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台】春秋經通義&隱公元年(17)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2-06-16 19:35:06
標簽:春秋經通義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春秋經通義(yi) &隱公元年(17

作者:爾雅台

來源:“爾雅台切問”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十五日丁酉

          耶穌2022年6月13日

 

亨:通三統,以著禮製也

 

大一統者,通三統為(wei) 一統也。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禮製沿革。禮製者,禮樂(le) 刑政之法式耳。其沿革要旨,通三統是也。蓋周之治天下,使己之新統通於(yu) 夏殷之二統,博采舊製而擇其善,以成新一代之治法,蔚然大觀也。故王者通三統乃最佳治理經驗,而無治道偏而不舉(ju) 之弊也。

 

通三統,其要首在存二王之後,即善待前兩(liang) 王之後人,使舊禮製與(yu) 舊傳(chuan) 統能以恰當的方式延續傳(chuan) 承,對待曆史保持溫情和敬意。且亦警示天下非一家一姓之私,唯有德者居之。其次,文質禮變,要因革得宜。蓋前人創製本極乎無敝,流及後世而積弊叢(cong) 生,時勢異也。有治定功成之主出,必矯前代之偏以自立風尚,所以善其因而為(wei) 一代典章焉。裁前代之所已有餘(yu) 者而節去之曰損,補前代之所不及防者而加密焉曰益。自其損益者而知之,必撥亂(luan) 返治而複前王之所修明者,而以返人心於(yu) 大正焉。故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所以治天下之道在是焉。

 

(一)法備於(yu) 三王

 

隱元年,春秋曰“王正月”。何注謂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明受之於(yu) 天,不受之於(yu) 人”。故正朔之義(yi) ,在立王統。董子謂王者受命而王,“故作科以奉天地”,改製作科以立王統是也。如何立?董子曰:

 

“王者改製作科(即正朔、服色、禮樂(le) 之類)奈何?曰:當十二色(每月物色各異),曆(曆法)各法而正色(各法其正色:夏以建寅月為(wei) 正,色尚黑;殷以建醜(chou) 月為(wei) 正,色尚白;周以建子月為(wei) 正,色尚赤),逆數三而複(逆子、醜(chou) 、寅三正之序而循環往複);絀三之前曰五帝(貶退三代之前聖王為(wei) 五帝),帝迭首一色(如黃帝土德,色尚黃),順數五(五行、五德)而相複;禮樂(le) 各以其法,象其宜,順數四(夏、商、質、文)而相複;鹹作國號,遷宮邑,易官名,製禮作樂(le) 。”(《三代改製質文》)

 

此即是王者立統著製之義(yi) 。其要有三:一曰存三正,統正朔;二曰法五行,尚民德;三曰承天地,順質文。且三者有主次,蓋以三正為(wei) 綱,以法五行、順質文為(wei) 翼,而製禮作樂(le) ,故名曰“通三統”。董子謂“王者有不易者”,王道是也;謂“有三而複者,有四複者,有五而複者”,著禮製是也。蓋三統為(wei) 改製而設,改製不改其道,故曰損益。

 

通三統從(cong) 存三正始。隱三年,春秋曰“春王二月”。何注:“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也,三月夏之正月也。王者存二王之後,使統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禮樂(le) 。所以尊先聖,通三統,師法之義(yi) ,恭讓之禮,於(yu) 是可得而觀之。”王者受命,製正月以統天下。而王者立新統,存二王後,以通三王之正,為(wei) 師法之義(yi) 也。故三正是三統之始綱,公羊家因此多以三正來說三統是也。

 

三正的典範,當然是夏、商、周三代。夏以建寅之月為(wei) 正,殷以建醜(chou) 之月為(wei) 正,周以建子之月為(wei) 正,以不同時製曆正月也。三正是所謂“三微之月”,在此三月中陽氣微動始施於(yu) 物,萬(wan) 物始齊,均可體(ti) 現統始之義(yi) 。然亦有差異,蓋天統氣,於(yu) 建子(十一月)始施化物,物始動萌,其色赤;於(yu) 建醜(chou) (十二月)始蛻化物,物始萌芽,其色白;於(yu) 建寅(十三月)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而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三正是逆子、醜(chou) 、寅之序而循環,故曰“逆數三而複”。

