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見】早期中國的“節義”觀念——以《列女傳·節義傳》為中心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10-21 10:05:02
標簽:《列女傳》、親假、親疏、節義
陳喬見

作者簡介: 陳喬(qiao) 見,男,西元一九七九年生,雲(yun) 南陸良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任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等,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倫(lun) 理學與(yu) 政治哲學,著有《義(yi) 的譜係:中國古代的正義(yi) 與(yu) 公共傳(chuan) 統》《公私辨:曆史衍化與(yu) 現代詮釋》《閑先賢之道》。

早期中國的“節義(yi) ”觀念

——以《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為(wei) 中心

作者:陳喬(qiao) 見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


摘要:古人即事以言理,通過對劉向《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中諸多傳(chuan) 主行事的分析,可以得知早期中國“節義(yi) ”觀念的三個(ge) 特征:一是在親(qin) 疏關(guan) 係中棄親(qin) (或己)保疏(假);二是在家國、公私關(guan) 係中,舍己或家人而為(wei) 君國;三是在家族倫(lun) 理的衝(chong) 突中善處夫婦之義(yi) 。籠統言之,“節”“義(yi) ”觀念多有類似之處,如臣死君(國)難等;析而言之,“節”意味著盡本分,“義(yi) ”則不止於(yu) 此,往往蘊涵著分外義(yi) 務的觀念,且“義(yi) ”隻適用於(yu) 非血緣關(guan) 係。由兩(liang) 漢至明清,正史《列女傳(chuan) 》漸失劉向體(ti) 例與(yu) 宗旨,“列女”嬗變為(wei) “烈女”,“節義(yi) ”蛻變為(wei) “節烈”。後世“節烈”專(zhuan) 責於(yu) 女性,“節”的觀念也變得狹隘愚陋;“節義(yi) ”本可通用於(yu) 男女,是值得讚賞和令人敬佩的,但亦不可普遍化。

 

關(guan) 鍵詞:《列女傳(chuan) 》;節義(yi) ;親(qin) 疏;親(qin) 假;公私;節烈;

 

作者簡介:陳喬(qiao) 見,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從(cong) 事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史研究。;

 

基金: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義(yi) 觀念研究”(14CZX021)的研究成果

 

“節義(yi) ”是中國古代比較常見的倫(lun) 理觀念,但其具體(ti) 內(nei) 涵卻並不那麽(me) 明晰。“節”“義(yi) ”作為(wei) 倫(lun) 理觀念由來久遠,“節義(yi) ”一詞早在東(dong) 周已經出現,但應該是劉向的《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使得“節義(yi) ”這一倫(lun) 理觀念流行起來。本文即以《節義(yi) 傳(chuan) 》為(wei) 素材,來考察和厘定早期中國的“節義(yi) ”觀念。筆者首先會(hui) 對“節”“義(yi) ”進行初步釋義(yi) ;然後分類考察《節義(yi) 傳(chuan) 》中諸多傳(chuan) 主的行事及其背後的理由,以及時人的評價(jia) ,從(cong) 而厘定“節義(yi) ”觀念的倫(lun) 理內(nei) 涵與(yu) 主要特征;最後勾勒“節義(yi) ”觀念在後世正史《列女傳(chuan) 》中的嬗變。

 

一、“節義(yi) ”初釋

 

“節”作為(wei) 一種倫(lun) 理觀念由來已久,《周易》已有“節”卦,卦辭雲(yun) :“節,亨。苦節不可貞。”[1](P.134)《周易·雜卦傳(chuan) 》雲(yun) :“節,止也。”[1](P.191)“止”的觀念,儒家經典常見,如《大學》雲(yun) :“止於(yu) 至善……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為(wei) 人臣,止於(yu) 敬;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為(wei) 人父,止於(yu) 慈;與(yu) 國人交,止於(yu) 信。”[2](PP.3-5)《周易·節卦·彖傳(chuan) 》所謂“當位以節”表達的也是這個(ge) 意思,不同分位之人有其相應之“節”,故此卦六三為(wei) “不節”,六四為(wei) “安節”,九五為(wei) “甘節”,上六為(wei) “苦節”。《周易》作為(wei) 行動指南,意在指導處在不同分位的人做其應當做之事。違背這種分位倫(lun) 理是為(wei) “不節”,安於(yu) 甘於(yu) 這種分位倫(lun) 理是為(wei) “安節”“甘節”;“節”而過度是為(wei) “苦節”,苦節不可長久。孔門少量言及“節”德,《論語·泰伯》載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lin) 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yu) ?君子人也!”皇侃《論語義(yi) 疏》:“國有大難,臣能死之,是臨(lin) 大節不可奪也。”[3](P.191)朱熹《論語集注》:“其才可以輔幼君、攝國政,其節至於(yu) 死生之際而不可奪,可謂君子矣。”又引程子曰:“節操如是,可謂君子矣。”[2](P.104)下文我們(men) 會(hui) 看到,臣死國難、保輔幼君等在《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中都有所體(ti) 現。

 

“義(yi) ”作為(wei) 一種倫(lun) 理觀念由來更久,其意涵更為(wei) 複雜。《說文·我部》:“義(yi) ,己之威儀(yi) 也。”段注引鄭司農(nong) 曰:“古者書(shu) 儀(yi) 但為(wei) 義(yi) ,今時所謂義(yi) 為(wei) 誼。”[4](P.633)按,此說前者是對的,後者卻是錯誤的,“義(yi) ”的本義(yi) 是威儀(yi) ,正義(yi) 、仁義(yi) 、節義(yi) 之“義(yi) ”實際上是由“宜”“義(yi) ”(義(yi) )兩(liang) 字和合而成:“宜”與(yu) “俎”同源同義(yi) ,本義(yi) 為(wei) 殺牲祭祀[5](PP.527-528),故得引申為(wei) 裁斷、裁製,又引申為(wei) 合宜、適宜。《釋名·釋言語》雲(yun) “義(yi) ,宜也。裁製事物,使合宜也”[6](P.47),可以說是對此的最佳解釋。“義(yi) ”(義(yi) )從(cong) 羊從(cong) 我,“從(cong) 羊者,與(yu) 善美同意”[4](P.633)。要之,綜合“宜”“義(yi) ”二字的“義(yi) ”的基本含義(yi) 有殺戮、裁斷、合宜、正義(yi) 、善美等。大概上古野蠻時代,不僅(jin) 殺牲祭祀,而且殺俘祭祀,俘為(wei) 外族之人,故“義(yi) ”一開始就多用於(yu) 無血緣關(guan) 係的外族。到了春秋時期,“義(yi) ”往往要求在大是大非麵前斬斷血親(qin) 關(guan) 係,衛國卿大夫石碏的“大義(yi) 滅親(qin) ”(《左傳(chuan) ·隱公四年》),以及居住秦國的墨家钜子腹的“忍所私以行大義(yi) ”(《呂氏春秋·去私》),都是為(wei) 了“大義(yi) ”而忍殺自己的親(qin) 子。“義(yi) ”的這一特征與(yu) 以“親(qin) 親(qin) ”為(wei) 其起源或出發點的“仁”(1)1大為(wei) 不同。如前提及,“義(yi) ”很早就由殺戮引申出合宜的含義(yi) ,“義(yi) 者宜也”(《中庸》)的常見訓詁也反映了這一點。“宜”就是合宜、合當、應當,當它特指倫(lun) 理時就是倫(lun) 理應當。至少自西周以來,“義(yi) ”的倫(lun) 理應當多與(yu) 分位倫(lun) 理相關(guan) ,《禮記·禮運》所謂“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yi) 、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yi) ”[7](PP.606-607)的說法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由於(yu) “節”與(yu) “義(yi) ”都有分位倫(lun) 理的含義(yi) ,故“節義(yi) ”很自然地得以組合成一個(ge) 複合倫(lun) 理概念。《說文》段注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說文》:“節(節),竹約也。”段注:“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引伸為(wei) 節省、節製、節義(yi) 字。”[4](P.189)考諸傳(chuan) 世文獻,先秦時期“節義(yi) ”連用已少量出現,如《國語·楚語上》載申叔時建議楚莊王教導太子的方法中就有“製節義(yi) 以動行之”;《管子·君臣上》雲(yun) “是以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守節義(yi)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chuan) 》載虞卿著有《節義(yi) 》等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到了西漢,“節義(yi) ”首見於(yu) 劉向編訂的著述中:一是《新序·節士》雲(yun) “君子謂能守節義(yi) ”,評論的是吳公子季劄不接受他不應得之王位的事;另一便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可以合理推測,由於(yu) 西漢末年大學者劉向對先秦前漢節義(yi) 之士的裒輯與(yu) 表彰,使得“節義(yi) ”觀念得到社會(hui) 的普遍重視,東(dong) 漢的開國君主光武帝即位後,“感悼姊沒於(yu) 亂(luan) 兵,追封諡元為(wei) 新野節義(yi) 長公主”[8](P.388),這大概是皇帝以“節義(yi) ”表彰女性的首例。《後漢書(shu) ·孝安帝紀》載皇帝詔曰“貞婦有節義(yi) 十斛,甄表門閭,旌顯厥行”(李賢注:“節謂誌操,義(yi) 謂推讓。”)[8](PP.153-154),似乎表彰貞婦節義(yi) 已是東(dong) 漢通則。除了官方表彰節義(yi) 外,學者亦多言之,東(dong) 漢王充著有《節義(yi) 》等篇,以譏刺“俗性貪進忽退,收成棄敗”(《論衡·自紀》),可惜與(yu) 虞卿的《節義(yi) 》一樣沒能流傳(chuan) 下來;但這至少說明,戰國兩(liang) 漢之際,已不斷有以“節義(yi) ”名篇的著作問世,而流傳(chuan) 下來的隻有本文所要討論的劉向《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1)2

