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立華作者簡介:楊立華,男,西曆一九七一年生,黑龍江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匿名的拚接:內(nei) 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氣本與(yu) 神化:張載哲學述論》《郭象〈莊子注〉研究》《宋明理學十五講》等。 |
楊立華著《一本與(yu) 生生——理一元論綱要》出版暨緒言
書(shu) 名:《一本與(yu) 生生:理一元論綱要》
作者:楊立華
出版社: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作者簡介】
楊立華,1971年3月生於(yu) 黑龍江省。1998年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wei)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表性著作有:《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氣本與(yu) 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等。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是對朱子理學思想體(ti) 係的當代闡釋和重構。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的現代詮釋,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學術方向。既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取得的豐(feng) 厚積累,為(wei) 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基礎。當然,如何用現代漢語的哲學概念,接續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思想深度、重現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思辨內(nei) 涵,將傳(chuan) 統的中國哲學思想轉變成當代意義(yi) 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現代漢語梳理傳(chuan) 統哲學的文本脈絡、概念關(guan) 聯,通過“翻譯”和解釋將“理”、“氣”等傳(chuan) 統哲學概念嵌入到現代漢語的哲學文本當中,始終是一個(ge) 有待克服的難題。基於(yu) 這樣的考慮,本書(shu) 在語言和寫(xie) 作範式兩(liang) 個(ge) 方麵,都做了新的嚐試。
在結構安排上,本書(shu) 基本依照《太極圖說》的論述次第展開。第一至第三章關(guan) 注的是本體(ti) 論問題,第四至第六章是有關(guan) 心性問題的討論,第七至第九章則著眼於(yu) 儒家價(jia) 值的現代闡釋和論證。最後一章“一本”,是對理一元論體(ti) 係建構中的要點的疏釋和總結。
作為(wei) 對兩(liang) 宋道學思理的接續,本書(shu) 對於(yu) 北宋五子及朱子的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實體(ti) 與(yu) 生生、理氣關(guan) 係、心性關(guan) 係、德性之知與(yu) 聞見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當代漢語的習(xi) 見概念做了解析性的闡發和論證性的思考。而理一元論的取向,則是基於(yu) 對朱子《太極圖說解》的體(ti) 係化思考的深入理解。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本書(shu) 可以被看作對朱子的《太極圖說解》的現代轉寫(xie) 。出於(yu) 理一元論體(ti) 係的完整性的要求,本書(shu) 關(guan) 注的隻是作為(wei) 體(ti) 係的必要環節的關(guan) 鍵問題,至於(yu) 相關(guan) 問題的更為(wei) 充分的展開,則不在這一寫(xie) 作的考慮當中。
理一元論體(ti) 係的建構,當然是哲學上的努力。但作為(wei) 接續兩(liang) 宋儒家哲學的思考的努力,它同時也是哲學史的寫(xie) 作。由於(yu) 體(ti) 係化寫(xie) 作並不是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主要形式,所以,即使像朱子這樣的偉(wei) 大哲學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重要的體(ti) 係環節有語焉不詳的地方。這一狀況使得本書(shu) 在某些問題的討論上,引入了其他哲學家、甚至是非儒家傳(chuan) 統的哲學家的論證和思考,以補足體(ti) 係建構的某些缺失的環節。當然,這些表麵上看並非儒家哲學的思想要素的引入,並不能影響本書(shu) 的儒家哲學的基本取向。事實上,為(wei) 儒家價(jia) 值找尋當代哲學的表達形態和理論基礎,正是本書(shu) 的立言宗旨。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誠體(ti) 與(yu) 生生
