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景林作者簡介:李景林,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河南南陽人,吉林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等。著有《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教養(yang) 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yi) 今詮》等。 |
曆史精神與(yu) 文化複興(xing)
作者:李景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孔子研究》2015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二十日乙酉
耶穌2015年3月10日
在舒大剛教授的帶領下,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諸同仁曆經18年臥薪嚐膽,一部承載中華文化內(nei) 在精神價(jia) 值,匯集兩(liang) 千餘(yu) 年儒家典籍文獻,涵括經、論、史三藏24目5000餘(yu) 種經籍的《儒藏》,已經編纂完成,其中《史藏》之部274冊(ce) 已於(yu) 2014年初出齊,整體(ti) 展現於(yu) 學者和世人麵前。民族複興(xing) 之魂在文化,而一時代之文化複興(xing) ,則必由學術之重建導其先路。川大《儒藏》之編成出版,不僅(jin) 與(yu) 佛、道二《藏》勢成鼎足,結束和彌補了儒家無《藏》之缺憾,亦為(wei) 儒學的當代重建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和文獻基礎,必將成為(wei) 中華文化當代複興(xing) 之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
川大《儒藏》作為(wei) 迄今儒家典籍文獻最全麵、最完整的結集,並非一種史料的簡單匯編,它有著自身嚴(yan) 整的編纂體(ti) 係和內(nei) 在的一貫之道。四川大學古籍所充分發揮其曆史文獻學專(zhuan) 業(ye) 團隊的學術優(you) 勢,以其深植的蜀學傳(chuan) 統、儒學史和儒學文獻史研究的深厚基礎,為(wei) 《儒藏》的編纂體(ti) 係內(nei) 在地貫注了一種“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原則精神。川大《儒藏》的編纂,特別注重通過一種獨特的著錄體(ti) 係來凸顯儒學發展的曆史過程。經、律、論三藏的排列,已表現了這一點。同時,在三藏24目的總體(ti) 分類體(ti) 係下,《儒藏》既以曆史順序和學術發展的脈絡鋪排群籍,更以《總序》、《分序》、《小序》、《提要》冠諸全藏、各部、目及群書(shu) ,以備述兩(liang) 千餘(yu) 年儒學之學術演進、文獻源流及各書(shu) 之作者與(yu) 內(nei) 容要義(yi) ,構成了一個(ge) 文獻全備,而又條理秩然、曆史脈絡清晰,以書(shu) 為(wei) 單元的“儒學史”體(ti) 係。相較於(yu) 佛道二《藏》,川大《儒藏》編纂體(ti) 係的突出特點,就是體(ti) 現了一種很強的曆史精神和曆史意識。
儒家特別注重思想文化發展的曆史連續性,經典的詮釋,成為(wei) 兩(liang) 千多年以來儒家思想和學術創造的基本方式。在不同的時代,儒學因其詮釋原則的轉換與(yu) 所重經典之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国际1946伟德形態。這種經典的詮釋,表現為(wei) 一種“曆史性”與(yu) “當代性”之共屬一體(ti) 的活動:思想家既在有關(guan) 經典史籍的傳(chuan) 習(xi) 講論中構成著當下的思想世界,而經史的研究亦在這種不斷當下化了的思想視域中參與(yu) 著思想的創造進程。這種建基於(yu) 文化生命曆史連續性的思想創造方式,使儒家国际1946伟德既能持續地保有其內(nei) 在創造的生命活力,又具有切合於(yu) 社會(hui) 生活和個(ge) 體(ti) 精神生命之教化的作用。但是,現代以來的儒學研究,受製於(yu) 西方學術的學科分類模式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造成了其“曆史性”一麵的嚴(yan) 重缺失。一方麵,儒學研究的詮釋原則和理論框架,多是從(cong) 西方現成“拿來”,而與(yu) 儒學固有的精神傳(chuan) 統相脫節;與(yu) 此同時,學術和思想的曆史亦僅(jin) 被理解為(wei) 過去時意義(yi) 上的知識和資料,而失去了思想創造的文化生命意義(yi) 。這樣一種僵化為(wei) 單純屬於(yu) 過去之知識和古董的“傳(chuan) 統”,既與(yu) 世道人心無涉,而從(cong) 西方現成“拿來”的種種概念和理論,亦因其在中國曆史傳(chuan) 統中的無根而無法切合社會(hui) 生活。中國當代社會(hui) 這種價(jia) 值與(yu) 精神失據的狀態,既因中國文化之曆史性的斷裂所致,則中國文化之當代複興(xing) ,亦非從(cong) 乎儒家傳(chuan) 統曆史精神之覺醒而莫由。
