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星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
韓星教授:重建道統,傳(chuan) 承學統
——兼談中國書(shu) 院文化精神,視頻及全文
受訪者:韓星
采訪者:諶衛軍(jun)
來源:“陽明學苑”微信公眾(zhong) 號
編者按:非常感謝韓星教授的精彩講座:重建道統、傳(chuan) 承學統——兼談中國書(shu) 院文化精神。韓教授追本溯源,條分縷析,把道統、學統與(yu) 書(shu) 院三者的關(guan) 係講得非常清楚明了。提出了在禮崩樂(le) 壞,學絕道喪(sang) 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主體(ti) 性建構,民族性凝聚的設想。是一次彌足珍貴意義(yi) 深遠的公眾(zhong) 演講。尤其是係統出現狀況臨(lin) 時調整之後韓教授始終從(cong) 容不迫,溫文爾雅,素位而行,與(yu) 道相從(cong) 的風骨氣度令人感佩和景仰!再次感謝韓教授!我把他的演講內(nei) 容整理成文字分享給大家,尤其是那天臨(lin) 時調整之後沒有聽到的網友。非常感謝韓教授的校對和授權!
中道講壇第五講
韓星教授:重建道統,傳(chuan) 承學統——兼談中國書(shu) 院文化精神
騰訊會(hui) 議4月30日19:30-21:45
諶衛軍(jun) @中道文教:好,韓老師好!各位同道同修好!我們(men) 今天開始這個(ge) 中道講壇,第五講,非常榮幸的邀請到杭州陽明學研究會(hui) 顧問、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他也是曲阜聖賢書(shu) 院院長韓星教授,他給我們(men) 來講一講重建道統,傳(chuan) 承學統——兼談中國書(shu) 院文化精神。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使中國文化麵臨(lin) 著前所未有的全麵挑戰,中國文化經曆了曆史上最深刻、最廣泛的一次全方位的危機。可以說主體(ti) 性喪(sang) 失,道統失落,學統斷裂,失去了賴以安身立命的家園。這100多年的漩渦流轉,逐漸沉澱、澄清。也使得中國人的頭腦呢,也逐漸的恢複了清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呢,再重新整理思緒,梳理曆史,尋找中國人自己的位置。
我和韓星教授,經常交流,特別是對我們(men) 的信仰生活,精神家園,多次交流向他請教。得到他很多的指導,很受教益,所以今天我們(men) 特別邀請他來,談一談重建道統,傳(chuan) 承學統,對我們(men) 中國書(shu) 院文化精神做一個(ge) 闡發,我們(men) 非常的感謝,下麵我們(men) 就請韓星教授,來為(wei) 我們(men) 做這樣一次公益講座。謝謝!
韓星教授:謝謝諶會(hui) 長。大家晚上好!很榮幸有這個(ge) 機會(hui) ,受諶會(hui) 長的邀請,到咱們(men) 杭州陽明學研究會(hui) 主辦的這個(ge) 中道講壇,來跟大家分享我關(guan) 於(yu) “重建道統,傳(chuan) 承學徒——兼談中國書(shu) 院文化的精神”這樣一個(ge) 話題。
剛才呢,可能由於(yu) 係統的原因,已經開始講了一段,沒有聲音,最後斷了。現在重新開始,效果還可以吧,大家能聽清楚嗎?
諶衛軍(jun) @中道文教:可以看清楚,可以聽清楚。
韓星教授:那就好,那我們(men) 就正式開始。剛才呢,諶會(hui) 長已經提到,就是說講這個(ge) 話題呢,主要就是近代以來我們(men) 中國文化麵臨(lin) 著史無前例的,過去有人叫做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現在我們(men) 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近代以來是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以呢,我們(men) 麵臨(lin) 著外來的就是西方文化的全麵的挑戰,那麽(me) 我們(men) 內(nei) 部呢,我們(men) 中國文化呢,也經過了春夏秋冬,出現了一個(ge) 全方位的危機,發展到了一個(ge) 寒冬這樣的一個(ge) 階段,最突出的就是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喪(sang) 失,道統失落,學統斷裂。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中斷了幾千年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所以就出現了當代社會(hui) 禮崩樂(le) 壞,學絕道喪(sang) 。在總體(ti) 上呢,可以說是走上了一種西化的道路。所以錢穆先生曾經說:辛亥革命,民國創建,政統變於(yu) 上,道統變於(yu) 下。然後呢,民初就有新文化運動,批孔反孔、打倒孔家店。所以這樣就造成了我們(men) 中國這個(ge) 社會(hui) 呢,從(cong) 民國初年開始上無君,下無士。然後,整個(ge) 社會(hui) 呢,把傳(chuan) 統社會(hui) 解構了,這個(ge) 社會(hui) 處於(yu) 中間階層的士大夫,弄沒了。這樣就造成了這種全盤西化,使得我們(men) 這個(ge) 政統、道統、學統都出現了這種斷裂。那麽(me) 我們(men) 說呢,這個(ge) “學絕道喪(sang) ”最突出的表現呢,就是在民國以後,在我們(men) 的現代教育體(ti) 係當中,沒有了我們(men) 幾千年以“四書(shu) 五經”為(wei) 主的經典教育,我們(men) 中華民族就成了拋棄自己民族經典的這樣一個(ge) 民族。最主要就是清末廢除科舉(ju) ,然後接著民國初年廢除讀經。
與(yu) 此同時,就使得儒家思想從(cong) 原來的幾千年的一個(ge) 主流的地位逐漸的被邊緣化,到現在已經100多年了。在這個(ge) 道統、學統這一方麵呢,在現代史上我們(men) 就大量的全麵的引進西方的道統、學統。這個(ge) 我們(men) 知道,我們(men) 現在的道統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等這一套……然後學統呢,就是按照西方的這個(ge) 文、史、哲、理、工、農(nong) 、醫等這樣的一種現代的學科劃分,把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的經、史、子、集這樣的“四部之學”轉變到了現在的所謂的“七科之學”,所以我們(men) 整個(ge) 這個(ge) 學統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麽(me) ,新文化運動以後呢?由於(yu) 受到來自國外的不同方麵的思想思潮的這種影響,在我們(men) 中國,關(guan) 於(yu) 我們(men) 中國發展的道路方向,中國文化怎麽(me) 發展?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思想觀點,比如說有影響的中體(ti) 西用、全盤西化,還有我們(men) 還經常講的文化保守主義(yi) ,當然還有馬克思主義(yi) 等等。那麽(me) 在學術界呢,還有學者提出的綜合創新等等。這樣的文化觀點特別多,反而長期的這樣的爭(zheng) 論不休,不知道我們(men) 應該往什麽(me) 地方走。有的時候隻能是跟著感覺走。就像改革開放,我們(men) 說,摸著石頭過河等等。然後呢,根據感覺走呢,那就是經常會(hui) 失敗交學費。然後呢,失敗了,爬起來,交了學費,做錯了再交學費等等。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呢?如果按照孔子的話說呢?就是“大道既隱”。大道隱退了以後呢,我們(men) 這個(ge) 社會(hui) 就沒有了道統,用現在的話說就沒有了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大家公認的、達到共識的判斷是非、善惡、美醜(chou) 的標準沒有了。所以這就是很大很大的問題。
下麵呢,我就從(cong) 幾個(ge) 方麵來講。
首先是道統的重建。講到道統呢,當然要講到就是我們(men) 中國文化,我們(men) 中國哲學、中國思想,特別重視這個(ge) “道”。這個(ge) 不僅(jin) 僅(jin) 是儒家講“道”,道家講“道”,佛家也講“道”,各家各派都講這個(ge) “道”。所以,“道”是我們(men) 中國文化最有特色的、最核心的觀念。
“道”最初是道路的含義(yi) ,但是後來呢,就形成一個(ge) 非常複雜包含多重含義(yi) 的一個(ge) 概念、一個(ge) 範疇,這裏我們(men) 就不在深入討論了。那麽(me) ,有“道”而有“道統”,就是道連續發展的一個(ge) 統緒。當然呢,根據學界的研究,這個(ge) 道統呢,也有廣義(yi) 和狹義(yi) 之分。廣義(yi) 道統呢?就是我們(men) 經常講的中華之道,或者是中華文化之道。我們(men) 中國文化呢,經過至少有5000年這樣的一個(ge) 發展,在曆史上他有一脈相承的一個(ge) 道的傳(chuan) 承體(ti) 係。當然是以儒家為(wei) 主,其實也包括諸子百家,後來也把道教、佛教包括進來,然後形成一套哲學概念範疇體(ti) 係。這個(ge) 我們(men) 叫廣義(yi) 的道統。那麽(me) ,狹義(yi) 的道統一般就指著儒家的道統,指的就是儒家聖聖相傳(chuan) 的這樣的一個(ge) 道的傳(chuan) 承體(ti) 係。我們(men) 現在一般講的道統,指的是狹義(yi) 的這個(ge) 道統。當然按照現在這個(ge) 道統,曆史上都包括哪些人呢?這個(ge) 說法也不同。那麽(me) 最起碼呢,古代這個(ge) 道統呢,可以說從(cong) 淵源上講呢,是淵源流長。一般最起碼上溯到伏羲、神農(nong) 、黃帝等等,那麽(me) 再往下呢,就是堯舜。我們(men) 從(cong) 傳(chuan) 統的曆史上講,經常講所謂的三皇五帝。但是儒家呢,更多的是從(cong) 五帝講起。所以我們(men) 講這個(ge) 道統呢,像伏羲、神農(nong) 、黃帝呢,那就有點兒(er) 太遙遠了,所以曆史當中屬於(yu) 傳(chuan) 說時代,有很多事情可能帶著神話神秘的色彩。所以儒家比較可靠的就從(cong) 堯舜講起。
那麽(me) 堯呢?也叫帝堯,也叫唐堯,他是儒家心目當中非常推崇的一位聖王。根據一些資料記載呢,他製定過曆法,他讓這個(ge) 羲氏、和氏,所謂的羲和,觀察天上的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然後確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季節,這樣就製定了曆法。這個(ge) 立曆呢,就與(yu) 國家社會(hui) 政治各個(ge) 層麵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an) 係。還有堯在位的時候呢,他實行禪讓製,而不是後來那種父死子承的世襲製。那麽(me) 他選誰呢?他就對舜進行了長時間考察。同時也征求其他人的意見,最後呢,就把這個(ge) 天子之位傳(chuan) 給舜。在傳(chuan) 天子之位給舜的時候呢,他就告誡這個(ge) 舜,為(wei) 政的時候要“允執其中”。所謂“允執其中”,就是忠誠地堅守中庸之道,這就是堯傳(chuan) 給舜的時候特別講的,這個(ge) “允執其中”講的就是運用中道,中道也可以說就是道統最核心的含義(yi) 。
