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儀禮》“兩次轉型說”理念下的複原探索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1-12-22 21:03:54
標簽:《儀禮》
彭林

作者簡介:彭林,男,西元一九四九年生,江蘇無錫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wei)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經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周禮主體(ti) 思想與(yu) 成書(shu) 年代研究》《文物精品與(yu) 文化中國》《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等。

《儀(yi) 禮》“兩(liang) 次轉型說”理念下的複原探索

作者:彭林

來源:《孔子研究》2021年第6期



    要:綜觀《儀(yi) 禮》學史其大勢在兩(liang) 次轉型第一次是將社會(hui) 上活態傳(chuan) 承的周代典禮儀(yi) 式著之竹帛轉換成凝固態的文本——《儀(yi) 禮》;第二次是將晦澀的《儀(yi) 禮》文本還原為(wei) 活態。第一次轉型成於(yu) 孔子旨在存亡繼絕;第二次轉型則是後世禮家的終極使命期於(yu) 不負孔門存禮初衷。在此理念指導下筆者帶領的團隊長期會(hui) 讀《儀(yi) 禮》就宮室、服飾、名物、儀(yi) 節諸專(zhuan) 題分工專(zhuan) 研並結合考古、建築、音樂(le) 、體(ti) 育等多種學科利用多媒體(ti) 技術將《儀(yi) 禮》之《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xiang) 射禮》拍攝成真人實景的影視片使固態的《儀(yi) 禮》以具活力的形式走出書(shu) 齋、走向世界擴大了國際學術交流的途徑。全方位、立體(ti) 式、動態化的複原研究要求任何細節都必須清晰無法逃避許多在文本化過程中被省簡、忽略、舍棄的儀(yi) 物以及在書(shu) 齋中難以意識到的問題亦一一浮出水麵逼使我們(men) 實實在在地作出回應。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men) 努力突破乾嘉學者純文本研究的窠臼堅信實驗性複原是《儀(yi) 禮》研究的必由之路。


關(guan) 鍵詞:《儀(yi) 禮》 ;實驗性複原;孔子;《鄉(xiang) 射禮》;活態傳(chuan) 承

 

作者簡介:彭林,男,1949年生,江蘇無錫人,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三禮”與(yu) 中國禮樂(le) 文明。

 



《儀(yi) 禮》本名《禮》,與(yu) 《詩》《書(shu) 》《易》《春秋》同為(wei) 孔子手定《五經》之一,為(wei) 中華禮樂(le) 文明之淵藪。《儀(yi) 禮》迥異於(yu) 其它元典處在於(yu) ,其所記載的是“禮”,是變動不居、循序行進的各式流程。綜觀兩(liang) 千年來的《儀(yi) 禮》學史,其大勢在兩(liang) 次轉型:第一次是由活態傳(chuan) 承轉化為(wei) 文本傳(chuan) 承,第二次是由文本傳(chuan) 承回歸活態傳(chuan) 承。在此“兩(liang) 次轉型說”的理念之下,將靜態的《儀(yi) 禮》文本,複原為(wei) 動態的周代典禮儀(yi) 式,是我們(men) 探索研究新徑的重要嚐試。

 

一、《儀(yi) 禮》研究史上的兩(liang) 次轉型

 

《荀子·大略》雲(yun) :“禮者,人之所履也”【1】。禮,是以特定之人物為(wei) 主導,依事先設定之步驟,在規定的宮室場合中,藉由服飾、器皿、牲牢、幣帛等物質形式,配以容顏等心理要素,動態演進的程式。由《尚書(shu) 》《毛詩》《逸周書(shu) 》《左傳(chuan) 》《國語》等文獻可知,各種典禮儀(yi) 式在春秋以前已經普遍出現,然則,禮是先有文本,抑或先有儀(yi) 式?學者多習(xi) 焉不察,鮮有論及者。

 

沈文倬先生《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yi) 禮〉書(shu) 本的撰作》一文,從(cong) 殷周禮製變革的角度考察周代典禮的形成及其文本化的過程,認為(wei) 周代典禮源於(yu) 生活,“是在曆史進程中不斷從(cong) 簡單向複雜,逐漸擴充和完善起來的”,“禮典的實踐先於(yu) 文字記錄而存在”【2】;“孔子時禮的書(shu) 本還沒有撰作”【2】。《儀(yi) 禮》成書(shu) 始於(yu) 孔子,《禮記·雜記下》的如下記載可為(wei) 強證:

 

恤由之喪(sang) ,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sang) 禮。《士喪(sang) 禮》於(yu) 是乎書(shu) 。

 

鄭注:“時人轉而僭上,士之喪(sang) 禮已廢矣,孔子以教孺悲,國人乃複書(shu) 而存之。”【3】春秋季世,禮崩樂(le) 壞,恤由初喪(sang) ,因“士之喪(sang) 禮已廢”,有“周禮盡在魯”(《左傳(chuan) ·昭公二年》)之譽的魯國,居然已無人知曉當如何為(wei) 之舉(ju) 喪(sang) ,孺悲前往請教孔子後,“《士喪(sang) 禮》於(yu) 是乎書(shu) ”【4】,即著之竹帛。今本《儀(yi) 禮》中的《士喪(sang) 禮》等篇即成於(yu) 此。據沈文倬先生研究,現存《儀(yi) 禮》十七篇,“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中期到四世紀中期這一百多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後學陸續撰作的”【2】。孔子及弟子將活態的典禮儀(yi) 式轉換為(wei) 凝固態的文本,是中國禮學史上的重大事件,旨在存亡繼絕,希冀借由文本形式將周禮傳(chuan) 之後世。轉換後的文本盡管枯燥,然猶如經脫水處理後的蔬菜,鮮活的視覺效應雖已盡失,而其核心養(yang) 分由此得以保存。

 

治《儀(yi) 禮》者若洞悉此成書(shu) 原委,當知將文本形式還原成活態典禮,實現《儀(yi) 禮》的第二次轉型,令“失水”的周代大典以鮮活的形態再現於(yu) 世,乃是題中應有之義(yi) 。惟有如此,方不負孔門師弟子存禮之初衷。

 

經秦火之後,周代禮樂(le) 散佚。漢初,叔孫通摭拾秦儀(yi) ,創製新禮,然絕非兩(liang) 周典禮之舊。由漢及唐,時移世易,周代盡人皆知的彝、簠、簋、觥、觶、斝、盉、匜等禮器,“行於(yu) 今者蓋寡”;諸多儀(yi) 式於(yu) 後世已“無所用”,雖如韓文公之好古,亦歎“《儀(yi) 禮》難讀”,傳(chuan) 習(xi) 者寥若晨星,禮儀(yi) 再生與(yu) 否,似已無人關(guan) 注。然則,此書(shu) 為(wei) 何猶不能廢棄?乃因“文王、周公之法製具在於(yu) 是”【5】,兩(liang) 周禮樂(le) 文明之根荄在其內(nei) 。

 

《儀(yi) 禮》研究的主軸,當在厘清人物關(guan) 係、宮室位置、器物陳設等基礎之上,揭示儀(yi) 式流動的過程,有學者為(wei) 清眉目,多有手繪禮圖者。據文獻記載,至遲自漢代鄭玄以來,即有學者撰作禮圖專(zhuan) 書(shu) ,《隋書(shu) ·經籍誌》《舊唐書(shu) ·經籍誌》《新唐書(shu) ·藝文誌》及《崇文總目》等多載書(shu) 目,惜均亡佚。北宋聶崇義(yi) 整理前代六家《三禮圖》(鄭玄、阮諶、夏侯伏朗、張鎰、梁正、開皇所撰)【6】,作《新定三禮圖》,其內(nei) 容主要圍繞禮器展開,並不涉及《儀(yi) 禮》之儀(yi) 節。目前學界已知最早的以繪圖方式展現《儀(yi) 禮》儀(yi) 節的禮學著作,乃南宋楊複《儀(yi) 禮圖》。其書(shu) 主賓位置、肴饌陳設等,均隨文而出,讀者稱便。楊複乃朱熹門人,據其序言,彼時有人曰趙彥肅者,嚐作《特牲》《少牢》二禮圖求教於(yu) 朱子,朱子喜曰:“更得《冠》《昏》圖及堂室製度並考之,乃為(wei) 佳爾!”考慮到《儀(yi) 禮》原書(shu) 無圖,故欲與(yu) 學者考訂以成之【7】。可見,楊複撰作《儀(yi) 禮圖》,實質是欲繼承先師朱熹的學術理想。入清,張惠言《儀(yi) 禮圖》一改楊圖大小無比例之弊,庭院堂室大小,全書(shu) 一律,學者奉為(wei) 圭臬,聲譽鵲起。張惠言之《儀(yi) 禮圖》由是取代楊複《儀(yi) 禮圖》,成為(wei) 研讀《儀(yi) 禮》的重要參考書(shu) 目。朱熹、楊複、張惠言等先儒的禮圖著作,皆有複原研究之意,惟受限於(yu) 技術,唯一能采用的方式,即是繪製禮圖。盡管如此,兩(liang) 千年來《儀(yi) 禮》研究的主流是在名物考據,前輩在此領域的成果,尤其是乾嘉諸賢的精辟考證,為(wei) 《儀(yi) 禮》研究奠定重要基礎,需要今人再接再厲,賡續著力。但若畫地為(wei) 牢,止步於(yu) 文本,不思進取,則永遠無法實現此書(shu) 的第二次轉型。

 

