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戎】“統一性”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何啟示?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8-09 21:34:47
標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統一性

“統一性”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何啟示?

作者:馬戎(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十八日甲午

          耶穌2023年8月4日

 

編者按:

 

今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8月2日起,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欄特別推出“五性”係列策劃,邀請海內(nei) 外知名專(zhuan) 家學者,深入解讀闡釋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該係列共五篇,一天一篇。敬請垂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當前中國思想理論界所麵臨(lin) 的一個(ge) 緊迫任務,即在中華文明優(you) 秀內(nei) 涵的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定全體(ti)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腳踏實地開拓民族複興(xing) 之路。

 

我們(men) 對上述議題的思考,即是中國人在實事求是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認識基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歸納了五條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為(wei) 研究者提供了一個(ge) 係統性的研究框架,其中之一為(wei) “統一性”。那麽(me) ,統一性如何形成?為(wei) 何能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以“統一性”的啟示為(wei) 例,應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統一性:一體(ti) 容納多元,多元互動演化成一體(ti)

 

中華傳(chuan) 統的“天下觀”“大同觀”認為(wei) ,世界上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個(ge) “天下”體(ti) 係中,是這個(ge) 體(ti) 係的組成部分。天下之人在本源上具有共性,而且在共同麵對天地間的洪澇、幹旱、地震、時疫等,人們(men) 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相同的,隻是各自在血緣、語言、生計、習(xi) 俗、觀念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正如蘇秉琦先生指出,在“夏、商、周三代,由於(yu) 方國的成熟與(yu) 發展,出現了鬆散的聯邦式的‘中國’,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想的‘天下’”。《漢書(shu) ·王吉傳(chuan) 》也記載,“《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這種世界觀完全不同於(yu) 其他文明的“叢(cong) 林法則”。

 

 

 

2022年1月,觀眾(zhong)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何以中國》展上參觀西周早期著名青銅禮器——何尊,何尊內(nei) 底銘文裏包含了“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史春陽攝

 

中華民族形成於(yu) 東(dong) 亞(ya) 大陸的中原地區,由於(yu) 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形成在人口規模、經濟體(ti) 量、工藝水準、文化模式等方麵的明顯優(you) 勢。形成的族群交往格局是:一方麵中原群體(ti) 對於(yu) 那些存在差異的群體(ti) 具有很強的包容力;另一方麵周邊群體(ti) 在與(yu) 中原群體(ti) 交往中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吸引,顯示出很強的向心力。

 

在彼此交流與(yu) 競爭(zheng) 中,一些群體(ti) 崛起並強盛起來,而另一些群體(ti) 融進其他群體(ti) 。正是在這個(ge) 千年互動的基礎上,一個(ge) 彼此熟悉、血緣交混、知根知底,分享各自曆史和許多價(jia) 值倫(lun) 理共性的族群聯合體(ti) 逐步浮現出來,這些群體(ti) 最終在清代被納入一個(ge) 龐大的政治與(yu) 文明共同體(ti) 中。拉薩的唐蕃會(hui) 盟碑、承德避暑山莊、《五體(ti) 清文鑒》等,都是這一政治與(yu) 文明共同體(ti) 的演進足跡。由漢朝至清朝的一套“二十五史”,使用的核心概念相同、體(ti) 例相近,詳細記述了中華政治與(yu) 文明共同體(ti) 內(nei) 部兩(liang) 千多年的族群交匯融合曆程。

 

 

 

2023年4月,觀眾(zhong)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祥開萬(wan) 象——故宮與(yu) 西藏文物聯展”上參觀唐蕃會(hui) 盟碑拓片(複製品)。盛佳鵬攝

 

中華傳(chuan) 統觀念是“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在社會(hui) 認同的最基本層麵淡化各族間的差異,強調不同人群在基本倫(lun) 理和互動規則方麵存在重要共性並完全能夠和睦共處。“一體(ti) 中容納多元”,是中華民族內(nei) 部幾千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

