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競恒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複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zhuan) 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yu) 華夏製度文明的構建》《幹戈之影:商代的戰爭(zheng) 觀念、武裝者與(yu) 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曆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
父親(qin) 角色是人類文明的隱喻
作者:李競恒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南方周末》2021年6月24日
兩(liang) 性生殖的動物當然也有生物學意義(yi) 上的“父親(qin) ”,但這和人類和文明社會(hui) 獨有的父親(qin) 這一文化角色完全是兩(liang) 碼事。一些鳥類的生物學“父親(qin) ”雄鳥也參與(yu) 孵育幼鳥,但它既不會(hui) 從(cong) 文化上擔任人格的表率,也不需要通過教育子女養(yang) 成文化的積澱,當這一孵育過程結束,便相忘於(yu) 江湖,因此動物沒有人類這套發達的文化價(jia) 值係統,這套價(jia) 值係統隻能是通過漫長積累才能產(chan) 生和運轉的。更常見的動物情況,是母獸(shou) 帶一群小獸(shou) ,沒有父親(qin) 的角色。
而人類文化創造了從(cong) 父的姓氏,這姓氏既是對男性戴上的一朵小紅花,鼓勵他履行家庭責任,扮演好文化上父親(qin) 的表率,另一個(ge) 角度看其實是給他套上個(ge) 枷鎖,因為(wei) 母親(qin) 和子女之間的直接生育關(guan) 係是不需要姓氏這樣的文化抽象符號來象征、想象和表述,而姓氏這種抽象文化符號,是將履行文化義(yi) 務的男方納入到責任、義(yi) 務狀態。所以姓氏從(cong) 父,恰恰是緊箍咒,將自然狀態的求偶雄性,變為(wei) 文化狀態履行責任的父親(qin) 。
上古時代平民普遍沒有姓氏,最早出現姓氏的都是貴族,因此平民更接近動物的混亂(luan) 狀態,而貴族擁有禮樂(le) 。《禮記·喪(sang) 服》說:“禽獸(shou) 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則知尊禰矣。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矣。”
根據此說,自然動物狀態沒有文化的父親(qin) 角色,而殷周時期的平民,雖然知道了父親(qin) 角色,但覺得父親(qin) 、母親(qin) 扮演角色差不多,所以叫“父母何算”,都一回事。而住在城堡裏的國人—士這一最低等級的貴族,則有姓氏和禮,知道尊崇自己父係的近祖,那麽(me) 通過這個(ge) 父係近祖凝聚起來的男性,數量和共同體(ti) 組織優(you) 勢就壓倒了沒有父係祖先想象和凝聚共同體(ti) 的平民。而到了更高級的貴族“大夫”層麵,不僅(jin) 知道崇拜比較近的幾代父係祖先,而且能追溯和崇拜更遙遠的父係祖先,那麽(me) 這些高級貴族能凝聚和組織的規模顯然就更大。
所以不同的文化圈層,導致不同的組織結構,貴族有更強的共同體(ti) 凝聚力,以毫無懸念的優(you) 勢壓倒平民,進行國野製度的統治。
從(cong) 殷墟的考古來看,有明確夫婦合葬的墳墓,主要是貴族的,如大司空M303、M225夫妻並排合葬,均為(wei) 殷墟四期,上層有夯土建築共壓(《考古學報》2008年3期),有明確對偶關(guan) 係。但一般平民墓葬,卻很少見到明確丈夫—父親(qin) 的角色,有些墓甚至就是一個(ge) 單親(qin) 母親(qin) 和自己的嬰兒(er) 葬在一起。孟憲武指出,殷墟有三分之二的墓主生前沒有法定配偶,多數人還過著不穩定的對偶婚和亂(luan) 婚狀態,所以死後沒有專(zhuan) 一配偶一起埋葬(《中原文物》1986年3期)。
這就表明,有確定父親(qin) 角色的,最初是包括商王之類在內(nei) 的貴族群體(ti) ,而他們(men) 治理下的平民則沒有父親(qin) 角色,更加的散亂(luan) 而無序。顯然,貴族子弟在明確父親(qin) 角色的保護和指引下,能夠更好地繼承其知識、技藝、人格訓練,從(cong) 各方麵優(you) 勢碾壓自己統治下更為(wei) 散沙和動物狀態的平民。
儒學的本質是將過去古老貴族圈子專(zhuan) 享的這套玩法,介紹給平民精英,鼓勵他們(men) 模仿當貴族。所以漢儒向平民推廣過去貴族專(zhuan) 享的姓氏,宋儒向平民普及父係祖先古老譜係的家譜以及祭祀的祠堂,都是以父親(qin) 為(wei) 紐帶將一代代本應相忘於(yu) 江湖的人凝聚起來。父親(qin) 角色區別了人和禽獸(shou) ,所以子不教父之過,因為(wei) 他代表了文化這一方向。
而正因為(wei) 父子關(guan) 係更依賴於(yu) 抽象的文化想象凝聚,沒有母子關(guan) 係那種自然性的親(qin) 密,所以也更脆弱。孟子注意到這點,主張“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孟子·離婁上》),就是說父子之間不應該用善的標準來要求對方,要求嚴(yan) 格了對方又有壓力,便會(hui) 激化俄狄浦斯情結,互相仇恨而分離,這種分離是最不祥的,會(hui) 瓦解家庭和文明。
所以,儒家主張易子而教,父親(qin) 主要在家中以人格表率給子女做榜樣,但要維護這種比母親(qin) 更脆弱的文化想象親(qin) 情。類似的,英格蘭(lan) 思想家約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也認為(wei) 如果非要體(ti) 罰小孩,最好由仆人來操作,其實也是為(wei) 了更好維係親(qin) 情。
可以說,父親(qin) 角色就是人類文明的隱喻,而俄狄浦斯殺父的潛意識,則是人類野蠻本能的隱喻。對父親(qin) 的恨意,往往上升為(wei) 對傳(chuan) 統共同體(ti) 的敵視。
【上一篇】【李競恒】漢服學位服及禮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