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麗君】“太平”理想影響兩漢政治文化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1-11-09 00:43:46
標簽:“太平”理想、兩漢政治文化

“太平”理想影響兩(liang) 漢政治文化

作者:姬麗(li) 君(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初四日庚申

          耶穌2021年11月8日

 

漢代開始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之策,但漢儒具體(ti) 的治國理想和藍圖是什麽(me) ,又如何實現這種治國理想和藍圖,卻是不甚清楚的。其實,在宏大的政策口號背後,隱藏的是更為(wei) 深刻和豐(feng) 富的思想創造。兩(liang) 漢時期的“太平”理想伴隨著“獨尊儒術”國策的實施而興(xing) 起、興(xing) 盛,在兩(liang) 漢時期的政治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兩(liang) 漢時期政治文化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太平”是漢儒的政治理想。先秦時期,“太平”不具備特殊的政治含義(yi) ,主要表達對社會(hui) 安定的美好向往,是很質樸的用語。秦漢以降,“太平”逐漸成為(wei) 重要的政治概念。

 

“太平”理論的源起與(yu) 孔子作《春秋》有關(guan) 。孔子作《春秋》的曆史價(jia) 值被儒家學者不斷抬高。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luan) 臣賊子懼”,《公羊傳(chuan) 》說“撥亂(luan) 世,反諸正,莫近於(yu) 《春秋》”,董仲舒說“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至此,“致太平”成為(wei) 孔子作《春秋》的重要使命。東(dong) 漢何休進一步說明了兩(liang) 者的關(guan) 係,即“於(yu) 所傳(chuan) 聞之世,見治起於(yu) 衰亂(luan) 之中……於(yu) 所聞之世,見治升平……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依《春秋》筆法,年代遠,曆史批評則直白;年代近,曆史批評則隱晦。孔子把自己看到的當世亂(luan) 象用“著治太平”的筆法記錄,既表達對當世的不滿,也表達對“太平世”的向往。

 

漢儒還構想出了一個(ge) “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的太平理想世界。太平世界會(hui) 出現“甘露降”“嘉禾生”“鳳皇翔”“山出器車,澤出神鼎”“河出龍圖,洛出龜書(shu) ”等各類祥瑞,這些祥瑞被稱作“太平之符”。“太平”的到來不僅(jin) 需要“祥瑞”,而且需要“聖人”再世。“聖王”是太平世界的締造者,實現“太平”需要聖王之德,因為(wei)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皆應德而至”。“聖王”以德治國,招來祥瑞,德盛則祥瑞昌,最高尚的德行與(yu) 最美好的祥瑞共同象征著完美的“太平盛世”的到來。

 

“太平”理論是漢代儒家禮樂(le) 秩序和王道政治的高度抽象化,這套絕對理想化的禮樂(le) 文化秩序適應了漢王朝的統治需求。“太平”理想凝聚了儒家的人文關(guan) 懷,神聖的“太平”美景既可以在情感上激勵漢儒群體(ti) 為(wei) 之奮鬥,亦可以在文化上教化君主更改製度之流弊。其文化設計“聖王德—瑞應至—致太平”與(yu) 製度設計“製禮樂(le) —致太平—製作”(《白虎通》:“王者始起,何用正民?以為(wei) 且用先王之禮樂(le) ,天下太平,乃更製作焉。”)相結合,為(wei) 漢代政治改良和政治理想的實現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實踐方案。

 

第二,漢代改製運動轉向“致太平”。“太平”是漢代君民的共同期盼,漢武帝親(qin) 政後即展開了以“興(xing) 太平”為(wei) 目的的“改製”運動。漢武帝與(yu)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反複討論了“興(xing) 太平”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建太平之道”的相關(guan) 措施。“天人三策”之後,理論化的“太平”理想轉化為(wei) “更化—興(xing) 太平”的治國方略。

 

漢武帝是“興(xing) 太平”的第一人,此後,“興(xing) 太平”成為(wei) 當政者的重要政績標準。然而,隨著“更化—太平”的深入推進,漢儒的建言獻策無不以“興(xing) 太平”為(wei) 由,當時“諸生對冊(ce) ,殊路同歸,指在崇禮義(yi) ,退財利,複往古之道,匡當世之失,莫不雲(yun) ‘太平’”。儒生群體(ti) 情緒高漲,“太平”理想的烏(wu) 托邦色彩愈加凸顯。漢宣帝曾利用大量的人造“祥瑞”來安撫儒生,但收效甚微。西漢後期出現了更嚴(yan) 重的社會(hui) 危機,於(yu) 是儒生把危機的緣由指向了漢代的最高統治者,“更化—興(xing) 太平”轉向了“更受命—致太平”模式。

 

