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和平性”為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8-09 21:44:11
標簽:中華民族、和平性、文化基因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和平性”為(wei) 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作者: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二十日丙申

          耶穌2023年8月6日

 

編者按:

 

今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8月2日起,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欄特別推出“五性”係列策劃,邀請海內(nei) 外知名專(zhuan) 家學者,深入解讀闡釋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該係列共五篇,一天一篇。敬請垂注。

 

 

 

中華文明曆史悠久,博大精深,形成了諸多有別於(yu) 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和平性。這種和平性如何形成?基本內(nei) 涵有哪些?

 

中華文明至少有五千年曆史,和平性的形成源遠流長。黃帝是中華文明“人文初祖”,其寬厚仁慈,以德服人,盡量不用武力。從(cong) 黃帝大臣倉(cang) 頡造字就可看出。《漢書(shu) ·武五子傳(chuan) 》讚曰:“是以倉(cang) 頡作書(shu) ,‘止’‘戈’為(wei) ‘武’。聖人以武禁暴整亂(luan) ,止息兵戈,非以為(wei) 殘而興(xing) 縱之也。”倉(cang) 頡造“武”字,本意為(wei) 禁暴整亂(luan) ,止息兵戈。黃帝與(yu) 炎帝和蚩尤的戰爭(zheng) 是在不得已情況下以戰止戰。史載蚩尤作亂(luan) ,黃帝曾用仁義(yi) 去感化蚩尤。“黃帝以仁義(yi) ,不能禁止蚩尤。”(《太平禦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黃帝不得已用武力與(yu) 蚩尤戰,使得炎帝、黃帝與(yu) 蚩尤三大部落聯盟得以融合,黃帝“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nei) 和平”(《韓詩外傳(chuan) 》卷八),天下大治。

 

 

 

倉(cang) 頡造字,“止”“戈”為(wei) “武”。視覺中國供圖

 

堯舜之治是中華文明的理想之治。堯“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yu) 上下。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尚書(shu) ·堯典》)。舜在平治天下的過程中也盡量修德行教,不用武力。《韓非子·五蠹》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堯舜造就了後世向往的“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的理想治世。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主要是以儒家的和平觀為(wei) 價(jia) 值理念,以“和合”為(wei) 核心價(jia) 值,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標,基本內(nei) 涵有以下幾點:

 

在宇宙觀上,儒家以“保合太和”為(wei) 最高境界。《周易·乾卦·彖傳(chuan) 》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天道的大化流行,使萬(wan) 物各得其所,各隨其性,保持這種完滿的和諧,萬(wan) 物就能順利地發展。北宋張載在此基礎上提出“太和所謂道”,把宇宙本源的、最高的和諧狀態稱為(wei) “太和”,並把“太和”提高到宇宙間最高的“道”。

 

在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上,儒家講“天人合一”“民胞物與(yu) ”“萬(wan) 物一體(ti) ”。“天人合一”是“天地人一體(ti) ”的簡化,認為(wei) 人類與(yu) 天地及萬(wan) 物是一個(ge) 有生命的整體(ti) ,即天地萬(wan) 物不是自然地堆積在一起,不是機械地組合在一體(ti) ,而是無數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生命體(ti) 連接共生、感應貫通的有機整體(ti) 。《孟子·公孫醜(chou) 下》有句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說:“天地人,萬(wan) 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ang) 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yang) 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le) 。三者相為(wei) 手足,合以成體(ti) ,不可一無也。”意即天地人是一個(ge) 相互聯係、共生共養(yang) 、和諧一體(ti) 的生命係統,任何一部分都不可或缺。張載《西銘》提出了“民胞物與(yu) ”,宋儒提出了“仁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

 

 

 

遊客在武漢黃鶴樓景區遊玩。張暢攝

 

在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上,儒家講“和為(wei) 貴”“和以處眾(zhong) ”“仇必和而解”。孔子學生有子提出“禮之用,和為(wei) 貴”(《論語·學而》)。禮是儒家處理人與(yu) 人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基本規範,應用時以實現和諧為(wei) 最高境界。宋代詩人林逋在《省心錄》中說:“和以處眾(zhong) ,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為(wei) 人處世貴在“和、寬、恕”三字,而寬、恕都取決(jue) 於(yu) 和,以和為(wei) 歸宿。北宋張載在《正蒙·太和篇》提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世間萬(wan) 事萬(wan) 物包括人都會(hui) 有對、有仇,如何化解?他提出了“和而解”的主張。

 

在人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上,儒家提出群己和諧,強調人的社會(hui) 性,而社會(hui) 則靠倫(lun) 理維持。《論語·微子》載孔子聽了子路複述隱士長沮、桀溺的說話後感歎道:“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他批評隱士逃離人類社會(hui) ,與(yu) 鳥獸(shou) 同群,掩沒了人的社會(hui) 性。孟子認為(wei) 作為(wei) 社會(hui) 的人要講五倫(lun) ,即“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這五個(ge) 方麵是人類社會(hui) 的基本倫(lun) 理關(guan) 係,以維持人類社會(hui) 生活和諧,是人與(yu) 動物界的本質差異。

