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沂作者簡介:郭沂,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山東(dong) 臨(lin) 沂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哲學係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科隆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威斯康星大學富布萊特研究學者,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副秘書(shu) 長。著有《中國之路與(yu) 儒學重建》《郭店竹簡與(yu) 先秦學術思想》《子曰全集》《孔子集語校注》等。 |
郭沂 著《先秦文獻探源》出版暨自序

書(shu) 名:《先秦文獻探源》
作者:郭沂
出版社:中華書(shu) 局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依據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對先秦文獻與(yu) 相關(guan) 史實進行了別開生麵的探索,試圖恢複其本來麵貌,是作者積30餘(yu) 年之功的傾(qing) 心之作。
全書(shu) 共二十三章,主要內(nei) 容可以歸納為(wei) 五個(ge) 方麵:一是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方向與(yu) 曆史文獻研究方法論,二是諸如老子其人其書(shu) 、孔子與(yu) 《周易》、儒家八派、思孟關(guan) 係等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著名公案,三是《尚書(shu) 》《論語》《孝經》《易傳(chuan) 》《禮記》《大學》《中庸》《樂(le) 記》等中華核心經典的成書(shu) 、作者與(yu) 時代,四是儒道兩(liang) 家出土文獻,五是其他先秦文獻與(yu) 相關(guan) 史實考證。
【作者簡介】
郭沂,山東(dong) 臨(lin) 沂人,1984年獲曲阜師範大學曆史係學士學位,1988年獲華中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1993年獲複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首爾大學哲學係終身教授,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兼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特聘專(zhuan) 家。致力於(yu) 儒家哲學、道家哲學、先秦典籍、出土文獻、儒學的當代發展、中國哲學的重建等領域的研究,出版《郭店竹簡與(yu) 先秦學術思想》《中國之路與(yu) 儒學重建》《子曰全集》《孔子集語校注》等著作,發表中英文論文150餘(yu) 篇。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從(cong) “疑古”走向“正古”——試論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方向
一、釋“古”
二、傳(chuan) 統古典學之建立
三、疑古思潮對傳(chuan) 統古典學的顛覆
四、“二重證據法”與(yu) 古典學的重建
五、“釋古”及其他
六、“正古”要義(yi)
第二章 曆史文獻之於(yu) 觀念史與(yu) 行動史研究的不同價(jia) 值——兼論《尚書(shu) 》的製作時代
一、曆史文獻的形成、類型與(yu) 特點
二、清華簡與(yu) 今、古文《尚書(shu) 》
三、《商書(shu) 》和《周書(shu) 》的製作時代
四、《虞書(shu) 》和《夏書(shu) 》的製作時代
五、結語
第三章 從(cong) 自然易到道德易而形上易——試論三代文化與(yu) 《周易》的成書(shu)
一、伏羲:自然的《周易》
二、文王:道德的《周易》
三、孔子:形上學的《周易》
第四章 郭店《老子》與(yu) 老子公案
一、竹簡被盜說質疑
二、簡本優(you) 於(yu) 今本
三、簡本早於(yu) 今本
四、從(cong) 簡本到今本
五、老聃、太史儋與(yu) 《老子》
六、從(cong) 郭店《老子》看文子、關(guan) 尹子和列子的時代
七、從(cong) 郭店《老子》看各學派之關(guan) 係
第五章 關(guan) 尹和《太一生水》及其與(yu) 郭店《老子》的關(guan) 係
第六章 莊子非道家說
一、隱逸家與(yu) 道家的分野
二、莊子與(yu) 儒家的糾葛
第七章 孔子學《易》考論
一、關(guan) 於(yu) “《魯》讀”問題
二、“加我數年”章的真正含義(yi) 與(yu) 孔子“學《易》”的時間
三、孔子“學《易》”的過程與(yu) 原因
第八章 從(cong) 早期《易傳(chuan) 》到孔子易說
一、引言
二、關(guan) 於(yu) 《係辭》
三、關(guan) 於(yu) 《彖》《象》