那麽(me) ,按照《尚書(shu) •堯典》的記載,這個(ge) 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yu) 位,讓於(yu) 虞舜……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yu) 上下。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可以通過《尚書(shu) •堯典》當中記載的這些話能看出,就是堯呢,他自身非常的聰明,有非常高尚的德行。然後呢,他能夠親(qin) 近這些九族,這可以說指的是當時的不同的氏族部落,把這些部落團結起來。然後呢,對於(yu) 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呢,也非常的好。能夠通過治國平天下,治理得很好,讓這個(ge) 老百姓能夠和睦和諧相處。那麽(me) ,堯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後來在《論語》當中,《泰伯篇》裏麵,孔子就說過:“大哉!堯之為(wei) 君也。巍巍乎!唯天為(wei) 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就是孔子對堯是非常的讚頌,堯是一個(ge) 天子,他的那個(ge) 人格的高度,道德的高度,達到了天的高度。所以他的所作所為(wei) 呢,是效法天道。效法天道,他做了很多事情,他的那個(ge) 精神境界太高了,一般的老百姓都有不可理解的地方,“民無能名焉”,所以孔子就兩(liang) 次說,巍巍乎!巍巍乎!太高大了。帝堯的精神境界達到了天道的高度,又留下了很多的政績,所以這是孔子對堯的一個(ge) 讚頌。
那麽(me) 我們(men) 再看舜。舜史稱虞舜,出身田間,是個(ge) 普通人。根據孟子的記載呢,他年輕的時候與(yu) 這個(ge) 草木土石打交道。與(yu) 與(yu) 豬、鹿等動物相追逐,就是說他處在在這個(ge) 基層社會(hui) 。但是他呢,能夠在家庭裏盡孝悌之道,就是他最偉(wei) 大的地方。因盡孝悌之道,把這個(ge) 家庭關(guan) 係處理很好。盡管他這個(ge) 家庭關(guan) 係比較麻煩,他父親(qin) 呢,脾氣不好,他的親(qin) 媽去世以後呢,父親(qin) 又娶了後媽,後媽又生了後弟,父親(qin) 、後母和同父異母的弟弟對他都非常的不好,還想法設計地陷害他。但是這個(ge) 舜啊,他能夠盡自己的努力對這個(ge) 父母盡孝道,對後弟盡悌道,各方麵都做得很好,然後就名聲越來越大,後來堯在考察了他以後呢,就把天子之位傳(chuan) 給他。那麽(me) 在傳(chuan) 的時候還講到了一個(ge) “允執厥中”。其實也就是“允執其中”,堅守中道的問題。所以這個(ge) 堯傳(chuan) 舜的一方麵是傳(chuan) 天子之位,所謂的禪讓;另外一方麵其實就是傳(chuan) 承道統。即在傳(chuan) 承天子之位的同時,把這個(ge) 治國平天下要用中道,“允執厥中”,也傳(chuan) 下來了。《尚書(shu) •舜典》還記載這個(ge) 舜的時候呢,已經都能夠推行這個(ge) “五典”之道,就是“五常之教”:父義(yi)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後來孟子也講到了這個(ge) 堯舜時代,已經有了我們(men) 後來講的五倫(lun) 。無論是“五典”之道,“五常之教”叫或者五倫(lun) ,其實就是講家庭和社會(hui) 的倫(lun) 理關(guan) 係,以及相應的倫(lun) 理關(guan) 係所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舜以孝悌之道身體(ti) 力行,也是感動天地。所以這一點呢,後來也使舜以孝悌聞名於(yu) 天下。孟子講這個(ge)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就把堯舜之道概括為(wei) 孝悌之道,就可見堯舜之道的這個(ge) 核心的內(nei) 涵就是孝悌之道,當然還有中道。這是關(guan) 於(yu) 虞舜,那我們(men) 再看這個(ge) 夏禹。
夏禹,也就是大禹。在古籍傳(chuan) 說當中最有影響就是他的治水的事跡。據說他去治水的時候呢,“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這是《史記》裏麵記載,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意思是他整天在外麵奔波,沒有時間照顧家裏,他自己身體(ti) 受到了很大的這個(ge) 摧殘,據說他積勞成疾,身體(ti) 又黑又瘦,走路一瘸一拐,但是呢,他能夠堅持,不辭勞苦,一直在外奔波,帶領人們(men) 治水,終於(yu) 通過疏導的方式,把洪水給治服了。所以這個(ge) 大禹呢,它的主要的事跡就是治水。在這個(ge) 過程當中所體(ti) 現出來的一個(ge) 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公而忘私,不畏艱險。當然,還有一些故事可以說說的,他呢,在治完水以後,把整個(ge) 天下分為(wei) 九州,為(wei) 我們(men) 這個(ge) 後來的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呢,奠定了最基本的地理基礎。他也能夠奉行中道,所以《論語•泰伯篇》裏麵孔子對這個(ge) 禹呢特別的讚頌。他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效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他個(ge) 人的生活是非常節儉(jian) ,甚至說是艱苦的。但是他非常尊重天地鬼神,可以說把最好的衣服,最好的飲食,都在這個(ge) 祭祀天地鬼神的時候拿出來,所以孔子對於(yu) 禹,我確實沒有什麽(me) 可以非議的了。
那麽(me) 堯舜禹呢,主要是禪讓,然後呢,堯舜禹禪讓結束以後呢,後來這個(ge) 禹的兒(er) 子啟就奪取了天下,就進入了家天下。後來儒家稱頌堯舜禹“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然後到夏代以後呢,就進入了家天下,“大道既隱,天下為(wei) 私”。這個(ge) 家天下一直延續到的清末。那麽(me) 後來呢,在曆史上值得稱道的,主要就是夏商周三代當中的聖王。
商湯是商族的領袖,在夏朝末年的時候呢,這個(ge) 商族呢,逐漸的強大起來。這個(ge) 商湯就看到這個(ge) 報應,眼見夏桀暴虐,失去民心,也不敬天道。所以他就決(jue) 心要滅夏,他重用這個(ge) 奴隸出生的伊尹。這個(ge) 伊尹的出身雖然低賤,但是呢,商湯就發現他有精通治國之術,然後就重用他。在伊尹的策劃下呢,商湯呢,就積極籌備滅夏。後來呢,經過了十多次的這個(ge) 戰爭(zheng) ,終於(yu) 把下夏桀給滅了。當然在這個(ge) 過程當中呢,這個(ge) 湯商湯呢,他最突出的就是反對暴政。他能夠任用賢能,任用賢能,施行仁義(yi) ,所以他也是這個(ge) 儒家道統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ge) 環節。
下來就是文王。文王呢,姓姬名昌。在他繼位的時候呢,周所控製的區域並不大,就是孟子所說的有百裏之地,在當時的西部。但是采取了很多的措施,行德治仁政。然後使得西周的這個(ge) 勢力有較大的發展,你比如說他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因為(wei) 周人呢,以後稷為(wei) 祖先,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有了經濟實力。然後呢,在這個(ge) 周原這一帶呢,不斷地開發,和其他的諸侯國的關(guan) 係也維持得很好。然後呢,周文王呢,還能夠照顧這個(ge) 鰥寡孤獨。然後在其他的很多部落當中呢,就有越來越高的威望。那麽(me) 很多的這個(ge) 諸侯國呢,就願意和他結盟,而背離當時的商紂王。周文王在儒家道統上的意義(yi) 特別重大,就是在他手裏實行這個(ge) 德治仁政。把堯舜之道繼承下來了,所以史書(shu) 上稱這個(ge) 周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尚書(shu) ·康誥》)那麽(me) 文王主要就是行仁政德治,就是後來儒家所講的文治,或者叫王道政治,使天下歸心,使得天下的諸侯國願意歸順於(yu) 他。為(wei) 周人戰勝殷商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後來孔子也讚揚文王,“文王既沒,文不在茲(zi) 乎?”(《論語·子罕》)這個(ge) “文”呢,就是我們(men) 經常講的斯文,也可以說就是中國文化,當然也可以說就是儒家的仁政王道的理想。
那麽(me) 文王下來呢?就是武王,武王後來伐紂,奪得了天下,但是武王很快就去世了。所以在儒家這個(ge) 道統當中呢,有時也把武王算上,但是實際上涉及他的事跡不多,下麵的值得稱道的是周公。
周公是偉(wei) 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武王去世以後,先輔佐年幼的成王,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亂(luan) ,然後又營建東(dong) 都洛陽。西周有兩(liang) 個(ge) 國度,一個(ge) 在鎬京,一個(ge) 在洛陽。建東(dong) 都成周,用七年時間完成,後留守成周,歸政成王。然後呢,最主要的周公的貢獻就是治理作用。在上古禮樂(le) 製度的基礎上,他集禮樂(le) 製度之大成。從(cong) 禮樂(le) 製度,然後與(yu) 禮樂(le) 製度相配套,像宗法製度等,所以這樣就構建了一套龐大複雜、井然有序的社會(hui) 製度體(ti) 係。這個(ge) 社會(hui) 製度體(ti) 係是相當的完善,總體(ti) 來講,這個(ge) 製度體(ti) 係可以說就叫禮樂(le) 製度,既包含政治層麵,又有經濟,也涉及到社會(hui) ,一直到個(ge) 人家族生活,一直到最小的層麵個(ge) 人的修養(yang) ,即個(ge) 人的修身養(yang) 性都與(yu) 這個(ge) 禮樂(le) 有關(guan) 。對於(yu) 周公製禮作樂(le) 的這一點就使我們(men) 中國文化特別重視這個(ge) 禮樂(le) 。後人稱我們(men) 中國是禮儀(yi) 之邦,其實主要就是由周公所建立這個(ge) 禮樂(le) 製度,他這個(ge) 禮樂(le) 製度呢,內(nei) 在的還有非常豐(feng) 富的道德精神,比如說講親(qin) 親(qin) 、尊尊、賢賢,還有男女之別等等。這是禮樂(le) 的道德精神,這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禮樂(le) 互相配套的。所以後來呢,孔子就非常尊崇周公,把西周初年當成他的這個(ge) 最基本的理想,那原因就是周公,他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政治家,也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思想家。他的整個(ge) 這個(ge) 思想,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ge) 方麵,可以說把聖人之治,堯舜禹文武周公都傳(chuan) 承下來,同時向下又開啟了孔孟儒家的這一套體(ti) 係。所以周公是一位承前啟後的聖人,在中國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所以我們(men) 過去經常講儒家的時候,講儒家是周孔之道,就在漢唐,我們(men) 經常講周孔之道。儒家實際上直接的淵源就是周公,遠的淵源有堯舜禹等等。
