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緒平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大學無重心義(yi) ,以其本天也,心則發動機耳
作者:爾雅台
來源:“爾雅台切問”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正月十五日己亥
耶穌2022年2月15日
何謂心?管子曰:心之在體(ti) ,君之位也。所謂在體(ti) ,即心物關(guan) 係之整體(ti) 。在這個(ge) 整體(ti) 場域中,心是主宰,是司令部。陽明子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ti) 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定靜安是心之未發,心之所發,往小說是慮,往大說是互根之知能,一言之稱為(wei) 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物之間是通過意勾連起來的。意之得其理,便是德。德者相也,氣在其中。又德是相大,止於(yu) 至善,終也。而天命之謂性,命於(yu) 心也,始也。終始回環,周遍不已。這是一個(ge) 閉環的心物關(guan) 係模型,圖示如下:

天命性於(yu) 心,心作統率,其義(yi) 有三:一曰虛靈不昧,二曰出令而應萬(wan) 事,三曰道之工宰(荀子語)。
首先,心虛靈不昧。虛靈不昧,眾(zhong) 理具而萬(wan) 事出,心之所以為(wei) 心也。靈是天賦神明,都是虛的,一旦實了就昧了,昧的基本義(yi) 是昏蔽,一昧就無明了。這裏亦有二層含義(yi) :一是知覺,一是明鏡。先說知覺。朱子曰:心者,氣之精爽。又曰:心即人之有知識者。陽明子曰: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此皆言知覺運動之心。此心虛而能容,無所不該。朱子曰:虛靈自是心之本體(ti) ,非我所能虛也。又曰:心似乎有影像,然其體(ti) 卻虛。陽明子曰: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ti) 無所不該,原是一個(ge) 天。又曰: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ge) 淵。故朱子曰: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次說明鏡。虛靈不昧的要義(yi) 在隨念返照,是“逆覺”。但朱子批評禪家但以虛靈不昧者為(wei) 性,而無以具眾(zhong) 理以下之事。朱子說人心如一個(ge) 鏡,事物之來隨感而應,自然見得高下輕重。又曰:“心猶鏡,仁猶鏡之明。鏡本來明,被塵垢一蔽,遂不明。”又曰:“鏡無纖塵則光明,人能無一毫之私欲則仁。然鏡之明,非自外求也,隻是鏡元來自有這光明,今不為(wei) 塵所昏爾。人之仁,亦非自外得也,隻是人心元來自有這仁,今不為(wei) 私欲所蔽爾。”(朱子語類卷九十五)但朱子這裏講私欲之蔽,是大學所言“心不在焉”,是講正心的功夫。陽明則進一步推到了誠意。陽明曰:聖人心如明鏡,隻是一個(ge) 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又曰:“隻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ge) 明的工夫。”這是立足於(yu) 誠意,不自欺其善惡之明。故又曰:“聖人致知之功,至誠無息。其良知之體(ti) ,皦如明鏡。”這就是從(cong) 誠意又推到致知了。
其次,心出令而應萬(wan) 事,所謂逐物是也。或向:心要逐物,如何則可?陽明子答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jun) 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ti) ,六卿亦皆不得其職。”此以君體(ti) 喻心之統率義(yi) 。
然失卻君體(ti) ,六聊皆不得其職。這裏的講窮,就在心物之間,“意之所在”如何通暢勾連也。在上文格物所言的四個(ge) 場域之中,道問學物我有對,心物之間邊界也比較清晰。其視域本於(yu) 客觀性原則來驗證,其境域本於(yu) 曆史間距來詮釋,物皆有其特定的外在對象性。而且,在這裏,知是知,行是行,知與(yu) 行也是可以明確區分開的。朱子曰:“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wei) 先;論輕重,行為(wei) 重。”這是道問學的情形。
但回到內(nei) 聖領域尊德性,物我之間的邊界就比較模糊了。在一個(ge) 自明、自新的禪域之中,物隻是入到意中之象;在一個(ge) 緝熙敬止的禮域中,物隻是心物一體(ti) 之場景。陽明子曰:“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於(yu) 事親(qin) ,即事親(qin) 為(wei) 一物,意用於(yu) 治民,即治民為(wei) 一物,意用於(yu) 讀書(shu) ,即讀書(shu) 為(wei) 一物,意用於(yu) 聽訟,即聽訟為(wei) 一物。凡意之所在,無有無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無是意即無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故曰“心外無物”。有一個(ge) 著名的案例,說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yu) 我心亦何相關(guan)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yu) 汝心同歸於(yu) 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問者本於(yu) 視域,物我有對,知行二分,而陽明子本於(yu) 物我一體(ti) ,呈現主體(ti) 世界的審美意義(yi) 。而且,在這裏,主體(ti) 之知(審之)與(yu) 行(美之),顯然是分不開的。故曰“知行合一”。陽明子曰:“故大學指個(ge) 真知行與(yu) 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以後,又立個(ge) 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ge) 心去惡。”