四、關(guan) 於(yu) 《文言》
五、關(guan) 於(yu) 《說卦》《序卦》《雜卦》
六、關(guan) 於(yu) 帛書(shu) 《易傳(chuan) 》
第九章 《易傳(chuan) 》成書(shu) 與(yu) 性質若幹觀點平議
一、關(guan) 於(yu) 《易傳(chuan) 》作於(yu) 孔子的觀點
二、關(guan) 於(yu) 《易傳(chuan) 》成書(shu) 於(yu) 戰國以後的觀點
三、關(guan) 於(yu) 《易傳(chuan) 》屬於(yu) 道家係統的觀點
第十章《孝經》新辨
一、《孝經》的真偽(wei)
二、《孝經》的編者與(yu) 成書(shu) 時代
三、《孝經》與(yu) 《左傳(chuan) 》等書(shu) 文字雷同的問題
四、《孝經》的性質與(yu) 命名
五、今古文《孝經》及其流傳(chuan)
第十一章《論語》、《論語》類文獻與(yu) 孔子事語
一、《論語》的結集
二、《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及其流傳(chuan)
三、其他《論語》本子及其流傳(chuan)
四、《論語》的修訂
五、《論語》類文獻尋蹤
六、綜論各種孔子史料的可靠性
七、孔子事語的史料價(jia) 值
八、曆代對孔子事語的搜集整理
第十二章 儒家八派與(yu) 戰國儒學
一、儒家八派辨析
二、孔子之後儒學流變之大勢
第十三章 從(cong) 古本《禮記》到今本《禮記》
第十四章 公孫尼子其人其書(shu) 考
一、《公孫尼子》與(yu) 《樂(le) 記》
二、徐複觀《樂(le) 記》與(yu) 《公孫尼子》無關(guan) 說駁議
三、公孫尼子及其學術譜係
第十五章 子思子年壽新考
第十六章 子思書(shu) 概說
一、南宋以前子思書(shu) 的流傳(chuan)
二、子思書(shu) 的文獻類型
三、子思書(shu) 之稱謂
四、七卷本《子思子》之價(jia) 值
第十七章 郭店簡《窮達以時》為(wei) 子思書(shu) 佚篇考
第十八章 今本《中庸》原屬子思書(shu) 之兩(liang) 篇考
一、舊說獻疑
二、今本《中庸》裏的古本《中庸》遺章
三、今本《中庸》裏的子思佚篇
附錄一:《中庸》新編
附錄二:《天命》新編
第十九章《大學》作於(yu) 子思
一、舊說平議
二、《大學》與(yu) 《天命》的內(nei) 在關(guan) 聯
三、《大學》與(yu) 子思書(shu) 佚文的內(nei) 在關(guan) 聯
四、《大學》的時代特征
五、《大學》出自子思之手
第二十章《五行》考略
一、作者
二、簡本與(yu) 帛本
三、《說》
第二十一章《淮南子·繆稱訓》所見子思《累德篇》考
一、《繆稱訓》主體(ti) 部分為(wei) 子思書(shu) 佚篇
二、《繆稱訓》主體(ti) 部分為(wei) 《累德篇》佚文
三、《累德篇》佚文與(yu) 子思其他著作之關(guan) 係
第二十二章 孟子車非孟子說——思孟關(guan) 係考實
一、漢代文獻的兩(liang) 種記載
二、子思、孟子時不相值
三、有關(guan) 子思、孟軻相處的記載難以置疑
四、同姓名造成的誤會(hui)
第二十三章 一位被埋沒的大思想家——孟子車與(yu) 郭店儒簡
一、孟子車為(wei) 子思高足
二、孟子車的著作
【自序】
我之從(cong) 事先秦文獻與(yu) 相關(guan) 史實的研究,與(yu) 其說是興(xing) 趣使然,不如說是命運安排。
1984年,我從(cong) 曲阜師範大學曆史係本科畢業(ye) ,即留校到成立不久的孔子研究所工作。次年,赴複旦大學中文係參加由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hui) 主辦的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講習(xi) 班,受教於(yu) 周祖謨、黃永年、裘錫圭、樓宇烈、唐作藩、劉乃和、許嘉璐、葛兆光等教授,為(wei) 期一年。同年,錄取為(wei) 曲阜師範大學曆史係曆史文獻專(zhuan) 業(ye) 在職碩士生,師從(cong) 郭克煜、李毅夫、駱承烈教授。
由於(yu) 本校沒有學位授予權,故1988年赴華中師範大學參加碩士論文答辯,由張舜徽教授擔任答辯委員會(hui) 主席,獲該校碩士學位。這段經曆,為(wei) 日後的古籍整理與(yu) 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入職孔子研究所後所接受的第一個(ge) 科研任務,是整理清人孫星衍的《孔子集語》。作為(wei) 項目的最終成果,《孔子集語校補》雖然在讀碩士期間就已經完成,但一直到1998年才由齊魯書(shu) 社出版。
我們(men) 知道,除了《論語》之外,中國早期文獻中保存著大量有關(guan) 孔子言行的記載,而《孔子集語》正是對這些記載的輯錄。在疑古思潮的支配下,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wei) ,這些記載出自後人的假托,不能作為(wei) 研究孔子的信史。因此,人們(men) 所公認的孔子言行錄,隻有一部《論語》。