那麽(me) 周公之後呢,就是孔子。他上承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等等,特別像文王的仁政,然後就是把周公,以及周公所製定的這個(ge) 西周的禮樂(le) 那一套傳(chuan) 承下來。他麵臨(lin) 的那個(ge) 時代是一個(ge) 禮崩樂(le) 壞的時代。一方麵他想重建這個(ge) 禮樂(le) 製度;另外一方麵,孔子最偉(wei) 大的貢獻就是在試圖恢複禮樂(le) 製度的同時。他挖掘禮樂(le) 製度背後的文化精神。主要是挖掘禮樂(le) 製度的精神的內(nei) 涵,如人性、人情等,在這方麵有很多的創建。這就是孔子偉(wei) 大的地方。那麽(me) 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就創立了儒家學派。在這個(ge) 儒家學派的創立與(yu) 周公與(yu) 這個(ge) 禮樂(le) 製度非常有關(guan) 係,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曾經講過一段話,他說儒家是怎麽(me) 形成的呢?“後來的儒之中,有不止於(yu) 教書(shu) 相禮為(wei) 事,而且欲以昔日之禮樂(le) 製度平治天下,又有予昔之禮樂(le) 製度以理論的根據者,此等人即後來之儒家。”就是後來儒家這個(ge) 儒呢,不僅(jin) 僅(jin) 是講那個(ge) 一般的教書(shu) 相禮的儒,儒家的儒既懂得一般的禮儀(yi) ,同時還要試圖用禮樂(le) 製度來平治天下。然後呢,又給這個(ge) 禮樂(le) 製度進行一種理論上的探討。所以這樣就形成了儒家。孔子是在把握禮儀(yi) 的一般知識和具體(ti) 的做法,然後呢,主要挖掘禮儀(yi) 文化的曆史和這個(ge) 深刻的道德內(nei) 涵,這內(nei) 涵可以說就屬於(yu) “道”。所以孔子主要是探究禮樂(le) 背後一以貫之的“道”。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他就是追求一種禮樂(le) 之道。那麽(me) 這種禮樂(le) 之道用我們(men) 現在學術話語講就是使得禮樂(le) 觀念化,理性化,人性化,人情化。
那麽(me) ,他把這些禮樂(le) 製度的這樣的一個(ge) 探討研究以後,然後又具體(ti) 體(ti) 現在他的經典的整理,整理六經,然後後來辦教育,體(ti) 現在教育學生的所謂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當中,就具體(ti) 體(ti) 現在他的學術和這個(ge) 教學活動當中。那麽(me) 現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就認為(wei) 呢,堯舜禹三代一脈相承的道統,到這個(ge) 孔子時代,有了進一步的創造性的一個(ge) 突飛猛進。那麽(me) 這個(ge) 創造性的突飛猛進的最關(guan) 鍵呢?就在於(yu) 孔子對於(yu) 道的本質內(nei) 容的一個(ge) 自覺,然後呢,開辟了一條學術精神的領域,這就是孔子所立的仁教。孔子以這種仁教,堯舜禹三代的政規業(ye) 績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所謂的內(nei) 聖外王之道。這個(ge) 內(nei) 聖外王之道,實際上也可以說就是儒家思想體(ti) 係的內(nei) 在結構,是以學統,也是道統的一個(ge) 核心結構,就是內(nei) 聖外王。正因為(wei) 這樣呢,孔子在我們(men) 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就特別的高,如說現代著名的文化史家柳詒徵先生就對孔子的崇高地位給了一個(ge) 定位,他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chuan) ;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也就是說,孔子為(wei) 道統的傳(chuan) 授和推廣做出了史無前例的貢獻,由此確立了他在中華道統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曆史地位,後世以周孔之道並稱。
好,我們(men) 再看孟子。孟子呢,在孔子的基礎之上,他也是傳(chuan) 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古代聖王的思想。這個(ge) 思想,孟子主要歸結為(wei) 仁義(yi) 之道,發展為(wei) 心性論,這對後來儒家道統影響很大。孟子在理論上就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就把堯舜之道概括為(wei) 仁政。這個(ge) 仁呢,我們(men) 知道孔子講過,然後呢,到孟子呢,他把這個(ge) 仁又發展,主要發展在政治上去講這個(ge) 仁政,其實仁政也就是他追求的王道的核心價(jia) 值。“舜明於(yu) 庶物,察於(yu) 人倫(lun) ,由仁行義(yi) ,非行仁義(yi) ”,他指出堯、舜的政治就是理想的仁政。孟子進一步就提出性善論。這個(ge) 性善論與(yu) 堯舜也有關(guan) ,“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是他構建性善論的一種曆史依據。那麽(me) 孟子還特別在這個(ge) 戰國,一個(ge) 混亂(luan) 的時代,捍衛和繼承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就是古代聖王之道。然後他勾畫出了一個(ge) 自堯、舜、禹、湯、文、武、孔子這個(ge) 聖聖相傳(chuan) 的統緒,這就是後來所謂的道統。道統本來很早就存在,但到孟子開始明確地把它提出來了。所以在《孟子•盡心下》他說,“由堯、舜至於(yu) 湯,五百有餘(yu) 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yu) 文王,五百有餘(yu) 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yu) 孔子,五百有餘(yu) 歲。若大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至於(yu) 今,百有餘(yu) 歲……”
那麽(me) 孟子講這段話呢?那就沿著一條曆史文化發展的線索,大概以500年為(wei) 一個(ge) 周期,堯舜禹到孔子,就清晰的勾勒出了一幅儒家道統傳(chuan) 承的譜係。所以,孟子就是儒家道統這個(ge) 觀念提出的一個(ge) 開端。道統本來存在,孟子呢把它明確地係統化的提出來了。而且呢,他自己也有擔當道統的一個(ge) 誌願,他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醜(chou) 下》)有這樣一種自覺的擔當道統的意識。以上就是我們(men) 經常講的古代正統的道統,就講到這裏了。
那麽(me) 下麵呢?有一些曆史人物是不是該歸於(yu) 道統?在傳(chuan) 統的正統觀來說,是把他們(men) 排斥在外的,比如說荀子。但是我們(men) 現在呢,作為(wei) 當代學者呢,也還可以提一下,因為(wei) 現在對荀子到底怎麽(me) 看,很多學者也非常重視他。我覺得呢,也可以考慮選擇在中華道統上這樣廣義(yi) 道統上給荀子一個(ge) 地位,因為(wei) 荀子也是繼承發展孔子的思想。當然了,他適當的吸收改造了道家的思想。然後他很多地方也談到經典,談到道等等。這個(ge) 確實有爭(zheng) 議的,我隻是提出這個(ge) 問題,大家還可以討論。那麽(me) 還有像這個(ge) 漢代的董仲舒?這個(ge) 董仲舒呢,現在學術界研究也很熱,是不是也應該進入道統?現在有人讚同,也有人反對。因為(wei) 董仲舒呢,他以儒家為(wei) 主,吸收道、法、墨、陰陽各家的思想,就在漢初進行思想的整合,然後他向漢武帝提出這個(ge) 《天人三策》。這個(ge) 《天人三策》當中就提出了,過去我們(men) 經常講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認為(wei) 這個(ge) 是董仲舒提出來的。其實這是誤解,這個(ge) 我稍微做一下辨析。其實董仲舒並沒有直接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八個(ge) 字,他在《天人三策》中給漢武帝的原話為(wei)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漢書(shu) •武帝紀讚》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董仲舒的原話和漢武帝的做法,到近代新文化運動時易白沙在《孔子評議》中做了一個(ge) 概括,形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ge) 成為(wei) 我們(men) 當今很多教材的觀點,一般人講到董仲舒,講到漢武帝時都這麽(me) 說。漢武帝受到董仲舒的影響,當然也與(yu) 當時的社會(hui) 曆史發展形勢有關(guan) ,一定程度上來抑製黃老和諸子,提倡儒學,重視儒家,標誌性的就是設立五經博士,然後把儒家的經典提高到一個(ge) 官學的地位。設立五經博士以後,很多儒者將來畢業(ye) 以後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僚體(ti) 係,所以使得儒家呢,就正式的走上了政治舞台。從(cong) 此以後,儒學就成了中國文化的正統。那麽(me) 儒家思想,包括儒家道統,就一脈相承地成為(wei) 官學的核心價(jia) 值了。這是關(guan) 於(yu) 董仲舒。
我覺得還有一個(ge) 人物呢,應該重視,就是隋唐之際的王通。王通在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形勢下,他也是有誌於(yu) 恢複先王之道。他的主張是以儒學為(wei) 主,三教可一。他非常重視周孔之道,重視周公,重視孔子。他把周公和孔子推到了一個(ge) 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說,“千載而下,有申周公之事者,吾不得而見也;千載而下,有紹宣尼之業(ye) 者,吾不得而讓也。”他自己的誌向也很高,要繼承宣揚周公孔子的思想事業(ye) 作為(wei) 他畢生的偉(wei) 業(ye) 。當然了,王通的一生也是很不順利。但是呢,他始終是即使碰壁也矢誌不回,後來主要是回到故鄉(xiang) 的教育學生,留下了《文中子》這本書(shu) ,最主要的就是它影響到了唐代初年的一些政治家,如說我們(men) 大家比較熟悉的,像魏征、房玄齡等等,這些人呢,就是王通的學生或者朋友。所以這個(ge) 王通呢,我覺得在儒家道統史上的地位還是可以值得考慮。