又曰:“某嚐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hui) 得時,隻說一個(ge) 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ge) 行,已自有知在。”此陽明學修功夫之龍眼,當深切之。
第三,所謂道之工宰者,心是神明之主,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wan) 物得度(管子言)。天命之謂性,此心之始。心懸天命,大學曰“指視之嚴(yan) ”,則是知止。此知不慮而來,故曰良知。一知而能定靜安,不假思學,是謂良能。良知而良能,順其理則,故能慮而得。得者德也,仁是總德,圓滿周遍,即是終。終者,止於(yu) 至善也。此即心“順其天則自然”之總過程,荀子所謂“道之工宰者”也。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矣。故大學無重心義(yi) ,以其本天也,心則發動機耳。
心這個(ge) 發動機,良知、良能互根互動,猶陰陽魚合成太極圖。良知是知止,良能是定靜安,二者是渦輪狀的,陽變陰合,動靜一體(ti) 。良能是本能,良知是本知,故這個(ge) 動靜一體(ti) 合言之,謂之本心。人若忘了本,則易被各種習(xi) 性牽纏遮蔽,失其本心也。孟子曰:“鄉(xiang) (同向)為(wei) 身死而不受,今為(wei) 宮室之美為(wei) 之;鄉(xiang) 為(wei) 身死而不受,今為(wei) 妻妾之奉為(wei) 之;鄉(xiang) 為(wei) 身死而不受,今為(wei) 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wei)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即道心,失之則是被習(xi) 性遮蔽,人心也。陽明曰:“心一也,未雜於(yu) 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wei) 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圖示如下:
-200.jpg!article_800_auto)
朱子解“明明-德”為(wei) “明-明德”,違背了疏注不破經之解釋原則,甚是不妥。但其“明德”之義(yi) 力透紙背,極富洞察。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zhong) 理而應萬(wan) 事者也。但為(wei) 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ti) 之明,則有未嚐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複其初也。”又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又曰:不為(wei) 物欲所昏,則渾然天理矣。又曰:人隻有個(ge) 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又曰:人隻是一心,今日是明日非,不是將不是底換了是底。又曰:學者須是革盡人欲,複盡天理,方始是學。又曰:未知學問此心渾為(wei) 人欲,既知學問則天理自然發見。又曰:凡是便有兩(liang) 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又曰:而今須要天理人欲,義(yi) 利公私,分別得明白。又曰:人貴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惡念去之;若義(yi) 利,若善惡,若是非,毋使混淆不別於(yu) 其心。又曰:天理人欲無硬定底界,此是兩(liang) 界分上功夫。又曰:天理人欲,幾微之間。
孟子曰:道二,仁與(yu) 不仁而已矣。君子是仁,小人是不仁。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與(yu) 小人迥然不同也。君子從(cong) 天下起見,其心常公,公則自有民胞物與(yu) 之度。小人止從(cong) 一身起見,其心常私,私則因勢附利,伐異黨(dang) 同。周則不比,比則不周,天理人欲不並立也。
馬一浮先生曰:成德之道,乃在心術。心術,隱微之地,人所不及知。蔽之久者,習(xi) 熟而不自知其非也。故念慮之間,毫忽之際,一有不存,則徇物而忘己,見利而忘義(yi) 也。此一念為(wei) 君子,一念為(wei) 小人也。世間隻有此二途,不入於(yu) 此,則入於(yu) 彼,其間更無中立之地。學者果能有誌於(yu) 孔子之學,當知此學即聖人之道,即君子之道,亟須在日用間自家嚴(yan) 密勘驗,反複省察也。人苟非甚不肖,必不肯甘於(yu) 為(wei) 小人。故聖人於(yu) 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ju) 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liang) 閑,而審其取舍之幾也。故陽明子曰:人心一刻純乎天理,便是一刻的聖人;終身純乎天理,便是終身的聖人。
大學明明德功夫,隻是個(ge) 存天理滅人欲。誠意隻是不自欺,不自欺其善惡之明,把住本心而不失也。慎獨、誠中形外、指視之嚴(yan) ,皆是存養(yang) 本心。正心則是內(nei) 外交修,清其源踐其形,把人心淨化為(wei) 道心也。朱子曰“道心常為(wei) 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即此意也。人心不聽命,即是本心不舉(ju) ,而被私欲操控,所謂“不在”是也。當養(yang) 浩然之氣以振本心,雖渣滓泛起而不避,不動心是也。修身則是道心立於(yu) 內(nei) ,公好惡發於(yu) 外,成君子也。若聽命於(yu) 人欲則好惡私而不辨,故需刻刻省察審量,施無不當,情得其平,則至公至明也。一言之,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天理昭昭也。
此文是吾《新大學章句》篇後【貫解】之一部分。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