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展良】傳統人文學術的未來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8-04-12 12:59:12
標簽:
吳展良

作者簡介:吳展良,男,西元一九五八年出生於(yu) 台灣,祖籍貴州。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主任兼所長,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教授。台灣大學機械係畢業(ye) ,台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師從(cong) 錢穆先生及其門下先進弟子。主要學術作品有《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yu) 思維方式論集》「朱熹學術思想研究」係列論文,「嚴(yan) 複與(yu) 中西學術思想的交會(hui) 研究」係列論文,「錢穆與(yu) 現代儒學研究」係列論文,「傳(chuan) 統世界觀與(yu) 認識方式研究」係列論文,「中國現代思想史新詮」係列論文。


傳(chuan) 統人文學術的未來

作者:吳展良(台灣大學曆史係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博士,芝加哥大學訪問學人)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開放時代》2004年第二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廿七日甲戌

            耶穌2018年4月12日

 

傳(chuan) 統人文學術的生命,從(cong) 清末以降,學術教育及政府選才改采西方體(ti) 製後,就迅速衰亡。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在不斷的內(nei) 亂(luan) 外患之中,本已無暇過問傳(chuan) 統的人文學術。革命與(yu) 西化的時代大潮流,更以去除傳(chuan) 統為(wei) 目標。時而至今,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學術與(yu) 文化固然是掃地以盡,新人文學術以及社會(hui) 文化西化的程度,也不過還在幼稚的階段。各種價(jia) 值破產(chan) ,人心大壞,生命痛苦不安,國人普遍看不起自己的學術與(yu) 文化,台灣鬧著去中國化,蒙、疆、西藏、伊斯蘭(lan) 及各地少數民族對漢文化鮮少敬意。這一切種種,顯示中國幾乎已失去了數千年來維係其自我與(yu) 文化認同、人生價(jia) 值及人倫(lun) 秩序的核心要素。這些問題,豈是追求富強或現代化就能解決(jue) 。麵對這一切,有識之士,應當已經開始思考傳(chuan) 統人文學術與(yu) 文化的重要。設若傳(chuan) 統學術文化是解決(jue) 這些問題的一個(ge) 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百年的凋零之後,我們(men) 不禁要問:傳(chuan) 統人文學術在現代學術教育體(ti) 製及現代世界中如何才能有未來?

 

中國文化的宗教性較淡薄,幾千年來,其價(jia) 值、倫(lun) 理乃至整個(ge) 文化體(ti) 係,均以傳(chuan) 統的人文學術為(wei) 精神中心。傳(chuan) 統人文學術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wei) 基本目標,重點在人生實踐而不是知識體(ti) 係。其高下以人生的境界與(yu) 實踐的結果,而不是以擁有知識的難易多寡來判斷。儒家從(cong) 正麵追求,道家從(cong) 反麵解放,佛家教人要覺悟究竟,其他諸家各有所長,重點也都環繞在人生與(yu) 社會(hui) 的實踐。傳(chuan) 統的經史子集諸學以及各種文學藝術,大體(ti) 都從(cong) 屬於(yu) 以儒家為(wei) 主,輔以釋道諸子的生命追求。這樣的傳(chuan) 統學術,一旦放入現代分門別類的知識與(yu) 文化體(ti) 係中,首先是無法適當分類,即使勉強為(wei) 之,精神也難免走樣。在現代大學中用西化的觀念與(yu) 知識體(ti) 係來研究傳(chuan) 統文化,就好比精細地解剖屍體(ti) 。這屍體(ti) 的體(ti) 質既特殊,組織又已變樣,本來就難以掌握;研究者一般又隻專(zhuan) 注於(yu) 其中一部份,故所得新知識雖多,卻往往難以明白古人的大體(ti) ,遑論其精神血脈。就算研究者極高明而博學,能夠全麵掌握其構造組織的方式,傳(chuan) 統學術與(yu) 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也絕不會(hui) 有真生命。

 

沒有真生命的事物,無論你如何研究它,終歸於(yu) 消滅。要使傳(chuan) 統學術文化還能發揮其真正的價(jia) 值,就必需在現代社會(hui) 中重振其真生命與(yu) 真精神,而這顯然無法在一個(ge) 全盤西化的學術教育體(ti) 製內(nei) 做到。然而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畢竟不能不與(yu) 世界學術文化接軌。西方學術文化傳(chuan) 統也確然有其不可磨滅的價(jia) 值。為(wei) 了現代化,也為(wei) 了迎接西方寶貴的文化成就,中國現代的學術與(yu) 教育體(ti) 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必然仍將以西學為(wei) 主體(ti) 。西化的學術與(yu) 知識分科中,既然難有傳(chuan) 統學術的位置,傳(chuan) 統人文學術的生命,就必需另有寄托。

