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益鑫著《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出版暨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0-10-19 10:27:51
標簽:性自命出
何益鑫

作者簡介:何益鑫,男,西元一九八六年生,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為(wei)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學》《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研究》《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周易>卦爻辭曆史敘事研究》等。

 

書(shu) 名: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

作者:何益鑫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shu) 店

出版時間:2020年8月 

 

【內(nei) 容簡介】

 

對於(yu) 孔孟之間儒學思想的研究而言,郭店竹簡《性自命出》與(yu) 《五行》兩(liang) 篇之重要性,甚至可以媲美於(yu) 《大學》與(yu) 《中庸》。本書(shu) 是對《性自命出》的文本與(yu) 思想的專(zhuan) 門研究。全書(shu) 分為(wei) 三個(ge) 部分:第一部分為(wei) “導論”,從(cong) 思想史的角度,闡明《性自命出》的“性情-心術論”思想,乃是儒家心性之學的發端;第二部分為(wei) “章句”,以簡要的方式注釋文本、提示章旨、勾勒行文思路和文本結構,為(wei) 後續的探討提供一個(ge) 簡明可用的版本;第三部分為(wei) “講疏”,在綜合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擇善而從(cong) 或另辟蹊徑,逐字逐句分析論定文本含義(yi) ,進而從(cong) 七十子後學的問題意識與(yu) 思想線索出發,把握並闡明文本的真實意旨。

 

【作者簡介】

 

何益鑫  複旦大學理學學士、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博士後,現任教於(yu)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學、《周易》卦爻辭。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學》,《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等。

 

【編輯推薦】

 

子遊是孔門後期弟子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心性之學的肇端。在《性自命出》中,子遊展示出了一條以人性發生學為(wei) 根底的,以天、命、性、情、道、義(yi) 等為(wei) 邏輯環節的新的思想道路。它在繼承孔子之學的德教本質的同時,為(wei) 教化的必要性和方式作出了新的論證,也為(wei) 後人討論人性、性情、心性等問題提供了思想框架。它開啟了思孟心性論,其具體(ti) 形態又有別於(yu) 後者,可稱之為(wei) “性情-心術論”。如果說《論語》等所見的子遊重本的傾(qing) 向,是子遊之學的早期發端;那麽(me) ,《性自命出》的“性情-心術論”,則是其長期沉潛之後的展開形態。子遊由對“本”的關(guan) 切與(yu) 思考,轉出“性情-心術論”的思想道路,是儒家心性論轉向的關(guan) 鍵人物。今日若重論道統,在孔子與(yu) 子思之間,除了曾子之外,還應當有子遊的位置。

 

【目錄】

 

導論 

《性自命出》章句 

《性自命出》講疏 

上篇:性 

中篇:道 

下篇:學 

引用文獻 

後記

 

【後記】

 

2015年底,我到北京大學儒學院做博士後,開始關(guan) 注孔門後學思想的研究。當時,以《大學》、《中庸》,及郭店竹簡《性自命出》、《五行》為(wei) 依據,確定了“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的研究計劃。但從(cong) 次年2月開始的一年多時間裏,我持續投身到《周易》卦爻辭曆史敘事的研究之中。原計劃遂遭擱置。直到17年暑假,才重新回到這一課題,並於(yu) 年底完成了書(shu) 稿的初步撰寫(xie) 。

 

18年初,我回到複旦大學工作。開設的第一門課程,就是關(guan) 於(yu) 《性自命出》的研究生討論班。第二年又重開了一次。這部小書(shu) ,最初就是為(wei) 此準備的講稿,第二年經小幅修改之後定稿。我們(men) 的討論非常仔細。往往一個(ge) 晚上,隻能處理兩(liang) 句。以至於(yu) 一個(ge) 學期下來,大約隻能完成全篇三分之一的內(nei) 容。討論雖然專(zhuan) 門,但每次還是有十幾位同學參與(yu) 。討論班上自由的氛圍、活躍的思想,讓我印象深刻。部分討論意見,在修改稿中有所體(ti) 現。在此,我要感謝參與(yu) 討論的每一位同學,他們(men) 是:曹元喆、吳伊櫻、李宗宜、邢萬(wan) 裏、裴多彬、孔泱、朱寒燁(第一年選課);溫錫博、邱晨、葛領童、劉騫、陳宇立、李樂(le) 山、王晨曉(第二年選課);以及王武傑、黃子洵、季磊、劉際東(dong) 、曹穎、範大昭、周亦成等長期旁聽的同學,和由於(yu) 各種原因隻部分參與(yu) 了課程的同學和社會(hui) 人士。討論班的經曆,讓我初次感受到了教學反哺思考的樂(le) 趣。

 

近年來,郭店竹簡已經不再是學界研究的熱點。但我在想,像《性自命出》、《五行》之類的核心文獻的思想,似乎還有待於(yu) 從(cong) 整體(ti) 上作出更為(wei) 深入和細致的闡明。所幸,學界前輩在各方麵已經有了很多的積累,為(wei) 我們(men) 的思考提供了極大的助力。這部小書(shu) 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做了一次嚐試性的詮釋工作。得當與(yu) 否,願方家指正。

 

本書(shu) 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研究”(17CZX033)的階段性成果。導論部分發表於(yu) 《複旦學報》2020年第4期。本書(shu) 出版得到了複旦大學哲學學院的資助。在此,一並致謝。

 

何益鑫

2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