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益鑫 著《成性存存: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出版暨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12-11 18:28:10
標簽:何益鑫、成性存存
何益鑫

作者簡介:何益鑫,男,西元一九八六年生,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為(wei)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學》《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研究》《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周易>卦爻辭曆史敘事研究》等。

何益鑫 著《成性存存: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出版後記

 

 

 

書(shu) 名:《成性存存: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

作者:何益鑫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作者簡介】

 

 

 

何益鑫,複旦大學理學學士、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博士後,現為(wei)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先秦儒家哲學、早期易學,近期關(guan) 注重點為(wei) 道家哲學。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學》《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周易〉卦爻辭曆史敘事研究》等。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複旦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yu) 篇。獲評2019年第八屆“士恒青年學者”,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2022屆複旦大學本科畢業(ye) 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提名獎)。

 

【編輯推薦】

 

*重建先秦儒學思想史的嚐試,先秦儒學研究領域必備參考書(shu)

 

*深入挖掘思想演進的內(nei) 在線索,抓住關(guan) 鍵人物的核心文本作專(zhuan) 題研究

 

*梳理顏-曾-遊-思-孟脈絡,呈現眾(zhong) 星璀璨的後孔子時代

 

【內(nei) 容簡介】

 

郭店竹簡的出土,提出了重建先秦儒學思想史的任務。

 

由於(yu) 文獻的匱乏和思想上的疏離,孔孟之間儒學思想史的麵貌一直處於(yu) 晦暗之中。戰國竹簡尤其是郭店竹簡的出土,不但彌補了七十子文獻的不足,也為(wei) 其它傳(chuan) 世文獻的定位和重新理解提供了可靠的坐標。於(yu) 是,這一階段的思想史忽然之間變得信而有征。然而,出土文獻的解讀和傳(chuan) 世文獻的重新理解,都是極為(wei) 困難之事。前者之困難,是因為(wei) 兩(liang) 千年來無人知曉;後者之困難,則是因為(wei) 經典解釋史在給出前見的同時也構成了一種約束。

 

思想史的敘事,來自於(yu) 文本的研究;文本的研究,又依賴於(yu) 思想史的標尺。以文本的研究為(wei) 基礎,才能避免思想史的描述成為(wei) 私人的臆語;以思想史的脈絡為(wei) 關(guan) 照,才能避免文本的研究陷入支離破碎的窠臼。兩(liang) 者構成了彼此的約束條件。但這種約束不是消極的,它是解釋方向的路標和解釋有效性的標準。如果一種學說,能在強約束中實現解釋上的圓融,那麽(me) 它無疑是更為(wei) 可信的。本書(shu) 的寫(xie) 作,即是在這方麵的一個(ge) 努力。

 

本書(shu) 的特點,一是深入挖掘思想演進的內(nei) 在線索,從(cong) 孔子思想的內(nei) 部引申出七十子後學的問題意識和思想線索,凸顯思想史演進中一以貫之的統緒;二是抓住關(guan) 鍵人物(顏回、曾子、子遊、子思、孟子)的核心文本(《大學》《性自命出》《中庸》《五行》《孟子》)作深入的專(zhuan) 題研究,通過對文本作如其所是的解讀,刻畫相關(guan) 人物的獨特的思想性格。故在結構上,本書(shu) 采取了“以點帶麵”的寫(xie) 法,每一個(ge) 專(zhuan) 題研究都追求信實、可靠且完整,合在一起又自然構成了思想史演進的有機環節。

 

本書(shu) 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在經典解釋方麵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對孔孟之間的思想史演進曆程給出了係統而清晰的描述,為(wei) 先秦儒學的進一步研究以及儒學思想史、經典解釋史的重新反思奠定了比較穩靠的基礎。

 

【目錄】

 

導論:孔孟之間儒學思想的演進

 

第一章 後孔子時代

1.1孔子的人性觀

1.2孔學的分流

1.3曾子的傳(chuan) 承

 

第二章 曾子的修身論

2.1“三綱八目”與(yu) 宋明的《大學》詮釋

2.2《大學》古義(yi) 略論

2.2.1.“格物致知”以定宗旨

2.2.2.“誠意”為(wei) 首出

2.2.3.“正心修身”與(yu) “修身為(wei) 本”  

2.2.4.首句與(yu) 周文政治理想

 