那麽(me) 接下來,就到了唐代中期的韓愈。韓愈呢,他為(wei) 了對抗道佛,因為(wei) 唐代的統治者從(cong) 太宗開始奉行三教並行不悖的政策,使得道佛與(yu) 儒家並駕齊驅,甚至後來的發展甚至超過了儒家。所以到韓愈這個(ge) 時代呢,他感到受到佛教的衝(chong) 擊,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已經衰弱的這樣的一個(ge) 趨勢,所以他就為(wei) 了對抗佛道重新來提倡儒家的道統說。他寫(xie) 了《原道》這篇文章,就正式的提出了“道統說”。我們(men) 剛才說的孟子提出“道統”,其實孟子還沒有造成這個(ge) 詞兒(er) ,隻是大概的一個(ge) 勾勒。那麽(me) 韓愈他怎麽(me) 講呢?他說:“堯以是傳(chuan) 之舜,舜以是傳(chuan) 之禹,禹以是傳(chuan) 之湯,湯以是傳(chuan) 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chuan) 之孔子,孔子傳(chuan) 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chuan) 焉。”孟子以後這個(ge) 道統就斷了,所以韓愈來的看法呢,他就把孟子以後,我剛才提到的另外幾位人物,像荀子、董仲舒、王通等都排斥在道統之外,然後他說呢,到了這個(ge) 中唐,現在到他自己了,要擔當起“道統”的繼承人。所以孟子以後呢,這個(ge) 儒學的發展其它的人,他說“荀與(yu) 楊,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所以直到他自己把這個(ge) 道統才重新恢複起來,要傳(chuan) 承下去,他自己的曆史史命就是恢複發揚儒家這個(ge) 道統。從(cong) 韓愈開始就非常重視《大學》《中庸》。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宋明理學。所以儒家道統是韓愈提出以後,到宋代就得到了儒家學者普遍的認同。
到宋代,真正重新闡發這個(ge) 道統,後代所公認的,北宋有幾位學者,特別這個(ge) 二程。北宋二程以天理論道,把道統之道與(yu) 理等同,提升為(wei) 宇宙本體(ti) ,並在佛老的基礎上,吸取佛老精致的思辨哲學,對道統思想作了新的論述,把道、聖人、經典三者聯係起來展開論述,提出“經所以載道”,聖人是天理的化身,與(yu) 道無異;經典是載道之文,必以經為(wei) 本,而不以注疏為(wei) 本。以義(yi) 理解釋儒家經典,從(cong) 中發明聖人之道。他們(men) 重視“四書(shu) ”,倡導儒家心傳(chuan) ,超越漢唐諸儒,直接孔孟端緒,從(cong) 而確立了儒家道統論,並對後世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來明確提出“道統”這個(ge) 概念,進行了深刻論述的就是朱熹了。以前其實我們(men) 說道統本來就存在。孟子、韓愈也都對道統的進行了一個(ge) 勾勒。那麽(me) 朱熹講這個(ge) 道統呢,他就是通過“四書(shu) ”,如他把“道”與(yu) “統”合在一起明確提出“道統”這個(ge) 範疇。因為(wei) 朱熹做《四書(shu) 章句集注》,在每一個(ge) 集注前麵都有一個(ge) 序,在這個(ge) 《中庸序》中他就說:“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chuan) 有自來矣。其見於(yu) 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朱熹他講儒家這個(ge) 道統主要是在這個(ge) “十六字箴言”,所以他的思想體(ti) 係,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那麽(me) 儒家這個(ge) 道統呢,像二程、朱熹,後來成為(wei) 儒家的正統。
其實,陸九淵、王陽明也有他們(men) 自己的心學道統論。陸九淵以繼承孟子之學而自居,他說:“竊不自揆,區區之學,自謂孟子之後至是而始一明也。”他說孟子之學呢,到他這裏來重新闡發了,重新把孟子之學重新加以闡明了。
心學的創始於(yu) 陸九淵,後來集大成者就是王陽明了。王陽明呢,我們(men) 知道他最有名的就是“致良知”,這個(ge) “良知”就是源於(yu) 孟子。王陽明雖然以“致良知”取代道統論,但仍然以“十六字箴言”作為(wei) 心學之源。他還說道:“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謂也。道心精一之謂仁,所謂中也。”他講這個(ge) “中”具體(ti) 含義(yi) 是啥呢?就是仁,所以在這個(ge) 基礎上,王陽明特別強調了“聖人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複其心體(ti) 之同然。”而在他所處的時代,要恢複心體(ti) 之同然就需要正本清源,理清聖學的要旨,用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拯救天下之人心,從(cong) 而使禮儀(yi) 交會(hui) ,氣象秩然的三代社會(hui) 得以實現。
這個(ge) 道統論在以後基本上就沒有再發展了,清代基本上奉行正統的程朱道統。
那麽(me) 到了20世紀以後呢,我們(men) 剛才說,中國新文化運動把傳(chuan) 統的道統顛覆了。但是後來新儒家又在現代學術的基礎上重建道統,還有很多人也非常重視道統,道統到在現代史上也仍然在發展。
我們(men) 要概括現代新儒家的道統觀,餘(yu) 英時有一個(ge) 總體(ti) 上的概括,認為(wei) 現代新儒家有三種道統觀:一是為(wei) 錢穆先生所批評的由韓愈首先提出、由宋明儒學加以發揮倡導的“主觀的、單傳(chuan) 孤立的、易斷的”道統觀,它表現為(wei) 某種具體(ti) 的傳(chuan) 道譜係;二是錢先生本人所主張的是從(cong) 曆史文化大傳(chuan) 統言的“此一整個(ge) 文化大傳(chuan) 統即是道統”的“思想史家的道統觀”;三是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的思想中表現為(wei) 以對“心性”的理解和體(ti) 證為(wei) 標準的“哲學家的道統觀”。
在政界革命家孫中山自稱繼承了儒學道統,並在革命鬥爭(zheng) 中加以提倡和發揚光大。1921年12月,共產(chan) 國際的代表馬林曾經問孫中山先生:“你的革命思想,基礎是什麽(me) ?”孫中山先生明確地回答說:“中國有一個(ge) 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ge) 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ge) 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孫中山深知“道統”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帝製可廢,道統不可廢;深知以民國政統取代兩(liang) 千多年的帝王政統可能帶來的隱患,所以,明確宣告:國民革命的目標,就是繼承並光大這個(ge) 正統思想。當然了,孫中山先生由於(yu) 種種原因,後來他年齡不太大就去世了,對這個(ge) 道統沒有太多的闡發,後來國民黨(dang) 認為(wei) 他繼承了這個(ge) 道統,所以國民黨(dang) 一些理論家,就在不斷地發揮這個(ge) 道統。這個(ge) 我就不再多說了。
那麽(me) 值得注意的就是,除了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一些學者、新儒家,也還有一些民間道德組織、宗教組織,他們(men) 也講這個(ge) 道統。比如說道德學社。道德學社這個(ge) 核心人物是段正元。他也非常重視,到很多地方反複地講這個(ge) 道統。段正元曾多次強調“中國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幾個(ge) 大聖人外,即無真仁大儒,多半似是而非”,“孟子以後道脈不續,《大學》無傳(chuan) ”,“儒家自孟子而後無真儒”等等。當然他講這個(ge) 道統是有點反宋明理學的那個(ge) 道統。他要把這個(ge) 道統理論建立在先秦儒家的元典之上,其實主要就是《大學》《中庸》,內(nei) 容也主要就是中道。對於(yu) 中國文化的道統,段正元說:“中國文化即在‘中道’二字,其意義(yi) 極深。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堯傳(chuan) 舜‘允執其中’,舜傳(chuan) 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湯、伊、文、周、孔、孟,或見或聞,皆執中之實學,用中之實事,皆有師承授受。故中道之文化,即‘師道’之文化。得中道之大聖人,即文化之代表。”(段正元:《政治大同》卷中《永久和平》)段正元以《大學》《中庸》為(wei) 基礎,來推定儒家“一以貫之”的道統體(ti) 係。他說:“《大學》一書(shu) ,乃萬(wan) 教之綱領。天所以廣大道之傳(chuan) 也。首明大道全體(ti) ,次明入道之功。至能得而天道已盡,所謂先天大道與(yu) 後天大道,貫而一之也。”(段正元:《陰陽正宗略引》)
談到《中庸》之道,段正元說:“大道之發源,中而已矣。人事之全善,庸而已矣。庸者中之用,中者庸之體(ti) 。體(ti) 用兼賅,斯為(wei) 大道中之真宰,人事中之萬(wan) 能。試觀天地之大,萬(wan) 物之繁,人事之雜,其所以並存並理而不相亂(luan) 者,孰為(wei) 之主宰耶?無他,中宰之也。換言之,即道也。……欲知變化之道者,不可不知理之變化,欲知理之變化,非研究中庸之道,踐中庸之行,又何能知之。”“中庸謂之參讚天地之化育,即是盡性以還天之命也。”(段正元:《道德學誌》)對中庸之道的強調一方麵是為(wei) 了反撥現代曆史上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儒批孔這樣非常極端的文化思潮,另一方麵也為(wei) 中國文化在“矯枉過正”之後回歸大中至正的道路提供了正確的思路。
段正元還特別重視這個(ge) 師道。師道呢,就是說孔子是至聖先師。很多聖人是師,然後很多賢人就是他的學生,這個(ge) 聖賢互相配合。孔子是聖人也不用說了,他的很多學生,所謂的72賢人等,所以聖賢文化其實也是師道文化,師道文化的核心就是中道文化。
時間原因不再展開了。這就是我把這個(ge) 道統從(cong) 古至今的發展簡潔的跟大家做了這個(ge) 梳理。其實呢,近現代以來,很多人一直在不同層麵都在努力做這樣一個(ge) 工作。
那麽(me) 下麵我們(men) 看第二個(ge) 問題,就是學統。剛才我們(men) 說那個(ge) 道統是由聖賢擔當的最高的核心價(jia) 值的統緒。那麽(me) 學統相對來說就是君子儒者傳(chuan) 承的學術思想體(ti) 係。從(cong) 《論語》當中講由學致道,下學上達,就是這個(ge) 學統,也構成了一個(ge) 係列。
那麽(me) 孔子把自己當時所能夠見到的古代典籍差不多都進行了整理,形成了《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六經”。他的學術旨趣是“述而不作”,即對古典文獻隻是整理而不是創作,實際上是在整理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有述有作”,“述中有作”,開創了儒家經學傳(chuan) 統,“述而不作”遂成為(wei) 中國經典詮釋的基本形式特征。
