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從曆史的視角看禮教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2-01-15 10:52:07
標簽:禮教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從(cong) 曆史的視角看禮教

作者:韓星

來源:《中州學刊》2021年第12期


摘    要:“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傳(chuan) 統文化屢遭詬病,儒家的“禮教”也備受批評。長期以來,人們(men) 未能從(cong) 曆史的觀點看禮教,造成了對禮教的誤解和反感,影響至今。對於(yu) 禮教,須從(cong) 曆史的觀點來看,回到源頭加以考察,剖析其深刻內(nei) 涵,衡定其曆史地位,以儒家經典為(wei) 依據,講清楚其內(nei) 涵與(yu) 地位、意義(yi) 和價(jia) 值以及後來的異化。應當在深刻反思其發展演變曆史的基礎上,正本清源,返本開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仁為(wei) 本,仁禮並建,構建具有自由、平等精神,充滿人文關(guan) 懷的新時代的新禮教。

 

關(guan) 鍵詞:禮教吃人;返本開新;新禮教;

 

作者簡介:韓星,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尼山學者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傳(chuan) 統文化屢遭詬病,儒家的“禮教”也備受批評。對此,筆者覺得需要對禮教從(cong) 源頭加以考察,以儒家經典為(wei) 依據,講清楚其內(nei) 涵與(yu) 地位、意義(yi) 和價(jia) 值以及發生的異化,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返本開新,重建新時代的新禮教。

 

一、禮教的內(nei) 涵與(yu) 地位

 

《現代漢語詞典》說禮教是指“舊傳(chuan) 統中束縛人的思想行動的禮節和道德”【1】,這顯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降中國知識精英長期批判所謂“封建禮教”形成的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觀點。《古代漢語詞典》說禮教指“關(guan) 於(yu) 禮製的教化”【2】,算是比較中性的表達。其實,古代“禮教”有狹義(yi) 和廣義(yi) 之分。狹義(yi) 的“禮教”即通過禮儀(yi) 的傳(chuan) 承實踐培養(yang) 人的道德修養(yang) ,與(yu) “樂(le) 教”並提;廣義(yi) 的“禮教”指禮樂(le) 的教育、教化,借以化成人性、化成天下。本文使用的是廣義(yi) 上的禮教概念。

 

要正本清源地理解“禮教”,需要回歸儒家元典。中華民族遠從(cong) 上古時期,就如《禮記·曲禮上》說“聖人作,為(wei) 禮以教人”,於(yu) 是就“發展出一種本於(yu) 天道法則的禮教,以此建立信仰信念,教化天下人民”【3】。李澤厚認為(wei) ,遠古時期巫術極為(wei) 普遍而且重要,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禮教”。他說:“中國禮教是由巫、君合一而來的倫(lun) 理、宗教與(yu) 政治‘三合一’,即中國式的‘政教(宗教)合一’。氏族、部族的君、王是首巫,最大的巫,是最高的宗教領袖,也是最大的政治領袖,同時又是氏族德高望重的酋長,集中了政治、宗教、倫(lun) 理的權能,很早就如此。”“巫術基本特征,不但沒有被排除,而且經由轉化性的創造,被保留在禮製中,成了‘禮教’。禮教成了中國大傳(chuan) 統中的‘宗教’,正因為(wei) 它,中國人(漢族)就沒有產(chan) 生,也沒有普遍接受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神就在‘禮儀(yi) ’當中,嚴(yan) 格履行禮儀(yi) 就是敬拜神明,因此也就不需要別的神明主宰了。”【4】就是說,禮教產(chan) 生於(yu) 上古,禮之所以成為(wei) 教,是因為(wei) 保留了巫的基因,形成了倫(lun) 理、宗教與(yu) 政治三合一的中國式的“政教合一”模式。李澤厚先生主要是從(cong) 禮的宗教性一麵講的,如果從(cong) 教育方麵來說,自從(cong) 有了禮,我們(men) 的先民就用禮來進行學校教育和社會(hui) 教化,逐漸形成了“六藝”(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的教育體(ti) 係,其中禮、樂(le) 、射、禦都是廣義(yi) 的禮教。禮教含義(yi) 隨著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發展而不斷增加,其中主要的思想傾(qing) 向是從(cong) 原始宗教向人文理性的禮樂(le) 教化轉化。

