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推動儒學創新發展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1-03-28 09:58:19
標簽:儒學創新
楊國榮

作者簡介:楊國榮,男,西曆1957年生,浙江諸暨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哲學係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著有《王學通論——從(cong) 王陽明到熊十力》《善的曆程:儒家價(jia) 值體(ti) 係的曆史衍化及現代轉換》《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理性與(yu) 價(jia) 值——智慧的曆程》《存在的澄明——曆史中的哲學沉思》《科學的形上之維——中國近代科學主義(yi) 的形成與(yu) 衍化》《倫(lun) 理與(yu) 存在——道德哲學研究》《存在之維——後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等。

【楊國榮】推動儒學創新發展
作者:楊國榮(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文化的認知基礎和結構研究”首席專(zhuan) 家、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十二日辛未

          耶穌2021年3月24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天思考傳(chuan) 統文化及其現代發展,無疑需要關(guan) 注以上兩(liang) 個(ge) 方麵。從(cong) 邏輯上看,創新和傳(chuan) 承總是相互關(guan) 聯:任何文化創新都不能從(cong) 無開始,而需要以既成學術文化發展的成果作為(wei) 其出發點。在此意義(yi) 上,文化創新與(yu) 以往的學術發展之間,具有內(nei) 在的聯係。同時,文化創新又不同於(yu) 重複,它應當增加或者提供以往的學術研究所沒有的東(dong) 西。就此而言,創新研究又需要超越以往的研究。一方麵,文化創新以過去積累的研究成果為(wei) 出發點,並傳(chuan) 承以往的文化發展,另一方麵,它總是通過提供新的、具有積累意義(yi) 的成果而超越以往的研究,並由此成為(wei) 未來研究的一個(ge) 新起點,這是文化創新研究的二重品格。就此而言,文化創新的意義(yi) 就在於(yu) 承先而啟後。

 

 

儒學作為(wei) 主流的傳(chuan) 統文化,其創新發展離不開曆史層麵的積累,需要總結以往的文化成果,在此基礎上還要處理好三方麵的關(guan) 係:

 

關(guan) 注儒學自身的多樣特點。從(cong) 形成之時起,儒學便包含多方麵的思想和觀念,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又進一步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趨向。儒學的特點之一是“派中有派”,先秦時期有孟荀的區分,從(cong) 荀子到唐代柳宗元、劉禹錫,再到宋代的張載、明代的王夫之,構成了儒學注重外王、事功的路向;從(cong) 孟子到唐代的韓愈、李翺,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則構成了注重內(nei) 聖、心性的進路。從(cong) 儒學的曆史衍化看,心性的路向成為(wei) 儒學的主流,但就今天的發展而言,則不能僅(jin) 僅(jin) 偏於(yu) 一端,而需要關(guan) 注儒學本身多重路向,包括儒學內(nei) 部心性、事功等不同流派及其思想成果對現代的意義(yi) 。

 

儒學是在百家爭(zheng) 鳴中與(yu) 不同學派的對話、論辯中發展的。今天考察儒學,同樣需要注意儒學與(yu) 其他學派,包括法家、墨家、道家等等之間的互動和論辯。不同學派在學術、思想上各有側(ce) 重,對社會(hui) 、人生、宇宙等往往給予了不同的關(guan) 注。從(cong) 今天來看,這些不同的側(ce) 重和關(guan) 注各有其意義(yi) 。法家注重法,與(yu) 之相關(guan) ,對社會(hui) 製度、治理程序等方麵給予較多考察。就社會(hui) 秩序的建構而言,儒家注重禮的規範係統和法家注重法的約束體(ti) 製以及治理程序,都構成了社會(hui) 有序運行的條件。從(cong) 價(jia) 值體(ti) 係方麵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以自然為(wei) 第一原理,注重自然原則,儒家從(cong) 孔子開始便以“仁”為(wei) 核心,更注重仁道原則;從(cong) 確立合理的價(jia) 值體(ti) 係來說,兩(liang) 者都值得關(guan) 注。此外,墨家講“兼愛”,相對於(yu) 儒家以親(qin) 親(qin) 為(wei) 出發點而言,墨家賦予人道以普遍的意義(yi) ,也體(ti) 現了更為(wei) 寬廣的理論視野。從(cong) 以上方麵看,今天談傳(chuan) 統文化,包括考察儒學自身的進一步發展,都不能再僅(jin) 僅(jin) 執著於(yu) 儒家立場之上,而應該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儒家與(yu) 不同流派之間的關(guan) 聯以及各自的理論意義(yi) 。