 

其謂“統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統致其氣,萬(wan) 物皆應而正。凡歲之要,在正月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應,正內(nei) 而外應也。統正,其餘(yu) 皆正。故三代改正,必以三統天下。曰三統、五端(五始),化四方之本也。而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昭明)五端、通三統也。蓋聖王生則稱天子,崩遷則存為(wei) 三王,絀滅則為(wei) 五帝。是故周人之王,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此即順數五(五德)而相複也。而錄五帝以小國,蓋遠者號尊而地小,近者號卑而地大,親(qin) 疏之義(yi) 也。下存禹之後於(yu) 杞,存湯之後於(yu) 宋,以方百裏爵稱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le) ,稱先王客,而朝。存二王後也。

 

五德之義(yi) 何?法五行之運,承先王之澤也。故帝號隻存五代,自五帝以上則絀為(wei) 九皇。此周人推神農(nong) 為(wei) 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是也。黃者首天之色,帝者首天之號。黃帝始製法度,得道之中,萬(wan) 世不易,故先黃而後帝。後之德與(yu) 天同,亦得稱帝,然非是始製作,故諡在帝下(如帝堯),不得複稱黃也。蓋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大戴禮·五帝德》引孔子言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黃帝三百年。史遷雲(yun) “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其德土,而民風俗化美,正氣淆天地,後四帝皆受其惠也。德者得也,治民之勢有得於(yu) 道謂之德,故五德從(cong) 五勢言。

 

五德法五行而從(cong) 五勢,聖王製作之德在焉。黃帝土德,風俗化美也。帝顓頊“疏通而知事,養(yang) 材以任地,履時以象天,依鬼神以製義(yi) ,治氣以教民,絜誠以祭祀”,《白虎通》雲(yun) “顓者專(zhuan) 也,頊者正也,能專(zhuan) 正天人之道”,故顓頊金德,立君師之義(yi) 也。帝嚳“博施利物,聰以知遠;順天之義(yi) ,知民之急;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wan) 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白虎通》雲(yun) “嚳者極也,言其能施行窮極道德也”,故帝嚳水德,立方域之義(yi) 也。帝堯“其仁如天,富而不驕;伯夷主禮,龍、夔教舞,舉(ju) 舜、彭祖而任之,四時先民治之;其言不貳,其行不回,四海之內(nei) ,舟輿所至,莫不說夷”,故帝堯火德,立禮養(yang) 之義(yi) 。帝舜“好學孝友,聞於(yu) 四海;陶家事親(qin) ,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qin) 親(qin) 。承受大命,為(wei) 天下工;夔作樂(le) ,以歌鑰舞,和以鍾鼓;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經。其言不惑,其德不慝,舉(ju) 賢而天下平”,《白虎通》雲(yun) “舜者猶舛舛也,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故帝舜木德,立群倫(lun) 之義(yi) 也。

 

後世五德終始說,亦是此義(yi) 之發展。但與(yu) 東(dong) 漢讖緯相似,需善觀。蓋五德本義(yi) 在製作,聖王治民,因時應世,缺啥補啥,而著一代治法,得禮製卓然,是為(wei) 德。不識五德本義(yi) ,而推之太過,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chuan) ,以為(wei) 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cong) 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wei) 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wei) 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wei) 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jue) 於(yu) 法,刻削毋仁恩和義(yi) ,然後合五德之數。於(yu) 是急法,久者不赦。”秦確有水德,其立郡縣、書(shu) 同文、車同軌,皆著方域蔚然之勢,而垂二千年,其著製之德大矣。然其不從(cong) 三正而急法刻削,立私權,廢王道,先詐力而後仁義(yi) ,以暴虐為(wei) 天下始,蓋不識五德合三正以通三統之義(yi) 也。史遷歎曰: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e) 長久。