 

《周禮·地官·大司徒》有“十二教”:“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zheng) ;三曰以陰禮教親(qin) ,則民不怨;四曰以樂(le) 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yi) 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賢製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製祿,則民興(xing) 功。”其教民的內(nei) 容可謂具體(ti) 而廣泛,涉及民生的各個(ge) 層麵,而其中涉及禮教的有以祀禮教敬,以陽禮教讓,以陰禮教親(qin) ,以樂(le) 禮教和。賈公彥疏雲(yun) :“‘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者,凡祭祀者,所以追養(yang) 繼孝,事死如事生……是以一曰以祀禮教敬。死者尚敬,則生事其親(qin) 不苟且也。‘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zheng) ’者,謂鄉(xiang) 飲酒之禮,酒入人身,散隨支體(ti) ,與(yu) 陽主分散相似,故號鄉(xiang) 射飲酒為(wei) 陽禮也……‘三曰以陰禮教親(qin) 則民不怨’者,以陰禮謂昏姻之禮,不可顯露,故曰陰禮也……‘四曰以樂(le) 禮教和則民不乖’者,自‘一曰’至‘三曰’已上,皆有揖讓周旋升降之禮,此樂(le) 亦雲(yun) 禮者,謂饗燕作樂(le) 之時,舞人周旋皆合禮節,故樂(le) 亦雲(yun) 禮也。”【5】《禮記·王製》中亦雲(yun) 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xing) 民德,齊八政以防淫”。其中的“六禮”是指:冠禮、婚禮、喪(sang) 禮、祭禮、鄉(xiang) 飲酒禮、相見禮。孔穎達疏曰:“‘修六禮以節民性’者,六禮謂冠一、昏二、喪(sang) 三、祭四、鄉(xiang) 五、相見六。性,稟性自然,剛柔輕重遲速之屬,恐其失中,故以六禮而節其性也。”【6】六禮是為(wei) 了節製人們(men) 易於(yu) 偏頗的自然本能,使之合於(yu) 中道。《禮記·經解》講到禮教時說:“恭儉(jian) 莊敬,《禮》教也……《禮》之失煩……恭儉(jian) 莊敬而不煩,則深於(yu) 《禮》者也。”即通過禮教,使人們(men) 養(yang) 成謙恭、節儉(jian) 、莊重、敬慎的修養(yang) 習(xi) 慣。但禮教容易強調過分,就會(hui) 變得煩瑣,所以把握好教化的分寸,才是正確的教化之道。

 

與(yu) 禮教相近的是“名教”。名即名分,教即教化。禮教因其重視名分,又稱名教。《現代漢語詞典》說名教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和儒家的教訓為(wei) 準則的道德觀念,曾在思想上起過維護封建統治的作用”【7】,《古代漢語詞典》說名教是“以等級名分為(wei) 核心的封建禮教”【8】。因此,禮教和名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同義(yi) 詞,但禮教主要是指禮製和教化,而名教則是以正名分為(wei) 中心的倫(lun) 理綱常。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lun) 關(guan) 係中,每個(ge) 人都有一定的身份,每一個(ge) 身份一定有名稱,所以禮教也常常被叫作名教,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名教觀念最初源於(yu) 孔子的“正名說”,西漢董仲舒倡導“深察名號,教化萬(wan) 民”,通過深入考察、辯證不同身份的人應該符合於(yu) 不同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借以正名,教化民眾(zhong) 。至《白虎通》形成了以三綱五常為(wei) 基本內(nei) 容的名教體(ti) 係,後世故有“綱常名教”的說法。

 