第三章 子遊的性情論

3.1《性自命出》要論

3.1.1.作者與(yu) 宗旨

3.1.2.“性”的作用與(yu) 結構

3.1.3.“情”與(yu) 禮樂(le) 之道的重釋

3.1.4.“心術”與(yu) “情”

3.2《性自命出》章句

 

第四章 子思的五行論

4.1《五行》要論

4.1.1.作者與(yu) 文本結構

4.1.2.問題意識與(yu) 思想宗旨

4.1.3.始於(yu) 仁(仁之思)的成德途徑

4.1.4.始於(yu) 智(聖、智)的成德途徑

4.2《五行》章句

 

第五章 子思的誠論

5.1《中庸》文本結構的問題  

5.2《中庸》古義(yi) 略論

5.2.1.中庸、中和與(yu) 儒家理想

5.2.2.集大成的“誠”

 

第六章 孟子的性善論

6.1孟子對子思的繼承與(yu) 發揮

6.1.1.《孟子》中的“五行說”與(yu) “誠”

6.1.2.孟子對《五行》的解說與(yu) 重構

6.2孟子四心說與(yu) 性善論的創辟

6.2.1.從(cong) “五行”到“四心”

6.2.2.據“四心”以“道性善”

6.2.3.以“存養(yang) ”、“擴充”為(wei) 成德途徑

6.3小結:先秦儒家心性之學的一種可能歸宿

 

附錄:表象與(yu) 真實——顏子“好學”新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到北京,一晃過了兩(liang) 個(ge) 春秋。

 

北國的春,來得很急。三兩(liang) 滴雨水落地,還沒有感到特別的溫暖,一樹鵝黃已經早早地掛上了枝頭。未名湖上,冰麵還沒有融化幹淨,幾隻野鴨,攢了一個(ge) 冬天的勁,趕不及要在澄清的湖上劃過。這景象,在南方是不多見的。南方的春,隻在墨綠色的葉叢(cong) 中,偷偷地探出一縷嫩色。等花開了,人們(men) 才猛然發現春天來了。北國的春,隻是三兩(liang) 天的工夫,就讓你看到擋不住的興(xing) 味。像換衣服一般,說換就換了。

 

北國的秋,去的很急。幾陣冷風下來,香山紅了,銀杏的葉子黃了。從(cong) 寓所到食堂的路上,一路是金燦燦的銀杏,先是掛滿樹梢,一樹一樹的,在沒有霧霾的天氣裏,在湛藍的天空下。這時的黃,還是溫潤的黃,黃得明亮而不幹枯。一層秋雨一層涼。葉子一樹一樹地往下落,鋪滿了道路和草坪,還夾雜著銀杏果的奇特味道。走在路上,每每感到一種擁上前來的熱情,好似一個(ge) 溫暖的擁抱。漸漸的,銀杏落完了,樹梢上隻剩下零星的殘餘(yu) 。一不留神,未名湖的秋天也走了,水天之間的分際,明顯了。

 

如是,兩(liang) 度輪回。

 

我來北京,是一段殊勝的因緣。導師張汝倫(lun) 先生推薦,孫向晨、丁耘、幹春鬆三位老師從(cong) 中溝通,王博老師拍板,我來到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幹老師是我的合作導師。他為(wei) 人謙和,關(guan) 愛學生。在儒學院期間,我兼做一些院務行政。幹老師知我一心學術,盡量減少這方麵的工作,使我可以專(zhuan) 注於(yu) 自己的思考。

 

去年春天剛開學,我參加了幹老師主持、辛亞(ya) 民老師領讀的《周易》讀書(shu) 班。因為(wei) 這個(ge) 緣分,我從(cong) 去年三月開始,饒有興(xing) 味地紮進了《周易》卦爻辭的曆史敘事的研究。到去年年底,完成了《周易本事考》和《周易本事注》的初稿。今年三月份《考》修改一過,五月份又作了幾篇總結的小文。有關(guan) 《周易》的研究,才告一段落。回想起來,這一工作是借了與(yu) 幹老師的因緣,與(yu) 這個(ge) 讀書(shu) 班的因緣。若不是參加這個(ge) 讀書(shu) 班,我或許很久以後才會(hui) 關(guan) 注《周易》;若不是一去便讀到《明夷》卦,我或許也不能看到這一探究的進路。隻能說是緣分。

 