“更受命”又稱“再受命”。自西漢中期開始,“更受命”言論頻繁出現,雖然多人因此被下獄治罪,但“更受命”之風並未偃旗息鼓,在漢哀帝時得以變相實現。漢哀帝聽從(cong) 夏賀良的建議,下詔曰:“惟漢興(xing) 至今二百載,曆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與(yu) 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wei) 太初(元將)元年,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夏賀良的建議之所以能被采納,是由於(yu) 他提出的“更受命”主張並不要求君主真的讓賢禪位,而是“改元易號”即可。這一舉(ju) 措雖然有安撫儒生情緒、穩定民眾(zhong) 心理、擺脫信任危機等方麵的作用,但並未弱化“漢曆中衰,當更受命”的群體(ti) 意識,也無法徹底削減儒生對未能實現“太平”的強烈不滿。王莽輔政後,漢儒終於(yu) 迎來真正的“致太平”運動。王莽登上政治舞台的過程就是其“輔政致太平”的過程,“致太平”與(yu) “更受命”思想相結合,幫助王莽完成了西漢最徹底的“改製”運動——“漢新嬗代”。

 

西漢中後期的“致太平”改製運動是漢武帝“更化—興(xing) 太平”之道發展的必然結果。西漢末年的政治危機迫使統治者不斷通過“更化改製”協調“太平”理想與(yu) 現實危機之間的矛盾,漢哀帝為(wei) 了呼應“更受命”實施改製是其一,王莽通過“更受命”方式實現禪讓是其二。不過,“太平”理想的烏(wu) 托邦色彩又使得其為(wei) 了持續吸引眾(zhong) 人的目光而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故而最後終有破產(chan) 之時,王莽新政的敗亡在一定程度上與(yu) “太平”理想的破產(chan) 有關(guan) 。

 

第三,東(dong) 漢“太平”思想呈現神學化。東(dong) 漢君臣普遍熟知儒家經典,也很重視“致太平”的治國理念。與(yu) 西漢不同的是,東(dong) 漢統治者對“太平”的追求較為(wei) 理性,不再像西漢時那樣高談闊論,更沒有通過“製禮作樂(le) ”來粉飾太平。

 

東(dong) 漢統治者對“太平”理想保持了較為(wei) 理性的態度,但民間社會(hui) 對“太平”的熱情卻十分高漲,主要表現為(wei) 以《太平經》為(wei) 代表的原始道教教義(yi) 的成熟和以黃巾起義(yi) 為(wei) 代表的“致太平”社會(hui) 運動。原始道教與(yu) “太平”思想淵源已久,西漢甘忠可所造《包元太平經》與(yu) 東(dong) 漢宮崇所獻《太平清領書(shu) 》通常被認為(wei) 是《太平經》的底本。《太平經》不僅(jin) 提出了“太平元氣”論,還創設出了神人、真人、帝王、百姓四類等級秩序。道教把“致太平”視作各個(ge) 等級的共同使命,神人掌握“致太平”之道、真人傳(chuan) 授此道、帝王實踐此道、百姓擁護此道。除神人、真人以外,還創造出一些無法準確排序但帶有“太平”的神靈,如至上神“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師”,此神“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還有“太平君”,據說“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以壬辰之年三月六日,顯然出世。乘三素景輿,從(cong) 飛軿萬(wan) 龍”。這些“太平神”集聖人之德、帝王之位、仙人之像於(yu) 一身,把儒家、道家、神仙家、民間巫術等內(nei) 容融為(wei) 一體(ti) ,全部付諸“致太平”理想之中,使其充滿了神秘感,神學色彩極為(wei) 濃厚。

 

神學化的“太平”思想主要流行於(yu) 下層民眾(zhong) 之中,帶有宗教“末世論”特點。“末世”情緒與(yu) “太平”理想相結合,提升了“太平”教義(yi) 對民眾(zhong) 的吸引力。原始道教把“太平”當作理想社會(hui) ,現世就成了急需改造的“末世”。隨著東(dong) 漢末年社會(hui) 危機的加深,信奉道教的教徒們(men) 渴望出現拯救“末世”、實現“太平”的救世主,“致太平”思潮成為(wei) 黃巾起義(yi) 爆發的主要推動因素。黃巾起義(yi) 的十六字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凝聚了起義(yi) 民眾(zhong) 最強烈的訴求與(yu) 願望,也體(ti) 現出了漢代長期流行的政治理念。“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隱含了“更受命”的革命精神,“歲在甲子”表達了漢代“重元更始”的自新觀念,“天下大吉”則體(ti) 現了對“太平”理想的不懈追求。

 

“太平”是漢代儒家建構的政治理想,儒家推崇的禮樂(le) 秩序與(yu) 王道理念盡收其中。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致太平”成為(wei) 官方改製的主要政治目標,最終促成了王莽禪位。東(dong) 漢時期,官方對“致太平”的追求趨於(yu) 理性,民間的“致太平”思潮則風起雲(yun) 湧。“太平”理想繼承了儒家的基本政治理念,高度參與(yu) 了兩(liang) 漢時期的政治變遷,對兩(liang) 漢乃至整個(ge) 中古時期的政治文化均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王莽改製與(yu) 儒教國家的成立研究”(20BZS029)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