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三】儒家文化的守望者——《原道》和陳明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24-07-30 17:04:50
標簽: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儒家文化的守望者——《原道》和陳明

作者:王達三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作者案:今年是《原道》創辦30周年,業(ye) 界舉(ju) 辦了一個(ge) 龐大的紀念會(hui) 。不過,作為(wei) 《原道》創辦者和靈魂人物的陳明,站在了會(hui) 議及合影照的邊緣——或許是“邊緣人物安樂(le) 邊緣”吧——這和10周年時的紀念大異其趣。現將20年前寫(xie) 就紀念《原道》10周年的兩(liang) 篇小文貼出來,對比下,有意思。一篇是《“原道”的思與(yu) 事》,郵件顯示完成於(yu) 2004年12月24日;一篇是《〈原道〉與(yu) 陳明》,與(yu) 耿硎兄合撰,郵件顯示完成於(yu) 2004年8月10日。

 

2024年《原道》30周年學術會(hui) 議現場

 

“不主流,毋寧死”——“原道”的思與(yu) 事

 

1994年,32歲的陳明與(yu) 他的幾個(ge) 同學在多少帶有一些偶然的機緣中創辦《原道》,就此走上一條守望傳(chuan) 統,為(wei) 儒學的中興(xing) 和當代文化的重建而不懈陳辭的心路旅程。十年《原道》,幾多毀譽,幾多辛苦,陳明卻總是那麽(me) 淡然:“內(nei) 省不疚,何懼之有?”

 

“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大旗”

 

“大陸新生代新儒家的代表”

 

《原道》輯刊和陳明本人目前在大陸和台、港地區已都有一定影響。2003年底,陳明應邀到中國人民大學“人文論壇”名家係列講座開講,一些景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敬慕《原道》輯刊以及陳明本人的學生自發地張貼了大量宣傳(chuan) 海報,海報中對陳明的介紹異常醒目:“主講人: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大旗、大陸新生代新儒家的代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明。”陳明在一些青年學生中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大旗”和“大陸新生代新儒家的代表”這一對學者的學術傾(qing) 向和思想立場的明確定位,對於(yu) 一位承接儒學傳(chuan) 統,強調從(cong) 民族生命的內(nei) 在性和一貫性出發建設當代文化的思想探索者來說,乃是莫大的讚譽。然而陳明對這一“標簽”卻似乎不甚認同,甚至在一些公開場合下否認自己是“儒者”。

 

他私下的解釋是:一、叫儒者太神聖,自己各方麵都差得遠,且無意將自己的生命形態概念化;二、當代儒學的形態尚在建構之中,它是屬於(yu) 整個(ge) 民族的文化事業(ye) ,自己作為(wei) 一分子,做的隻是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能也不願成為(wei) 什麽(me) 標誌。

 

 

儒門淡薄雖非始自今日,卻絕對以當下為(wei) 甚。陳明說,這並非常態,具有五千年悠久曆史的中華民族不可能沒有一個(ge) 自我表達、自我塑造的價(jia) 值載體(ti) 和話語表述係統。昨天,士是社會(hui) 的主體(ti) ,未來,儒學也必將從(cong) 邊緣回歸中心,成為(wei) 國人精神生活的一個(ge) 重要支撐點。當然,這需要經過一番轉換性的創造。

 

他希望,傾(qing) 心仰慕儒家文化的人,應努力爭(zheng) 取過一種“像樣的”生活:“孔乙己的狀態絕對寫(xie) 不出孔夫子的文章”。日常生活中的陳明,打牌下棋,上網則首選體(ti) 育新聞軍(jun) 事論壇,最愛跟小兒(er) 子打打鬧鬧,與(yu) 朋友們(men) 談天說地……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他認為(wei) 自己至多是一個(ge) “業(ye) 餘(yu) 的儒者”。但“業(ye) 餘(yu) ”而能“儒”,正說明儒之在他並不隻是一種故紙堆裏的學問,而是一種發自內(nei) 心與(yu) 生命相契的需要。

 

陳明也曾幾次三番說起準備考駕照,買(mai) 車,然而遲遲不見行動。為(wei) 什麽(me) ?缺錢。魚與(yu) 熊掌不可兼得,“怪隻怪做儒學太不掙錢”。執著中有調侃,調侃中有執著。實際上,在陳明看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主體(ti) 的儒學,如果說還能夠重建和中興(xing) 的話,並不完全取決(jue) 於(yu) 當代一二聖賢式人物的苦心孤詣和孤懷獨往,而主要取決(jue) 於(yu) 儒者能否將其表述得合情、合理、合義(yi) 、可欲、可信、可行?理有固然,勢無必至,此事古難全。雖然口頭上陳明似乎總給人幾分悲觀甚至灰色虛無的感覺,他心底對此應該還是樂(le) 觀而自覺的,否則《原道》怎麽(me) 能夠一蓑風雨驀然回首竟已是十年?