也由於(yu) 這個(ge) 原因,能用在出站報告上的時間和精力,就更為(wei) 有限了。“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這一課題,看上去是我的博士論文《孔子成德之學研究》的自然拓展。但實際上,這一課題所涉及的七十子後學時代,思想極為(wei) 豐(feng) 富、脈絡極為(wei) 複雜。且不說《性自命出》、《五行》等出土文獻的解讀,雖然已經有不少的學術積累,但能通篇講下來,且被學界普遍認可的至今沒有;即便是已經詮釋了兩(liang) 千多年的《大學》和《中庸》,其原始的古義(yi) 究竟如何,其與(yu) 理學詮釋的關(guan) 聯和差別,也講不清楚。我之所以敢做這樣一個(ge) 工作,是因為(wei) 我自信對孔子的生命有少許的理解。這一點了解,建立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之上。而對於(yu) 儒學來說,無論從(cong) 實踐上,還是從(cong) 思想上,孔子都是不絕的源泉和最終的標準。孔子之於(yu) 儒家,正如文王之於(yu) 周文,他們(men) 是後者思想、精神的根本和源泉。就七十子後學而言,他們(men) 的議題,總不離成德的宗旨;他們(men) 的主張,總可以從(cong) 孔子的生命和思想中找到問題的來源。七十子時代“性與(yu) 天道”的思想,與(yu) 孔子之間有著內(nei) 在的發展脈絡,它是有跡可循的。抓住它,便可以順藤摸瓜,完成一次係統的重構。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可以說,七十子後學思想的演進,就是孔子成德之學的展開。也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可以說,這一課題的研究,確實是我博士論文的延續。

 

思想的醞釀,已經有年;但正式下筆,是在今年的八月。至今差不多百日。此間除了回複旦開會(hui) 之外,沒有它事打擾,寫(xie) 作得以穩步推進。但畢竟所花時日不多,難免有論述不周、思考欠細密處,隻能留待日後彌補了。

 

儒學院給我在未名湖邊安排了一個(ge) 單獨的辦公室。許是因為(wei) 平底足,我天生不愛走動。所以這兩(liang) 年中,我一直在北大南門對麵的寓所閑居,沒事不太出門。這十平米的寓所,名曰“十方寓”,與(yu) 世隔絕,到訪過的朋友寥寥可數。但洪義(yi) 是常客。去年秋季他到清華之後,每周至少過來一次,有時兩(liang) 次,竟成慣例。在這一間陋室,我們(men) 讀書(shu) 、論學、暢談人生,成了這兩(liang) 年生活的調劑。有時候,建武也趕來,就更熱鬧了。

 

最後,我要感謝兩(liang) 年前促成我北京之行的人,也要感謝這兩(liang) 年幫助過我的人、在我身邊出現過的人。在這兩(liang) 年中,我聽了一些課,認識了一些朋友,感受了北京的學術風格和學者風貌,將使我終身受益。出站後,我將回到曾經待過十年的複旦再續前緣。離開,總會(hui) 有些不舍,但也意味著下一段人生的開始。

 

2017年11月22日,於(yu) 十方寓

 

重回複旦,節奏就大為(wei) 不同了。尤其是最初的一兩(liang) 年,備課和上課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想到什麽(me) ,一頭紮進去,刨根問底地求索了。時間在多個(ge) 維度上撕扯,需要求得一種平衡。之前的學術規劃,也不得不放慢了腳步。

 

這些年,我在出站報告的基礎上,又作了一些專(zhuan) 題性的、拓展性的研究。從(cong) 18年到21年,每年的春季學期,我都會(hui) 為(wei) 研究生開設“先秦諸子專(zhuan) 題研究”討論班,研讀郭店竹簡《性自命出》和《五行》。前兩(liang) 年是《性自命出》,後兩(liang) 年是《五行》。我一直認為(wei) ,《性自命出》和《五行》的重要性,媲美於(yu) 《大學》和《中庸》,它們(men) 各自是一個(ge) 時代一種思想進路的代表,也是早期儒學思想發生史的路標。而這兩(liang) 篇文獻,此前都還沒有特別完善的綜合性研究,留下了不少文本和思想上的難題。所以,關(guan) 於(yu) 它們(men) 的探討不但是重要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用於(yu) 研究生課程的討論,最合適不過了。

 

