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鋒】儒生之德行、公共性和實踐性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2-11-15 08:00:00
標簽:
任鋒

作者簡介:任鋒,男,西元一九七七年生,晉地介休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中西方政治思想史,當代政治理論,政治文化。著有《道統與(yu) 治體(ti) :憲製會(hui) 話的文明啟示》《治體(ti) 代興(xing) :立國思想家與(yu) 近世秩序思維》《儒家與(yu) 憲政論集》(杜維明、姚中秋、任鋒合著)等。


 



儒生之德行、公共性和實踐性
任鋒(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副教授)

    編者按:“儒生文叢(cong) ”由蔣慶、陳明、康曉光、餘(yu) 樟法、秋風任學術委員,蔣慶撰總序,匯集了中國大陸儒家近年來的思想探索及社會(hui) 活動成果,乃當代儒家新銳對中國及人類命運的深入探討和最新看法。自“儒生文叢(cong) ”第一輯三冊(ce) (書(shu) 目為(wei) 《儒教重建——主張與(yu) 回應》,《儒學複興(xing) ——繼絕與(yu) 再生》,《儒家回歸——建言與(yu) 聲辯》)出版後,引發各界高度關(guan) 注。孔子2563年暨西曆2012年10月29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在北京薊門橋主辦“儒生重現之文化、曆史意義(yi) 暨‘儒生文叢(cong) ’出版座談會(hui) ”,蔣慶、張祥龍、梁治平、陳明、康曉光、秋風、幹春鬆、彭永捷、高超群、唐文明、溫厲、任鋒、林桂榛、陳壁生等學者出席會(hui) 議。會(hui) 議發言記錄經講者訂正,現予發表,以饗讀者。   

 


    首先是表達敬意吧,向推動叢(cong) 書(shu) 出版的眾(zhong) 多朋友、道友付出的辛苦致敬!這套叢(cong) 書(shu) 的出版可以說是最近一係列事件的一部分,比如弘道基金、弘道書(shu) 院的成立等等事件。它們(men) 都屬於(yu) 一個(ge) 長期的過程,這個(ge) 過程就是最近二十年來以儒學為(wei) 主幹的傳(chuan) 統在現代中國的複興(xing) 。我想這是一個(ge) 貞下起元的過程,整個(ge) 過程將會(hui) 很長遠。所謂勝殘去殺者百年也,我們(men) 剛剛處在這個(ge) 過程的開端。今天在座的朋友以及沒來的任重兄都是這個(ge) 開端的先行者,所以說我首先要致敬。 

    我主要講三點意思:儒學首先是一個(ge) 德性之學,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講一下它的公共性。第三點講一下它的實踐性。時間有限,我就強調這三點。 
    
    首先是德性之學,或者說德行之學。我想這不是一個(ge) 簡單的內(nei) 聖之學,而是一個(ge) 在個(ge) 人身體(ti) 力行中落實的修身之學,然後放之於(yu) 整體(ti) 的共同體(ti) 中成就為(wei) 一種經世事功之學。我為(wei) 什麽(me) 要強調這一點呢?與(yu) 儒生這個(ge) 叢(cong) 書(shu) 主題有關(guan) ,也與(yu) 我們(men) 遭遇的文明敗壞有關(guan) 。
    
    今天這個(ge) 社會(hui) ,特別是我們(men) 見證的公共領域,如果打個(ge) 比方,它有點微博化了。就是說各種信息、知識、思想蜂擁而至,以一種混戰式的、帶點娛樂(le) 化的形態呈現出來。人們(men) 在微博上爭(zheng) 吵攻擊,逞口舌之快。整個(ge) 社會(hui) 流行看客心態,鬧哄哄唱罷曲離散。而現實中各種敗德違道的現象屢屢挑戰人們(men) 的倫(lun) 理底線,大家似乎又很無力。人們(men) 似乎很難很好地交流,很難形成文明的共識,較少見到躬行實踐的誌士,更缺乏可以景從(cong) 的權威或典範。政界、商界和知識界,莫不如此。但是一個(ge) 真正的社會(hui) 重建或者說共同體(ti) 重建,究竟應該怎麽(me) 做呢?
    
