諸母般,申之曰:“謹慎從(cong) 爾父母之言!”送女逾竟,非禮也。
堂應該為(wei) 宗廟之堂,祭門也就是宗廟之門,闕門是宗廟大門兩(liang) 側(ce) 標示地位尊崇的高層建築物。女孩出嫁前要到祖廟祭祖,送別的時候父母兄弟各遵從(cong) 禮數,該分別就分別,不能沒完沒了。舅姑,就是公婆。母是嫡母,諸母就是庶母。般,通鞶(pán),本意是古代佩玉的皮帶,又指係在鞶帶上盛物的小囊,類似荷包。這裏做動詞,指庶母們(men) 給女孩子係上荷包做臨(lin) 別禮物意思。
《榖梁傳(chuan) 》這段話意思說,按照禮數,送女兒(er) 出嫁,父親(qin) 不下堂,母親(qin) 不出祭門,同父的兄弟不出闕門。臨(lin) 別時父親(qin) 會(hui) 叮囑她:“出嫁以後要謹慎地聽從(cong) 你公公的話!”母親(qin) 會(hui) 教誨她:“要謹慎地聽從(cong) 你婆婆的話!”庶母們(men) 會(hui) 送上小荷包作為(wei) 禮物,再次叮囑她說:“要牢記你父母叮囑你的話!”齊侯這次居然送女越境了,真是不合禮數!
《左傳(chuan) 》也是特意解釋了一下為(wei) 何認為(wei) 齊僖公非禮:
齊侯送薑氏於(yu) 讙,非禮也。凡公女嫁於(yu) 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yu) 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於(yu) 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於(yu) 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於(yu) 小國,則上大夫送之。
敵國的敵,不是敵人,而是匹敵、地位對等的意思。齊僖公把薑氏一直送到了讙,這不合禮數。正常情況下,諸侯的女兒(er) 出嫁到地位對等的國家,如果是國君的姊妹就由上卿負責護送,以表示對先君的尊重;如果是國君的女兒(er) (注:公子,即女公子意),就由下卿負責護送。出嫁到大國,即使是國君的女兒(er) ,也是由上卿負責護送(以表示對夫家的重視)。如果出嫁給周天子,上卿和下卿都跟隨護送,但國君不用去送;出嫁到小國,上大夫護送就可以了。
即使是嫁給周天子,按禮數齊僖公都不用護送,何況不過是嫁給了魯桓公,齊僖公居然一直送國境了,簡直太不符合禮數了!
嶽父大人不顧禮數束縛,都把女兒(er) 送過境了,新郎官還不趕緊表現一下?於(yu) 是魯桓公也親(qin) 自來讙迎接,《春秋》對魯桓公大婚第三條記錄是“公會(hui) 齊侯於(yu) 讙。”《左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沒關(guan) 注,《榖梁傳(chuan) 》則害怕讀者延續前麵對齊僖公的看法,趕緊強調一下二者的區別:
無譏乎?曰為(wei) 禮也。齊侯來也,公之逆而會(hui) 之可也。
《春秋》特意記載說魯桓公也跑去讙,是不是沒有譏諷魯桓公?回答說,(魯桓公這樣做)是符合禮數的。齊侯來魯國了,魯國國君去迎接並與(yu) 之見麵是可以的(注:言下之意,此處可以不考慮有沒有迎親(qin) 這回事)。
兩(liang) 位國君這次見麵,於(yu) 公,是修兩(liang) 國之好,於(yu) 私,是成翁婿之誼。齊僖公再舍不得這個(ge) 寶貝女兒(er) ,到這個(ge) 時候也該交接給魯桓公了。《春秋》對於(yu) 魯桓公大婚的第四條記錄是“夫人薑氏至自齊。”看得出《春秋》明顯有了變化,一個(ge) 是記錄者的身份口吻變回了魯國人;二是對薑氏的稱謂變了,稱為(wei) “夫人”,言下之意此時此刻開始,薑氏的身份發生了質的轉變,正式從(cong) 齊女薑氏變為(wei) 魯夫人薑氏了。
魯桓公與(yu) 齊僖公會(hui) 麵之後的事情,《左傳(chuan) 》沒有再多費筆墨。魯桓公接到薑氏以後,《公羊傳(chuan) 》關(guan) 注到一點變化:
翬何以不致?得見乎公矣!
