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斌 謝文鬱】“童蒙求我”中的主體意識建立——關於《周易》蒙卦的一種生存分析

蒙卦上承屯卦呈現出萬(wan) 物初生的“充盈”狀態,下啟需卦表達的對萬(wan) 物以“育養(yang) ”的主旨,“盈—養(yang) ”之間正是“稚而萌”的生存狀態,預示發展傾(qing) 向的各種可能。它們(men) (可能性)既是“盈”之生命力的表現,也是“養(yang) ”試圖使之走向現實性的出發點所在。要之,文章呈現了“童蒙”和“我”這一主體(ti) 的兩(liang) 種狀態在不同“態勢”的張力中逐漸得以建立起一種內(nei) 含天命視角···

【陳林】真知必能行嗎?——朱子晚年「真知」說研議

「真知是否必然能行」是困擾晚年朱子的一個(ge) 重要問題。朱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把知而不行(意不誠)的原因歸於(yu) 知不真(知不至),秉持一種真知必能行(知至必意誠)的思想。朱子晚年之時,在與(yu) 弟子對話中,其意識到自己的知至必意誠(真知必能行)思想實把為(wei) 學工夫全部放在格物致知上,有取消誠意工夫的嫌疑,不符合《大學》的義(yi) 理結構。

【苗澤輝】“六經皆史”與“經史分立”——章太炎與廖平經史觀之比較

章太炎與(yu) 廖平在經史觀上存在顯著差異。章太炎提出“六經皆史”,解構了傳(chuan) 統經學的神聖地位,推動了學術研究的自由與(yu) 開放,促進了學術範式的重構。廖平則堅持“經史分立”,認為(wei) 經學與(yu) 史學在性質、功能及價(jia) 值取向上存在本質區別,並通過對微言大義(yi) 的深入闡釋,維護了經學的獨立性與(yu) 神聖性。

【黃開國】經學儒學關係論

由於(yu) 四部分類法與(yu) 經學始於(yu) 漢武帝獨尊儒術說的影響,在經學與(yu) 儒學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學為(wei) 子學,非經學的認識。孔子開創的儒學是闡發五經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學,漢武帝立五經博士不過是先秦漢初儒學發展的結果,經學與(yu) 儒學的本質完全相同,四部分類法的以儒學歸於(yu) 子部不能成立,說明儒學與(yu) 經學都是闡發五經元典常道的學說,二者不存在經···

【王蒼龍】教育內卷、道德焦慮與民間儒家教育反思

當前民間儒家教育正處於(yu) 一個(ge) 深刻反思、自我調整的過程,其發展已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多樣化態勢。未來可以期待會(hui) 有更多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nei) 容的私塾、學堂和書(shu) 院湧現。難道我們(men) 不應該給予民間儒家教育實踐者以足夠的時間和寬容的空間嗎?

【張道奎】重新思考孫中山——推動儒學與自由主義展開深入對話的典型案例

以孫中山研究推動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展開深入對話的學術意義(yi) 在於(yu) :孫中山在民國時期的思考和實踐,不僅(jin) 為(wei) 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深入對話提供了基於(yu) 曆史學的實證材料,也為(wei) 理解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之間的分歧與(yu) 共識提供了一個(ge) 典型案例。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在民國時期的分歧與(yu) 共識,或能夠成為(wei) 當下推動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展開深入對話的重要議題來源。

【劉強】從“性情儒學”到“性情詩學”

“性情”這一範疇,既與(yu) “天”“道”“命”等形上概念相關(guan) ,又與(yu) “人”“物”“欲”等形下概念相契,它首先是先秦儒家“究天人之際”(所謂“性與(yu) 天道”)的思想結晶,而後乃成為(wei) 人性論的重要成果,進而轉化為(wei) 傳(chuan) 統儒家詩學的核心範疇,成為(wei) 衡量和評判詩之本質和詩之境界的根本準則。

【柯小剛】修道的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筆談

《中庸》開篇三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綱領。教育首先是“修道”,而不是知識灌輸和職業(ye) 技能培訓,更不是刷題升學。在今天這個(ge) 工具理性和數字化考核的時代,重溫修道的教育思想,回到教之為(wei) 教的本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李景林】教以“養”為先——中國學術與教育之“通”性基礎的重建

傳(chuan) 統国际1946伟德研究依照西方模式的現代轉型,加之長期以來文化上的激進主義(yi) 思潮,亦使學院學術退居單純知識性、學科化的一端,而失去了其與(yu) 社會(hui) 生活的關(guan) 聯性和教化的作用。這種社會(hui) 民間性教化機製的缺失,正是當下分科化體(ti) 製教育缺乏自身“通”性內(nei) 涵之種種弊端的原因所在。近年來,學界和政府相關(guan) 部門積極推動古典學的學科建構,體(ti) 現了中···

【陳喬見】荀子禮學綱要

荀子以禮或禮義(yi) 為(wei) 道,他對“禮”之起源、功能和意義(yi) 的解釋主要有四種:一是“禮有三本”的解釋,這是從(cong) 宗教人類學的角度解釋祭、喪(sang) 等禮儀(yi) 的起源和意義(yi) ;二是“禮者養(yang) 也”的解釋,這是從(cong) 社會(hui) 政治哲學的角度,解釋禮義(yi) 規範何以必要的問題;三是“百王之道”的解釋,這是從(cong) 曆史文化的視角解釋“禮義(yi) 之統”的形成;四是“禮義(yi) 生於(yu) 聖人之偽(wei) ”的解釋,這···

