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鋒著《立國思想家與治體代興》出版暨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9-05-30 22:00:37
標簽:中國政治
任鋒

作者簡介:任鋒,男,西元一九七七年生,晉地介休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中西方政治思想史,當代政治理論,政治文化。著有《道統與(yu) 治體(ti) :憲製會(hui) 話的文明啟示》《治體(ti) 代興(xing) :立國思想家與(yu) 近世秩序思維》《儒家與(yu) 憲政論集》(杜維明、姚中秋、任鋒合著)等。

 

任鋒著《立國思想家與(yu) 治體(ti) 代興(xing) 》出版暨後記



書(shu) 名:《立國思想家與(yu) 治體(ti) 代興(xing) 》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5月

 

【作者信息】

 

任鋒,山西介休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教授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政治思想史》學術編委,《中國政治學》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論、曆史政治學。著有《道統與(yu) 治體(ti) :憲製會(hui) 話的文明啟示》

 

【內(nei) 容簡介】


治體(ti) 論在中國政治實踐中積累既久且深,最能體(ti) 現傳(chuan) 統關(guan) 於(yu) 政治體(ti) 係思索的意向和重心。它從(cong) 一種零散模糊的言說轉變為(wei) 自覺而精密的觀念形態,得益於(yu) 宋學由變革思維向立國思維轉進的精神洗禮。近世新儒學以追求經世義(yi) 理的旨趣極大推進了治體(ti) 論建構。理學家運用體(ti) 用論開辟了治道、治法、治人三要素關(guan) 係的新思路,浙東(dong) 儒者群深入反省變革思維從(cong) 而促成了立國思維的成熟。經製事功學注重紀綱法度的製度性構成與(yu) 變遷,突顯出以治法為(wei) 中心的思維特質。政治權威與(yu) 共治的整合、公共性的法度化憲製化是近世以來政治社會(hui) 的根本議程。據此羅盤與(yu) 標尺,《明夷待訪錄》展望新王當立,體(ti) 現出野人先知對近世立國思維的激反與(yu) 吸納。構成現代共和緣起的精神質素和智識資源,在晚清以來“正黃”激起的對話論辯中可獲得重新省察。

 

【目錄】

 

導論

 

再造家國:治體(ti) 論與(yu) 近世秩序的公共性與(yu) 法度化

 

第一篇

 

第一章 治體(ti) 論的思想淵源與(yu) 近世演進:從(cong) 賈誼到司馬光

第二章 “體(ti) 乾剛健”:二程經世思維的非常氣質

第三章 “周禮致太平”:李覯的禮治變革論

 

第二篇

 

第四章 抗衡內(nei) 轉:薛季宣與(yu) 經製事功學的發軔

第五章 經製事功學的精密化:陳傅良論立國傳(chuan) 統中的“恢複”

第六章 立國思想家的風雲(yun) 際會(hui) :呂祖謙與(yu) 治體(ti) 思維的二重性

第七章 唐仲友經製之學的治道與(yu) 治法

 

第三篇

 

第八章 立國規模的本旨與(yu) 成憲:陳亮論治法和治人

第九章 甄定統紀:葉適與(yu) 治體(ti) 論的事理思維

 

第四篇

 

第十章 從(cong) 治法到心法:朱子和陸象山的理學治體(ti) 論

第十一章 近世治體(ti) 論的公共理念與(yu) 實踐意識

 

第五篇

 

第十二章 呂中與(yu) 近世治體(ti) 論的係統化

第十三章 革命與(yu) 更化:立國時刻的治體(ti) 重構

第十四章 從(cong) 放逐君主到“以儒立國”——《明夷待訪錄》、正黃與(yu) 現代共和緣起

 

餘(yu) 論

 

附錄:重溫我們(men) 的憲製傳(chuan) 統

參考文獻

後記

 

【示讀者

 

推敲十五載,五十九萬(wan) 言

治體(ti) 書(shu) 未竟,洛陽不少年

張師經世篇,餘(yu) 公朱子界

時念賓四訓,不敢負公權

明夷待訪錄,經製在成憲

蒼茫把示君,倚天呼寶卷



 


【後記】


這部書(shu) 稿的構思寫(xie) 作,始於(yu) 十五年前。當時我還是一個(ge) 二十多歲的“博士僧”。彈指一揮間,如今已是人到中年。書(shu) 稿伴隨我走過香港清水灣、深圳梅山、天津南開園,又經曆了這些年的京城漂流。就像身邊的另外一個(ge) 孩子,長成了你原初沒有料想到的模樣。