(夏天就派去迎親(qin) 的)公子翬怎麽(me) 沒記錄他去哪了?(自然是跟著齊國送親(qin) 的隊伍回來了)見到魯桓公了啊!
《榖梁傳(chuan) 》也注意到《春秋》此處再沒提公子翬,於(yu) 是也作了解讀:
其不言翬之以來何也?公親(qin) 受之於(yu) 齊侯也。子貢曰:“冕而親(qin) 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繼萬(wan) 世之後,何謂已重乎?”
“其不言翬之以來何也?公親(qin) 受之於(yu) 齊侯也”也是解釋《春秋》經記錄人物的取舍原則。有地位尊貴者的時候,正常情況下隻舉(ju) 出地位最尊貴者即可代表所有人。冕,這裏指君主戴的帽子,代指君主。後來唐詩裏有“萬(wan) 國衣冠拜冕旒”,也是指各國使者拜見大唐皇帝,與(yu) 這裏子貢的話是同一個(ge) 修辭手法。我覺得“合二姓之好,繼萬(wan) 世之後”可以作為(wei) 結婚時候的對聯。
這段意思說,《春秋》這裏怎麽(me) 沒有說公子翬跟著來?因為(wei) 是魯桓公親(qin) 自從(cong) 齊僖公那裏把新娘接走了。子貢評價(jia) 此事說:“君主親(qin) 自去迎親(qin) ,這是不是太(看重這件事以至於(yu) 做得有點)過分了?”孔子說:“兩(liang) 個(ge) 不同姓的家族通婚,此後能延續子孫萬(wan) 代,這麽(me) 意義(yi) 重大的事情怎麽(me) 能(因為(wei) 君主親(qin) 自去迎接就)說過分了呢?”。
文薑終於(yu) 嫁到了魯國,正式成為(wei) 了魯桓公的夫人。她也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美女,而且非常有政治能力——當然,能力也看用在哪方麵,總之,人真的很複雜,想全麵客觀評價(jia) 一個(ge) 人,很難,何況是三千年前的一位身份、背景都很複雜的美女。
冬季,《春秋》有兩(liang) 條記錄。第一條記錄是“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但《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對公子年再次來訪一事沒關(guan) 注。
冬季《春秋》第二條記錄,就兩(liang) 個(ge) 字“有年。”這裏的有年,不是接著上一條記錄說“有個(ge) 人叫年”,《榖梁傳(chuan) 》特意解釋了一下:
五穀皆熟,為(wei) 有年也。
這一年莊稼收成很好(而且無水旱刀兵之災),所以稱為(wei) “有年”。
《公羊傳(chuan) 》也解釋了一下:
有年,何以書(shu) ?以喜書(shu) 也。大有年,何以書(shu) ?亦以喜書(shu) 也。此其曰有年何?僅(jin) 有年也。彼其曰大有年何?大豐(feng) 年也。僅(jin) 有年亦足以當喜乎?恃有年也。
為(wei) 何要記載“有年”?因為(wei) 表示高興(xing) 。有大的收成為(wei) 何記載?也是表示高興(xing) 所以記載。這裏說“有年”是什麽(me) 意思?隻是說收成很好。如果有記錄說“大有年”表示什麽(me) 呢?表示是大大的豐(feng) 收年。僅(jin) 僅(jin) 因為(wei) 收成好就值得這麽(me) 高興(xing) 嗎?就是因為(wei) 有這好收成而高興(xing) 。
