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慶劉慶,男,山東(dong) 梁山人,智誠靈動文化谘詢首席文化官、清華大學MBA《企業(ye) 文化與(yu) 管理》課程特邀演講嘉賓、中國民營企業(ye) 文化建設先進個(ge) 人、互聯網+時代企業(ye) 文化創新先進工作者、中華孔子學會(hui) 儒商會(hui) 理事、首屆博鼇儒商精英人物、青島大學商學院課外導師、青島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業(ye) 界導師、海利爾企業(ye) 大學客座教授。 擅長將企業(ye) 文化建設落地與(yu) 中華文化相結合,為(wei) 企業(ye) 提供定製化解決(jue) 方案。 研究領域:企業(ye) 文化建設與(yu) 落地谘詢;企業(ye) 文化變革谘詢;中華文化與(yu) 企業(ye) 文化結合。 |
時代需要思想型的企業(ye) 家
作者:劉慶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儒風大家》2016年第3輯 (總30輯)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初三日丁已
耶穌2016年12月1日
摘要:就企業(ye) 經營而言——思想不應是思想家的專(zhuan) 利,而應是每個(ge) 企業(ye) 經營者提升之必須。 簡單來說,從(cong) 純經營的思維,上升到對人性、對生命、對文化的終極思考的思想範疇,也就是產(chan) 品和文化(思想)做到“道器合一”,這個(ge) 更高的層次,正是小經營者和企業(ye) 家的分水嶺,亦是當今時代要求之必須。一個(ge) 可以稱得上“企業(ye) 家”三個(ge) 字的人,必須是一個(ge) 有思想的人,無論企業(ye) 大小,都必須具有心懷“天下”的胸懷和抱負。天下有大有小,幾十人的公司,就是幾十人的小天下,幾萬(wan) 人的公司,就是幾萬(wan) 人的大天下。企業(ye) 家作為(wei) 企業(ye) 的掌舵者,考慮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擁有“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的大格局,在這種天地境界中,視企業(ye) 之人無外內(nei) 遠近,視同事如家人,能夠推己及人,推公司及社會(hui) ,站在天下情懷的思想高度來經營企業(ye) 和經營人生。此等境界和追求,非小經營者所能夢見矣。

已故思想家、社會(hui) 活動家梁漱溟先生曾預言:“世界未來文化即是中國文化之複興(xing) ,因為(wei) 人類解決(jue) 了器物層麵的問題後必將轉向精神世界的構築。”著名學者杜維明先生也曾說:“中國的精英企業(ye) 家們(men) 在豐(feng) 衣足食後,開始追求知識與(yu) 意義(yi) 、注重身心修養(yang) 、重構精神世界,扮演了傳(chuan) 承中華文明,重建文化傳(chuan) 統,維護社會(hui) 道德風尚的重要角色。”顯而易見,在今天的商界, 如何理解文化與(yu) 經營的關(guan) 係,便成了儒學研究者和有文化追求的企業(ye) 家極為(wei) 現實而又重要的課題。 文化與(yu) 經營,放在一塊,看似不相幹。其實深究之後,發現有著極其深刻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
企業(ye) 家與(yu) 思想家
有一個(ge) 現象,不知大家注意了沒有,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漫漫長河中,能讓我們(men) 記住最多的是哪幾類人?思想家、文學家居多,記住的企業(ye) 經營者屈指可數,為(wei) 什麽(me) 呢?據我淺見,就工作性質而言,前兩(liang) 者的腦袋裏麵考慮的是“人為(wei) 什麽(me) 活著”、“人應該如何活著”這些看似無意義(yi) 但關(guan) 乎人類終極命運的“根本大經”,而後者考慮來,考慮去,卻很難跳出“生意經”的範疇。用個(ge) 不恰當的類比,一個(ge) 是在“道”的層麵,一個(ge) 是類似於(yu) 在“器”的層麵,兩(liang) 者天然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語。