此道中最早的覺迷者,乃是沈文倬先生。沈先生認為(wei) ,研究周代社會(hui) 生活情況,“是曆史科學研究中的一個(ge) 重要命題。目前曆史學家研究古代史,都著重在社會(hui) 性質、經濟、政治製度的探索,而罕有較詳論及當時的生活狀況”【8】。他不滿意前儒所撰禮圖,因其“畫得太草率”,“比如宮室,隻畫幾條或粗或細的線條,標明這是堂、這是房”;即使是現代照相技術,亦無法激活古人生活情況,“光靠‘實物’的照相或圖片來表達,也是呆板而沒有聯係的”【8】。沈先生認為(wei) ,《儀(yi) 禮》研究“必須另辟蹊徑”【8】,他倡言,“隻有把研究的結果,用連續性的圖畫來表達,那麽(me) 房屋器物,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人的活動——入門升堂,坐立飲食,都曆曆如在目前了”8。1951年春,沈先生擬定《周代城市生活圖編繪計劃》【8】,“我覺得《三禮》裏有許多資料,是對研究周代城市生活情況有很大用處的。……如果能與(yu) 古物學家合作,以集體(ti) 力量來從(cong) 事,我想,這工作一定能做得快些好些正確些。”【8】“禮文所述行禮時的進退周旋,文字非數百言不能明其義(yi) ,按圖以求,就能一目了然。”【9】他將《儀(yi) 禮》內(nei) 容分為(wei) 宮室、衣服、飲食、交通、冠昏、喪(sang) 葬等十二門,計劃每門繪圖四十多幀,總共五百幀,希冀用連環畫的形式,將《儀(yi) 禮》還原為(wei) 活態的典禮儀(yi) 式。所遺憾者,沈先生一介書(shu) 生,手頭毫無資源,加之始終未遇能與(yu) 之合作的繪圖者,最終抱憾作罷。

 

無獨有偶,台灣大學李濟、孔德成、台靜農(nong) 等教授亦已意識到《儀(yi) 禮》研究應該跳出文本研究的陳套,決(jue) 定以《儀(yi) 禮·士昏禮》為(wei) 對象,做“實驗性複原”的嚐試。作為(wei) 學術準備,孔先生成立“儀(yi) 禮複原實驗小組”,親(qin) 自講解《士昏禮》,並安排中國文學研究所及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的學生按儀(yi) 節、服飾、器物、宮室、車馬、民俗六大專(zhuan) 題,在搜集文獻、考古、名物、甲金文、民族學資料的基礎上撰寫(xie) 研究報告,其後形成50餘(yu) 萬(wan) 字的《儀(yi) 禮複原叢(cong) 書(shu) 》,成果豐(feng) 碩,由台灣中華書(shu) 局印行。1969年,在孔德成教授指導下,由六位同學分別飾演新郎與(yu) 新婦等人物,拍攝成實景演示的十六厘米黑白影片。兩(liang) 千多年來,周代“士昏禮”第一次走出學者書(shu) 齋,進入大眾(zhong) 視野,在海內(nei) 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由此邁出《儀(yi) 禮》從(cong) 文本回歸典禮實況的“二次轉型”的關(guan) 鍵一步,成績遠超沈文倬先生創作繪圖本《儀(yi) 禮》的設想,堪稱鑿破鴻蒙!可惜,影片殺青之後,再無續作,雖已騏驥一躍,終未成千裏之行。

 

1989年,筆者以題為(wei) 《〈周禮〉主體(ti) 思想與(yu) 成書(shu) 年代研究》的博士論文畢業(ye) ,兩(liang) 年後重心轉入《儀(yi) 禮》研究。研讀期間,發現諸禮儀(yi) 節多有省文,需統貫各篇方能得見全豹,益知禮圖之不可或缺。某日,在校內(nei) 第一次獲見電腦繪圖功能的演示,大為(wei) 驚奇。1993年10月,中國中文信息學會(hui) 、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辦公室在北京舉(ju) 辦“海峽兩(liang) 岸中國古籍整理研究現代化技術研討會(hui) ”,筆者提交題為(wei) 《用電腦畫麵顯示〈儀(yi) 禮〉儀(yi) 節的有關(guan) 問題》的論文,認為(wei) 可利用電腦繪製人物相對位置圖、器物相對位置圖、行禮路線圖;並提出設想:“可以利用圖示產(chan) 生一個(ge) 圖形係統,自動顯示行禮的過程”【10】;文末附有筆者所繪“《燕禮》所記公與(yu) 卿大夫相見時位置圖”“《聘禮》所記祭品陳設圖”“《鄉(xiang) 射禮》州學:豫則鉤楹內(nei) ”等六幅禮圖。此乃一位近乎電腦盲的膚淺之論,但卻從(cong) 此念茲(zi) 在茲(zi) ,矢誌不移。

 

又是二十餘(yu) 年過去,《儀(yi) 禮》文本研究與(yu) 考古發掘成果日新月異,亟待總結;多媒體(ti) 技術異軍(jun) 突起,表現手法遠超連環畫、黑白電影,效果更為(wei) 精細與(yu) 鮮明;隨著國家開放,經濟全麵提升,科研經費大幅增加,在孔德成先生等開拓的基礎上,全麵推進《儀(yi) 禮》研究第二次轉換的條件日益成熟。2014年,我們(men) 以“《儀(yi) 禮》複原與(yu) 當代日常禮儀(yi) 重建研究”為(wei) 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核心部分是對《儀(yi) 禮》的《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xiang) 射禮》等四篇作複原研究;此外,從(cong) 周代禮儀(yi) 中提取精華,重建當代中華日常禮儀(yi) ,亦是我們(men) 關(guan) 注的重點。經專(zhuan) 家評審,課題獲準立項。經過六年努力,已於(yu) 2020年結題。限於(yu) 篇幅,本文僅(jin) 就複原的部分作論述。日常禮儀(yi) 重建的成果,擬另文總結。

 

二、複原的基本步驟

 

《儀(yi) 禮》複原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穩步推進。依照時間程序,我們(men) 大致分為(wei) 文本會(hui) 讀、專(zhuan) 題分工、器物製作、儀(yi) 節推演、撰寫(xie) 台本、實景拍攝等六大環節。

 

文本會(hui) 讀 會(hui) 讀,是多人共讀一本經典的學習(xi) 與(yu) 研討方式,是對傳(chuan) 統的文本研究的繼承與(yu) 發展,其優(you) 長是便於(yu) 精讀細論、相互啟發,效果遠勝於(yu) 閉門獨學。《儀(yi) 禮》文古義(yi) 奧,能否讀懂,乃是本課題成敗的關(guan) 鍵,故我們(men) 著力尤多。會(hui) 讀頻率:每周兩(liang) 次,每次三小時;或每周一次,全天八小時。先從(cong) 最難讀的《喪(sang) 服》篇入手,次及《士喪(sang) 禮》等篇,再從(cong) 《士冠禮》起,依序推進。會(hui) 讀不限進度,務求將文本每字“嚼爛”。

 

具體(ti) 做法是,先複印指導教師選定的《儀(yi) 禮注疏》版本,每次會(hui) 讀前,各自閱讀擬討論的章節,為(wei) 經注疏加句讀,生僻字要查檢《說文解字注》等工具書(shu) ,做好眉批或筆記。會(hui) 讀時,先由一人讀一節經文與(yu) 鄭注、賈疏,串講文意,其他人討論其句讀與(yu) 解讀是否得當,最後指導教師作點評,並重新串講。若學生未發現經注中暗藏的難點,則指導教師“叫停”,重新討論,如《士喪(sang) 禮》設“握手”一節,文字看似平淡無奇,其實大有玄機,筆者乃講論陳公柔先生《士喪(sang) 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sang) 葬製度》【11】、沈文倬先生《對〈士喪(sang) 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sang) 葬製度〉的幾點意見》【12】中有關(guan) “握手”論辯的精微之處,由此領悟經典的正確研讀之法。

 

會(hui) 讀亦是推求禮義(yi) 的過程。如《士昏禮》主旨之一,是營造含蓄蘊藉而又溫情脈脈的夫婦一體(ti) 的氣氛,完成雙方由素昧平生向琴瑟相和的過渡。故昏禮前五禮皆由夫家使媒介往來溝通,旨在“養(yang) 廉恥”【13】,為(wei) 彼此磨合提供空間和時間。至親(qin) 迎節,婦至夫家,夫婦正式接觸,各自的隨從(cong) 分別為(wei) 對方鋪席,且其席東(dong) 西異位,即逐漸深入地表現。接著女之隨從(cong) “媵”與(yu) 男之隨從(cong) “禦”交互為(wei) 新郎、新婦盥手;“同牢而食,合巹而飲”,旨在宣喻夫婦一體(ti) 。夫脫服、妻媵受與(yu) 婦脫服、夫禦受,皆是“交道其誌”【14】之意。直至夫親(qin) 自脫去婦頭上所著之纓,彼此進一步親(qin) 密。次日婦見舅姑後,讚者醴婦,彰顯“婦道新成,親(qin) 厚之”【14】之意。曹元弼認為(wei) ,婚禮令夫婦“敬而不離,親(qin) 而不狎,生民之本、萬(wan) 福之原蓋在是矣”【15】,可謂深得禮義(yi) 者【16】。

 

專(zhuan) 題分工《儀(yi) 禮》繁難,我們(men) 僅(jin) 會(hui) 讀《喪(sang) 服》一篇,前後凡十四個(ge) 月。為(wei) 在規定時間內(nei) 完成課題,避免重複勞動,我們(men) 依課題需要、兼顧個(ge) 人興(xing) 趣,安排課題組成員分頭負責宮室、服飾、器皿、射具、拜揖、禮圖、儀(yi) 節等專(zhuan) 題時,負責搜集與(yu) 整理既有的文獻研究成果與(yu) 考古資料,以便在會(hui) 讀中涉及到某領域的問題時,都有人做過功課,能站出來做重點介紹。

 

會(hui) 讀與(yu) 分工結合,可以逐步消化經注中的難點。如拜揖,作為(wei) 最基本的儀(yi) 節,《三禮》所載比比皆是,卜辭、金文亦時有所見,然多語焉不詳,或者彼此抵牾。如《儀(yi) 禮》之拜禮凡六類:拜、再拜、再拜稽首、拜稽顙,以及婦人之拜(肅拜)與(yu) 拜扱地;揖禮則有揖、厭兩(liang) 類。唐人義(yi) 疏以《周禮·大祝》之“九拜”一一對應《儀(yi) 禮》之拜,然二《禮》名目多不相同,有張冠李戴之嫌。我們(men) 安排專(zhuan) 人對《儀(yi) 禮》六拜二揖作深入研究,發現無所取資於(yu) 《周禮》“九拜”【17】,由此廓清了前儒的種種誤說,更據文獻資料考訂出較為(wei) 可信的行禮方式。

 

