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斌】中華傳統家禮文化及其時代價值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4-07-30 17:09:17
標簽:

中華傳(chuan) 統家禮文化及其時代價(jia) 值

作者:陳延斌(江蘇師範大學中華家文化研究院教授、貴陽孔學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倫(lun) 理學研究》2024年第2期


摘要:禮是基於(yu) 民族心理、道德觀念和風俗習(xi) 慣形成的道德規範、行為(wei) 準則、典章製度與(yu) 文化樣態,是維護家庭和社會(hui) 生活正常進行的重要手段。中華禮文化內(nei) 涵極為(wei) 豐(feng) 富,是由禮義(yi) 、禮儀(yi) 、禮節、禮製、禮器、禮樂(le) 、禮教、禮法、禮治、禮俗構成的體(ti) 係,家禮亦然。家禮文化是傳(chuan) 統家禮在價(jia) 值理念、儀(yi) 式、製度、器物以及教化等行為(wei) 活動等多層麵的體(ti) 現,比家法、族規、家訓等其他家文化形式更具有儀(yi) 節的莊嚴(yan) 性、禮義(yi) 的教育性和製度的規範性等特點,在家文化和中華民族整個(ge) 禮文化體(ti) 係中處於(yu) 重要地位。家禮文化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治家、齊家、教家的重要製度文化,也是當代優(you) 良家德、家風培育和公民禮儀(yi) 文明建設的豐(feng) 富資源。借鑒傳(chuan) 統家禮以儀(yi) 立範路徑涵養(yang) 公民個(ge) 人品德,吸收傳(chuan) 統家禮倫(lun) 理內(nei) 涵滋養(yang) 良好家風與(yu) 淳樸世風,繼承弘揚傳(chuan) 統家禮稱情立文的撰訂原則助推社會(hui) 禮儀(yi) 文明建設。

 

關(guan) 鍵詞: 禮 家禮  家禮文化  禮儀(yi) 文明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強國民禮儀(yi) 教育……研究提出承接傳(chuan) 統習(xi) 俗、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社會(hui) 禮儀(yi) 、服裝服飾、文明用語規範,建立健全各類公共場所和網絡公共空間的禮儀(yi) 、禮節、禮貌規範,推動形成良好的言行舉(ju) 止和禮讓寬容的社會(hui) 風尚。”[1]家禮是我國國學、傳(chuan) 統文化極為(wei) 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治家、齊家、教家的重要製度文化,也是新時代優(you) 良家德、家風培育和公民禮儀(yi) 文明建設的豐(feng) 富滋養(yang) 。

 

一、禮與(yu) 禮文化

 

中國素有“禮儀(yi) 之邦”的美譽,以至於(yu) 《禮記·禮器》談及禮時雲(yun) “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可見禮儀(yi) 文明在中華民族自立於(yu) 世的過程中地位尤重。我們(men) 民族何以如此重視“禮”?2700多年前的《左傳(chuan) ·隱公十五年》就給出了答案,即“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禮文化在國家和社會(hui) 生活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鑒於(yu) 家禮是中國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家禮與(yu) 國禮及社會(hui) 交往禮儀(yi) 也是密不可分的,故而研究家禮,需要了解中國禮文化的深刻內(nei) 涵。

 

“禮”字,本作“豊”,寓意豐(feng) 盛。《說文解字·豊部》曰:“豊,行禮之器也。”“豊”即古代盛玉獻神用的禮器。“豊”字後來加“示”字旁,以表字義(yi) ,就寫(xie) 成會(hui) 意兼形聲的字“禮”。《說文解字·示部》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cong) 示從(cong) 豊,豊亦聲。”本義(yi) 為(wei) 敬事鬼神、祭祀神靈以求得幸福的儀(yi) 式。

 

如何界定“禮”?我們(men) 覺得,《禮記·曾子問》中的“君子禮以飾情”一語,基本上可以作為(wei) 對禮簡明的解釋。孔穎達疏雲(yun) :“凡行吉凶之禮,必使外內(nei) 相副,用外之物以飾內(nei) 情。”清代學者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對“飾”作了更清楚的解釋:“飾猶表也,有是情而後以禮表之,故曰禮以飾情。”可以說,“禮”涵括政治製度、思想文化、道德精神、倫(lun) 理規範、風俗習(xi) 慣等多個(ge) 領域,我們(men) 可以將“禮”界定為(wei) :人們(men) 在長期的社會(hui) 生活實踐和交往過程中,基於(yu) 一定的民族心理、道德觀念和風俗習(xi) 慣而形成的道德規範、行為(wei) 準則、典章製度和文化樣態,是維護家庭和社會(hui) 生活正常進行的重要手段。

 

禮作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至少由禮義(yi) 、禮儀(yi) 、禮節、禮製、禮器、禮樂(le) 、禮法、禮治、禮教、禮俗等十個(ge) 方麵內(nei) 容構成。

 