    從(cong) 我們(men)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經驗來看,儒家所提供的智慧恰恰是:從(cong) 德性做起,以德行為(wei) 根本,修身立己,然後逐漸擴展、演化,改進風俗、重鑄禮樂(le) ,最後匯聚成政治社會(hui) 變革。它的起點、它的根基在於(yu) 德性德行。我想在這背後是中華文明關(guan) 乎天人之際的一些真機願力,歸總離不開一個(ge) 能近取譬的實踐踐履,最後形成一種氣象和人格的典範。從(cong) 夫子溫良恭儉(jian) 讓開始就是如此,所至之邦多喜聞其言。乃至於(yu) 傳(chuan) 統中相當基層的鄉(xiang) 先生,維係一方風教。這種德行機製是文明社會(hui) 的根基,滋潤著整個(ge) 人群機體(ti) 。當下世界問題重重,大家卻往往樂(le) 於(yu) 鬥智辨理,拉幫結派。儒生、儒者、士君子,這種強調德行踐履的公共角色無疑是急切需要的。在今後中國公共領域的言論與(yu) 實踐空間中,我們(men) 應該繼承儒家傳(chuan) 統的優(you) 良稟性與(yu) 智慧,以一種溫良、中道、宏毅的精神去對治當下中國的暴戾、偏狹和浮躁。公共治理的智慧與(yu) 技藝就是在這種德行精神中逐漸生長的,此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也。我想這既是作為(wei) 一個(ge) 儒者的自勉和警醒,也是對於(yu) 更廣泛意義(yi) 上社會(hui) 化和政治化過程的一個(ge) 不可或缺的前提。這一點正是當前知識精英、文化精英、政治精英最為(wei) 缺乏的。
    
    我現在因為(wei) 一些特殊機緣,在北航和姚教授參與(yu) 推動了一個(ge) 通識教育的實驗。內(nei) 容之一就是所有大一文科生必修《論語》。我上課的時候,向同學們(men) 建議練習(xi) 一個(ge) 禮儀(yi) ,就是向夫子像行禮。我並不強迫每個(ge) 人都參加。但是基本上,一個(ge) 班從(cong) 一開始就能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學自願參與(yu) 其中。我想經過這樣一個(ge) 學期,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有機會(hui) 行禮。這裏麵蘊涵了一種對德性之學(踐履)的期待和重視。我想對九零後或者是對未來更廣泛意義(yi) 上的人群來說,讓他體(ti) 驗敬畏、體(ti) 會(hui) 尊重、品味到德行信念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能是比知識、比理性、比思辨更為(wei) 重要的東(dong) 西,一種或許為(wei) 將來創造一種更好的公共氛圍、公共理則的實驗和探索。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儒家的公共性。其實我們(men) 儒家的傳(chuan) 統,在之前的故國文明中,雖然以一家麵貌出現,實際上卻是承載了我們(men) 這個(ge) 傳(chuan) 統、這個(ge) 共同體(ti) 的公共機製,發揮核心的公共機能。扼要來說,儒者有開放的心胸來消化吸收其他的學問、知識和思想,無論這些是佛老,還是法家墨家諸子百家。從(cong) 知識上如此,在社會(hui) 上也是如此。它提供了對於(yu) 各種經濟精英、文化精英、政治精英以及職業(ye) 群體(ti) 的一種凝聚、整合、鑄造的機製,這個(ge) 機製也貫穿到地域、族群、信仰等等不同的層麵。正是由此,才有“為(wei) 生民請命”的宏願,才能不斷實現“舊邦”與(yu) “新命”的結合轉換。無論漢儒、宋儒,還是明清儒者,都為(wei) 這個(ge) 公共性事業(ye) 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儒家在現代被意識形態化,或者被宗教化,這或許是現代轉換中難以避免的一個(ge) 過程。然而,自其真機願力來說,大儒者應當再次弘揚儒家的公共品性,避免隻是接受意識形態化或宗教式的處理。它必定還能在人心和公共治理機製上再度承載起凝聚共同體(ti) 的重任,也就是再度完成“舊邦”與(yu) “新命”在現代中國的轉換結合。現代中國的立國之道,應當是在儒家為(wei) 本的傳(chuan) 統基礎上中道地吸收西方文明的積極經驗,尤其是後者的現代轉型智慧。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不斷重申儒家與(yu) 自由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的會(hui) 通,提倡儒家與(yu) 自由主義(yi) 的憲製會(hui) 話。憲製構造的現代奠定仍然是一個(ge) 未決(jue) 之解。從(cong) 儒家來說,現代中國的立國本就是吾儒事業(ye) 的新命,繼三代理想、漢宋立國之後的又一次挑戰。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應當重視我所謂“憲政儒學”的傳(chuan) 統啟示。從(cong) 自由主義(yi) 來說,應當認識到儒家關(guan) 於(yu) 憲政傳(chuan) 統的豐(feng) 富智慧,在此基礎上接通西來視野,予以落實提升。當下的儒家憲政主義(yi) 能夠為(wei) 現代中國的立國之道提供深遠的動力激勵機製,為(wei) 政治轉型提供德行、智慧和技藝的保障。
    