 

章學誠有言:“古人未嚐離事而言理。”[9](P.1)對“節”“義(yi) ”的釋義(yi) 並不能讓我們(men) 充分理解究竟何為(wei) “節義(yi) ”,就此而言,劉向《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為(wei) 我們(men) 理解早期中國的“節義(yi) ”觀念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班固《漢書(shu) ·楚元王傳(chuan) 》載:“(劉)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之屬起微賤,逾禮製。向以為(wei) 王教由內(nei) 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詩》《書(shu) 》所載賢妃貞婦,興(xing) 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luan) 亡者,序次為(wei) 《列女傳(chuan) 》,凡八卷,以戒天子。”[10](PP.1520-1521)《列女傳(chuan) 》八卷分別為(wei) :“母儀(yi) 傳(chuan) ”“賢明傳(chuan) ”“仁智傳(chuan) ”“貞順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辯通傳(chuan) ”“孽嬖傳(chuan) ”“續列女傳(chuan) ”,除最後一卷外,前六卷名皆為(wei) 某種美德,第七卷則為(wei) 惡德。《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凡十五章,每章講述一位(有時兩(liang) 位)傳(chuan) 主的節義(yi) 行事,篇末多以“君子曰”做評論,最後劉向以“頌曰”的形式作總括和評論。所傳(chuan) 人物上起春秋,下迄西漢。第八卷《續列女傳(chuan) 》非劉向所作,為(wei) 後人所續,所載人物始於(yu) 東(dong) 周,迄於(yu) 東(dong) 漢,其中有四傳(chuan) 是“續節義(yi) ”,分別為(wei) “聶政姊”“王孫氏母”“王陵母”“漢馮(feng) 昭儀(yi) ”。(2)3本文主要通過對這些被列入《節義(yi) 傳(chuan) 》的女子之行事與(yu) 德行的分析,來理解早期中國(周秦兩(liang) 漢)的“節義(yi) ”觀念,並就後世正史的《列女傳(chuan) 》扼要勾勒此種觀念在後世的蛻變。

 

二、親(qin) 疏關(guan) 係中舍親(qin) 救疏(假)

 

筆者將《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以下凡引此書(shu) ,略去書(shu) 名)所傳(chuan) 人物行事分為(wei) 三個(ge) 類別加以論述,為(wei) 的是凸顯“節義(yi) ”觀念的一些典型特征。(3)4在《節義(yi) 傳(chuan) 》中故事類型最多的一種是在親(qin) 疏關(guan) 係中舍親(qin) 救疏,此種類型按行事主體(ti) 又可分為(wei) 三種情形:一是保姆或乳母舍親(qin) 子(或舍己)救主公;二是繼母舍親(qin) 子救假子;三是姑姊舍親(qin) 子救侄子。下文分別述之。

 

第一,關(guan) 於(yu) 保(乳)姆舍親(qin) 子(或舍己)救主公。《節義(yi) 傳(chuan) ·魯孝義(yi) 保》載:“孝義(yi) 保者,魯孝公稱之保母,臧氏之寡也。”所謂“義(yi) 保”就是行義(yi) 的保姆,後皆類此,不再贅詞。魯武公有三子:長子名“括”,中子名“戲”,少子名“稱”(即後來的魯孝公)。中子戲因周宣王之厚愛,得立為(wei) 太子,魯武公去世後,戲繼為(wei) 君,是為(wei) 魯懿公。長子括之子伯禦不服,犯上作亂(luan) ,殺魯懿公而自立,並欲殺公子稱。“義(yi) 保聞伯禦將殺稱,乃衣其子以稱之衣,臥於(yu) 稱之處,伯禦殺之。”公子稱乃得免。後十一年,魯人請周天子殺伯禦而迎請公子稱為(wei) 君,是為(wei) 魯孝公。“魯人高之,《論語》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其義(yi) 保之謂也。”劉向頌曰:“逃匿孝公,易以其子。保姆若斯,亦誠足恃。”作為(wei) 保姆,救護和保養(yang) 主人是她的本分所要求的,或者說是她應該盡的義(yi) 務。魯孝義(yi) 保之“義(yi) ”在於(yu) ,她在臨(lin) 危時刻犧牲親(qin) 子來換取她所保養(yang) 的公子性命,這在某種意義(yi) 上已屬超額義(yi) 務,故魯人高之,謂之“義(yi) 保”。

 

《節義(yi) 傳(chuan) ·魏節乳母》載:“魏節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殺魏王,盡誅魏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國曰:“得公子者賜金千鎰,匿之者罪至夷。”乳母與(yu) 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識之,勸說乳母交出公子。乳母曰:

 

夫見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棄義(yi) 者,亂(luan) 也。今持逆亂(luan) 而以求利,吾不為(wei) 也。且夫凡為(wei) 人養(yang) 子者,務生之,非為(wei) 殺之也。豈可利賞畏誅之故,廢正義(yi) 而行逆節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擒也。

 

乳母遂抱公子逃於(yu) 深澤之中,故臣以告秦軍(jun) ,秦軍(jun) 追,爭(zheng) 射之,乳母以身為(wei) 公子蔽,矢著身者數十,與(yu) 公子俱死。“秦王聞之,貴其守忠死義(yi) ,乃以卿禮葬之,祠以太牢,寵其兄為(wei) 五大夫,賜金百鎰。君子謂節乳母慈敦厚,重義(yi) 輕財。”劉向頌曰“守節執事,不為(wei) 利違”。要之,魏節乳母之“節(義(yi) )”在於(yu) :如她所言,她既為(wei) 公子乳母,則其本分就是保護公子性命,為(wei) 此,她冒著滅族的危險藏匿她所乳養(yang) 的魏公子,不為(wei) 利賞畏誅而出賣公子,不廢正義(yi) 以行逆亂(luan) 之事,最後她以身擋箭,與(yu) 公子俱死。值得指出的是,秦王聞之,並沒有族滅其昆弟,反而貴其能守忠死義(yi) ,禮讚有加。這表明,此種節義(yi) 觀念為(wei) 當時人所普遍認可,雖然他們(men) 可能處於(yu) 敵對狀態。在此,需要略加辨析的是,魯孝義(yi) 保稱“義(yi) ”而不稱“節”,魏節乳母稱“節”而不稱“義(yi) ”,蓋“節”僅(jin) 在於(yu) 盡本分,這可能要求犧牲自己,如節乳母所為(wei) ;而“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盡本分,還有盡分外義(yi) 務的特征,如義(yi) 保犧牲其親(qin) 子,犧牲親(qin) 子顯然不在她作為(wei) 保姆的本分之中,但是她的本分(保養(yang) 公子)有時卻要求她犧牲親(qin) 子,這就由“節”而進至“義(yi) ”了。

 

第二,關(guan) 於(yu) 繼母舍親(qin) 子救假子。《節義(yi) 傳(chuan) ·齊義(yi) 繼母》載:“齊義(yi) 繼母者,齊二子之母也。”當齊宣王時,有人打架鬥毆被殺於(yu) 道旁,官吏審訊當時在場的兄弟二人,二人皆謂乃己殺之,爭(zheng) 相接受誅罰。官吏、宰相、齊王皆不能斷。齊王認為(wei) 其母當知其二子之善惡,於(yu) 是讓宰相召而問之,其母泣而對曰殺其年少者,宰相有所疑惑,問其理由,其母對曰:

 

少者,妾之子也。長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時,屬之於(yu) 妾曰:“善養(yang) 視之。”妾曰:“諾。”今既受人之托,許人以諾,豈可以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諾邪!且殺兄活弟,是以私愛廢公義(yi) 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夫言不約束,已諾不分,何以居於(yu) 世哉!子雖痛乎,獨謂行何!