傳(chuan) 統上還有“儒教”這個(ge) 概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禮教就是儒教的主體(ti) 內(nei) 容,甚至在某些特定場合就是儒教的代名詞。西方學者如孟德斯鳩就認識到:中國人“把宗教、法律、風俗、禮儀(yi) 都混在一起。所有這些東(dong) 西都是道德。所有這些東(dong) 西都是品德。這四者的箴規,就是所謂禮教……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傳(chuan) ,生活上的一切細微的行動都包羅在這些禮教之內(nei) ,所以當人們(men) 找到使它們(men) 獲得嚴(yan) 格遵守的方法的時候,中國便治理得很好了”【9】。不過孟德斯鳩以西方文化的眼光看中國禮教,提到宗教而沒有提到道德。在筆者看來,禮教應該包括道德、禮儀(yi) 、法律、禮俗四方麵的內(nei) 容。

 

禮教在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中處於(yu) 很重要的地位。陳澔在《禮記集說序》中說:“前聖繼天立極之道,莫大於(yu) 禮;後聖垂世立教之書(shu) ,亦莫先於(yu) 禮。”【10】陳遠熙稱:“中國……帝教、師教皆禮教也。禮教之外,別無立一教會(hui) 號召天下者。”【11】中國古代沒有宗教,中國古聖先賢繼天立極、乘世立教的是禮教。帝王政教,師儒教化,都是禮教,它發揮了西方宗教的功能,可以替代宗教。蔡尚思先生甚至說,“中國思想文化史不限於(yu) 儒家,而不能不承認儒家是其中心;儒家思想不限於(yu) 禮教,而不能不承認禮教是其中心”【12】,把禮教看成是中國思想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中心,算是一家之言。賀麟先生認為(wei) 儒家思想包含三方麵:禮教、詩教、理學。“有理學以格物窮理,尋求智慧。有禮教以磨煉意誌,規範行為(wei) 。有詩教以陶養(yang) 性靈,美化生活。”“儒學是合詩教、禮教、理學三者為(wei) 一體(ti) 的學養(yang) ,也即藝術、宗教、哲學三者的諧合體(ti) 。”“儒家的禮教本富於(yu) 宗教的儀(yi) 式與(yu) 精神,而究竟以人倫(lun) 道德為(wei) 中心。”【13】這種講法是以西方文化為(wei) 參照、以現代學科體(ti) 係為(wei) 標準對儒學內(nei) 容的理解,其中認為(wei) 禮教以人倫(lun) 道德為(wei) 中心而具有宗教的儀(yi) 式與(yu) 精神,倒是較確切地概括出了禮教的本質內(nei) 涵。

 

二、禮教的意義(yi)

 

禮教以天道義(yi) 理設教。《左傳(chuan) ·文公二十五年》雲(yun) :“禮以順天,天之道也。”禮是天道在人間的體(ti) 現。《左傳(chuan) ·昭公二十五年》雲(yun)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yi) 也,民之行也。”即是說,禮是天經地義(yi) 而歸於(yu) 人道、落實到民眾(zhong) 的行為(wei) 方式。這就從(cong) 天地人三才賦予禮以宇宙義(yi) 。因此《左傳(chuan) ·昭公二十六年》雲(yun) “禮……與(yu) 天地並”,禮與(yu) 天地並立。《禮記·樂(le) 記》雲(yun) “禮與(yu) 天地同節”,“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禮器》雲(yun) :“禮也者,合於(yu) 天時,設於(yu) 地財,順於(yu) 鬼神,合於(yu) 人心,理萬(wan) 物者也。”禮是人所創立,與(yu) 天地並立,體(ti) 現天地的秩序,使人與(yu) 鬼神、萬(wan) 物和合感通。《禮記·禮運》雲(yun) :“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是故夫禮,必本於(yu) 天,殽於(yu) 地,列於(yu) 鬼神,達於(yu) 喪(sang) 、祭、射、禦、冠、昏、朝、聘。”“殽”通“效”,“列於(yu) 鬼神”,鄭玄注“取法度於(yu) 鬼神”。前代聖王以“禮”稟承天道、效法地道、取法鬼神,而貫徹於(yu) 喪(sang) 、祭、射、禦、冠、昏、朝、聘各種禮儀(yi) 之中。

 