禮義(yi) ,又稱“禮意”,即禮的理念和寓意,禮義(yi) 是禮文化的內(nei) 核。《禮記》雲(yun) :“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yi) 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記·禮器》)也就是說禮義(yi) 是禮儀(yi) 的本質,而禮儀(yi) 則是禮義(yi) 的外在表現。《禮記》在談及禮義(yi) 的本質時,指出“凡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禮義(yi) 也”(《禮記·冠義(yi) 》),“故禮義(yi) 也者,人之大端也”(《禮記·禮運》)。當然,這裏的“義(yi) ”,還有思想價(jia) 值觀念的含義(yi) ,理解這一點,更能理解“禮義(yi) ”作為(wei) 禮文化核心的地位和作用。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禮文化中的冠、婚、喪(sang) 、祭、朝、聘、鄉(xiang) 、射等的重要禮義(yi) 內(nei) 蘊,郭齊勇先生有一段簡明的概括:

 

儒家的禮是古代社會(hui) 的生活規範、規矩,包括等級秩序等。禮起源於(yu) 習(xi) 俗。儒家的禮節,除日常應事接物外,重大的如冠、婚、喪(sang) 、祭、朝、聘、鄉(xiang) 、射等,都有其具體(ti) 含義(yi) 。冠禮在明成人之責;婚禮在成男女之別,立夫婦之義(yi) ;喪(sang) 禮在慎終追遠,明死生之義(yi) ;祭禮使民誠信忠敬……這些古禮包含了宗教、政治、倫(lun) 理、藝術、美學的價(jia) 值,對於(yu) 穩定社會(hui) 、調治人心、提高生活品質都有積極意義(yi) 。[2]

 

禮儀(yi) ,亦稱“禮文”,是表達禮義(yi) 的儀(yi) 式,“文以載道”這個(ge) 命題,用來說明禮儀(yi) 的作用也是可以的,因為(wei) 儀(yi) 式承載著禮文化厚重的內(nei) 涵。禮貌是人在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尊重與(yu) 友好別人的言談舉(ju) 止、容貌神態。正如《禮記·儒行》雲(yun) :“禮節者,仁之貌也。”孔穎達疏曰:“言禮儀(yi) 撙節是仁儒之外貌。”

 

禮製,或稱禮儀(yi) 製度,是家庭、宗族或國家規定的禮法,禮製維護的是尊卑長幼的社會(hui) 秩序。“禮製”這個(ge) 概念也有不同的含義(yi) ,“有時強調的是禮的等級名分製度,有時泛指各類典章製度(包括社會(hui) 製度、國家製度,諸如封建製、宗法製),有時又特指禮儀(yi) 製度(製度化的禮儀(yi) )、禮器製度或各種有關(guan) 的名物製度”[3](12),但禮製最核心的特質則是體(ti) 現尊卑等級和名分。《禮記·樂(le) 記》雲(yun) :“天高地下,萬(wan) 物散殊,而禮製行矣。”孔穎達疏曰:“禮者,別尊卑,定萬(wan) 物,是禮之法製行矣。”

 

禮和樂(le) 存在緊密關(guan) 係,禮樂(le) 製度源遠流長。中國有文字可考的禮樂(le) 始自夏、商,到了西周時,周公在夏商禮樂(le) 製度基礎上“製禮作樂(le) ”,形成了中華民族禮樂(le) 文化的一套獨特而完善的體(ti) 係。《禮記·樂(le) 記》說:“樂(le) 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樂(le) 製度和禮樂(le) 文化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發展史上產(chan) 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禮法,即禮儀(yi) 法度,是禮製與(yu) 法律相結合的概念,是一個(ge) 社會(hui) 所實行的法紀和禮儀(yi) 。禮、法並稱時,“禮”就成了道德的代名詞,是規範社會(hui) 成員的道德準則。古人雲(yun) :“禮者禁於(yu) 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yu) 已然之後”(《漢書(shu) ·賈誼傳(chuan) 》);“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wei) 表裏者也”(《後漢書(shu) ·陳寵傳(chuan) 》)。這些表述,生動地詮釋了禮法在規範和調整社會(hui) 成員關(guan) 係、治理社會(hui) 秩序中相輔相成的功效。

 

禮治,就其基本含義(yi) 而言,與(yu) “德治”相同。傳(chuan) 統社會(hui) 所言的“禮法兼治”,就是指通過道德倫(lun) 理教化和禮製規約,與(yu) 法治相輔相成,共同規範社會(hui) 成員的行為(wei) ,提升社會(hui) 治理水平。以禮輔法、禮法結合,共同推進社會(hui) 治理和改善世風民風。

 

禮教,指禮儀(yi) 教化,又稱名教。《孔子家語·賢君》雲(yun) :“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禮教本是禮的教育,但在中國封建社會(hui) ,禮教往往被視為(wei) “三綱五常”的封建綱常,故禮教也指“舊傳(chuan) 統中束縛人的思想行動……的禮節和道德”[4](685)。