 

繼母說完泣下沾襟。宰相入言於(yu) 齊王,“王美其義(yi) ,高其行,皆赦不殺,而尊其母,號曰義(yi) 母”。君子謂“義(yi) 母信而好義(yi) ,潔而有讓”,劉向頌曰:“義(yi) 繼信誠,公正知禮,親(qin) 假有罪,相讓不已。吏不能決(jue) ,王以問母,據信行義(yi) ,卒免二子。”要之,齊義(yi) 繼母德行有二:其“義(yi) ”在於(yu) 舍親(qin) 子而保假子(丈夫前妻之子),其“信”在信守對丈夫的臨(lin) 終諾言,善養(yang) 前妻之子。二者即劉向所謂“據信行義(yi) ”。義(yi) 繼母說“殺兄活弟,是以私愛廢公義(yi) 也”,可知就血緣關(guan) 係而言,己之子為(wei) 親(qin) ,前妻之子為(wei) 疏;然就公私關(guan) 係而言,則己之子為(wei) 私,前妻之子為(wei) 公,舍私存公是為(wei) “義(yi) ”。

 

《節義(yi) 傳(chuan) ·珠崖二義(yi) 》載:“二義(yi) 者,珠崖令之後妻及前妻之女也。”西漢珠崖郡屬下有一縣令,縣令前妻有一女名“初”,年十三;後妻(繼母)有一子,年九歲。九歲小兒(er) 無意觸犯了海關(guan) 禁止攜帶珠子的法令,假女擔心繼母受罰,於(yu) 是對關(guan) 吏撒謊攬罪,而繼母也信以為(wei) 真,但又十分可憐假女,於(yu) 是亦對關(guan) 吏撒謊,自己承擔罪責。繼母與(yu) 假女爭(zheng) 相擔罪,皆涕泣不能自禁,哀慟旁人:

 

(關(guan) 吏)終日不能忍決(jue) ,乃曰:“母子有義(yi) 如此,吾寧坐之?不忍加文,且又相讓,安知孰是?”遂棄珠而遣之,既去,後乃知男獨取之也。君子謂二義(yi) 慈孝。《論語》曰:“父為(wei) 子隱,子為(wei) 父隱,直在其中矣。”若繼母與(yu) 假女推讓爭(zheng) 死,哀感旁人,可謂直耳!

 

要之,珠崖二“義(yi) ”,一是繼母舍己保護假女,二是假女舍己保護繼母。她們(men) 的義(yi) 行感動了關(guan) 吏,最終幸得赦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在此,作者引用《論語》“父子互隱,直在其中”的說法來說明繼母與(yu) 假女推讓爭(zheng) 死的行為(wei) ,不僅(jin) 為(wei) “義(yi) ”,而且可謂“直”。若從(cong) 二人皆撒謊而論,二人顯然不直,可見此所謂“直”的根本含義(yi) 是感情真摯。君子謂“二義(yi) 孝慈”,劉向頌曰“珠崖夫人,甚有母恩,假繼相讓,維女亦賢”,假女孝賢,繼母慈恩,不名“仁”“孝”而定性為(wei) “義(yi) ”,表明“義(yi) ”適用於(yu) 非血緣關(guan) 係的母子倫(lun) 理。

 

第三,關(guan) 於(yu) 姑姊舍親(qin) 子救侄子。《節義(yi) 傳(chuan) ·魯義(yi) 姑姊》篇載:“魯義(yi) 姑姊者,魯野之婦人也。”魯野之婦人在齊魯交戰中,攜帶己之子與(yu) 兄之子(侄子)逃亡,迫於(yu) 無奈,隻好放棄親(qin) 子而懷抱侄子逃命,齊將追之,問所棄者何,所抱者何?婦人如實以對,齊將問其故,婦人對曰:

 

己之子,私愛也。兄之子,公義(yi) 也。夫背公義(yi) 而向私愛,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則魯君不吾畜,大夫不吾養(yang) ,庶民國人不吾與(yu) 也。夫如是,則脅肩無所容,而累足無所履也。子雖痛乎,獨謂義(yi) 何?故忍棄子而行義(yi) ,不能無義(yi) 而視魯國。

 

齊將以為(wei) “山澤之婦人耳,猶知持節行義(yi) ,不以私害公,而況於(yu) 朝臣士大夫乎”,於(yu) 是引兵而還,齊君許之。魯君聞之,褒獎婦人,“號曰義(yi) 姑姊,公正誠信,果於(yu) 行義(yi) ”。劉向頌曰“棄子抱侄”“義(yi) 姑有節”。要之,魯野婦人之“義(yi) ”在於(yu) 舍親(qin) 而救侄子。魯野婦人與(yu) 時人都認為(wei) ,己之子為(wei) 私愛,兄之子為(wei) 公義(yi) ,故魯野婦人的行動是不以私愛廢公義(yi) 。觀魯野婦人自述行動的理由,主要是基於(yu) 某種心理感受,此即孟子所說的羞惡感,當然這種感受也依賴於(yu) 相應的道德氛圍,齊、魯君民都美其義(yi) ,便說明了這一點。

 

《節義(yi) 傳(chuan) ·梁節姑姊》篇載:“梁節姑姊者,梁之婦人也。”梁之婦人家中失火,己之子與(yu) 兄之子皆在其中,她想先救侄子,慌亂(luan) 中誤救出了己之子,卻找不到兄之子。她欲再次赴火,友人勸止,言其初心可貴,不必無謂犧牲。婦人曰:

 

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不義(yi) 之名,何麵目以見兄弟、國人哉!吾欲複投吾子,為(wei) 失母之恩,吾勢不可以生。

 

婦人遂赴火而死。君子謂“節姑姊潔而不汙”。劉向頌曰:“梁節姑姊,據義(yi) 執理。子侄同內(nei) ,火大發起。欲出其侄,輒得厥子。火盛自投,明不私己。”要之,梁節姑姊之“節義(yi) ”亦在於(yu) 舍己之子救兄之子,然而事與(yu) 願違。在恩(對己之子)、義(yi) (對兄之子)之間的張力中,此婦人既不能複投親(qin) 子於(yu) 火海,隻能自投火海,向世人表明她並非偏私親(qin) 子而為(wei) 不義(yi) 之事。同樣,此婦人所謂“被不義(yi) 之名,何麵目以見兄弟、國人”,亦表明驅動其行動的乃是類似羞惡的這樣一種心理感受。

 

我們(men) 再次看到“節”“義(yi) ”有所區別,同樣是舍親(qin) 子救侄子,或稱“義(yi) 姑姊”,或稱“節姑姊”,這是為(wei) 何?蓋魯義(yi) 姑姊在行動中確實做出了舍親(qin) 子救侄子的選擇,而梁節姑姊雖然有此動機,卻誤打誤撞救出了親(qin) 子,致使侄子死亡,她隻好自殺以明心誌。這讓我們(men) 看到,“節”多為(wei) 犧牲自己或自殺,“義(yi) ”則多為(wei) 犧牲親(qin) 人,雖然“節”也多關(guan) 乎行義(yi) 。顯然,自己選擇與(yu) 替人(往往是沒有選擇能力的人,如兒(er) 童等)選擇,自我犧牲與(yu) 犧牲親(qin) 人,這兩(liang) 類行動有著明顯的區別,後一類似乎更難。

 

