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肯定和發揚“五四”愛國、民主真精神,擯棄全盤反傳統思想逆流

欄目:反思五四新文化運動、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9-05-07 12:50:55
標簽:“五四”運動、五四、五四精神
吳光

作者簡介:吳光,男,西曆1944年生,浙江淳安人。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儒家哲學片論》《黃宗羲著作匯考》《黃宗羲傳(chuan) 》《黃宗羲與(yu) 清代浙東(dong) 學派》《論語治要》《儒道論述》《古書(shu) 考辨集》《國學新講》等。

肯定和發揚“五四”愛國、民主真精神,擯棄全盤反傳(chuan) 統思想逆流

作者:吳光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初一日壬寅

          耶穌2019年5月5日

 

 

 

 

今年恰逢“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我們(men) 作一些關(guan) 於(yu) “五四”運動經驗教訓和五四精神的思想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也有繼往開來的現實意義(yi) 。我想講三點看法。

 

“五四”運動的主流精神是什麽(me) ?

 

現在一般講五四精神,講得最多的是“愛國主義(yi) 精神”,甚至許多文章隻講愛國主義(yi) ,不講別的,或者不敢講別的。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偏見。


4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wei)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不懈奮鬥”,並指出,“五四運動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至今仍是激勵我們(men) 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準確而全麵地論述了五四運動的基本精神。

 

我們(men) 今天響應習(xi) 總書(shu) 記的號召,深入研究五四運動與(yu) 五四精神,首先應就五四運動的基本性質作出恰當定位。我認為(wei) 就基本性質而言,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反帝、反封建專(zhuan) 製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愛國民主運動。

 

“五四”學生運動的導火線是帝國主義(yi) 列強在巴黎和會(hui) 上無視中國的主權,在對德和約上,規定把德國在山東(dong) 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腐敗無能的北京政府竟然妥協求和,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從(cong) 而激起了中國青年學生和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強烈反對,他們(men) 呼喊著“外爭(zheng) 國權”、“內(nei) 懲國賊”、“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國亡了!同胞們(men) 起來呀!”等口號,走上街頭,示威遊行,罷課,罷工,罷市,從(cong) 而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顯然這是一場以反對帝國主義(yi) 強盜行徑與(yu) 中國政府賣國行徑的愛國主義(yi) 運動。愛國主義(yi) 是五四運動的主旋律。

 

但是作為(wei) 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我們(men) 應從(cong) 更深刻的曆史背景和思想高度去反思五四,應該追溯到1915年以《新青年》創刊為(wei) 標誌的批判封建專(zhuan) 製舊文化、提倡科學、民主新文化的“新文化運動”。當時,以陳獨秀、魯迅、錢玄同、胡適為(wei) 代表的新文化健將,舉(ju) 起“民主”和“科學”兩(liang) 麵大旗,抨擊封建專(zhuan) 製舊文化,提倡新文化,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提倡白話文。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以李大釗為(wei) 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yi) 者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yi) 的勝利》等文章,則將五四新文化運動引向了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新方向。所以五四精神同時也包含了“民主”、“科學”、“新民主主義(yi) ”的精神。


我們(men) 應當確認,“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弘揚民主、科學精神的思想啟蒙運動。

 

這就是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主流。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曆史教訓

 

我們(men) 也應看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流雖然是正麵的,但也是有片麵性、有過錯、有曆史教訓的。其中一個(ge) 偏向就是從(cong) 反封建、反專(zhuan) 製走向了全盤反傳(chuan) 統。


反封建、反專(zhuan) 製本來是好的,但是有人打著這個(ge) 旗號,把我們(men) 整個(ge)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chuan) 統都給否定了。如當時有人(如錢玄同)提出來要廢除漢字,這在今天看起來很可笑,但在當時確實代表了一種極端性信仰,覺得方塊漢字代表了落後,隻有廢除方塊字中國才能進步,這就是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全盤否定。


