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桓公六年(2)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7-09 12:55:45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桓公六年(2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九日戊辰

          耶穌2024年7月4日

 

[春秋]秋,八月,壬午,大閱。

 

蔡人殺陳佗。

 

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紀侯來朝。

 

秋季,《春秋》記載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秋,八月,壬午,大閱。”八月,壬午,魯國舉(ju) 行了大閱兵。

 

《公羊傳(chuan) 》對此解讀說:

 

“大閱”者何?簡車徒也。何以書(shu) ?蓋以罕書(shu) 也。

 

簡,通檢。大閱,就是檢閱軍(jun) 隊。之所以被《春秋》記載,是因為(wei) 閱兵這種事比較少見。

 

但《榖梁傳(chuan) 》披露了一個(ge) 八卦的原因:

 

“大閱”者何?閱兵車也。修教明諭,國道也。平而修戎事,非正也。其日,以為(wei) 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

 

婦人,即魯桓公的夫人文薑。大閱,就是檢閱軍(jun) 隊。這是修習(xi) 先賢聖王的教誨,使大家知曉軍(jun) 事的意義(yi) ,這符合治國之道。和平時期,卻做出這種軍(jun) 事行動,不正常。《春秋》裏寫(xie) 明了日期,就是因為(wei) 這表明崇尚武力,所以謹慎記錄下來。這次閱兵,是為(wei) 了讓夫人觀看。

 

秋季,《春秋》記載的第二件事,是“蔡人殺陳佗。”靠政變上位的公子佗,國君之位還沒坐多久,就死於(yu) 蔡國人之手。此時陳佗弑君上位已經超過一年,按說舉(ju) 行了正式的即位典禮,正常情況下《春秋》此處對他的稱呼應該是“陳侯”,所以,如果承認公子佗的國君身份,這條記錄正常情況下《春秋》應該是這樣記錄的:

 

陳侯佗卒。

 

或者是這樣的:

 

蔡人弑陳侯。

 

但《春秋》經沒有這麽(me) 寫(xie) ,是因為(wei) 他是篡位自立的,沒有得到諸侯的正式認可,不認可陳佗的非法身份。

 

《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記錄解讀如下:

 

陳佗者何?陳君也。陳君則曷為(wei) 謂之陳佗?絕也。曷為(wei) 絕之?賤也。其賤奈何?外淫也。惡乎淫?淫於(yu) 蔡,蔡人殺之。

 

絕,我理解大致意思是指爵位不得沿襲、世係杜絕於(yu) 史書(shu) 。這段解讀意思說,陳佗是誰?是陳國當時的國君。既然是陳國的國君為(wei) 何這裏直接稱呼為(wei) “陳佗”(而不是“陳侯”)?是表示他這一脈應該就此斷絕。為(wei) 何要斷絕他的爵位?因為(wei) 認為(wei) 這個(ge) 人品行下賤。怎麽(me) 說他品行下賤呢?他跑到別國去淫亂(luan) 了。怎麽(me) 跑到別國去淫亂(luan) 了?他跑到蔡國去與(yu) 蔡國女子淫亂(luan) ,結果被蔡國人殺了。

 

按《公羊傳(chuan) 》的說法,陳佗與(yu) 蔡女私通,出去胡來沒多帶幾個(ge) 保鏢,結果……

 

《榖梁傳(chuan) 》對於(yu) 陳佗之死,提出了不同說法:

 

陳佗者,陳君也。其曰陳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稱之也。其匹夫行奈何?陳侯喜獵,淫獵於(yu) 蔡,與(yu) 蔡人爭(zheng) 禽。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何如知其是陳君也?兩(liang) 下相殺,不道。其不地,於(yu) 蔡也。

 

“淫獵於(yu) 蔡”的淫,表示程度嚴(yan) 重,與(yu) “淫雨霏霏”的“淫”相同。“兩(liang) 下相殺,不道”的下,指地位低於(yu) 諸侯的人。所以反推出來,《春秋》既然此處記錄陳佗名,就意味著雖然他篡位而立,但畢竟是事實上的諸侯。