除工作性質, 還有一個(ge) 能力不容忽視——思想家或文學家不僅(jin) 思考,還能形諸於(yu) 文字,故而易於(yu) 流傳(chuan) 於(yu) 世,啟迪後人。能寫(xie) 的企業(ye) 經營者比例就少多了,即便是寫(xie) ,文質兼美已是難關(guan) ,如若能跳出“生意經”的範疇,上升到思想的層麵,這無疑是一個(ge) 巨大的挑戰,甚至於(yu) 說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本來,大家都是社會(hui) 的一份子,世間百工,無有高下。行業(ye) 雖不同,隻要各安其位,各自開花,無需類比,毋庸贅言。況且,我自己本身就在企業(ye) 之中,對企業(ye) 經營之難亦有一定的感觸。可話說回來,正因身處其中,才有了切膚之感,才認為(wei) 有論述的必要。
誠心而論, 就上麵比較而言,並不是說思想家或文學家比企業(ye) 經營者高多少,也不是說企業(ye) 經營者沒有思想,更不是苛求企業(ye) 經營者必須著書(shu) 立說,而是要強調一個(ge) 簡捷而明了的邏輯和觀點, 就企業(ye) 經營而言——思想不應是思想家的專(zhuan) 利, 而應是每個(ge) 企業(ye) 經營者提升之必須。 簡單來說,從(cong) 純經營的思維,上升到對人性、對生命、對文化的終極思考的思想範疇,也就是產(chan) 品和文化(思想)做到“道器合一”,這個(ge) 更高的層次,正是小經營者和企業(ye) 家的分水嶺,亦是當今時代要求之必須。
柳傳(chuan) 誌先生曾說“企業(ye) 家本身就是一個(ge) 行動派,但一定是在明確的思想指導下行動”。據我淺見,一個(ge) 可以稱得上“企業(ye) 家”三個(ge) 字的人,必須是一個(ge) 有思想的人,無論企業(ye) 大小,都必須具有心懷“天下”的胸懷和抱負。天下有大有小,幾十人的公司,就是幾十人的小天下,幾萬(wan) 人的公司,就是幾萬(wan) 人的大天下。企業(ye) 家作為(wei) 企業(ye) 的掌舵者,考慮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擁有“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的大格局,在這種天地境界中,視企業(ye) 之人無外內(nei) 遠近,視同事如家人,能夠推己及人,推公司及社會(hui) ,站在天下情懷的思想高度來經營企業(ye) 和經營人生。此等境界和追求,非小經營者所能夢見矣。

如今時代變化,鬥轉星移,從(cong) 關(guan) 注“技術”到關(guan) 注“生活者”(人),新的商業(ye) 文明正在建立,“小富即安”的狹隘的經營思維逐漸和這個(ge) 時代背道而馳,因此,對社會(hui) 的貢獻越來越大的是具有天下情懷的企業(ye) 家,而非為(wei) 了一己之私而爭(zheng) 名逐利的小商人。說到底,企業(ye) 經營是企業(ye) 經營者思想的一種體(ti) 現,因此,時代提出的更為(wei) 本質的要求是,企業(ye) 家不僅(jin) 僅(jin) 是在物質財富的層麵苦心經營,同時要將精神財富與(yu) 之合二為(wei) 一,一言以蔽之,物質產(chan) 品是載體(ti) ,文化精神是道,兩(liang) 者表裏關(guan) 係,缺一不可。
每一個(ge) 有成就的企業(ye) 家首先是一個(ge) 思想家,企業(ye) 的經營說到底就是企業(ye) 經營者(經營團隊)根據其對世界的認識(世界觀)和對人生的認識(人生觀)所采取的經營實踐活動,除了創造物質財富之外,同時還通過其所打造的產(chan) 品這個(ge) 載體(ti) 向世人傳(chuan) 遞某種精神或者思想文化。
就創造精神財富而言,企業(ye) 是社會(hui) 的公器,企業(ye) 由人群組成,人能弘道,企業(ye) 亦能弘道,企業(ye) 同樣能夠擔荷著文化責任——通過其所打造的產(chan) 品這個(ge) 載體(ti) 向世人傳(chuan) 遞某種精神或者思想文化。這是一個(ge) 簡潔而明了的邏輯。值得一提的是,無論美國、日本,還是中國,都有案例所在。我們(men) 可以簡單的看幾個(ge) 例子。

美國的喬(qiao) 布斯在做產(chan) 品上有一種哲學和思想的高度——推崇簡約, 這源於(yu) 喬(qiao) 布斯的禪修經曆。 禪修淨化了他的靈魂,練就了一種獨有的洞察力,剔除掉非本質的外相,從(cong) 而形成了一種基於(yu) 極簡主義(yi) 的價(jia) 值觀。喬(qiao) 布斯如其他禪修者一樣,生活一切從(cong) 簡,產(chan) 品也一切從(cong) 簡:隻生產(chan) 偉(wei) 大的產(chan) 品。縱觀喬(qiao) 布斯重回蘋果之後推出的一係列產(chan) 品,如 ipods、iphoness、iMac、ipads,等等,其中最核心、最一致、最鮮明的一個(ge) 特點,就是始終如一的簡約。幹淨利落的外觀設計、簡單明了的操作方式、觸動人心的使用體(ti) 驗,這些我們(men) 都可以透過一個(ge) 個(ge) 產(chan) 品而真切的體(ti) 會(hui) 到。“簡約”不正是喬(qiao) 布斯通過產(chan) 品這個(ge) 載體(ti) 而向世界傳(chuan) 達的一種思想和文化嗎?