會(hui) 讀與(yu) 分工結合,使學生接觸某一成體(ti) 係的學術領域,並拓展相關(guan) 的知識麵,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術優(you) 勢。如負責宮室建築方向的同學,為(wei) 避免從(cong) 書(shu) 本到書(shu) 本,說外行話,而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修古建方麵的課程;負責研究周代服飾的同學,為(wei) 避免紙上談兵,自費購買(mai) 手提縫紉機,對《儀(yi) 禮》涉及的各種織物通過實體(ti) 製作來加強理解、判斷是非,並與(yu)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史學科的教授建立密切聯係,隨時請益溝通。凡此,都促進了他們(men) 的成長。

 

器物製作 器物複原的原則,是盡可能求真。因課題名“《儀(yi) 禮》複原”,故必須以《儀(yi) 禮》文本記載為(wei) 第一依據。如朝服的布料、染色、裁剪、縫製等,不能離開文本記載操作。儀(yi) 式中常見的籩、豆、鼎、簋、爵、匜、盤、尊、禁等禮器出土甚多,研究成果也較多,複製難度不大;席與(yu) 鼏出土較少,但文本猶可依憑。但亦有不太好處理的名物,我們(men) 通過動手實操,從(cong) 而找到了複原的思路。

 

器物製作也是消化學術難點的過程。如《鄉(xiang) 射禮》所記之侯(箭靶),形製複雜而記述簡略,後儒解讀大相徑庭,鄭眾(zhong) 、鄭玄、賈公彥、戴震、黃以周、徐養(yang) 原、胡夤等各執一說。此外,經師鮮有實際操作者,對尺寸的精確度重視不足,故久訟不決(jue) :或以由上個(ge) 、上躬、侯中、下躬、下個(ge) 等五部分組成,或以由上個(ge) 、侯中、下個(ge) 等三部分組成;上個(ge) 之尺寸,或說長四丈,或說長五丈;躬之位置,或說躬夾中,或說躬含中,或者幹脆去躬。我們(men) 結合文獻對侯進行複原實驗,而知《鄉(xiang) 射禮》之侯當由上部、侯中及下部組成:上部含兩(liang) 舌及上個(ge) ,總長六丈;躬含中,長兩(liang) 丈;下部含兩(liang) 舌及下個(ge) ,長四丈【18】。

 

《鄉(xiang) 射禮》堂上的五架屋,體(ti) 量龐大,我們(men) 先按比例製作了大小不等的幾個(ge) 木構小樣,仔細觀察後意識到,屋之三麵是牆,僅(jin) 南麵無牆,屋下光線很差,而主要人物的活動都在堂的偏北處,光線問題如何解決(jue) ?經過討論,方才悟出先秦屋頂西北角之所以要拆除幾塊木板,乃是一種采光的設計,旨在讓陽光從(cong) 此處漏入,故稱“屋漏”。可為(wei) 佐證者,一是仰韶時期的半穴居房屋,如西安半坡F24、鄭州大河村F1-4等,根據建築史家楊鴻勳先生的複原圖,在其山牆與(yu) 屋頂交界處應有通風口【19】,楊先生認為(wei) 這種通風口原本用作排煙口,後來承擔采光的功能,並指出後世作為(wei) 窗戶的“牖”即由此排煙口“囪”演化而來【19】。二是今存南寧的宋代孔廟,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山牆上部三角形區,皆有多塊木板被拆除。

 

凡《儀(yi) 禮》未提及者,則以年代與(yu) 之較為(wei) 接近的文獻為(wei) 依據,如《鄉(xiang) 射禮》所用之弓的形製以及製作材料等,經注不及一字,我們(men) 乃依戰國時成書(shu) 的《考工記·弓人》所記角弓為(wei) 依據,用牛角、魚膠、鹿筋等材料按當時工藝製作。

 

儀(yi) 節推演《儀(yi) 禮》儀(yi) 節有兩(liang) 類:一類為(wei) 通禮,適用於(yu) 所有禮儀(yi) ,如揖之法,有特揖、旅揖、天揖、時揖、土揖、迎麵揖、並麵揖、堂上揖、婦人揖等;立有經立、恭立、肅立、卑立之別,坐法除亦有此四等之外,又有實坐、虛坐、並坐之法。凡此均要演習(xi) ,以便明確經注所言細節。另一種為(wei) 人數與(yu) 動作較多的儀(yi) 節,角色紛繁,揖讓周旋、站位變換亦頗為(wei) 頻繁,為(wei) 熟悉儀(yi) 節,會(hui) 通文意,需要走位與(yu) 演習(xi) ,以熟悉人物上下場的路線。我們(men) 多次在露天空場中,用石灰劃出門、塗、階、堂、序、楹、房、室的位置,按照會(hui) 讀後對文本的解讀,對局部性的儀(yi) 節進行走位。其中連續推演時間最長的一次,前後凡十天。而人數最多的一次,有七十餘(yu) 人參加,場麵宏大,所有角色都由此熟知自己的位置以及場地轉換的節點與(yu) 路線,我們(men) 則借此檢查先前的認知有無錯訛或遺漏,以及了解場景調度可能出現的問題。

 

撰寫(xie) 台本 在厘清典禮儀(yi) 式全過程以及宮室、服飾、器物等具體(ti) 細節的基礎上編寫(xie) 台本。所謂台本,是指用簡明文字撰寫(xie) 的拍攝流程,供拍攝時負責全場調度者之用,猶如樂(le) 隊指揮的樂(le) 隊總譜,提綱挈領。每節文字之下,分別注明儀(yi) 節的場所及出場的角色、人數、道具、技術要求等。

 

實景拍攝《儀(yi) 禮》複原,最終要落實到多媒體(ti) 影片拍攝上。我們(men) 租用河北大廠影視基地的影棚做了《鄉(xiang) 射禮》的拍攝,曆時28天。為(wei) 了盡可能真實地再現周代《鄉(xiang) 射禮》的場麵,我們(men) 按照一比一的尺寸搭建堂的實景,圍牆做出夯土的效果。東(dong) 西兩(liang) 條堂塗,按照岐山雲(yun) 塘西周遺址所見,用卵石鋪成圖案花紋樣式。場景搭好後,場麵之宏大,令所有人震驚。

 

《鄉(xiang) 射禮》出演的人數最多,幾近八十人,為(wei) 了保證複原水平,其中10位主要演員特別從(cong) 國家京劇院的武行演員中聘請。由於(yu) 演員們(men) 對《儀(yi) 禮》與(yu) 周代文化大多缺乏基本了解,故在拍攝前需要培訓,介紹拍攝內(nei) 容,講解射、行走、折返、迎授受、並授受等動作的要領並分組訓練。

 

之後,又在北京東(dong) 郊影視城拍攝《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由於(yu) 儀(yi) 節多在室內(nei) ,場地狹小,若將場景全部鋪實,則拍攝勢必在四麵圍牆中進行,頗為(wei) 困難。為(wei) 清晰展示人物與(yu) 儀(yi) 節的流動,場景做了簡化處理,即原則上不出現牆壁,僅(jin) 出現門框、牆框等。

 

三、多學科結合

 

中國傳(chuan) 統學術講究整體(ti) 性,講究事物之間的關(guan) 聯性。近代大學學科源自西方,講究專(zhuan) 業(ye) 分工,學科分割過細。《儀(yi) 禮》所記,牽涉古代社會(hui) 諸多領域,我們(men) 痛感學養(yang) 不足,知識缺環太多,應對乏力。為(wei) 此,我們(men) 除了在教學中加入古文字、青銅器研究等課程之外,還積極開展與(yu) 相關(guan) 學科的交流。

 

考古學 現代考古學是20世紀初從(cong) 西方引入中國的學科,考古出土的資料是古代社會(hui) 生活的真實遺存,具有正經補史、解紛斷疑的重要作用。研究古代史而不關(guan) 注考古學,則永遠站不到學術的最前沿。以考古資料與(yu) 文本記載互證,是準確再現周代文化的基本要求。如周代宮室建築的麵積與(yu) 布局,文獻記載往往以某一核心建築為(wei) 基準,按比例推求其它部位之丈尺,諸家驗算彼此抵牾,莫衷一是。陝西扶風召陳等西周建築基址的發現【20】,無疑為(wei) 我們(men) 搭建《儀(yi) 禮》冠婚之禮與(yu) 射禮的宮室布局、麵積提供了重要依據。如《鄉(xiang) 射禮》堂上諸多木柱的柱洞,直徑大約幾何?文獻闕如。我們(men) 依據鳳雛西周甲組建築基址的數據【21】,確定最小的木柱在30厘米左右,最大的在50厘米左右。堂後簷柱高約2.4米左右,亦是根據著名古建專(zhuan) 家傅熹年先生的研究而得出的【22】。

 

扶風雲(yun) 塘發現的西周建築基址【23】,與(yu) 《儀(yi) 禮》所載士之寢廟的格局基本符合,證明古人絕不我欺,尤其難能。院落中的東(dong) 西堂塗,居然是用細小的卵石鋪成精美的紋樣,令人歎為(wei) 觀止,我們(men) 在搭景時直接予以采用。《儀(yi) 禮》所記之庭,中間靠北之處皆立石碑一塊,長條形,兩(liang) 麵磨光,下部植入地中,頂端作圭形,上部有穿孔,這在考古發掘中已得實物證明,並有專(zhuan) 題研究成果【24】,我們(men) 在複原時也作了采用。

 

音樂(le)  儒家文化是禮樂(le) 文明。古代典禮,每每禮樂(le) 相須。《鄉(xiang) 射禮》中的第三番射,射手須按樂(le) 隊演奏《騶虞》的節奏發射,否則即使射中亦不計成績。然《樂(le) 經》早已亡於(yu) 秦火,南宋時朱熹等人曾倡導複原周樂(le) ,且有成果見在。我們(men) 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le) 研究所所長項陽、中國音樂(le) 學院研究員王子初等專(zhuan) 家來校研討。他們(men) 認為(wei) ,朱熹等所作是否為(wei) 周樂(le) ,無法確認。我們(men) 隻能退而求其次,與(yu) 中國音樂(le) 學院楊春薇教授合作,按照周代的大致風格複製《騶虞》的曲譜,社會(hui) 反響尚好。在《鄉(xiang) 射禮》中樂(le) 隊演奏的笙、磬、瑟等樂(le) 器,則是中國音樂(le) 學院博物館依據曾侯乙墓出土的樂(le) 器複製並慷慨借予我們(men) 使用。

 

