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見】朱子“義”說:意涵、氣象與倫理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12-04 17:34:31
標簽:倫理、意涵、氣象
陳喬見

作者簡介: 陳喬(qiao) 見,男,西元一九七九年生,雲(yun) 南陸良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任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等,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倫(lun) 理學與(yu) 政治哲學,著有《義(yi) 的譜係:中國古代的正義(yi) 與(yu) 公共傳(chuan) 統》《公私辨:曆史衍化與(yu) 現代詮釋》《閑先賢之道》。

朱子“義(yi) ”說:意涵、氣象與(yu) 倫(lun) 理

作者:陳喬(qiao) 見(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來源:《朱子學研究》,2019年02期

 

眾(zhong) 所周知,孔子以仁發明儒道,孟子以仁義(yi) 禮智四德推演儒道而以仁義(yi) 為(wei) 要旨,故朱子引程子曰:“仲尼隻說一個(ge) 仁字,孟子開口便是仁義(yi) 。”1自孔孟以降,“仁”與(yu) “義(yi) ”便成為(wei) 儒家之道的核心實質內(nei) 容。韓愈《原道》批評佛老曰:“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yun) 者,合仁與(yu) 義(yi) 言之也。”便明確表達了這一觀念。二程夫子自謂接續千載不傳(chuan) 之道統於(yu) 孟子,其對儒家之道的體(ti) 認不外乎“仁”之一字,然其所謂“仁”實廣義(yi) 之仁,如程顥《識仁》篇雲(yun)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yu) 物同體(ti) ,義(yi) 禮智信皆仁也。”2程頤《程氏易傳(chuan) 》亦雲(yun) :“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zhuan) 言則包四者。”3朱子繼承了二程“仁包四德”的觀念,故其《仁說》雲(yun) :“天地以生物為(wei) 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wei) 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請試詳之。蓋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焉,則為(wei) 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wei) 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yi) 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wei) 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4總之,朱子以仁為(wei) 本心之全德,宜乎他有《仁說》而無《義(yi) 說》;然而,這並不表明朱子沒有“義(yi) 說”,其實《仁說》中便有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即“宜”“別”是用來說“義(yi) ”的。實際上,在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家當中,朱子最具分析的頭腦,他說:“學問須嚴(yan) 密理會(hui) ,銖分毫析。”5又說:“學者須是將許多名義(yi) 如忠恕、仁義(yi) 、孝弟之類,各分析區處,如經緯相似,使一一有個(ge) 著落。”6又說:“四端猶四德。逐一言之,則各自為(wei) 界限;分而言之,則仁義(yi) 又是一大界限。”7可見,朱子認為(wei) ,每個(ge) 術語或概念都有其獨特意涵與(yu) 界限,需要我們(men) 一一分析區別,而且他強調“仁”“義(yi) ”尤為(wei) 一個(ge) 大界限。朱子“仁說”為(wei) 大家所熟知,其“義(yi) 說”則相對暗而不彰。8有鑒於(yu) 此,文本梳理朱子“義(yi) ”說,一則以此管窺朱子哲學之特色,一則可助我們(men) 理解傳(chuan) 統“義(yi) ”觀念豐(feng) 富而深沉的內(nei) 涵。我將首先梳理朱子對“義(yi) ”的訓詁與(yu) 界說,然後梳理朱子對“義(yi) ”之意思與(yu) 氣象的各種說法,最後以“義(yi) ”為(wei) 中心辨析仁義(yi) 禮智之關(guan) 係,在此過程中,我也將闡明朱子“義(yi) ”說所蘊含的倫(lun) 理原則與(yu) 實踐指向。

 

一、“義(yi) ”之意涵:“心之製”與(yu) “事之宜”

 

自《中庸》“義(yi) 者宜也”以降,以“宜”釋“義(yi) ”便是最為(wei) 常見的訓詁,朱子也不例外,如他所言:“義(yi) ,便作‘宜’字看。”9當然,“義(yi) 者宜也”在朱子的理學體(ti) 係中又發展出新的版本和新的意涵。在此方麵,朱子有三個(ge) 常見的並帶有個(ge) 人哲學色彩的界說,曰“義(yi) 者,天理之所宜”,曰“義(yi) 者,心之製、事之宜也”,曰“處物為(wei) 義(yi) ”。三者具有內(nei) 在的關(guan) 聯而以“心之製,事之宜”為(wei) 中心。下麵先析而言之,然後再綜合其說。

 

其一,義(yi) 者,天理之所宜。《論語.裏仁》載,“子曰: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朱子《論語集注》雲(yun) :“義(yi) 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10朱子在此以“天理人欲”之辨來詮釋孔子的“義(yi) 利”之辨,把“義(yi) ”解釋為(wei) 天理之所宜,把“利”解釋為(wei) 人情之所欲,這是傳(chuan) 統“義(yi) 利”之辨的理學化,也是“義(yi) 者宜也”這一傳(chuan) 統訓詁的理學化。“天理之所宜”意思就是天理之所當然。《朱子語類》卷二十七載,“弟子問:《集注》謂‘義(yi) 者,天理之所宜’。一說又謂‘義(yi) 者,宜之理’。意有異否?朱子答曰:隻宜處便是義(yi) 。宜之理,理之宜,都一般,但做文恁地變。”11朱子認為(wei) “宜之理”與(yu) “理之宜”意思並無兩(liang) 樣,隻是行文有所變化罷了。其實,在朱子那裏,“理”或“天理”本身就有“所當然之則”的含義(yi) ,故“天理之所宜”似為(wei) 一重複語,故無論是“理之宜”還是“宜之理”,其含義(yi) 則一。朱子這一訓詁實際上綰合了“義(yi) ”在先秦兩(liang) 漢的兩(liang) 個(ge) 重要訓詁即“義(yi) 者宜也”和“義(yi) 者理也”(《新書(shu) .道德說》),並通過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表達出來。