禮包含著豐(feng) 富的義(yi) 理和精微的道理。《禮記·郊特牲》雲(yun) :“禮之所尊,尊其義(yi) 也。失其義(yi) ,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yi) 難知也。知其義(yi) 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鄭玄注曰:“言禮所以尊,尊其有義(yi) 也。”孔穎達疏曰:“‘禮之所尊,尊其義(yi) 也’者,言禮之所以可尊重者,尊其有義(yi) 理也。‘失其義(yi) ,陳其數,祝史之事也’者,若不解禮之義(yi) 理,是失其義(yi) ;惟知布列籩豆,是陳其數,其事輕,故雲(yun) 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其義(yi) 難知也’者,謂籩豆事物之數可布陳,以其淺易故也。其禮之義(yi) 理難以委知,以其深遠故也。‘知其義(yi) 而敬守之,天子所以治天下也’者,言聖人能知其義(yi) 理而恭敬守之,是天子所以治天下也。”【14】這裏的“數”是指各種規範化了的秩序、過程、行為(wei) 、規矩等種種細節【15】,“義(yi) ”是指深藏在禮之中的精微道理,如陳澔《禮記集說》所雲(yun) :“先王製禮,皆有精微之理,所謂義(yi) 也。禮之所以為(wei) 尊,以其義(yi) 之可尊耳。”【16】《禮記·喪(sang) 服四製》雲(yun) :“理者,義(yi) 也。”《禮記·仲尼燕居》雲(yun) :“禮也者,理也。”《禮記·禮器》雲(yun) :“義(yi) 理,禮之文也。”禮包含有深刻豐(feng) 富的義(yi) 理、道理,君子為(wei) 人處世時時處處合於(yu) 義(yi) 理,使禮之文采充分表現於(yu) 外。《二程遺書(shu) 》卷十五也提出“視聽言動,非理不為(wei) ,即是禮,禮即是理也”。中國的禮教與(yu) 西方的宗教,盡管都具有外在超越的特點,但中國的禮教以道或者理設教,而不是以上帝設教。當然,也應當承認,這種天道義(yi) 理也具有神聖性,所以禮教也具有宗教性。

 

禮教上達天道、合義(yi) 理,下順人情、依人性。《禮記·禮運》雲(yun) :“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禮義(yi) 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禮記·喪(sang) 服四製》雲(yun) :“凡禮之大體(ti) ,體(ti) 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孔子重視各種禮儀(yi) 形式中的情感因素,認為(wei) 人的情感流露是正常的,但必須有所節製,或找到一種恰當、合理的表達形式。《論語·八佾篇》雲(yun) :“禮,與(yu) 其奢也,寧儉(jian) ;喪(sang) ,與(yu) 其易也,寧戚。”這裏的“戚”,就是禮的情感本質。在禮的情感本質與(yu) 奢儉(jian) 形式之間,孔子說與(yu) 其走形式,不如守本質。《論語·八佾篇》又雲(yun) :“為(wei) 禮不敬,臨(lin) 喪(sang) 不哀,吾何以觀之哉?”《禮記·檀弓上》借子路之口引孔子說:“喪(sang) 禮,與(yu) 其哀不足而禮有餘(yu) 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yu) 也。祭禮,與(yu) 其敬不足而禮有餘(yu) 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yu) 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yu) 喪(sang) 祭之禮特別注重哀戚之情和恭敬之德。喪(sang) 祭之禮最能體(ti) 現禮教的情感本質。《禮記·問喪(sang) 》雲(yun) :“此孝子之誌也,人情之實也,禮義(yi) 之經也。非從(cong) 天降也,非從(cong) 地出也,人情而已矣。”喪(sang) 祭之禮所體(ti) 現的是孝子對祖先父母血緣親(qin) 情之愛,儒家把它看成是人類普遍情感的出發點。不過,在具體(ti) 的禮的應用過程中,情感本質與(yu) 奢儉(jian) 形式之間的關(guan) 係是不好把握的,或用之過度,或失於(yu) 嚴(yan) 苛,因此就須用中和之道。

 

儒家還提出“稱情立文”,《荀子·禮論》雲(yun) :“三年之喪(sang) ,稱情而立文,所以為(wei) 至痛極也。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所以為(wei) 至痛飾也。”喪(sang) 禮一方麵要讓人們(men) 的哀痛之情得以宣泄,另一方麵又要通過禮儀(yi) 使情感的宣泄不至於(yu) 過度。過度則傷(shang) 生,又背離了人道。