 

聖王製作,五德是單點突破,明其所重;文、質相複則是“象其宜”,體(ti) 現整體(ti) 製作之法。董子曰:王者以製,一商一夏,一質一文。四法循於(yu) 所故,祖於(yu) 先帝。天將授舜,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陽,親(qin) 親(qin) 而多仁樸。故立嗣予子,妾以子貴。製爵三等,祿士二品。法天列象,正(執行)刑多隱。天將授禹,主地法夏而王,其道進陰,尊尊而多義(yi) 節。故立嗣與(yu) 孫,妾不以子稱貴號。製爵五等,祿士三品。法地周象,正刑天法。天將授湯,主天法質而王,其道佚陽,親(qin) 親(qin) 而多質愛。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其道進陰,尊尊而多禮文。故四法如四時然,終而複始,窮則反本。此即“順數四而相複”也。

 

董子又曰:”商、質者主天,夏、文者主地。”曰四曰再,其意一,法天地之道也。約言之,文質再複而已。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質相複,猶寒暑也。禮所以有質家文家者,為(wei) 王者起,有所改製,順天地之道。然殷革夏,救文以質,其弊也野。禮表記雲(yun) 喬(qiao) 而野樸而不文,仲尼燕居雲(yun) 敬而不中禮謂之野,蓋其質勝也。又周革殷,求野以文,其敝也史。史,謂史官辭多浮誇,故為(wei) 野之反。周官雲(yun)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誌,宰夫辨其八職,六曰史掌官書(shu) 以讚治,故聘禮記雲(yun) 辭多則史,蓋其文勝也。故春秋救周之弊,當複反殷之質而馴致乎君子之道。然而原其始製,主質者有文,主文者有質,三代之初皆彬彬君子也。故宋儒備崇三代。

 

三代聖王,皆以文質、五德合於(yu) 三正,而製禮作樂(le) ,通天下之三統也。夏以建寅為(wei) 正,萬(wan) 物始出,其色黑,故其典章文物皆尚黑。法不刑有懷、新產(chan) ,是月不殺。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後,親(qin) 赤統。湯受命而王,時萬(wan) 物始芽而白,故其典章文物皆尚白。親(qin) 夏故虞,作濩樂(le) ,製質禮以奉天。文王受命而王,時萬(wan) 物始動而赤,故其典章文物皆尚赤。親(qin) 殷故夏,作武樂(le) ,製文禮以奉天。武王受命,製爵五等,作象樂(le) ,繼文以奉天。周公輔成王受命,成文、武之製,作汋樂(le) 以奉天。

 

三王三統,若始連環。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繼周尚黑,製與(yu) 夏同。三者如順連環,周而複始,窮則反本。

 

故曰:“法備於(yu) 三王。”夏尚忠,忠以法人;殷尚敬,敬以法地;周尚文,文以法天。是三王有三教也。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內(nei) 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為(wei) 人教也。地道謙卑,天之所生,地敬養(yang) 之,以敬為(wei) 地教也。三教所以先忠何?行之本也。三教一體(ti) 而分,不可單行,故王者行之有先後。何以言三教並施、不可單行也?以忠、敬、文無可去者也。(《白虎通》)

 

三代之禮至周大備矣。子曰: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周監於(yu) 二代,禮文尤具,事為(wei) 之製,曲為(wei) 之防,故稱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於(yu) 是教化浹洽,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luan) 不作。夫子美之。蓋先王之製,與(yu) 氣數相為(wei) 終始,而前後相為(wei) 損益,固非一人一日之所能致也。故王者必通三統,周監夏殷,而變殷之質,用夏之文,文質再複而循環也。而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則以氣數至此極盛,而前後相承,互為(wei) 損益,至此而始集其大成也。故曰吾從(cong) 周。(爾雅台《論語義(yi) 解》)

 

二、春秋新製

 

(待續)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