 

當然,所謂“天理之所宜”猶如“義(yi) 者宜也”,乃是一形式化訓詁,因為(wei) 從(cong) 中我們(men) 並不能得到任何實質倫(lun) 理。幸運的是,朱子與(yu) 門人在討論這一訓詁時,有更為(wei) 實質的內(nei) 容。《朱子語類》卷二十七載:

 

問:“‘君子喻於(yu) 義(yi) ’。義(yi) 者,天理之所宜,凡事隻看道理之所宜為(wei) ,不顧己私。利者,人情之所欲得,凡事隻任私意,但取其便於(yu) 己則為(wei) 之,不複顧道理如何。”曰:“義(yi) 利也未消說得如此重。義(yi) 利猶頭尾然。義(yi) 者,宜也。君子見得這事合當如此,卻那事合當如彼,但裁處其宜而為(wei) 之,則何不利之有。”12

 

朱子的學生在此顯然采納了朱子對“義(yi) ”“利”的界定並加以解釋,其解釋表達了義(yi) 與(yu) 利、理與(yu) 欲截然對立的觀點,然而朱子並不認可此解釋。朱子說“義(yi) 者宜也”,“宜”就是“合當”(相當於(yu) 當代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應當”),顯然,合當如此或合當做某事等並不一定意味著對利欲之否定,朱子甚至強調遵循道理而行動,則“何不利之有”?實際上,朱子在詮釋《孟子.梁惠王上》首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yi) 而已矣”便雲(yun) :“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徇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又引程子曰:“君子未嚐不欲利,但專(zhuan) 以利為(wei) 心則有害。惟仁義(yi) 則不求利而未嚐不利也。”13這表明朱子的“義(yi) 利”“理欲”之辨並不是如很多人所想當然地理解的那樣,即用義(yi) 理來否定利欲。

 

其二,義(yi) 者,心之製,事之宜也。《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yi) 而已矣。”朱子《孟子集注》雲(yun) :“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yi) 者,心之製、事之宜也。”14所謂“製”就是裁製、裁斷的意思。15所謂“心之製、事之宜”意思是說心對事做出裁製、裁斷使合宜也。這個(ge) 界說亦淵源有自,它實際上綰合了先秦兩(liang) 漢“義(yi) ”的兩(liang) 項主要意涵,除了“義(yi) 者宜也”之外,另一項是“義(yi) ”的裁製、裁斷義(yi) 。如《白虎通.性情》雲(yun) :“義(yi) 者,宜也,斷決(jue) 得中也。”《釋名.釋言語》亦雲(yun) :“義(yi) ,宜也。裁製事物,使合宜也。”這表明裁斷與(yu) 合宜兩(liang) 項含義(yi) 本身即是密切相關(guan) 的。

 

朱子及其門人對此界說亦有不少討論,《朱子語類》卷五十一載:

 

正淳問:“‘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yi) 者,心之製,事之宜。’德與(yu) 理俱以體(ti) 言,製與(yu) 宜俱以用言否?”曰:“‘心之德’是渾淪說,‘愛之理’方說到親(qin) 切處。‘心之製’卻是說義(yi) 之體(ti) ,程子所謂‘處物為(wei) 義(yi) ’是也。揚雄言‘義(yi) 以宜之’,韓愈言‘行而宜之之謂義(yi) ’。若隻以義(yi) 為(wei) 宜,則義(yi) 有在外意。須如程子言‘處物為(wei) 義(yi) ’,則是處物者在心,而非外也。”16

 

或問:“‘心之德,愛之理’,以體(ti) 言;‘心之製,事之宜’,以用言?”曰:“也不是如此。義(yi) 亦隻得如此說。‘事之宜’雖若在外,然所以製其義(yi) ,則在心也。程子曰‘處物為(wei) 義(yi) ’,非此一句,則後人恐未免有義(yi) 外之見。如‘義(yi) 者事之宜’,‘事得其宜之謂義(yi) ’,皆說得未分曉。蓋物之宜雖在外,而所以處之使得其宜者,則在內(nei) 也。”17

 

(朱子曰:)“‘心之製’亦是就義(yi) 之全體(ti) 處說。‘事之宜’是就千條萬(wan) 緒各有所宜處說。‘事之宜’亦非是就在外之事說。看甚麽(me) 事來,這裏麵便有個(ge) 宜處,這便是義(yi) 。”又舉(ju) 伊川曰:“在物為(wei) 理,處物為(wei) 義(yi) 。”18

 

“義(yi) 者,心之製,事之宜”。所謂事之宜,方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未說到處置合宜處也。19

 