 

事實上,無論陳明如何解釋,如何自謙,他還是被同人乃至論敵看作是大陸新生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原道》也還是被看作大陸文化保守主義(yi) 的重鎮。他讀書(shu) 思考,演講著述,辯難論爭(zheng) ,宣揚和主張的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精蘊。有朋友曾說:可能陳明繼續辦《原道》,大家感覺不到什麽(me) 稀奇;但如果有一天陳明突然宣布《原道》停刊,想一想,大家又會(hui) 感受到一種怎樣的失落!

 

(《原道》係列刊物)

 

守望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希冀儒學一陽來複

 

陳明的博士生導師、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家餘(yu) 敦康先生在為(wei) 陳明《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一書(shu) 所寫(xie) 的序言中曾記述道:在陳明的博士論文答辯會(hui) 上,一些長輩學者對陳明的理論架構曾提出過一些友好的質疑,“但陳明卻浮躁緊張,狂妄自信,逐條辯駁,把友好的質疑一一抵擋開去,毫無古代儒雅君子的謙謙之風,充分顯示了現代青年少不更事的特點。如果時間倒回去二三十年,陳明的這種性格是免不了要吃大苦頭的。”陳明天性率真,文氣恣肆,因此能“當仁不讓於(yu) 師”,“有道不餒於(yu) 眾(zhong) ”,敢作敢為(wei) ,一竿到底。

 

博士畢業(ye) 後,有位掙了點錢的朋友準備辦刊,委托陳明主持其事。後因宗旨不同,朋友抽身,陳明捏著自己邀約的文稿,咬牙跺腳砸鍋賣鐵,愣是把它們(men) 變成了鉛字。值得慶幸的是,問世之後的《原道》,受到學界和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於(yu) 是又有了以後的各輯……也許可以說,這一切在陳明個(ge) 人是既必然又偶然,在儒學在曆史,它卻是既偶然又必然!

 


(2004年《原道》10周年學術會(hui) 議現場)

 

《原道》輯刊艱難行進的曆史意義(yi) ,惟有放置於(yu) 近代以來尤其是上個(ge) 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国际1946伟德流變的曆史脈絡中才能得以彰顯。近代以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直是命運多舛步履維艱,在所謂的“現代化”或說“西、今、新”對“中、古、舊”持續不斷的批判質疑和解構顛覆過程中,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主體(ti) 的儒學,一直被動挨打,節節敗退。這一切在“文革”期間登峰造極,此時的神州大地,非但文化失語,國亦幾將不國!如果說在時危勢困中,人們(men) 激烈反傳(chuan) 統的情緒尚可理解的話,那麽(me) 在社會(hui) 整合和理性重建的時代,對矯枉過正的反傳(chuan) 統曆史作出冷靜的反思,並尋求中國文化的重建與(yu)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接續應該成為(wei) 一種新的共識。

 

但上個(ge) 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文化熱”中,人們(men) 仍然為(wei) 情緒化所支配,在指桑罵槐和“荊軻刺孔子”的批判策略裏,傳(chuan) 統文化幾乎再度成為(wei) 一切不合理的曆史情景和現實狀況的代名詞而受到指摘。拿來主義(yi) 是對的,但中國文化主體(ti) 性的沉淪,卻使思想界學術界成為(wei) 西方各種文化思潮的跑馬地,中國社會(hui) 和民族的存在性問題被迅速轉換為(wei) 中西文化之間知識價(jia) 值是非優(you) 劣的學術性問題。進入九十年代,此一問題不但沒有較好解決(jue) ,反而被學界的“學術化”傾(qing) 向推至極致。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蘊為(wei) 何?前途何在?還有沒有合理的價(jia) 值?還能不能實現自我轉換和更生?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當此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不絕如線之際,陳明以延續傳(chuan) 統文脈、傳(chuan) 遞儒學薪火為(wei) 己任,直麵慘淡的現實,登高急呼,作獅子吼,創辦《原道》輯刊,聚集有識同人,守望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希冀儒學一陽來複,苦苦追問:“中國五千年一以貫之的文化之道究竟是什麽(me) ?或者說應該是什麽(me) ?原道即是找路,找一條通向精神家園的路,找一條通向理想世界的路。”