 

這段意思說,陳佗,是當時陳國(事實上)的國君。為(wei) 何《春秋》這裏直接稱他陳佗?是因為(wei) 他做事的行徑猶如匹夫,所以就用對匹夫的稱謂稱呼他。為(wei) 何說他行徑猶如匹夫?他喜歡打獵,多次跑到蔡國去打獵,與(yu) 蔡國人爭(zheng) 奪獵物。蔡國人不知道他是陳國的國君,於(yu) 是把他殺了。怎麽(me) 知道陳佗是陳國的國君?因為(wei) 如果是兩(liang) 個(ge) 地位低下的人互相攻殺,《春秋》是不會(hui) 記錄的。之所以這裏也沒有明確記錄他是在哪裏被殺的,就是在蔡國被殺的。

 

陳佗被殺後,陳國人擁立了陳桓公的兒(er) 子、太子免的弟弟躍為(wei) 國君,史稱陳厲公。順便提一下,《史記·陳杞世家》裏由於(yu) 錯誤的認為(wei) 公子佗與(yu) 五父是兩(liang) 個(ge) 人,所以關(guan) 於(yu) 陳佗之死的記錄也是有問題的。此外,認為(wei) 公子佗是陳厲公,而躍是陳利公,這個(ge) 觀點也是錯誤的。

 

《春秋》秋季記載的第三件事,是“九月,丁卯,子同生。”魯桓公做爸爸了,九月,丁卯,文薑給他生了一個(ge) 兒(er) 子,魯桓公給孩子起名同。

 

《榖梁傳(chuan) 》對此事的注解很曖昧:

 

疑,故誌之,時曰:同乎人也。

 

《春秋》之所以記錄這件事,是因為(wei) 這件事有些地方還值得懷疑,所以記錄下來。當時的人們(men) 說:(這孩子)有點像某人。

 

——這話咋聽著陰陽怪氣的。結合文薑嫁過來的相關(guan) 記錄看,明顯能感覺到《榖梁傳(chuan) 》這一派的學者,對文薑有情緒——雖然文薑自身確實有作風問題,導致榖梁派懷疑這孩子的父親(qin) 另有他人,但榖梁派對她也確實惡意滿滿,僅(jin) 就這一年的事情來說,先說八月魯桓公閱兵是為(wei) 了討文薑歡心,再說人家生的孩子不是魯桓公的親(qin) 兒(er) 子。要說沒偏見,會(hui) 這樣嗎?帶著偏見去解讀《春秋》,就有點過分了。就這點來說,我挺反感榖梁派的有些觀點。

 

相比較而言,《公羊傳(chuan) 》說法就讓人覺得溫馨很多:

 

“子同生”者孰謂?謂莊公也。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無正也。子公羊子曰:“其諸以病桓與(yu) ?”

 

《春秋》這裏記載的“子同生”指的是誰?就是魯莊公。為(wei) 何要特意記錄說“子同生”?欣喜我們(men) 國君有了正嗣啊(注:因為(wei) 嫡長子出生,有了正宗的繼承人了)。之前沒有看到因為(wei) 國君有正嗣就欣喜記錄下來的,為(wei) 何這裏這樣說?因為(wei) 魯國已經很久沒有正嗣(繼承君位了)。公羊派的老先生說:“也許是用這個(ge) 正嗣的歡喜,來襯托魯桓公得位不正吧?”——雖然父親(qin) 有惡,母親(qin) 作風不好,但孩子是無辜的,孩子的出生還是讓人覺得欣慰開心。

 

《左傳(chuan) 》秋季的記錄如下:

 

秋,大閱,簡車馬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禮舉(ju) 之,接以大牢,卜士負之,士妻食之。公與(yu) 文薑、宗婦命之。

 

公問名於(yu) 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yi) ,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wei) 信,以德命為(wei) 義(yi) ,以類命為(wei) 象,取於(yu) 物為(wei) 假,取於(yu) 父為(wei) 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與(yu) 吾同物,命之曰同。”