建築學 迄今為(wei) 止,考古出土的建築基址,均隻見建築的地麵與(yu) 地下部分,屋頂部分一無所見。我們(men) 在考證周代屋頂的樣式時,多次向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古建專(zhuan) 家郭黛姮等教授請教。其後,我們(men) 發現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偶方彝蓋已是仿正脊形屋頂,故周代屋頂準此建造。

 

有些禮圖,將堂上最南一排木柱的位置放在與(yu) 夯土台基南端齊平之處,如此,木柱將勢必暴露在風雨之中,容易朽爛,不符合中國土木建築的特點。我們(men) 在考察古建築時發現,南排木柱之南,都有一定寬度的空間,如此可以保護木柱免受雨水侵蝕。而且,這一地帶亦是樂(le) 工坐下演奏的地方,當有足夠的寬度。我們(men) 在請教清華大學古建專(zhuan) 家後,將這一地帶加寬至70公分,俾便樂(le) 工與(yu) 相者並行通過,與(yu) 文意切合。

 

宮室的建築空間,為(wei) 前堂後室,後室又有兩(liang) 房一室或東(dong) 房西室之別。房的北側(ce) 沒有牆,形成與(yu) “堂”類似的“北堂”空間,夯土台邊緣有“北階”可下堂。房的北側(ce) 為(wei) 何是“北堂”?又為(wei) 何有“北階”?學者從(cong) 無討論。張惠言、黃以周所繪禮圖中,大夫、士寢、廟的院落內(nei) 僅(jin) 有一座主體(ti) 建築,“北階”之北正對院牆,如此布局,讓人費解。我們(men) 通過反複研究發現,鳳雛村西周建築遺址是一座“前堂後寢”的二進院落,與(yu) 張、黃二家禮圖迥然不同。而楊複《儀(yi) 禮旁通圖》所繪“寢廟辨名圖”,同樣為(wei) “前堂後寢”的二進院落,可與(yu) 鳳雛村遺址互證,猶存古意。如此,“北階”就成為(wei) 溝通前後兩(liang) 組建築的“穿廊”,由前堂而入房,過北堂,下北階,可至後寢,從(cong) 而解決(jue) 了堂上行禮時房中所設禮器從(cong) 何而來的問題,隻因後方的空間與(yu) 《儀(yi) 禮》儀(yi) 節無關(guan) ,所以經文沒有涉及【25】。而僅(jin) 憑經文所繪製的禮圖,在缺乏建築考古材料印證的情況下憑空想象,就容易犯呆板之弊。

 

射箭運動界 周代射禮知識,從(cong) 弓箭的材料選擇到製作工藝,再到決(jue) 、拾等各種配件的使用,我們(men) 原本一無所知。為(wei) 此,我們(men) 與(yu) 國家射箭隊前總教練徐開才先生、十七次打破過射箭世界紀錄的國家隊運動員李淑蘭(lan) 女士等建立密切聯係,隨時請教。如射手為(wei) 何左臂均要戴“拾”,其作用何在?徐先生說是防止弓弦彈出時擦傷(shang) 皮膚。其後,筆者組織清華學生到北京國際射箭俱樂(le) 部射箭,果然有同學因未戴拾而小臂擦傷(shang) 。有些問題,學者聚訟不決(jue) 是因為(wei) 在文本裏討生活,脫離實際。如《鄉(xiang) 射禮》有“不鼓不釋”一語,意指射手射箭與(yu) 鼓點的關(guan) 係,以往學者有兩(liang) 種說法,一說射手聽到鼓點再射,一說箭中靶的時間與(yu) 鼓點重疊,何說為(wei) 是,無從(cong) 判斷。我們(men) 就此問題請教徐開才先生,他的回答不假思索:當以前說為(wei) 是,後說絕無可能,除非是巧合,此為(wei) 任何一位專(zhuan) 業(ye) 射箭運動員都有的常識。這讓我們(men) 有了取舍的重要依據。

 

弓箭製作 弓箭是《鄉(xiang) 射禮》的重要器具,而弓的結構與(yu) 製作工藝,《儀(yi) 禮》無說,如今中國弓箭商店所售均為(wei) 西方人發明的反曲弓,中國傳(chuan) 統弓箭均不見售。好在民間尚有熱衷於(yu) 古代角弓複原者,他們(men) 雖非科班出身,但一腔熱情,鍥而不舍,達到很高的製作水平,在與(yu) 他們(men) 取得聯係後,要求按《考工記·弓人》所載工藝流程製作。他們(men) 不僅(jin) 如期完成,而且為(wei) 我們(men) 詳盡介紹傳(chuan) 統弓的材料、性能、力學原理,以及對雕翎箭的箭杆、羽毛的取材要求等,這類知識,書(shu) 本上很少記載,使我們(men) 對弓箭製作工藝的認識迅速提升。張國權先生本職是醫藥科技工作者,業(ye) 餘(yu) 喜好收藏與(yu) 製作曆代弓箭、箭囊等。與(yu) 許多傳(chuan) 統弓箭愛好者一樣,張先生原本未聞與(yu) 扳指配合使用的還有“韘”,在聽過筆者介紹後,隨即按要求用鹿皮製作了一枚。這種交流,雙方都很有收獲。

 

多媒體(ti) 技術 在《儀(yi) 禮》會(hui) 讀過程中,我們(men) 繪製了《鄉(xiang) 射禮》的六百幀禮圖,以此為(wei) 基礎,利用Flash軟件技術製作動圖,使用SketchUp軟件製作三維宮室模型,將全部場景、人物、器物、行走路線等全部輸入電腦,使之成為(wei) 可以連續行進的動態儀(yi) 式,然後反複推敲、修改,建立全方位的數據庫,再做“兵棋推演”,逐段與(yu) 文獻對比,在宏觀與(yu) 細節的統籌之中進行辨析、折中、裁斷,由此發現並糾正不少問題,創獲甚多。如主賓在堂上就位後,有司上堂為(wei) 賓主致送物品當經由怎樣的路線?文本隻字未提,我們(men) 依據古禮的原則,將路線規定為(wei) 走堂側(ce) 麵、走邊沿,不得斜穿過堂,不得在堂中間徑直往返。如此之類,不一而足。我們(men) 在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ti) 學院邵誌飛教授與(yu) 嘉禮堂文化公司張頌仁教授鼎力支持下,利用最新多媒體(ti) 技術拍攝成360虛擬實景(Virtual Reality)全景視頻、沉浸式三屏裝置等,藝術表現力與(yu) 感染力大為(wei) 提升,觀眾(zhong) 涵詠其中,對周禮的體(ti) 認隨之加深。

 

四、躬行求真

 

《儀(yi) 禮》在成書(shu) 過程中,為(wei) 避免行文繁縟、重複,對不少器物的記述做了省簡、忽略、甚至舍棄的處理,對許多較為(wei) 煩冗的儀(yi) 節做了分散解析,即所謂“互文見義(yi) ”。至於(yu) 日常生活中諸如步趨、拜揖之法等盡人皆知的常識,不及一字者,亦不在少數。

 

《儀(yi) 禮》的純文本研究與(yu) 複原研究的最大區別在於(yu) ,前者有較大的自由選擇的空間,對經注中不感興(xing) 趣或不懂的部分可刻意回避,或含糊表述。複原研究是全方位、立體(ti) 式、動態化地展開,大量“雪藏”的難題、缺環,以及在書(shu) 齋中或許永遠意識不到的問題,蜂擁而至,逼使我們(men) 實實在在地回應,任何細節都必須明確,並給出學術說明,無一處可逃遁,令人真正體(ti) 會(hui) 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以下略舉(ju) 數例。

 

翔行 古時坐立行走,皆有規矩,不可苟且,由於(yu) 當時盡人皆知,故文獻往往省略,由此成為(wei) 我們(men) 複原的難題。如《鄉(xiang) 射禮》賓主從(cong) 門內(nei) 分東(dong) 西兩(liang) 列向堂上行走時的手勢,是拱手,抑或在胸前、背後?經注一字未及。古今學者皆不以為(wei) 意,從(cong) 未有人提及。由於(yu) 這段路徑較長,鏡頭無法回避,我們(men) 必須予以回答。我們(men) 從(cong) 《禮記·曲禮上》如下三條記載得到啟發:

 

室中不翔”,鄭注:“為(wei) 其迫也。”【26】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鄭注:“憂不為(wei) 容也。”【26】

 

“入臨(lin) 不翔”,鄭注:“哀傷(shang) 之,無容樂(le) 。”【27】

 

“室中不翔”之理由,鄭注說是“為(wei) 其迫”,室中地方狹小,無法翔,故鄭注在“為(wei) 其迫也”下又雲(yun) “堂下則趨”【26】。言外之意是,室外可以翔,堂下可以趨,無它,皆是因為(wei) 空間足夠大。

 

“父母有疾”時,“行不翔”,鄭注:“憂不為(wei) 容也。”父母有疾病,孝子憂心,故其行不翔。言外之意,父母健康時,子女行走時可以翔。

 

“入臨(lin) 不翔”,鄭注說是“哀傷(shang) 之,無容樂(le) ”,來到喪(sang) 家吊唁,若作翔行,則顯得心情愉悅,有悖常理。換言之,非臨(lin) 喪(sang) 、吊唁場合可以翔。

 

綜上可知,除父母有疾、吊喪(sang) ,以及狹窄的室內(nei) 等非常態場合之外,在常態狀態下行走時當“翔”。《士冠禮》賓者執冠“行翔而前”,正是在堂上翔走的明證。《禮記》提及“翔”者尚多,並涉及具體(ti) 場所:

 

《玉藻》“凡行,容愓愓;廟中,齊齊;朝廷,濟濟、翔翔”,鄭注:“莊敬貌也。”孔疏:“此一節明道路、廟中、朝廷行步之法。”“濟濟,有威儀(yi) 矜莊也;翔翔,行而張拱也,並朝廷所須也。”【28】

 

《少儀(yi) 》“朝廷之美,濟濟翔翔”,孔疏:“濟濟翔翔者,謂威儀(yi) 厚重、寬舒之貌。”【29】

 

足見,於(yu) 道路、廟中、朝廷行走均當濟濟翔翔,以彰顯“莊敬之貌”。析言之:濟濟,是威儀(yi) 厚重、矜莊;翔翔,則是寬舒之貌,故要“行而張拱”;“翔”必須“張拱”。鄭注《曲禮》“室中不翔”雲(yun) “行而張拱曰翔”【30】。可知“翔”為(wei) 周代禮儀(yi) 場合的規範動作。