    要實現這個(ge) 使命,儒家要將道統理念落實為(wei) 現代中國的公共信仰,為(wei) 各種意識形態和宗教論述提供一個(ge) 更為(wei) 宏闊廣遠的框架背景,凝聚現代國人的公是公非。儒家的自由主義(yi) 、儒家的社會(hui) 主義(yi) 、儒家的宗教信徒能夠共享這一公共信仰(“大經大法”)。此外,在學統上一方麵重建經世之學、義(yi) 理、辭章之學的規模,另一方麵積極融會(hui) 現代西方傳(chuan) 來的各種學科知識,尤其是政治學、社會(hui) 學、法學與(yu) 經濟學等,促成其本土化,為(wei) 中國轉型提供更為(wei) 貼合的解釋與(yu) 實踐謀劃。
    
    第三點就是儒家的實踐性。曆史上儒家之所以生機不斷,在於(yu) 道學代續,更在於(yu) 知行合一。這一點我非常讚同剛才文明兄所講的一定要有“議程設置”的能力。不僅(jin) 是發聲,不僅(jin) 是主動的發聲,而且是要做事,就是曾文正公一樣的做事之人。這一點要比知識、理性、信念更難,真正考驗我們(men) 的信念願力與(yu) 智慧謀略。比如最近我們(men) 設計一個(ge) 社學社約的實驗,想在城市社區推動文化建設基礎上的社會(hui) 自治。就需要各個(ge) 層麵上的人才,與(yu) 地方官員、商人、普通百姓打交道。你的理念和道學如何能真正發揮影響力,最後帶動社會(hui) 社團的良性運作。這方麵單純的學院心智或者理想的儒生信仰都不足以支撐。推而廣之,還是如《大學》所言,修齊治平,這是一套實踐的技藝,包括製度、謀略以及道學,都是儒者德行之義(yi) 。今天的政治文化精英,尤其是知識分子,應當思考如何真正地內(nei) 在於(yu) 民情民風,予以改進提升,發現問題,發現解決(jue) 之道。對於(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來說,應當促成一種儒家公民的公共品質或公共人格。做到道器兼修,不僅(jin) 在各自的職業(ye) 社會(hui) 領域成器成才,也能夠發展出優(you) 良的公共素養(yang) ,和而不流,爭(zheng) 以射禮。這是對於(yu) 士君子傳(chuan) 統的光大和轉換。儒者、儒生,應為(wei) 此表率。
    
    總而言之,德行之學、公共性和實踐性,是值此儒生再現之際我想表達的三點意思。希望與(yu) 大家一起努力,為(wei) 中國為(wei) 天下恪盡我們(men) 的天職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