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在“進”與“止”之間保持張力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1-07-07 19:52:45
標簽:保持張力、止、進
李景林

作者簡介:李景林,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河南南陽人,吉林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等。著有《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教養(yang) 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yi) 今詮》等。

在“進”與(yu) “止”之間保持張力

作者:李景林

來源:“教化儒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五月廿三日辛亥

          耶穌2021年7月2日

 

“全球化”下的文化認同

 

“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問題是大家比較熟悉和關(guan) 心的一個(ge) 問題。中國哲學中“知止”這個(ge) 觀念,涉及到“文化認同”的問題。因此,我想從(cong) “知止”這個(ge) 觀念,引申出對“文化認同”問題的討論。

 

談認同,就要先對“認同”這個(ge) 概念作一個(ge) 界定。認同,是“我”在一種共在的形式中實現並認出自己。個(ge) 體(ti) 自我的認同,必然與(yu) 父母、血緣、家族、社群、職業(ye) 、民族、國家、文化以至於(yu) 天人、神人關(guan) 係等一係列的普遍性、共在性領域相關(guan) 聯,並且在這種普遍化的過程中轉變人的當下實存,而使這種稟賦自天的實存內(nei) 容在升華了的狀態中得以保持,人的真實的自我認同才能夠得以實現。這是我對“認同”這一概念的一個(ge) 基本的理解。

 

文化意義(yi) 上的普遍與(yu) 個(ge) 體(ti) ,不是抽象對峙的兩(liang) 個(ge) 方麵。這個(ge) 普遍,我把它理解為(wei) 在差異實現前提下的一種“通性”。同時,個(ge) 體(ti) 性亦非一種抽象的私己性,它必須經由普遍“通性”的內(nei) 在奠基,才能有和而不流、獨立不倚的個(ge) 體(ti) 的成就。

 

“我”在一種共在的形式中實現並認出自己。請注意“實現並認出”這個(ge) 說法。“認出”要由“實現”作前提。實現中的認出,並非一個(ge) 單純的認知過程,它要經曆一個(ge) 實踐、教養(yang) 、教化的過程;而這個(ge) “認出”乃是教化成就中的實有諸己和心明其義(yi) 。這個(ge) 過程既是一個(ge) 普遍化的過程,又是一個(ge) 差異實現的過程。而這教養(yang) 或教化,既是道德性的,同時又是曆史性的。這就涉及到文化認同的問題。

 

目前,“全球化”是一個(ge) 熱門的話題。其實,從(cong) 世界範圍看,與(yu) 全球化相伴隨的還有另外一個(ge) 潮流,那就是“本土化”。“全球化”與(yu) “本土化”這兩(liang) 個(ge) 潮流似相反對,但實質上卻是並行不悖的。文化的觀念總是與(yu) 特殊的曆史傳(chuan) 統相關(guan) 聯而具有整體(ti) 性的生命意義(yi) 。就文化價(jia) 值而言,所謂“全球化”,並不是說存在一個(ge) 既成的、獨立的、同質性的文化價(jia) 值體(ti) 係。這樣一個(ge) 抽象的體(ti) 係並不存在。今日世界具有所謂普適意義(yi) 的文化價(jia) 值既來源於(yu) 西方,亦必先天地受製於(yu) 其固有的文化特性和其特殊的方向性。非西方的社會(hui) 和民族亦必經由回歸自身傳(chuan) 統的文化認同和主體(ti) 性確立,而超越性地切中我們(men) 這個(ge) 日益全球性的現代世界。在這個(ge) 過程中,所謂全球性的普適化價(jia) 值,既經由差異性的內(nei) 在奠基,而構成文化生命整體(ti) 的一個(ge) 內(nei) 在環節;同時,各異質文化間的多元互動,亦可使源出於(yu) 西方文化特性的價(jia) 值取向之偏至,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因此,“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周易·係辭下》)今日所謂的“全球化”,正是在文化差異性內(nei) 在奠基和異質文化自身認同之“殊途”和“百慮”前提下的“同歸”或“一致”。也就是說,在我們(men) 所努力實現的現代化與(yu) 古老的思想文化傳(chuan) 統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聯係。

 

“知止”,回到你自己

 