門人以“體(ti) ”“用”來分別朱子對“仁”“義(yi) ”的界說,認為(wei) “心之德、愛之理”是以體(ti) 言,“心之製、事之宜”是以用言,朱子明確否定了這一說,他認為(wei) “心之製”同樣是說“義(yi) 之體(ti) ”。這裏我們(men) 要明白朱子“體(ti) ”“用”的含義(yi) 才能理解這一點。朱子說:“人隻是合當做底便是體(ti) ,人做處便是用。”20據此,“事之宜”是做處,所以是用,然其“‘事之宜’雖若在外,然所以製其義(yi) ,則在心也”,換言之,心裁斷此事是合當做的,故為(wei) 體(ti) 。如前所言,“事之宜”這一界說繼承了“義(yi) 者宜也”的傳(chuan) 統,但朱子認為(wei) 如果不加“心之製”一語,則讓人感覺“義(yi) ”有外在意,故他批評了揚雄“義(yi) 以宜之”、韓愈“行而宜之之謂義(yi) ”以及“義(yi) 者事之宜”“事得其宜謂之義(yi) ”等傳(chuan) 統說法,認為(wei) 這些有關(guan) “義(yi) ”的界說並不完備,因為(wei) ,僅(jin) 僅(jin) 說“宜”的一麵會(hui) 讓人認為(wei) “義(yi) ”是外在的。所謂“義(yi) 外”源自孟子與(yu) 告子有關(guan) “仁義(yi) 內(nei) 外”的辯論的一段公案,孟子認為(wei) “仁義(yi) 內(nei) 在”,告子認為(wei) “仁內(nei) 義(yi) 外”(《孟子.告子上》),孟子批評告子“義(yi) 外”之說實為(wei) 不知義(yi) ,“告子未嚐知義(yi) ,以其外之也”(《孟子.公孫醜(chou) 上》)。朱子之所以特別欣賞程子“處物為(wei) 義(yi) ”的說法,就是它能夠避免“義(yi) 外”的聯想,所謂“處”亦即朱子所謂“製”,心處置、裁斷事物使合宜也。

 

當然,是否所有情形下都需要“心之製”才能達到“事之宜”?至少朱子的一些說法表明並非如此。《孟子.萬(wan) 章下》雲(yun) :“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yi) 一也。”朱子《孟子集注》:“貴貴、尊賢,皆事之宜者。然當時但知貴貴,而不知尊賢,故孟子曰‘其義(yi) 一也’。”如前已言,“義(yi) 者宜也”是一形式訓詁,它隻表明“義(yi) ”就是應當,但是,各個(ge) 時代或各家各派都有對於(yu) 何為(wei) 道德應當都有更為(wei) 實質的觀念,比如,《中庸》說“義(yi) 者宜也,尊賢為(wei) 大”,尊賢就是《中庸》作者所認為(wei) 的最為(wei) 根本的道德應當(對於(yu) 為(wei) 政者而言)。朱子在此顯然讚同孟子的觀點,認為(wei) “貴貴”與(yu) “尊賢”都是“義(yi) ”,都是“事之宜”。又如,朱子說:“‘利物足以和義(yi) ’,義(yi) 者,事之宜也;利物,則合乎事之宜矣。此句乃翻轉,‘義(yi) ’字愈明白,不利物則非義(yi) 矣。”21在此,“利物”便是“事之宜”。這也表明了我們(men) 前文所說的一個(ge) 觀點,即朱子“義(yi) 利”之辨並不是要用義(yi) 來否定利。

 

其三,在物為(wei) 理,處物為(wei) 義(yi) 。前文對此有所提及,鑒於(yu) 朱子再三言及,我們(men) 有必要單獨論述,以理解其更為(wei) 具體(ti) 而飽滿的含義(yi) 。孟子說:“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yi) 也。……理義(yi) 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上》)門人以此問朱子,朱子說:“理隻是事物當然底道理,義(yi) 是事之合宜處。程先生曰‘在物為(wei) 理,處物為(wei) 義(yi) ’。”22在孟子那裏,“理”和“義(yi) ”的關(guan) 係不明確,“仁義(yi) 禮智根於(yu) 心”,“理”是否亦根於(yu) 心,亦不明確。從(cong) 字源上看,“理”的本義(yi) 是治玉,引申為(wei) 紋理、條理、物理、事理乃至天理,故“理”多表示客觀之理。但是,在朱子那裏,“理”有“所以然之故”和“所當然之則”兩(liang) 種意涵。大略地說,前者是客觀之物理,後者是主客兼有之事理。在朱子的論述中,這兩(liang) 種理很多時候並不做區分。如何“處物為(wei) 義(yi) ”,朱子說:

 

程子曰:“在物為(wei) 理,處物為(wei) 義(yi) 。”道則是物我公共自然之理;義(yi) 則吾心之能斷製者,所用以處此理者也。23

 

“在物為(wei) 理,處物為(wei) 義(yi) 。”理是在此物上,便有此理;義(yi) 是於(yu) 此物上自家處置合如此,便是義(yi) 。義(yi) 便有個(ge) 區處。24

 

問“在物為(wei) 理,處物為(wei) 義(yi) ”。曰:“且如這棹子是物,於(yu) 理可以安頓物事。我把他如此用,便是義(yi) 。”25

 

朱子在此提到了事物當然底道理、物我公共之理、桌子可安頓物事之理等,而所謂“處物為(wei) 義(yi) ”便是吾心根據實際情形做出裁斷,用以處理、運用這些道理。簡言之,在此“理”“義(yi) ”關(guan) 係中,“理”是普遍公共之理,“義(yi) ”是主體(ti) (吾心)對這普遍公共之理的靈活合宜的運用,可見,“義(yi) ”關(guan) 乎普遍原則在具體(ti) 情境中的運用,關(guan) 乎亞(ya) 裏士多德的“實踐智慧”或康德所謂的“判斷力”。《朱子語類》又載:

 

或問伊川:“義(yi) 莫是中理否?此理如何?”曰:“如此說,卻是義(yi) 在外也。”蓋有是有非,而我有以處之,故為(wei) 義(yi) 。26

 

季容甫問:“‘中理在事,義(yi) 在心’,如何?”曰:“中理,隻是做得事來中理;義(yi) ,則所以能中理者也。義(yi) 便有揀擇取舍,《易傳(chuan) 》曰‘在物為(wei) 理,處物為(wei) 義(yi) ’。”27

 

