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許石林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陝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e) ,現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hui) 會(hui) 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dong) 省魯迅文藝獎、廣東(dong) 省有為(wei) 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誌》《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cong) 書(shu) 《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cong) 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cong) 書(shu) ·第一輯》。 |
用科技複活親(qin) 人,不可公布於(yu) 眾(zhong)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許石林”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三月十三日己酉
耶穌2025年4月10日
【按】清明節前,應衛視邀請錄製一期節目。回答如下——

主題:當科技遇見思念科技如何重新定義(yi) “孝”的表達
背景——2025年清明節,科技與(yu) 傳(chuan) 統的碰撞正悄然重塑中國人的祭掃方式。
隨著“雙碳”目標推進和數字化浪潮席卷,綠色祭掃從(cong) 倡導變為(wei) 行動:雲(yun) 祭掃平台用戶量三年增長470%,可降解祭品、虛擬蠟燭等環保產(chan) 品成為(wei) 電商爆款,部分陵園甚至引入AR技術還原逝者影像。
然而,這場變革背後是深刻的文化張力——年輕一代推崇“輕量化追思”,而老一輩仍堅守焚香燒紙的儀(yi) 式感。民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選擇生態安葬的逝者占比首次突破30%,但部分鄉(xiang) 村地區傳(chuan) 統祭掃習(xi) 俗仍占主導。在此背景下,我們(men) 追問:當科技賦予思念以新載體(ti) ,千年祭祖文化如何平衡創新與(yu) 傳(chuan) 承?
答——
所謂創新與(yu) 傳(chuan) 承是現代人製造的詞匯,糾纏在這種詞匯中,人永遠走不出來,沒完沒了,無謂消耗。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本是事物的應有之義(yi) ,不必特別摘出來強調,尤其是不能將兩(liang) 者對立起來去思考分析,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事物生生不息之道,本身就包含有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含義(yi)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二者其實是同一個(ge) 意思。
數千年祭祖文化禮俗本身就是不斷地隨時變化、不斷損益的,比如紙沒有發明之前,是沒有紙錢的;紙錢沒有發明之前,人上墳做什麽(me) 、燒不燒什麽(me) ?曆代有所不同,其起碼不燒紙錢。燒紙錢的習(xi) 俗是逐漸慢慢地演化成現在的形式的。人為(wei) 了隆重祭祖儀(yi) 式,發現紙錢以及紙質的文、表這種東(dong) 西,能將人的情感心聲轉化成紙上文字,並通過焚化,眼見其從(cong) 有變為(wei) 無,從(cong) 有型的物質轉化成縹緲的青煙以至消失,似乎能進入人所到達的另外一個(ge) 空間。
科技的出現,不是對燒紙的簡單替代,更不是對燒紙的降維鄙視,而應該是提升和補救,應該比燒紙更讓人感覺能達到燒紙的效果。我經常說兩(liang) 句話:越是科技發達的時代,越不能科技迷信,也不能科技自負。

【采訪問答】
1.文化內(nei) 核:清明節的核心精神是“慎終追遠”,但具體(ti) 到燒紙、掃墓等行為(wei) ,這些儀(yi) 式為(wei) 何能延續千年?
有個(ge) 詞叫天良,孟子說人性本善。即人天生就具有善性,這種善性就是良心。不管人經曆多少坎坷挫折,即使一生所見所遇都是惡人惡意,也不能放棄對人性本善的信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自然會(hui) 對造物感恩、對祖先感恩。這就是不忘本。關(guan) 鍵是人故意去忘也忘不掉,忘不掉就是天良未泯。人為(wei) 了表達這種善性良心,就會(hui) 紀念供奉祖先,把紀念供奉祖先的誠意表達出來就是祭祀,而將祭祀製度化,就是禮製,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物產(chan) 氣候等等產(chan) 生的禮製應用層麵的變化,就是風俗。
數千年的祭祀文化不絕,就是因為(wei) 人有良心,而且有禮製、有風俗。這種風俗就很美,這種美被有條理地完善,就是文,用這種風俗影響更多的人、影響後人就是以文化之,文化。
2.儀(yi) 式與(yu) 情感:有觀點認為(wei) “沒有焚香燒紙的清明沒有靈魂”,您如何看待儀(yi) 式感對情感表達的作用?科技能否替代這種物理儀(yi) 式?