第二點就是從(cong) “打孔家店”到打倒孔夫子。開始是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後來孔夫子根本沒有救,都一起打倒了,以後演變到“文化大革命”。“文革”可以說是“五四”那股潛在的全盤反傳(chuan) 統逆流走向登峰造極的鬧劇。文革不是無源之水,它是有源頭的,即來自於(yu) “五四”時期潛在的全盤反傳(chuan) 統思潮。


“五四”新文化的鬥爭(zheng) 矛頭本來應從(cong) 辛亥革命提出的打倒皇權開始,應該是打倒“皇家店”,而不是打倒“孔家店”,但是事實上卻是從(cong) 政治、倫(lun) 理、文化各個(ge) 方麵全方位地把孔家店和儒家價(jia) 值觀都打倒了。


第三點就是從(cong) 討論、批判所謂的國民劣根性,到全盤否定儒家舊道德。所謂“舊道德”,就是我們(men) 幾千年傳(chuan) 承下來的中華民族的道德,其中如“仁義(yi) 禮智信”五常之道和“禮義(yi) 廉恥,孝悌忠信”所謂“四維八德”,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然而,由《新青年》代表的新文化運動,熱烈討論所謂“國民的劣根性”問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chuan) 》,說一部中國曆史,滿篇都歪歪斜斜寫(xie) 著“吃人”兩(liang) 個(ge) 字,即所謂“禮教吃人”。可是,為(wei) 什麽(me) 沒看到幾千年的禮教還有“養(yang) 人”的一麵呢?我們(men) 承認,傳(chuan) 統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思想,“君為(wei) 臣綱、父為(wei) 子綱、夫為(wei) 妻綱”,這裏麵確實是有束縛、壓製,甚至扼殺人性的“吃人”一麵,但是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禮教中更有“養(yang) 人”的一麵,即提倡和培養(yang) 人們(men) 做一個(ge) 有高尚道德的人,做講仁義(yi) 、有良知的“文質彬彬”的君子,講求“仁義(yi) 禮智信”的五常大德。


但是“新文化運動”某些人以批判國民劣根性為(wei) 名,把我們(men) 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舊道德都給否定了,就連被人們(men) 推崇為(wei)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梁漱溟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寫(xie) 的《中國文化要義(yi) 》,其所總結的國民十四大特性,裏邊有幾條也是受到“五四”反傳(chuan) 統思潮的影響。


例如講中國是“倫(lun) 理本位的社會(hui) ”、“千年不變的社會(hui) ”、“文明早熟的社會(hui) ”、“無兵的文化”等等就是證明。這些論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學熱中,就被某些思想家利用來作為(wei) 批判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超穩定結構論”和“黃土文明”的理論武器。這就是我們(men) 應當正視和吸取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曆史教訓。


因此,我們(men) 今天在繼承發揚“五四”主流精神的同時,還有一個(ge) 糾正五四偏頗的曆史任務,就是要把打倒孔夫子、全盤反傳(chuan) 統這個(ge) 偏糾正過來。中國的傳(chuan) 統道德過去一概被視作“封建道德”,一直到現在,實際上還有不少人認為(wei) 儒家那一套都是封建主義(yi) 或“王權主義(yi) ”的東(dong) 西加以批判否定。


有許多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受到這個(ge) “五四”潛流,乃至“文革”惡流的影響,把儒家傳(chuan) 統文化等同於(yu) 封建主義(yi) ,把它當做維護王權的思想去反,去批,這個(ge) 流毒到現在還沒有肅清,很有必要正本清源,撥亂(luan) 返正,實事求是地肯定和發揚“五四”的愛國、民主真精神,而擯棄“五四”以來的全盤反傳(chuan) 統思想逆流。

 

應該重構怎樣的人文精神?