 

嚴(yan) 複當年執掌北大時,本於(yu) 他一生對於(yu) 中西學術的研究,提出中學與(yu) 西學本原及精神大異,不可同治於(yu) 一爐的見解,至今看來仍為(wei) 卓識。要保存傳(chuan) 統人文學術的生命,至少必需另立古典學院或書(shu) 院,一切作法,盡量依照傳(chuan) 統,而與(yu) 其他學院迥然相異。古典學院可獨立設置,亦可仿效藝術或音樂(le) 學院,設於(yu) 大學之中。前者較容易保持純粹性,後者較能與(yu) 現代知識界溝通。書(shu) 院則最好由民間設立,保持獨立講學的傳(chuan) 統精神。這樣養(yang) 成的學子,先有較純正的中學為(wei) 根基,日後若有誌於(yu) 西學,則可以藉著中西學術的激蕩,為(wei) 中國的人文學術開出新生命。若其興(xing) 趣專(zhuan) 注於(yu) 古典,亦可為(wei) 民族學術文化延續其傳(chuan) 統。當然,如果主事者有心,參考嚴(yan) 複當年的提議,從(cong) 小就培養(yang) 一批菁英,使其先在傳(chuan) 統學問打下深厚基礎,而後再與(yu) 西方深入對話,則更有可能為(wei) 傳(chuan) 統學術在現代世界中開出新局。[1]

 

受過純正古典教育的學子最後仍必需活在現代社會(hui) 中,所以必需在課程後期教導他們(men) 學習(xi) 如何與(yu) 現代世界接軌。這本是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所麵對的最大難題,既有賴具有高度學養(yang) 與(yu) 智慧的導師為(wei) 之疏導,也有賴這批學子繼續曆史未竟的任務。過去百餘(yu) 年來中西文明的交流對話,並非徒然。我們(men) 今天也已經有了一些能自由出入於(yu) 中西學術文化傳(chuan) 統的學人,以及深入探討如何溝通中西文化的著作。隻要我們(men) 相信傳(chuan) 統在現代社會(hui) 中仍有意義(yi) ,既不應也無法全部丟(diu) 棄,溝通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工作就必需做下去,而這批學子中的佼佼者,自然最有可能將這份工作推到新的高度。至於(yu) 資質平庸者,經過適當的教導,在適應現代生活上,也應無問題。

 

接受這種較純正古典教養(yang) 培養(yang) 出來的學人,應依其修業(ye) 的程度,授予等同於(yu) 學士、碩士、博士的特殊資格證書(shu) 。然而其審核的方式與(yu) 作品的體(ti) 例,在碩士級以前,仍應盡量依照傳(chuan) 統;至於(yu) 博士級階段,則當可實驗新的方式。畢業(ye) 生可以是各級學校中文、曆史、地理、藝術方麵的好老師,也可以是研究機構中有特殊潛力的一群研究員。除此之外,他們(men) 可以從(cong) 事文藝創作、傳(chuan) 媒,文化,政治,社會(hui) 服務乃至其他各類的工作,亦可以依社會(hui) 需要創造出適合他們(men) 的新工作。這畢竟是一個(ge) 現代社會(hui) ,傳(chuan) 統必需不斷與(yu) 現代作深入的對話。我們(men) 很可能會(hui) 發現,受過較純正而良好的古典教養(yang) 的人,隻要他保持一份開放的心靈,在做人處事方麵的表現,不但不輸一般純受西式教育的人,或許還略勝一籌。至於(yu) 發揚傳(chuan) 統學術與(yu) 文化的工作,以及從(cong) 事中西文化對話的大業(ye) ,則更是這批人才的擅場。

 