在我看來,研究生課程的目標主要不是傳(chuan) 達知識,而是帶著學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理解文本,從(cong) 事哲學的活動。為(wei) 此,課程內(nei) 容須是教者親(qin) 自研究過,或者正在研究的東(dong) 西。因為(wei) 隻有過來人才能看得清,一個(ge) 具體(ti) 的研究有多少岔路,路旁有多少使人陷溺的風景。但提前做研究,也不是為(wei) 了在課堂上直接傳(chuan) 達研究的結果。與(yu) 結果相比,更重要的是過程,是哲學活動本身。我18年喜歡看蒙克寫(xie) 的《維特根斯坦傳(chuan) :天才之為(wei) 責任》。這不能算是一本哲學的書(shu) ,但它很有哲學的氣味。在那段以輸出為(wei) 主的漫長而略顯沉悶的時光中,它是我保持思想的純粹性和活躍性的一個(ge) 方法。它也讓我更加確信,思想活動本身而不是思想的結果,才是哲學真正寄寓的地方,也是最該傳(chuan) 達給學生的東(dong) 西,特別是在一個(ge) 哲學有待重新出發的時代處境中。為(wei) 免哲學教育落入知識傳(chuan) 播的窠臼,向過程性的哲學活動的回歸,是很有必要的。而這種回歸,直接取決(jue) 於(yu) 學生自身的參與(yu) 。所以,在我們(men) 的討論課上,觀點的碰撞、區分、引導、澄清、追問,成了理解活動的主要的構成環節。同樣,我自己的思考也努力表達為(wei) 一種過程性。我希望它不是作為(wei) 一個(ge) 死的結構,成為(wei) 學生關(guan) 照和記憶的對象;而是作為(wei) 在迷惘中尋求出路的一次次的具體(ti) 行動,參與(yu) 到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的行程中。

 

我有寫(xie) 講稿的習(xi) 慣。寫(xie) 講稿,於(yu) 我而言就是一種預研究。18年春,寫(xie) 了《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的初稿;19年春完成了修改稿,並增加了導論部分。20年春,正當疫情期間,寫(xie) 了《竹簡〈五行〉章句講疏》的初稿;21年春完成了修改稿,並增加了導論部分。前一部講稿已於(yu) 20年出版,後一部由於(yu) 獲得了教育部的後期資助,出版時間還要往後推一推。我本以為(wei) ,《性自命出》和《五行》的要義(yi) ,已在出站報告中討論得足夠清楚,講稿的意義(yi) 無非是把一些論證環節或非關(guan) 鍵的部分充實出來,以適用於(yu) 教學的需要。但實際上,寫(xie) 完講稿之後,我對相關(guan) 文本和思想的解讀又有不少推進,並更正了部分關(guan) 鍵內(nei) 容的理解。這是令人高興(xing) 的事情。

 

19年下半年,為(wei) 了準備第二年春天的本科生課程,我開始研究孟子的心性論,探討了其中幾個(ge) 關(guan) 鍵性的問題,寫(xie) 了幾篇文章。次年春,在修改完《五行》講稿之後,我接著係統地解讀了《孟子·告子上》。自認為(wei) 對孟子心性論的思想邏輯,已有結構性的把握。遂在暑假期間,續寫(xie) 了本書(shu) 的第六章,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作了探討。其一是孟子與(yu) 子思之間的繼承性和差異性。現下,“思孟學派”的提法深入人心,但也不可忽略兩(liang) 者在問題意識、思考進路,以及思想結構等方麵存在的重要差別。其二是孟子心性論的邏輯結構。孟子的性善論有哪些基本的邏輯環節,各個(ge) 環節如何建立起來,它與(yu) 前麵的儒學史是什麽(me) 關(guan) 係,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書(shu) 對此作了概要性的呈現,更多具體(ti) 的討論,則有待於(yu) 後續的專(zhuan) 題研究。

 