以上所述六例,有兩(liang) 例是保(乳)母舍親(qin) 子或冒著滅族的危險救她們(men) 所保養(yang) 的公子,有兩(liang) 例是繼母舍親(qin) 子保護假子假女,有兩(liang) 例是姑姊舍親(qin) 子救侄子。她們(men) 都處在一種悲劇性的困境中,此即她們(men) 必須在血親(qin) 關(guan) 係與(yu) 非血親(qin) 關(guan) 係中做出選擇,她們(men) 都毫不猶豫地選擇舍棄與(yu) 自己有血親(qin) 關(guan) 係的人,保護或拯救與(yu) 自己並無血親(qin) 關(guan) 係的人。她們(men) (時人也)認為(wei) ,血親(qin) 關(guan) 係為(wei) 私,非血親(qin) 關(guan) 係為(wei) 公,她們(men) 不能以私愛廢公義(yi) 。眾(zhong) 所周知,儒家講“仁者人也,親(qin) 親(qin) 為(wei) 大”(《中庸》),高度肯定“親(qin) 親(qin) ”的根本性和首要性,如果根據“親(qin) 親(qin) ”原則,那麽(me) ,在血親(qin) 關(guan) 係與(yu) 非血親(qin) 關(guan) 係中,主體(ti) 應該選擇保護或拯救與(yu) 他們(men) 有血親(qin) 關(guan) 係的人才對。然而,在上述六例中的女性都選擇保護或拯救與(yu) 他們(men) 並無血親(qin) 關(guan) 係或相對疏遠的人,而且這被認為(wei) 是“義(yi) ”。可見,“仁”與(yu) “義(yi) ”處在某種對立的狀態,在不能兩(liang) 全的倫(lun) 理困境中,行“仁”是人之常情,行“義(yi) ”是人之高行。

 

三、家國公私中舍私為(wei) 公

 

中國傳(chuan) 統的“公”“私”概念往往是相對的,在親(qin) 疏關(guan) 係中,親(qin) 為(wei) 私,疏為(wei) 公;在家國關(guan) 係中,己與(yu) 家人為(wei) 私,君國為(wei) 公。上節所論的節義(yi) 主要體(ti) 現在親(qin) 疏關(guan) 係中的舍親(qin) 救疏,下麵我們(men) 將分析家國關(guan) 係中的舍家人或舍己為(wei) 君國的案例。這一情形也可分為(wei) 兩(liang) 類:第一類是君主的姬妃自己舍己為(wei) 君國,第二類是主體(ti) 敦促丈夫或兒(er) 子履行君臣之義(yi) 時舍己為(wei) 君國。

 

第一類是君主的姬妃自己舍己為(wei) 君國,或者不以家族私利廢君國公義(yi) 。《節義(yi) 傳(chuan) ·楚成鄭瞀》載:“鄭瞀者,鄭女之嬴媵,楚成王之夫人也。”起初,成王登台臨(lin) 後宮,宮人皆傾(qing) 觀,鄭瞀直行不顧,徐步不變。成王令其傾(qing) 顧,若其傾(qing) 顧,則許為(wei) 夫人,鄭瞀複不顧。成王又許賜千金以及封其父兄,鄭瞀依舊遂行不顧。於(yu) 是成王下台詢問其故,鄭瞀曰:

 

妾聞婦人以端正和顏為(wei) 容。今者大王在台上,而妾顧,則是失儀(yi) 節也。不顧,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後顧,則是妾貪貴樂(le) 利以忘義(yi) 理也。苟忘義(yi) 理,何以事王?

 

成王以為(wei) 善,遂立為(wei) 夫人。後來,成王將立公子商臣為(wei) 太子,問之於(yu) 令尹子上,子上認為(wei) 商臣“其人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成王又退而問於(yu) 夫人鄭瞀,鄭瞀認為(wei) 令尹言之有理,信可從(cong) 也。然成王終不聽,乃立之。商臣因此對令尹子上懷恨在心,借故譖子上而殺之。後來,成王又欲改立公子職,職為(wei) 商臣庶弟。鄭瞀退而與(yu) 其保母言曰:

 

吾聞信不見疑。今者王必將以職易太子,吾懼禍亂(luan) 之作也,而言之於(yu) 王,王不吾應,其以太子為(wei) 非吾子,疑吾譖之者乎?夫見疑而生,眾(zhong) 人孰知其不然?與(yu) 其無義(yi) 而生,不如死以明之。且王聞吾死,必寤太子之不可釋也。

 

鄭瞀遂自殺。保母以其言通於(yu) 成王,是時太子知王之欲廢己,遂興(xing) 師作亂(luan) ,圍王宮,成王遂自經。君子評價(jia) 曰:“非至仁,孰能以身誡。”劉向頌曰:“子瞀先識,執節有常。興(xing) 於(yu) 不顧,卒配成王。知商臣亂(luan) ,言之甚強。自嫌非子,以殺身盟(按:盟通明)。”要之,鄭瞀之“節義(yi) ”主要有三:一是行不失儀(yi) 節,不貪利(家族的富貴)忘義(yi) ;二是見疑於(yu) 王,恐蒙不義(yi) 之名,乃自殺以明誌;三是屍諫楚成王。

 

《節義(yi) 傳(chuan) ·楚昭越姬》載:“楚昭越姬者,越王句踐之女,楚昭王之姬也。”昭王燕遊,蔡姬在左,越姬參右,遊玩既歡,王乃言於(yu) 二姬,願與(yu) 子生死若此。蔡姬許從(cong) ,越姬則規諫楚王當勤於(yu) 政事,又曰:“且君王以束帛乘馬,取婢子於(yu) 弊邑,寡君受之太廟也,不約死。妾聞之諸姑:婦人以死彰君之善,益君之寵,不聞其以苟從(cong) 其暗死為(wei) 榮。妾不敢聞命。”越姬首先說明夫與(yu) 妻妾無約死之說,她認為(wei) ,若妻妾以死彰君之善,益君之寵,則可死;如果不論義(yi) 理之是非而苟且從(cong) 君之暗而死,則不敢從(cong) 命。昭王“敬越姬之言,而猶親(qin) 嬖蔡姬也”。過了二十五年,王救陳,二姬從(cong) 。王病在軍(jun) 中,周史謂其害可移於(yu) 將相,昭王以為(wei) 將相之於(yu) 孤猶股肱也,謂之不可。

 

越姬曰:“大哉君王之德!以是妾願從(cong) 王矣。昔日之遊,淫樂(le) 也,是以不敢許。及君王複於(yu) 禮,國人皆將為(wei) 君王死,而況於(yu) 妾乎!請願先驅狐狸於(yu) 地下。”王曰:“昔之遊樂(le) ,吾戲耳。若將必死,是彰孤之不德也。”越姬曰:“昔日妾雖口不言,心既許之矣。妾聞信者不負其心,義(yi) 者不虛設其事。妾死王之義(yi) ,不死王之好也。”遂自殺。……王薨於(yu) 軍(jun) 中,蔡姬竟不能死。

 

楚王臨(lin) 終改過遷善,越姬許殉,先自殺。楚王薨後,遊樂(le) 時許與(yu) 王同生死的蔡姬竟不能殉死。楚人以為(wei) “母信者其子必仁”,乃迎立越姬之子,是為(wei) 楚惠王。君子評價(jia) “越姬信能死義(yi) ”,劉向頌曰“越姬執禮,終獨死節”。要之,越姬的“節義(yi) ”在於(yu) 不苟從(cong) 夫君,以及死王之德義(yi) ,不死王之寵好。寵好為(wei) 私,德義(yi) 為(wei) 公,是越姬之“義(yi) ”在於(yu) 從(cong) 公不從(cong) 私。

 

《續列女傳(chuan) ·漢馮(feng) 昭儀(yi) 》載:“漢馮(feng) 昭儀(yi) 者,孝元帝之昭儀(yi) ,右將軍(jun) 、光祿勳馮(feng) 奉世之女也。”建昭中,皇上到虎圈觀鬥獸(shou) ,後宮皆從(cong) ,有熊逸出,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昭儀(yi) 皆驚走,馮(feng) 婕妤直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天子問婕妤:“人情皆驚懼,何故當熊?”對曰:“妾聞猛獸(shou) 得人而止,妾恐至禦坐,故以身當之。”元帝嗟歎,以此敬重焉。傅昭儀(yi) 等皆慚。君子引《論語》“見義(yi) 不為(wei) ,無勇也”來說明“昭儀(yi) 勇而慕義(yi) ”。要之,馮(feng) 昭儀(yi) 之“義(yi) 勇”在於(yu) 舍己救主君,盡管她得幸免。

 

第二類是妻妾或父母在促成或勸說丈夫或兒(er) 子履行君臣之義(yi) 中舍己為(wei) 公。《節義(yi) 傳(chuan) ·蓋將之妻》載:“(蓋將之妻),蓋之偏將丘子之妻也。”戎伐蓋,殺其君,令於(yu) 蓋群臣曰:“敢有自殺者,妻子盡誅。”丘子殉君國自殺,人救之,不得死。臣死君難,這是春秋時代的倫(lun) 理觀念,隻有了解這一點,才能了解戎人的命令與(yu) 丘子的自殺。丘子自殺未遂,其妻謂之“戰而忘勇,非孝也;君亡不死,非忠也”,欲其丈夫再次殉君。丘子以實告,又坦言擔心妻子受株連。