 

“一體(ti) 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是一個(ge) 在多群體(ti) 互動過程中逐步演化形成的以“多元”為(wei) 基礎的“一體(ti) ”。中國曆史上,皇族和政治的主導群體(ti) 可能來自中原漢人,也可能來自邊緣“蠻夷”族群,但無論哪個(ge) 群體(ti) 主政,都毫無例外地延續中華文化體(ti) 係和朝代傳(chuan) 承。中華文明體(ti) 係以黃河和長江流域為(wei) 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以龐大中原人口為(wei) 主要載體(ti) 和凝聚核心,在幾千年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不斷吸收周邊群體(ti) 的人口成分與(yu) 文化元素,在近代形成一個(ge) 擁有幾億(yi) 人口和繁榮經濟的政治實體(ti) ,這既是以多元一體(ti) 為(wei) 結構特征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也是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形成過程和集中體(ti) 現。

 

這樣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jue) 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jue) 定了一個(ge) 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

 

 

 

遊客在北京景山公園遊覽、拍照,俯瞰紫禁城。田雨昊攝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wei) 何需要堅定文化自信?

 

回顧近代中國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史,由於(yu) 深感中國傳(chuan) 統知識體(ti) 係完全不足以應對西方科技發展,1905年清朝“廢科舉(ju) ,興(xing) 學堂”,引進日本教材,聘請洋人教師,允許歐美各國在華建教堂、辦學校,參照歐美學製建立各級學校培養(yang) 年輕一代中華人才。從(cong) 那時起,中國自西方國家引入了現代教育製度,並學習(xi) 西方國家在大學裏建立社會(hui) 科學各基礎性學科知識體(ti) 係。

 

今天必須承認的一個(ge) 基本事實是,法學、政治學、社會(hui) 學、經濟學、教育學、新聞學等學科的知識體(ti) 係與(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知識體(ti) 係幾無關(guan) 係,完全是“嫁接式”引進。民國時期中國大學的社會(hui) 科學教育從(cong) 核心概念、經典著作、理論框架到研究範式都是照搬歐美學校的思想價(jia) 值觀和知識體(ti) 係。

 

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中國再次啟動“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對外學術交流,主要對象是美國、歐洲、日本等。今天,在中國高校社會(hui) 科學各學科占據主導地位的仍是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西方知識話語體(ti) 係。

 

軟實力建設仍是中國今天必須麵對的一個(ge) 重要曆史性任務。為(wei) 了扭轉目前社會(hui) 科學界由美國和西方學者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麵,必須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努力。

 

一是通過大量實證性研究證明,西方概念和理論在分析和解決(jue) 中國社會(hui) 現實問題時並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其可信度和有效性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來加以證實。

 

二是要係統深入地重新梳理和理解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延續幾千年並養(yang) 育了無數代中華兒(er) 女的文化土壤,是能夠為(wei) 21世紀的中國人提供社會(hui) 科學研究思路和核心信息的重要資源。在新時代切實推動理論創新和實現文化自信,就必須對中國幾千年文明的核心內(nei) 容和發展曆程進行“再認識”。

 

 

 

廣西南寧市孔廟舉(ju) 行“開筆禮”活動。孩童通過禮拜孔子、描紅書(shu) 寫(xie) “人”字、誦讀經典等方式,感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圖為(wei) 小朋友體(ti) 驗淨手禮。俞靖攝

 

需要思考的是,自鴉片戰爭(zheng) 以來中國人在救亡圖存、奮發自強的國際競爭(zheng) 過程中,有哪些因素曾影響中華文明的興(xing) 衰。在梳理和反思過程中,需要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優(you) 秀成分和頑強生命力給予充分肯定,因為(wei) 中國的發展已是舉(ju) 世矚目的客觀事實。對於(yu) 當前思想界的“短板”,就要努力發掘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特質及其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將其補足。

 

以“統一性”的啟示為(wei) 例,怎樣做新時代文化建設?

