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豐腴的麵孔——《孔子家語》中的孔子

本文從(cong) “談天”“為(wei) 政”“重禮”三個(ge) 維度,擇要指出《家語》對於(yu) 理解孔子的重要價(jia) 值。

【宋立林】先秦時期“小康夢”的萌生與豐富

大同之“大”,與(yu) “小康”之“小”,兩(liang) 個(ge) 形容詞,早已明白宣告了二者之間的層次差異。如果說,大同是最高理想,小康則是現實目標。中國思想家們(men) ,既擘畫了大同的終極理想,給人們(men) 勾勒了一幅“理想國”的圓滿圖景,也不忘規劃小康的現實目標,描繪可望可及的美好生活。

【宋立林】性情·品位·人格 ——作為生命教育的當代國學教育

人類之所以需要教育、讀書(shu) ,便是因為(wei) 它們(men) 能給人的成長、社會(hui) 的進步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思想。人類文化係統大體(ti) 可分科學與(yu) 人文兩(liang) 部分。科學麵對自然與(yu) 社會(hui) ,研究真知,提供知識和方案。人文麵對超自然與(yu) 生命,探究美善,提供意義(yi) 和智慧。

【宋立林】學問路途上有很多可以欣賞的風景

說起來非常惶恐,非常汗顏,我哪裏懂得經學文獻,純粹是門外漢。麵對經學,如同麵前的萬(wan) 仞宮牆,雖然就在眼前,但恰如子貢所說,我是“不得其門而入”,隻能仰止!

【宋立林】子思生卒及師承考述

隨著簡帛文獻尤其是郭店楚簡和上博竹書(shu) 的問世而逐漸為(wei) 學界所重視。一些儒學史著述,也開始改變過去的“孔-孟-荀”的先秦儒學三段論敘述,將子思納入儒學史。為(wei) 厘清有關(guan) 問題,本文希望能夠在前人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考述。

【宋立林】楚簡《尊德義》與孔門教化政治觀

《尊德義(yi) 》是郭店楚簡中的一篇政治專(zhuan) 論,體(ti) 現了早期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史價(jia) 值。這篇出土文獻雖然在編聯和釋讀上仍存在爭(zheng) 議,但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大體(ti) 可識。綜合各種信息,我們(men) 推測這一篇文獻可能是子思之儒所傳(chuan) 述的孔子遺言,至少可以視作孔門政治思想的珍貴文獻。

【宋立林】梁漱溟鄉建理論與儒學基層治理的現代嚐試

在近代中西古今的雙重糾葛之中,梁漱溟以自覺的儒學精神剖析中國文化,在進行中西文化對比的基礎上,認定中國的建國之路應該從(cong) 鄉(xiang) 村入手,並在理論和實踐上作出了儒學現代治理模式的新嚐試。其理論的基石是“倫(lun) 理本位,職業(ye) 分立”論;而其關(guan) 鍵則在於(yu) 建立“新鄉(xiang) 約,新禮俗”。

【宋立林】“立愛自親始”——論等差之愛與一體之仁的貫通

由“仁者自愛”的仁的自覺而成己是仁的第一層內(nei) 涵,從(cong) 而確立人之道德自覺;仁的第二內(nei) 涵是“仁者愛人”,其邏輯起點是建基於(yu) 人類最基本也是最深沉的情感的“孝”,即“立愛自親(qin) 始”,此即“親(qin) 親(qin) 而仁民”的“等差之愛”;仁的第三層麵內(nei) 涵則是而本乎“忠恕之道”生發出“一體(ti) 之仁”,此則為(wei) 仁學之宇宙精神。仁之“等差之愛”與(yu) “一體(ti) 之仁”是不可分割的,忽···

【宋立林】太宰純增注《孔子家語》校點本前言

《孔子家語》,是記載孔子及孔門弟子言行的重要典籍,但是其命運,與(yu) 同類的《論語》真可謂有天壤之別。其命運可謂多舛,其身份甚至也屢遭質疑,清代尤其是民國以來的學者提到它,往往徑以“偽(wei) 書(shu) ”視之。《家語》為(wei) 偽(wei) 書(shu)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似乎是“鐵板釘釘”的事,容不得任何人提出異議!如果誰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采用了《家語》的材料,···

【宋逸民】悼念太老師李學勤先生

剛剛在來辦公室備課的路上,接到楊師的電話,說我剛在群裏發的消息你沒看到吧?李先生今天早上去世了!聞聽此言,我頭嗡的一聲,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當這個(ge) 噩耗傳(chuan) 來的時候,我還是有點接受不了

【宋立林】優入聖域:顏子對孔學的生命詮釋

山東(dong) 曲阜複聖顏子廟右側(ce) 有一道石坊,上書(shu) “優(you) 入聖域”四個(ge) 隸書(shu) 大字。這顯然是後人對孔門弟子顏子之極高讚譽。然而位居“四科之首”、深得孔子厚望的顏子卻“不幸短命死矣”,其身後並未留下可資後人研讀的著述,以至於(yu) 今天有人在提及孔廟配享時有“退顏進荀”之議。這就警示我們(men) ,對於(yu) 古人津津樂(le) 道的“孔顏”道統及“優(you) 入聖域”之論,需要有一個(ge) 真···

【宋立林】聖經定位,平實通達——劉強教授《論語新識》讀後

《論語》需要用生命去貼近、去理解、去解讀。不佞讀《論語》有年,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所幸在《論語新識》中得到印證,正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感。盡管並不是所有的詮釋,都百分之百的同意,但我還是覺得劉強兄的《新識》可以作為(wei) 初學入門者的津梁,也可以作為(wei) 研究者進一步思考、討論的基石。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