 

儒家的喪(sang) 祭之禮以哀戚之情為(wei) 本,有嚴(yan) 格繁複的禮儀(yi) 形式,但在實際操作中也不乏人道關(guan) 懷。《論語·子張篇》子遊曰:“喪(sang) 致乎哀而止。”居喪(sang) 之禮既已哀,則當止,不當過哀以至毀身滅性。《禮記·曲禮上》曰:“居喪(sang) 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不勝喪(sang) ,乃比於(yu) 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於(yu) 內(nei) 。”古代居喪(sang) 之禮很嚴(yan) 格,但在具體(ti) 實行過程中則以不毀傷(shang) 孝子的身體(ti) 為(wei) 度,體(ti) 現了對孝子的人道關(guan) 懷。

 

《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sang) ,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qin) 疏貴賤之節,而弗可損益也。”製定喪(sang) 禮的規定是按照生者與(yu) 死者的感情深淺來確立的,而感情的深淺是由彼此血緣關(guan) 係的親(qin) 疏決(jue) 定的。《禮記·坊記》指出,“禮者,因人之情而為(wei) 之節文”,禮是順應人情而擬定的節製儀(yi) 式。何謂“人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隻有禮才能治人七情,所以聖人“人情以為(wei) 田”,“故聖王修義(yi) 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yi) 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le) 以安之”。這裏以農(nong) 夫耕田來比喻聖人以修禮、陳義(yi) 、講學、聚仁、播樂(le) 等方法修治人情,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以講學為(wei) 軸心、以禮樂(le) 貫穿起來的修治人情的禮教體(ti) 係,正如陳澔所說:“此五者聖王修道之教,始終條理如此,而講學據其中,以貫通乎前後。蓋禮耕義(yi) 種,人德之功,學之始條理也。仁聚樂(le) 安,成德之效,學之終條理也。”【17】《史記·禮書(shu) 》雲(yun) ,“緣人情而製禮,依人性而作儀(yi) ”,是說禮儀(yi) 是依據人情人性而製作的。《淮南子·齊俗訓》雲(yun) ,“禮者,體(ti) 情製文者也”,禮是依據內(nei) 在的人情而製定外在的禮儀(yi) 。禮的關(guan) 鍵在於(yu) 以禮節製、以樂(le) 調和人的情感,不使人因為(wei) 過分放縱情欲而墮入動物界,這就是《毛詩大序》所說的“發乎情,止乎禮義(yi) ”,《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le) ……發而皆中節”,以中道節製情感。梁漱溟說:“在孔子便不是以幹燥之教訓給人的;他根本導人以一種生活,而借禮樂(le) 去條理情意。”【18】“大興(xing) 禮樂(le) 教化,從(cong) 人的性情根本處入手,陶養(yang) 涵育一片天機活潑而和樂(le) 恬謐的心理,彼此顧恤、融洽無間。”【19】

 

禮教貫徹的是以仁為(wei) 核心的價(jia) 值觀。形而中之謂“仁”,“仁”既蘊含了“天道”的神聖意蘊,又是人之為(wei) 人的本質,統攝人道諸多價(jia) 值觀。朱熹講“仁通乎上下”【20】即此意。在孔子看來,“仁”是禮的實質,缺乏“仁”,禮就成了沒有意義(yi) 並異化於(yu) 人的具文。孔子仁禮並重,二者有機地結合,統一在他的思想學說和生命實踐中,顯示出完整的人道觀。《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複禮為(wei) 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顏淵繼續問:“請問其目。”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內(nei) 在的自我修養(yang) (仁),體(ti) 現為(wei) 外在的言行舉(ju) 止(禮),內(nei) 外兼修,仁禮並建,相輔相成,互為(wei) 支撐。緣仁以製禮,行禮以顯仁,以實現天下歸仁的終極理想。

 

