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震】從“和同之辯”到“西學東漸”,中華文明“包容性”如何體現?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8-09 21:39:56
標簽:中華文明“包容性”、和同之辯、西學東漸
吳震

吳震,男,西元1957年生,江蘇丹陽人。現任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主要著有《陽明後學研究》《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傳(chuan) 習(xi) 錄〉精讀》《當中國儒學遭遇“日本”——19世紀末以來儒學日本化的問題史考察》《朱子思想再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傳(chuan) 習(xi) 錄》《東(dong) 亞(ya) 儒學問題新探》《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中國政教問題再思》等。

從(cong) “和同之辯”到“西學東(dong) 漸”,中華文明“包容性”如何體(ti) 現?

作者:吳震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十九日乙未

          耶穌2023年8月5日

 

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包容性源遠流長、無遠弗屆。從(cong) “厚德載物”的修身之道,到“兼聽則明”的交往之道,再到“協和萬(wan) 邦”的治國之道,包容性生於(yu) 微且成於(yu) 著。

 

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其如何反映在中國文化的深層哲學之中?對於(yu)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有何意義(yi) ?

 

“‘和’在價(jia) 值上高於(yu) ‘同’,‘和’所追求的是人類和平、平等、公正的共同發展之道。”近日,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震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時指出,在承認不同文化傳(chuan) 統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前提下,汲取傳(chuan) 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智慧,以文化包容性的姿態,有助於(yu) 謀求世界和平、平等、公正的共同發展之道。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其在曆史上如何形成?

 

吳震:“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從(cong) 文化的角度看,文化包容性決(jue) 定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以實現互鑒互融為(wei) 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各民族在宗教信仰上趨於(yu) 互相尊重、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重要的是,文化包容性決(jue) 定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擁有對世界其他文明兼容並取而非排斥對抗的開放胸懷。

 

從(cong) 古代中華文明整體(ti) 演變的曆史格局看,至少經曆了兩(liang) 次重大的“文化突破”。第一次是“前孔子時代”到“孔子時代”轉向之際所發生的“哲學突破”,從(cong) 上古文明傳(chuan) 承創新而得以形成的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對後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起到了重大的形塑作用,奠定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基礎。第二次是漢唐時期所發生的“宗教突破”,一方麵道教從(cong) 道家思想中脫胎而出,轉化為(wei) 中國本土宗教,另一方麵成功地實現了外來宗教佛教的中國化轉向,共同形成了儒釋道三家互為(wei) 交融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基本格局。

 

但在漫長的中華文明史上,儒家思想以其突出的人文擔當、社會(hui) 關(guan) 懷和經世濟民的精神意識,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曆史發展長河中的主流,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就具體(ti) 體(ti) 現在儒家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形態中。

 

 

 

遊客在山東(dong) 省曲阜市尼山聖境研學基地的大學堂參觀,感受儒家智慧。初寶瑞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在儒家思想中有何具體(ti) 體(ti) 現?

 

吳震:從(cong) 曆史上看,孔子提出“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的倫(lun) 理思想,孟子倡導“仁民愛物”的社會(hui) 政治思想以及“萬(wan) 物皆備”的宇宙觀念,儒家經典《禮記》宣揚“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大同社會(hui) 理想,宋儒張載強調“天人合一”的人與(yu) 宇宙的整體(ti) 思想,南宋儒者陸九淵主張東(dong) 海北海、心同理同的普遍性觀念,宋儒程顥和明儒王陽明力圖建構“萬(wan) 物一體(ti) ”的人類共同體(ti) 思想。

 

曆代儒者的思想主張廣泛涉及哲學、社會(hui) 、政治、倫(lun) 理等各領域,卻都反映出一個(ge) 核心觀念:即宇宙存在和人類社會(hui) 應當且可以構成一個(ge) 緊密相聯、互攝互融、連續統一的和諧整體(ti) ,而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之間也應是這樣的和諧整體(ti) 。無疑,這一觀念正反映了儒家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特征。

 

 

 

2023年2月6日,江蘇省南京市,民眾(zhong) 登上明城牆欣賞風景。當日是農(nong) 曆正月十六,當地民間有“正月十六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的習(xi) 俗。泱波攝

 

中新社記者:“和而不同”成為(wei) 中華文明不斷衍生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其與(yu)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有何關(guan) 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如何反映在中國文化的深層哲學之中?

 

吳震:從(cong) 哲學上看,文化包容性並不意味著不同文化因素可以構成單純的同一,作為(wei) 理想形態的包容性,應當是在承認和尊重不同文化要素的差異性基礎上,通過兼容並取的方式,以實現多元並存、“和而不同”的和諧統一。這一點,可以從(cong) 孔子主張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觀點中得到一定啟發。事實上,“和而不同”的說法在前孔子時代即早期春秋時代就已存在,是當時各國諸子思想經過長期“和同之辯”得以逐漸形成的一個(ge) 重要觀念,後經孔子提倡而成為(wei) 儒家思想的重要信念,甚至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一個(ge) 思想智慧。

 

關(guan) 於(yu) “和而不同”的理解,可以舉(ju) 例說明。例如,要烹飪出一道美妙的菜肴,就不能僅(jin) 追求食材好壞的單一性,更要充分掌握不同食材的優(you) 點,並運用高超的調理手段,使不同食材優(you) 點與(yu) 輔助調料相配合,才能製作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肴。古語有“五味異和”“食則合和”等說法,要求不可強求一律,而應注重不同食味的調和,就揭示了這個(ge) 道理。

 