 

(陳明和蔣慶)

 

重建中國人自己的意義(yi) 世界

 

探尋中國人自己的表達話語

 

《原道》繼承儒學對生命的人文主義(yi) 理解,相信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我們(men) 的生命裏統一,生命因此統一而獲得意義(yi) ,傳(chuan) 統因此統一而永葆青春。由於(yu) 種種的曆史原因,這樣一種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社會(hui) 現實以及個(ge) 人精神世界的良性互動陷入嚴(yan) 重危機。但國人卻想當然地認為(wei) 病根在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而不是自己身上。用錢穆先生的話說,誤將生元作病元。

 

正如一個(ge) 人沒有了曆史記憶和生活經驗就會(hui) 得失憶症一樣,一個(ge) 民族沒有了曆史記憶和文化傳(chuan) 統,也會(hui) 由失憶而失語,由民族特性的喪(sang) 失而導致內(nei) 在性的喪(sang) 失,成為(wei) 沒有主體(ti) 性的主體(ti) ,從(cong) 而失去存在的價(jia) 值與(yu) 可能。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文化保守主義(yi) 的立場不僅(jin) 僅(jin) 是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上的執著,而且必然也是民族立場和民族利益上的執著。換句話說,《原道》的文化保守主義(yi) 立場和文化民族主義(yi) 立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

 

這樣的視角決(jue) 定了陳明和《原道》不可能像“國粹派”、“頑固派”那樣因循守舊、頑固不化,一切都是中國的好、古代的好、儒學的好,而是“法聖人之所以為(wei) 法”,以化古新古的姿態創造新文化,熔鑄新傳(chuan) 統。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文化傳(chuan) 統永遠而且也必須是“在路上”,是一種“進行時”,與(yu) 時偕行,生生不息。當然,《原道》更不可能像“全盤西化論”一樣自我迷失。陳明曾半開玩笑地說,“我隻在乎領獎台上站的是中國人,至於(yu) 遊戲形式和遊戲規則如何?無所謂。”任何外來的、流行的文化和思潮,都必須接受主體(ti) 的審視,適應於(yu) 吾族和現實的需要,為(wei) 我所用,而不是喧賓奪主。

 

《原道》認為(wei) ,文化傳(chuan) 統作為(wei) 一個(ge) 知識和價(jia) 值的符號係統,它與(yu) 民族生命是一種“表達/塑造”的二重關(guan) 係。作為(wei) 表達,它反映了民族的意誌、需求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作為(wei) 塑造,它是民族自我意識對自身的自覺把握、調整與(yu) 建構。當代傳(chuan) 統中國文化的危機根本上講就是在舊的符號係統因不再能承擔起“表達/塑造”功能而遭否定後,知識界迄今還沒能建立起一個(ge) 能夠承擔這一“表達/塑造”功能的新的話語係統,甚至還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ge) 問題。《原道》的責任,就是要從(cong) 文化與(yu) 民族的內(nei) 在關(guan) 聯中重建這樣一套話語係統。因此,《原道》的立場、責任和旨趣可以集中表述為(wei) :

 

——探討中國曆史的一貫性和思想的內(nei) 在性;

 

——建構中華民族今天的文化表達式,應對現代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等諸問題。


 

(陳明和盛洪為(wei) 原道書(shu) 院剪彩)

 

原道的曆程

 

原道的將來

 

1994年,《原道》第一輯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出版,李澤厚、龐樸、葉秀山等老一輩學人命筆祝賀,新一代學人鄭家棟、劉軍(jun) 寧、陳曉明等惠賜佳作。該輯所刊文章,直指時下中國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如“中體(ti) 西用”、“文化危機”、“文化重建”,等等。《原道》第一輯即以認同歸屬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鮮明立場成為(wei) 新時期大陸創辦的第一個(ge) 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刊物,它以深刻反思的學術態度和拒絕盲從(cong) 的理性態度,使自己在當時国际1946伟德的浮躁華宴中以特立獨行的姿態而引起廣泛關(guan) 注。