這裏談到“中理”與(yu) “義(yi) ”的區別。朱子認為(wei) ,“中理”是做事得理,“理”在此是需要我們(men) 命中的目標,似有外在義(yi) ,因此,倘若說“中理”即是“義(yi) ”,則“義(yi) ”亦有外在義(yi) 。進而,朱子認為(wei) ,我們(men) 之所以能中理,是出自我們(men) 主體(ti) 的選擇取舍,而後者即是“義(yi) ”。在此意義(yi) 上,“義(yi) ”是所以能中理者。換言之,沒有義(yi) 的選擇取舍,便不可能中理。程朱的界說,用現代術語講,是從(cong) 主、客兩(liang) 方麵來言說,“在物為(wei) 理”和“事之宜”是從(cong) 客觀方麵來言說“義(yi) ”(或理義(yi) ),“處物為(wei) 義(yi) ”和“心之製”是從(cong) 主體(ti) 的角度來言說“義(yi) ”,意思是說處置裁斷使合宜也。在此意義(yi) 上,我們(men) 可以說朱子對“義(yi) ”的這一界說即“心之製、事之宜”實際上表達了“義(yi) 兼內(nei) 外”的特征,“內(nei) ”是說義(yi) 的裁斷、選擇、取舍是由主體(ti) 做出的,“外”是說主體(ti) 的這些行為(wei) 亦須根據物事之理(不全是內(nei) 在的)以及相關(guan) 境遇和情景來做出選擇;但是,由於(yu) 囿於(yu) 孟子對告子“義(yi) 外”之說的批評,朱子特別強調“義(yi) 內(nei) ”的一麵。實際上,就其理學體(ti) 係尤其是格物窮理說而言,朱子在某種意義(yi) 上是承認“理”是外在吾心的,後來王陽明便批評朱子向外求理是告子“義(yi) 外”之說;然而,王陽明這一批評對朱子而言並不相應,因為(wei) 朱子對“理”與(yu) “義(yi) ”兩(liang) 個(ge) 概念做了區分,理是外在的,但義(yi) 卻不完全是;而王陽明則認為(wei) “心即理”(對“心”“理”兩(liang) 個(ge) 概念不做區分),理義(yi) 都是內(nei) 在於(yu) 吾心的。

 

綜上,朱子對“義(yi) ”的界說綰合了“義(yi) ”之傳(chuan) 統訓詁的主要幾項意涵,如“義(yi) 者宜也”“義(yi) 者理也”以及“義(yi) ”之裁斷義(yi) ,並使這些意涵得到了理學化的表述。

 

二、“義(yi) ”之氣象:陰柔剛果、金秋肅殺

 

朱子以其理學話語綜合了先秦兩(liang) 漢以來“義(yi) ”的主要義(yi) 項,與(yu) 此同時,他對“義(yi) ”之所謂“意思”與(yu) “氣象”亦有不少描述。這些說法頗有助於(yu) 我們(men) 理解“義(yi) ”的意涵與(yu) 特色。《朱子語類》卷六論及“仁義(yi) 禮智等名義(yi) ”載:

 

問仁義(yi) 禮智體(ti) 用之別。曰:“自陰陽上看下來,仁禮屬陽,義(yi) 智屬陰;仁禮是用,義(yi) 智是體(ti) 。春夏是陽,秋冬是陰。隻將仁義(yi) 說,則‘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yi) 也。若將仁義(yi) 禮智說,則春,仁也;夏,禮也;秋,義(yi) 也;冬,智也。仁禮是敷施出來底,義(yi) 是肅殺果斷底,智便是收藏底。……正如《易》中道:‘立天之道,曰陰與(yu)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yu)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解者多以仁為(wei) 柔,以義(yi) 為(wei) 剛,非也。卻是以仁為(wei) 剛,義(yi) 為(wei) 柔。蓋仁是個(ge) 發出來了,便硬而強;義(yi) 便是收斂向裏底,外麵見之便是柔。”28

 

這裏的說法較為(wei) 龐雜,幾個(ge) 層次連帶講。其一,就體(ti) 用言,朱子認為(wei) ,“義(yi) 智是體(ti) ”,“仁禮是用”。要理解這個(ge) 說法,我們(men) 應當明白“體(ti) ”“用”是朱子用於(yu) 思考與(yu) 表達的底式,它本身不像道、理、仁、義(yi) 、禮、智等有實質義(yi) ,其用法亦較靈活。如朱子常見的說法是“性體(ti) 情用”,未發是性,已發是情,故他認為(wei) 仁義(yi) 禮智四德為(wei) 體(ti)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為(wei) 用。這裏就仁義(yi) 禮智中再分別體(ti) 用,則義(yi) 智是體(ti) ,仁禮是用,蓋因義(yi) 智是收藏收斂底,仁禮是敷施發出來底。所以,這裏的“體(ti) ”的實質含義(yi) 指的是收斂收藏,“用”的實質含義(yi) 指的是發用、敷施。其二,朱子又以春夏秋冬四季配仁義(yi) 禮智四德,“義(yi) ”與(yu) “秋”配,“智”與(yu) “冬”配,而秋冬之主要意象是萬(wan) 物之肅殺、收藏,故“義(yi) ”“智”是體(ti) ;與(yu) 此相對,“仁”與(yu) “春”配,“禮”與(yu) “夏”配,而春夏的主要意象是生長,故“仁”“禮”是用。若就陰陽而言,則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故“仁禮屬陽,義(yi) 智屬陰”。

 

然而,這個(ge) 說法與(yu) 《易傳(chuan) 》中所謂“立天之道,曰陰與(yu)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yu)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似有不合之處,因為(wei) 在《易傳(chuan) 》中,似乎是天道之陰陽、地道之柔剛對應人道之仁義(yi) ,即是說,與(yu) “義(yi) ”相對應的是陽、剛。但是,朱子認為(wei) 這種看法不對,他說:

 

仁禮屬陽,義(yi) 智屬陰。袁機仲卻說:“義(yi) 是剛底物,合屬陽;仁是柔底物,合屬陰。”殊不知舒暢發達,便是那剛底意思;收斂藏縮,便是那陰底意思。他隻念得“於(yu) 仁也柔,於(yu) 義(yi) 也剛”兩(liang) 句,便如此說。殊不知正不如此。

 

以氣之呼吸言之,則呼為(wei) 陽,吸為(wei) 陰,吸便是收斂底意。《鄉(xiang) 飲酒義(yi) 》雲(yun) :“溫厚之氣盛於(yu) 東(dong) 南,此天地之仁氣也;嚴(yan) 凝之氣盛於(yu) 西北,此天地之義(yi) 氣也。”29

 

西漢揚雄在其《法言.君子》中便據《易傳(chuan) 》之說雲(yun) “君子於(yu) 仁也柔,於(yu) 義(yi) 也剛”,南宋袁樞(字機仲)便附和此說,認為(wei) 義(yi) 是剛物,合當屬陽,仁是柔物,合當屬陰。朱子反對此說,其理由是,“仁是個(ge) 發出來了,便硬而強;義(yi) 便是收斂向裏底,外麵見之便是柔”,“舒暢發達,便是那剛底意思;收斂藏縮,便是那陰底意思”。朱子引《鄉(xiang) 飲酒義(yi) 》所謂“仁氣”“義(yi) 氣”之說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此所謂“仁氣”即是陽氣,所謂“義(yi) 氣”便是陰氣。可見,朱子反對傳(chuan) 統“義(yi) ”為(wei) 陽剛的看法而倡“義(yi) ”為(wei) 陰柔的觀點,其根本在於(yu) 他認為(wei) 收斂收藏是陰底意思。

 

朱子反對“於(yu) 義(yi) 為(wei) 剛”的俗見,但他有時也不免以“剛”說“義(yi) ”。《朱子語類》卷六載,吉甫問:“仁義(yi) 禮智,立名還有意義(yi) 否?”(朱子)曰:“說仁,便有慈愛底意思;說義(yi) ,便有剛果底意思。聲音氣象,自然如此。”為(wei) 了調和這兩(liang) 種至少是字麵上的自相矛盾,朱子以其體(ti) 用範疇提出了一種新的說法,即“仁體(ti) 剛而用柔,義(yi) 體(ti) 柔而用剛”30,其解釋是:“仁便有個(ge) 流動發越之意,然其用則慈柔;義(yi) 便有個(ge) 商量從(cong) 宜之義(yi) ,然其用則決(jue) 裂”,又舉(ju) 例說:“尋常人施恩惠底心,便發得易,當刑殺時,此心便疑。可見仁屬陽,屬剛;義(yi) 屬陰,屬柔。”31可知,其所謂“義(yi) 體(ti) 柔”是說義(yi) 有一個(ge) 商量從(cong) 宜之義(yi) ,“義(yi) 用剛”是說其一旦用則剛果決(jue) 裂。綜合其說,朱子的意思是,仁是發出來之物,舒暢調達,氣象為(wei) 陽剛,然其用則為(wei) 惻隱慈愛,氣象為(wei) 溫柔;義(yi) 是收斂之物,氣象為(wei) 陰柔,然其用則為(wei) 裁斷決(jue) 裂,氣象為(wei) 剛果。

 

“義(yi) ”之氣象為(wei) 收斂陰柔,但其用卻剛果決(jue) 裂,這與(yu) “義(yi) ”的另外一種意象即“金”相符。體(ti) 用、剛柔、陰陽而外,朱子用以五行範疇來說明四德之氣象,他說:“在天隻是陰陽五行,在人得之隻是剛柔五常之德。”又曰:“仁木,義(yi) 金,禮火,智水,信土。”32由於(yu) 朱子尊信孟子仁義(yi) 禮智四德之說,故他把“信”理解為(wei) 實有四德:“信是誠實此四者,實有是仁,實有是義(yi) ,禮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載四者。”33單就“義(yi) ”而言,朱子把它與(yu) 五行中“金”的意象相配。實際上,以五行範疇來論說五常之德,始於(yu)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董子便把“義(yi) ”與(yu) “金”相配:“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司徒尚義(yi) 。”《說文.金部》:“金,五色金也……凡金之屬皆從(cong) 金。”可知“金”之本意是各種帶有顏色的金屬,引申而言,由金屬冶煉出來的刀劍等亦可謂之“金”,所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便表明了這一點,故“金”亦帶有刀劍之意象。因此,朱子用多用刀劍來形容“義(yi) ”之用則剛果決(jue) 裂,茲(zi) 摘錄如下:

 

義(yi) 是個(ge) 毅然說話,如利刀著物。

 

義(yi) 如利刀相似,都割斷了許多牽絆。

 

義(yi) 如利刀相似,胸中許多勞勞攘攘,到此一齊割斷了。聖賢雖千言萬(wan) 語,千頭萬(wan) 項,然一透都透。如孟子言義(yi) ,伊川言敬,都徹上徹下。

 

“義(yi) ”字如一橫劍相似,凡事物到前,便兩(liang) 分去。“君子義(yi) 以為(wei) 質”“義(yi) 以為(wei) 上”“義(yi) 不食也”“義(yi) 弗乘也”“精義(yi) 入神,以致用也”,是此義(yi) 十分精熟,用便見也。34

 