然而,我在整理《孔子集語》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不那麽(me) 簡單,因為(wei) 其中所輯錄的部分史料和《論語》的記載是可以互相印證、相互補充的,如果我們(men) 承認《論語》是可靠的,就必須承認《論語》之外的部分孔子言行錄也是不容置疑的。
由此,我對《論語》之外典籍中有關(guan) 孔子言行的記載進行了較為(wei) 係統的梳理和評價(jia) ,並以《孔子言行資料述評》為(wei) 題撰寫(xie) 碩士論文,其中部分內(nei) 容被整理為(wei) 《孔子言行資料輯錄源流》和《〈論語〉源流再考察》兩(liang) 文分別刊於(yu)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3期和《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1986年,朱維錚教授曾在《孔子研究》創刊號發表《〈論語〉結集脞說》一文,提出《論語》一書(shu) 到了漢代景武之際才結集成書(shu) ,所謂原始結集一事子虛烏(wu) 有,也就是說《論語》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這個(ge) 問題,我當然無法回避,但結論卻大相徑庭。
根據我的考察,《論語》確為(wei) 先秦舊籍,具體(ti) 言之,是孔門弟子對“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yu) 言而接聞於(yu) 夫子之語”加以論撰整理、輯錄而成的。由於(yu) 孔子弟子眾(zhong) 多,當時存在若幹不同的《論語》。也就是說,《論語》的原始形態是許多種不同的筆記本子,或者說是許多種不同的書(shu) ,而不是一部書(shu) ,也不是同一本書(shu) 的不同傳(chuan) 本。這些文字,後來我稱之為(wei) “《論語》類文獻”。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shu) 、王家咀戰國楚墓竹簡等戰國竹簡中含有大量記載孔子語錄而不見於(yu) 今本《論語》的《論語》類文獻,完全證實了這種推斷。到了漢代,除了“三《論》”之外,仍然有其他若幹種《論語》傳(chuan) 本存世。也就是說,若幹種原始《論語》至遲在西漢時期仍在流傳(chuan) ,而現存西漢以前文獻中保存著大量原始《論語》佚文,它們(men) 都是研究孔子的相當可靠的史料,其價(jia) 值應與(yu) 今本《論語》不相上下。
隨著視野的開闊和理論思維的提高,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真正的誌趣不在古籍整理與(yu) 研究,而在哲學探索,遂決(jue) 心通過報考博士生改行。我和嚴(yan) 北溟教授的女公子嚴(yan) 茜子女士有同學和同事之誼,藉此機緣,我從(cong) 八十年代中期便時常問學於(yu) 先生,而1985年在複旦學習(xi) 期間,更是頻繁出入複旦第四宿舍的嚴(yan) 府,這樣拜先生門下便成了我的首選。令人不勝哀傷(shang) 的是,在1990年我入學之前,先生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men) ,於(yu) 是我順理成章地成了潘富恩教授的學生。
再次踏入複旦校門的心情是喜悅的,以為(wei) 從(cong) 此就不再和文獻學打交道了,甚至後悔過去在這方麵花費了那麽(me) 多時間,以為(wei) 純屬浪費。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我甚至把許多文獻學方麵的藏書(shu) 送人了。然而,當我真正進入中國哲學史的世界,才恍然發現,原來同《論語》的情況一樣,還有一些中國哲學史上核心經典的作者、成書(shu) 、流傳(chuan) 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時代等前提性問題並未解決(jue) 。也就是說,研究中國哲學史還是離不開文獻學。因此,我又重新回歸古籍整理與(yu) 研究工作。
先前有關(guan) 《論語》《論語》類文獻乃至孔子事語的研究,是我繼續探討先秦文獻與(yu) 相關(guan) 史實的基礎。九十年代初到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之後,我除了繼續研究這個(ge) 問題之外,首先把目光投向四書(shu) 中的《中庸》和《大學》。當時學術界為(wei) 人們(men) 所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wei) ,這兩(liang) 部經典皆形成於(yu) 秦漢之際。
然而,我根據《論語》類文獻的概念,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斷定今本《中庸》由兩(liang) 部分組成,一為(wei) 原始《論語》的佚文,二為(wei) 子思著作,相關(guan) 成果主要有刊於(yu) 《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的《〈中庸〉成書(shu) 辨正》一文。在2001年出版的《郭店竹簡與(yu) 先秦學術思想》一書(shu) 中,我又明確地指出,這兩(liang) 部分來自先秦時期子思著作中的兩(liang) 篇,前者為(wei) 原本《中庸》,後者可命名為(wei) 《天命》。