所以在孔子以後,我們(men) 看曆代,無論孔孟荀,還是曆代的儒者,都在這個(ge) 原來的經典的基礎上,不斷的通過做傳(chuan) 、做注、做疏等等,不斷地發揮經典的思想,或者說通過發揮經典思想來挖掘其中的道統。那麽(me) 孔子開創了這個(ge) 經學傳(chuan) 統就這樣一直傳(chuan) 承下來,儒家的經典就不僅(jin) 僅(jin) 是“四書(shu) 五經”了,再加上這個(ge) 《孝經》,加上《爾雅》等,然後構成了完整的儒家的代表性的經典,就叫“十三經”。這大概就是儒家經學的傳(chuan) 承的體(ti) 係。
由孔子開創的“學統”意識在漢唐正史的《儒林傳(chuan) 》《藝文誌》《經籍誌》已有所體(ti) 現,形成了以六經為(wei) 源,以儒家為(wei) 宗,以子學為(wei) 流的統係。宋明以後繼南宋朱熹《伊洛淵源錄》、陳亮《伊洛正源書(shu) 》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學傳(chuan) 》、元代吳澄《道統圖》;明代有黎溫《曆代道學統宗淵源問對》、楊廉《皇明理學名臣言行錄》、謝鐸《伊洛淵源續錄》;明末至清代,有孫奇逢《理學宗傳(chuan) 》、周汝登《聖學宗傳(chuan) 》、黃宗羲《明儒學案》、黃宗羲、全祖望等《宋元學案》、萬(wan) 斯同《儒林宗派》、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和《國朝宋學淵源記》;民國初期編纂有《清儒學案》。那麽(me) 像這些著作都是可以說是學術思想史的著作,都體(ti) 現了儒家的學統觀念。
特別是康熙年間熊賜履著《學統》一書(shu) ,鮮明地提出“學統”這一概念。熊賜履師宗程朱理學,主張“默識篤行”,曾建議“非《六經》、《語》、《孟》之書(shu) 不讀,非濂、洛、關(guan) 、閩之學不講”,批評王守仁“心學”。孔子以後,曆代的學者,儒家學者,都按程朱為(wei) 正統的標準嚴(yan) 格的分層分級分類。所以熊賜履人文“學統”是:“以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朱子九人為(wei) 正統,以閔子以下至明羅欽順二十三人為(wei) 翼統,以冉伯牛以下至明高攀龍一百七十八人為(wei) 附統,以荀卿以下至王守仁七人為(wei) 雜統,以老莊楊墨告子及二氏之流為(wei) 異統。”(《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史部傳(chuan) 記類存目)異統有一點異端之徒的意思。對於(yu) 熊賜履的學統,《學統》這本書(shu) 顯然是從(cong) 程朱理學的正統觀來立論的。這個(ge) 我們(men) 現在很多學者可能也都不一定采取他這個(ge) 觀點。那麽(me) 到了現代以後,我們(men) 這個(ge) 學術的統緒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剛才我開始也說了,我們(men) 從(cong) 傳(chuan) 統的經學為(wei) 主,經、史、子、集的劃分,轉變到了“七科之學”,文、史、哲、理、工、農(nong) 、醫等,那麽(me) 現在所謂人們(men) 講的這個(ge) “學統”,就不是傳(chuan) 統的“學統”,我們(men) 現在經常講的這個(ge) 所謂“學統”就是這七科之學,然後所形成的體(ti) 係。這就是很麻煩的,學統怎麽(me) 來闡明?現在我們(men) 很多高校辦的這個(ge) 國學院,試圖恢複傳(chuan) 統的經史子集,但是我們(men) 傳(chuan) 統經史子集又在現代的學科體(ti) 係當中沒有地位。所以這就是弄到現在一直很麻煩。我們(men) 國學在發展,我們(men) 卻沒有國學學位。我們(men) 講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文化又太泛,也沒有一個(ge) 傳(chuan) 統文化的學位。現在我們(men) 國學院的學生授予這個(ge) 學位就要又要回到文、史、哲去。沒有國學學位,也沒有個(ge) 傳(chuan) 統文化的學位。所以這個(ge) “學統”怎麽(me) 傳(chuan) 承?還是很大很大的問題。近代以來,我們(men) 這個(ge) “學統”,可以說是在傳(chuan) 統的那個(ge) “學統”斷裂情況下講的,盡管現在我們(men) 搞文史哲的,特別是哲學,我們(men) 也研究經學,很多學者越來越重視經學。我們(men) 國學當中也非常重視經典的傳(chuan) 承,但是你總不是傳(chuan) 統那樣的一脈相承的學統。這就是很大的很大的問題。
那我們(men) 今天講這個(ge) “學統”時,也是一個(ge) 泛化的概念。一般就是指的學術傳(chuan) 統、學術精神等等。這個(ge) 問題呢,現在除了我們(men) 講文史哲,還有的人從(cong) 文科方麵,從(cong) 另外一個(ge) 角度,也分成大家經常講的中、西、馬。就是像這個(ge) 哲學係統裏麵又分成中哲、西哲、馬哲。很多人說,那如果要說,我們(men) 現在的道統是不是就是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就涉及到政治意識形態了,我們(men) 就暫時不討論。好,這就是關(guan) 於(yu) 學統。
那麽(me) 我們(men) 再談談這個(ge) 道統和學統是什麽(me) 關(guan) 係呢?他們(men) 不是一個(ge) 並列關(guan) 係,當然他是相通的。儒家自孔子就非常重視“道”與(yu) “學”相輔相成,下學上達、由學致道的道路。所謂上達,上達什麽(me) 呢?上達天道。那麽(me) 由下學上達天道,達到天道的高度,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這樣的一個(ge) 由學致道的方向。這個(ge) 由學致道在《論語·子張》中,“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因為(wei) 君子這個(ge) 學習(xi) 呢,不是僅(jin) 僅(jin) 為(wei) 學習(xi) 而學習(xi) ,要通過學習(xi) 來悟道、明道。通過下學上達,然後達到天道的境界。所以這個(ge) 我們(men) 說就是由孔子給我們(men) 定的這樣一個(ge) 下學上達,由學致道的一種傳(chuan) 承道統的學統。那麽(me) 孔子他自身,我剛才說他整理六經,又形成經學傳(chuan) 統。所以就形成了講經幹什麽(me) 呢?講經就是為(wei) 了明道,傳(chuan) 道。《白虎通·五經》雲(yun) :“孔子所以定五經者何?以為(wei) 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遲,禮樂(le) 廢壞,強陵弱,眾(zhong) 暴寡,天子不敢誅,方伯不敢伐,閔道德之不行,故周流應聘,冀行其道德。自衛反魯,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經,以行其道。”孔子自衛反魯之後,自知王道不行,遂通過師儒傳(chuan) 習(xi) 的方式明道、存道、守道。
後世儒者深契孔子整理六經之意,把“經”訓為(wei) 常、常道,都把經典看成是載道之書(shu) ,強調經以載道,以經見道,研讀、詮釋經典是為(wei) 了求道、明道、得道、行道,通過經典詮釋彰顯儒家之道,重建道統。漢儒視儒經為(wei) 古代聖人的精意製作,是安身立命、治理國家和規範天下的大經大法。
天地以“道”示聖人,聖人見“道”作“經”,以“經”示賢者;賢者見經而知人道之務,以言王道之安危。這樣,經典體(ti) 現天道,聖賢通過經典代天宣化,治國平天下。
北宋是理學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理學家也都非常重視經學與(yu) 道統傳(chuan) 承。邵雍認為(wei) ,儒家經典都有“道”存在其中,並且貫穿了天地人物。他在《皇極經世書(shu) 》卷十二《觀物篇》說:“春夏秋冬者,昊天之時也;《易》、《書(shu) 》、《詩》、《春秋》者,聖人之經也。天時不差,則歲功成矣;聖經不忒,則君德成矣。天有常時,聖有常經,行之正則正矣,行之邪則邪矣。邪正之間,有道在焉。行之正則謂之正道,行之邪則謂之邪道。邪正之由人乎?由天乎?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則異也,其於(yu) 由道一也。夫道也者,道也。道無形,行之則見於(yu) 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億(yi) 萬(wan) 年行之,人知其歸者也。”這就是認為(wei) 昊天之時和聖人之經都有道存在於(yu) 其中,並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天地人物都由道生成。天地人物雖各不相同,但它們(men) 同出於(yu) 道,則是相同的,天地人物皆以道為(wei) 其存在的根據。
張載的經學詮釋重宋學義(yi) 理,輕漢學訓詁,既重視“六經”,也重視“四書(shu) ”,目的是為(wei) 了從(cong) 中闡發義(yi) 理,發明儒家聖人之道,以重建儒家道統為(wei) 依歸,提出著名的“四為(wei)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成為(wei) 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二程把道、聖人、經典三者聯係起來,二程提出“由經窮理”(《遺書(shu) 》卷十五)、“經所以載道”(《遺書(shu) 》卷六)的思想,強調道存在於(yu) 儒家經典之中,而不存在於(yu) 注疏之中,把儒家經典看做是載道的工具,他們(men) 指出:“經所以載道也,器所以適用也。學經而不知道,治器而不適用,奚益哉?”(《遺書(shu) 》卷六)意思是經是載道之器,道為(wei) 本,經為(wei) 末;道為(wei) 體(ti) ,經為(wei) 用。治經是為(wei) 了明道。
陸九淵自稱其思想直接得於(yu) 孟子,不是從(cong) “理”而是從(cong) “心”出發建立其心本體(ti) 論的。他提出“心即理”,與(yu) 程朱理學劃開了界限。還提出“切己自反”,“發明本心”的認識論和道德修養(yang) 論,但在具體(ti) 方法上簡化了繁瑣的過程,采取“簡易工夫”。他反複強調的儒經“意旨”即“本”就是他所提倡的處於(yu) 主宰地位的“本心”,而這“本心”即“天理”,乃內(nei) 在於(yu) 每一個(ge) 人,無需外求的。
王陽明是從(cong) 程朱理學的陣營中走出來的一位思想家。他在貴州龍場驛處於(yu) 困頓的環境下,窮荒無書(shu) ,日繹舊聞,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於(yu) 是突然悟出格物致知之旨,悟出聖人之道的基本要旨在於(yu)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隻需自求諸心,而不需求諸物。於(yu) 是喟然歎曰:“道在是矣”,這就是曆史上震撼人心的龍場悟道。王陽明從(cong) 心學立場出發,把經學納入心學的範疇,認為(wei) 經典不過是吾心的記籍,治經學的目的是為(wei) 了發明本心、致良知。所謂“六經”為(wei) 吾心之常道,是指吾心在自然、社會(hui) 、天地萬(wan) 物、宇宙時空等各個(ge) 方麵的表現而由《易》、《書(shu) 》、《詩》、《禮》、《樂(le) 》、《春秋》等“六經”記錄下來,“六經”作為(wei) 載道之書(shu) ,記錄了心體(ti) 之常道。
他不是像程朱那樣一步一步的,一個(ge) 字一個(ge) 字的,一句一句的注釋經典,但是他也重視經典,他的心學是“我注六經”,以我注六經的方式對儒家經典進行發揮,然後認為(wei) 他的心學這一套也是出於(yu) 儒家的經典,也是傳(chuan) 承儒家的道路。
那麽(me) 後來呢,明清之際的幾位大家?