 

禮俗,指禮儀(yi) 與(yu) 習(xi) 俗,即家庭日常生活和冠婚喪(sang) 祭重要活動,以及社會(hui) 生活等各種場合的禮節。《周禮·天官·大宰》曰:“六曰禮俗,以馭其民。”禮俗是社會(hui) 治理的手段。禮俗與(yu) 社會(hui) 風尚存在非常緊密的聯係。“夫先王立宗法,而吉凶相及,緩急相扶,尊卑有紀,親(qin) 疏有倫(lun) ,然後一族如一家,一家如一人。此禮俗所以成,而民風所由厚也。因宗法為(wei) 服製之本,故先圖於(yu) 此。”[5]

 

二、家禮與(yu) 家禮文化

 

家國同構、家國一體(ti) 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結構的顯著特征。如果說國禮是為(wei) 了滿足統治者穩定政治秩序的需要,那麽(me) 家禮則更側(ce) 重家族內(nei) 部的倫(lun) 理規範,並由此延展至整個(ge) 社會(hui) ,協同國法、國禮建立一種更為(wei) 廣泛的社會(hui) 規範體(ti) 係與(yu) 倫(lun) 理道德秩序。所以,“禮在國家層麵體(ti) 現為(wei) 國家禮製,側(ce) 重維護政治秩序的穩定;在家庭層麵則體(ti) 現為(wei) 家禮,側(ce) 重家庭內(nei) 部倫(lun) 理關(guan) 係的調適及道德規範的遵行。因而嚴(yan) 格地講,家禮是民間的、非官方的”[6](1-10)。

 

家庭禮儀(yi) 文明的發展還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產(chan) 生和結構緊密相關(guan) 。筆者接受《光明日報》國學版訪談時曾經指出:

 

中國社會(hui) 是在血緣氏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血親(qin) 關(guan) 係將“孝”視為(wei) 最核心的家庭倫(lun) 理規範,而這種經濟的原因則將家族利益看得至高無上,發展出了家族製度……為(wei) 了維係族人正常生活,延續宗族,就有了家庭管理、成員關(guan) 係調節、子女教育等問題,這就有了教家、治家的家範和宗規、族訓,形成了家族的家風。[7]

 

“家禮”既指規範、準則意義(yi) 上的家禮家儀(yi) ,又指教化、規誡活動。前者是家禮文獻,後者是踐行和實施,這兩(liang) 方麵又相輔相成、彼此為(wei) 用[8](124-129)。“家禮”一詞,常與(yu) 家誡、家儀(yi) 、家法、家範、族訓等概念互用,但其內(nei) 涵又不完全等同。家訓文獻中有不少對家庭內(nei) 部禮儀(yi) 規範的專(zhuan) 門規定,家禮文獻中對禮義(yi) 和倫(lun) 理道德觀念的闡釋也極為(wei) 常見。因此在研究家禮問題時,必須兼顧其他家教、家訓、族規類材料。

 

家禮有廣義(yi) 和狹義(yi) 之分,廣義(yi) 的家禮指家庭生活中的禮俗、禮儀(yi) 規範和家庭道德生活規範準則;狹義(yi) 的家禮是有別於(yu) 家德規範的家庭禮儀(yi) 。“家訓類書(shu) 籍常對家庭內(nei) 部的禮儀(yi) 規範等內(nei) 容作專(zhuan) 門規定,家禮文獻中對倫(lun) 理觀念的探討也極為(wei) 常見。因此在討論家禮問題時,必須兼顧其他家訓、家教類材料。”[6](2)家禮是由禮義(yi) 、禮儀(yi) 、禮節、禮製、禮器、禮樂(le) 、禮教、禮俗等構成的禮文化體(ti) 係。

 

家禮概念最早見於(yu) 《周禮》。《周禮·春官》載有“家宗人”一職,《周禮注疏》解釋為(wei) :“掌家祭祀之禮。凡祭祀,致福。國有大故,則令禱祠,反命祭,亦如之。掌家禮,與(yu) 其衣服、宮室、車旗之禁令。”此時的“家禮”還主要施行於(yu) 士和卿大夫階層。《儀(yi) 禮》所載的禮儀(yi) 製度主要是士禮。雖然此時的“家禮”更多的是作為(wei) 明確社會(hui) 階層、尊卑、親(qin) 疏的等級製度而存在,但是作為(wei) 後世家禮的雛形,先秦古禮中冠、婚、喪(sang) 、祭四禮以及居家雜儀(yi) 的規範已經相當完善。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階層開始占據社會(hui) 主導地位,一方麵以“先代之高官厚祿”為(wei) 其唯一表征,另一方麵憑借“家學及禮法等標異於(yu) 其他諸姓”[9](259)。一些世家大族為(wei) 維係家族門風,將家族內(nei) 部長期嚴(yan) 格遵循的禮儀(yi) 規範進行整理修訂,撰寫(xie) 成文。唐代以降,“家禮”已經開始由貴族家庭向庶民社會(hui) 滲透。