就此而論,目前已經全部出齊的《史藏》特別值得注意。川大《儒藏》雖於(yu) 《大藏經》經、律、論三藏和《道藏》真、玄、神三洞之編纂體(ti) 例有所借鑒,而其與(yu) 佛、道二《藏》之一重要區別,卻正在於(yu) 史部之創設。這一點,尤其凸顯了上述儒家国际1946伟德這一曆史性的精神。《儒藏》史部(以下簡稱《史藏》)在三藏中所占分量最大,其所列八目:《孔孟史誌》、《曆代學案》、《儒林碑傳(chuan) 》、《儒林年譜》、《儒林史傳(chuan) 》、《學校史誌》、《禮樂(le) 》、《雜史》,既有關(guan) 於(yu) 儒家思想流派、學術發展的文獻,同時亦包涵了儒學關(guan) 聯於(yu) 民眾(zhong) 精神生活和社會(hui) 教化方麵的文獻。此《史藏》之“史”,不是一般性的曆史,它所表現的,乃是儒家學術、思想、文化、教化方式之創造、演進、發展的曆史。這一曆史精神和曆史意識的凸顯,對儒學及中國文化、哲學於(yu) 當代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史部首列《孔孟史誌》,以明儒學本源及初期儒家的發展。《學案》一類文獻為(wei) 儒家国际1946伟德史的著作,其特點是依學派建立學案,因人立傳(chuan) ,言行並載,並輔案語以提要鉤玄,明一派學術之宗旨,特別注重學派的傳(chuan) 授譜係與(yu) 師承淵源。此類文獻,最能體(ti) 現《儒藏》“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宗旨。《史傳(chuan) 》一類文獻,包括輯錄新編正史之《儒林傳(chuan) 》和其他儒林傳(chuan) 記,其要亦在通論儒家人物之學術傳(chuan) 承與(yu) 宗旨,可與(yu) 《學案》類文獻相表裏。《碑傳(chuan) 》一目係《儒藏》編纂者廣泛搜羅史誌、文集、總集、金石碑刻、及考古文獻首次編輯而成的,涉及古今三千餘(yu) 名儒者學行事跡的文獻史料,結合相關(guan) 《年譜》類文獻,正可體(ti) 現儒家傳(chuan) 統“論世知人”,“尚友”古聖先賢的曆史精神。上述儒家国际1946伟德史的文獻,既屬於(yu) 儒家国际1946伟德史本身,同時又表現了儒家對自身思想和學術文化之反省與(yu) 自覺。它凸顯了儒家国际1946伟德尚“通”而不重“分”,重文化生命之曆史連續而排拒斷裂的“通人通儒”精神。研究借鑒此類文獻,對於(yu) 對治現代以來儒學研究中以西方概念範疇為(wei) 框架,破碎大道、割裂傳(chuan) 統之弊,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和學術價(jia) 值。
史部所列《學校》、《禮樂(le) 》等目之文獻,體(ti) 現了儒家曆史精神的另一重要方麵,即它與(yu) 社會(hui) 生活的內(nei) 在關(guan) 聯及其教化的方式。禮是社會(hui) 生活的樣式,直接關(guan) 涉到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實踐。儒家的教化,一方麵通過對古初以來社會(hui) 所固有的禮儀(yi) 禮俗作人文和理論的解釋,以形成自己的教化理念,另一方麵又注重因每一時代的社會(hui) 現實不斷對此禮儀(yi) 的係統加以適當的變通和重建,由是落實其教化理念於(yu) 社會(hui) 和民眾(zhong) 生活。《儒藏》把關(guan) 涉古今禮樂(le) 的大量文獻列入《史藏》,可謂獨具隻眼,它對於(yu) 我們(men) 思考和研究儒學的教化傳(chuan) 統,有重要的學術意義(yi) 。同時,儒家又特別重視教育。史部《學校史誌》一目,收入包括有關(guan) 中國古代官、私教育的文獻。儒家教育的根基本在民間。孔子首開創私人講學傳(chuan) 統,即奠定了儒家教育這一精神方向。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儒學由私學轉變為(wei) 官學,但其基礎仍在民間。傳(chuan) 統士人多有文化擔當之意識,古來名宿大儒,亦多講學於(yu) 民間。民間儒學的特點是自由講學和價(jia) 值觀念的自由選擇,其所關(guan) 注者,在於(yu) 人的內(nei) 在心靈生活和個(ge) 體(ti) 人格之養(yang) 成。故古來官私教育和學術,乃是儒家影響社會(hui) 生活,構成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價(jia) 值基礎和教養(yang) 之本原的重要載體(ti) 。
儒學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但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思想和哲學,它同時亦作為(wei) 一種教化的理念構成為(wei) 每一時代中國社會(hui) 之活的文化靈魂。這一點,根源於(yu) 它所本具的曆史意識和曆史精神。把這兩(liang) 麵———思想與(yu) 生活———綰合為(wei) 一統一的生命整體(ti) ,吾人於(yu) 儒家之真精神,儒學之當代重建與(yu) 中國文化之複興(xing) ,庶幾其可言乎!川大《儒藏》史部的出版,已為(wei) 此提供了思想的路徑和全備的文獻基礎。我們(men) 更翹首以待,切望《儒藏》能早日以其三藏之全貌展示於(yu) 國人麵前!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歐陽輝純】論王陽明“良知”的倫(lun) 理內(nei) 蘊
【下一篇】【儒家郵報】第242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