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曉林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畢業(ye) 。曾用名惠林、複齋、一複。出版有《日用常行》。 |
中學為(wei) 體(ti) 他學為(wei) 用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七日乙未
耶穌2016年5月13日
“中學為(wei) 體(ti) ,他學為(wei) 用”的說法,源於(yu) 2009年的一次隨想。也是近年思想回歸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麵對中國現實問題時,對一百多年前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的再思考,也可以說是思想發生轉變的一個(ge) 重要體(ti) 現。此前都隻是在其他文章中略略提起,沒有去做更多的解釋,在這裏想多說幾句。
“中學為(wei) 體(ti) ,他學為(wei) 用”與(yu) 當年張之洞“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隻有一字之差,但這一字,所表達的意思與(yu) 內(nei) 涵均有較大差異,想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說一說。
“西學為(wei) 用”隻是權宜之計
當時為(wei) 什麽(me) 張之洞提出“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是因為(wei) 西方在物質上太強大了,在技術上太先進了,船堅炮利,我們(men) 打不過他們(men) ,或者說是他們(men) 總是來欺負我們(men) 。作為(wei) 輔宰大臣的張之洞有遠見卓識,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暫時放下長期以來形成的天朝心態和唯我獨尊的文化優(you) 勢,不以夷狄為(wei) 夷狄,要向西方學習(xi) 。學習(xi) 什麽(me) 呢?學習(xi) 他們(men) 的技術,發展科技,為(wei) 我所用,製造船隻大炮來對抗西方的欺辱。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權宜之計,在學習(xi) 西方的過程中,隻學習(xi) 其科技和製度層麵的東(dong) 西,是有“度”的,而不是一味地照搬西方的標準和習(xi) 慣,尤其是在做人做事上。
中國人有自己的原則和傳(chuan) 統,不走技術的路,走人文的路。這裏體(ti) 現出中國人的大智慧,技術隻能為(wei) 我所用,但不足以成為(wei) 生活全部。可惜,現在很多人,還體(ti) 會(hui) 認識不到我們(men) 自己文化中的這種大智慧,真是太可惜了,也是非常可悲的。
中國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一個(ge) 是向外馳求,一個(ge) 是向內(nei) 用功。西方人一味向外求,利用外物,企圖征服外在世界,卻最終成為(wei) 外在物質的奴隸;中國人則不同,提高自我修養(yang) ,實現“天人合一”是我們(men) 的最高追求,有限地利用外物,但是又不被外物所用,最終與(yu) 與(yu) 外在世界和諧相處。同時,非常明白一個(ge) 道理,用強權,用飛機大炮是征服不了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以這樣的方式與(yu) 人交往,最終的結果還是《道德經》裏的一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
中國人又是與(yu) 時俱進的,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不推諉、不抱怨,積極應對。《孟子·萬(wan) 章》下篇有“孔子聖之時者也”,“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的思想在此應運而生。更高明的是,張之洞作為(wei) 中國近代社會(hui) 士大夫階層的一員,不會(hui) 忘記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根本,因此“中學為(wei) 體(ti) ”在前;可惜的是,後人並沒有領悟到他的苦心,隻知道“西學為(wei) 用”,卻忘了前句的“中學為(wei) 體(ti) ”。
一百多年過去,科技雖發展迅速,環境汙染卻讓人無處可躲;人們(men) 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但也要應對各種各樣說不出名字的怪病;征服物質世界,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增強,人類自己卻搞不明白究竟想要什麽(me) 。有一個(ge) 漫畫表達很有意思:抓住別人,丟(diu) 了自己。比如中國,在物質方麵是強大了,但這種外在的強大像是還缺點什麽(me) 。
“他學為(wei) 用”符合自然情形
“中學為(wei) 體(ti) ,他學為(wei) 用”,是把西方文化放到與(yu) 其他文化平等的位置上,西方文化隻是被我所用中的一種文化,而且究竟能不能被我們(men) 所用,還需要我們(men) 去甄別。從(cong) 一對一到一對多,眼界更加寬闊。人類的生存方式多種多樣,何必非要盯著西方文化說個(ge) 不停。有人說西方文化強大,然而“物壯必老”,強大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像印度文化、南美文化、澳洲文化、非洲文化、伊斯蘭(lan) 文化等,都值得中國文化借鑒和學習(xi) ,為(wei) 我們(men) 所用。《中庸》上說:“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wei) 大也。” 老祖宗的話太給力了,真的要好好記住。
把“西學為(wei) 用”改為(wei) “他學為(wei) 用”,也體(ti) 現中國文化的博大、包容和謙遜的品質,對任何一種文化都要尊重。一味地關(guan) 注“西學”,會(hui) 忽視其他民族的優(you) 秀文化。世界是豐(feng) 富多彩的,現在天天都在說要有全球視野,但聽到的卻全西方的“民主”、“科學”那一套,聽了快一百年了,耳朵早就磨出繭子了,難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就不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和學習(xi) 嗎?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這是大自然呈現的情形,也是宇宙的規則。人類社會(hui) 也如此,地域不同、國別不同、民族不同,呈現的文化形態也不一樣,都有其合理和有價(jia) 值的地方,都值得尊重和學習(xi) 。文化沒有優(you) 劣之分,隻要合適就行,自己感到舒服就行了,沒有什麽(me) 先進與(yu) 落後、優(you) 秀和低劣之分,所以“他學為(wei) 用”也符合自然情形。