《左傳(chuan) ·僖公十九年》:“祭祀,以為(wei) 人也。民,神之主也。”帶有宗教性祭祀禮儀(yi) 溝通人神,但目的是為(wei) 人而不是為(wei) 神。神為(wei) 人而存在,所以人才是神的主宰。《禮記·樂(le) 記》說:“是故先王之製禮樂(le) 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古代聖王製禮作樂(le) 是為(wei) 了讓人們(men) 節製欲望,平正好惡,使人們(men) 從(cong) 口腹耳目的感官欲望膨脹中返歸人生正道。《荀子·禮論》說“禮者,人道之極也”,禮是人道的極致。《白虎通·禮樂(le) 》雲(yun) :“夫禮者,陰陽之際也,百事之會(hui) 也,所以尊天地,儐(bin) 鬼神,序上下,正人道也。”禮教的終極目標還是讓人們(men) 端正人道。所以禮教貫穿的是以仁為(wei) 本的人道主義(yi) ,體(ti) 現的是“仁者人也”的人文精神。

 

三、禮教的價(jia) 值

 

禮教的價(jia) 值可以從(cong) 兩(liang) 方麵看:一是對於(yu) 人類的價(jia) 值,二是對於(yu) 個(ge) 體(ti) 的價(jia) 值。【21】禮教對於(yu) 人類的價(jia) 值,就是通過人禽之辨把人從(cong) 動物界提升到人類文明的高度。《禮記·曲禮上》雲(yun)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shou)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shou) 之心乎?夫唯禽獸(shou) 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wei) 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yu) 禽獸(shou) 。”鄭玄注:“聚,猶共也。鹿牝曰麀。”孔穎達疏說:“人能有禮,然後可異於(yu) 禽獸(shou) 也。”太古時代,人與(yu) 禽獸(shou) 為(wei) 伍,像禽獸(shou) 一樣不知父子夫婦之倫(lun) ,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即兩(liang) 代雜亂(luan) 的性行為(wei) 。自從(cong) 有了禮教,就有男女之別,講父子之情,就使人區別於(yu) 動物,使人從(cong) 動物的自然群居生活方式進化到人類社會(hui) 群體(ti) 的生活方式。《荀子·非相篇》雲(yun) :“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yu) 分,分莫大於(yu) 禮。”人之所以成為(wei) 人,就在於(yu) 能夠把自己與(yu) 動物區別開來,形成了名分,因名分而有禮教。

 

禮教在人禽之辨的基礎上還提升人的地位,形成了人為(wei) 貴的思想。《禮記·禮運》雲(yun) ,“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hui) ,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集天地宇宙的精華於(yu) 一身,是天地之心,最為(wei) 靈秀,很重要的就是人有禮義(yi) 。《禮記·禮運》說:“禮義(yi) 也者,人之大端也。”《禮記·冠義(yi) 》說:“凡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禮義(yi) 也。”禮義(yi) 是人最重要的部分,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本質。《荀子·王製》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shou) 有知而無義(yi)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yi) ,故最為(wei) 天下貴也。”荀子用比較的方法,更深刻地說明了人為(wei) 什麽(me) 在天地萬(wan) 物中最為(wei) 尊貴的道理,其中根本的是人有禮義(yi) 。

 

禮教還教人們(men) 學會(hui) 禮讓,從(cong) 而把動物界弱肉強食的叢(cong) 林世界提升到彬彬有禮、和諧相處的文明社會(hui) 。《左傳(chuan) ·襄公十三年》載:“讓,禮之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nong) 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zheng) 也,謂之懿德。”讓是禮的主旨,儒家文化中禮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禮讓他人。《孟子·公孫醜(chou) 上》雲(yun)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孟子把禮讓歸結於(yu) 四心之一。《禮記·曲禮上》雲(yun) :“是以君子……退讓以明禮。”孔穎達疏:“應進而遷曰退,應受而推曰讓。”君子應進而遷、應受而推以修明禮儀(yi) 。《禮記·禮運》說:“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zheng) 奪,舍禮何以治之?”禮教使人與(yu) 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禮讓,形成良風善俗的製度化、規範化形式。

 