 

第一段意思說,秋天,魯國大閱兵,就是檢閱一下軍(jun) 隊。

 

為(wei) 何魯國忽然在這個(ge) 時候搞這麽(me) 一次閱兵?杜預注釋《左傳(chuan) 》至此提出一個(ge) 觀點,他說:“齊為(wei) 大國,以戎事征諸侯之戍,嘉美鄭忽,而忽欲以有功為(wei) 班,怒而訴齊。魯人懼之,故以非時簡車馬。”就是因為(wei) 夏天在齊國排序的時候惹怒了公子忽甚至鬧到了齊僖公那裏。魯國人害怕公子忽反過來揍他們(men) ,所以搞這麽(me) 一出不合時宜的閱兵,秀秀肌肉暗示一下公子忽。同時,我們(men) 也可以看到,杜預認為(wei) 《春秋》記載這件事,是因為(wei) “非時”。

 

事實上魯國人當時的排序確實是依據的,就是“周班”——這個(ge) 我在一開始的《番外篇》就講述過,即按照周王室分封的等級和先後順序排。但顯然,鄭國的忽則認為(wei) 應該以功勞大小來排序,即“以有功為(wei) 班”——當舊規則不能適應新局麵的時候,新勢力就會(hui) 需要以改革的名義(yi) 來改變舊規則,鄭國這次“以有功為(wei) 班”就是對傳(chuan) 統規則的一次挑戰。

 

第二段講述兒(er) 子出生後魯桓公非常欣喜。接,是孩子出生三天父親(qin) 見孩子的一種禮儀(yi) ;大牢,即太牢,以牛為(wei) 祭品以示尊崇神靈。“士妻食之”的食,作動詞,喂養(yang) 意。

 

第二段意思說,九月,丁卯,魯桓公的兒(er) 子同出生了,於(yu) 是魯桓公以太子出生之禮為(wei) 孩子舉(ju) 辦了出生儀(yi) 式,接見兒(er) 子的時候用了太牢,特意占卜後選擇了一位士人來背著孩子,讓士人的妻子給孩子做乳母。魯桓公和文薑以及宗室裏年長位尊的婦人,一起給孩子起名。

 

第三段記錄,講述孩子名字的由來。申繻,是魯桓公時代重要的謀士,後麵還會(hui) 出現。申緖說的“以名生”,我理解就是說孩子出生有什麽(me) 特征就以之命名。譬如周公黑肩,大概率出生的時候肩部有黑色胎記。孔夫子名丘,據說就是因為(wei) 腦袋長得比較個(ge) 性,當初給他老人家取名,就是依據這個(ge) 原則。“名,終將諱之”,我理解是因為(wei) 名的主人終將去世,要避諱死者。“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因為(wei) 晉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魯獻公名具、魯武公名敖。說明此前魯國應該有具山、敖山,後來也因為(wei) 避諱國君名而改了山名。

 

第三段意思說,魯桓公問申繻起名字有何講究,申緖回答說:“取名字的思路一般有五種,分別是信、義(yi) 、象、假、類。以孩子出生時候的特征取名就是信;取吉祥的字就是義(yi) ;以類似的命名就是象;用物品命名就是假;用與(yu) 父親(qin) 有關(guan) 係的命名就是類。取名字不以國名、不以官職名、不以山川名、不以疾病名、不以牲畜名、不以器物玉帛名。周人講究避諱神靈,名,在這個(ge) 人去世後是要避諱的。因此如果用國名起名,則這個(ge) 人去世後這個(ge) 國家就得廢掉國名,如果用官職命名,則官職的名就得改換,用山川的名命名,則山川名就得變更,用牲畜命名則這些牲畜就不能再用於(yu) 祭祀,用器物玉帛命名則器物玉帛就不能再用於(yu) 禮儀(yi) 之中。晉國就是因為(wei) 晉僖侯的名字而廢掉了司徒,宋國就是因為(wei) 宋武公的名字而廢掉了司空。我們(men) 因為(wei) 先君獻公、武公的名字廢掉了兩(liang) 座山名,所以不能用大的事物來給孩子命名。”魯桓公說:“這個(ge) 孩子跟我有共同點啊,就給他起名叫同吧。”