答——
說“沒有焚香燒紙的清明沒有靈魂”的人,我們(men) 首先要欣賞讚美他對傳(chuan) 統風俗禮儀(yi) 誠心持守的那種心誌,表明他通過焚香燒紙才能完成自己的仁孝之心。儀(yi) 式感的確是祭祀掃墓中非常重要的內(nei) 容,儀(yi) 式並不是無意義(yi) 的形式,儀(yi) 式本身就是祭祀的核心內(nei) 容和精神內(nei) 涵。禮的核心是表達誠敬,而人在籌劃並實施儀(yi) 式的同時,就已經在表達誠敬的心意了,儀(yi) 式的各種講究和禁忌,無一不是在幫助人將儀(yi) 式做得周全細致,以保護人表達內(nei) 心的誠敬。比如,買(mai) 祭品的確方便,但親(qin) 手製作祭品,相比來說更加顯得敬事。所以我看許多風俗淳厚地區,人們(men) 在祭祀祖先、迎神賽會(hui) 前的準備中,有年輕人參與(yu) 禮儀(yi) 籌備,這本就是經受到禮俗的文化感染和洗禮。
科技會(hui) 不會(hui) 取代焚香燒紙這種物理性儀(yi) 式,應該看科技是否能夠提供比當下現有的焚香燒紙更能讓人表達誠敬心意的形式,當科技實現對這種物理儀(yi) 式的提升,人自然會(hui) 選擇科技提供的那種形式。
目前科技無法強製性取代現有的物理性祭掃形式,科技也沒有權力和資格鄙視物理性祭掃,科技應該升級到讓物理性祭掃主動放棄自己的形式,如未附之遠人,聞風向化,從(cong) 善如流。
3.有學者提出“數字祭掃消解了儀(yi) 式感”,您認為(wei) 科技是否真的衝(chong) 淡了清明節的慎終追遠內(nei) 涵?
答——
“數字祭掃消解了儀(yi) 式感”,與(yu) 說“沒有焚香燒紙的清明沒有靈魂”的人,是相類似的一種心態。記得十幾年前,剛剛興(xing) 起網上祭掃的時候,媒體(ti) 上就爭(zheng) 論過同樣的話題。我當時寫(xie) 過一篇文字,對網上祭掃這種形式給予理解。網上祭掃是一種對無法兌(dui) 現“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補救與(yu) 變通。是人們(men) 善於(yu) 利用新科技方式,表達孝思的新形式。“禮之用,和為(wei) 貴”,禮的關(guan) 鍵是如何用。科技的進步能解決(jue) 禮在堅持傳(chuan) 統價(jia) 值的同時,更方便地幫助人實現禮的心意。比如,的確由於(yu) 距離或者工作等等各方麵原因,人不能每年清明節回老家祭掃祖墳,可以用網絡祭祀的形式,表達孝思,就可以理解為(wei) 古代的一種祭祀形式:式祭。即遠遠地看望著祖墳所在的方向,心中表達誠敬和思念之情。式祭,類似形象地表達:行注目禮。
與(yu) 其說科技會(hui) 衝(chong) 淡慎終追遠的內(nei) 涵,不如說科技同時也會(hui) 補救甚至豐(feng) 厚慎終追遠的內(nei) 涵。關(guan) 鍵是人心中要有真誠的敬意,而不是打卡式的敷衍。打卡式的敷衍,即便是你趴在祖墳上也是沒有誠意的。
4.文化適應性:雲(yun) 祭掃、AR祭奠等新形式是否算作“傳(chuan) 統的現代化轉型”?還是對文化的消解?判斷標準是什麽(me) ?
答——
雲(yun) 祭掃、AR祭奠等新形式,目前來看還隻是對不能實施傳(chuan) 統祭祀的補救和變通,還不能算作“傳(chuan) 統的現代化轉型”。科技不能強製性轉型傳(chuan) 統風俗禮儀(yi) 。科技隻能服務於(yu) 傳(chuan) 統風俗禮儀(yi) ,而不能淩駕於(yu) 傳(chuan) 統風俗禮儀(yi) 之上。操作科技的人,越沒有科技迷信和科技自負,才越符合科技精神,也能越與(yu) 傳(chuan) 統風俗禮儀(yi) 相契合。
判斷的標準,就是是否“民德歸厚”,即看人通過利用科技祭祖表達誠敬之心。通過科技祭祖,人獲得的內(nei) 心收獲,是更加謙虛和善、知禮厚俗、崇善向美,還是因為(wei) 掌握科技而變得輕狂自負。

5.代際衝(chong) 突:年輕一代推崇“數字祭掃”,老一輩堅持傳(chuan) 統方式,這種矛盾背後是價(jia) 值觀差異還是技術鴻溝?如何彌合?
答——
其實這是被假設和放大的問題,實際上年輕人隻要誠心祭祖,與(yu) 長輩等等老一代人沒有區別,甚至年輕人更加誠意認真地執行傳(chuan) 統形式,我這幾年年年沉浸式查考從(cong) 廣東(dong) 潮汕地區的年節營老爺和珠三角地區的重陽節劃龍舟、以及內(nei) 地的廟會(hui) 拜年等等民俗禮儀(yi) ,都發現年輕人隻要內(nei) 心誠敬,往往與(yu) 老一代人對傳(chuan) 統形式的堅持並無區別,當然,有些時候,表麵看有的年輕人對傳(chuan) 統形式做得還不夠周到,那是還沒學好,並不是從(cong) 價(jia) 值認同上抵觸和反對。因此就沒有什麽(me) 價(jia) 值觀的分別。
當然,年輕人掌握新科技,推崇新的祭掃形式,不能簡單地自認為(wei) 比老一代的習(xi) 慣更高明。二者的彌合會(hui) 在時間的進程中,自然融合,隻要有一顆誠敬之心。
6.倫(lun) 理邊界:部分平台推出“AI複活逝者”或“虛擬對話”,這類技術是否逾越了傳(chuan) 統文化對“生死界限”的認知?