黃宗羲認為(wei) “六經皆載道之書(shu) ”,主張學問之道須“本之經以窮其原,參之史以窮其委”
王夫之,即王船山也是這樣,他畢生的精力從(cong) 事學術研究工作。他的知識理念、學術宗旨是追求“正學”。那麽(me) ,他講儒家正學是什麽(me) 呢?就是傳(chuan) 承儒家弘揚的聖道之學。所以,他所謂的正學,其實就是聖學,就是載道之學。
熊賜履著有《學統·自序》,周銘在該書(shu) 的《跋》中也說:“天下不可一日無道,斯道不可一日無統,道之存亡係乎統,統之絕續係乎學,學統即道統也,總之存乎其人而已。”說明他著《學統》一書(shu) 是通過辨學、晰理而明道統、尊學統。
那麽(me) 到了現在呢,我們(men) 知道呢,很多學者也非常重視在經學當中來傳(chuan) 承道統。比如說熊十力是現代新儒家,是中國現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一位大家。熊十力在《讀經示要》第一講開宗明義(yi) 即說“經者常道也。夫常道者,包天地,通古今,無時而不然也,無地而可易也。以其恒常,不可變改,故曰常道。夫此之所宗,而彼無是理,則非常道。”所謂“經是常道”,一方麵是說經中包含了某些永恒、普遍的核心價(jia) 值,有超越時空的意義(yi) ;另一方麵也是說經是可以被不斷詮釋,不斷豐(feng) 富的,所以它是“常道”。由於(yu) “經”在傳(chuan) 統中有“常道”、“常理”的涵義(yi) ,“經”所呈現出來的是文字,它所承載的則是“道理”。讀經、誦經、注經、研經,其最終的目的是為(wei) 了理解和把握小至百姓日用,大至宇宙天地的道理。正因為(wei) 如此,對儒經的詮釋、研究和普及都要把把握經典的“道”作為(wei) 最高的追求。常道就是我們(men) 經常講董仲舒所說的“道之大原出於(yu) 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之道。但是,學是可以變的,製度是可以變的。
熊十力特別影響到第二代、第三代新儒家,如唐君毅,特別是牟宗三。當然還有很多,比如說馬一浮。近現代經學的轉換當中,馬一浮將“國學”定義(yi) 為(wei) 六藝之學,也就是以《易》、《詩》、《書(shu) 》、《禮》、《樂(le) 》、《春秋》“六經”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的經典學問。他在《複性書(shu) 院緣起敘》寫(xie) 到:“國之根本,係於(yu) 人心,人心之存亡,係於(yu) 義(yi) 理之明晦,義(yi) 理之明晦,係於(yu) 學術之盛衰。中土聖賢道要,盡在六經,唯六藝可以統攝一切學術,一切學術莫能外之。故必確立六經為(wei) 道本,而後中土學術之統類可得而明,文化之原流可得而數,即近世異域新知,亦可範圍不過。”(馬一浮,)“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並不是以狹義(yi) 的六經來取代替換其他學術,也不是否定他種學術的價(jia) 值,而是將中華文化核心載體(ti) 的六藝之教,作為(wei) “複性立人”之基礎,通過對六藝的讀、釋與(yu) 實踐,統領起一切根本價(jia) 值,完成自我人格塑造,承擔起社會(hui) 國家全人類之共同命運。
時間原因我就不再太多的梳理了,我再概括一下,就是通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呢,道統、學統是密切聯係,相輔相成的。經典的研究是屬於(yu) 學術方麵,可以形成學統。但是,我們(men) 更重要的是在經典文本的背後要明道。用我們(men) 現在的話說,就是關(guan) 於(yu) 宇宙、社會(hui) 、人生之道。曆代儒者都是通過闡發經驗當中的這些宇宙社會(hui) 人生道理,然後把它傳(chuan) 承下來,從(cong) 而擔當起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觀構建的重任。所以我說,傳(chuan) 統道統有點兒(er) 相當於(yu) 我們(men) 現在講的核心價(jia) 值觀。那麽(me) 曆代經學通過擔當重建道統的學術任務,就使得中華文化的這個(ge) 道統若隱若現,若斷若續,但是一脈相承,綿延不絕。所謂若隱若現,若斷若續,就是在某些社會(hui) 黑暗的時候,分裂戰亂(luan) 的時候,就是孔子說的“大道既隱”,這個(ge) 時候道統好像沒了,但是其實有,隻不過它是隱藏起來了。很多儒者,就是我們(men) 經常講的《易經》當中的“天地閉,賢人隱”,他們(men) 存在,道就存在。所以道統仍然是一脈相承,綿延不絕。
好了,這就是關(guan) 於(yu) 這個(ge) 道統和學統,下麵呢,與(yu) 此相關(guan) 的,我就再聊一下中國書(shu) 院的文化精神問題。因為(wei) 我們(men) 中國古代,講到書(shu) 院的話,可以說就是大儒傳(chuan) 承道統的重要的場所,可以說書(shu) 院就是一個(ge) 道場。那麽(me) 道統的傳(chuan) 承綿延不絕,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yu) 傳(chuan) 統的書(shu) 院。提到書(shu) 院,我們(men) 就說最早,其實在漢代已經有了,就是經師講授經典的經館,稱“精舍”“精廬”。真正的後來的書(shu) 院就是從(cong) 唐代開始,宋明大興(xing) ,主要是擔當傳(chuan) 承道統的功能。正因為(wei) 這樣,曆代辦書(shu) 院的大儒,他們(men) 都有自覺的道統意識。他們(men) 心憂天下,有“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擔當精神。傳(chuan) 統書(shu) 院,不管規模大小,都集中的體(ti) 現在傳(chuan) 道、弘道、講道、明道、修道,這樣的一個(ge) 道統的傳(chuan) 統,也可以說就是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一種文化精神。
我們(men) 剛才說了,說書(shu) 院宋代大興(xing)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宋代書(shu) 院大興(xing) 呢?從(cong) 宋初的三先生,到北宋五子,一直到朱熹、陸王等等都是這樣,就是他們(men) 當時有感於(yu) 現實當中的科舉(ju) 考試成為(wei) 一種利祿之門,士人都趨之若鶩,他們(men) 不滿意這種現狀,他們(men) 就在山水形勝之處修建書(shu) 院,教授生徒。所以書(shu) 院就越來越興(xing) 盛起來了。比如說朱熹,他就建了白鹿洞書(shu) 院,就是為(wei) 了講學傳(chuan) 道,不是為(wei) 了科舉(ju) 考試。當然我們(men) 說這個(ge) 書(shu) 院呢,在出名以後,到了晚清的時候,很多書(shu) 院,又成為(wei) 科舉(ju) 考試的場所,像我們(men) 現在說的這個(ge) 高考補習(xi) 班一樣,那就是後來的異化了。早期的書(shu) 院,大儒辦的書(shu) 院不是這樣,朱熹製定了著名的《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就是白鹿洞書(shu) 院的學規。我還專(zhuan) 門寫(xie) 過一篇文章(朱熹《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考論及其現實意義(yi) ,伟德线上平台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20140),分析白鹿洞書(shu) 院的這個(ge) 學規,他提出了書(shu) 院應該怎麽(me) 辦,首先要強調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書(shu) 院昌明倫(lun) 理。為(wei) 學之序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就是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就是正其義(yi) 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等。這個(ge) 《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可以說是後來很多書(shu) 院的學規一個(ge) 典範,相對來說是最全麵的。所以從(cong) 這個(ge) 白鹿洞書(shu) 院的學規能夠看出書(shu) 院教育為(wei) 學目的不是要人們(men) 學一些雜亂(luan) 的知識,寫(xie) 出美麗(li) 的文章,沽名釣譽,謀其利祿,不是這些東(dong) 西。隻要人們(men) 誦讀儒家經典,讀書(shu) 窮理,修己達人,希賢希聖,成為(wei) 傳(chuan) 承儒家道統、學統的場所。書(shu) 院教育的內(nei) 容,也是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擺脫功利。書(shu) 院雖然處江湖之遠,但是與(yu) 天地自然親(qin) 近,師生們(men) 淡泊名利,體(ti) 現了孔子講的“謀道不謀食”,“不義(yi) 而富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