 

譬如,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曾任江州長史的陳崇撰訂《家法三十三條》,就是這種家禮滲透於(yu) 庶民社會(hui) 的表現之一。關(guan) 於(yu) 訂立家法的初衷,陳崇在《家法三十三條》短序中雲(yun) :“崇所慮者將來昆雲(yun) 漸眾(zhong) ,愚智不同,苟無敦睦之方,慮乖負荷之理。深惟遠計,今設之以局務,垂之以規程。”[10](159)該家法對後世家訓、家禮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禮製下移”,從(cong) 在民間受到廣泛讚譽的浦江鄭氏家族《鄭氏規範》等家法族規中都不難看到陳氏家法的烙印。

 

這裏還有一個(ge) 問題,即家禮與(yu) 國法的關(guan) 係。眾(zhong) 所周知,家國同構、家國一體(ti) 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結構的顯著特征,因此要全麵地理解家禮與(yu) 國法的關(guan) 係,就應把它們(men) 置於(yu) 社會(hui) 大係統中加以認識。

 

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的秩序構成是一個(ge) 和諧的係統,家禮與(yu) 國法是它的組成部分。傳(chuan) 統中國的秩序構成與(yu) 社會(hui) 結構一致,傳(chuan) 統中國是鄉(xiang) 土社會(hui) ,基本結構是家庭、家族、村落、社會(hui) 、國家,家禮家法對應於(yu) 家庭家族,鄉(xiang) 禮鄉(xiang) 約對應於(yu) 鄉(xiang) 裏村落,幫規行規對應於(yu) 社會(hui) 上各行各業(ye) ,國禮國法對應於(yu) 國家社會(hui) 。從(cong) 家禮家法到國禮國法形成一條秩序鏈,家禮家法是這條秩序鏈中最底層的血緣秩序規範,國禮國法是這條秩序鏈中最上層的地緣秩序規範……國法與(yu) 家禮在這係統中真可謂頂天立地,是整個(ge) 係統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11](126)

 

家庭是社會(hui) 的細胞,家族是社會(hui) 的基本單位,因而家禮調節和國法威懾就成為(wei) 相互補充的兩(liang) 種手段。可以說,家禮是修身齊家之具,國法是國家治理和社會(hui) 治理之具。關(guan) 於(yu) 禮治在家庭、國家、社會(hui) 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wei) :“禮是民族、國家、社會(hui) 、家庭的秩序。以個(ge) 人言,守禮則文明,無禮則禽獸(shou) 。以群體(ti) 言,隆禮則致治,悖禮則致亂(luan) 。樂(le) 是禮的補充。禮治理身形,樂(le) 陶冶性情。法律出於(yu) 強製,禮則出於(yu) 人性之自然,靠人的良知與(yu) 社會(hui) 習(xi) 尚即可推行。法治無禮樂(le) 輔助,則徒有具文。民主無禮樂(le) 維係,則徒增混亂(luan) 。”[2]

 

家禮作為(wei) 一種植根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文化現象,可以稱作“家禮文化”。家禮文化是家禮在價(jia) 值理念、製度、器物、儀(yi) 式,以及教化等行為(wei) 活動等方麵的體(ti) 現,是家禮因形式、媒介、載體(ti) 不同而多維度呈現的文化樣態。

 

以禮相待、以儀(yi) 寓教是我國家禮文化的宗旨。在家禮文化發展史上產(chan) 生深遠影響的《朱子家禮》就說:“凡禮有本、有文。自其施於(yu) 家者言之,則名分之守、愛敬之實,其本也。冠、婚、喪(sang) 、祭,儀(yi) 章度數者,其文也。”朱熹認為(wei) “名分之守、愛敬之實”是家禮文化之“本”的見解很有道理,家庭禮儀(yi) 教化熏陶確實對家庭生活良好秩序的維係、對家庭成員關(guan) 係的調適以及子弟品德培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禮文化是“禮樂(le)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我國“禮儀(yi) 之邦”的禮儀(yi) 文明傳(chuan) 承[12](56-66)。

 

三、傳(chuan) 統家禮文化的曆史地位及影響

 

中華禮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故對傳(chuan) 統家禮地位的考察,應將其置於(yu) 中國家文化與(yu) 禮文化的視野中,如此才能洞悉家禮文化在家文化、禮文化乃至整個(ge)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曆史影響。為(wei) 此,需要了解家禮與(yu) 構成家文化的其他部分的關(guan) 係。

 

家文化是體(ti) 現我們(men) 民族特質和精神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繁衍生息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家庭文化樣態。中國傳(chuan) 統家文化的發展隨著生產(chan) 力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家庭的產(chan) 生發展而產(chan) 生發展。因而父祖長輩對於(yu) 子孫的教育除了一般的社會(hui) 要求之外,還深深地打上了家庭、家族的獨特烙印,並在世代延續、演進的過程中,不斷沉澱累積下來,形成各具特色的家文化[13](221)。