日本的鬆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先生,前者通過對經營實踐的總結和自己的感悟思考,提出來的“自來水哲學”,在一定時間裏麵曾經引領過全球的商業(ye) 思想變革;後者做了思想家做的事情,以盛和塾為(wei) 道場,開壇傳(chuan) 道,其思想格局、境界遠遠超出了一個(ge) 企業(ye) 經營者的範疇,其創辦的京瓷作為(wei) 一家企業(ye) 可能終有一日不複存在,但其所傳(chuan) 達出的“敬天愛人”、“利他經營”、“工作就是修行”的普世思想或者文化或許長留人間。
相對於(yu) 我們(men) 常說的“消費者”,中國的王誠瑩先生在經營企業(ye) 的過程中,做了一個(ge) 根本性的思考,人為(wei) 什麽(me) 購買(mai) 東(dong) 西?是為(wei) 了讓生活更美好,而非讓企業(ye) 賺錢,並據此倡導了有別於(yu) “消費者”的“生活者”理念(世界上隻有生活者,沒有消費者)。“生活者”理念的核心觀點就是認為(wei) 人活著本身就有價(jia) 值和意義(yi) ,不是因為(wei) 消費才有價(jia) 值和意義(yi) ,因此,不能把人看成單純的消費者,而要從(cong) “生活的主體(ti) ”的意義(yi) 來理解。 企業(ye) 要讓人因購買(mai) 其產(chan) 品,生活因此變得更加的美好,而非為(wei) 了賺錢可以無惡不作,甚至草菅人命。如果企業(ye) 能夠理解“生活者”理念的內(nei) 涵,那麽(me) 國內(nei) “毒奶粉、瘦肉精”這樣的不把顧客當人、僅(jin) 僅(jin) 當成“消費者”的企業(ye) 醜(chou) 聞或許會(hui) 少很多,乃至不會(hui) 發生。想想近幾年觸目驚心的事件,對於(yu) “生活者”理念的指導意義(yi) ,的確值得企業(ye) 家們(men) 深思而踐行之。