鑒於(yu) 《大學》的語言風格、學術範疇、思想內(nei) 涵等方麵皆與(yu) 《中庸》十分接近,可推測兩(liang) 者形成於(yu) 同一時段、出自同一學派,故在刊於(yu) 1995年《新儒家評論》第2輯的《〈大學〉新論—兼評新儒家的有關(guan) 論述》一文中,我把《大學》的著作權歸於(yu) 子思弟子。不過,在刊於(yu) 《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的《子思書(shu) 再探討—兼論〈大學〉作於(yu) 子思》一文中我又對這種看法作了修正,指出《大學》實作於(yu) 子思本人。
九十年代後半期,我又花了很大的力氣清理孔子與(yu) 《周易》這個(ge) 學術史上重大公案,寫(xie) 出一篇六萬(wan) 餘(yu) 字的長文,並以《孔子學易考論》《從(cong) 早期〈易傳(chuan) 〉到孔子易說—重新檢討〈易傳(chuan) 〉成書(shu) 問題》《〈易傳(chuan) 〉成書(shu) 與(yu) 性質若幹觀點平議》為(wei) 題分別刊於(yu) 《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國際易學研究》第3輯(華夏出版社1997年版)和《齊魯學刊》1998年第3期。主要結論是,確如《論語》《史記》《漢書(shu) 》和帛書(shu) 《要》等文獻所言,“孔子晚而喜《易》”,時間在他五十六七歲前後。今本《易傳(chuan) 》包含兩(liang) 個(ge) 基本部分,一是形成於(yu) 孔子以前的早期《易傳(chuan) 》,二是孔子易說。至於(yu) 帛書(shu) 《易傳(chuan) 》,則為(wei) 孔子易說。
接著,仍然根據《論語》類文獻的概念,考察《孝經》的成書(shu) 與(yu) 作者問題,著《〈孝經〉新辨》一文,證實《孝經》是孔子和曾子對話的忠實記錄,由曾子口述,弟子樂(le) 正子春編輯成書(shu) ,當然也屬《論語》類文獻。可惜的是,此文未能及時發表,後來收入《郭店竹簡與(yu) 先秦學術思想》一書(shu) 才得以麵世。
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簡》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立刻在海內(nei) 外學術界引起轟動。風雲(yun) 際會(hui) ,我也幸運地成為(wei) 最早研究這批竹簡的學者之一。事實上,早在4月中旬,我就收到由龐樸和薑廣輝兩(liang) 教授操辦的國際儒聯首次郭店楚簡研討會(hui) 邀請函和竹簡中儒家部分複印件,從(cong) 而開始了對這批竹簡的研究。除了對簡文本身提出自己的看法外,尤其讓我欣慰的是,這批竹簡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自己先前的若幹觀點。
例如,全篇載孔子語的《緇衣》的出土,否定了《禮記》等漢代成書(shu) 的文獻中連續記載的孔子語為(wei) 後人假造或假托的意見,從(cong) 而為(wei) 我的《論語》類文獻之說增添了鐵證。再如,《性自命出》等篇的思想、概念乃至語言風格皆與(yu) 《大學》《中庸》相似,它們(men) 當屬同時代的作品,表明過去對二書(shu) 時代和作者的推斷實屬有據。
又如,李鏡池、郭沫若等先生曾以六經概念到漢代才出現為(wei) 理由,力主《易傳(chuan) 》晚出,而我以為(wei) 先秦確有六經之說,隻是由於(yu) 孔子早年教授科目蓋隻有《詩》《書(shu) 》《禮》《樂(le) 》,久而久之,將四者並稱便約定俗成,而《易》《春秋》為(wei) 孔子晚年所治,故經傳(chuan) 中常常不與(yu) 前四者並稱。今觀郭店楚簡,有多處將六經並稱,無可辯駁地證實,六經實乃先秦成說。
5月4日,我得到《郭店楚墓竹簡》一書(shu) 後,立刻為(wei) 其中的《老子》部分所吸引,為(wei) 之夙興(xing) 夜寐,廢寢忘食,可謂如癡如醉。不出一周,得出基本結論:《老子》簡本早於(yu) 今本,前者出自春秋末期的老聃,後者出自戰國中期的太史儋,而墓葬挖掘者和竹簡整理者所持的竹簡被盜之說並不可信。
至月底,已寫(xie) 出一篇兩(liang) 萬(wan) 餘(yu) 言的論文,其刪節本以《從(cong) 郭店楚簡〈老子〉看老子其人其書(shu) 》為(wei) 題刊於(yu) 《哲學研究》1998年第7期,全文以《楚簡〈老子〉與(yu) 老子公案》為(wei) 題刊於(yu) 《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與(yu) 此同時,附帶研究郭店簡中與(yu) 《老子》密切相關(guan) 的另一篇道家文獻《太一生水》,並著《試談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及其與(yu) 簡本〈老子〉的關(guan) 係》一文刊於(yu) 《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4期。