現在很多人,張口閉口都在說西方、說西方文化,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西方文化到底是怎麽(me) 回事。光盯著西方,是不是把自己看小了,中國人的智慧就是整體(ti) 觀、生命觀,具有全球視野和宇宙情懷。世界不僅(jin) 僅(jin) 是西方,印度、南美、澳洲、非洲、中東(dong) 等文化乃至許多部落文化,同樣值得我們(men) 尊重和學習(xi) ,也都能為(wei) 我所用。當然,能不能領會(hui) 到異文化的精髓,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國語-鄭語》裏有句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feng) 長而物生之”。現在所謂的“世界一體(ti) 化”,“地球村”等觀念都是錯誤的和反人類,是有違天道地道的,也是有違人道的。這種單一的文化取向和價(jia) 值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霸權的行為(wei) ,人類到了這個(ge) 時代,一定要警惕這種狹隘的思想。
“中學為(wei) 體(ti) ”是亙(gen) 古不變的
不管是張之洞的“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還是我提出的“中學為(wei) 體(ti) ,他學為(wei) 用”,“西學”也好“他學”也好,都隻能是用的層麵。《周易》乾卦有“用九”,“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用九”就是不被九所用,怎樣才能不被九所用呢?就是要有自己的“體(ti) ”,而且中國人、中國文化的“體(ti) ”,又是不容置疑,亙(gen) 古不變的。
那中國文化的“體(ti) ”是什麽(me) 呢?
“中體(ti) ”就是炎黃子孫,幾百萬(wan) 年來在華夏大地上繁衍生息,所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性格。中國文化的“體(ti) ”就是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生活的樣子,你的一言一行都體(ti) 現出中國文化的特征。《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中體(ti) ”就體(ti) 現在中國人的天天用的、常常做的,即“日用常行”中,可以說“中體(ti) ”就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就是中國人的“心”。
在學理上,按馬一浮的說法中學的“體(ti) ”就是“六經”,是《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當然,中國化的佛學,像禪宗,以及被稱為(wei) 中國文化一大事因緣的宋明理學,都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體(ti) ”。
那中國文化的“體(ti) ”為(wei) 什麽(me) 又是不容置疑,亙(gen) 古不變的呢?
“中學”與(yu) “西學”這種一對一的表述,不足以顯示中學的“體(ti) ”,也隻有“中學”與(yu) “他學”的這種一對多的表述,才能凸顯中學“體(ti) ”的價(jia) 值和不可動搖與(yu) 不容置疑。
中國文化對中國人來說,不能妄自評價(jia) ,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隻能接受,虔誠的接受,因為(wei) 它已經體(ti) 現在日常生活中、根植在你的心中、融入血脈與(yu) 生命中,對於(yu) 中國人來說,中國文化的“體(ti) ”具有不朽的永恒的價(jia) 值。同樣,像《六經》這樣的經典,就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六經》之跡是文字,《六經》之本是中國人的心性,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wei) 中國人的寫(xie) 照,需要你一生一世去體(ti) 會(hui) ,如果你還去質疑,是不是太狂妄了,也太可悲了。
有一次在北京一個(ge) 茶館,參加有關(guan)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讀書(shu) 會(hui) ,有人對以孔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義(yi) 理說三道四,妄加評說。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就說了一下我對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用了三十二個(ge) 字:
廣大悉備,曆久彌新;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不為(wei) 堯存,不為(wei) 桀亡;根於(yu) 人心,亙(gen) 古不變。
這是我多年學習(xi) 、思考、踐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心得,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對於(yu) 優(you) 秀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隻有好好的學習(xi) 和體(ti) 會(hui) ,任何質疑都是非常可笑的。
贅語
其實,中國文化講究“體(ti) 用不二”。程頤在其著作《伊川易傳(chuan) 》中說:“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ti) 用一源,顯微無間”。所謂體(ti) ,指本原、本體(ti) ;所謂用,指顯現、作用。“西學”隻是一種顯現和現象,“他學”才是除“中學”之外,所有的事物形態和表象。《周易》乾卦有“用九”,就是不被九所用,也是全部都能為(wei) 我們(men) 所用。
寫(xie) 到這裏想到了邵康節的《觀易吟》:
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能知萬(wan) 物備於(yu) 我,肯把三才別立根。
天向一中分體(ti) 用,人於(yu) 心上起經綸。
天人焉有兩(liang) 般義(yi) ,道不虛行隻在人。
詩中流露了參透天人、觀易見道的智慧,顯示了博大的宇宙情懷和洞明精湛的生命觀。
“中學為(wei) 體(ti) ,他學為(wei) 用”,隻有“他學為(wei) 用”,方能彰顯“中學為(wei) 體(ti) ”。“體(ti) 用一源,顯微無間”,“體(ti) ”“用”本來又是不二的,這才是中國文化的“體(ti) ”,一種人類文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