一、對變化的恒常性的論證
二、使永恒變化得以可能的世界模式
三、分別間的相互作用問題
四、生生不已或永恒變化意味著差異的不斷產(chan) 生
五、對中國哲學史上相關(guan) 問題開展的回顧
六、有無永恒質料的問題
七、程子、朱子對張載太虛概念的批判
八、總結
第二章 無獨必有對
一、主動與(yu) 被動
二、有限與(yu) 無限
三、時間與(yu) 空間
四、體(ti) 與(yu) 用
五、聚與(yu) 散
六、始與(yu) 終
七、虛與(yu) 實
八、形式與(yu) 質料
九、道與(yu) 器
第三章 萬(wan) 物化生
一、邵子對萬(wan) 物化生的思考
二、作為(wei) 質料的形式
三、能動的形式與(yu) 純形式
四、能動的形式與(yu) 生命
五、心靈
六、關(guan) 於(yu) “心即理”的討論
七、質料主義(yi) 的問題
第四章 心統性情
一、構成心靈的諸要素
二、心與(yu) 性的分別
三、人之性與(yu) 萬(wan) 物之性
四、論寂與(yu) 感
五、性、情之別與(yu) 時間性
六、情與(yu) 知
七、基礎的情緒
八、四端與(yu) 七情:分化了的情緒或情感
九、欲的問題
十、誌與(yu) 意
十一、思與(yu) 慮
十二、自與(yu) 我
第五章 德性之知與(yu) 聞見之知
一、用與(yu) 生存境域的展開
二、感官
三、經驗中的時間與(yu) 空間
四、用的關(guan) 聯
五、語言和文字
六、對經驗世界的認知
七、用與(yu) 經驗知識的產(chan) 生
八、知識的專(zhuan) 門化
九、經驗知識的確定性
十、心靈的自我認知
十一、心靈的自我實現與(yu) 德性之知
第六章 成己成物
一、再論自與(yu) 我
二、欲求與(yu) 權利
三、自我實現中的他者
四、對主觀經驗的超越:以莊子為(wei) 例
五、論感
六、論自愛
七、論憂
八、忠誠
九、服從(cong)
十、犧牲
十一、嫉妒
十二、冷漠
十三、背叛
十四、顛覆
十五、沉淪
十六、禮俗
十七、政治
十八、曆史
第七章 中論
一、天人之辨
二、心知第一:時間與(yu) 空間
三、心知第二:情緒與(yu) 情感
四、心知第三:思
五、應然與(yu) 自然
六、知與(yu) 無知
七、為(wei) 什麽(me) 要“允執厥中”
八、中之用
九、敬畏與(yu) 和樂(le)
十、中與(yu) 正
第八章 仁說
一、天地之心
二、盡心與(yu) 知性
三、“性相近也”
四、“為(wei) 仁由己”
五、“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
六、“繼之者善也”
七、“心之德,愛之理”
八、仁義(yi) 陰陽
九、仁包四德
第九章 四德
一、價(jia) 值與(yu) 風俗
二、創造
三、節製
四、公正
五、開明
第十章 一本
一、理一元論的關(guan) 鍵
二、理氣
三、體(ti) 用
四、心性
五、形神
六、內(nei) 外
七、生死
附錄:朱子理氣動靜思想的再探討
【緒言】
作為(wei) 漢語哲學的一次當代的努力,本書(shu) 嚐試接續程子“自明吾理”的路向,以思辨的方式為(wei) 中國價(jia) 值重建形上學基礎。之所以采用體(ti) 係化的論述形式,是因為(wei) 本書(shu) 對兩(liang) 宋道學的繼承基於(yu) 這樣的認識:雖然兩(liang) 宋道學主要經典的著述形態都不是嚴(yan) 格結構化的,但其思想的邏輯展開卻自有其完成度極高的體(ti) 係。在今天這樣一個(ge) 價(jia) 值確信缺失的時代,如何以更具説服力的理論形態重述中國哲學的基本洞見,至少是當代漢語哲學亟需麵對的課題之一。體(ti) 係化的論述形式,同時也著力於(yu) 呈顯中國哲學的論證品格。一直以來,傳(chuan) 統的中國哲學更多地被強調為(wei) 境界形態、體(ti) 證或功夫形態以及理論直覺形態的,這樣的做法雖然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中國哲學的風格和意味,但同時也將其思辨性過度地降低了。透過看似零散的平實論述,深入其內(nei) 在的思理和論證,是中國哲學研究需要始終關(guan) 注的。
複現理一元論是本書(shu) 寫(xie) 作的初衷。以當代漢語和體(ti) 係化的形態,重新表述朱子《太極圖說解》的哲學建構,是我的立意所在。在具體(ti) 的寫(xie) 作中,時時體(ti) 會(hui) 到的思理和表達的巨大差距,使我明白這一哲學的努力隻能是對朱子的偉(wei) 大哲學的笨拙臨(lin) 寫(xie) 。當然,如果能夠透過這種差距使讀者窺見先哲所達至的思的高度,並由此對中國固有的哲學和思想生起更強烈的信心和敬意,那麽(me) ,這裏的努力也就有了其粗率形態本身無法承載的價(jia) 值。
