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逢祿是清代公羊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學術以回歸漢代董仲舒、何休為(wei) 主要宗旨,而下啟清末民初的今文經學研究,並對晚清的政治變革思潮產(chan) 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禮儀(yi) ,作為(wei) 貫穿國家、社會(hui) 、家庭的血脈,影響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曾亦教授精研經學二十餘(yu) 年,尤其擅長《春秋》學與(yu) 《禮》學,在寫(xie) 作本書(shu) 時,一方麵注重以淺近的語言敘述古禮的精義(yi) ,一方麵又以曆史與(yu) 哲學的視角將其與(yu) 當代人生活、西方禮儀(yi) 比較勾連,對大眾(zhong) 深入了解古禮、轉化當代生活具有重要意義(yi) 。
透過眼前這部新書(shu) ,不難發現《要命的地方:家庭、法律與(yu) 生育》一書(shu) 的作者趙曉力教授借助法律學者特有的細膩,通過對幾部文學作品的閱讀,挖掘出背後的法律問題。其中尤其讓我感興(xing) 趣的那幾篇文章,深入小人物現實生活的分析,討論了數千年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宗法性,分析現代思想所批判的封建禮教如何影響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關(guan) 於(yu) 孔子《春秋》的性質,古人或以為(wei) “經”,或視作“史”。本文立足於(yu) 漢人視《春秋》為(wei) “刑書(shu) ”的立場,重新審視《春秋》作為(wei) “經”的性質。文章認為(wei) ,《春秋》所以成為(wei) “刑書(shu) ”,實在於(yu) 孔子曾有得君行道乃至得國自王的本誌,而《春秋》不過是孔子用以治世之書(shu) ,即作為(wei) “一王之法”而已。後儒深諱斯旨,遂抑孔子為(wei) “素王”,以為(wei) 孔子不過假《春秋》···
清中葉以後,隨著《公羊》學的再度複興(xing) ,劉逢祿借助微言與(yu) 大義(yi) 的區分以判分《春秋》三傳(chuan) 優(you) 劣,開始賦予二者以明確的內(nei) 涵,而且,此種區分導致了清代今文意識的覺醒,並推動了晚清今古學之間的壁壘和紛爭(zheng) 。至康有為(wei) ,更是將「孔子改製」視為(wei) 《春秋》的「第一微言」,並成為(wei) 其維新變法的理論依據,從(cong) 而對於(yu) 傳(chuan) 統政治的變革及近代中國的轉···
我主張,一方麵應該上承清代經學的學脈,而借鑒傳(chuan) 統經學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麵,應該充分吸收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成果。至於(yu) 目前的儒學研究,必須放棄“接著宋儒講”這條迎合西方哲學範式的路徑,而應該“接著清儒講”,隻有這樣才能上溯到作為(wei) 儒學研究源頭的漢儒那裏,才能真正理解孔子之道的精神。
儒家關(guan) 於(yu) 禮樂(le) 製度的建構,通常兼顧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兩(liang) 方麵的原則。自漢以後,隨著儒家獨尊地位的逐步確立,儒臣們(men) 將此原則落實到宗廟建構的具體(ti) 實踐層麵:一方麵,漢初遍祀群廟的做法以及元帝以後“親(qin) 盡宜毀”共識的貫徹,體(ti) 現了親(qin) 親(qin) 的原則;另一方麵,儒臣基於(yu) 尊尊的原則而普遍讚同禮家“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說法,尤其到了貢禹、劉歆那裏,更是···
朱熹與(yu) 王陽明對於(yu) 《大學》中“至善”概念的理解,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本文則選取明代“大禮儀(yi) ”這個(ge) 特殊視角,結合程頤、朱熹關(guan) 於(yu) 宋代“濮議”的意見,考察了理學與(yu) 心學在處理儒家孝道問題時的不同態度,以及在實際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後果,從(cong) 而揭示了雙方在經學見解上的差異對其心性概念理解上的不同。
全書(shu) 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厘清概念,如拜禮的定義(yi) ,坐、跪與(yu) 拜,揖與(yu) 拜,拱手,尚左尚右和拜之儀(yi) 容等;第二章是考證《周禮》九拜,主要梳理了曆代注疏家對空首、稽首、頓首、肅拜、吉拜與(yu) 凶拜、振動、奇拜與(yu) 褒拜的認識;第三章考證了《儀(yi) 禮》中的相見儀(yi) 節,如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飲酒及諸食禮、射禮、朝聘禮、喪(sang) 禮和祭禮的細···
自古以來,儒家視君臣為(wei) 大義(yi) 所在,故以弑君為(wei) 大惡。麵對弑君之罪,《公羊傳(chuan) 》區分了三個(ge) 不同層次的責任主體(ti) ,即天子、方伯或諸侯、臣民。然而在周末禮崩樂(le) 壞的政治背景下,臣民通常負有最主要的討賊義(yi) 務,不過,《公羊傳(chuan) 》又基於(yu) 對現實情形的具體(ti) 考量,提出“君子辭”之說,從(cong) 而寬恕了臣民不能討賊之過。文章又結合宋以後儒家對此問題的···
朱子理學以程頤為(wei) 宗,雖遍解諸經,卻無《春秋》學方麵的著述。其先,胡安國本於(yu) 程頤《春秋傳(chuan) 》而治《春秋》,尤崇尚“一字褒貶”之書(shu) 法。朱子則不然,而頗攻胡氏之學,以為(wei) 《春秋》不過“直書(shu) 其事而善惡自見”而已,且不信條例之學,而於(yu) 《春秋》三傳(chuan) 中獨重《左傳(chuan) 》,則純粹以史書(shu) 視《春秋》也。
孔子一生棲棲遑遑,奔走於(yu) 列國諸侯之間,以行道為(wei) 己任。晚年歸魯,作《春秋》,欲垂法於(yu) 後世。漢代儒家因以孔子為(wei) “素王”,並欲行其道於(yu) 漢代。然“素王”之說,漢人皆無疑議,至魏晉始以為(wei) 僭妄之說,後世儒家遂諱而不言。本文詳考“素王”說的基本內(nei) 涵,及後世儒家的不同態度;並結合古代相關(guan) 文獻,揭示出孔子欲效法湯、武而得國自王的抱負···
此書(shu) 實為(wei) 南海變法之理論依據,“有為(wei) 政治上變法維新之主張,實本於(yu) 此”;其影響之大,較《新學偽(wei) 經考》尤甚,故梁啟超比於(yu) “火山大噴火”、“大地震”。
秦以後的中國社會(hui) ,是由法家和儒家共同塑造的,簡而言之即儒家倫(lun) 理與(yu) 法家政治的結合。儒家倫(lun) 理是構築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的基礎,對此關(guan) 係的了解是理解“何為(wei) 中國”的關(guan) 鍵。作者從(cong) 公羊學的進路出發,對周秦巨變前後的儒家倫(lun) 理進行了深入、獨特的分析。全書(shu) 旁征博引,可見傳(chuan) 統經學功力之深,又廣涉比較宗教學、社會(hui) 學、人類學等諸多研究成果。入···
摘要:“親(qin) 親(qin) 相隱”是具有普世性的觀念和製度;文革中檢舉(ju) 揭發親(qin) 人的做法,是不道德行為(wei) ;“大義(yi) 滅親(qin) ”有前提條件,不能簡單地違背“親(qin) 親(qin) ”原則;保守主義(yi) 在全球複興(xing) ,家庭倫(lun) 理開始回歸;製度上的複興(xing) 包括各個(ge) 方麵,法律製度的複古更化非常重要。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