 

重構人文精神,是我們(men) 這個(ge) 新時代的一項基本任務,富有時代特色。

 

我認為(wei) ,就國民精神而言,應該重構“以人為(wei) 本,以德為(wei) 體(ti) 、以和為(wei) 貴”的道德人文精神。就國家治理而言,應該建設“民主仁愛為(wei) 體(ti) ,禮法科技為(wei) 用”的“民主仁政”治理模式。

 

我們(men) 今天反思“五四”,就要致力於(yu) 重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jia) 值觀和重構中華道德人文精神。我曾發表過多篇文章談在全球化時代重塑儒學核心價(jia) 值觀的問題,提出了樹立“一道(仁道)五德(義(yi) 禮信和敬)”的儒學價(jia) 值觀的論述。其實,關(guan) 於(yu) 儒學核心價(jia) 值觀的認識是與(yu) 時俱進的,不同時代儒家的表述也不一樣。


比如孔子講得最多也最重要的是兩(liang) 個(ge) 觀念,一個(ge) 是仁,一個(ge) 是禮。而仁是根本之道,禮是仁的製度之用,所以我把孔子的核心價(jia) 值觀概括為(wei) “仁本禮用”。用孔子的話來說是“克己複禮為(wei) 仁”,用曾子的概括是“忠恕”之道。以後在子思、孟子、漢儒那裏,對核心價(jia) 值觀的表述有同有異。如子思強調“仁義(yi) 禮智聖”,孟子強調“仁義(yi) 禮智”,漢儒確定為(wei) “三綱五常”。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men) 現在確實到了“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時候了,所以,重構中華民族的核心價(jia) 值觀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從(cong) 胡錦濤總書(shu) 記提出“八榮八恥”社會(hui) 主義(yi) 榮辱觀,到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再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深入挖掘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jia) 值”,都體(ti) 現了在新時代重建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觀和重構中華人文精神的努力。

 

那麽(me) 我們(men) 應該怎樣重建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觀呢?我覺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jia) 值觀雖然是儒學價(jia) 值觀為(wei) 主導,但同時也是包容多元的。因此,我提出了“一道八德”之說。


“一道”就是“仁”道,“八德”就是義(yi) 、禮、智、信、忠、廉、和、敬。這個(ge) 道和德的關(guan) 係實際上是體(ti) 和用的關(guan) 係:“道”是根本之德,是體(ti) ;“德”是所得之“道”,是道體(ti) 之用。中心思想是說,這個(ge) 道體(ti) 之“仁”是最根本的,其他八德都是道的表現。


儒家的核心之道其實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之道,就是立足於(yu) 孔子所講的“仁者人也,仁者愛人”這兩(liang) 句話,這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觀中最基本的東(dong) 西,是對人的肯定,對人的道德自覺的肯定,這就是“仁道”。


仁道是我們(men) 民族價(jia) 值觀最核心的東(dong) 西,所以有人說儒學是“仁道主義(yi) ”,我覺得這個(ge) 說法很對,因為(wei) “仁”是一種根本之德,其他都是仁道的表現。


“義(yi) ”按照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公平、公正、公義(yi) ;禮(法),是倫(lun) 理秩序和社會(hui) 秩序,就是從(cong) 傳(chuan) 統禮治到現代法治,這個(ge) 禮(法)是仁的製度之用;智就是知識、智慧;信就是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忠”就是忠誠,忠誠於(yu) 國家、人民和事業(ye) ;“廉”就是廉正、廉潔,清廉自守,廉潔奉公;“和”是中道,儒家、道家、佛家都講和,是全民族的共識。敬,有敬天、敬祖、敬父母、敬師長、敬朋友,還有敬業(ye) 等等,都是立足於(yu) “敬畏”二字。孔子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孟子補充了三畏:敬畏曆史(“孔子成春秋而亂(luan) 臣賊子懼”)、敬畏道德(“人之異於(yu) 禽獸(shou) 者幾希”)、敬畏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概括而言是敬畏天命(自然法則)、敬畏聖人之言、敬畏道德、敬畏曆史、敬畏民心。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總之,我覺得如果現在要重塑中華民族的核心價(jia) 值觀,應該把最根本的“仁道”樹立起來,然後講求“義(yi) 、禮、智、信、忠、廉、和、敬”這些常用大德。這是重構當代中華人文精神的必有之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