 

翔亦見於(yu) 其它文獻。《易·豐(feng) 卦》:《象》曰“豐(feng) 其屋,天際翔也”,俞樾按:“翔者,鳥高飛而張其兩(liang) 翼也。”【31】《淮南子·俶真訓》“雖欲翱翔,其勢焉得”,高注:“翱翔,鳥之高飛,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動曰翔。”【32】是翔為(wei) 鳥展開兩(liang) 翼滑行之狀,此狀若形之於(yu) 人,則為(wei) 兩(liang) 臂左右平舉(ju) 。《論語·鄉(xiang) 黨(dang) 》:“趨進,翼如也。”朱子《集注》:“疾趨而進,張拱端好,如鳥舒翼。”【33】張拱如鳥之舒展雙翼,是為(wei) 翔。

 

據以上資料,我們(men) 推定主賓在由院中走向兩(liang) 階之前,都采用翔行的手勢。

 

門塾《儀(yi) 禮》寢廟大門左右內(nei) 外各有一塾,習(xi) 稱“一門四塾”。塾的形製,經注無說,後世疏家附會(hui) 出塾的形製如堂之說:塾內(nei) 均有前堂、後室之分隔,張惠言《儀(yi) 禮圖》據此作圖,而且將麵積畫得很大,學界視之為(wei) 定式。更有甚者,是將四塾外側(ce) 添加木板牆、門、台階。然《儀(yi) 禮》中並無在門塾行禮的記載,故塾有堂室之說大可懷疑。我們(men) 遍檢資料,發現張惠言的畫法並無依據。再翻檢考古資料,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甲組建築遺址、陝西扶風雲(yun) 塘的西周遺址,都有門和塾的遺跡,鳳雛村的東(dong) 、西門房【34】,雲(yun) 塘遺址中的F8,每塾寬約4米、深約3米而已【35】,在如此窄小的範圍內(nei) 分隔前堂、後室,猶如“螺螄殼內(nei) 設道場”,如何可能?鄭玄之所以稱塾為(wei) 堂,是因為(wei) 其正麵無牆,“堂者,明也”【36】。綜觀《儀(yi) 禮》之塾,不過是供行禮時放置器物之處,故我們(men) 決(jue) 定不采納張惠言之說。在拍攝現場搭建門塾之後,直觀效果立即顯現,觀者無不感慨:真是實踐出真知!

 

冠弁 周代成年男子行冠禮,有緇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種,其形製,經、注、疏皆語焉不詳,宋人聶崇義(yi) 《新定三禮圖》從(cong) 後世帽子的禦寒功用出發,繪作大圓筒形,顯然未從(cong) 生活實用角度細加追究。我們(men) 最初亦采用此說,但在實操中發現,聶氏大圓筒式之冠謬不可通,除非簪子從(cong) 腦門中間穿過去,否則無法戴在頭上。於(yu) 是,我們(men) 回過來研究先秦之冠的作用,《說文》:“冠,絭也,所以絭發。”段玉裁注說冠的功用是“約束發”【37】,並未提及禦寒功用。再細讀《士冠禮》,知古人將發髻挽好後,先用發笄固定,然後用冠罩住發髻,再用簪子橫貫將冠與(yu) 發髻固定住。故冠之大小,以罩住發髻為(wei) 限,形製不至太大。故我們(men) 決(jue) 定重新拍攝《士冠禮》,將原先使用的皮弁、爵弁換成新款。

 

《士冠禮》始加之緇布冠,其形製為(wei) “缺項,青組纓屬於(yu) 缺;緇纚,廣終幅,長六尺”,鄭注:“緇布冠無笄者,著頍,圍發際,結項中,隅為(wei) 四綴,以固冠也。項中有,亦由固頍為(wei) 之耳。”【38】讀之,簡直不知所雲(yun) 。賈疏雲(yun) ,鄭注“著頍,圍發際”雲(yun) 雲(yun) ,均無正文可據,“此舉(ju) 漢法以況義(yi) 耳”【38】。而漢時卷幘是否與(yu) 周代相同,無法證明。此一節經注疏,我們(men) 閱讀無數次,依然隻能得其仿佛,無法得其確解。

 

此外,朝服之玄冠,由武(冠圈)與(yu) 梁(綜貫頭頂前後的織物)兩(liang) 者構成,但兩(liang) 者是固定連接為(wei) 一體(ti) ,抑或兩(liang) 者分開,行禮時方才合體(ti) ?此外,若是臨(lin) 時合體(ti) ,則梁之兩(liang) 端與(yu) 武的結合方式,是內(nei) 卷還是外翻?至今未能求證。

 

魚俎《士昏禮》新婚夫婦同牢而食的魚俎上,“魚十有四”【39】。《特牲饋食禮》魚俎為(wei) 十五條,此為(wei) 正數,昏禮為(wei) 取偶數而去其一;鄭注:“魚,水物,以頭枚數,陰中之物,取數於(yu) 月十五日而盈。”【40】魚種及重量,經注疏皆未之及,奇怪的是,此前無人問及於(yu) 此。拍攝前我們(men) 去市場購買(mai) ,方知一魚之重,若超過2兩(liang) ,一俎之內(nei) 即難以容納!

 

馬與(yu) 車《士昏禮》親(qin) 迎需要馬車,我們(men) 按照周代車馬坑數據,延請民間匠作師傅複製。在錄影棚欲將兩(liang) 匹馬套進車時方知,車身太低,無法套入,令人大惑不解!其後,我們(men) 查閱周代車馬坑遺址馬骨數據,發現當時馬匹之形體(ti) 均較小。再作調研之後,而知兩(liang) 漢與(yu) 匈奴遊牧民族交往頻繁,其馬匹軀幹較中原所產(chan) 高大,深受漢人歡迎,矮小的中原馬匹由此被取代。今日之馬較西周之馬高大,故無法套入周車。此事令人感慨,若不作複原,恐怕永遠想不到。

 

朱極三 涉及射禮的問題亦不在少數。世界各國射箭鉤弦之法,分中國式與(yu) 地中海式兩(liang) 大類,一般認為(wei) ,前者以大拇指鉤弦,故有扳指;後者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排鉤弦。今讀《儀(yi) 禮》發現情況可能並非如此簡單。《大射禮》雲(yun) 小射正“取決(jue) ,興(xing) ,讚設決(jue) ,朱極三”,鄭注:“極猶放也,所以韜指,利放弦也。以朱韋為(wei) 之。三者,食指、將指、無名指。”【41】是朱極以“朱韋”為(wei) 之,故名;用於(yu) 韜住食指、將指、無名指。又,《士喪(sang) 禮》有“纊極二”,鄭注:“生者以朱韋為(wei) 之,而三。死用纊,又二,明不用也。”【42】纊極僅(jin) 用於(yu) 喪(sang) 禮,以“纊”(絲(si) 綿絮)為(wei) 之,因是冥器,故死者用其二,且以纊為(wei) 之。此為(wei) “朱極三”確實存在之佐證。

 

如此,則《大射禮》射箭以扳指與(yu) 三枚朱極並用!黃以周雲(yun) :“決(jue) 之韘以擐右手巨擘,極以韜食指、將指、無名指。韘以鉤弦,極以放弦,二物迥然不同。”【43】是周人用扳指,亦用三指鉤弦之法,黃氏雲(yun) “韘以鉤弦,極以放弦”,則放弦與(yu) 鉤弦如何使用不同手指?前儒或閃爍其辭,或語焉不詳,讀之茫然。2016年,筆者與(yu) 日本弓道界專(zhuan) 家交流,獲贈全套日式射具,其中有一副勾弦時分別用於(yu) 大拇指、食指與(yu) 中指的指套,但與(yu) 用於(yu) 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朱極三”明顯不同。中國之“朱極三”與(yu) 地中海式射法究竟區別何在?三指鉤弦足以放弦,扳指作用何在?筆者曾為(wei) 此請教專(zhuan) 業(ye) 射箭選手,他們(men) 聽說《儀(yi) 禮》有“朱極三”之記載,無不驚詫莫名,均不知當作何解釋。此一難題,牽涉到周人射箭的基本方式,不可等閑視之,當代研禮者不可繼續閉門造車,當與(yu) 體(ti) 育史學界深入合作,尋求正解。

 

侯與(yu) 旌 射禮中的靶子“侯”,靶心部分依靠左右兩(liang) 根木柱、往中間斜插,呈上寬下窄之形,經我們(men) 實驗,明顯違反力學原理,無法固定。此係文獻記載有誤,抑或我們(men) 誤讀文獻?此外,報靶用的“旌”,我們(men) 依文獻記載複原,高達4.58米,報靶時由有司左右搖動,令射手能目見。實踐證明,旌的重心過高,搖動時稍不留神即致傾(qing) 覆,非常危險。後請國家京劇院一位練功二十年之久的武生執持,方勉強勝任,不知周人如何做到?