 

加之中華文化是家國一體(ti) 的文化,家是國的縮小,國是家的擴大。這種社會(hui) 結構,決(jue) 定了家庭、家族的興(xing) 衰與(yu) 國家、社會(hui) 的發展休戚相關(guan) 。可以說,家文化是國文化的DNA,沒有家文化的積澱,沒有家文化的擴展,也就沒有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某種意義(yi) 上說,民族的存在是一種文化形式的存在。因而家文化在整個(ge) 中國文化體(ti) 係中居於(yu) 基礎性地位,是其極為(wei) 重要的基本構成甚至核心內(nei) 容[12](56-66)。

 

中華民族家文化由家訓(家教)文化、家禮文化、家德文化、家風文化、家史文化和家乘文化等構成,內(nei) 容極為(wei) 豐(feng) 富。

 

家訓文化,或稱家教文化。家訓主要是父祖長輩對子孫的訓示教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曆史上的家訓名稱達二十多種,家訓的“基本載體(ti) 有兩(liang) 類:一是族長或家長撰寫(xie) 、製定、有較強的教化意義(yi) 和規範作用的家規、族訓或家教文獻;二是對家人子弟進行的家庭教化、訓誡活動。前者是文本,後者是教化活動實踐,這兩(liang) 方麵相輔相成、彼此為(wei) 用”[14]。每個(ge) 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隻不過有些以文本傳(chuan) 承,有些則是言傳(chuan) 身教。家訓既是居家生活的教科書(shu) (盡管大部分是長輩口頭訓誨的“無字之書(shu) ”),也是中華民族價(jia) 值觀念和倫(lun) 理道德的重要載體(ti) 。

 

家德即家庭道德,是個(ge) 人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倫(lun) 理道德,它以道德規範、行為(wei) 準則等調適家庭父子、夫婦、兄弟(妯娌)“六親(qin) ”之間的倫(lun) 理關(guan) 係。

 

重視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而家風文化構成了家文化的核心內(nei) 涵和突出表征。“家風,亦稱門風、家聲、父風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風氣、風格與(yu) 風範,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形成的較為(wei) 穩定的生活作風、立身處世之道、道德麵貌和價(jia) 值觀念的綜合體(ti) 。”[15](33-35)良好家風可以成為(wei) 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使家人、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繼承先輩的優(you) 良品德和優(you) 良傳(chuan) 統,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發揮約束和激勵家人行為(wei) 的積極作用。

 

家史是家庭或家族的曆史,是記載一個(ge) 家庭或家族繁衍生息、世係興(xing) 衰、居地遷徙經曆的史誌性文體(ti) 。家史通常以譜牒、家訓、族規和祠堂文化等傳(chuan) 承下來,發揮教育家人族眾(zhong) 的作用。家史與(yu) 家訓、家禮一樣,也是家風文化的載體(ti) ,家史撰寫(xie) 盛行於(yu) 六朝。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曾列舉(ju) 過曆史上的幾部家史著作:“若揚雄《家諜》、殷敬《世傳(chuan) 》、孫氏《譜記》、陸宗《係曆》,此之謂家史者也。”[16](377)

 

家乘也稱家譜、家傳(chuan) 等,是記載家族血緣關(guan) 係和世係傳(chuan) 承的文獻。其“主要由表、牒、圖、傳(chuan) 等組成,內(nei) 容為(wei) 族姓源流,世係輩字,郡望支派,移住始末,恩榮表述(製誥、族節、恩例、進士),祠堂家墓(族規、祠產(chan) 、義(yi) 莊),家傳(chuan) 著述和家訓等等”[17]。譜牒起到了明血統、序昭穆、傳(chuan) 家史的作用,體(ti) 現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尊祖敬宗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譜牒中的家規家範、家族典範人物事跡不僅(jin) 可以發揮凝聚族眾(zhong) 、傳(chuan) 承家族文化的作用,而且是培育家國情懷、化導民風、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載體(ti) 。

 

中華傳(chuan) 統家文化的各個(ge) 組成部分雖然維度和分類不同,但相互滲透、彼此為(wei) 用,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家文化的體(ti) 係。概而言之,家訓家教文化,側(ce) 重於(yu) 對家庭成員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誨和行為(wei) 習(xi) 慣養(yang) 成的指導,是思想道德觀念尤其是價(jia) 值觀培育的基本內(nei) 容;家德文化重在調整家庭成員關(guan) 係,規範和保障家庭生活的進行,也對成員道德品行產(chan) 生重要影響;家禮文化以製度方式維護家庭人際關(guan) 係秩序,增強家訓家教的訓誨成效,促進家德、家風的形成和鞏固;家風文化表現為(wei) 家庭風貌、習(xi) 氣,是教化熏陶積澱而成的,是家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和整體(ti) 呈現[12](56-66)。而譜牒文化不僅(jin) 有利於(yu) 凝聚族眾(zhong) 、周親(qin) 恤族,而且在實現家族自治、推進傳(chuan) 統社會(hui) 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家文化各個(ge) 構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guan) 係,我們(men) 不難看出家禮文化與(yu) 家文化其他要素之間的緊密聯係和獨特作用。不僅(jin) 如此,由於(yu) 家禮的直接目的是規範家庭成員的行為(wei) ,培養(yang) 其家庭倫(lun) 理觀念和禮儀(yi) 修養(yang) ,因而相比家法、族規、家訓等其他家文化形式,傳(chuan) 統家禮更具有儀(yi) 節的莊嚴(yan) 性、禮義(yi) 的教育性和製度的規範性等鮮明特點。從(cong) “教訓正俗”之儀(yi) 度看,家禮是倫(lun) 理規範的一種表達形式;從(cong) “道德仁義(yi) ”之義(yi) 理看,家禮是道德人格的一種培養(yang) 路徑。