這個(ge) 稍顯漫長的思考和寫(xie) 作旅程,是要解答自己心頭的一大問題,那就是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傳(chuan) 統淵源。我采取的方法,是自宋代溯源循流,思考宋學興(xing) 起以來近世政治思維的演進。博士論文的主題是南宋經製之學,之後的研究逐漸把視野拓及南宋浙東(dong) 學術和理學、明清思想,上追北宋諸大儒,下瞰明清轉折期,再進入晚清以降的轉型時代。眼前這部書(shu) 稿,算是對於(yu) 這個(ge) 大問題的初步答問吧。


適逢戊戌變法兩(liang) 甲子和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紀念,新的共和政製也已有七十春秋。變革、變法對於(yu) 現代國人的浸染薰炙可謂深入骨髓。本書(shu) 探討者,觸及對於(yu) 近世變革變法運動的思想文化反應。南宋的立國思想家著述,讓我們(men) 看到了近世變革思維向立國思維的演進,明代立國思想又承其衝(chong) 力而演奏出一曲曲悲歌壯誌。


治體(ti) 論是本書(shu) 意在揭示的中國政治傳(chuan) 統之一大主線,它經曆了自覺意識的世紀塵封,卻仍在以不同方式潛行於(yu) 這片大地之上。變革和立國、政治社會(hui) 中心建構及其法度化、憲製化,是我們(men) 透視近世秩序重構的中心視角。值此改革事業(ye) 深水跋涉之期,重溫先賢們(men) 在近世興(xing) 衰中的深思熟慮,或許能給謀求民族複興(xing) 的今人一些啟迪和警醒。這一国际1946伟德議題的重揭,也蘊涵著更為(wei) 廣大的現代啟示。


每每慨歎,當下的中國政治傳(chuan) 統研究,愧對先哲先賢留給我們(men) 的無盡寶藏。中國政治思想、政治製度和政治史的研究和教學,晚近處於(yu) 嚴(yan) 重的僵化和遲滯狀態。這個(ge) 廣闊領域的整理、開掘與(yu) 擴展,急需具備人文學科功底、社會(hui) 科學素養(yang) 和實踐問題意識的學人來擔當。對於(yu) 一個(ge) 古老大國的文明自信和政治成熟,這個(ge) 事業(ye) 是一個(ge) 極為(wei) 重要的基礎。吾儕(chai) 所學,關(guan) 世運也。


由於(yu) 遷延歲久,本書(shu) 各章並非先後逐次完成,其間難免疏曠不齊,還望海內(nei) 外學友賜正。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將其納入叢(cong) 書(shu) ,促其問世;感謝家人和同事多年來的支持和鼓勵。責任編輯馬明先生自秋徂春,敬業(ye) 不倦,見證並鼓勵了拙著最後時刻的分娩,研究生胡雲(yun) 、沈蜜、簡佳星和馬猛猛幫助校對、提供文獻信息,特此致謝。


書(shu) 稿獻給導師張灝先生,他對智識生活的沉摯之情令我感佩,對於(yu) 曆史文明的幽暗性拷問使我敬畏。最後,允許我向錢賓四先生致敬,先生於(yu) 滄海橫流之世,禮先王,續絕學。

 

 

 

                                                              任鋒

                                                    二零一八年十月初作

                                            二零一九年元月、二月再訂於(yu) 北京世紀城


【答諸君問】

 

1.英文標題statesmanship and Zhi-ti,對應“立國思想家與(yu) 治體(ti) 代興(xing) ”?

 

立國思想家是今人從(cong) 身份角度進行的界定和切割。曆史上,司馬光、蘇軾、陳亮、葉適、宋濂、方孝孺、張居正、黃宗羲,這些人當然不隻是思想家,而首先是政治家,是經世意義(yi) 上的實踐者和思考者。史華慈先生用statesmanship來翻譯“經世”,張灝先生認為(wei) 深有洞見,遠過於(yu) statecraft (治理術)。這裏采用。政治思想與(yu) 政治製度、政治實踐的緊密結合,在中國傳(chuan) 統可能要比在西方更為(wei) 充分,這也是中國政學結構的一個(ge) 核心特征吧。至於(yu) “治體(ti) ”,目前沒想到恰當的翻譯,不如就這樣拚音化表達吧。希望諸君讀後,能給我更好的建議。

 

2.有學友觀感,此書(shu) 是在打造中國曆史政治中的建製派?

