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立林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曆一九七八年生,山東(dong) 夏津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職曲阜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山東(dong) 曾子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yu) 孔門後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等。 |
性情·品位·人格
——作為(wei) 生命教育的當代國學教育
作者: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天下讀寫(xie) 》初中版2020年7/8月刊卷首語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十八日壬子
耶穌2020年7月8日

宋立林
宋立林,字逸民,號瘦竹,曲阜師範大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青年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
人類之所以需要教育、讀書(shu) ,便是因為(wei) 它們(men) 能給人的成長、社會(hui) 的進步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思想。人類文化係統大體(ti) 可分科學與(yu) 人文兩(liang) 部分。科學麵對自然與(yu) 社會(hui) ,研究真知,提供知識和方案。人文麵對超自然與(yu) 生命,探究美善,提供意義(yi) 和智慧。
文化有變有常,二者相輔相成。有常無變,人類就會(hui) 固步自封,缺乏創新,走向滅亡。有變無常,人類就會(hui) 手足無措,六神無主,走向崩潰。科學主變,人文守常。自“變”者而言,現代科學日新月異,更新換代極為(wei) 頻繁。這就決(jue) 定了現代人的知識結構主要是現代知識,而不應該是古代知識。然而自“常”的一麵看,人文永在,價(jia) 值永恒,經典、國學、傳(chuan) 統文化的人文價(jia) 值不會(hui) 消失。這也就是為(wei) 何全世界還在讀《理想國》,讀《新舊約》,讀《論語》《老子》,卻無須再讀哥白尼的《天體(ti) 運行論》之類的自然科學經典的原因所在。
文化有實有虛,二者互補互融。科學之用,乃有用之用,是實用,盡人皆知。人文之用,乃無用之用,為(wei) 虛用,常為(wei) 人所輕忽。其實,缺乏科學人類固不足以生存發展,然若缺乏對生命意義(yi) 與(yu) 人格世界的思考與(yu) 建構,人也會(hui) 墮落沉淪,或如行屍走肉,或如生禽猛獸(shou) ,生命質量大大降低,俗話所謂“白活了”。
-171.jpg!article_800_auto)
在我看來,現代社會(hui) 的“國學教育”就應該是一種讓人能夠“不白活”的教育,即生命教育、性情教育、人文教育。它讓人發現生命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進而“滋養(yang) 性情”“提升品位”“完善人格”。既然是生命教育,便要打破畛域,不分古今中外,用數千年的文明慧命啟沃今人。這文化的慧命有本有源。《中庸》雲(yun)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朱子亦雲(yun)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古人對宇宙、人生的終極思考,為(wei) 人類搭建了基本的價(jia) 值框架,提供了意義(yi) 的範式,超越時空,是人文之水的不竭源泉。
這文明慧命,如同大江大河,“源源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它貯存在經典及其曆代注疏間,蘊含在文學藝術經典及其曆代解讀中,體(ti) 現在曆代史書(shu) 所記載的古聖先賢、英雄烈士的行事及其民間演義(yi) 裏。當我們(men) 閱讀四書(shu) 五經,吟誦唐詩宋詞,欣賞書(shu) 畫珍品,暢遊文化勝跡之時,恰是在超越時空的阻隔,與(yu) 古聖先賢展開心靈的對話。這種古今感通,擴展的是自我生命的廣度,增強的是自我性情的密度,提升的自我審美的品位。
蘇東(dong) 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黃庭堅雲(yun)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shu) ,則義(yi) 理不交於(yu) 胸中,對鏡覺麵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請三複其言。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