 

這種集倫(lun) 理規範與(yu) 道德理念的家禮文化始終貫穿於(yu) 中國幾千年的家庭和家族生活,成為(wei) 中華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8](124-129)。正因此,《禮記·經解》曰:“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yu) 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可以說,家禮文化的禮義(yi) 、禮儀(yi) 、禮製,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家庭和宗族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行為(wei) ,扼殺不良動機、行為(wei) 於(yu) “未形”,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親(qin) 近善良、遠避罪惡,也逐漸積澱、凝成了中華家文化的獨特氣質與(yu) 精神。

 

前麵我們(men) 在闡述家禮與(yu) 構成家文化其他部分的關(guan) 係時,對家禮文化在中華家文化中的地位有了較為(wei) 清晰的了解,而要理解傳(chuan) 統家禮在中華民族整個(ge) 禮文化中所處的地位,也需要弄清家文化在整個(ge) 中華文化中的地位。《禮記·大學》有一段話有利於(yu) 我們(men) 理解家禮、家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

 

這裏道出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強調個(ge) 人道德修養(yang) 與(yu) 齊家、齊家與(yu) 治國平天下的有機統一,體(ti) 現了古聖先賢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的內(nei) 在邏輯:正心、誠意既是修身的前提也是修身的內(nei) 在要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才能天下平。正因此,“家文化”構成了“國文化”的基石。也正因此,家禮是家庭或家族內(nei) 部的禮儀(yi) ,但家禮的影響絕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家庭。

 

我國古代家國一體(ti) 的社會(hui) 結構使得我們(men) 的先人們(men) 特別重視家禮的建設。孔子當年痛斥春秋時期是一個(ge) “禮壞樂(le) 崩”的時代,強調要恢複周禮,孔子之所以那麽(me) 重視禮,是因為(wei) 他認為(wei) 某種意義(yi) 上禮比法更為(wei) 重要。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wei) 政》)

 

華夏文明自信自傲的內(nei) 容,便是其禮儀(yi) 製度,曆代稱之為(wei) “華夏衣冠”。戎狄與(yu) 華夏的區別,並非完全基於(yu) 血緣和種族,而是基於(yu) 文化,基於(yu) 對“禮”的尊崇與(yu) 否。正如韓愈所說,“進於(yu) 中國則中國之”,隻要他們(men) 進入華夏文明體(ti) 係,遵從(cong) 華夏禮儀(yi) ,就不再被視為(wei) “夷狄”。文化認同和禮義(yi) 教化,才是區別華、夷的根本標誌[18]。

 

《孟子·萬(wan) 章下》曾形象地將“禮”表述為(wei) :“禮,門也。”這反映了禮在儒家思想體(ti) 係中的重要地位。禮是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門徑,而作為(wei) 禮文化核心的家禮更是如此。從(cong) 禮文化內(nei) 容上看,無論“三禮”“五禮”說,還是“八禮”“九禮”說,以冠婚喪(sang) 祭為(wei) 主體(ti) 的家禮始終是曆代禮家關(guan) 注的重點,尤其是宋代以降,家禮更是受到空前重視,一直是中華禮文化的核心部分[8](124-129)。

 

此外,中華禮文化與(yu) 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對現實生活的關(guan) 注。冠禮在於(yu) 宣示“成人”,擔當起家庭和社會(hui) 責任,婚禮在於(yu) “明夫婦之義(yi) ”,喪(sang) 禮在於(yu) “慎終”,祭禮在於(yu) “追遠”,通禮是遵行的“日用之常禮”,這種禮儀(yi) 是“不可一日而不修者”(朱熹)。傳(chuan) 統家禮以冠、婚、喪(sang) 、祭為(wei) 人生最重要的儀(yi) 禮,加之日常生活禮儀(yi) ,為(wei) 我們(men) 勾勒出一幅富有深厚人生意蘊的生動生活圖景。

 