 

門闑《儀(yi) 禮》涉及名物甚夥(huo) ,且多有異說。如《儀(yi) 禮》之門闑,原本不過是用於(yu) 之門的木橛,但在禮儀(yi) 場合又有區分身份的功用,學者對其是一還是二,就有爭(zheng) 議,不易遽斷【44】。

 

如此等等,不能煩述。《儀(yi) 禮》難點、盲點之多,超乎想象,由於(yu) 複原而隨處湧現,我們(men) 無力解決(jue) 的,遠遠多於(yu) 我們(men) 能解決(jue) 的,令人驚愕,亦令人欣喜。由此,我們(men) 對《儀(yi) 禮》的認識更為(wei) 深入,今後著力的方向更為(wei) 明確。

 

如上所述,複原工作既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亦有破解迷茫之喜悅,更有以實證檢驗異說之是非的收獲,當然,亦不乏無力解讀疑難的無奈。總體(ti) 而言,對《儀(yi) 禮》的認識大為(wei) 深入。

 

五、幾點收獲

 

《儀(yi) 禮》之學久衰,筆者素有存亡繼絕之心,自2001年起即組織碩士、博士研究生會(hui) 讀《儀(yi) 禮注疏》,希冀借此培養(yang) 若幹位能讀懂《儀(yi) 禮》的青年後進。由於(yu) 現行學製的缺陷,學生多昧於(yu) 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在《三禮》領域更是零基礎,故如讀天書(shu) ,極為(wei) 痛苦。會(hui) 讀之艱難以最初三個(ge) 月為(wei) 最,個(ge) 別學生因畏懼而退出,大多數人秉持曾國藩“紮硬寨,打死仗”的精神,頑強堅守,經過多年苦學,終入坦途。學生多將讀書(shu) 心得寫(xie) 成《日知錄》《十駕齋養(yang) 新錄》式的劄記,學術基礎逐步加厚,獨立研究《儀(yi) 禮》的能力日益提升,令人有喜獲豐(feng) 收之感,以下略作檢視。

 

明辨異說 禮學研究之難,在諸家各執一端,歧說疊出,故自古有“議禮如聚訟”之說。明別不同見解之是非曲直,始得深入經注蘊奧,我們(men) 於(yu) 此多有收獲。

 

關(guan) 於(yu) “堂深”的研究。《儀(yi) 禮》之《士冠禮》《鄉(xiang) 飲酒禮》《特牲饋食禮》等均有盥手、盥爵的儀(yi) 節,盥器匜與(yu) 盤設於(yu) 阼階東(dong) 南,“南北以堂深”,與(yu) 堂的距離取準於(yu) 堂之深淺。禮家對“堂深”的具體(ti) 範圍界定不一:鄭玄說“中以南謂之堂”【45】,指屋頂正脊下以南的部分;賈公彥說“堂廉北至房室之壁”46為(wei) 堂深,指台基的南邊往北至東(dong) 房西室的牆壁;黃以周認為(wei) 是指中以南至庪【47】。三說莫衷一是。我們(men) 發現,《儀(yi) 禮》許多儀(yi) 節中,有司上堂呈物,每每走到最高一級台階後立定,“盡階不升堂”,不再往前,等待進一步指令。最高一級台階已在夯土台基之上,“盡階不升堂”一語表明,堂廉與(yu) 庪下之間的地帶不得稱堂,可知黃以周之說至確,精審過人。【48】

 

再如,《士虞禮》與(yu) 《少牢饋食禮》有“墮祭”,或作“挼祭”、“綏祭”。在正祭當日,祝與(yu) 主人、主婦及佐食在室中陳設陰厭之饌,準備迎神。祝告請神饗,並釋孝子祭辭完畢後,迎接屍進入室中。屍安坐陰厭之位後,祝命令佐食“墮祭”。屍進食並與(yu) 主人獻酢後,主人接受屍嘏,又有佐食授予“墮祭”。其後主婦亞(ya) 獻屍,屍酢主婦,又出現佐食“墮祭”的儀(yi) 節。

 

學者於(yu) “墮祭”之義(yi) ,有以下四說:鄭玄的“下祭”說,乃是減下祭品;敖繼公《儀(yi) 禮集說》認為(wei) “綏”或“授”字之誤,乃授予祭品;淩廷堪認為(wei) “墮祭”即《周禮》九祭中的“命祭”,是屍未飯前之祭;黃以周認為(wei) 墮祭是指不嚌、不嚐的祭食。各家聚訟之由,乃源於(yu) 《特牲饋食禮》“祝命挼食”一語的行文位置錯易,使人誤認為(wei) 祝所命行墮祭的對象是屍、主人、主婦。然王引之《經義(yi) 述聞》指出“命墮祭”的對象實為(wei) 佐食,故墮祭主要由佐食進行。綜合《三禮》相關(guan) 記載,“墮祭”、“挼祭”、“綏祭”可分為(wei) 三種用法:一為(wei) 下祭,用作動詞,謂減下當祭之物;二為(wei) 名詞,指已被佐食減取下來的祭品(黍、稷、祭肺);三為(wei) 總括由佐食減下黍、稷、祭肺至屍、主人、主婦接受祭品而行祭的一連串儀(yi) 節。“墮祭”為(wei) 祭禮大節。鄭玄雲(yun) “事屍之禮,始於(yu) 綏祭”【49】,則墮減祭品乃整個(ge) 事屍禮的大節。祭禮特置佐食為(wei) 屍、主人、主婦“墮祭”,與(yu) 平常食生人之法不同,旨在突顯屍的尊崇地位。而佐食分別為(wei) 屍、主人、主婦減取祭品,其實亦象征了佐食從(cong) 飫神之餘(yu) 分取福祉以授屍,繼而又從(cong) 屍食之餘(yu) 分取福祉授予主人及主婦,佐食墮祭在整個(ge) 福祉授受的過程起了重要作用,是祭禮中標誌性的儀(yi) 節。以上諸說,以鄭注最貼合經文【50】。

 

以例求禮  經學研究貴有“例”,自杜預《春秋左傳(chuan) 序》中提出“三體(ti) 五例”之說,尋找經籍中的“義(yi) 例”,探求貫穿經書(shu) 的原則與(yu) 體(ti) 例,成為(wei) 學者關(guan) 注的重要課題。《儀(yi) 禮》所記儀(yi) 節多有重複,若巨細無遺,瑣碎必錄,則勢必成繁文縟節,無法卒讀。故某一儀(yi) 節若見於(yu) 多處,則各有省簡,需綜合諸文,方可得見全豹。清儒淩廷堪作《禮經釋例》,分通例、飲食之例、賓客之例、變例、射禮、祭例、器服之例、雜例等八類,歸納《儀(yi) 禮》各篇同異詳略之文,歸納出二百四十六例,極便於(yu) 讀者。但淩廷堪並未窮盡《儀(yi) 禮》之例,後學尚有探求之空間。我們(men) 在深入讀書(shu) 之後,不再滿足依文解句、隨文釋義(yi) 的層次,開始走向尋求新例的途徑,並取得一些成果,以下是其中兩(liang) 例。

 

其一,升席降席例。《儀(yi) 禮》屢見為(wei) 賓主設席的儀(yi) 節,賓主升席、降席之方向自有一定之規。《鄉(xiang) 飲酒禮·記》雲(yun) :“主人、介,凡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此為(wei) 記者對堂上東(dong) 西向二席升降規律的局部歸納,鄭注:“席南上,升由下,降由上,由便。”51席之上下統屬,係乎禮儀(yi) 空間的整體(ti) 秩序,鄭注易記文之“南/北”為(wei) “上/下”,以上下論升降,將局部儀(yi) 節納入整體(ti) 禮儀(yi) 空間秩序之中予以觀照,深層通義(yi) 由此得以彰顯。統觀《儀(yi) 禮》全經升席、降席之文,聯係散見於(yu) 諸篇的鄭注,可厘定升席、降席正例為(wei) :“凡席,升、降皆由下。”這一禮例所蘊含的義(yi) 理,乃在表達行禮者相敬之意,就人倫(lun) 關(guan) 係言之,可分為(wei) 兩(liang) 型:

 

賓主互敬型。如《鄉(xiang) 射》《鄉(xiang) 飲》堂上之席的升降,乃在一種賓主抗禮的格局下展開:賓席東(dong) 上,蓋以禮盛時主人位在東(dong) ,升降由西方,意在敬主人;主人席南上,蓋以禮盛時賓位在南,升降由北方,意在敬賓;介席南上,蓋以禮盛時主人位在南,升由北方,意在敬主人;大夫席西上,蓋以禮盛時主人位在西,升降由東(dong) 方,意在敬主人。

 

尊卑統攝型。如《士昏禮》室中的舅姑席,《燕禮》《大射》堂上的公席,因其位尊,無所統屬,因此舅姑席與(yu) 公席之南上,皆可依《曲禮》鄭注“因於(yu) 陰陽”【52】的角度來理解。此時,位卑者之席統於(yu) 尊者:《士昏禮》婦席室中北墉下,西上,是統於(yu) 舅姑;《大射》卿、賓、小卿、大夫席東(dong) 上,若有東(dong) 麵者則北上,皆統於(yu) 公。位卑者升降由下,皆出於(yu) 對尊者的敬意【53】。

 

其二,拜揖例。拜揖,是周代典禮儀(yi) 式中最基本的禮節,經文屢見不鮮,但無成體(ti) 係的說明。至《周禮》出,而有“九拜”之說。唐人義(yi) 疏以《儀(yi) 禮》《禮記》所見拜禮牽合《周禮》“九拜”一一對應,而多有張冠李戴之舉(ju) ,清人多有批評。今歸納《儀(yi) 禮》所見,而知拜有拜、再拜、再拜稽首、拜稽顙,以及婦人之拜(肅拜)與(yu) 拜扱地等六類;揖則有揖、厭兩(liang) 類。繼而對《儀(yi) 禮》中的拜禮、揖禮的使用條例、動作細則、朝向與(yu) 位置三問題,按輕重排列,並比對禮例,尋繹禮義(yi) ,發現《儀(yi) 禮》經文六拜二揖,無所取資於(yu) 《周禮》“九拜”,進一步歸納案例,於(yu) 禮例多有發見,且為(wei) 諸家所未能明辨者。如婦人“俠(xia) 拜”之禮,曆來皆以“凡婦人於(yu) 男子皆俠(xia) 拜”為(wei) 解,然經中婦人與(yu) 男子相拜之例甚多,行二來一往者實為(wei) 少數,絕非通例。經搜集比對“俠(xia) 拜”諸例,方知婦人之俠(xia) 拜當如男子之再拜,為(wei) 加敬之拜,而非通常拜禮。此外,揖禮則有“以手通指”、“相人偶”、“告將行”等三類用例,因場合不同,禮義(yi) 亦各有不同。

 

《荀子·大略》雲(yun)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54】自拜至於(yu) 稽顙,上身每況愈下,其勢昭然。而拜時雙手至地與(yu) 否,經無明文,乾嘉學者頗有爭(zheng) 論。今據《燕禮》經文,拜洗之後,主人複盥手乃持爵,鄭注:“主人複盥,為(wei) 拜手坋塵也。”【55】此為(wei) 拜手至地之確證。又如“再拜”之禮,當一跪而再拜,抑或兩(liang) 次跪拜?前儒亦意見不一。《禮記·王製》雲(yun)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56】以八十者氣衰骨弱,不宜勞頓;由此反推,常人皆當再坐而再至,故“再拜”為(wei) 兩(liang) 次跪拜57。

 