禮教對於(yu) 個(ge) 體(ti) 的價(jia) 值就在於(yu) 使人自立於(yu) 社會(hui) ,是一個(ge) 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左傳(chuan) ·昭公七年》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禮就像人的脊柱一樣,沒有禮,人是站立不住的。意謂沒有禮,一個(ge) 人就不能在社會(hui) 上立足。《左傳(chuan) ·昭公二十五年》曰:“君子貴其身,而後能及人,是以有禮。”君子尊重自己,然後能尊重他人,因此有禮。《詩經·相鼠》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左傳(chuan) ·成公十五年》記載楚大夫申叔時說:“信以守禮,禮以庇身,信、禮之亡,欲免,得乎?”盡管當時禮崩樂(le) 壞,還是有許多貴族依然循規蹈矩而不愈禮,目的便在於(yu) 以禮保身,《禮記·曲禮上》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把有禮守禮看作安身立命的根本。

 

孔子重視禮教和樂(le) 教,認為(wei) 一個(ge) 人通過禮樂(le) 的學習(xi) ,應該“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22】,即憑借禮一個(ge) 人才可以立足於(yu) 社會(hui) ,而樂(le) 可以成就人格的圓滿。因此通曉禮樂(le) 、以禮踐行是一個(ge) 人立足於(yu) 社會(hui) 的根本,“不學禮,無以立”【23】。錢穆《論語新解》解曰:“禮教恭儉(jian) 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以立身。”孔子自稱“三十而立”【24】,即是“立於(yu) 禮”,楊樹達《論語疏證》按:“三十而立,立謂立於(yu) 禮也。蓋二十始學禮,至三十而學禮之業(ye) 大成,故能立也。”孔子還說:“不知禮,無以立也”【25】,邢昺《注疏》:“禮者,恭儉(jian) 莊敬,立身之本。若其不知,則無以立也。”朱熹注:“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通過禮教,一個(ge) 人大概到三十歲就能自立於(yu) 社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合格的人。

 

通過禮教才能“成人”。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禮”,就是“成人”的標誌,也是進入社會(hui) 的開始。《儀(yi) 禮·士冠禮》雲(yun) “棄爾幼誌,順爾成德”,舉(ju) 行冠禮後,就要拋棄幼稚之氣,形成和鞏固“成人”的德行。《禮記·冠義(yi) 》雲(yun)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wei) 人子、為(wei) 人弟、為(wei) 人臣、為(wei) 人少者之禮行焉。”行了成年禮,就要以成年人的倫(lun) 理道德、禮儀(yi) 禮貌來要求他。《禮記·禮器》雲(yun) :“禮也者,猶體(ti) 也。體(ti) 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禮要通過人身完備地體(ti) 現出來,如果做不到,就不能稱為(wei) 成人。後世把沒有教養(yang) 、沒有禮貌、沒有出息的人稱為(wei) “不成人”。《論語·憲問篇》載子路問孔子什麽(me) 是“成人”時,孔子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le) ,亦可以為(wei) 成人矣。”朱熹《集注》曰:“成人,猶言全人……言兼此四子之長,則知足以窮理,廉足以養(yang) 心,勇足以力行,藝足以泛應,而又節之以禮,和之以樂(le) ,使德成於(yu) 內(nei) ,而文見乎外,則材全德備,渾然不見以善成名之跡;中正和樂(le) ,粹然無複偏倚駁雜之蔽,而其為(wei) 人也成矣。”【26】可見,在智謀、心性、勇敢、才藝的基礎上再通曉禮樂(le) ,成為(wei) 一個(ge) 德才兼備、內(nei) 外兼修、中正和樂(le) 的人就是“成人”。

 

四、結語

 

中國素稱“禮儀(yi) 之邦”,古聖先賢製禮作樂(le) ,以禮教人,本意是為(wei) 了給人類社會(hui) 提供一套行為(wei) 準則,以維護基本的社會(hui) 秩序,使人們(men) 和諧相處,安居樂(le) 業(ye) 。禮教講等差,是立足於(yu) 人的自然差別基礎上,以天道為(wei) 依據、以倫(lun) 理道德為(wei) 準繩的合情合理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是相對的、流動的,而不是絕對的、固化的,個(ge) 體(ti) 各行其道,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互相協作,互相配合,這樣才能保證個(ge) 人在相對自主自由前提下使他人也能夠享受這樣的自主自由,進而整個(ge) 社會(hui) 和諧有序。