中國哲學中“知止”的觀念,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這一點有很重要的意義(yi) 。什麽(me) 叫知止?我們(men) 可以對它作一個(ge) 現代意義(yi) 的簡單界定,就是要“回到你自己”。不管是一個(ge) 文化、一個(ge) 社群、一個(ge) 民族,還是一個(ge) 個(ge) 體(ti) ,都存在“認同”的問題。你首先要回歸自己,回到自己合理的本分,找到自己存在的“家”。民族有文化認同的問題,個(ge) 體(ti) 也有自我認同的問題,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有了這個(ge) 認同的基礎和“阿基米德點”,這個(ge) 文化、這個(ge) 社群、這個(ge) 個(ge) 體(ti) 的實存,也就真正擁有了自己的“一貫之道”,從(cong) 而獲得自身存在和發展之原創性的內(nei) 在動源。這就是“知止”。這個(ge) “回到你自己”,不同於(yu) 西方哲學所倡導的“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所強調的是認知,而這裏所謂“回到你自己”、回到自己的“家”,其著眼點則是存在,或存在的實現。我把它稱作是一個(ge) 存在“實現論”的立場,以區別於(yu) 西方人那種認知的立場。

 

具體(ti) 來說,“知止”這一觀念應有以下三個(ge) 層麵的意義(yi) 。

 

“知止”第一個(ge) 層麵的意義(yi) ,就是“回歸自然”。《老子》裏麵經常講到要“複歸於(yu) 嬰兒(er) ”、“複歸於(yu) 樸”,意思就是回歸自然。回歸自然並不是說要拋棄人文、出離文明,回複到刀耕火種的狀態。這是做不到的。人注定要長大成人,脫離自然的狀態。但是我們(men) 要認識到,人的存在乃本原於(yu) 自然。海德格爾講“語言是存在的家”。在人的存在之本真的意義(yi) 上,我們(men) 可以套用海氏的話說:“自然是人存在的家”。雖然城市發展得很好,但在休假的時候,城裏人更願意到山林之間去。這就是回歸自然。把這種回歸自然的精神融入到現實生活裏麵,人的生活才能充實、飽滿而顯現出活力。古人講知進退、一天人,這種精神仍以“日用而不知的”方式為(wei) 現代人的生活所踐行著。

 

“知止”第二個(ge) 層麵的意義(yi) ,就是回歸於(yu) 自身的曆史源頭以建立認同的基礎。孔子特別講究“複古”。孔子評價(jia) 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yu) 我老彭”。又說,要“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孔子的話體(ti) 現了一種“複古”的精神。這個(ge) “複古”實質上是要通過對文化曆史的源頭的回歸,達到社會(hui) 、文明發展中一種文與(yu) 質,亦即文明和自然之間的內(nei) 在協調與(yu) 貫通。從(cong) 曆史上看、從(cong) 世界範圍來看,每一係文明發展的一個(ge) 大的階段的肇端,往往要回歸到曆史的源頭去汲取文化和社會(hui) 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在文明之初創,即《老子》所謂“始製有名”的時代,“質”或自然的內(nei) 容,以某種定型的方式進入了人類存在意義(yi) 上的自覺。我用“自然與(yu) 文明的交錯點”一語來概括這個(ge) 時代的文明內(nei) 涵及其特質。在“始製有名”這個(ge) 自然與(yu) 文明的“交錯點”上,保持在初始文明中的自然,取得了它個(ge) 性化或差異化的意義(yi) ,人類文明由此亦進入了差別各異的曆史進程。這個(ge) 時代亦成為(wei) 各係文明經典形成的時代。在思想和藝術等領域,它亦是我們(men) 隻能仰望而不能企及的一個(ge) 時代。這樣,保持禮製或文明的曆史連續,就成為(wei) 在文明中喚醒人類存在之自然生命整全性,實現自然對文明之製約的有效方式。回歸自然以建立認同,其內(nei) 容應是回歸文化的曆史源頭和經典來建立認同。凸顯人的曆史性存在的意義(yi) ,強調回歸曆史的源頭,以建立文化發展的內(nei) 在基礎,汲取文化發展的生命原創力,這正是儒家“複古”觀念的精髓所在。它與(yu) 西方學者所提出的“軸心時代”觀念,在精神上也是相通的。“文明與(yu) 自然的交匯點”這個(ge) 觀念,也是我依據中國文化經驗,對“軸心時代”內(nei) 涵的一種解讀。

 