挑戰難點《儀(yi) 禮》研究的諸多難題,名家聚訟紛紜,學者多視為(wei) 畏途。經多年刻苦攻讀,我們(men) 團隊中已有能挑戰名家的年輕人,對“衽”的考辨便是一例。

 

衣服之衽,見於(yu) 《儀(yi) 禮·喪(sang) 服·記》:“衽,二尺有五寸。”但衽的形狀以及位於(yu) 衣服哪個(ge) 位置,禮家聚訟不已,鄭注:“衽,所以掩裳際也。二尺五寸,與(yu) 有司紳齊也。上正一尺,燕尾一尺五寸,凡用布三尺五寸。”【58】是衽為(wei) 上衣的一部分。依《玉藻》鄭注“衽屬衣則垂而放之”【59】,知衽連屬於(yu) 衣,衽垂放後與(yu) 有司之紳齊平,同為(wei) 二尺五寸。衽上方與(yu) 衣連接的位置應與(yu) 腰帶齊平。

 

鄭注“掩裳際”,是說衽的功用,以下是說衽的剪裁法,其中“燕尾一尺五寸”句學者理解各異,賈疏認為(wei) 左右衽外露部分呈直角梯形,雙衽處於(yu) 衣身後側(ce) ,形如燕尾,朱熹、黃以周等皆沿襲其說。

 

江永則以“布有正反”,賈疏剪裁法“兩(liang) 衽皆左不可用”為(wei) 由破賈疏,將“燕尾一尺五寸”理解為(wei) 單衽形如燕尾【60】。但《儀(yi) 禮》服飾用平紋布,無正反之分,且裳分前後,前裳掩後裳,交接處位於(yu) 身後,非正當身側(ce) ,賈疏剪裁法衽垂下較長處正當裳際,更符合衽的功能作用,故可采信。

 

周代禮服中的深衣,衣裳相連,亦有衽,其製作法中“續衽勾邊”(《禮記·深衣》)一語,學者聚訟至今。深衣之衽的功用同樣是“掩裳際”,鄭注:“(衽)屬裳則縫之,以合前後”【61】,衽在裳側(ce) 旁,與(yu) 裳直接縫合連屬,使深衣之裳無前裳、後裳之別。

 

深衣剪裁法,孔疏認為(wei) 與(yu) 裳幅相同,上寬六寸(加縫份共八寸),下寬一尺二寸(加縫份共一尺四寸),斜裁一幅布而得兩(liang) 個(ge) 裳幅或兩(liang) 片衽。因為(wei) 衽幅、裳幅的大小、形狀相同,連接後,衽與(yu) 裳為(wei) 一體(ti) ,隻能從(cong) 位置上區別。八片裳幅,四片衽幅,渾然一體(ti) ,正是《禮記·深衣》所謂“製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孔疏將深衣之衽釋為(wei) “裳”,正是“衽”的引申義(yi) 之一【61】。

 

《朱子家禮》將衽理解為(wei) 前後裳相連處的縫線【62】,與(yu) 鄭注相悖,且無法解釋經文“續衽”之意。江永認為(wei) 深衣之衽斜裁,而裳幅當裁【63】。然裳前後各四幅為(wei) 長方形,衽左右各兩(liang) 幅為(wei) 直角三角形,直角邊與(yu) 裳幅相連,則穿著時斜邊無法與(yu) 下裳下緣保持水平,與(yu) 《深衣》雲(yun) “下齊如權衡,以應平”相悖。黃以周認為(wei) 深衣之衽剪裁法與(yu) 賈疏所理解的喪(sang) 服之衽剪裁法相同,連屬於(yu) 衣【64】。但是,深衣之名,源於(yu) 衣裳相連,覆體(ti) 深邃,黃氏所說之衽已無“掩裳際”之功能,亦不可從(cong) 。綜上,仍以孔疏為(wei) 上。

 

學者另一爭(zheng) 議頻起的是衽為(wei) “小要”。《玉藻》:“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縫齊,倍要,衽當旁”,鄭注:“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59】學者多從(cong) 形狀來解讀“小要”,但均不能與(yu) 經文互洽。

 

孔疏破鄭注,認為(wei) 深衣兩(liang) 襟處,以衣、裳縫線為(wei) 界,上下都是衽,縫線以下為(wei) 掩裳際之衽,屬幅而下;縫線以上為(wei) 衣襟之衽,屬幅而上,縫線處即是鄭注所謂“小要”【59】。意在彌縫禮經中衽的幾種釋義(yi) 。而鄭注謂殺而下為(wei) 深衣之衽,殺而上為(wei) 喪(sang) 服、祭服之衽,孔疏明顯曲解鄭注。

 

黃宗羲《深衣考》維護鄭注,“蓋衣裳相合則上下大而中間小,斯成為(wei) 衽”【65】,將衣裳相連與(yu) 前後裳相連混為(wei) 一談,認為(wei) 衣裳相連,腰部最小,形似棺上小要,故名“衽”,其說混淆“要”“小要”,對“衽”的理解也與(yu) 鄭注大相徑庭。

 

黃以周以深衣兩(liang) 衽與(yu) 喪(sang) 服、祭服兩(liang) 衽,“合四衽成小要形”【66】,與(yu) 經注及黃氏對深衣之衽的理解相悖,深衣之衽剪裁法與(yu) 喪(sang) 服、祭服不同,黃氏四衽拚合說無據。

 

沈從(cong) 文認為(wei) 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一件衣服中腋下的矩形嵌片,“無論正麵還是側(ce) 麵看去,衣衽的輪廓恰和木榫‘小要’相互類似”【67】,故定名為(wei) 衽。然此嵌片不足一尺之大,與(yu) 《喪(sang) 服》衽“二尺有五寸”相差懸殊,且與(yu) 《儀(yi) 禮》衽“掩裳際”的功用不相幹,其說亦不可從(cong) 。

 

“小要”的正確解釋如下:《說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68】要的本義(yi) 是指人身體(ti) 中部兩(liang) 側(ce) 。周人以上衣遮蓋此處的部件名為(wei) “要”,作用是掩蓋住下裳的上部邊緣。“衽”位於(yu) 要兩(liang) 側(ce) ,作用是掩蓋下裳側(ce) 邊邊緣,其位置與(yu) 功能都與(yu) “要”相似,為(wei) 有所區別,而名之為(wei) “小要”【69】。

 

走向學術前沿  反複精讀禮學經典,使我們(men) 獲得介入出土文獻與(yu) 文物之討論的能力與(yu) 資格。清華簡是近年發現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古代文獻,我們(men) 非常關(guan) 注。《耆夜》篇發表後,論者蜂起,主流意見認為(wei) ,此文所記是武王與(yu) 周公等多人相互酬酒,屬於(yu) 當時戰勝歸來的禮儀(yi) 。我們(men) 以《詩》《左傳(chuan) 》《禮記》等文獻為(wei) 依據,指出周人飲酒以獻、酢、酬為(wei) 關(guan) 聯的儀(yi) 節,不可能無獻、酢而僅(jin) 有酬,更不可能多人互酬【70】。

 

再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近年出土數量較大的裝在弓韜之內(nei) 的弓弩,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韜內(nei) 弓背與(yu) 弓弦之間,兩(liang) 側(ce) 各有一根木條。此木條的定名與(yu) 功用,考古界討論熱烈,定名不一。2015年3月《光明日報》的專(zhuan) 題報導中公布了相關(guan) 數據,以及發掘者關(guan) 於(yu) 木條應定名為(wei) “檠”的論述。我們(men) 專(zhuan) 程去發掘工地做了考察,認為(wei) 《考工記·弓人》所記“檠”,乃是製弓過程中用於(yu) 固定角弓弧度的“弓匣”,與(yu) 此木條的形狀與(yu) 功用全然有別。《詩》《儀(yi) 禮》等文獻中另有“䪐”字,作用在於(yu) 輔弓,即控製弓背的張弛之度,保護弓的良好彈性,與(yu) 此木條之功用相類。此字《毛詩·小戎》作“閉”:“竹閉緄滕”,而《弓人》鄭注引此作“竹䪐緄滕”【71】;《儀(yi) 禮·既夕禮·記》作“柲”,古人已有將閉、䪐、柲與(yu) “檠”混淆者。故我們(men) 將此木條定名為(wei) “䪐”【72】。

 

以上諸例,是我們(men) 回應學術挑戰的幾份答卷,學力有限,不敢以為(wei) 必,結論可能很膚淺,但絕非率爾操觚之作,每一份都浸透真誠付出的心血。

 

六、《儀(yi) 禮》複原與(yu) 對外文化交流

 

當下中國學者的根本任務,不是為(wei) 了給西方文化的權威,再增加一個(ge) 例證,而是尋找出中華文明的獨特之處,然後用它與(yu) 西方文化做平等的對話。《儀(yi) 禮》是軸心時代的中國元典之一,所記冠婚喪(sang) 祭、射饗聘覲之禮,內(nei) 容與(yu) 體(ti) 例,舉(ju) 世無有其匹。由於(yu) 此書(shu) 古奧難讀,不便於(yu) 向世界傳(chuan) 播。我們(men) 攝製的《鄉(xiang) 射禮》等篇,用多媒體(ti) 技術,多視角、全方位複原了周代州一級學校的射箭比賽,字字有出處,處處有考證,準確、生動、形象地再現周代禮樂(le) 文明的精神風貌與(yu) 文化特質,使今人能輕鬆了解三千年前活潑潑的周代社會(hui) 生活,為(wei) 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提供了古老而又清新的題材,近年以來,其文化影響已初步呈現。

 

國際射箭總會(hui) (WA)的章程稱,世界最早的射箭比賽乃是公元16世紀由英國貴族所發明【73】。而《鄉(xiang) 射禮》證明,至遲在公元前8世紀,中國人便已發明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射箭比賽,有裁判、工作人員,有嚴(yan) 格的比賽規程,有完備的計分方式,其人文內(nei) 涵亦遠較今天的國際比賽深厚。2017年5月20日,射箭世界杯上海站決(jue) 賽現場,我們(men) 製作的《鄉(xiang) 射禮》英文注釋版第一次登上國際箭聯比賽大屏幕。2018年4月17日,國際箭聯網站播放了作為(wei) 中國弓箭文化宣傳(chuan) 片的《鄉(xiang) 射禮》。2018年4月22日,射箭世界杯上海站決(jue) 賽現場大屏幕再次播放《鄉(xiang) 射禮》短片。我們(men) 將逐步向世界宣告:中國才是射箭比賽的誕生地。

 

作為(wei) 儒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射禮,在唐宋時代傳(chuan) 入朝鮮、日本後,廣受歡迎,因比賽背後充滿哲理與(yu) 文化內(nei) 涵,而被稱之為(wei) “弓道”。為(wei) 加強與(yu) 日韓的文化交流,我們(men) 組織人員到韓國、日本考察弓道曆史沿革與(yu) 現狀。2017年4月15日,我們(men) 在徐州主辦第一屆禮射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築波大學教授、日本武道協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弓道聯盟理事入江康平,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韓國國弓教授會(hui) 會(hui) 長羅永一等傳(chuan) 統弓箭研究的專(zhuan) 家與(yu) 會(hui) 。我們(men) 在會(hui) 上介紹了《考工記》記載的弓箭製作技藝,並表演了鄉(xiang) 射禮的主要儀(yi) 節。日韓學者大為(wei) 驚訝與(yu) 歎服,入江康平教授感慨道:“中日兩(liang) 國距離如此之近,而我們(men) 居然如此不了解對方!”