一言以蔽之,我想,一家企業(ye) ,最大的貢獻,不是做了多大的規模,賺了多少錢,養(yang) 活著多少職工,抑或捐贈了多少公益......而是通過產(chan) 品這個(ge) 載體(ti) 或者通過經營管理向世人傳(chuan) 遞多少普世精神或者思想文化。畢竟,企業(ye) 有消有亡,然而精神比物質要相對永恒得多。
拿我自己來說,我沒有用過京瓷的產(chan) 品,卻受益於(yu) 稻盛先生的智慧成果——《活法》 ,竊以為(wei) ,這就是經營管理中文化和思想的力量,這亦是一名真正意義(yi) 上的企業(ye) 家的格調所在,這更是稻盛先生高於(yu) 其他企業(ye) 經營者的關(guan) 鍵所在。
良知與(yu) 商業(ye)
企業(ye) 由人群組成,人能弘道,企業(ye) 亦能弘道,企業(ye) 同樣能夠“經營永恒之生命意義(yi) ”。這樣的思想境界從(cong) 哪裏來,古聖先賢的智慧給我們(men) 提供了很好的源頭活水。
眾(zhong) 所周知,當今的中國,經濟有些低迷,現實有些浮躁,人心有些渙散,企業(ye) 家都在迷茫、焦慮、探討,企業(ye) 怎樣才能衝(chong) 出重圍?怎樣才能逆襲增長?我想,陽明先生的敦敦教誨或許能夠給我們(men) 指明方向,安頓我們(men) 流浪的靈魂,讓我們(men) 在風雨中立定精神。陽明先生曾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yang) 得此心不動,乃術耳。”聞良言而深思之,我們(men) 可以得到某種啟發,應對紛繁之世界,複歸純淨之心靈,最根本的解決(jue) 方法就是致良知,若我心如如不動,又怎能夠受到外界的誘惑和幹擾?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核心的思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所有的天理都在良知裏麵。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ei) 在力量,我們(men) 和萬(wan) 物本為(wei) 一體(ti) ,但因私欲的蒙蔽,使內(nei) 在良知不能彰顯。如何達致良知,找回丟(diu) 失的本心,陽明先生留下了有名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ti)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wei) 善去惡是格物”,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句名言。
王陽明強調做事隻需要憑著良知去做。 讀懂了陽明心學,對於(yu) 治理企業(ye) 來講,就會(hui) 明白,所有管理、經營的道理,都是良知的一部分,在良知麵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為(wei) 聖賢,人人皆可卓越。經營企業(ye) 就是經營人,經營人就是經營人心,破除外相,直達本質,企業(ye) 經營管理的背後,說到底,是對人心的洞察和把握,而這種把握,卻又以深層次的哲學和文化的積澱為(wei) 支撐。企業(ye) 家必須在本企業(ye) 的管理之外,思考背後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強調吾性本自具足, 強調文化的自覺和心靈的自覺,引導每一個(ge) 同事彰顯固有的良知,成就人生之事業(ye) 。
當今商業(ye) 道德淪之淪喪(sang) ,信仰之缺失,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恰是根治時弊之良方。因此,讓商業(ye) 經營植根於(yu) 良知、仁愛、平等、尊重等普世人文精神價(jia) 值之上,回歸經商大道,尊重個(ge) 人生命之價(jia) 值,方可重塑商業(ye) 之文明,開萬(wan) 世之太平。
尤為(wei) 可喜的是,將 “致良知”作為(wei) 自我追求的目標,舉(ju) 辦良心企業(ye) 、幸福企業(ye) 以造福於(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致良知的企業(ye) 家們(men) ,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wei) 天下企業(ye) 家做出有意義(yi) 的表率。親(qin) 近傳(chuan) 統,提高心性,這無疑會(hui) 對重塑商業(ye) 文明和構建“富而好禮”的商業(ye) 生態,產(chan) 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因為(wei) 企業(ye) 家學習(xi) 致良知,將會(hui) 帶動其職工的學習(xi) ,小企業(ye) 幾十人,大企業(ye) 幾萬(wan) 人,致良知改變了企業(ye) 家,企業(ye) 家改變了企業(ye) ,改變了整個(ge) 利益相關(guan) 者......這種作用也為(wei) 文化責任做了做好的注腳和詮釋。
人類要走向美好的明天, 不僅(jin) 需要經濟, 更需要精神 。從(cong) 本質上講,一切企業(ye) 都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都應是社會(hui) 企業(ye) ,誠然應以社會(hui) 大義(yi) 為(wei) 使命。因此,洞見良知的力量,回歸經商大道,是每一個(ge) 有良知的企業(ye) 家應該擔荷的文化責任。我們(men) 呼籲更多中國企業(ye) 家能夠參與(yu) 進來,同樣,也希望專(zhuan) 家學者加強對企業(ye) 家這個(ge) 群體(ti) 及其文化責任的關(guan) 注與(yu) 支持。

中國市場足夠大,中國文化底蘊足夠深,我們(men) 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中國一定可以產(chan) 生如稻盛和夫先生這樣的思想型的大企業(ye) 家。誠如著名學者、著名管理哲學家、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先生在其著作《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所說的一樣:“美國管理代表了科學管理,日本管理比美國管理更進一步,結合了一些中國文化的因素,也展現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但它所能挖掘和展現的文化資源還不夠深,也不夠廣。就中國而言,中國文化一定有中國的管理特色,基於(yu) 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中國管理體(ti) 係應該有更多的活力,我們(men) 應該把科學管理和中國文化的經驗結合起來,展現出中國的管理特色、管理精神。”

成先生是當代中國管理哲學的開創者,其所著《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為(wei) 綜合創新中國管理哲學的奠基之作。先生所倡導的以"中國管理科學化,管理科學中國化"為(wei) 宗旨的中國管理精神——C理論,是以易經思想為(wei) 核心融匯東(dong) 西文化而開啟的管理之道,值得國內(nei) 企業(ye) 家認真學習(xi) 而踐行。
“東(dong) 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這是錢鍾書(shu) 先生在《談藝錄・序》中對東(dong) 西方學術文化問題的精辟論述。 悠悠曆史,漫漫時光,無論東(dong) 方文化經典還是西方文化經典,都是企業(ye) 經營者提升經營境界的源頭活水,胡為(wei) 乎疑哉?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