根據容庚、龐樸等先生的研究,“宜”為(wei) “義(yi) ”之本字,“宜”“俎”同源同義(yi) ,“其本意為(wei) 殺,為(wei) 殺牲而祭之禮”。35實際上,“義(yi) ”之從(cong) 羊從(cong) 我的“我”部,本亦有殺的含義(yi) ,《說文.我部》:“我,施身自謂也……一曰古‘殺’字。”徐鍇曰:“從(cong) 戈者,取戈自持也。”可見,“義(yi) ”之“我”部中的“戈”旁本身即有刀劍和殺的含義(yi) 。朱子從(cong) 未從(cong) 文字訓詁上來考察“義(yi) ”之本義(yi) 為(wei) 殺,但是他用利刀來形容“義(yi) ”之含義(yi) 與(yu) 意象,無意中竟暗合了“義(yi) ”之本義(yi) ,或者說,這是“義(yi) ”之殺義(yi) 在後世“義(yi) ”的用法中的一個(ge) 潛存的體(ti) 現。當然,朱子在此並非強調“殺”的含義(yi) ,而是意在說明“義(yi) ”就像一把利刃一樣,可以斬斷許多牽絆,明辨道理,義(yi) 理精熟,做到是是非非,善善惡惡。這又與(yu) 前文所論“義(yi) ”的“裁斷”“裁製”義(yi) 相關(guan) 聯在一起。

 

三、義(yi) 之倫(lun) 理:等差之愛、善善惡惡

 

如前所言,就仁義(yi) 禮智四德之結構與(yu) 關(guan) 係而言,朱子繼承了二程“仁包(或統)四德”的觀念。前引朱子《仁說》對此有精要說明。在此基本結構中,我們(men) 又可從(cong) 朱子“義(yi) ”說中析出以“義(yi) ”為(wei) 中心的幾對關(guan) 係。在此方麵,朱子有三個(ge) 命題值得關(guan) 注,曰“義(yi) 者,仁之斷製”,曰“仁義(yi) 相反相成”,曰“義(yi) 包智”或“義(yi) 智相近”。下麵一一析之。

 

其一,義(yi) 者,仁之斷製。因為(wei) “仁包(或統)四德”,所以要完全理解“仁”的含義(yi) ,亦必須了解其他三德的含義(yi) ,故朱子說:

 

“仁”字須兼義(yi) 禮智看,方看得出。仁者,仁之本體(ti) ;禮者,仁之節文;義(yi) 者,仁之斷製;知者,仁之分別。猶春夏秋冬雖不同,而同出於(yu) 春:春則生意之生也,夏則生意之長也,秋則生意之成,冬則生意之藏也。36

 

這是朱子“仁包四德”說在仁義(yi) 禮智之名義(yi) 上的一個(ge) 體(ti) 現。仁是仁之本體(ti) ,而義(yi) 、禮、智三者從(cong) 屬於(yu) 仁,都是仁的某個(ge) 方麵的體(ti) 現,三者隻有通過“仁”才能得到界定。單就“義(yi) ”而言,朱子認為(wei) “義(yi) ”是“仁之斷製”。《禮記.禮運》雲(yun) :“義(yi) 者,藝之分、仁之節也;……仁者,義(yi) 之本也。”王文錦譯為(wei) :“義(yi) ,是對事理進行分辨、對愛心進行製約的原則;……仁是義(yi) 的根本。”37不難看出,朱子在此所表達的仁義(yi) 關(guan) 係與(yu) 《禮運》篇大略相同。

 

就其理論而言,朱子的重要哲學理論“理一分殊”便與(yu) 此有關(guan) ,它頗有助於(yu) 我們(men) 理解“義(yi) 者,仁之斷製”所要表達的倫(lun) 理實質。眾(zhong) 所周知,“理一分殊”是程(小程)朱理學的一個(ge) 重要哲學理論。程頤在《答楊時論<西銘>書(shu) 》中首先提出“理一分殊”的概念:“《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yi)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迷兼愛,至於(yu) 無父之極,義(yi) 之賊也。”38可見,“理一分殊”一開始便關(guan) 乎“仁”“義(yi) ”關(guan) 係,簡言之,“理一”對應者“仁”的觀念,指向普遍之愛;“分殊”對應者“義(yi) ”的觀念,指向等差之愛。在此,“分殊”體(ti) 現了對“理一”的節製。程頤認為(wei) ,墨氏“兼愛”缺乏分殊,其流弊是愛無差等而喪(sang) 失了“義(yi) ”的原則;與(yu) 墨家相反的是過分突出分殊,強調特殊之愛,其流弊是私欲勝而失卻了“仁”的原則。朱子讚同程子對張載《西銘》所做的“理一分殊”解釋,其《西銘解》雲(yun) :“蓋以乾為(wei) 父,以坤為(wei) 母,有生之類,無物不然,所謂‘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脈之屬,各親(qin) 其親(qin) ,各子其子,則其分亦安得不殊哉!一統而萬(wan) 殊,則雖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而不流於(yu) 兼愛之弊;萬(wan) 殊而一貫,則雖親(qin) 疏異情、貴賤異等,而不梏於(yu) 為(wei) 我之私。此《西銘》之大指也。”39朱子對“理一分殊”的討論,明確把“分殊”的觀念對應於(yu) “義(yi) ”,《朱子語類》卷九十八載朱子曰:

 

仁,隻是流出來底便是仁;各自成一個(ge) 物事底便是義(yi) 。仁隻是那流行處,義(yi) 是合當做處。仁隻是發出來底;及至發出來有截然不可亂(luan) 處,便是義(yi) 。且如愛其親(qin) ,愛兄弟,愛親(qin) 戚,愛鄉(xiang) 裏,愛宗族,推而大之,以至於(yu) 天下國家,隻是這一個(ge) 愛流出來;而愛之中便有許多等差。且如敬,隻是這一個(ge) 敬;便有許多合當敬底,如敬長、敬賢,便有許多分別……知得親(qin) 之當愛,子之當慈,這便是仁;至於(yu) 各愛其親(qin) ,各慈其子,這便是義(yi) 。40