我們(men) 剛才提到說書(shu) 院的主要功能是傳(chuan) 道、弘道、講道、明道、修道等等,主要不是傳(chuan) 授知識。當然,也不是說書(shu) 院就不講儒家文化知識,它也擔當了傳(chuan) 播儒家文化知識的功能,但不是主要的功能。為(wei) 什麽(me) 要傳(chuan) 承儒家文化知識?就是為(wei) 了傳(chuan) 承儒家的道統。所以說我們(men) 說書(shu) 院講學,講的是經學、道學、心學等等,而不是我們(men) 現代意義(yi) 上的學術的學問,不是純粹知識性的學問。宋元明這個(ge) 時期,書(shu) 院大興(xing) 。所以在傳(chuan) 承儒家道統同時也形成了學術的重鎮,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我們(men) 講這個(ge) 濂、洛、關(guan) 、閩都屬於(yu) 理學。濂指周敦頤,濂溪先生;然後洛指程頤、程顥兄弟,洛學;關(guan) 指張載,關(guan) 學;然後呢,閩指朱熹,閩學等等。雖然都是理學有不同學派,往往就是以書(shu) 院為(wei) 基地形成不同學派。書(shu) 院的學統在形成過程當中與(yu) 道統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古代書(shu) 院,為(wei) 了提高書(shu) 院的地位,往往就要聘請那些大儒擔任山長。因為(wei) 這些大儒既學術淵博,同時又能夠由學致道,學以載道。也就是通過學統來彰顯道統。
我再舉(ju) 張載為(wei) 例,他創立橫渠書(shu) 院,也就是在關(guan) 學誕生之際。在張載那個(ge) 時代還不叫橫渠書(shu) 院,這是後來的名稱,但是當時就有書(shu) 院,叫崇壽院,可以說橫渠書(shu) 院的前身。張載年輕時就在這裏讀書(shu) ,後來他晚年在這裏隱居,以後一直興(xing) 館設教於(yu) 此,教授弟子。張載提出的“四為(wei)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是在繼承儒家剛健有為(wei) 、自強不息精神的基礎上,發展成為(wei) 具有“民胞物與(yu) ”情懷和“天人合一”精神的人生理想和價(jia) 值觀,涉及到人類的價(jia) 值目標、生命意義(yi) 、道統傳(chuan) 承、社會(hui) 理想,展現了張載博愛的情懷、遠大的誌向和強烈的使命意識。所以他去世以後,人們(men) 為(wei) 了紀念他,就把這個(ge) 崇壽院改為(wei) 橫渠書(shu) 院,一直下來就影響到現在。他的思想學說後來就成為(wei) 關(guan) 學,也屬於(yu) 理學的一部分,他就成為(wei) 關(guan) 學的創始人。關(guan) 學一直傳(chuan) 承到近現代。
張載,他是孔孟之學的直接傳(chuan) 承,他覺得漢唐經學雖然興(xing) 盛,但由於(yu) 受到道佛的衝(chong) 擊,就逐漸衰弱,所以到了北宋的時候,就出現了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的這樣一種局麵,在這種情況下,要解決(jue) 儒學複興(xing) 問題,表麵上看屬於(yu) 學統,你先要傳(chuan) 承學統,為(wei) 往聖繼絕學,才能傳(chuan) 承道統。“往聖”就是過去的曆史上的聖賢大儒,他認為(wei) 到他那個(ge) 時代,儒家的聖賢之學斷裂了,他現在要把它傳(chuan) 承下來。所以張載他就通過學統的傳(chuan) 承來重建道統。張載“以《易》為(wei) 宗,以《中庸》為(wei) 體(ti) ,以孔孟為(wei) 法,黜怪妄,辨鬼神”(卷四百二十七《道學傳(chuan) 》)。就是把儒家這些經典,主要是《周易》《中庸》《論語》《孟子》等加以闡發,他以“民胞物與(yu) ”的仁愛精神,“敬德愛民”的道德風範,“精思力踐”的學風,用“大心體(ti) 物”的氣度與(yu) 他“太虛即氣”的宇宙觀,和“一物兩(liang) 體(ti) ”的辯證思想,共同構建起關(guan) 學思想的學術體(ti) 係,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ge) 全新的階段。他的關(guan) 學,還有一個(ge) 很重要的特點,強調精思力踐,躬行禮教等。張載為(wei) “往聖繼絕學”我們(men) 可以理解,就是在在繼承儒家學統的基礎上,彰顯道統。這就是中國書(shu) 院的基本精神。
最後,我再做一下簡單的概括。我們(men) 剛才提到,就是近代以來,我們(men) 中國文化出現了道統斷裂,學絕道喪(sang) 。然後中國文化主體(ti) 性的喪(sang) 失,造成了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渙散。然後我們(men) 知道,民國以後國家也陷入分裂戰亂(luan) 。長期的分裂戰亂(luan) ,四九年以後才重新統一起來,實際上要說我們(men) 現在還沒有完全統一,因為(wei) 台灣還孤懸海外。所以我們(men) 現在呢,也還是要重建道統。那麽(me) 傳(chuan) 統的這種學統斷裂,我們(men) 現在引進了西方的學術的概念範疇等這一套體(ti) 係,和傳(chuan) 統的學統還沒有很好的銜接起來。所以現在怎麽(me) 來傳(chuan) 承學統?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men) 研究,需要我們(men) 探索。那麽(me) 我覺得當今道統的重建,是我們(men) 中國最緊迫、最關(guan) 鍵的問題。道統的重建與(yu) 學統的傳(chuan) 承,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也就是說,我們(men) 入手之處,還是要從(cong) 學術,從(cong) 學統入手。給講道統,不可能懸空講道,還是要通過經典的學習(xi) ,在學習(xi) 過程當中對經典進行詮釋,通過對儒家經典的研習(xi) 傳(chuan) 承,然後在這樣的一個(ge) 學術基礎上重建道統。所以我說目前我們(men) 這個(ge) 主攻的方向,是要在經學的基礎上重建儒家的道統。這就是我今天與(yu) 大家分享關(guan) 於(yu) 道統的重建,學統的傳(chuan) 承這個(ge) 主題的重要內(nei) 容。當然,我們(men) 落實的很重要的一個(ge) 途徑就是書(shu) 院。因為(wei) 隻有書(shu) 院才能擺脫我們(men) 現在體(ti) 製內(nei) 的純粹的知識性的現代學術研究這樣一個(ge) 體(ti) 係。所以我們(men) 對書(shu) 院應該抱有很大的一個(ge) 期望:在書(shu) 院當中,我們(men) 才有可能重建道統,傳(chuan) 承學統。
好了,各位朋友,今天關(guan) 於(yu) 這個(ge) 話題就與(yu) 大家分享到這裏,有什麽(me) 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今天的講座就到這裏,謝謝各位聆聽。
諶衛軍(jun) @中道文教:非常感謝!感謝韓老師精彩的講座!韓老師對於(yu) 我們(men) 儒家的這個(ge) 思想,道統、學統以及書(shu) 院的文化精神非常的了解非常的熟悉。分析得也是非常的深入非常的到位,可以說是追本溯源,條分縷析啊,非常的感謝韓老師!尤其是我們(men) 這個(ge) 係統出現狀況臨(lin) 時調整之後,韓老師從(cong) 容不迫,溫文爾雅,素位而行,與(yu) 道相從(cong) ,非常的感佩!非常的景仰!我們(men) 今天的這個(ge) 中道講壇,非常有意義(yi) ,把道統、學統與(yu) 這個(ge) 書(shu) 院精神結合起來講,道統呢,就是由聖賢擔當的最高價(jia) 值係統,學統呢,就是希賢希聖的士君子傳(chuan) 承的學術思想體(ti) 係,由學致道,上下學上達,構成了一個(ge) 係列,而且呢,可以由書(shu) 院去完成這個(ge) 學統,來彰顯這個(ge) 道統。從(cong) 學理上講是非常的明晰,非常的清楚,非常感謝韓老師給我們(men) 做的精彩的講座,我們(men) 期待下一次呢,邀請韓老師到杭州靈隱陽明學院給我們(men) 傳(chuan) 經送寶,也到這裏修心養(yang) 性,感謝韓老師對我們(men) 的指導,對我們(men) 的支持,謝謝!今天的這個(ge) 中道講壇,就到這裏,大家如果有問題呢,我們(men) 還有一點時間,可以向韓老師請教。
韓星教授:謝謝諶會(hui) 長,謝謝各位的聆聽。有什麽(me) 問題我們(men) 還可以在交流。
譚大同:韓老師好!感謝您的精彩講座!您梳理了一下中國儒家從(cong) 先秦到各個(ge) 朝代,到現在的一個(ge) 道統和學統。那麽(me) ,因為(wei) 我們(men) 是立足當下,生活在當下,那麽(me) 如何在當下的,就是剛才您所說的那個(ge) 現代學科體(ti) 係當中,也就是說文史哲理工農(nong) 醫的現代知識分類學的基礎上,如何去那個(ge) 繼承中國文化的這個(ge) 道統或者學統?