 

1995年至1998年,《原道》第二、三、四輯分別由團結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學林出版社出版,先後刊出李澤厚、龐樸、韋政通、鄒讜、林安梧、陳來等海內(nei) 外著名學者的重頭文章,圍繞“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曆史與(yu) 現實”、“啟蒙與(yu) 後啟蒙”、“現代性與(yu) 後現代性”、“文化建設”、“人文精神”、“知識分子”等思想主題展開深入探討。李澤厚的“新的內(nei) 聖外王之道”、陳明的“新的中體(ti) 西用之道”、何光滬的“新的返本開新之道”、趙峰的“新的天人合一之道”等著名觀點先後在各輯中首次提出或詳細論述。

 

1999年至2002年,《原道》第五、六、七輯先後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該三輯的鮮明特色是大陸新生代新儒家如陳明、蔣慶、鄧小軍(jun) 等人與(yu) 新自由主義(yi) 、新左翼等“熱銷思潮”展開了激烈的辯難論爭(zheng) ,使《原道》在中西思想文化碰撞交鋒的時代場景下,其抗拒盲從(cong) 迷信、反對西方文化的話語霸權、堅守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原則的立場日益突出。2002年,陳明和其他《原道》同人集資在《原道》輯刊的基礎上創建www.yuandao.com網站,把“原道”的思考探討延伸到互聯網,為(wei) 廣大同情讚助認同歸屬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網友提供了“一個(ge) 討論心得交換信息的茶室;一個(ge) 結交天下有識之士的管道;一個(ge) 參與(yu) 各種文化論爭(zheng) 的平台。”

 

 

2003年,對《原道》輯刊和陳明本人來講,都是一個(ge) 值得紀念的年份。這一年,當陳明由於(yu) 辦刊經費捉襟見肘和《原道》出版社接連轉換而筋疲力盡之際,大象出版社,一個(ge) 來自中原文化大省河南,且以出版国际1946伟德刊物著作而享譽海內(nei) 外的著名出版社,主動找到陳明協商《原道》輯刊落戶大象出版社的問題,陳明欣然答應。大象出版社允諾負責以後《原道》輯刊定期出版,並免去相應的出版費。同時,考慮到要與(yu) 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新哲學》、《新史學》等刊物一同推出,《原道》第八輯改名為(wei) 《新原道》第一輯,立場不變,宗旨依舊,風格如前。目前,《新原道》第二輯暨《原道》第九輯已編選完畢,即將出書(shu) ,而《原道》創辦十周年紀念特輯也正在遍選過程之中,預計會(hui) 在今年十月份出版。

 

彈指一揮,十年流水。從(cong) 刊物初創迄今,《原道》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個(ge) 年頭。如今已經有一批年輕學人認同追隨《原道》的立場和方向,使對中國知識生產(chan) 和評價(jia) 體(ti) 係深深失望的陳明頗覺欣慰。在年輕人熱情的感召下,他在“原道”網站的一個(ge) 帖子中寫(xie) 道:“天之將喪(sang) 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yu) 於(yu) 斯文也。天之未喪(sang) 斯文也——讓我們(men) 期待下一個(ge) 十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陳明堅信,《原道》的精神之旅和求索之路必然會(hui) 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認可,走這條路的人必然會(hui) 越來越多。

 

《原道》與(yu) 陳明


 

1994年《原道》創刊學術會(hui) 議現場

 

百餘(yu) 年來,中國國勢衰微,文化主體(ti) 性沉淪,導致中國思想界實際上一直被類似英國湯因比“挑戰/回應”之模式或美國費正清“傳(chuan) 統/現代”之模式所困繞,疲於(yu) 奔命,在“西、今、新”對“中、古、舊”持續不斷的批判質疑和解構顛覆過程中,傳(chuan) 統和儒學一直被動挨打,節節敗退,至於(yu) 不可收拾之域。

 