 

在朱子哲學中,仁是愛之理,愛是仁之發用,如愛兄弟、愛親(qin) 戚、愛鄉(xiang) 裏、愛宗族乃至愛天下人等,都是仁之發用流行。在仁的發用流行過程中,愛兄弟、愛親(qin) 戚、愛鄉(xiang) 裏、愛宗族等又各自成一個(ge) 物事,這些愛的秩序截然不可亂(luan) (如愛兄弟親(qin) 戚甚於(yu) 愛鄉(xiang) 裏宗族等)而表現為(wei) 一定程度的等差之愛,這便是“義(yi) ”,故朱子又說:“理一而分殊,愛有差等,殊與(yu) 差等,品節之,卻屬體(ti) 。施之無不得宜,卻屬義(yi) 。”41可見,“義(yi) ”這裏所要表達的倫(lun) 理實質其實就是等差之愛的合理性,而等差之愛便是對仁愛流行發用的斷製。42

 

其二,仁義(yi) 之相反相成。“仁”“義(yi) ”之含義(yi) 與(yu) 意象具有對立的一麵,先秦時代已然,前引《易傳(chuan) 》的說法已蘊含了此種意思,《漢書(shu) .藝文誌》把這一點說得更明白:“(諸子十家)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yu) 義(yi) ,敬之與(yu) 和,相反而皆相成也。”龐樸先生便據此推斷並論證“仁主愛”“義(yi) 主恨”,仁義(yi) 相反相成。43龐先生的材料主要取自先秦兩(liang) 漢,很少涉及朱子。朱子亦經常“仁”“義(yi) ”對照來講,以彰顯兩(liang) 者含義(yi) 的對立。實際上,前文所引的一些話語已經表明了仁義(yi) 的對立含義(yi) ,這裏集中給予論述。朱子說:“天下之物,未嚐無對:有陰便有陽,有仁便有義(yi) ,有善便有惡,有語便有默,有動便有靜。然又卻隻是一個(ge) 道理。如人行出去是這腳,行歸亦是這腳。譬如口中之氣,噓則為(wei) 溫,吸則為(wei) 寒耳。”朱子明確說仁義(yi) 是相互對立的,又說仁義(yi) 是一個(ge) 道理,實際上表達了前引《漢書(shu) .藝文誌》所謂仁義(yi) “相反相成”的觀點。首先,我們(men) 看“仁”與(yu) “義(yi) ”相對立的一麵,朱子說:“仁,便是個(ge) 溫和底意思;義(yi) ,便是慘烈剛斷底意思。”44“生底意思是仁,殺底意思是義(yi) 。”45“以仁屬陽,以義(yi) 屬陰。仁主發動而言,義(yi) 主收斂而言。”朱子在討論人之氣稟與(yu) 氣質時說:“稟得木氣多,則少剛強;稟得金氣多,則少慈祥”,“人隻是一般人,厚於(yu) 仁而薄於(yu) 義(yi) ,有餘(yu) 於(yu) 禮而不足於(yu) 智,便自氣質上來。”46所有以上說法無不表明仁義(yi) 的對立性質,概言之,仁的含義(yi) 與(yu) 意象是生、溫和、慈祥、發用,義(yi) 的含義(yi) 與(yu) 意象是殺、慘烈、剛強、收斂,這兩(liang) 組意象無不體(ti) 現了仁義(yi) 相互對立的一麵。然而,根據朱子的理解,“仁”與(yu) “義(yi) ”乃是“一個(ge) 道理”。朱子說:“仁義(yi) 如陰陽,隻是一氣。陽是正長底氣,陰是方消底氣;仁便是方生底義(yi) ,義(yi) 便是收回頭底仁。……若識得陽,便識得陰;識得仁,便識得義(yi) 。識得一個(ge) ,便曉得其餘(yu) 個(ge) 。”47仁義(yi) 如陰陽,而陰陽隻是一氣,故仁義(yi) 亦隻是一個(ge) 道理。這裏朱子提出一個(ge) 對子,一是“仁便是方生底義(yi) ”,一是“義(yi) 便是收回頭底仁”。關(guan) 於(yu) 前者,《朱子語類》卷六載:“問:‘義(yi) 者仁之質?’曰:‘義(yi) 有裁製割斷意,是把定處,便發出許多仁來。如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把定處;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便是流行處。’”48朱子認為(wei) “義(yi) ”的含義(yi) 是裁斷而有所知止行止,此便會(hui) 發出仁來,譬如,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克己複禮,亦是裁斷知止處,而克己複禮為(wei) 仁,故義(yi) 是仁之質,亦可說仁是方生底義(yi) 。關(guan) 於(yu) 後者,可以理解為(wei) 前文所論“義(yi) 者,仁之斷製”,朱子也說“義(yi) 之嚴(yan) 肅,即是仁底收斂”,49表述容有異,意思則同,都表示義(yi) 是對仁的節製。

 