 

作者心中有一個(ge) 陳寅恪之問,即先生所謂華夏文化至天水一朝達到鼎盛,今後複興(xing) ,必從(cong) 此而再度生發。這也是錢穆先生論三百年,必從(cong) 宋學始的宗旨。這個(ge) 問題需要我們(men) 周全而深入地把握所謂近世政治思維。本書(shu) 拈出變革思想家與(yu) 立國思想家這一對區分概念,勾勒治體(ti) 論傳(chuan) 統這一主線,意在從(cong) 国际1946伟德回望陳寅恪之問。我們(men) 需要注意的是近世政治思維中的大結構、結構性張力。以往多注重理學心學,本書(shu) 重點剖析經製事功學,但總體(ti) 想要呈現心性本位與(yu) 事理本位兩(liang) 個(ge) 治體(ti) 論模式的共識與(yu) 分歧。黃宗羲的確是這兩(liang) 個(ge) 模式的一個(ge) 大綜合,而錢穆對這一綜合又有兩(liang) 方麵的繼承發揮,即學校論的憲製尊崇與(yu) 治法論或曰製度論的保守化辨析。(這種方法論意識主要來自史華慈和張灝的學術傳(chuan) 統)。

 

陳寅恪之問是守先待後,錢穆的政學私言同樣如此。現代中國共和必須要認真回顧近世政治思維這一前提基礎,才能為(wei) 自己的現代展開辨識道路。以梁啟超為(wei) 例,誠為(wei) 引進政體(ti) 論國體(ti) 論的第一推手,但其共和政思處處隱含治體(ti) 論傳(chuan) 統的影響。孫中山,毛澤東(dong) 概莫能外。當然,這已涉及治體(ti) 論的現代轉型問題,對於(yu) 主權論、立憲論、政黨(dang) 國家的包涵吸納。

 

3.自省:十五年探索心路,大概也是經曆三階段:首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繼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又進一步,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第一階段,文獻基本事實的熟悉和深入消化,十多年。從(cong) 最早研究經製之學開始,什麽(me) 是經製,什麽(me) 是紀綱、法度,什麽(me) 是國本,如何理解事功,如何理解實踐,如何理解禮臣,公論是什麽(me) 玩意,公法又是什麽(me) ,以法為(wei) 治怎麽(me) 講,治道治體(ti) 如何辨識。近世以來社會(hui) 、經濟、政治、風情的特征是什麽(me) ?這些問題,縈繞胸中,需要一一透過精讀細讀文獻,旁通博征,建立起曆史感。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階段,學習(xi) 法政理論,尤其是西方憲政為(wei) 中心的思想史、製度史、政治史、政治理論。從(cong) 自由主義(yi) 憲政到憲政古今的憲製視野,引用西學資源來辨析中國經驗。經曆比附、比較,與(yu) 朋友共同討論儒家憲政,繼而用保守憲製來加以界定。從(cong) 對標英美憲政傳(chuan) 統,到在憲製獨立係統的比較維度上來理解中國悠久傳(chuan) 統。沒有這種理論意味上的闡發,傳(chuan) 統文獻的現代意味難以逼顯、映照出來。如普通法傳(chuan) 統、蘇格蘭(lan) 啟蒙運動的社會(hui) 秩序觀,如施密特的憲法學說,曼斯菲爾德的執行權探討。我們(men) 不是照搬西人的論點,而是學習(xi) 其方法,品味其洞見,比較觀照中國。這一階段,所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潛心經史,出入西學,而後返回經史。在憲製論的係統意識下,回歸到治體(ti) 這個(ge) 核心視角,對前兩(liang) 個(ge) 階段的心得進行一個(ge) 綜合提煉。進一步整理出治道、治人、治法的論題和論域。如寬猛文質夷夏大一統政學結構,如政治家政治風度職分論政德,如禮治與(yu) 法治、公法公論。如何理解其係統關(guan) 係、曆史演變、比較性特質?怎樣觀察其現代表達?與(yu) 當前政治經驗的關(guan) 聯怎麽(me) 建立?

  

這個(ge) 階段,可能就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前度劉郎今又回,桃花依舊笑春風吧。

 

三個(ge) 階段互有疊合,第二階段自2010年始,大概有五六年。第三階段至今又有四五年,仍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