再如音樂(le) 。中華文明作為(wei) 一種禮樂(le) 文明,很早就發現了音樂(le) 有五種被稱為(wei) “宮商角徵羽”的不同音階,想要彈奏出一首美妙的音樂(le) ,就必須注意協調不同音階,使其得到合乎音律的配合。不可想象一首音樂(le) 隻有一個(ge) 聲調或一種旋律。現代音樂(le) 也是如此,一首交響樂(le) 的演奏成功,不僅(jin) 取決(jue) 於(yu) 各種樂(le) 器演奏家的高超技術,也取決(jue) 於(yu) 一位指揮家的指揮技術,協調不同樂(le) 器的演奏。否則,交響樂(le) 就會(hui) 變成一種雜音而已。

 

 

 

河南省許昌市博物館許國編鍾(複製品)演奏《鹿鳴》。呂超峰攝

 

以上兩(liang) 例正可借用《春秋左傳(chuan) ·昭公二十年》的記載說明:“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zhuan) 一,誰能聽之?”這告訴我們(men) ,不能追求片麵的同一,而要協調各種事物的不同因素,使差異性得到和諧統一,這就是“和而不同”的要義(yi) 所在。

 

中新社記者: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如何作用於(yu)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對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有何意義(yi) ?

 

吳震:春秋時期就已形成的“和而不同”“同則不繼”觀點,對於(yu) 構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起到了正麵促進作用。

 

在早期春秋“和同之辯”的語境中,“同”相對於(yu) “和”而言,是指無差別、無矛盾的單純同一。據《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關(guan) 於(yu) “和實生物”,後麵又有一句“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feng) 長而物歸之”,說明“和實生物”的理由:“和”的思想是主張對不同事物的協調和綜合,由此事物才得以順利成長。

 

此觀點表明,事物的多樣性是事物成長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萬(wan) 千世界中各種事物需要共同成長,這種需要必須以事物多樣性為(wei) 前提,由此才可造就世界的整體(ti) 性發展。與(yu) 此相反,“同則不繼”則是指事物的單純同一性會(hui) 導致事物的自我封閉,從(cong) 而使事物缺乏持續性和發展性。

 

從(cong) 文化的觀點看,道理亦然。如果一種文化傳(chuan) 統缺乏包容性,單純追求同一性,就會(hui) 對文化係統內(nei) 其他不同要素以及外來他者文化產(chan) 生排斥力,必將導致自身文化傳(chuan) 統的單一性,喪(sang) 失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也正由此,“和而不同”“同則不繼”觀點,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深刻的哲學思想,並在後世中國文化曆史發展中逐漸成為(wei) 一種基本的文化價(jia) 值觀,對於(yu) 構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起到了正麵促進作用。因為(wei) 對人類社會(hui) 而言,“和”在價(jia) 值上高於(yu) “同”,“和”所追求的是人類和平、平等、公正的共同發展之道。

 

 

 

觀眾(zhong) 在北京中國科技館觀看身著56個(ge) 民族服飾的小機器人表演節目。陳曉根攝

 

中新社記者:當今世界,仍有人基於(yu) “文明衝(chong) 突論”,執著於(yu) 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視角,為(wei) 思考不同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提供了何種啟發?

 

吳震:在古代中國曆史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外來文化的接觸,因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而互鑒,至少有兩(liang) 次典型表現。

 

一次是耳熟能詳的漢唐時期佛教中國化。作為(wei) 外來文化,佛教在與(yu) 中國本土文化的交流接觸過程中,形成了禪宗、華嚴(yan) 宗等形態的中國佛教,促進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多元並存的發展。

 

 

 

西安華嚴(yan) 寺僧人舉(ju) 行灑掃儀(yi) 式。冽瑋攝

 

另一次是明清之際的“西學東(dong) 漸”。一方麵,這一曆史事件表現為(wei) 歐洲傳(chuan) 教士將西方的宗教、科學、哲學等思想傳(chuan) 入中國,並通過中國傳(chuan) 統士大夫的翻譯中介,推動了西方思想在中國的傳(chuan) 播和交流;另一方麵,傳(chuan) 教士在接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後,將大量中國古籍翻譯成西文介紹到歐洲並在當地風靡一時,中國古典文化對18世紀歐洲的一些重要思想啟蒙家(如伏爾泰、狄德羅等)也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譜寫(xie) 了古代東(dong) 西方之間“絲(si) 綢之路”發展史上的輝煌一頁。隻是到了19世紀之後,隨著工業(ye) 革命的成功,歐洲社會(hui) 發生了重要轉向,帝國主義(yi) 興(xing) 起,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東(dong) 方被視作發展停滯的落後“文明”。

 

盡管如此,上述兩(liang) 次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外來文化的接觸交流史表明,文化交流是多向多元的,單方麵文化輸入並非正常的文化交流現象,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正是推動文化交流正常發展的積極因素。

 

當今世界,人們(men) 正麵臨(lin) 諸多時代課題:如何推動為(wei) 人類謀幸福的共同發展?如何應對人類發展的共同問題?如何推進不同文化傳(chuan) 統之間的正常交流交往?這些都要求人們(men) 在承認文化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前提下,積極汲取傳(chuan) 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智慧,以文化包容性的姿態來謀求世界和平、平等、公正的共同發展之道。(完)

 

作者簡介:

 

 

 

吳震,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京都大學博士,兼任上海儒學院執行副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等職。著有《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傳(chuan) 習(xi) 錄》《陽明後學研究》《傳(chuan) 習(xi) 錄精讀》《朱子思想再讀》《東(dong) 亞(ya) 儒學問題新探》等專(zhuan) 著二十餘(yu) 部。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