維我中華,泱泱大國,廣土眾(zhong) 民,曆史悠久,思想博大,然文化主體(ti) 性沉淪何以至此?“士尚誌,誌於(yu) 道。”這是“原道”同人自我砥礪的口號。中國五千年一以貫之的曆史思想文化之道究竟是什麽(me) ?或者說應該是什麽(me) ?“原道”即是找路,找一條通向精神家園的路,找一條通向理想世界的路。

 

“原道”首先擯棄的是“放眼向洋、全盤西化”的思路和進路,認為(wei) 此一做法雖有開風氣之先,然卻有隔靴搔癢之嫌。現代性,是中國人的現代性。普遍主義(yi) 和絕對主義(yi) 的“唯西方化”乃至是“唯美國化”,要麽(me) 是幻想,要麽(me) 是一相情願。而且,此一做法不但以“妖魔化傳(chuan) 統和儒學”為(wei) 能事,更患有忽視在以叢(cong) 林法則為(wei) 基礎的國際交往中文化認同作為(wei) 民族認同功能的幼稚病。故而“原道”認為(wei) ,挺立文化主體(ti) 性和挺立民族主體(ti) 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

 

2004年《原道》10周年學術會(hui) 議現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道”認為(wei) ,傳(chuan) 統和儒學已經給予了中國人五千年的輝煌。值其中衰慘淡之際,我們(men) 不應再要求傳(chuan) 統和儒學還能為(wei) 今人做些什麽(me) ,而是應考慮我們(men) 能為(wei) 它做些什麽(me) ?同情之,了解之,認同之,斯其可也;承繼之,守護之,弘大之,斯其可也。而落井下石、雪上加霜,不解之,誤解之,曲解之,乃至因基於(yu) 對現實不滿而“指桑罵槐”(陳明)和“荊軻刺孔”(秦暉),把矛頭指向傳(chuan) 統和儒學,則為(wei) 中國文化上的“勇猛的揮刀自宮”(王達三)。

 

“道之不行,是吾憂也。”“原道”對儒學走進書(shu) 齋,走進象牙塔,成為(wei) 大學教授的高頭講章而深感憂慮。儒學的品格,在於(yu) 實踐,在於(yu) 力行。哲學化、知識化、對象化的進路,乃是儒學自我毀滅之先兆。由此,“原道”對那些將儒學變成辭章考據之學的做法不屑一顧,認為(wei) 這種做法是“吃傳(chuan) 統和儒學”。“原道”主張基於(yu) 中國的現實問題,將儒學作為(wei) 支援意識,批評和論衡當下問題,為(wei) 中國思想界不斷提供思考平台和打開創新空間。

 

2024年《原道》30周年學術會(hui) 議合影

 

要而言之,“原道”繼承儒學對生命的人文主義(yi) 理解,相信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我們(men) 的生命裏統一,生命因此統一而獲得意義(yi) ,傳(chuan) 統因此統一而永葆青春。這樣的視角決(jue) 定了“原道”不可能像“國粹派”、“頑固派”那樣因循守舊、頑固不化,一切都是中國的好、古代的好、儒學的好,而是“法聖人之所以為(wei) 法”,以化古新古的姿態“創造新文化,熔鑄新傳(chuan) 統”。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文化傳(chuan) 統永遠而且也必須是“在路上”,是一種“進行時”,與(yu) 時偕行,生生不息。雖然當下傳(chuan) 統和儒學生存困窘,但“不主流,毋寧死”卻是它的追求,也是“原道”同人的追求。

 

《原道》輯刊創刊於(yu) 1994年。近年來,為(wei) 應對全球化挑戰和現代性吊詭,特別是在中國文化開始萌動和複興(xing) 的大背景下,“原道”同人於(yu) 2002年創辦了“原道”網站;於(yu) 2004年推出“原道”文叢(cong) ,並在“原道”網站的基礎上,聯合其他6家儒學網站一起創辦了“儒學聯合論壇”;2005年“原道”同人又開始推出“原道”譯叢(cong) 。目前,“原道”輯刊被稱為(wei) 是“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之旗”,主編陳明被稱為(wei) 是“大陸新生代新儒家代表”、“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領軍(jun) 人物”。一蓑風雨驀然回首已是十年。十年辛苦不尋常!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原道”的下一個(ge) 十年,是更值得期待的。

 

 

這樣說,基於(yu) “原道”的這樣一個(ge) 理念:儒家情懷,儒學理念,儒教事業(ye) 。為(wei) 了中國,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