四、傳(chuan) 統家禮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專(zhuan) 門提出了“充分發揮禮儀(yi) 禮節的教化作用”的任務,強調“禮儀(yi) 禮節是道德素養(yang) 的體(ti) 現,也是道德實踐的載體(ti) ”[19]。中國傳(chuan) 統家禮文化是家文化與(yu) 禮文化相互滲透、彼此為(wei) 用的結果,是中華文化的鮮明特質與(yu) 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men) 深入研究,以便去蕪存菁,傳(chuan) 承弘揚其蘊含的積極時代價(jia) 值。

 

1. 借鑒傳(chuan) 統家禮以儀(yi) 立範路徑涵養(yang) 公民個(ge) 人品德

 

我們(men) 民族的先人們(men) 認為(wei) 人性並非完美,人的秉性、氣質都是有弱點和缺陷的,沒有禮的規範和修養(yang) ,就會(hui) 在生活中出現問題。孔子就曾列舉(ju) 恭、慎、勇、直幾種本來很好的性格、品質的人,如果不懂得禮,失去了禮的約束,就會(hui) 產(chan) 生不好的後果,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luan) ,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所以,要提升修養(yang) ,以禮來節製自己,使言行合乎社會(hui) 規範。《禮記》更是強調禮在調節人際關(guan) 係和家庭、社會(hui) 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仁義(yi) ,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zheng) 辨訟,非禮不決(jue)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qin) ;班朝、治軍(jun) ,蒞官、行法,非禮威嚴(yan) 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禮記·曲禮上》)

 

傳(chuan) 統家禮文化以人倫(lun) 關(guan) 係為(wei) 起點,借此實現個(ge) 體(ti) 自我意識的發展與(yu) 價(jia) 值觀念的建構。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家庭或家族成員通過家禮內(nei) 容教化和儀(yi) 式規約和來明確各自的身份、地位以及相應的權利、義(yi) 務。譬如,冠禮這種傳(chuan) 統的成年禮,它舉(ju) 行的器物陳設、地點時宜、儀(yi) 節次第、儀(yi) 式語言無不經過精心設計,每一形式、步驟都蘊含著深刻的道德價(jia) 值。《禮記》在談及冠禮所蘊含的禮義(yi) 時指出:

 

凡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禮義(yi) 也。禮義(yi) 之始,在於(yu) 正容體(ti) 、齊顏色、順辭令。容體(ti) 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yi) 備。以正君臣、親(qin) 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qin) ,長幼和,而後禮義(yi) 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ti) 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禮記·冠義(yi) 》)

 

也就是說,人區別於(yu) 動物而成其為(wei) 人,就在於(yu) 有意識,懂得道德禮義(yi) 。懂得禮義(yi) ,要從(cong) 舉(ju) 止、態度和言辭做起,舉(ju) 止得當、態度端莊、言辭恭順才算具備基本的禮義(yi) 禮儀(yi) 。這樣做的結果,是君義(yi) 臣忠、父慈子孝、長幼和睦,如此禮義(yi) 才算確立。而冠禮正是懂得禮義(yi) 、踐行禮儀(yi) 的開始。

 

《禮記·冠義(yi) 》還將冠禮視為(wei) “成人之道”。司馬光曾對此作了解釋:“冠者,成人之道也。成人者,將責為(wei) 人子,為(wei) 人弟,為(wei) 人臣,為(wei) 人少者之行也。將責四者之行於(yu) 人,其禮可不重歟?”[20](228)明代大儒王敬臣在其禮學著作《禮文疏節》中更做了拓展,他強調:“將責之以為(wei) 人子、為(wei) 人弟、為(wei) 人臣、為(wei) 人少之禮於(yu) 其身,可弗重與(yu) ?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wei) 人;可以為(wei) 人,而後可以治人。”[21](2268)將冠禮價(jia) 值上升到立身為(wei) 人、治人治世的高度。

 

傳(chuan) 統家禮本質上是家庭道德教化和人倫(lun) 秩序的規範,不僅(jin) 為(wei) 社會(hui) 個(ge) 體(ti) 提供正確的角色認知,而且成為(wei) 傳(chuan) 統社會(hui) 涵養(yang) 個(ge) 人德性的教化方式,也正因此,進一步挖掘傳(chuan) 統家禮以儀(yi) 立範的教化路徑和方式方法,可以為(wei) 今天的公民角色認知和個(ge) 人品德修養(yang) 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

 

2. 吸收傳(chuan) 統家禮倫(lun) 理內(nei) 涵滋養(yang) 良好家風與(yu) 淳樸世風

 