答——
這種形式的確很新。可以說,一定程度上逾越了傳(chuan) 統文化對“生死界限”的認知。
但複活逝者也要慎重。我看了一些複活逝者的視頻,尤其是複活中西文化先賢的雕像,將其還原成有血有肉的生動形象,說實話,感覺不如不複活。逝者、故人、尤其是古聖先賢,一旦成為(wei) 視頻中活生生的形象,就有危險:人容易對他們(men) 品頭論足,因此不小心會(hui) 褻(xie) 瀆冒犯。那麽(me) 對凡人先祖的複活,道理是一樣的。有時候過於(yu) 親(qin) 切,反失於(yu) 猥狎。
你看神廟裏給神聖塑像,有一個(ge) 的原則,都是塑法相,而不是塑形象,所謂法相莊嚴(yan) ,不追求形象生動。法相莊嚴(yan) ,容易讓人心生崇敬與(yu) 信仰;而形象生動,則易讓人心生親(qin) 狎,因而形象容易讓人有意無意品評冒犯。有一出取材於(yu) 《封神榜》的戲曲《聞太師顯魂》,被薑子牙殺死的商朝太師聞天祥,魂靈飛到朝歌上空,譴責商紂王犯十大罪惡,其中之一就是商紂王在女媧廟見神像美麗(li) ,隨意馬心猿,“粉筆牆題淫詩綱常大亂(luan) ,女媧神差三妖大亂(luan) 朝班。”紂王冒犯神明,惹下亡國身死的大禍。
對平常人來說,還有一個(ge) 需要注意的問題,常見有人清明節時在朋友圈發逝者親(qin) 人的照片,其實都是不合適的。
所以,我主張,用科技複活親(qin) 人,頂多隻能自己私下看看,滿足心願,不可公布於(yu) 眾(zhong) 。
7.新傳(chuan) 統的形式:新傳(chuan) 統的形成:曆史上清明習(xi) 俗本身也在變化(如寒食節融合),今天我們(men) 是否正在見證一種新傳(chuan) 統的誕生?
答——
的確,風俗禮儀(yi) 的存在方式就是不斷地隨時變化,因地製宜,不斷地損益。我們(men) 隻要虔誠地保守我們(men) 作為(wei) 人的良心,延續中華文化的美好禮儀(yi) ,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並使用、駕馭新科技,給傳(chuan) 統文化禮儀(yi) 的執行、實施提供幫助和方便,風俗就會(hui) 在我們(men) 的手裏變得更加淳厚,不用見證新傳(chuan) 統的誕生,其實給傳(chuan) 統賦予新的生存發展能量,更有意義(yi) 。

8.文化基因的重塑:未來,科技會(hui) 如何重新定義(yi) “孝“的表達?清明節的“文化基因”會(hui) 如何演變?
答——
“孝”是天經地義(yi) ,不需要任何人重新定義(yi) 。
但對孝的表達的重新定義(yi) ,非常重要。就如上麵所說,要麵對新科技,迎接新科技,掌握新科技,讓科技為(wei) 仁孝之心的表達賦能。比如,禮俗的儀(yi) 式感,需要人完成,上麵說了,儀(yi) 式本身就是禮的核心內(nei) 容。因此,曆來學禮的人,都要先進行不斷地學習(xi) 實踐即演禮,才能在正式的儀(yi) 式中有妥善的表現。從(cong) 前的大戶人家,詩禮門風,小孩子、年輕人有機會(hui) 通過家族中舉(ju) 辦的婚喪(sang) 嫁娶各種禮儀(yi) ,學習(xi) 禮俗。今天就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模擬禮俗主題和場景,讓人先通過網上教學掌握基本知識和動作、儀(yi) 節,再通過比如人工智能劇本殺的形式,讓人根據要求闖關(guan) ,作為(wei) 模擬考試。這不就完成了古代的習(xi) 禮、演禮了?
所以,科技時代,人的思路應該更加活躍、開放,越是堅持保守傳(chuan) 統的人,越應該對科技開放包容,並積極主動駕馭;同時,越是秉持真正科技精神的人,越沒有科技迷信和科技自負,越應該對傳(chuan) 統敬畏,珍惜傳(chuan) 統保守者的情懷。
2025年3月28日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