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重陽 著《致良知與道德人格的生成》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3-02-23 17:58:55
標簽:致良知
段重陽

作者簡介:段重陽,男,西元一九九三年生,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博士,山東(dong) 大學博士後,現為(wei) 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宋明理學與(yu) 現代新儒學,著有《體(ti) 用論的形而上學闡明》《致良知與(yu) 道德人格的生成》等。

段重陽 著《致良知與(yu) 道德人格的生成》出版


《致良知與(yu) 道德人格的生成》

(中國国际1946伟德研究輯刊,36編)

段重陽 著

花木蘭(lan) 文化事業(ye) 有限公司,2022年9月

字數:15萬(wan)


作者簡介


段重陽,男,1993年10月生,陝西耀州人。西北大學曆史學學士(2015年),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2018年),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2022年),現為(wei)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後。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宋明理學和現代新儒學。


提要


王陽明針對朱子建立在反思─規範的道德意識中的工夫論,提出了以隨附性的道德意識為(wei) 依據的「誠意說」,要求在當下一念的隨附性意識中就能夠直接地判別善惡,從(cong) 而使為(wei) 善去惡有著根本的明見性和驅動力。隨附性的道德意識之所以可能,就在於(yu) 心體(ti) 有著源初的道德感動和道德意識。當沉浸在源初的道德感動而來的一係列意識和行為(wei) 之中而沒有產(chan) 生絲(si) 毫偏差的話,此時作為(wei) 分別善惡的隨附性的道德意識也就隱而不彰,「無善無惡」得以可能。 「良知本體(ti) 」意味著一種整體(ti) 性的人格存在和根本性的「能」,它能夠在具體(ti) 的境遇中生成意識和行為(wei) ,並在此意識和行為(wei) 中顯現和改變著自身,即「人格生成」。陽明通過對「未發」和「已發」的辨析說明了「心體(ti) 」和具體(ti) 的意識行為(wei) 之間的關(guan) 係,即良知心體(ti) 在所有或靜或動的具體(ti) 的意識活動中顯現並生成著自身。「心體(ti) 」作為(wei) 人格存在,「天人合一」「萬(wan) 物一體(ti) 」表明了其理想的存在方式,並且在「立誌」和「悟」中顯現出自身,促使著人格的整體(ti) 性轉變和朝向此存在方式而生成自身。 在「天泉證道」中,錢德洪和王畿提出了依據不同的道德意識和行為(wei) 生成理想的道德人格的不同路徑,即分別依靠隨附性的道德意識為(wei) 善去惡而生成本體(ti) 人格和依靠源初的道德意識進行道德實踐而生成本體(ti) 人格,陽明以「本體(ti) 工夫」統合了二者。陽明歿後,其學產(chan) 生分化。王畿以「一念之微」深化了自己的工夫,雙江念庵的「歸寂收攝」和兩(liang) 峰師泉的「悟性修命」則偏離了陽明的教法,其根源在於(yu) 不能真實地理解和信任「見在良知」,這是因為(wei) 沒有對「心體(ti) 」的存在方式有著真實的理解,即不承認良知心體(ti) 必須而且隻能在具體(ti) 的意識和行為(wei) 中顯現自身並生成自身。


目次


序論

-1. 儒學作為(wei) 一門現象學倫(lun) 理學的可能性7

-2. 良知的主體(ti) 詮釋史11

-3. 舍勒的人格主義(yi) 倫(lun) 理學與(yu) 宋明理學15


第1章. 良知的道德意識分析19

1-1. 朱子工夫論:反思──規範的道德意識19

1-2. 知善知惡之良知:隨附性的道德意識37

1-3. 無善無惡之良知:源初的道德意識60


第2章. 人格主義(yi) 倫(lun) 理學中的良知75

2-1. 未發已發:人格的自身被給予78

2-2. 萬(wan) 物一體(ti) :人格的存在樣式107

2-3. 立誌與(yu) 悟道:人格自身生成的契機121


第3章. 道德意識與(yu) 人格生成131

3-1. 本體(ti) 與(yu) 工夫:源初的道德意識與(yu) 人格生成131

3-2. 良知異見:陽明學的分化與(yu) 人格生成的諸種樣態150


總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