兩(liang) 宋道學傳(chuan) 統將世界理解為(wei) 一個(ge) 生生不已的過程,對於(yu) 這一點,既有的研究已經做了相當充分地闡發。然而,生生何以能夠不已,或者說,變化之永恒不變是如何可能的,這一關(guan) 鍵問題卻被整體(ti) 上忽視了。僅(jin) 從(cong) 經驗上事物間相互作用(或氣的聚散)的無限出發,而不能揭示出其中的概念的必然性,是無法構成有說服力的哲學論說的。以這一問題為(wei) 線索,生生變化的無限性和普遍性才能得到具體(ti) 而深入的理解。生生變化如果是普遍和無限的,那麽(me) ,在一切存有層麵上必定都有永不停息的變化。由此出發,我們(men) 將會(hui) 發現很多一直以來被認為(wei) 是無可置疑的哲學概念,比如質料,成了全無根據的多餘(yu) 的假設。因為(wei) ,如果不在基礎的物質材料的意義(yi) 上理解質料這個(ge) 概念,那麽(me) ,這個(ge) 概念就完全是沒意義(yi) 的;而如果質料是最基礎的物質材料,則在這個(ge) 層麵上生生變化是無所施加的,也就是說,在最基礎的物質材料的層麵,變化停止了。中國哲學中的氣的概念,如果包涵基礎的物質材料的內(nei) 涵,那麽(me) ,也就等於(yu) 否定了變化的普遍性;而如果抽去其基礎物質材料的內(nei) 涵,那氣的概念中就隻有普遍的變化這一個(ge) 內(nei) 涵了。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理可以被理解為(wei) 是普遍變化本身,氣則是普遍變化的具體(ti) 體(ti) 現,理和氣本質上是統一的。
由於(yu) 本書(shu) 的價(jia) 值論指向,人的心靈問題不得不成為(wei) 一元論建構的重點。我們(men) 將心靈理解為(wei) 理本體(ti) 在個(ge) 體(ti) 存有層麵上的最高實現。之所以說是最高的實現,是因為(wei) 心靈雖是個(ge) 體(ti) 性的,但卻有其根本的無限性和主動性。心、性之別,是理一元論必須麵對的關(guan) 鍵問題。在這裏,我們(men) 將性理解為(wei) 心靈維持其自身同一的傾(qing) 向。而心靈的自身同一,也就是其根本的無限性和主動性的保持。心的思慮、籌劃等能動作用,其實隻是維持其自身同一的傾(qing) 向的具體(ti) 體(ti) 現而已。性並不在心的能動作用之外。
應然是心靈維持其自身同一傾(qing) 向的具體(ti) 落實。心靈有自主設定目標的傾(qing) 向和可能。無論是設定的目標還是達成目標的方式,都具有合當如此的形式。然而,心靈確定的合當如此卻並不能必然地達到。由此,就產(chan) 生了應然與(yu) 必然不相統一的印象。然而這一印象,實出於(yu) 對必然的誤解。事實上,經驗知識中的規律的必然性是無法證明的。具體(ti) 存有間的聯係其實隻是規律性的關(guan) 聯,並沒有絕對的必然性。必然性隻存在於(yu) 以心靈的無限性和主動性為(wei) 基礎的自主決(jue) 斷當中。換言之,隻有在心靈決(jue) 定要按照其確定的應然來決(jue) 斷時,才有真正意義(yi) 上的必然。這是應然與(yu) 必然統一的一個(ge) 方麵。心靈有決(jue) 定合當如此的傾(qing) 向,這種傾(qing) 向是理本體(ti) 在心靈中的體(ti) 現,是心靈的不得不然。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應然與(yu) 必然也是統一的。
語言的處境是哲學思考的根本境域。與(yu) 佛典翻譯的累積之漸在隋唐時期將漢語的思辨強度推至巔峰一樣,近代西方經典的譯述也極大地拓展了現代漢語思想的疆界。侈談佛教對宋學的所謂影響,近代以來相熏成風。不察立言宗旨、思理統緒之異,捕風捉影,造歧說以耀博學,於(yu) 修辭立誠之述作本義(yi) 相去遠矣。外在的思想對比,往往非但不能揭示出不同思想傳(chuan) 統間的承轉關(guan) 聯,反倒會(hui) 成為(wei) 深入理解每一傳(chuan) 統的障礙。若能跳出思想內(nei) 涵、論述形態的比附,著眼於(yu) 語言的境域和品格,則隋唐佛教的發展為(wei) 宋學的成就提供了具有更高的思辨可能性的表達空間,則是確鑿無疑的。本書(shu) 之所以選擇當代漢語的習(xi) 成語匯展開論述,而盡可能避免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的直接使用,就是出於(yu) 對當代漢語的基本處境的理解。盡量使用已經融入當代漢語當中,並且構成了人們(men) 日常思想經驗的要素的概念,同時也就意味著將自己的哲學努力視為(wei) 當代漢語的思辨能力的一次彰顯和檢驗。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本書(shu) 為(wei) 了更具分析性地揭示“理”、“氣”等中國哲學概念的觀念內(nei) 涵,將西方哲學語境中習(xi) 見的形式和質料轉借為(wei) 具體(ti) 思辨展開的結構性概念。這就不可避免地使擁有西方哲學研究背景的讀者會(hui) 不自覺地將其還原到“四因說”的語脈當中,從(cong) 而忽視掉相似的概念下潛藏著的思理的異質。我們(men) 這裏所説的質料,指的是構成具體(ti) 存有的材料性要素;而形式,則是指材料性要素的結構性關(guan) 聯。而在我們(men) 構建理一元論的努力中,我們(men) 將質料理解為(wei) 質料化了的形式。本書(shu) 對形式這一概念的使用與(yu) 西方哲學語境當中的形式概念的關(guan) 鍵差別在於(yu) ,否定掉了形式概念中的目的論意涵。這樣一來,動力的根源就不再是對形式的追求,而是形式本身就是永恒變化的。