 

其妻曰:“吾聞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君死而子不死,可謂義(yi) 乎?多殺士民,不能存國而自活,可謂仁乎?憂妻子而忘仁義(yi) ,背故君而事強暴,可謂忠乎?人無忠臣之道、仁義(yi) 之行,可謂賢乎?《周書(shu) 》曰:‘先君而後臣,先父母而後兄弟,先兄弟而後交友,先交友而後妻子。’妻子,私愛也。事君,公義(yi) 也。今子以妻子之故,失人臣之節,無事君之禮,棄忠臣之公道,營妻子之私愛,偷生苟活,妾等恥之,況於(yu) 子乎!吾不能與(yu) 子蒙恥而生焉。”遂自殺。

 

丘子之妻一則引世人諺語,一則引《周書(shu) 》之言,說明先君臣後妻子以及“臣死君難”的大節,謂其丈夫乃不仁不義(yi) 不忠不賢之人,以丈夫私妻子而棄公義(yi) 為(wei) 恥,為(wei) 了避免給丈夫以口實,她先行自殺。君子謂“蓋將之妻潔而好義(yi) ”。劉向頌雲(yun) :“蓋將之妻,據節銳精,戎既滅蓋,丘子獨生,妻恥不死,陳設五榮,為(wei) 夫先死,卒遺顯名。”要之,蓋將之妻的“好義(yi) ”在於(yu) 她敦促丈夫殉君之難,其“潔”在於(yu) 恥其夫憂妻子而不能行忠義(yi) 。誠如蓋將之妻所言,妻子是私愛,事君是公義(yi) ;因此,“義(yi) ”的一大特征就是在家國公私衝(chong) 突中舍己為(wei) 君、舍家為(wei) 國。

 

《續列女傳(chuan) ·王孫氏母》載:“王孫氏之母者,齊大夫王孫賈之母也。”王孫賈年十五,事齊閔王,閔王見弑,國人不討賊。王孫母謂賈曰:“今汝事王,王出走,汝不知其處,汝尚何歸乎?”王孫賈乃入市中,而令百姓曰:“淖齒亂(luan) 齊國,弑閔王,欲與(yu) 我誅之者,袒右!”市人從(cong) 者四百人,與(yu) 之誅淖齒,刺而殺之。君子謂“王孫母義(yi) 而能教”。要之,王孫母之“義(yi) ”在於(yu) 曉喻其子“君臣之義(yi) ”,國君見弑,臣子理應奮不顧身起而討賊。從(cong) 王孫氏母的角度看,子是私愛,討賊為(wei) 公義(yi) ,不能因私愛而廢公義(yi) 。

 

《續列女傳(chuan) ·王陵母》篇載:“(王陵母),漢丞相、安國侯王陵之母也。”王陵初為(wei) 地方豪強,劉邦微賤時像事奉兄長一樣事奉他。及至劉邦起義(yi) ,王陵聚黨(dang) 數千追隨劉邦。楚漢之爭(zheng) 時,項羽抓獲王陵母親(qin) ,欲以此招降王陵。

 

陵母既而私送使者,泣曰:“為(wei) 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無以老妾故,懷二心。言妾已死也。”乃伏劍而死,以固勉陵。項羽怒,烹之。陵誌益感,終與(yu) 高祖定天下,位至丞相,封侯,傳(chuan) 爵五世。君子謂王陵母能棄身立義(yi) ,以成其子。……陵母之仁及五世矣。

 

王陵母之“義(yi) ”在於(yu) 以自殺的行動來成就兒(er) 子的君臣之義(yi) ,即事奉主君,不懷二心,避免陷其子於(yu) 不義(yi) 。母子,私也;君臣,公也。王陵母之“義(yi) ”亦含有不以私廢公。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評論者謂之“能棄身立義(yi) ”,後世的評論者則謂之“仁及五世”,這該如何理解?所謂“仁者人也,親(qin) 親(qin) 為(wei) 大”,從(cong) 長遠來看,王陵母之棄身行義(yi) 卻換來了王家傳(chuan) 爵五世,因此,對其家族而言,她的“義(yi) ”又表現出了“仁”的特征。這當然是由後果來推論,王陵母當時動機如何,恐不能如是推。

 

最後有一例不易歸類,姑附於(yu) 此加以討論。《節義(yi) 傳(chuan) ·魯秋潔婦》載:“潔婦者,魯秋胡子妻也。”魯人秋胡子納妻五日,即離家仕宦於(yu) 陳,五年乃歸。未至家,見路旁婦人采桑,秋胡子悅之,於(yu) 是下車調戲之,為(wei) 婦人所拒。秋胡子回到家,發現采桑婦人乃其妻也,秋胡子慚。

 

婦曰:“子束發辭親(qin) 往仕,五年乃還,當所悅馳驟揚塵疾至。今也乃悅路旁婦人,下子之裝,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泆,是汙行也。汙行不義(yi) 。夫事親(qin) 不孝則事君不忠,處家不義(yi) 則治官不理。孝義(yi) 並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見,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東(dong) 走,投河而死。

 

魯秋潔婦認定丈夫的行為(wei) ,一則忘母,是為(wei) 不孝;一則好色汙行,是為(wei) 不義(yi) 。麵對如此不孝不義(yi) 之夫君,她既不能苟從(cong) ,又不願改嫁,隻好自盡。君子謂其“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秋胡子婦之謂也”,劉向頌曰“妻執無二”“恥夫無義(yi) ”,前者體(ti) 現了“節”的德行,後者體(ti) 現了“潔”的德行。作者用“潔”而不用“義(yi) ”來形容此婦人之德行,蓋“義(yi) ”多半牽涉公私張力,要求舍私為(wei) 公,而“潔”則僅(jin) 為(wei) 涉己之德(潔身自好)。無疑,誠如篇名所示,這則故事重點在凸顯“(節)潔”這一德行;不過,在此仍有與(yu) 家國公私相關(guan) 者,此即魯秋潔婦由丈夫之不孝不義(yi) ,推論其事君不忠,治官不理。這也表明家國公私倫(lun) 理並非總是處於(yu) 衝(chong) 突中,也有可能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

 

四、家族倫(lun) 理衝(chong) 突中的為(wei) 妻之義(yi)

 

夫婦、父子(女)、長幼(兄弟姊妹)、妻妾、主奴等為(wei) 家族倫(lun) 理,其中,父子(女)、兄弟姊妹皆為(wei) 血親(qin) 關(guan) 係,關(guan) 乎仁恩孝友等德行;夫婦為(wei) 非血親(qin) 關(guan) 係,關(guan) 乎“義(yi) ”德;妻妾、主奴亦非血緣關(guan) 係,但關(guan) 乎“忠”德。當父子(女)與(yu) 夫婦、兄弟姊妹與(yu) 夫婦、妻妾主奴間關(guan) 係發生矛盾或衝(chong) 突時,作為(wei) 子女、妻、妾或姊娣(姐妹)的女性當如何自處?這一節我們(men) 便來分析在此處境中女性的“節義(yi) ”觀念。

 

第一,關(guan) 於(yu) 父女與(yu) 夫婦之間的矛盾與(yu) 衝(chong) 突。《節義(yi) 傳(chuan) ·晉惠懷嬴》載:“懷嬴者,秦穆公之女,晉惠公太子之妃也。”晉惠公的太子圉為(wei) 質於(yu) 秦,秦穆公以其女懷嬴妻之。過了六年,太子圉欲攜懷嬴私自逃歸晉國,這將懷嬴置於(yu) 兩(liang) 難之地。嬴氏曰:

 

子,晉太子也辱於(yu) 秦。子之欲去,不亦宜乎?雖然,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今吾不足以結子,是吾不肖也;從(cong) 子而歸,是棄君也;言子之謀,是負妻之義(yi) 也。三者無一可行。雖吾不從(cong) 子也,子行矣。吾不敢泄言,亦不敢從(cong) 也。

 

子圉遂逃歸。君子謂“懷嬴善處夫婦之間”。劉向頌曰:“晉圉質秦,配以懷嬴。圉將與(yu) 逃,嬴不肯聽。亦不泄言,操心甚平。不告所從(cong) ,無所阿傾(qing) 。”這裏牽涉到君父與(yu) 夫妻之間的兩(liang) 重關(guan) 係,懷嬴的選擇是既不從(cong) 夫,亦不向君父泄密,即所謂“善處夫婦之間”,“操心甚平”。要之,懷嬴之“義(yi) ”在於(yu) 不負為(wei) 妻之義(yi) 。