除了建設古典學院與(yu) 書(shu) 院外,一般真正有心也有古典涵養(yang) 的教師,可以在各級學校中,藉著社團與(yu) 課外活動,傳(chuan) 遞傳(chuan) 統人文學術的香火。有遠見的學校,也應聘請這樣的教師,尤其是從(cong) 古典學院或書(shu) 院畢業(ye) 的人才,來認真辦理這些活動。如前所述,儒釋道諸家以及傳(chuan) 統文學藝術的真精神,都在於(yu) 真實生命的實踐。這種學術不適合僅(jin) 在教室講授,反而較適合學生本於(yu) 生命需要與(yu) 自身興(xing) 趣從(cong) 事課外追尋。諸如儒學、佛學、道家、國學、東(dong) 方文化、宋代(或任何斷代)文化、洛陽(或任何地區)文化、詩、詞、古文辭、書(shu) 法、國畫、國樂(le) 、圍棋、戲曲等社團,通常比現代的教室授課更能傳(chuan) 達傳(chuan) 統人文學術與(yu) 文化的真諦。社團或課外活動人人可參加,不限於(yu) 文學院的學生,也更能符合傳(chuan) 統學術以陶冶全社會(hui) 的人格為(wei) 目標的真精神。修身齊家,是每一個(ge) 人的基本需要,治國平天下,則是每一個(ge) 有誌之士的責任。傳(chuan) 統學術絕不能自限於(yu) 文學院,而應將其精神與(yu) 內(nei) 涵普及到社會(hui) 每一份子的身上。

 

除此之外,有誌之士更可走入社會(hui) ,效法宋明儒者的社會(hui) 講學、社會(hui) 救濟與(yu) 社會(hui) 教化工作。也可以藉著經典教育、文學藝術乃至養(yang) 生之道的推廣,發揚傳(chuan) 統文化。[2]一般社會(hui) 大眾(zhong) ,尤其是大量的家長們(men) ,很可能會(hui) 發現,自己或小孩接受了古典教育,對其一生在各方麵都可以起非常良好的作用。整體(ti) 而言,必需透過上述以人生修養(yang) 與(yu) 社會(hui) 實踐為(wei) 中心的活動,傳(chuan) 統學術文化才能夠保持他的真生命。西方學術教育體(ti) 係的長處在於(yu) 累積及傳(chuan) 授知識。然而人類的知識何其複雜,在人文方麵更從(cong) 來是莫衷一是。二十世紀以降的西方,對人類知識的性質與(yu) 限製,了解得日益深透。傳(chuan) 統的真理觀早已沒落,當代各種學術對一切價(jia) 值與(yu) 事理的看法,都持日趨分化乃至相對主義(yi) 化的觀點。西方人文學術及文化的內(nei) 部危機尚且深重,中國人要靠西化的知識體(ti) 係來解決(jue) 人生問題,提升人格以及改善社會(hui) 人心,隻怕更是沒有那一天。中國幾千年來,靠著儒釋道三家與(yu) 各種文學藝術的陶養(yang) ,維係了人心與(yu) 文化於(yu) 不墬。國家幾番分裂覆亡,也就是靠著傳(chuan) 統文化才能凝聚重生。西化之後紛繁的人文知識界,絕無這種能力。為(wei) 了子子孫孫的將來,我們(men) 能不深切反省今天的困境,而立刻有所作為(wei) 麽(me) ?

 

注釋:

 

[1]龐樸先生曾提出辦國學或古籍專(zhuan) 門學校的構想,招小學生,從(cong) 小培養(yang) (仿少年體(ti) 育學校、戲劇學校的模式),與(yu) 此似有不謀而合之處。最純正的古典人文教育,當然應從(cong) 小培養(yang) 。筆者認為(wei) 這樣培養(yang) 出來的學子,在大學階段可以進古典學院、書(shu) 院,亦可投考一般大學。若進入古典學院或書(shu) 院,自然仍當以傳(chuan) 承古典學術文化為(wei) 目標。若有意投考一般大學,日後則可朝兼通中西人文或社會(hui) 之學的道路發展。專(zhuan) 門學校的學生從(cong) 小浸潤於(yu) 古典文化,並不妨礙其從(cong) 小學習(xi) 英文及基礎性的數理課程。既有英數的基礎,有意報考一般大學的學生,至高中階段,使之補學應考課程,亦非不能之事。

 

[2]中醫、武術、氣功、靜坐與(yu) 道、釋、儒、陰陽諸家密切聯係,是為(wei) 傳(chuan) 統學術文化的重要組成。其精神也在於(yu) 體(ti) 驗、修練與(yu) 實踐,而非知識講論。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