 

這裏留下一個(ge) 疑問,魯桓公說的“是其生也,與(yu) 吾同物”這句話裏,所謂的“同”到底是什麽(me) 。司馬遷在《史記·魯周公世家》裏明確記錄說“六年,夫人生子,與(yu) 桓公同日,故名曰同。”認為(wei) 是父子倆(lia) 出生日期相同。杜預注釋此處也說“物,類也。謂同日。”但我覺得太史公這裏有點武斷了,而杜預就是沿襲了太史公的說法。也許魯桓公意思是說,這孩子與(yu) 他有某個(ge) 相同的特點,未必就一定是同日生,譬如容貌長得很像自己——甚至我很懷疑魯桓公這句話就是特意強調這個(ge) 意思,以此來昭示這就是自己的親(qin) 生骨肉——至於(yu) 為(wei) 何如此,等魯桓公十八年再說。

 

男人當爸爸的那一瞬間,忽然會(hui) 覺得人生進入了一個(ge) 新階段,那種感覺很奇妙。當你看到那個(ge) 小生命的時候,你會(hui) 覺得,生活給予你所有的磨煉,跟這個(ge) 小生命而言,都算不得什麽(me) 。當年第一眼看到我女兒(er) ,我忽然覺得自己的生命就有了一種奇妙的變化。我想,看到同的那一刻,魯桓公應該也是感慨萬(wan) 千吧。

 

冬季,《春秋》隻有一條簡單記錄,“冬,紀侯來朝。”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沒有關(guan) 注。此次紀侯來魯國,如果還沉浸在上一條魯桓公得子的喜悅之中,那我們(men) 會(hui) 覺得可能是紀侯聽說魯桓公做爸爸了,過來恭賀一下,增進一下感情,進一步鞏固一下雙方的關(guan) 係。但聯係此前一係列與(yu) 紀國相關(guan) 的事情來看,紀侯這次來大概率依然是與(yu) 齊國意欲吞並紀國有關(guan) 。果然,《左傳(chuan) 》解釋了一下:

 

冬,紀侯來朝,請王命以求成於(yu) 齊,公告不能。

 

紀侯確實是為(wei) 了自己國家的前途命運而來,想通過魯桓公去打通周王室的關(guan) 係,通過王室來給齊僖公施壓,從(cong) 而達成與(yu) 齊國的和解,雙方能和平相處。但是很遺憾,魯桓公告訴紀侯,他沒辦法幫紀國這個(ge) 忙。

 

為(wei) 何紀侯不直接去找周桓王申訴尋求?為(wei) 何魯桓公覺得自己幫不了這個(ge) 忙?杜預注釋了一下,說:“紀微弱,不能自通於(yu) 天子,欲因公以請王命。公無寵於(yu) 王,故告不能。”因為(wei) 紀國國家弱小地位低微,不能直接去朝見周天子,因此想通過魯桓公來向王室請命。但此時魯桓公自己也不被周王待見,所以他告知紀侯幫不了對方這個(ge) 忙。

 

從(cong) 現有記錄看,魯桓公與(yu) 周王室的關(guan) 係確實很一般。衛州籲想見天子還需要借助陳侯(雖然未能成行),齊國人能去見周天子也是鄭莊公斡旋的結果。紀國這樣的小國家,想朝見周天子確實不是那麽(me) 容易。

 

紀侯想必是乘興(xing) 而來敗興(xing) 而歸,想象一下三千年前,有個(ge) 背負著自己國家前途命運的諸侯,求助無門從(cong) 魯國無奈失望而回的時候,我還是會(hui) 覺得這個(ge) 鏡頭蠻淒涼的。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