從(cong) 1998年下半年,我開始將郭店楚簡與(yu) 過去的研究結合起來,試圖對先秦學術思想史作整體(ti) 把握,著手結集撰寫(xie) 《郭店竹簡與(yu) 先秦學術思想》一書(shu) 。其基本思路,曾在1999年3月23日講演於(yu) 中國社科院學術報告廳哲學所1999年第一次學術新進展報告會(hui) ,並以《從(cong) 郭店竹簡看先秦哲學發展脈絡》為(wei) 題刊於(yu) 4月23日《光明日報》,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有老子其人其書(shu) ,文子、關(guan) 尹子和列子的時代,道家與(yu) 隱者一派,子思學派,《論語》、《論語》類文獻與(yu) 孔子思想發展過程,先秦各派之間的關(guan) 係,先秦哲學的特點及其演變等。
進入新世紀,我依據郭店楚簡等出土文獻,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從(cong) 以下七個(ge) 方麵繼續探索先秦文獻與(yu) 相關(guan) 史實:
一、進一步清理有關(guan) 孔子文獻的遺留問題,著《〈論語〉·〈論語〉類文獻·孔子史料—從(cong) 郭店簡談起》一文,刊於(yu) 《郭店楚簡與(yu) 早期儒學》(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二、鉤沉子思著述,先後發表《〈五行〉考略》(載《古墓新知》,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書(shu) 源流考》(載《郭店楚簡與(yu) 早期儒學》,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淮南子·繆稱訓〉所見子思〈累德篇〉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子思書(shu) 再探討—兼論〈大學〉作於(yu) 子思》(《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等文,並附帶論及相關(guan) 的大小戴《禮記》的成書(shu) 、子思子的年壽等問題。
三、推論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等篇的作者和時代,著《孟子車非孟子考:思孟關(guan) 係考實》(《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一位被埋沒的大思想家—孟子車與(yu) 郭店儒簡》(未刊)等文。
四、重探公孫尼子其人其書(shu) ,論證《樂(le) 記》為(wei) 其遺著。
五、據以上研究結果,重新考察儒家八派公案並據以討論戰國儒學整體(ti) 發展趨勢,著《儒家八派與(yu) 戰國儒學》(見《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yu) 轉化》,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12月出版)一文。
六、考索六經中最具思想性的兩(liang) 部經典即《尚書(shu) 》和《周易》的製作時代和成書(shu) 過程,著《從(cong) 自然易到道德易而形上易—試論三代文化與(yu) 〈周易〉的成書(shu) 》(《周易研究》2013年第5期)、《曆史文獻之於(yu) 觀念史與(yu) 行動史研究的不同價(jia) 值—以〈尚書(shu) 〉為(wei) 中心的考察》(《中國哲學史》2020年第4期)兩(liang) 文。
七、反省中國古典學的研究方法,除了《曆史文獻之於(yu) 觀念史與(yu) 行動史研究的不同價(jia) 值—以〈尚書(shu) 〉為(wei) 中心的考察》一文涉及此問題外,還著有《從(cong) “疑古”走向“正古”—試論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方向》(《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
如上所雲(yun) ,研究先秦文獻與(yu) 相關(guan) 史實,並非我的誌趣之所在,實不得已而為(wei) 之。然時光荏苒,不知不覺間年屆耳順矣!爾今爾後,我欲從(cong) 吾所好,遂有結集三十餘(yu) 載相關(guan) 論著以告別舊業(ye) 之念。
我深知書(shu) 中謬誤之處一定不少,懇請方家和讀者賜教。
在本書(shu) 付梓之際,我要特別感謝本書(shu) 的責任編輯葛洪春先生。由於(yu) 本書(shu) 各章寫(xie) 作時間跨度很大,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此,他都能一一指出,並提出了許多很好的修改意見,從(cong) 而保障了本書(shu) 的質量。
另外,清樣出來以後,蘇相陽君對全文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校對,多有訂正。劉昭君、朱柔熳君亦有貢獻。特此致謝。
2022年2月12日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林存光 著《儒學的多維詮釋》出版暨前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