韓星教授:您說是在現代的體(ti) 製內(nei) 的學術。這個(ge) 問題我覺得按照我們(men) 現在這個(ge) 體(ti) 製,比如說無論是大學文史哲不同的學院(係),或者是我們(men) 中國社科院,各省的社科院。一個(ge) 是現在這種學術的分類是西化的,這是一個(ge) 問題。另外呢,就是說現在我們(men) 這種學術研究確實是一種知識性的,純粹的學術研究,是按照西方的,或者說國際上的這樣一個(ge) 純粹的學術標準來進行評價(jia) 的。所以我覺得如果要傳(chuan) 承這樣一個(ge) 活的道統,特別把道統、學統和聖賢人格聯係起來,相當難。我們(men) 講的士君子的修養(yang) ,以及希賢希聖,學為(wei) 聖賢,我覺得在體(ti) 製內(nei) 有點兒(er) 困難。真的有點困難,因為(wei) 他們(men) 追求的,他們(men) 這個(ge) 學術的規範,追求的目標不一樣。就像我們(men) 現在帶帶研究生的話,那首先你得指導研究生,你怎麽(me) 把論文寫(xie) 好,怎麽(me) 發表C刊,怎麽(me) 通過答辯,按照學術規範那一套要求,就沒有時間精力考慮到什麽(me) 道統、學統,修身做人,躬身實踐。所以我覺得道統重建、學統傳(chuan) 承在體(ti) 製內(nei) 是有困難,但是我覺得我們(men) 在研究上可以重視這一方麵,可以研究梳理曆代的道統,我們(men) 學者有這樣一種意識,如果我們(men) 有時間、有精力,我們(men) 既可以做一個(ge) 群內(nei) 的學者,也可以在書(shu) 院講學,或者在社會(hui) 上傳(chuan) 播儒家的經典,傳(chuan) 播國學、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也可以對我們(men) 要求高一點,不僅(jin) 僅(jin) 是做一個(ge) 純粹的專(zhuan) 家學者。在專(zhuan) 家學者的同時,我們(men) 是不是也可以用儒家士君子的要求來要求我們(men) 自己?當然,我們(men) 還不敢說我們(men) 要用聖賢的要求,但是我們(men) 可以說我們(men) 目標是希賢希聖,就是每一個(ge) 人我們(men) 都希望成為(wei) 聖賢,以聖賢作為(wei) 我們(men) 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標,但是在具體(ti) 做的時候,我們(men) 當然還不敢輕易說我就是聖賢,但最起碼我們(men) 能不能有一些傳(chuan) 統的士君子的風骨?士君子當然是我們(men) 一般人隻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某些方麵做到的都可以算是君子。所以現在很多地方,特別南方幾個(ge) 省,包括浙江,都在研究君子文化,弘揚君子文化,因為(wei) 君子是一種“眾(zhong) 趨”人格,就是說一般的人,特別的一般知識分子,隻要努力都能做到君子的某些方麵,就算得上是君子。因為(wei) 君子要求比較低嘛,大眾(zhong) 型的。所以這一點呢,我們(men) 專(zhuan) 家教授也可以有意識的,有這方麵的修養(yang) 和踐行,成為(wei) 一個(ge)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士君子,把儒者、士君子和現在的專(zhuan) 家教授結合起來。不然,如果純粹的所謂專(zhuan) 家教授,我們(men) 知道現在社會(hui) 上給我們(men) 給很多專(zhuan) 家教授的印象評價(jia) 是很不好的。那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沒有了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士君子那樣的一個(ge) 道德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所以我們(men) 現在呢,一個(ge) 在學術上可以對這個(ge) 道統、學統進行一種傳(chuan) 統經學的研究,另外一個(ge) 就是關(guan) 鍵就是我們(men) 在個(ge) 人的人格修養(yang) 修身上,怎麽(me) 能夠把傳(chuan) 統的士君子很多修養(yang) 恢複起來。當然我們(men) 更高的理想,還是要希賢希聖。這就是的理解,簡單地說,就是說怎麽(me) 把體(ti) 製內(nei) 和體(ti) 製外,把現代和傳(chuan) 統,把中國和西方,盡可能結合起來。我就回答到這裏。
諶衛軍(jun) @中道文教:非常感謝!感謝韓老師的精彩回答!我這邊呢,也有一個(ge) 問題,就是韓老師剛才講到,我們(men) 現在是禮崩樂(le) 壞,學絕道喪(sang) ,就是主體(ti) 性喪(sang) 失,民族性渙散,這是一個(ge) 大致的判斷,我非常的認可,就是我們(men) 如何去建立主體(ti) 性,去完善民族性,需要我們(men) 知識分子自覺擔當。可謂任重道遠,那麽(me) 除了書(shu) 院之外,我這邊還在做這個(ge) 讀書(shu) 會(hui) ,弘毅讀書(shu) 會(hui) ,我們(men) 推出經典閱讀,中國經典是12本,通過讀書(shu) 會(hui) 的形式來這個(ge) 承天命,繼道統,立人倫(lun) ,傳(chuan) 斯文。我們(men) 利用周日休息的時間,大家聚在一起,上午是采風遊學,敬天愛人,下午是經典閱讀,安身立命,那麽(me) 周六晚上,就今天晚上呢,是做中道講壇,這樣呢,就可以有一個(ge) 固定的時間,持久地來做這樣一個(ge) 事情,就可以建立我們(men) 中國人的信仰生活和精神家園,就是中道文教。那麽(me) 這種方式也是一種變通方式,如果有書(shu) 院來承擔那更好,沒有書(shu) 院呢,我們(men) 用讀書(shu) 會(hui) 的方式,文學社的方式,中道講壇的方式來推動,您看這樣可不可以?
韓星教授:我覺得這樣挺好的。其實我剛才講書(shu) 院呢,就是比較正規的。而且現當代呢,書(shu) 院發展也很火。當然這幾年呢,因為(wei) 種種原因也受到了很大的限製,現在很多書(shu) 院國家沒有辦法認可他,就是他沒辦法注冊(ce) 。書(shu) 院在教育部門注冊(ce) 呢,還是在文化部門注冊(ce) 等等,所以近幾年呢,書(shu) 院已經出現了一個(ge) 衰弱。但這多年我看讀書(shu) 會(hui) 很興(xing) 盛,我覺得這也是一個(ge) 很好的現象。還有,現在我們(men) 很多人通過讀書(shu) 會(hui) ,不僅(jin) 僅(jin) 是線下的,像您直接組織這個(ge) 線下的,還有線上的讀書(shu) 會(hui) 。所以這樣呢,就超跨越了時空,使得更多的人能通過線上,通過微信群,通過騰訊會(hui) 議等學習(xi) 。現在有很多微信群的讀書(shu) 會(hui) ,讀某一部經典,或者一個(ge) 主題思想。像向您這個(ge) 讀書(shu) 會(hui) 呢,也有一套想法,我覺得都非常好。通過這樣的讀書(shu) 會(hui) ,我覺得很多人都做過類似的事情,都是在弘揚國學、傳(chuan) 統文化。如果具體(ti) 講,可能每一個(ge) 讀書(shu) 會(hui) ,每一個(ge) 書(shu) 院,或者某一個(ge) 什麽(me) 傳(chuan) 播機構,具體(ti) 的有些想法不盡相同,各有特色,各有所長,就像我們(men) 說古代有那麽(me) 多書(shu) 院,形成了不同的學派。當然我們(men) 現在離學派還差得遠,但是最起碼我們(men) 中國文化在不斷地走向全麵複興(xing) 。盡管也遭遇了很多的困難和阻力,但是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所以我們(men) 就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特別這個(ge) 讀書(shu) 會(hui) ,我覺得是最有效的。紮紮實實的讀一些經典,不僅(jin) 僅(jin) 是把一些義(yi) 理學理弄清楚,而且通過經典明道、行道、傳(chuan) 道。首先明這個(ge) 道,然後行這個(ge) 道,接著傳(chuan) 這個(ge) 道等等,那麽(me) 同時呢,我們(men) 也可以在這個(ge) 基礎上,和我們(men) 個(ge) 人的心性修養(yang) ,和我們(men) 個(ge) 人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所以有很多讀書(shu) 會(hui) ,對我們(men) 自身修身做人、為(wei) 人處世有益。成人也需要補充生活化的各種禮儀(yi) ,以及琴棋書(shu) 畫等等,一種既有個(ge) 人修身,又是一種生活方式。大致這樣的一個(ge) 過程,就能夠比較全麵地、生動活潑地複興(xing) 儒家的道統、學統,以及儒家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wei) 盡管儒家講道講學,他不是脫離具體(ti) 事物、社會(hui) 現實的,不是純粹形而上的。我們(men) 讀《論語》要回到孔子和他的學生那樣一個(ge) 時代,他和學生當時是怎麽(me) 學習(xi) ?怎麽(me) 生活?對於(yu) 經典,不僅(jin) 僅(jin) 是把義(yi) 理,把其中的道理弄清楚,同時個(ge) 人的修身和生活化其實也很重要。好,我就回答這些。
諶衛軍(jun) @中道文教:非常感謝,謝謝韓老師,精彩的講座和精彩的交流,花了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將近三個(ge) 小時,與(yu) 大家分享交流,讓我們(men) 茅塞頓開,回味無窮。我們(men) 也期待再次邀請韓老師到我們(men) 杭州來做講學傳(chuan) 道喪(sang) ,那麽(me) 這一次呢,我們(men) 就到這裏結束,感謝大家的參與(yu) ,謝謝!
韓星教授:好,謝謝諶會(hui) 長,謝謝各位。再見,再見,以後有機會(hui) 再見。
諶衛軍(jun) @中道文教:好,謝謝韓老師,再見!
兼特聘教授、曲阜聖賢教育學校校長、中和書(shu) 院院長等,主要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儒學、經學、近代儒教等。在《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中國文化通論》《儒家人文精神》《儒教的現代傳(chuan) 承與(yu) 複興(xing) 》《儒學新詮》《走進孔子——孔子的思想體(ti) 係、價(jia) 值和命運》《<孝經>曾子論孝讀本》《大學中庸解讀》、選編《段正元文集》(上下)、《仁》等十多部著述,山東(dong) 教育電視台“孔子大學堂”、陝西電視台“知道中國”主講嘉賓。近年來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學術交流,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