 

 

 

2023年7月12日晚,福建省2023年和美鄉(xiang) 村籃球大賽(村BA)決(jue) 賽在泉州晉江英林鎮東(dong) 埔賽區舉(ju) 行,大批民眾(zhong) 前來觀看。王東(dong) 明攝

 

在國家、民族關(guan) 係上,儒家講“協和萬(wan) 邦”“親(qin) 仁善鄰”,追求“萬(wan) 國鹹寧”的理想。《尚書(shu) ·堯典》中說堯能夠“協和萬(wan) 邦”,使眾(zhong) 多邦國和諧相處。《論語·裏仁》載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以德為(wei) 鄰,而不是以鄰為(wei) 壑。《左傳(chuan) ·隱公六年》載“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提出相鄰國家之間和平相處之道。《周易·乾卦·彖傳(chuan) 》提出“萬(wan) 國鹹寧”,天下所有國家都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le) 業(ye) 。

 

在人的修養(yang) 上,儒家講心平氣和,仁者壽。《論語·雍也》中孔子提出“仁者壽”。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解釋說:“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nei) 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ang) 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yang) 其身者,其壽極命。”仁者沒有貪欲,內(nei) 心清淨平和而中正,因而多壽,強調以中和之道養(yang) 生,就能夠長壽。

 

在家庭上,講“家和萬(wan) 事興(xing) ”,在商業(ye) 上講“和氣生財”。中華文明重視家庭,家庭主要由父子、夫婦、兄弟三重倫(lun) 理關(guan) 係組成,夫義(yi) 婦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家庭倫(lun) 理規範,目的是實現家庭和睦。《禮記·禮運》雲(yun) :“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父子相互篤愛,兄弟和睦相處,夫婦琴瑟和好,才能實現家庭美滿幸福。《增廣賢文》載“一家之計在於(yu) 和”,家庭和睦,萬(wan) 事興(xing) 旺發達,這個(ge) 家庭才會(hui) 充滿幸福感,才會(hui) 是一個(ge) 溫暖的港灣。中國人經商講究“和氣待人,童叟無欺”,這樣做生意才能不斷贏得顧客,財源廣進,發展壯大。

 

 

 

沈陽市鐵西景興(xing) 不夜城夜市燈火通明。黃金昆攝

 

除了儒家,其他各家各派也有類似的和平觀,如道家認為(wei) “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經》第31章),倡導卑下不爭(zheng) ,以慈、儉(jian) 、不敢為(wei) 天下先為(wei) “三寶”;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反對戰爭(zheng) ,主張“非攻”;兵家提出“慎戰”,指出“主不可以怒而興(xing) 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孫子兵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司馬法·仁本》);佛教反對殺生,主張淨化人的心靈,從(cong) 人心的和平做起,強調無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義(yi) 。

 

中華民族曆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孔子不主張對外侵略和征服,尚德不尚兵,主張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提出“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遠方的人若不歸服,就可以發揚文治教化吸引他們(men) 過來。在中國曆史上,中華民族善於(yu) “化幹戈為(wei) 玉帛”,對外國多采取守勢而不是攻勢,修建萬(wan) 裏長城就是最好的證明。曆代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往往都采取偃武修文的國策,“歸馬於(yu) 華山之陽,放牛於(yu) 桃林之野”(《尚書(shu) ·武成》),有的朝代就會(hui) 出現天下太平,社會(hui) 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le) 業(ye) 的盛世。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東(dong) 河戲在江西贛州贛縣區一老祠堂內(nei) 演出。劉力鑫攝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贏得了外國學者的讚譽。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說:“與(yu) 其說中國人是有對外推行征服主義(yi) 野心的民族,不如說是在本質上希望本國和平與(yu) 安泰的穩健主義(yi) 者。實際上,隻要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是從(cong) 不先發製人的。近代以來,鴉片戰爭(zheng) 、中日戰爭(zheng) 、朝鮮戰爭(zheng) 以及迄今和中國有關(guan) 的戰爭(zheng) ,無論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衛戰爭(zheng) 。”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說過:“中華帝國延續至今,並非依靠軍(jun) 事,而靠的是其幅員遼闊,物產(chan) 豐(feng) 富。”“如果在世界上有‘驕傲到不屑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寬容而友愛、以禮待人,希望別人也投桃報李。隻要中國人願意,他們(men) 可以成為(wei) 天下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他們(men) 所追求的隻是自由,而不是支配。”和平發展是中華文明五千年一脈相承,沒有斷裂,沒有轉移的一個(ge) 重要原因。今天,在中華民族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和平性是一份珍貴的文明遺產(chan) ,越來越凸顯其普遍意義(yi) 和現代價(jia) 值,需要我們(men) 傳(chuan) 承發展,發揚光大。(完)

 

受訪者簡介:

 

 

 

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國際儒聯理事,中華孔子學會(hui) 常務理事兼董仲舒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實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