 

徐州會(hui) 上,韓國代表展示了他們(men) 傳(chuan) 統的“拋射”法,射道長約100米,貫穿整個(ge) 足球場的縱向距離,射手按照拋物線的原理,朝天發射,箭矢利用弧度滑向遠處的靶子。這令我們(men) 恍然大悟,這分明是中國古製。周代射禮的射道分為(wei) 三個(ge) 等級,以弓的長度為(wei) 丈量單位,分為(wei) 50弓、70弓、90弓等三個(ge) 級別。100米,約當於(yu) 70弓的長度!這種射法,中國已經失傳(chuan) ,豈料依然在韓國保持。

 

《鄉(xiang) 射禮》在歐洲的影響亦已出現。2018年7月,我們(men) 應邀赴瑞士洛桑參加一個(ge) 主題為(wei) 非遺的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大會(hui) 上播放了《鄉(xiang) 射禮》複原的多媒體(ti) 視頻,與(yu) 會(hui) 代表反響熱烈。一位美國的大學教授希望我們(men) 趕緊向社會(hui) 發行,以便她能在教學中使用。印度國家博物館一位研究員讚揚道:“這是富有啟迪意義(yi) 的重要成果。”洛桑聯邦理工大學的莎拉·肯德丁教授盛讚這是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絕好形式,並在同年8月的達沃斯論壇上專(zhuan) 題介紹了我們(men) 的研究課題,並希望今後與(yu) 我們(men) 合作。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博物館(EPFL Pavilions)將於(yu) 2021年9月17日至2022年2月6日舉(ju) 辦“Deep Fakes:Art and its Double”(深度仿造:藝術及其再現)展覽,特地從(cong) 我方借用鄉(xiang) 射禮複原製作的一套禮器,用於(yu) 該展覽。

 

另外,尚有一事令我們(men) 意外。清末民初滿清貴族端方收藏一套周代青銅禮器,在銅禁之上有爵一、觚一、觶二、角一、斝一,與(yu) 《儀(yi) 禮·特牲饋食禮》用器相若,彌足珍貴,因而轟動一時,王國維曾有文章論及【74】。其後,這套銅器流入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因其珍稀,辟有專(zhuan) 室陳列。這套曆經滄桑的青銅器,鏽跡斑斑,大多數觀眾(zhong) 既不知其功用,更不知其價(jia) 值,稍看兩(liang) 眼即轉身離開。近年,館方獲知我們(men) 拍攝《鄉(xiang) 射禮》的消息,乃從(cong) 中節選六分鍾,在展廳的環幕內(nei) 循環播放,觀眾(zhong) 終於(yu) 看懂這套青銅器的用途,恍然大悟:原來是近三千年前的周代禮器!這對於(yu) 深入解讀與(yu) 傳(chuan) 播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新方法與(yu) 新思路。



 

《儀(yi) 禮》的兩(liang) 次轉型,第一次成於(yu) 孔門之手,旨在讓周代禮樂(le) 文明“脫水”“保鮮”,存活於(yu) 後世;第二次轉型則是後世禮家的終極使命,使周公之禮再度“複活”,流動演進的典禮儀(yi) 式,揖讓周旋的各色人物,精美絕倫(lun) 的各類器物,色彩粲然的衣冠服飾,重新進入中國乃至世界的視野,供人賞析、借鑒與(yu) 研究。如此,《儀(yi) 禮》之當代價(jia) 值得以重光。

 

數年的踐行,我們(men) 邁出了複原研究的一小步,但得到的啟迪卻是重要的,即不如此則無法達到將《儀(yi) 禮》推向徹底“拆洗一番”的境界,亦永遠無法超越前賢。同時我們(men) 亦清醒地看到,團隊年輕,讀書(shu) 少,學力淺薄,一切還在起步階段,不如人意、甚至訛誤之處一定不少,但道路已開啟,惟有矢誌不渝,堅忍弘毅,方能不負前賢往聖。

 

注釋
 
1 王先謙:《荀子集解》卷19《大略》,《諸子集成》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
 
2 沈文倬:《略倫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菿闇文存》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7,22,58頁。
 
3 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4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22頁。
 
4 沈文倬先生認為,《儀禮》之《喪服》《士喪禮》《士虞禮》《既夕禮》是一整體,故《雜記下》所雲《士喪禮》實際包括此四篇。
 
5 (唐)韓愈:《讀儀禮》,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3頁。
 
6 (清)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卷22,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76頁。
 
7 楊複:《儀禮圖序》,《通誌堂經解》第12冊,揚州:廣陵書社,1996年,第241頁。
 
8 沈文倬:《周代城市生活圖編繪計劃》,《菿闇文存》,第1008,1009,1015,1009,1008-1031,1008頁。
 
9 沈文倬:《懿齋學述之一》,《菿闇文存》,第974頁。
 
10 彭林:《用電腦畫麵顯示〈儀禮〉儀節的有關問題》,《海峽兩岸中國古籍整理研究現代化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辦公室,1993年,第146頁。
 
11 陳公柔:《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製度》,《考古學報》1956年第4期,第67-84頁。
 
12(3)沈文倬:《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製度〉的幾點意見》,《考古學報》1958年第2期,第29-38頁。
 
1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0頁。
 
14 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5,第80,87頁。
 
15 曹元弼:《禮經學》卷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68頁。
 
16 高瑞傑:《從〈士昏禮〉看婚禮交接諸義》,《文史知識》2017年第4期,第75-79頁。
 
17 鍾誠:《〈儀禮〉拜揖的禮法與禮義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18 陳士銀:《鄉射侯考》,《中國經學》第22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65-76頁。
 
19 楊鴻勳:《仰韶文化居住建築發展問題的探討》,《建築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3、18,32-33頁。
 
20 如陝西周原考古隊:《扶風召陳西周建築基址發掘簡報》,尹盛平執筆,《文物》1981年第3期,第10-22頁;以及下文引用的幾種考古資料。
 
21 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築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10期,第27-34頁。
 
22 傅熹年:《陝西岐山鳳雛西周建築遺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築遺址研究之一》,《文物》1981年第1期,第65-74頁;又收入《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33-45頁。
 
23 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扶風縣雲塘、齊鎮西周建築基址1990~2000度發掘簡報》,《考古》2002年第9期,第3-26頁。
 
24 陳欽龍:《鄭韓故城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5 馬延輝:《論楊複“寢廟辨名圖”所見前廟後寢之製》,第七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華中師範大學,2017年9月。
 
2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第41,66,41頁。
 
2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3,第78頁。
 
2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30,第925頁。
 
2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35,第1027-1028頁。
 
30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第41頁。
 
31 (清)俞樾:《群經平議》卷2《周易二》,《俞樾劄記五種》,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第4頁。
 
32 (漢)劉安:《淮南子》卷2《俶真訓》,《諸子集成》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3頁。
 
33 (宋)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嶽麓書社,1987年,第170頁。
 
34 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築基址發掘簡報》,第8頁。
 
35 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扶風縣雲塘、齊鎮西周建築基址1999~2000年度發掘簡報》,第8頁。
 
36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4上《釋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13頁。
 
37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7下,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第353頁。
 
38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2,第25,26頁。
 
3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4,第69頁。
 
40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46,第892頁。
 
4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18,第334頁。
 
4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35,第670-671頁。
 
43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25,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105頁。
 
44 彭林:《孔穎達、賈公彥門闑製度異說辨正》,《中國經學》第22輯,2018年,第47-64頁。
 
4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35,第675頁。
 
46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8,第131頁。
 
47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2,第39頁。
 
48 彭林:《〈儀禮〉堂廉、堂深考》,《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2期,第33-49頁。
 
4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43,第820頁。
 
50 李洛旻:《論〈儀禮〉“墮祭”及其禮意》,(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2期,2016年1月,第1-20頁。
 
5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10,第170頁。
 
5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第43頁。
 
53 李旭:《〈儀禮〉升席降席例辨證》,《中國經學》第17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23-146頁。
 
5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卷19《大略》,第326頁。
 
5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6,第257頁。
 
5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13,第422頁。
 
57 鍾誠:《〈儀禮〉拜揖的禮法與禮義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58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34,第651頁。
 
5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9,第895,895,896頁。
 
60 (清)江永:《鄉黨圖考補證》,《續修四庫全書》第1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5頁。
 
6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9,第895,896頁。
 
62 (宋)朱熹:《家禮》,《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83頁。
 
63 (清)江永:《深衣考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91-392頁。
 
64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3,第157頁。
 
65 《黃宗羲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8頁。
 
66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49,第2318頁。
 
67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第100頁。
 
68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3上,第105頁。
 
69 羅婷婷:《〈儀禮〉諸侯之士朝服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70 彭林:《清華簡〈耆夜〉飲至禮辨析》,(台灣·嘉義)《中正漢學研究》第23期,2014年。
 
71 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4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79頁。
 
72 彭林:《弓檠與弓䪐考辨》,《考古》2019年第1期,第96-103頁。
 
73 章程參見國際射箭總會官方網站:https://worldarchery.sport/sport/history(讀取時間:2021年9月17日)。
 
74 王國維:《說斝》,《觀堂集林》卷3,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