與(yu) 原報告相比,定稿有三方麵的不同。一是基於(yu) 《性自命出》、《五行》的專(zhuan) 題研究,對原稿相關(guan) 內(nei) 容作了修訂和補充;二是基於(yu) 《孟子》的研究,續寫(xie) 了第六章,使本書(shu) 在內(nei) 容上更為(wei) 完整;三是附錄收入了一篇關(guan) 於(yu) 顏子之學的討論《表象與(yu) 真實——顏子“好學”新論》。這篇文章於(yu) 我而言有特殊的意義(yi) 。17年4月初,我突然收到回複旦應聘的消息,需要準備一個(ge) 報告。當時,我還完全沉浸在《周易》曆史敘事的研究中,不能自拔。但《周易》的研究,恐很難令人信服。而既有的其它文章,又不能完全代表我當時的所得。為(wei) 了在更廣泛的議題上,表達自己彼時的思想狀態和理解程度,冒險選了這個(ge) 主題。我結合自己長久以來的學習(xi) 體(ti) 驗,尤其是博士論文完成之後的進一步體(ti) 會(hui) ,很快寫(xie) 出了稿子。報告也很成功,得到了很多師友的肯定。收錄此文,除了充實本書(shu) 內(nei) 容之外,也是一個(ge) 時期的紀念。

 

本書(shu) 部分內(nei) 容,曾以論文形式在刊物上發表:第一章的第一節,以《論孔子的人性觀及其展開形態》為(wei) 題,發表於(yu) 《人文雜誌》2022年第7期;第二章第二節的部分內(nei) 容,以《論〈大學〉古義(yi) ——以“格物致知”與(yu) “誠意”的詮釋為(wei) 中心》為(wei) 題,發表於(yu) 《中國哲學史》2019年第4期;第三章第一節的相關(guan) 內(nei) 容,也即《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的導論部分,以《儒家心性之學的轉出——論子遊的思想創造及其道統地位》為(wei) 題,發表於(yu) 《複旦學報》2020年第4期;第四章第一節的相關(guan) 內(nei) 容,也即《竹簡〈五行〉章句講疏》的導論部分,以《德的生成——竹簡〈五行〉篇的德行生成論及其思想史意義(yi) 》為(wei) 題,發表於(yu) 《哲學研究》2022年第8期;另一部分內(nei) 容,又以《從(cong) “一以貫之”到“以五為(wei) 一”——論子思〈五行〉篇對孔子晚年宗旨的結構化詮釋》為(wei) 題,發表於(yu) 《諸子學刊》第二十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五章第二節的部分內(nei) 容,以《論〈中庸〉古義(yi) 》為(wei) 題,發表於(yu) 《複旦學報》2022年第4期;附錄《表象與(yu) 真實——顏子“好學”新論》的刪節版,發表於(yu) 《中國哲學史》2022年第3期。受限於(yu) 形式和篇幅的要求,這些文章與(yu) 書(shu) 稿在內(nei) 容和表述上不完全相同,但在思想上盡量保持了一致。此外,還有兩(liang) 篇關(guan) 於(yu) 《孟子》的文章,雖不是直接出自此書(shu) ,但與(yu) 第六章內(nei) 容高度相關(guan) :《從(cong) “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到“反身而誠”——以孟子“誠”的思想為(wei) 線索》,發表於(yu) 《哲學研究》2020年第2期;《從(cong) “故而已矣”到“乃若其情”——〈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詮釋及其衍生問題》,發表於(yu) 《複旦學報》2021年第3期。其中有幾篇,又轉載於(yu)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這些文章得以發表,感謝編輯部老師的辛勞和學界同仁的認可。

 

理解,實是思想研究中可期待和最值得期待之事。在北大期間,幹老師的支持、肯定乃至放任,一直是我大膽做自己的研究的底氣。出站時,答辯主席李存山教授,以及王中江、張學智、趙法生諸教授,對報告給出了很高的評價(jia) ,也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尤其是李存山先生,當時身患眼疾,看文字殊為(wei) 不易,但還是欣然接受了邀請,認真批閱論文,作了非常具體(ti) 的評議,給了我很多的鼓勵。此後數年,隨著文章的公開報告和發表,研究又得到了更多師友、同仁,還有討論班同學們(men) 的支持、鼓勵,也讓我交到了一些新的學友。任何形式的反饋意見,對我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此間往來,不能一一曆數,一並致以真誠的感謝。

 

本書(shu) 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研究”(項目批準號:17CZX033)的最終成果。本書(shu) 的出版,獲得了複旦大學哲學學院的資助。感謝學院一直以來的支持。友人楊立軍(jun) 與(yu) 我多有思想上的相契,他為(wei) 本書(shu) 的編校耗費了心力,也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改意見,值得銘記。

 

2022年9月20日,於(yu) 創智坊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