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展良作者簡介:吳展良,男,西元一九五八年出生於(yu) 台灣,祖籍貴州。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主任兼所長,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教授。台灣大學機械係畢業(ye) ,台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師從(cong) 錢穆先生及其門下先進弟子。主要學術作品有《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yu) 思維方式論集》「朱熹學術思想研究」係列論文,「嚴(yan) 複與(yu) 中西學術思想的交會(hui) 研究」係列論文,「錢穆與(yu) 現代儒學研究」係列論文,「傳(chuan) 統世界觀與(yu) 認識方式研究」係列論文,「中國現代思想史新詮」係列論文。 |
起伏往複與(yu) 實體(ti) 理則
作者:吳展良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西元2020年6月22日
世界的基相,看來是恒動、起伏而往複的,但在起伏往複中,有相當穩定的實體(ti) 與(yu) 理路。天地、四時、晝夜及生物體(ti) 的運行與(yu) 各種功能,都有恒常地起伏往複。宇宙、星雲(yun) 、恒星、行星的生命,也是起伏往複,至少都正在回旋、運轉、與(yu) 伸縮之中。這個(ge) 世界由基本粒子組成,是個(ge) 量子世界,而量子論的根本,正是波動與(yu) 粒子的一體(ti) 性。
起伏往複與(yu) 穩定實體(ti) ,本來是一體(ti) 的兩(liang) 麵,不宜偏向任何一方。但不同的文明,對於(yu) 這兩(liang) 者,有不同的偏重。或以前者為(wei) 根本,或以或者為(wei) 根本,從(cong) 而可以指向不同的文明型態。
西方古典與(yu) 基督教,均看重不變而超越(transcendent)時空的本質性實體(ti) (substance)或說「存有本體(ti) 」(on, being)。西方人數千年追求不變本質與(yu) 律則的努力,配合實測與(yu) 實驗,在近現代開化結果,而有自然科學、社會(hui) 科學與(yu) 哲學的極盛成果。與(yu) 此同時,現代西方人對靈魂、個(ge) 體(ti) 自由(均屬實體(ti) 觀)與(yu) 理性、理念、法律及信仰(均屬超越觀)的崇重,則成為(wei) 其道德、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秩序及活力的基礎。合此兩(liang) 者,加以其他種種因緣,西方在過去幾百年領袖了全世界。
中國古人看到了天地、四時、晝夜及生物運化的起伏往複,稱之為(wei) 陰陽。看到從(cong) 中所生的相對穩定實體(ti) 與(yu) 理路,則稱之為(wei) 萬(wan) 物與(yu) 道、理。這兩(liang) 者均統攝於(yu) 大易,也就是在變易的基相當中,見其不易。所以中華世界觀,看世界的根本是起伏運化的,這與(yu) 西方古典重視不變的本質與(yu) 規律不同。中華人生,也總以動態感應為(wei) 根本,與(yu) 西方人之以邏輯理性追求不變本質(substace)、理念(idea)與(yu) 律法(law)不同。
修行、打拳與(yu) 學中醫的人都明白,必須深契於(yu) 陰陽之理,也就是天地自然與(yu) 自家生命的起伏往複,才能體(ti) 現生命的最佳潛能,及其中自有的道與(yu) 德。古代的陰陽說,與(yu) 道家、法家與(yu) 兵家結合,成為(wei) 先秦黃老思想。黃老既是韓非、申不害等人的法家思想的根本,也成為(wei) 秦漢大一統世界的宇宙觀之主要基礎。陰陽、黃老、道家再融入儒家的大傳(chuan) 統結合,而有漢代融合各家的大一統思想體(ti) 係。其世界觀體(ti) 現於(yu) 易學,主宰了華人思想一直到清末。也就是說,這種以起伏往複為(wei) 根本,重視天道,而邊界與(yu) 個(ge) 體(ti) 性不甚清楚的思想,很有利於(yu) 融合與(yu) 大一統。
清末民國以來的一連串革命,雖拋棄了傳(chuan) 統的上層建築,卻以崇尚「天演論」(含以天演觀為(wei) 基礎的「實驗主義(yi) 」)、「經驗論」、「唯物辯證法」、「矛盾論與(yu) 實踐論」(以上均為(wei) 毛澤東(dong) 所深信)之故,延續了起伏往複的傳(chuan) 統世界觀與(yu) 人生觀。
上述中西文明的根性,至今難以改變,也已表現為(wei) 底下中西文明體(ti) 係對抗的根本衝(chong) 突。自由、人權、法治、國際法,乃至以個(ge) 人自由為(wei) 根本的西方民主,其實均源於(yu) 西方的本質實體(ti) 觀與(yu) 超越律法觀。崛起中的中國,顯然處處在挑戰西方文明在過去幾百年所建立的這些典範。雖然他目前所表現的,似乎主要是民族主義(yi) 式的權力意欲,然而背後實有更深沉的文化根性。
然而如任正非最近所指出的,中國的科技,如果不能充分掌握西方建立在超越實體(ti) 觀(即他,根據馬克斯主義(yi) ,所說的形上學),與(yu) 嚴(yan) 格邏輯(即他所說的機械辯證法)之上的科學創造,則其未來的發展,危機重重。這說法對於(yu) 中國的經濟、政治與(yu) 社會(hui) ,同樣深具意義(yi) 。中國近現代對於(yu) 西方文明的學習(xi) ,總是一迎一拒。每次出了大問題,才知道必須更深入地學習(xi) 。這也是一往一複啊。
根據曆代古人的自述以及自家的生命經驗,我們(men) 可以深沈地體(ti) 認到起伏往複實乃天道。與(yu) 之相應,立基於(yu) 虛靈不昧的本心之動態感應,則實乃安身立命與(yu) 處事為(wei) 政的極佳法門。雖然如此,若一偏於(yu) 動態感應,則難以掌握那較具恒常性的實體(ti) 與(yu) 理則。起伏往複與(yu) 實體(ti) 理則,究竟而言,並非矛盾,而且本應為(wei) 一體(ti) 。然而人們(men) 在認識這無比複雜的世界之過程中,則難免會(hui) 畸重畸輕。在未來,希望中西文明能互相尊重,兩(liang) 種傳(chuan) 統能夠各自發揮且融通互補,則中西文明幸甚,人類幸甚。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