服務當下家庭、社會(hui) 的道德生活和禮儀(yi) 文明,是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家禮文化的價(jia) 值旨歸。傳(chuan) 統家禮文化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豐(feng) 富的資源,它在體(ti) 現家族內(nei) 部成員倫(lun) 理關(guan) 係親(qin) 疏、尊卑合理性的同時,也強調家禮在齊家、睦族中的重要作用。《禮記·大傳(chuan) 》雲(yun) :“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qin) 親(qin) 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yi) ,人道竭矣。”不少家禮文獻還告誡族人要友善鄰裏、體(ti) 恤鄉(xiang) 親(qin) 。浙江浦江鄭氏家族,曾被宋元明三代帝王旌表為(wei) “義(yi) 門”,該家族以家訓《鄭氏規範》和家禮《鄭氏家儀(yi) 》規約家族成員,和待鄉(xiang) 鄰,撫恤孤寡,每日晨起洗漱完畢,都要聚於(yu) 祠堂“有序堂”相互行禮,讓男孩女孩背誦男女訓辭。

 

《男訓》雲(yun) :人家盛衰,皆係乎積善與(yu) 積惡而已。何謂積善?居家則孝弟,處事則仁恕,凡所以濟人者皆是也。何謂積惡?恃己之勢以自強,克人之財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是故能愛子孫者,遺之以善;不愛子孫者,遺之以惡。《傳(chuan) 》曰:“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yu) 殃。”天理昭然,各宜深省。[22](323-324)

 

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鄭氏家族以禮齊家,恪守父慈子孝、夫義(yi) 妻敬、兄友弟恭的家德規範,不僅(jin) 營造和延續了這種雍睦家風,而且在朱明王朝的表彰和倡導下,帶動了當時社會(hui) 的民風向善,為(wei) 世人稱道和仿效。今天雖然時代發生了根本變遷,但家庭亦然是“社會(hui) 基點”,傳(chuan) 統家禮文化中的核心倫(lun) 理觀念仍然是當下良好家風與(yu) 淳樸民風的豐(feng) 富滋養(yang) ,依然大有可學可鑒的積極價(jia) 值。“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家禮濡染家德家風,必將匯聚起民德歸厚的淳樸社會(hui) 風尚。

 

3. 繼承弘揚傳(chuan) 統家禮稱情立文的撰訂原則助推社會(hui) 禮儀(yi) 文明建設

 

“稱情立文”語出《禮記·三年問》,本是人們(men) 依據親(qin) 情近疏守喪(sang) 的禮儀(yi) 規定,後來成了整個(ge) 傳(chuan) 統社會(hui) 家禮的撰訂原則。其義(yi) 有二:一為(wei) “緣情製禮”,即根據主體(ti) 的自然情感,製定外在的禮儀(yi) 加以表達;一為(wei) “禮以節情”,即借助禮來規範和節製主體(ti) 的情感宣泄。隻有遵循這一原則,包含家禮在內(nei) 的整個(ge) 禮儀(yi) 製度才能發揮促進社會(hui) 文明和諧的功能。

 

今天的家禮應該是傳(chuan) 統家禮的揚棄和合理賡續,傳(chuan) 統家禮“稱情立文”的撰訂原則,在今天傳(chuan) 承優(you) 秀家禮文化、實現傳(chuan) 統家禮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及創製新型家禮文化中,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價(jia) 值,必然有利於(yu) 推進現代倫(lun) 理道德價(jia) 值理念的傳(chuan) 播和踐行,促進我國當下的禮儀(yi) 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7-01-26(1).
 
[2]郭齊勇.“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禮樂文明的人文精神和現代價值[N].文匯報,2019-03-10(10).
 
[3]楊誌剛.中國禮儀製度研究[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4]現代漢語詞典[M].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欽定禮記義疏[M]//欽定四庫全書:第8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89.
 
[6]陳延斌,王偉.傳統家禮文獻整理、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評析[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7]陳瑛,陳延斌,孫雲曉,等.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家訓文化與家庭建設[N].光明日報,2015-08-31(16).
 
[8]陳延斌,王偉.傳統家禮文化:載體、地位與價值[J].道德與文明,2020(1).
 
[9]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10]陳崇.家法三十三條[M]//中華陳氏家訓.陳美觀,主編.福州:海峽書局,2016.
 
[11]張中秋.家禮與國法的關係和原理及其意義(2005)[M]//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二輯):家戶法律傳統專題.李偉,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12]陳延斌,張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的若幹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8).
 
[13]陳延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簡明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14]陳延斌.家風家訓:軌物範世的生動教材[N].光明日報,2017-4-26(11).
 
[15]陳延斌.培塑新時代家風的豐厚文化滋養[J].紅旗文稿,2020(6).
 
[16]劉知幾.史通[M]//中華文學名著百部.齊豫生,夏於全,主編.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
 
[17]劉立誌.譜牒:一家之史,亦國之史[N].北京日報,2013-04-15(8).
 
[18]楊華.禮儀製度與亞洲文明對話[N].光明日報,2020-03-21(11).
 
[19]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0-28(1).
 
[20]張文嘉.重訂齊家寶要[M]//陳延斌.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第1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
 
[21]王敬臣.禮文疏節[M]//中國曆代家訓集成.樓含鬆,主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22]鄭文融.鄭氏規範[M]//中華十大家訓:卷二.陳延斌,主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王偉博士對此文亦有貢獻,特此致謝!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