 

《節義(yi) 傳(chuan) ·京師節女》載:“京師節女者,長安大昌裏人之妻也。”其夫有仇人,欲報其夫而無門徑,聞其妻仁孝有義(yi) ,乃劫其妻之父,要挾其妻從(cong) 中刺探,協助仇人殺夫。

 

女計念不聽之則殺父,不孝;聽之,則殺夫,不義(yi) 。不孝不義(yi) ,雖生不可以行於(yu) 世。欲以身當之。

 

於(yu) 是此女佯裝承諾仇家,告知仇人丈夫臥處,夜半來殺,可輕易得手。她回家後差走丈夫,自己臥於(yu) 丈夫所處,致使仇人誤殺自己。“仇人哀痛之,以為(wei) 有義(yi) ,遂釋不殺其夫。”君子評價(jia) 曰:“節女仁孝,厚於(yu) 恩義(yi) 也。夫重仁義(yi) ,輕死亡,行之高者也。”又引《論語》“君子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釋之。劉向頌曰:“京師節女,夫仇父。要女間之,不敢不許。期處既成,乃易其所。殺身成仁,義(yi) 冠天下。”要之,京師節女以己之死,換來仁(對父之孝)義(yi) (對夫之義(yi) )兩(liang) 全;其“節義(yi) ”在於(yu) 舍己救夫,其“仁恩(孝)”在於(yu) 舍己救父。這再次表明“節義(yi) ”這一德行適用於(yu) 夫婦倫(lun) 理而不適用於(yu) 父子(女)這一血親(qin) 倫(lun) 理。

 

第二,關(guan) 於(yu) 兄弟姊妹與(yu) 夫婦之間的倫(lun) 理衝(chong) 突。《節義(yi) 傳(chuan) ·代趙夫人》載:“代趙夫人者,趙簡子之女,襄子之姊,代王之夫人也。”趙簡子去世後,趙襄子誘殺了代君,然後迎其姐回趙國。

 

夫人曰:“吾受先君之命,事代之王,今十有餘(yu) 年矣。代無大故,而主君殘之。今代已亡,吾將奚歸?且吾聞之,婦人執義(yi) 無二夫。吾豈有二夫哉?欲迎我何之?以弟慢夫,非義(yi) 也。以夫怨弟,非仁也。吾不敢怨,然亦不歸。”遂泣而呼天,自殺於(yu) 靡笄之地。

 

代趙夫人認為(wei) ,以弟弟之故而怠慢丈夫,這是不義(yi) ;以丈夫之故而怨恨弟弟,這是不仁。一邊是夫婦之義(yi) ,一邊是姐弟之情;一邊是“義(yi) ”,一邊是“仁”,在此兩(liang) 難處境中,代趙夫人唯嚎泣呼天而自殺。君子謂其“善處夫婦之間”,劉向頌“姊引義(yi) 理,稱說節禮”。要之,趙代夫人之“義(yi) ”關(guan) 乎夫婦倫(lun) 理,其“節”在於(yu) 她所謂“婦人執義(yi) 無二夫”。

 

《節義(yi) 傳(chuan) ·郃陽友娣》載:“友娣者,郃陽邑任延壽之妻也。字季兒(er) ,有三子。”季兒(er) 兄季宗與(yu) 其夫延壽爭(zheng) 葬父事,延壽與(yu) 其友田建陰殺季宗。田建獨坐死,延壽會(hui) 赦,語其妻曰“汝殺我而已。”

 

季兒(er) 曰:“殺夫不義(yi) ,事兄之仇亦不義(yi) 。”延壽曰:“吾不敢留汝,願以車馬及家中財物盡以送汝,聽汝所之。”季兒(er) 曰:“吾當安之?兄死而仇不報,與(yu) 子同枕席而使殺吾兄,內(nei) 不能和夫家,又縱兄之仇,何麵目以生而戴天履地乎!”延壽慚而去,不敢見季兒(er) 。季兒(er) 乃告其大女曰:“汝父殺吾兄,義(yi) 不可以留,又終不複嫁矣。吾去汝而死,善視汝兩(liang) 弟。”遂以繈自經而死。馮(feng) 翊王讓聞之,大其義(yi) ,令縣複其三子而表其墓。君子謂友娣善複兄仇。

 

友娣名季兒(er) ,所謂“友娣”,就是具有友德的妹妹,古時“友”德適用於(yu) 兄弟姊妹間。在此事例中,季兒(er) 的兄長季宗為(wei) 丈夫任延壽所殺害,被殺的起因竟是丈夫與(yu) 兄長爭(zheng) 葬父事不和,蓋西漢時期,標榜以孝治天下,且舉(ju) 孝廉是選拔官吏的製度之一,故有女婿與(yu) 兒(er) 子爭(zheng) 葬父事。不過,這一起因非關(guan) 主題,《禮記·曲禮上》雲(yun) :“父之仇,弗與(yu) 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季兒(er) 由是處在一種兩(liang) 難之地,即她所謂“殺夫不義(yi) ,事兄之仇亦不義(yi) ”;她又自責,事夫不能和其家,又縱兄之仇,然她又不能改嫁,竟無安身之所。在這樣一些觀念的合力下,她最終隻能選擇自經而死。君子謂其“善複兄仇”,劉向頌曰:“季兒(er) 樹義(yi) ,夫殺其兄。欲複兄仇,義(yi) 不可行。不留不去,遂以自殃。”以今觀之,我們(men) 很難認同所謂“善複兄仇”這一評價(jia) ,但在兄娣(關(guan) 乎“友”德)與(yu) 夫婦(關(guan) 乎“義(yi) ”德)的倫(lun) 理衝(chong) 突中,她的自殺確屬無可奈何之舉(ju) 。

 

第三,關(guan) 於(yu) 媵妾之於(yu) 正妻與(yu) 媵妾之於(yu) 男主人之間的倫(lun) 理衝(chong) 突。《節義(yi) 傳(chuan) ·周主忠妾》載:“周主忠妾者,周大夫妻之媵妾也。”媵妾是隨正妻陪嫁過去的侍女。男主人號主父,自衛仕於(yu) 周,二年將歸。其妻淫於(yu) 鄰人,恐主父覺,其淫者憂之。其妻計謀以毒酒害夫。主父至,其妻囑媵妾取毒酒進獻主父。

 

媵婢心知其毒酒也,計念進之則殺主父,不義(yi) ;言之又殺主母,不忠。猶與(yu) ,因陽僵覆酒,主父怒而笞之。既已,妻恐媵婢言之,因以他過笞,欲殺之。媵知將死,終不言。

 

妻欲謀害男主人,媵婢不忍害之,又不願出賣主母,隻好自己受委屈,險些致死。幸虧(kui) 主父弟聞其事,具以告主父,主父驚,乃免媵妾,而笞殺其妻。“主父高其義(yi) ,貴其意,將納以為(wei) 妻”,媵妾辭曰:“主辱而死,而妾獨生,是無禮也;代主之處,是逆理也。無禮逆禮(按:疑當作“理”),有一猶愈,今盡有之,難以生矣。”欲自殺。主聞之,乃厚幣而嫁之,四鄰爭(zheng) 娶之。君子謂“忠妾有仁厚”,劉向頌其“慈惠有序”“忠全其主”。在此,正妻與(yu) 媵妾類似主奴關(guan) 係,媵妾對正妻負有“忠”的義(yi) 務;而媵妾與(yu) 男主人既是主奴關(guan) 係又是夫婦關(guan) 係,前者對應的倫(lun) 理是“忠”,後者對應的倫(lun) 理是“義(yi) ”,如他所言“殺主父為(wei) 不義(yi) ”。要之,此媵妾之“義(yi) ”在於(yu) 冒死以救男主人,其“節”不在於(yu) 不改嫁,而在於(yu) 守本分,不逆禮。

 

最後一例僅(jin) 關(guan) 乎姊妹兄弟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姑附於(yu) 此加以討論。《續列女傳(chuan) ·聶政姊》載:“(聶政姊),齊勇士聶政之姊也。”聶政母既終,獨有姊在。聶政為(wei) 嚴(yan) 仲子所雇傭(yong) ,刺殺了韓相俠(xia) 累,他恐禍及其姊,因自毀麵容而死。韓人暴其屍於(yu) 市,購問以千金,莫知為(wei) 誰。

 