其三,“義(yi) 包智”或義(yi) 智相近。朱子弟子直卿雲(yun) :“《六經》中專(zhuan) 言仁者,包四端(疑“端”當為(wei) “德”)也;言仁義(yi) 而不言禮智者,仁包禮,義(yi) 包智。”50這是在“仁包四德”這一基本結構中的進一步細分。如果經典中隻講“仁”,則可視為(wei) 仁包四德;如果經典中“仁義(yi) ”並舉(ju) ,則可視為(wei) “仁包禮”,因為(wei) 禮為(wei) 仁之發;“義(yi) 包智”,因為(wei) 智為(wei) 義(yi) 之藏。這個(ge) 說法與(yu) 前文朱子所謂“仁禮是陽”“義(yi) 智是陰”是一致的,都把“仁—禮”視為(wei) 含義(yi) 相近或關(guan) 係更為(wei) 密切的一組,而把“義(yi) —智”視為(wei) 同樣關(guan) 係的另一組。朱子又說:“禮者,仁之發;智者,義(yi) 之藏。且以人之資質言之:溫厚者多謙遜,通曉者多刻剝。”51朱子在此用常人的氣質來說明禮為(wei) 仁之發、智為(wei) 義(yi) 之藏,比如,溫厚者(即仁者)多謙遜(即講禮),而通曉者(即智者)多刻剝(即義(yi) 斷恩絕),便表明了這一點。實際上“義(yi) —智”相近可追溯之孟子,孟子說“羞惡之心,義(yi)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chou) 上》),朱子《集注》:“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52善不善之別即是非之別也;實際上,義(yi) 與(yu) 不義(yi) 亦基本等同於(yu) 善與(yu) 不善,故“義(yi) ”“智”意涵確實相近,皆與(yu) 是非、善惡之分別判斷有關(guan) ,故朱子說:“善善惡惡為(wei) 義(yi) 。”53“義(yi) ”便是分別善與(yu) 惡,以善為(wei) 是,以惡為(wei) 非,故分別善惡的羞惡之心與(yu) 分別是非的是非之心實質意涵相同,故朱子“是是非非”與(yu) “善善惡惡”經常相提並論:“‘德無常師,主善為(wei) 師;善無常主,協於(yu) 克一。’上兩(liang) 句是教人以其所從(cong) 師,下兩(liang) 句是教人以其所擇善而為(wei) 之師。……‘協’字難說,隻是個(ge) 比對裁斷之義(yi) 。蓋如何知得這善不善,須是自心主宰得定始得。蓋有主宰,則是是非非、善善惡惡了然於(yu) 心目間,合乎此者便是,不合者便不是。”54概言之,“義(yi) 包智”或者“智者,義(yi) 之藏”表明了“義(yi) —智”意涵相近的一麵,“義(yi) ”“智”兩(liang) 德所表達的倫(lun) 理原則是善善惡惡、是是非非,亦即,以善為(wei) 是,以惡為(wei) 非,善惡、是非明分。

 

注釋: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99頁。
 
2程顥、程頤:《二程集》,上冊,中華書局2004年,第16頁。
 
3程顥、程頤:《二程集》,下冊,中華書局2004年,第697頁。
 
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朱子全書》(修訂本),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3冊,第3279頁。
 
5《朱子語類》卷八,《朱子全書》第14冊,第293頁。
 
6《朱子語類》卷二十七,《朱子全書》第15冊,都1003頁。
 
7《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8頁。
 
8朱璐在《朱子正義思想探析》(《哲學研究》2016年第4期)一文討論了朱子的正義思想,不過,其所謂“正義”是當代政治哲學中的“正義”概念,該文雖然對朱子“義”概念有所涉及,但其重點不在朱子“義”概念,而在於朱子的正義思想,而後者很多內容不必與朱子“義”說相關,而本文所要討論的朱子“義”說的很多內容亦非朱子正義思想所能涵括。
 
9《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62頁。
 
1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73頁。
 
11《朱子全書》第15冊,第1006頁。
 
12《朱子全書》第15冊,第1004—1005頁。
 
1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02頁。
 
1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01頁。
 
15《朱子語類》卷五十九載:問:“‘義之製’是裁製?”(朱子)曰:“是裁製。”見《朱子全書》第15冊,第1683頁。
 
16《朱子全書》第15冊,第1681頁。
 
17《朱子全書》第15冊,第1682頁。
 
18《朱子全書》第15冊,第1682—1683頁。
 
19《朱子全書》第15冊,第1683頁。
 
20《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0頁。
 
21《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50頁。
 
22《朱子語類》卷五十九,《朱子全書》第16冊,第1893頁。
 
23《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27頁。
 
24《朱子語類》卷九十五,《朱子全書》第15冊,第3184頁。
 
25《朱子語類》卷九十五,《朱子全書》第15冊,第3184頁
 
26《朱子語類》卷五十三,《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30頁。
 
27《朱子語類》卷九十七,《朱子全書》第17冊,第3271頁。
 
28《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5頁。
 
29《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5—246頁。
 
30《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8頁。
 
31《朱子全書》第14冊,第264頁。
 
32《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3頁。
 
33《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3頁。
 
34《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62—263頁。
 
35龐樸:《儒家辯證法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第23頁。
 
36《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9頁。
 
37王文錦:《禮記儀解》,上冊,中華書局2001年,第306頁。
 
38程顥、程頤:《二程集》,上冊,第609頁。
 
39《朱子全書》第13冊,第145頁。
 
40《朱子全書》第17冊,第3320頁。
 
4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石子重》,《朱子全書》第22冊,第1939頁。
 
42關於程朱哲學中“義”與“分殊”及“等差之愛”的關係,詳參拙文《普遍之愛與特殊之愛的統一如何可能——以宋明儒者仁義說為中心的考察》,《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43參龐樸《儒家辯證法研究》,“仁義”部分。
 
44《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50—251頁。
 
45《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6頁。
 
46《朱子語類》卷五十九,《朱子全書》第16冊,第1890、1892頁。
 
47《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64頁。
 
48《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64頁。
 
49《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63頁。
 
50《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5頁。
 
51《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62—265頁。
 
5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7頁。
 
53《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63頁。
 
54《朱子語類》卷七十九,《朱子全書》第17冊,第2696頁。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