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政府是不是越小越好?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21-11-09 00:37:43
標簽:政府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政府是不是越小越好?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節選自 吳鉤新書(shu) 《宋潮:變革中的大宋文明》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九月三十日丙辰

          耶穌2021年11月4日

 

 

 

我比較過明人王鏊《姑蘇誌》收錄的宋明二朝官廨,結果發現,明朝蘇州府的政府機構數目,大約比宋朝時的減少了三分之二。

 

表麵來看,簡樸的政府部門設置,可以將官員數目控製在最小規模,並以很低的稅率來維持政府運轉。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確實保持著非常低的稅率,據黃仁宇的研究,“16世紀末,全國田賦額最重的為(wei) 南直隸蘇州府,約占農(nong) 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縣一般都在10%以下,其中又有輕重的不同,山東(dong) 曹縣全縣的賦役約占農(nong) 村收入的9%,去蘇州不遠的溧陽縣,情形就更為(wei) 奇怪,約在1-5%之間”。至於(yu) 明代的商業(ye) 稅,更是微不足道,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就比例而言,同時期的日本大名政權,稅額占國民收入的50%;就總數而言,17世紀末期的英國,人口僅(jin) 為(wei) 明代中國的1/30,稅收總額卻與(yu) 明王朝相大體(ti) 相埒。

 

我們(men) 也可能習(xi) 慣於(yu) 認為(wei) ,“精兵簡政”、“輕賦薄斂”是好事情。但實際上,稅率過低、政府過簡,不可能形成優(you) 良的治理。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呢?讓我們(men) 先來聽聽孟子老人家的說法。

 

魏國的執政白圭曾向孟子請教:“我計劃二十稅一(按5%的稅率征收),您覺得如何?”孟子反問他:“人口萬(wan) 戶的都城,隻有一人製作陶器,可以嗎?”白圭說:“不可以。這樣的話,器皿將不足用。”孟子告訴他,對啊,二十稅一的道理也是如此。隻有在政體(ti) 、社會(hui) 經濟形態落後的北方部落,才可以用二十稅一的超低稅率維持。中國是超大規模之國,需要提供“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等公共品,需要“百官有司”治理國家,二十稅一怎麽(me) 夠?

 

孟子心儀(yi) 的是“什一稅”,即10%的稅率。在孟子那個(ge) 時代,政府的職能還比較簡單,什一稅是適當的,但到了宋朝、明朝的時候,社會(hui) 的發展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品,什一稅顯然已經偏低了。朱元璋創立、明清相承的低稅率、低配置政府,隻能維持最低水平的運轉,而無法提供稍多一點的公共品,以致明代嘉靖年間山東(dong) 夏津縣修誌,引述時人之感歎:“今之守令,凡城池、學校、公署、鋪舍、橋梁之類,以興(xing) 修為(wei) 大禁,廢不舉(ju) ,敝不葺,荒頹敗落之甚,竟諉之不知。”直至晚清之時,但凡城市的消防、築路、造橋、街道整修、路燈安裝等公共事務,地方政府亦都無力主持,隻能靠紳商辦理。

 

此時,在近代化早已展開的西方,隨著政府必須介入、處理更多的公共事務越來越繁多,政府部門的設置也越來越完備,從(cong) 某個(ge) 角度來說,近代化的過程就是政府機構膨脹的過程。比如英國,19世紀之前,“城市政府僅(jin) 僅(jin) 承擔了非常有限的公共服務職能:市政管理職能僅(jin) 僅(jin) 涉及供水、衛生和提供少量的基礎設施,社會(hui) 管理職能也僅(jin) 限於(yu) 維護社會(hui) 治安,基本上沒有專(zhuan) 門的城市管理機構”,但在“19世紀初期,城市中出現了負責道路、街燈、治安、衛生和其他市政工程的政府部門”。

 

 

 

美國也是如此,19世紀之前,“市政府雖然參予築路、衛生、供水等事業(ye) ,但僅(jin) 僅(jin) 發揮了微不足道的作用”,但到了19世紀,“市政府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職能”,成立更多的政府職能部門,“僅(jin) 費城一市就設有個(ge) 州立部門”。

 

而按明清時期的政府編製與(yu) 財政水平,別說向社會(hui) 提供公共品,甚至連政府自身的運轉都成為(wei) 問題。由於(yu) 地方政府缺乏辦公經費,明代衙門的“文具紙張,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修理”,都得“零星雜碎的向村民征取”;官設驛站的馬夫、步夫、水夫,亦都以役的方式在民戶中僉(qian) 派,且驛遞所需的馬匹以及馬鞍、韁繩、草料等配套,全都由馬夫自己承擔;就連稅糧的征收與(yu) 解押,也是攤派給民間的大戶人家,叫做“糧長”,而解運皇糧所產(chan) 生的“舡車之費”,還是由糧長自掏腰包。超低稅率的缺陷,最後隻能通過極度落後的實物征用及全民配役(役,即人身稅)來彌補。

 

為(wei) 了維持政府的基本運轉,明清官員不得不依賴私力補救。清代有一句民諺,叫做“無幕不成衙”,這個(ge) “幕”,是指地方長官私人聘請的行政顧問——幕友,俗稱“師爺”。為(wei) 什麽(me) 說“無幕不成衙”呢?因為(wei) 按明清官製,地方政府隻配置極少的佐貳官,根本無法對付刑獄、詞訟、財稅、會(hui) 計、文移等日常事務;且長官本人又是做八股文出身,讀書(shu) 時,對“兵刑、財賦、河渠、邊塞之利病”,皆漠不關(guan) 心,一竅不通,及至“授之以官,畀之以政”,自然“懵然於(yu) 中而無以應”。怎麽(me) 辦?他們(men) 惟有自己聘請師爺幫忙。

 

明朝中後期,府、州、縣的衙門已出現聘用幕賓的風氣,至清代更為(wei) 盛行,再小的衙門,都得有一個(ge) 刑名師爺,佐理刑獄與(yu) 詞訟;一個(ge) 錢穀師爺,佐理財政與(yu) 稅收。清朝人自己說:“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穀老夫子。”而公務繁忙的衙門,除了必不可少的刑名師爺與(yu) 錢穀師爺,還需要聘請書(shu) 啟師爺(起草公文)、賬房師爺(財務會(hui) 計)、征比師爺(稽查賦稅征收情況)、知客師爺(招待賓客)、掛號師爺(掌管函件),等等。時人論曰:“幕友亦勢所然也,自督撫以迄州縣,凡兵刑錢穀,事極紛繁,苟非佐理有人,豈能免夫叢(cong) 脞。故一署之中,多者十餘(yu) 人,少亦三五人,匡正讚襄,責任頗為(wei) 繁重。”可以這麽(me) 說吧,若是沒有師爺,清朝的衙門根本就玩不轉。

 

 

 

然而,師爺從(cong) 事的雖然是公務,卻沒有公務員身份,隻能躲在幕後,不能走上台前,他們(men) 的薪水也是地方長官自掏腰包支付的。換言之,地方官個(ge) 人承擔了行政成本,而明清官員的正式俸祿又很低,那他們(men) 不拚命撈錢才怪哩。

 

我們(men) 都知道“冗官冗政”是一種弊政。不過,我們(men) 也不能因為(wei) 冗官有弊,便以為(wei) 政府越簡樸越好,官員越減少越好。恰如其分、切合時代需要、契合社會(hui) 發展的政府配置,才是可取的。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