姊曰:“弟至賢,愛妾之軀。滅吾之弟名,非弟意也。”乃之韓,哭聶政屍,謂吏曰:“殺韓相者,妾之弟,軹深井裏聶政也。”亦自殺於(yu) 屍下。晉、楚、齊、衛聞之曰:“非獨聶政之勇,乃其姊者,烈女也。”君子謂聶政姊仁而有勇,不去死以滅名。

 

聶政姊之“仁”“勇”在於(yu) ,不惜以死來彰顯弟弟的名譽,時人謂之“烈女”。這也是《列女傳(chuan) 》和《續列女傳(chuan) 》中被冠為(wei) “烈女”的唯一一例。值得注意的是,此篇用“仁”“勇”“烈”來形容聶政姊之美德,卻不用“義(yi) ”,這也表明“義(yi) ”不適用於(yu) 血緣關(guan) 係(在此是姊弟關(guan) 係)倫(lun) 理。此篇視為(wei) “續節義(yi) ”其實有些牽強。

 

五、餘(yu) 論:從(cong) “節義(yi) ”到“節烈”的蛻變

 

讓我們(men) 再次回到劉向《列女傳(chuan) 》中的“德目”,有“母儀(yi) ”“賢明”“仁智”“貞順”“節義(yi) ”“辯通”六類,顯然,除了“母儀(yi) ”和“貞順”為(wei) 女性德行外,其餘(yu) 諸種德行皆通男女而言。不過,“節義(yi) ”與(yu) 其餘(yu) 德行亦有所不同,因為(wei) “節義(yi) ”多與(yu) 分位倫(lun) 理相關(guan) ,因此,除了共同適用於(yu) 男女的節義(yi) 外,還有專(zhuan) 屬於(yu) 不同分位女性的節義(yi) 。如前所析,“節義(yi) ”這一倫(lun) 理觀念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親(qin) 疏關(guan) 係中舍親(qin) (己)救疏;二是家國公私關(guan) 係中舍己或家人為(wei) 君國、不以私利廢公義(yi) ;三是家族倫(lun) 理衝(chong) 突中善處夫婦之義(yi) 。顯然,這三點皆可通男女而言,隻不過《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專(zhuan) 門記載了如此行事的女性而已。誠如劉向《節義(yi) 傳(chuan) ·小序》所言:“惟若節義(yi) ,必死無避。好善慕節,終不背義(yi) 。誠信勇敢,何有險詖?義(yi) 之所在,赴之不疑。”這是“節義(yi) ”德行的基本特征。

 

但就夫婦之義(yi) 而言,《節義(yi) 傳(chuan) 》中有一種觀念需要特別指出,即趙代婦人所謂的“婦人執義(yi) 無二夫”、魯秋潔婦的“不改嫁”、楚昭越姬之“死節殉君”,這些行為(wei) 更多地體(ti) 現了“終不更二”(《貞順傳(chuan) ·小序》)、“適人之道,壹與(yu) 之醮,終身不改”(《貞順傳(chuan) ·蔡人之妻》)、“婦人之道,壹而已矣”(《貞順傳(chuan) ·黎莊夫人》)、“婦人之義(yi) ,一往而不改,以全貞信之節”(《貞順傳(chuan) ·梁寡高行》)等“貞順”之“貞”的特征(1)5,她們(men) 的自殺也都體(ti) 現了“烈”的特征。誠如學者指出,《列女傳(chuan) 》之《節義(yi) 傳(chuan) 》中的這些“貞烈傳(chuan) ”與(yu) 《貞順傳(chuan) 》(人數約占全書(shu) 的1/10)為(wei) 後世正史《列女傳(chuan) 》專(zhuan) 門表彰節烈、貞烈埋下了病灶。[11](《前言》,P.25)

 

讓我們(men) 勾勒下這一嬗變的過程。劉向首編《列女傳(chuan) 》,隨後《後漢書(shu) 》《晉書(shu) 》《魏書(shu) 》《北史》《隋書(shu) 》《舊唐書(shu) 》《新唐書(shu) 》《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等,都設有《列女傳(chuan) 》。[11](《前言》,PP.23-24)南朝宋人範曄《後漢書(shu) ·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詩》《書(shu) 》之言女德尚矣。若夫賢妃助國君之政,哲婦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風,貞女亮明白之節,則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鹹漏焉。故自中興(xing) 以後,綜其成事,述為(wei) 《列女篇》。……餘(yu) 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zhuan) 在一操而已。”[8](P.1879)唐人房玄齡等人編修《晉書(shu) ·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一操可稱,一藝可紀,鹹皆撰錄,為(wei) 之傳(chuan) 雲(yun) 。”[12](P.1673)北齊人魏收《魏書(shu) ·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若乃明識列操,文辯兼該,聲自閨庭,號顯列國,子政集之於(yu) 前,元凱編之於(yu) 後,隨時綴錄,代不乏人。今書(shu) 魏世可知者為(wei) 《列女傳(chuan) 》。”[13](P.1339)由此可知,範曄、魏收、房玄齡等人所著有關(guan) 兩(liang) 漢魏晉南北朝的《列女傳(chuan) 》,基本沿襲了劉向《列女傳(chuan) 》取材甚廣、不專(zhuan) 一操的特征。

 

唐代開官修正史之先河,而《列女傳(chuan) 》取材亦為(wei) 之一變。唐人魏徵等編修《隋書(shu) ·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婦人之德,雖在於(yu) 溫柔,立節垂名,鹹資於(yu) 貞烈。溫柔,仁之本也;貞烈,義(yi) 之資也。非溫柔無以成其仁,非貞烈無以顯其義(yi) 。”[14](P.1207)傳(chuan) 末又以“史臣”身份評價(jia) 雲(yun) :“夫稱婦人之德,皆以柔順為(wei) 先,斯乃舉(ju) 其中庸,未臻其極者也。”[14](P.1216)我們(men) 前文所論《列女傳(chuan) ·節義(yi) 傳(chuan) 》篇所載人物,行事主體(ti) 多處在一種倫(lun) 理困境中,但也有以喜劇結局的,行義(yi) 主體(ti) 並非一定得自殺方可免於(yu) 此兩(liang) 難困境,盡管也有死得很“烈”的,何況儒家以中庸為(wei) 至德,不鼓勵極端行為(wei) ;然而,此篇所論專(zhuan) 門表彰貞烈,以為(wei) 非貞烈無以顯其義(yi) ,又以為(wei) 中庸未臻其極。唐人李延壽等編《北史·列女傳(chuan) ·小序》幾乎全抄《隋書(shu) 》而踵其調。後晉人劉昫《舊唐書(shu) ·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女子稟陰柔之質,有從(cong) 人之義(yi) 。前代誌貞婦烈女,蓋善其能以禮自防。至若失身賊庭,不汙非義(yi) ;臨(lin) 白刃而慷慨,誓丹衷而激發;粉身不顧,視死如歸,雖在壯夫,恐難守節,窈窕之操,不其賢乎!其次梁鴻之妻,無辭偕隱,共薑之誓,不踐二庭,婦道母儀(yi) ,克彰圖史,又其長也。”[15](PP.3493-3494)這是以貞烈為(wei) 第一等德行,以其餘(yu) 為(wei) 次等。北宋歐陽修《新唐書(shu) ·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女子之行,於(yu) 親(qin) 也孝,婦也節,母也義(yi) 而慈,止矣。……唐興(xing) ,風化陶淬且數百年,而聞家令姓窈窕淑女,至臨(lin) 大難,守禮節,白刃不能移,與(yu) 哲人烈士爭(zheng) 不朽名,寒如霜雪,亦可貴矣。今采獲尤顯行者著之篇,以緒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懿雲(yun) 。”[16](P.4446)歐陽修羅列了女性的諸種角色及其相應之德行,雖然他不以貞烈為(wei) 第一等德行,但也強調“與(yu) 哲人烈士爭(zheng) 不朽名”的貞烈德行。

 