 

縱觀中國曆史,無論是中原地區的“華夏”群體(ti) ,還是周邊地區的“蠻夷”群體(ti) ,他們(men) 各自都是由來自這個(ge) 東(dong) 亞(ya) 大陸生態區內(nei) 不同地域和不同族源的群體(ti) 所組成。以中原地區經濟和人口為(wei) 核心,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在中華大地上的所有群體(ti) 共同構成了一個(ge) 彼此頻繁交流、經濟互通有無的統一及多元的政治與(yu) 文化共同體(ti) 。

 

自鴉片戰爭(zheng) 以來,中華民族整體(ti) 及內(nei) 部各組成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學說的影響,被強行納入西式“民族國家”的緊身衣,而且帝國主義(yi) 為(wei) 了分化瓦解中華民族,製造了許多“民族”話語,甚至直接出兵強占中國領土,衝(chong) 擊了原有多元一體(ti) 結構的完整性。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曾一度麵臨(lin) 解體(ti) 的危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各族人民,不僅(jin) 把帝國主義(yi) 勢力驅除出中華土地,更重新建立了一個(ge) 獨立自主的現代國家。

 

費孝通先生曾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nei) 56個(ge) 民族的民族實體(ti) ,並不是把56個(ge) 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政治實體(ti) ,這與(yu) 曆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內(nei) 在特質和處理族際關(guan) 係的傳(chuan) 統智慧是分不開的。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可以為(wei) 今天中國應如何處理不同民族間的關(guan) 係、如何看待各民族的發展權益提供許多啟示。中國近年的“扶貧攻堅”“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的發展思路,都體(ti) 現了中華文明傳(chuan) 統對“大同世界”的追求。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位於(yu) 懸崖之上,垂直於(yu) 絕壁的17條藤梯曾是村民與(yu) 外界相連的唯一通道。近10年來,“懸崖村”的藤梯換成了更安全的鋼梯,村民也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到了縣城的安置點,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圖為(wei) 2022年5月,村民某色爾布(右)與(yu) 妻子在新居陽台上眺望。王磊攝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在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中,通過交往交流交融過程吸收了周邊許多群體(ti) 的人口及其創造的文化,在史書(shu) 上曾留有記載的許多族群在這一漫長過程中都融合在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之中,而這些群體(ti) 的傳(chuan) 統文化也演化為(wei) 中華文化體(ti) 係中的營養(yang) 和元素。“和而不同”“兼收並蓄”是中華文化傳(chuan) 統的重要特色。

 

今天討論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包含曆史上融入中華民族的那些古代族群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也融匯了今天生活在中國境內(nei) 56個(ge) 民族保存的傳(chuan) 統文化及其現代文化創新成果。通過係統和全麵地梳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寶庫,完全有可能使許多蘊育中華古典智慧的思想,在21世紀的現代場景中重新煥發出應有的光彩,造福於(yu) 14億(yi) 中華民族全體(ti) 成員。

 

作者簡介:

 

 

 

馬戎,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民族理論學者。1950年3月出生,回族,籍貫上海市,1968-1973年在內(nei) 蒙古東(dong) 烏(wu) 旗插隊。1987年獲布朗大學社會(hui) 學博士,同年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曾任北大社會(hui) 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社會(hui) 學係主任,現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研究領域為(wei) 民族與(yu) 邊疆發展、教育研究、人口遷移。出版有《民族與(yu) 社會(hui) 發展》《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yu) 發展》《民族社會(hui) 學》《西藏的人口與(yu) 社會(hui) 》《社會(hui) 學的應用研究》《族群、民族與(yu) 國家構建》《人口遷移與(yu) 族群交往:內(nei) 蒙古赤峰調查》《中國民族史和中華共同文化》《中國民族關(guan) 係現狀與(yu) 前景》《曆史演進中的中國民族話語》,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