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著《孔孟大義今詮》出版暨自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0-05-07 16:44:07
標簽:孔孟大義今詮
李景林

作者簡介:李景林,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河南南陽人,吉林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等。著有《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教養(yang) 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yi) 今詮》等。

 

孔孟大義(yi) 今詮

李景林 著

孔學堂書(shu) 局2019年版

(郭齊勇主編《孔學堂文庫》係列)

 

【作者簡介】

 

李景林,男,1954年11月生,河南南陽人,哲學學士、碩士,曆史學博士。曾任吉林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學院教授,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儒學、道家哲學、中國文化。主要著作有《教養(yang) 的本原》、《教化的哲學》、《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yi) 今詮》、《教化儒學續說》等,在海內(nei) 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yu) 篇。曾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吉林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優(you) 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hui) 科學優(you) 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優(you) 秀成果三等獎等多種教學科研獎勵。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學術研究項目。

 

【內(nei) 容簡介】

 

孔孟之學是儒學形成、發展並不斷返本開新的思想軸心。本書(shu) 圍繞心性論、性情論、德性論、性與(yu) 天道論、心物關(guan) 係論、王道論等思想論域展開孔孟思想之大義(yi) 微言,結合出土與(yu) 傳(chuan) 世文獻,勾勒孔孟之間思想發展演進的學理脈絡,凸顯並揭示了思孟之學的核心觀念及其思想內(nei) 涵。本書(shu) 綜論孔孟大義(yi) ,其內(nei) 容還廣涉儒學宗教性、人道精神、道德精神、文化認同及其當代性重建等重要理論話題。秉承孔子所創“述而不作”的學術傳(chuan) 統,本書(shu) 之“今詮”,亦以述為(wei) 主;不過,此“不作”,乃是儒家思想創生並活在當下之基本的方式和途徑。作者一貫強調儒學的“教化”特質,歸宗作為(wei) “教化”的儒學,正是本書(shu) 於(yu) “不作”中提挈儒學綱維、轉化其於(yu) 當下生活之點睛一筆。

 

【自序】

 

孔子據“性與(yu) 天道”本原一體(ti) 觀念所創仁學學說,經孔子後學至孟子的踐行與(yu) 思想演進,形成了一個(ge) 大致完備的思想係統。它不僅(jin) 規定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方向,而且成為(wei) 後世儒學之注焉不滿、酌焉不竭的天府義(yi) 海和思想動源。

 

中國国际1946伟德有一個(ge) 源遠流長的詮釋傳(chuan) 統,每代的儒者並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著力於(yu) 推翻一個(ge) 體(ti) 係以建立一個(ge) 新的體(ti) 係,而是著眼於(yu) 經典意義(yi) 係統的重建,以麵對時代的問題,因應當下的生活,由此形成具有當代意義(yi) 的思想論域和義(yi) 理係統。其立言方式,乃表現為(wei) 一種“述而不作”、不立之立之特點。此“不作”、“不立”,重在學術、思想、文化之生命整體(ti) 性和生生的連續性,其詮釋原則,取自傳(chuan) 統而非由外至,故能使孔孟之大義(yi) 精神,生生日新,切中當下生活,構成為(wei) 每一時代社會(hui) 精神生活的一種活的思想和文化傳(chuan) 統。此“不作”、“不立”之方,其功亦宏矣!

 

