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文利作者簡介:任文利,筆名溫厲,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內(nei) 蒙古錫林浩特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現為(wei)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dong) 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治道的曆史之維: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等。 |
如何理解《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作者:任文利(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dong) 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初二日丁未
耶穌2023年10月16日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儒家經典《中庸》,向來為(wei) 人所習(xi) 誦。然而,關(guan) 於(yu) 此句的理解,學者多將其與(yu) “君子思不出其位”相聯係而加以解釋。誠然,二者之間有一定關(guan) 聯,但言說的側(ce) 重點並不相同。混同而言則容易錯過《中庸》此語的核心內(nei) 涵,筆者嚐試論之。
“君子素其位而行”,在朱熹《中庸章句》中被列為(wei) 第十四章。朱熹以為(wei) 是“子思之言也”,全章文字如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yu) 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君子思不出其位”,出自《論語·憲問》所載曾子語,亦見於(yu) 《周易》艮卦象辭:“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朱熹認為(wei) 《論語》所載是曾子稱引《周易》之言。《憲問》記曾子此語於(yu) 孔子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此語亦見於(yu) 《論語·泰伯》)之後,二者的意義(yi) 可以說是相通的——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語意很明確,是相對於(yu) 政事而言的,“位”之所指也很具體(ti) ,即指政治地位、職位,有各司其職的意思。曾子所稱引之言,從(cong) 字麵上說,似更為(wei) 寬泛,但也可以就孔子語意去理解。《集注》引範氏語“君臣、上下、大小,皆得其職也”加以詮釋,也是從(cong) 政事、職事上無相互侵越、使各得其職的意義(yi) 上講的。後人自孔子、曾子語字麵意思解讀出讓人安於(yu) 本分、位分,或不至過於(yu) 謬誤,然以此意解《中庸》之“素其位而行”,則不相應。
《中庸》這段話的重心落在君子之“行”上。朱熹釋“行”作“為(wei) 其所當為(wei) ”,“當”即“應當”,語意尚屬寬泛。需要明確的是,此“行”,或是朱熹詮釋的“應當”,但並不一定與(yu) “位”直接發生關(guan) 聯。也就是說,“行”如果被視為(wei) 按照某種倫(lun) 理原則去做事的話,那麽(me) 《中庸》在這裏並非在講“位”所具有的倫(lun) 理原則。“位”或“位分”誠然有其倫(lun) 理原則,但《中庸》這裏主要不是在講這一點。依據上下文語意,此章應該是在講按照“君子之道”的原則去行事。“君子素其位而行”,強調君子的行事原則不會(hui) 因為(wei) 地位處境的變化而改變,如後麵的“富貴”“貧賤”“夷狄”與(yu) “患難”所指示的。相近似的意思,在孔子、孟子那裏都有經典表述。例如,子曰:“富與(yu) 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yu)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yu) 是,顛沛必於(yu) 是。”(《論語·裏仁》)“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yi) 禮智根於(yu) 心。”(《孟子·盡心上》)
相較而言,《中庸》語意略為(wei) 模糊的“行”與(yu) 朱熹所詮釋的“所當為(wei) ”,在孔子、孟子那裏有更為(wei) 明確的表述,孔子所言為(wei) “仁”,孟子所言為(wei) “所性”、為(wei) “仁義(yi) 禮智”。而孟子語中的“分定”,在朱熹《集注》看來,並不是“位分”之“分”,而是“性分”之“分”:“分者,所得於(yu) 天之全體(ti) ,故不以窮達而有異。”關(guan) 聯於(yu) 孔子、孟子之言,將《中庸》的“行”界定為(wei) 遵道而行、遵“君子之道”而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正呼應於(yu) 《中庸》首章所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明白了“行”的內(nei) 涵,我們(men) 再來看第二句“不願乎其外”。朱熹釋其為(wei) “無慕乎其外之心也”。此“外”針對什麽(me) 而言?是在說自身時下所處的“位”或“位分”之外嗎?答案是否定的。此“外”是針對下文的“己”與(yu) “身”而言,所謂“正己而不求於(yu) 人則無怨”“反求諸其身”。也就是說,相對於(yu) “己”與(yu) “身”,位分和處境可以視為(wei) “外”。“己”“身”和“行”一樣,均與(yu) 君子之道有直接關(guan) 聯,是君子時刻所當關(guan) 切的。“在上位陵下”“在下位援上”“怨天尤人”之所以不可取,正是因為(wei) 將關(guan) 切的焦點放在外在的位分和處境上了。
至此,我們(men) 再回頭看看“素其位而行”的“素”字。朱熹釋“素”為(wei) “見在”,也即“現在”。從(cong) 字義(yi) 上講,“素”在這裏應該是“平素”“素來”的意思,這句話可以譯作“君子以平素所居之位依道而行”。下文所言,也可如此翻譯:平素居於(yu) 富貴即於(yu) 富貴中依道而行,貧賤、夷狄、患難,莫不如此。朱熹謂之“見在”有其用意所在,“見在”即“當下”,強調的是依道而行不可須臾之間、終食之間有所背離、有所等待,須於(yu) 當下、現在,時時刻刻加以提撕、警醒。而下文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朱熹以“居易”為(wei) “素位而行”,以“俟命”為(wei) “不願乎外”。“易”,朱熹解為(wei) “平地”,實即“平易”“平常”的意思。君子之道即如“中庸”之“庸”所指示的,本為(wei) “常道”。居於(yu) 常道,自可處之泰然,安之若素,不為(wei) 外在的命運際遇所撼動,此即“無入而不自得”。
“居易俟命”,體(ti) 現了《中庸》的一種達觀,涉及“德福一致”問題。在這一點上,《中庸》不僅(jin) 有一種達觀,而且有一種樂(le) 觀,如第十七章所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大德必受命”。當然,這也是“應當”如此,事實上是否這樣,是另外一個(ge) 問題,至少不是君子之“行”所關(guan) 切的焦點問題。君子之“行”,自有其“無入而不自得”的“自得”之樂(le) 。君子之行,君子之自得,是不襲時位,所在即是的。
關(guan) 聯於(yu) “思不出其位”解釋“素其位而行”,不自今日始,鄭玄《禮記注》即有此意。鄭玄雲(yun) :“不願乎其外,謂思不出其位也。自得,謂所鄉(xiang) (通‘向’)不失其道。”在這裏,鄭玄是以“出其位”訓“外”,但有下文“所向不失其道”為(wei) 補充,尚未背離太遠。孔穎達《禮記注疏》承鄭玄注而來,也將“素其位而行”與(yu) “思不出其位”關(guan) 聯起來加以解釋,然而他將“行”與(yu) “行道”聯係起來,如“鄉(xiang) (通‘向’)富貴之中,行道於(yu) 富貴”,所失亦不太遠。不過,在鄭玄、孔穎達的注疏之中,“道”“行道”,更多是居於(yu) 其位分的所當遵循的正當性原則,但如前所言,“素其位而行”的“行”,顯然不拘泥於(yu) 此,而是具有超越於(yu) 位分的普遍性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