【張晚林】論《太極圖說》消極的形而上學架構

朱子之所以重視《太極圖說》,乃因其為(wei) 形而上學之架構。但因作為(wei) 《太極圖》本體(ti) 之“太極”乃一思想物,故濂溪所建構的形而上學為(wei) 消極的形而上學;這一消極的形而上學使得濂溪合道德學與(yu) 宇宙論而一之而建構道德形而上學之企圖未能完成。真正要完成道德形而上學建構,形上本體(ti) 須作哥白尼式之扭轉,即由思想物之“無極”轉化為(wei) 可覺證的“心”,···

【黃睿】孟子氣論與阿奎那習性論之比較與會通

阿奎那在亞(ya) 裏士多德哲學基礎上建構了係統的“習(xi) 性”理論。《孟子》氣論的詮釋難點,如身體(ti) 之氣與(yu) 精神之氣的關(guan) 係、誌與(yu) 氣的關(guan) 係、養(yang) 氣與(yu) 性善論的衝(chong) 突等,可以藉由習(xi) 性論來解決(jue) 。氣論與(yu) 習(xi) 性論具有不同的形上學基礎,分別從(cong) 靜態和動態方麵把握了習(xi) 性與(yu) 氣的本質。習(xi) 性論能闡明許多孟子“難言”處,彰顯孟子使用“次”“餒”“養(yang) ”等隱喻的妙處;而孟···

【葛詩嫣】先秦儒家的“道”與“技”之辨——以《荀子·富國》為例

本文考察了《荀子·富國》的“道”與(yu) “技”思想,以“明分使群”解讀荀子的禮思想基礎上的“道”“技”觀,認為(wei) 早期的儒家思想中體(ti) 現了尊重知識、分工合作、服務人本的意識,通過對技術和技能者的重視即“賢者得進”來規範和穩定社會(hui) 秩序,從(cong) 而“兼足天下”,達到富國與(yu) 治道的理想境界。在早期儒家禮學思想體(ti) 係中,“百技所成”“知者為(wei) 分”“任智進賢”統···

【劉強】再論《世說新語》的詩學價值——謝安“雅人深致”說新解

對“雅人深致”的正確解讀,既是詩學問題,也是人學問題,既關(guan) 乎詩教和詩品,更關(guan) 乎人教與(yu) 人品。謝安是《世說新語》中記載最多的魏晉名士,他對於(yu) 中國“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偉(wei) ,其“雅人深致”的詩學觀念具有非常豐(feng) 富的闡釋空間,這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證明了《世說新語》的詩學價(jia) 值。

【張洪義】朱陸會通視界中的“本心”問題——從楊祖漢的研究說起

楊祖漢的朱陸會(hui) 通研究集中在“本心”問題的討論上,無疑是找準了切入點。但從(cong) 工夫實踐角度看,朱陸對立的根源在於(yu) “本心”認取和長養(yang) 方式的不同。朱陸“本心”概念差異化的澄清,是會(hui) 通工作展開的基礎,同時也促成朱子“心”概念多義(yi) 性的融貫解釋。

【王澤春】《春秋公羊傳解詁》“所見異辭”句傳文誤補、解詁錯簡獻疑

哀公十四年的“所見異辭”句與(yu) 經文、傳(chuan) 文的上下文並無關(guan) 係;可能是何休之後,義(yi) 疏、音義(yi) 之前,通行本的傳(chuan) 抄者根據石經本《公羊傳(chuan) 》哀公十四年有“所見異辭”句給何休本補上了“所見異辭”句。隱公元年、桓公二年“所見異辭”句的解詁,哀公十四年、文公十八年解詁的錯簡就更加嚴(yan) 重了。

【劉強】“意”的回溯與周流——溫海明《論語明意》序

溫海明教授的大著《論語明意》即將付梓,承其美意,命我為(wei) 序,堅辭不獲,不得不勉為(wei) 其難,聊敘拜讀之心得如下。

【劉飛飛】身體隱喻抑或共同存在?——共同體可能性問題芻議

以形塑共同體(ti) 為(wei) 指歸的身體(ti) 隱喻,主要表現為(wei) 兩(liang) 種形式:一是基於(yu) 肢體(ti) 器官的“一體(ti) 化”,賦予心或首支配地位,強調主從(cong) 協調對於(yu) 共同體(ti) 良性運轉的意義(yi) ;二是基於(yu) 身體(ti) 與(yu) 其活動空間的嵌套關(guan) 係,將身體(ti) 與(yu) 共同體(ti) 同構化,使身體(ti) 生來就背負著諸種責任

【湯勤福】疑非聖人之言:朱熹論《孝經》

朱熹是重視《孝經》的,因為(wei) 《孝經》中蘊含著義(yi) 理。他認為(wei) 《孝經》傳(chuan) 自孔子與(yu) 曾子答問的內(nei) 容是“經”,其他“雜引傳(chuan) 記以釋經文”的內(nei) 容屬於(yu) “傳(chuan) ”。朱熹持仁體(ti) 孝用的觀點,從(cong) 天理論高度,闡述了仁之未發、已發與(yu) 孝的關(guan) 係,構建起一個(ge) 能夠解釋所有人際關(guan) 係的“孝—禮”結構。

【摩羅】司馬遷與王國維所列殷商先公世係異同考

王國維的殷商曆史研究,在維護中國文明古國身份、鞏固中國文獻真實性權威性方麵,作出了傑出貢獻。《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二文雖然篇幅很短,卻重若千斤。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