 

禮教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禮教製度與(yu) 禮教思想,是中國封建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一個(ge) 主軸,不論政治、法律、教育、道德、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等,無一不受到禮教的影響。在中國周邊的亞(ya) 洲各國,有的從(cong) 中國傳(chuan) 入禮教而沒有達到中國禮教的高度;有的雖有一部分中國禮教之實,但沒有中國禮教之全。禮教在世界上,是中國特有而為(wei) 其他各國尤其是西方諸國所無的。禮教在中國漢族文化圈內(nei) 影響力之大,是曆久未發生根本的變化。”【27】禮教為(wei) 中國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文化體(ti) 係,深深地影響和塑造了“儒教文化圈”。

 

秦漢以降,禮教被納入國家政治製度和社會(hui) 教化體(ti) 係以後,逐漸發生了異化,特別是從(cong) 董仲舒開始,漢代儒學成為(wei) 官方意識形態,形成“三綱六紀”“五常”,成為(wei) “封建禮教”的核心內(nei) 容,後來被曆代統治者利用、扭曲,造成束縛人性、壓抑人情的後果。在筆者看來,所謂“封建禮教”,主要是秦漢以後“經過秦漢政治文化整合,細致、煩瑣的禮樂(le) 製度的確立,開始對社會(hui) 成員的欲望追求、情感宣泄、意誌表達的加以約束,禮樂(le) 文化傳(chuan) 統的真精神越來越喪(sang) 失”,“禮樂(le) 的精神價(jia) 值,如重視人的價(jia) 值、重視人與(yu) 人的(當然是以血緣氏族親(qin) 情為(wei) 主)的情感,在肯定禮的必要性的同時又給人的主觀能動性留有充分餘(yu) 地等都不複存在”【28】,由此開始了禮教的異化。對此,對所謂“封建禮教”我們(men) 要加以反思批判。因此,不可否認,新文化運動對“封建禮教”的批判是具有時代的進步性的。

 

禮教原本的目標也是通過製定一套行為(wei) 規範,維係人的地位及人與(yu) 人的合理關(guan) 係。今天的儒學複興(xing) 不可能沒有禮教的維度,我們(men) 要在深刻反思幾千年禮教發展演變曆史的基礎上,返本開新,以仁為(wei) 本,仁禮並建,構建具有自由、平等精神和人文關(guan) 懷的新時代的新禮教。

 

注釋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增補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772、886頁。
 
2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958、1072頁。
 
3 司馬雲傑:《禮教與宗教》,《文化學刊》2012年第5期。
 
4 李澤厚:《中國,由巫到禮》,《尋求中國現代性之路》,東方出版社,2019年,第143—144頁。
 
5《周禮注疏·地官司徒》,《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703頁。下引《十三經注疏》僅注篇名和頁碼。
 
6《禮記正義·王製》,《十三經注疏》,第1342頁。
 
7《中國印象——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上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2頁。
 
8 [宋]陳澔:《禮記集說序》,《禮記集說》,中華書局,1994年,第1頁。
 
9 陳元熙:《“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台灣《新史學》2002年第4期。
 
10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頁。
 
11 賀麟:《儒家思想的新開展》,《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8—9頁。
 
12 《禮記正義·禮器》,《十三經注疏》,第1430頁。
 
13 李澤厚:《己卯五說》,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年,第56頁。
 
14 [宋]陳澔:《禮記集說》,中華書局,1994年,第228、198頁。
 
15 梁漱溟:《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馬秋帆編:《梁漱溟教育論著選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12頁。
 
16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6頁。
 
17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十三,中華書局,1994年,第843頁。
 
18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16頁。
 
19 《論語·泰伯篇》。
 
20 《論語·季氏篇》。
 
21 《論語·為政篇》。
 
22 《論語·堯曰篇》。
 
23 [宋]朱熹:《論語集注·憲問》,《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51頁。
 
24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緒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頁。
 
25 韓星:《秦漢政治文化整合中儒學思想的變異》,《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