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哲文】從“君子訥言”到“君子必辯”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07-11 00:57:08
標簽:君子必辯、君子訥言

從(cong) “君子訥言”到“君子必辯”

作者:史哲文(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安徽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二十日甲寅

          耶穌2020年7月10日

 

 



 

“君子”無疑是先秦各家爭(zheng) 鳴議題中極為(wei) 重要卻又眾(zhong) 說紛紜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儒家最為(wei) 強調君子的內(nei) 涵價(jia) 值,《論語》《孟子》《荀子》等經典提到“君子”一詞多達上百處。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儒家話語體(ti) 係中,對君子內(nei) 涵的認知卻出現了“君子訥言”與(yu) “君子必辯”這兩(liang) 種似乎截然相悖的觀點。

 

孔子在《論語·裏仁》篇中說:“君子欲訥於(yu) 言而敏於(yu) 行。”訥言敏行成為(wei) 孔子言論觀中最為(wei) 經典的論點之一,謝良佐解釋道:“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孔子還多次在不同語境下提到“訥言”的問題。孔子崇尚少說多做,尤其重視慎言,反對巧言,比如“巧言亂(luan) 德”(《論語·衛靈公》),“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將“訥言”與(yu) 仁德緊密聯係,表明對訥言的明確態度。綜觀孔子對“君子訥言”的態度,大致可以總結出三個(ge) 觀點:

 

一是從(cong) 言的本體(ti) 出發,指出君子訥言的必要性。孔子說:“君子一言以為(wei) 知,一言以為(wei)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由於(yu) 君子的言語能夠直接反映自身的修為(wei) ,所以訥言在這裏就有兩(liang) 層意涵,一則意味著言說須謹慎,二則意味著言說須立誠,與(yu) 《易傳(chuan) 》“修辭立其誠”的觀點一以貫之,並影響到後世文學、美學理論的發展成熟。孔子不但要求君子自身須“訥言”,而且認為(wei)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這就從(cong) 敬畏聖人之言的角度,反過來強調君子“訥言”的必要性。

 

二是將言與(yu) 行結合,指出君子訥言的目的性。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yu) 事而慎於(yu)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在於(yu) 強調君子在學習(xi) 上要行事勤勞敏捷,言說謹慎小心。孔子強調行先言後,將言行合宜與(yu) 否視為(wei) 做君子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所以當子貢問什麽(me) 是君子時,孔子回答說:“先行其言而後從(cong) 之。”(《論語·為(wei) 政》)不僅(jin) 要求君子言說要有目的性,還強調言說有可操作性,達到言出必行。這和《禮記》中的“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禮記·雜記下》),“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禮記·緇衣》)等觀點一氣貫通。

 

三是將言與(yu) 禮結合,指出君子訥言的合理性。孔子認為(wei) 言說的內(nei) 容、時機都需要符合禮的要求,都是君子養(yang) 成的重要內(nei) 容。比如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意指不合禮儀(yi) 的事不可以言說,將是否合乎禮作為(wei) 言說內(nei) 容的標準。從(cong) 言說的時機來說,孔子認為(wei) :“侍於(yu) 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侍奉君王時,該言說的時候就要直言不諱,不該言說的時候就要保持沉默,言說要注意時機,也就是要符合禮的要求。

 

進入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一改春秋時期較為(wei) 溫和的傳(chuan) 道態度,進而采用更為(wei) 激進的話語方式。名家、墨家、縱橫家等學派從(cong) 各自所屬的利益集團訴求出發開展論辯,進而影響到本來遵循“訥言”傳(chuan) 道方式的儒家。墨子直接向儒家發難:“儒者曰:‘君子必古服古言然後仁。’應之曰:‘所謂古之言服者,皆嚐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則非君子也。然則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後仁乎?’”(《墨子·非儒》)墨子的這番論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在邏輯上諷刺並否定了當時儒者以古為(wei) 尊、故步自封的論點,從(cong) 而客觀上通過論辯使得君子的含義(yi) 得到豐(feng) 富。

 

此時的儒家代表人物無疑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被稱為(wei) “好辯”,孟子的時代“聖王不作,……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從(cong) 孔子繼承而來的儒家學說在戰國紛爭(zheng) 時顯示出式微之態,孟子為(wei) 了儒家能夠占有一席之地,不得不改變孔子的傳(chuan) 道方式,轉而以鋪陳推演的比喻和雄辯為(wei) 儒家爭(zheng) 得一方利益。故而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也從(cong) 言說的角度描述君子:“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所謂言近而指遠,雖依然能看出孟子對孔子“巧言亂(luan) 德”觀念的承襲,但已肯定君子言說的正麵意義(yi) 。