為(wei) 何魯國這次有收成會(hui) 如此高興(xing) ,我猜此前魯國可能多次已經因為(wei) 種種原因莊稼歉收了:魯隱公五年,遇到蟲災;魯隱公八年,遇到蟲災;魯桓公元年,水災……隻有到這一年的時候,基本可以說都是喜事,所以,在生產(chan) 力水平相對低下很多的那個(ge) 農(nong) 業(ye) 時代,這次豐(feng) 收年,讓此前不斷遭受天災和兵燹的魯國人,終於(yu) 緩了一口氣,這麽(me) 高興(xing) 也就能理解了。
《左傳(chuan) 》冬季的記錄如下:
冬,齊仲年來聘,致夫人也。
芮伯萬(wan) 之母芮薑惡芮伯之多寵人也,故逐之,出居於(yu) 魏。
第一段解釋齊國的公子年來訪,這次來聘問,是因為(wei) 齊僖公的女兒(er) 嫁給魯桓公了,齊仲年是特意來代表齊國看望文薑的。
杜預在這裏注釋了一下,說:“古者女出嫁,又使大夫隨加聘問,存謙敬,序殷勤也。在魯而出,則曰致女;在他國而來,則總曰聘。故《傳(chuan) 》以致夫人也。”過去(諸侯家的)女孩子出嫁(他國)了,會(hui) 派大夫去夫家聘問,以表示男女雙方兩(liang) 家之間謙恭敬愛,往來殷勤。如果是魯國的女孩子嫁到別國,魯國的大夫隨後去聘問,就稱之為(wei) “致女”;如果是別的國家的女孩子嫁到魯國了,他們(men) 國家的大夫來了,就統一稱之為(wei) “聘”。所以《左傳(chuan) 》這次解釋說“致夫人也”,意思是齊國雖說是“聘”,但實際是來看望我們(men) 國君夫人的。
齊國這次特意過來看望文薑,我們(men) 今天也能理解,小姑娘遠嫁,父母放心不下,父親(qin) 是國君不宜輕易因私出訪他國,母親(qin) 女流,在那個(ge) 年代不能隨意遠行,於(yu) 是委托叔叔來看望一下孩子過得怎麽(me) 樣。也許順便還暗示一下姑爺對我們(men) 家姑娘好點,要知道她背後可是有一個(ge) 齊國在給撐腰。
第二段屬於(yu) 有傳(chuan) 無經,講述另一個(ge) 諸侯國芮國的事情。芮伯萬(wan) ,是芮國的國君,名萬(wan) 。據說周武王當年分封了卿士芮伯良夫在芮邑,在周成王時期才正式建國,國君曾在周王室擔任司徒的職務,芮國的封地大致在今天的陝西省大荔縣一帶。芮薑,是他的母親(qin) ,出自某個(ge) 薑姓諸侯國。魏,不是戰國七雄裏的那個(ge) 魏,因為(wei) 這時候還沒有三家分晉,不過後來戰國七雄的那個(ge) 魏確實跟這個(ge) 有關(guan) 係,溯源的話就是得名於(yu) 此。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市的芮城縣——這裏今天之所以叫芮城,就是因為(wei) 這位芮伯萬(wan) 被他老娘趕出來以後逃到這裏築城而居才得名的。
第二段說,芮伯萬(wan) 的母親(qin) 芮薑,因為(wei) 討厭自己兒(er) 子有很多寵幸之人(注:意思就是說這位芮伯萬(wan) 沉迷女色),於(yu) 是把他趕出了芮國,芮伯萬(wan) 逃奔到魏住了下來。
這件事有點像“鄭伯克段於(yu) 鄢”的芮國版,不過與(yu) 武薑相比,芮薑明顯手腕更強,兒(er) 子不順眼直接讓她趕跑了——估計武薑肯定會(hui) 感歎:咱姐倆(lia) 都姓薑,這差別咋這麽(me) 大啊——經驗告訴我們(men) ,《左傳(chuan) 》不會(hui) 無緣無故插一條這樣的記錄的,應該後麵還有相關(guan) 事情會(hui) 交代,等後麵再見分曉。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