“知止”第三個(ge) 層麵的意義(yi) ,就是要知本分,培養(yang) 德性,以建立自我認同的超越基礎。《大學》首章論“知止”,接著下文對“知止”的內(nei) 容作出了自己的解釋:“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為(wei) 人臣,止於(yu) 敬;為(wei) 人父,止於(yu) 慈;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與(yu) 國人交,止於(yu) 信。”人所處身的倫(lun) 理關(guan) 係,不是單麵的、直線的關(guan) 係。人在社會(hui) 生活裏麵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在各個(ge) 角色裏麵,“我”是一個(ge) 處在動態關(guan) 係中的中心點。在阿來的作品《塵埃落定》裏,那位最後的土司,那個(ge) “傻子”,有句話說得很有哲理——“該怎麽(me) 幹,就怎麽(me) 幹”。反過來說,不該這麽(me) 幹,就不能幹。在不同的角色裏麵,要有所“止”,各處其宜。這個(ge) 意義(yi) 上的“知止”,就是要了解自己的使命,培養(yang) 德性,建立起個(ge) 體(ti) 存在的“一貫之道”和超越的基礎。凡事都有一個(ge) 理、必然或“天命”。“知止”就要了解這個(ge) 理、必然或天命,並能夠坦然麵對,把它在人的生命中挺立起來。孔子講“君子有三畏”,以“知命”、“知天命”與(yu) 否來區分君子與(yu) 小人。小人猖狂任性,肆無忌憚,在於(yu) 其未能了解自身的職責和行為(wei) 的界限,缺乏內(nei) 在的敬畏之心。君子知命,實即理解存在、事理之必然而坦然承當之。知命、知止與(yu) 盡性成德,實一體(ti) 兩(liang) 麵,不可或分。在現實生活中,德性正是我們(men) 獲得幸福的基礎。沒有德性的人不會(hui) 有真正的幸福。古人講,“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yu) 殃”。真正行善、有德的人,才能擔待得起、消受得了那種大富大貴。這是中國人古老的生活智慧。

 

“差異互通”原則不可忽略

 

要言之,“知止”具體(ti) 展開的三重意義(yi) :回歸自然、回歸曆史與(yu) 成德知本,乃輻輳於(yu) 第二義(yi) 而貫通為(wei) 一體(ti) ,其特點則表現為(wei) 一個(ge) “複古”的曆史精神。當然,這“知止”並非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文與(yu) 質之間、文明與(yu) 自然之間、外與(yu) 內(nei) 之間、現實與(yu) 神聖之間、物欲與(yu) 超越之間——一言以蔽之,在“進”與(yu) “止”之間保持一種內(nei) 在的張力和協調的關(guan) 係。這樣,人的存在才能有根,社會(hui) 和文化的進步才能具有內(nei) 在的活力和本真性的意義(yi) 。

 

從(cong) 內(nei) 容上講,“知止”這一觀念強調的是文與(yu) 質,即文明與(yu) 自然的內(nei) 在貫通。“回歸於(yu) 自然”,非直接性地“到達”意義(yi) 上的回歸,而是自然在文明中的“保持”。這個(ge) 保持的意義(yi) ,就體(ti) 現在一個(ge) 文明展開的曆史的連續性中。

 

在“認同”的意義(yi) 上,“知止”觀念所體(ti) 現的這種曆史的精神,特別突出了一種“差異互通”的原則。回歸自然,這是人類文化所本具的一個(ge) 精神向度。但是,“知止”觀念提示我們(men) ,人類的存在所麵臨(lin) 的並非一個(ge) 一般性的“自然”。能夠構成人的存在內(nei) 容的“自然”,在“始製有名”或曰理性自覺的文明初創中,已然以一種定型化了的方式進入人類曆史,把這種存在的生命整體(ti) 定型和差異化了。人類必須從(cong) 他存在的內(nei) 在生命整體(ti) 性中汲取思想和文化原創性的動力,但是,從(cong) 進入人類存在之初始的自覺這個(ge) 角度來看,回歸曆史傳(chuan) 統及其經典以建立文化的自我認同和文化的主體(ti) 性,便成為(wei) 文化和思想原創性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現代以來,中國的文化意識的一個(ge) 核心的理論誤區,就是把文化的普遍性僅(jin) 視為(wei) 可由各種觀念碎片組合而成的抽象的同質性,而忽略了文化認同的差異原則。上述“知止”觀念從(cong) 存在實現論意義(yi) 上所突出的曆史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差異互通原則,對於(yu) 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jia) 值和實踐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