宋、遼、金史,皆元人脫脫主編,《宋史·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女子生長環堵之中,能著美行垂於(yu) 汗青,豈易得哉。故曆代所傳(chuan) 列女,何可棄也?考宋舊史得列女若幹人,作《列女傳(chuan) 》。”[17](P.10451)這裏沒有言及取材標準,觀此傳(chuan) 所載,雖多義(yi) 烈輩,但不限於(yu) 貞烈。《遼史·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lun) 。與(yu) 其得烈女,不若得賢女。天下而有烈女之名,非幸也。……遼據北方,風化視中土為(wei) 疏。終遼之世,得賢女二,烈女三,以見人心之天理有不與(yu) 世道存亡者。”[18](P.1003)《金史·列女傳(chuan) ·小序》亦雲(yun) :“若乃嫠居寡處,患難顛沛,是皆婦人之不幸也。一遇不幸,卓然能自樹立,有烈丈夫之風,是以君子異之。”[19](P.1873)由此可知,元人脫脫等編《宋史》《遼史》《金史》之《列女傳(chuan) 》,賢女、烈女皆有所選。關(guan) 於(yu) 貞烈,作者以為(wei) 非婦人之幸也,雖然異之高之,但言外之意不必鼓勵。明人宋濂《元史·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元受命百餘(yu) 年,女婦之能以行聞於(yu) 朝者多矣,不能盡書(shu) ,采其尤卓異者,具載於(yu) 篇。其間有不忍夫死,感慨自殺以從(cong) 之者,雖或失於(yu) 過中,然較於(yu) 苟生受辱與(yu) 更適而不知愧者,有間矣。故特著之,以示勸勵之義(yi) 雲(yun) 。”[20](PP.2997-2998)這是題材不限一操,亦不以貞烈為(wei) 第一等(因失於(yu) 過中),但仍特別勸勵節烈的意思。

 

清人張廷玉等編修的《明史·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劉向傳(chuan) 列女,取行事可為(wei) 鑒戒,不存一操。範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獨貴節烈也。魏、隋而降,史家乃多取患難顛沛、殺身殉義(yi) 之事。蓋挽近之情,忽庸行而尚奇激,國製所褒,誌乘所錄,與(yu) 夫裏巷所稱道,流俗所震駭,胥以至奇至苦為(wei) 難能。而文人墨客往往借倜儻(tang) 非常之行,以發其偉(wei) 麗(li) 激越跌宕可喜之思,故其傳(chuan) 尤遠,而其事尤著。”[21](P.5149)《明史》雖為(wei) 張廷玉等人奉詔官修,但實際上全靠黃宗羲弟子萬(wan) 斯同[22](P.111),此段議論甚精,當為(wei) 萬(wan) 氏所言。萬(wan) 氏指出劉向《列女傳(chuan) 》不存一操向專(zhuan) 貴節烈的嬗變及其原因。此書(shu) 又雲(yun) :“明興(xing) ,著為(wei) 規條,巡方督學歲上其事。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烏(wu) 頭綽楔,照耀井閭,乃至僻壤下戶之女,亦能以貞白自砥。其著於(yu) 實錄及郡邑誌者,不下萬(wan) 餘(yu) 人,雖間有以文藝顯,要之節烈為(wei) 多。嗚呼!何其盛也。豈非聲教所被,廉恥之分明,故名節重而蹈義(yi) 勇歟!”[21](P.5149)可知,明朝官方上下頗為(wei) 鼓勵提倡節烈貞潔,導致的一個(ge) 結果就是列女中節烈為(wei) 多。在此方麵,清承明製,變本加厲,《清史稿·列女傳(chuan) ·小序》雲(yun) :“清製,禮部掌旌格孝婦、孝女、烈婦、烈女、守節、殉節、未婚守節,歲會(hui) 而上,都數千人。軍(jun) 興(xing) ,死寇難役輒十百萬(wan) ,則別牘上請。捍強暴而死,爰書(shu) 定,亦別牘上請,皆謹書(shu) 於(yu) 實錄。”[23](P.14020)雖然《清史稿·列女傳(chuan) 》所選有“賢母、孝女、孝婦、賢婦、節婦、貞婦、貞女、烈婦義(yi) 行”等不同類別,但我們(men) 卻看不到通用於(yu) 男女的“仁智”“辯通”等德行,而且,要之其中節烈貞潔為(wei) 多。總之,明清兩(liang) 代,官方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大力鼓勵和表彰節烈貞潔,使得明清兩(liang) 代節烈、貞烈現象頗為(wei) 興(xing) 盛。

 

章學誠在《文史通義(yi) ·答甄秀才論修誌第二書(shu) 》論及“列女宜分傳(chuan) 例”亦雲(yun) :“列女名傳(chuan) ,創於(yu) 劉向……然後世史家所謂列女,則節烈之謂,而劉向所敘,乃羅列之謂也。”[9](P.964)章氏一語道出了中國古代兩(liang) 千多年女性倫(lun) 理從(cong) “節義(yi) ”到“節烈”、從(cong) “列女”到“烈女”的蛻變。如上所論,這種蛻變在明清兩(liang) 代達到了頂峰,這也是清代思想家戴震所批評的“以理殺人”的現實背景。民國承晚清遺俗,此種現象仍十分常見。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界對此觀念與(yu) 習(xi) 俗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和徹底的清算。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魯迅以“唐俟”筆名在《新青年》(1918年)發表的《我之節烈觀》一文,魯迅首先對中國曆史上的“節烈”現象和特征做了總結:“‘節烈’這兩(liang) 個(ge) 字,從(cong) 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過‘節士’‘烈士’的名稱。然而現在的‘表彰節烈’,卻是專(zhuan) 指女子,並無男子在內(nei) 。據時下道德家的意見來定界說:大約‘節’是丈夫死了,決(jue) 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裏愈窮,她便‘節’得愈好。‘烈’可是有兩(liang) 種:一種無論已嫁未嫁,隻要丈夫死了,她也跟著自盡;一種是有強暴來汙辱她的時候,設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殺,都無不可。這也是死得愈慘愈苦,她便烈得愈好。”[24](P.184)然後他對此倫(lun) 理觀念的不合理、不道德做了分析和批判,因於(yu) 此文無關(guan) ,茲(zi) 不贅述。拿魯迅對“節烈”的總結與(yu) 《節義(yi) 傳(chuan) 》中的“節義(yi) ”觀念做比較,我們(men) 會(hui) 發“義(yi) ”不見了,隻剩下“節”與(yu) “烈”了,且“節”也變味了;此外,各種親(qin) 疏、家國、公私、家族等錯綜複雜的倫(lun) 理衝(chong) 突也沒了,“節烈”也隻是夫婦一倫(lun) 中女子之節烈。這確實是曆史之不幸,女子之不幸。

 

魯迅所描寫(xie) 的專(zhuan) 責於(yu) 女性的“節烈”觀念毫無疑問應當被視為(wei) 陋俗而拋棄,那麽(me) 通用於(yu) 男女的“節義(yi) ”又當如何評價(jia) ?西方近代以來的規則倫(lun) 理學(如功利主義(yi) 和義(yi) 務論)把行為(wei) 的“對”(right,或譯正確)與(yu) “錯”(wrong,或譯錯誤)視為(wei) 倫(lun) 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但是,誠如當代美德倫(lun) 理學對規則倫(lun) 理學的批評中指出,有的行為(wei) 尤其是在一些棘手的道德困境中,無論如何選擇,都很難說所選行為(wei) 是“正確的”或者說是“錯誤的”,即便是所謂“正確”的選擇,也可能會(hui) 產(chan) 生諸如遺憾、懊悔、內(nei) 疚等道德剩餘(yu) 物;而且,在行為(wei) 指南和行為(wei) 評價(jia) 之間也存在著差異。[25](PP.48-54)以此視域反觀劉向《節義(yi) 傳(chuan) 》中的那些女性的行事及其背後的理由,我們(men) 可以說她們(men) 是值得讚賞的、是可敬佩的(關(guan) 乎行為(wei) 評價(jia) ),但很難說這些行為(wei) 是絕對正確的或者說是可普遍化的(關(guan) 乎行為(wei) 指南)。

 

參考文獻
 
[1]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皇侃:《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4]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容庚:《金文編》(第4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7]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8]範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9]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0]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1]張濤:《列女傳譯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12]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3]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4]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5]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7]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8]脫脫等:《遼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9]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0]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1]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23]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24]唐俟:《我之節烈觀》,載張寶明主編:《〈新青年〉百年典藏·社會教育卷》,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
 
[25]羅薩琳德·赫斯特豪斯:《美德倫理學》,李義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
 
注釋
 
1如《國語·晉語一》雲:“愛親之謂仁。”《中庸》雲:“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2後世正史中有不少關於“節義”人物故事的記載,但以為篇名的隻有魏收編撰的《魏書·節義傳》、李延壽編修的《北史·節義傳》,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而成。
 
3參“續列女傳”目錄,載張濤《列女傳譯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4本文所引《列女傳》文字,皆據張濤《列女傳譯注》,不另出注,引文標點有時有所改變。為了簡省文字,除了直接引文外,敘事部分的間接引文亦多據原文稍加改寫而成。
 
5魯秋潔婦恥其夫不義亦不改嫁,越姬不死楚王之寵好,都表明她們並不苟“順”。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