 

荀子相比孟子更進一步,他直截了當提出“君子必辯”的觀點,集中體(ti) 現在《荀子·非相》一章中,荀子三次提到“君子必辯”,並提出了幾對概念,一是“奸言”和“仁言”,二是“腐儒”(“鄙夫”)和“君子”,三是“小人之辯”和“士君子之辯”,荀子通過這幾個(ge) 概念構建起了“君子必辯”的理論框架。針對當時諸子爭(zheng) 鳴論辯,他首先從(cong) 儒家學派外部著眼,指出“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yi) ,謂之奸言”,凡是和先王禮義(yi) 相違背的論辯之言,即使能言善辯,但是出發點錯誤,都是“奸言”,“君子不聽”,應予以否定,而“合先王”“順禮義(yi) ”正是儒家學說的根本出發點,進而否定其他學派,是小人,非君子;其次再從(cong) 儒家學派內(nei) 部著眼,對不善言說之人也加以貶斥,皆為(wei) “鄙夫”“腐儒”,王先謙《荀子集解》注釋道:“腐儒,如朽腐之物,無所用也。引《易》以喻不談說者。”進而否定儒家學派中的過時觀點,指出凡是“不好言,不樂(le) 言”的“訥言”之人也非君子,此種“訥言”已不再值得推崇。

 

那麽(me) ,怎樣才是真正的君子呢?荀子亮出觀點:“君子之於(yu) 言也,誌好之,行安之,樂(le) 言之。故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wei) 甚焉。”在他看來,在堅持“法先王,順禮義(yi) ,黨(dang) 學者”的前提下,好言、樂(le) 言,敢於(yu) 論辯之人才是真誠的君子。同時,荀子又采用儒家經典的二元對立方法,將君子與(yu) 小人相類比,“小人辯言險而君子辯言仁”,引出“士君子之辯”和“小人之辯”的討論,君子和小人論辯的最大不同,就在於(yu) “士君子之辯”是經過先慮早謀,從(cong) 而說出的“文而致實,博而黨(dang) 正”的“仁言”,“小人之辯”是“詐而無功”的詹詹“奸言”。

 

荀子在《正名》篇進一步解釋何為(wei) “士君子之辯”:“辭讓之節得矣,長少之理順矣,忌諱不稱,祅辭不出,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不動乎眾(zhong) 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勢,不利傳(chuan) 辟者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吐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zheng) ,是士君子之辯說也。”與(yu) 孔子所說的“剛、毅、木、訥近仁”不同,荀子認為(wei) 辯言也是仁的外顯方式,以“仁心”為(wei) 出發點去言說,以公正之心去辯論,“公心”也就意味著仁義(yi) 之心。雖然荀子對儒家的“訥言”學說也予以一定的回護,他認為(wei) 即使是必辯的君子,如果言說不仁,也要“則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辯不若其呐也”,但是這事實上與(yu) 孔子對君子的認知已經發生了一定的區別。

 

相比於(yu) 孔子與(yu) “敏行”相對的“訥言”觀點,荀子並非完全否認,而是進行適當批判。彼時儒家弟子大概一味固守成規,將“訥言”加以絕對化,視為(wei) 對一切論辯都加以回避和否定,以至於(yu) 在諸子之中逐漸喪(sang) 失話語權,而荀子清楚認識到,如果不掌握話語權,儒家學派終究要在此消彼長的百家爭(zheng) 鳴之中消亡。是故,荀子一方麵高擎“君子必辯”大旗,鮮明地改革儒家學派的理論觀點,另一方麵,他在堅持以仁言辯說的必要性基礎上,也承認“訥言”的合理性。從(cong) 而在不完全否定師尊孔子觀點的基礎上,既“法先王,順禮義(yi) ”,向旁門爭(zheng) 奪儒家話語權,又團結本學派成員,達到“黨(dang) 學者”的效果。

 

在對待“言”的問題上,經由孟子再到荀子的努力,戰國時期儒家的言論觀以及君子觀逐漸發生了變化。改變孔子時代重行輕言的觀念,“言”的價(jia) 值提高,“不好言,不樂(le) 言,則必非誠士”;通過“辯”來體(ti) 現“言”的意義(yi) ,將“辯”視為(wei) 從(cong) 小人到君子再到聖人的進步途徑;以“仁”的判斷標準確立辯言的正統性和合理性,並將“辯”視為(wei) 傳(chuan) 達“仁”的重要手段;以是否好辯,是否好言、樂(le) 言作為(wei) 評價(jia) 君子的重要準則。從(cong) 而完成了從(cong) “君子訥言”到“君子必辯”的轉向過程。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