中國哲學的非目的論傳(chuan) 統,決(jue) 定了萬(wan) 有的存有形式的演化並不是一個(ge) 有目的的辯證展開過程。而這也是中國思辨傳(chuan) 統始終取易簡之道的根由所在。
雖然在潛在的對話關(guan) 係裏,本書(shu) 始終是以西方哲學的思考為(wei) 參照的,但在具體(ti) 的寫(xie) 作中,刻意回避對話和比較則是自覺的選擇。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首先是出於(yu) 論述簡潔的考慮。由於(yu) 本書(shu) 所涉問題的根本性,係統的嚴(yan) 密和論述的完整是我們(men) 首要的目標。任何有礙思想的係統表達的枝節性討論,在我們(men) 追求的樸素拙實的風格麵前,都將是浮誇和多餘(yu) 的,因而是必須舍棄的。另外一個(ge) 原因則在於(yu) 今天漢語世界的西哲研究狀況。百年來的西方哲學的譯介和研究,本來已經產(chan) 生了豐(feng) 碩的成果。相關(guan) 領域的譯述和論著已經成為(wei) 當代漢語思想和文化的珍貴積累,甚至已經深刻地改變了語詞係統和言説習(xi) 慣。然而,近年來,出於(yu) 某些無法揣摩的心理,這些努力被貶降為(wei) 西方學術的拙劣的附庸和仿品。引用漢語世界的西方哲學研究,幾乎必定會(hui) 被認為(wei) 是某種程度的誤解和歪曲。因此,自覺地回避,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在論述的結構上,本書(shu) 是以《太極圖說》為(wei) 參照的。第一至第三章,是對“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wei) 其根;分陰分陽,兩(liang) 儀(yi) 立焉。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wan) 物。萬(wan) 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一節的哲學闡發,是有關(guan) 本體(ti) 問題的討論;第四至第六章,則對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wan) 事出矣”一節,關(guan) 注的是心性問題;第七至第九章,著眼於(yu) 發揮“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yi) 而主靜,立人極焉”一節的義(yi) 理,重點在於(yu) 儒家價(jia) 值的當代闡釋和論證。最後一章是對理一元論建構的關(guan) 鍵問題及本書(shu) 的嚐試性解決(jue) 的重述和梳理,是彰顯這一思考的體(ti) 係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環節。
本書(shu) 是一次哲學的嚐試,當然,它同時也是哲學史的。盡管始終圍繞著理一元論的建構來展開,但我仍將它視為(wei) 對兩(liang) 宋道學的一種解讀。本書(shu) 雖然在某些問題的思考上,不無自得之見,但在關(guan) 鍵的環節上,都是對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相關(guan) 論證的重現。雖然在價(jia) 值取向和思理結構上是以兩(liang) 宋道學為(wei) 主體(ti) 的,但我們(men) 的擇取範圍卻並不僅(jin) 限於(yu) 道學傳(chuan) 統。中國固有哲學雖有取徑之殊,但其中亦有可以會(hui) 通之處。儒學的第二期開展之所以稱為(wei) 道學或理學,即在於(yu) 宋明時代的那些偉(wei) 大心靈雖然珍視儒家的根本價(jia) 值,但並不因此而走向無原則的捍衛和辯護。他們(men) 之所以持守這些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是因為(wei) 他們(men) 通過深入的哲學思考,揭示出了這些價(jia) 值的義(yi) 理基礎。以這樣的價(jia) 值為(wei) 基礎的生活方式,因為(wei) 是合道理的,所以才值得追求。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兩(liang) 宋道學可以被視為(wei) 一種重估一切價(jia) 值的努力。重估後的價(jia) 值係統,雖然仍是傳(chuan) 統的,但卻因為(wei) 更為(wei) 堅實的理據的確立,而重新獲得了經久的力量和生機。
這是一部“苦心極力”之作。就指向根本問題的哲學思考而言,無論怎樣的準備,也許都是遠遠不夠的。學養(yang) 之缺、思力之短,在本書(shu) 的具體(ti) 展開中,每有表現。“賢卻發得太早”的警醒,也不時在心中回響。然而,“日月逝矣,歲不我與(yu) 。”在一個(ge) 尚可“洸洋自恣”的年紀,成此一家之言。辭雖不文,義(yi) 有可取。讀者察其用心,或能諒其粗率。
姑存之,以俟來者。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