現代以來,西方學術文化處於(yu) 話語霸權的強勢地位,因此,納入西方學術的概念框架似乎成了中國傳(chuan) 統国际1946伟德現代轉型的一個(ge) 必經之路。民國初年的整理國故運動,即以中國傳(chuan) 統學術為(wei) 一種無係統的客觀資料,而用西方現代的學科模式和學術規範對之進行分類研究,以形成現代意義(yi) 的學科體(ti) 係,儒學亦被納入到西方“哲學”的概念框架中來進行研究。這一研究方法,實代表了中國當代學術研究的一個(ge) 一般傾(qing) 向。與(yu) 中國古代學術的立言方式不同,這種研究方法,其立意在“創作”。它對於(yu) 中國當代學術體(ti) 係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yi) ,但也產(chan) 生了很大的問題。此一“創作”,乃以古學為(wei) 無生命之客觀資料和過去時意義(yi) 之知識,其“創作”之原則與(yu) 概念模式悉由外“拿來”。由此,中國學術、文化既失其主體(ti) 性,亦無由關(guan) 聯切合於(yu) 社會(hui) 生活。近百年來中國學術文化之建設缺乏原創性因而收效甚微,其原因要在於(yu) 此。今欲救此失,重振儒學和中華文明為(wei) 一當代性的活的文化精神,借資先儒先哲“不作”“不立”之詮釋傳(chuan) 統,乃一種可能之途徑;且吾也魯鈍,學力不逮,於(yu) 孔孟大義(yi) ,無能有“作”,唯“述”而已。是本書(shu) 所為(wei) 題曰“今詮”者也。

 

我平日習(xi) 學旨趣,要在於(yu) 斯,今乃因以選取平日習(xi) 作25篇,裒為(wei) 此集,題其名曰《孔孟大義(yi) 今詮》。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即拈出“教化”一觀念來詮釋孔孟儒家哲學,故取《教化——儒學的精神特質》一文代作本書(shu) 緒論,以明此義(yi) 。

 

孔學堂書(shu) 局啟動《孔學堂文庫》出版計劃,承蒙不棄,經郭齊勇教授推薦,丁羽先生邀我參加此項計劃,使我的一部分習(xi) 作能以一種專(zhuan) 題的形式芹獻於(yu) 讀者,這是我要在此特別表示感謝的。

 

我因眼疾手術,近期內(nei) 不便讀寫(xie) 。我的學生程旺博士於(yu) 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幫我整理編輯此書(shu) ,並在本書(shu) 的格局、編目、選題思路等方麵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在這裏,我要向他表達我由衷的謝意!

 

李景林

2017年冬謹識於(yu) 北師大勵耘九樓寓所

 

【目錄】

 

代緒論:教化——儒學的精神特質

 

孔 子 大 義(yi)

 

孔子“聞道”說新解

孔子性、命、天道思想新論

論《周易》對“道”的表述方式

論孔子的仁學思想

正德性與(yu) 興(xing) 禮樂(le) ——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論內(nei) 涵及其方法學意義(yi)

孔子“述、作”之義(yi) 與(yu) 文化的繼承性

 

孔 孟 之 間

 

簡帛文獻與(yu) 孔子後學思想之內(nei) 轉趨勢

論《大學》以修身為(wei) 本的心物關(guan) 係學說

論《中庸》的方法論與(yu) 性命思想

思孟五行說與(yu) 思孟學派

倫(lun) 理原則與(yu) 心性本體(ti) ——儒家“仁內(nei) 義(yi) 外”與(yu) “仁義(yi) 內(nei) 在”說的內(nei) 在一致性

帛書(shu) 《五行》慎獨說小議

 

孟 子 大 義(yi)

 

論孟子的人性概念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機製

論“可欲之謂善”

德性良知之先天實存基礎——孟子“養(yang) 浩然之氣”說之本體(ti) 論意義(yi)

愛的張力——孟子的“辟楊墨”與(yu) 儒家仁愛觀念的理論內(nei) 涵

論儒家的王道精神——以孔孟為(wei) 中心

 

孔 孟 大 義(yi)  綜 論

 

義(yi) 理的體(ti) 係與(yu) 信仰的係統——考察儒家宗教性問題的一個(ge) 必要視點

聽覺與(yu) 時間意識的先在性——儒家“聞而知之者聖”命題的形上學意蘊

忠恕之道不可作積極表述論

“民可使由之”說所見儒家人道精神

儒家道德精神之過去、現在與(yu) 未來

本虛而實——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