 

從(cong) 更廣的視域來說,儒學在今天的發展,同時涉及中西文化之間的關(guan) 係。從(cong) 中西文化的關(guan) 係看,一方麵,在發展儒家思想的過程中,需要防止單向迎合西方思想的趨向。例如,西方有什麽(me) 概念、理論,便簡單地試圖在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發現類似的概念,如西方有正義(yi) 論,便以所謂“中國的正義(yi) 論”去對應。另一方麵,應警惕另一極端,即簡單地回歸傳(chuan) 統,注重儒學向經學還原,便屬這一趨向。後者同樣不利於(yu) 儒學內(nei) 在生命在今天的展現。

 

 

以中西之學作為(wei) 背景,對待儒學比較合理的方式包括兩(liang) 方麵:

 

其一,以西學作為(wei) 理解儒學的理論參照係統,這一意義(yi) 上的西學近於(yu) “他山之石”。在原有形態下,傳(chuan) 統儒學中不少觀念的含義(yi) 往往未能充分彰顯,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西學的理論框架,有助於(yu) 揭示其深層的意蘊。曆史地看,儒家曾注重“人禽之辨”;西方哲學從(cong) 古希臘亞(ya) 裏士多德開始,到康德、馬克思,都在反複從(cong) 不同角度探討“何為(wei) 人”的問題。由這一背景考察儒家的“人禽之辨”,對其中的價(jia) 值含義(yi) 會(hui) 有更為(wei) 深刻的把握。

 

其二,如果進一步考察,則可注意到,中西之學的關(guan) 係並不是單向的,而是具有互動的一麵,參照西學固然有助於(yu) 理解中學(包括儒學),儒家等中國思想也可以回應西方思想中可能麵臨(lin) 的問題。就倫(lun) 理學而言,在西方哲學曆史上,從(cong) 亞(ya) 裏士多德到康德,可以看到德性倫(lun) 理和規範理論的分野:亞(ya) 裏士多德常常被看作是德性倫(lun) 理的主要代表,康德則更多地注重理性立法,強調道德規範的意義(yi) ,從(cong) 而表現出認同規範倫(lun) 理的趨向。規範倫(lun) 理和德性倫(lun) 理分別突出了“做什麽(me) ”和“成就什麽(me) ”的問題:德性涉及的是成就什麽(me) ,與(yu) 之相關(guan) 的是通過成就人的完善品格,來擔保行為(wei) 的完善性。對德性倫(lun) 理而言,要使道德行為(wei) 真正合乎規範,首先需要使行為(wei) 的主體(ti) 成為(wei) 一個(ge) 有德性的人。比較而言,規範倫(lun) 理更多地側(ce) 重於(yu) 以規範本身來引導行為(wei) ,其關(guan) 注之點在於(yu) 做什麽(me) 、如何做的問題。

 

從(cong) 儒學的角度看,德性與(yu) 規範並非截然對峙。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的統一,如果說,“仁”的觀念包含對人的內(nei) 在德性的注重,那麽(me) “禮”則更多地涉及普遍的社會(hui) 規範,仁和禮統一的這一思想趨向,決(jue) 定了儒家既難以僅(jin) 僅(jin) 限定在規範倫(lun) 理的層麵,也無法單純地囿於(yu) 德性倫(lun) 理。人們(men) 常常把儒家歸諸於(yu) 德性倫(lun) 理,確實,儒家包含了德性倫(lun) 理的思想,但它又並非單純地表現為(wei) 德性倫(lun) 理:除了與(yu) 仁相關(guan) 的德性倫(lun) 理趨向之外,儒家也注重基於(yu) 禮的規範倫(lun) 理。儒家所展現的德性與(yu) 規範交融的理論取向,無疑有助於(yu) 超越西方哲學中德性倫(lun) 理與(yu) 規範倫(lun) 理之間的對峙,由此可見,儒學對回應和解決(jue) 西方哲學中的相關(guan) 問題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yi) 。

 

 

在現代,應該如何看待儒學?這裏涉及情感認同和理性分析之間的關(guan) 係。對於(yu) 傳(chuan) 統儒學,一方麵,應該有必要的情感認同,對儒學要有充分的敬意和尊重;另一方麵,需要有理性分析的態度,對儒學可能具有的理論限度,予以充分的認識和把握。如果僅(jin) 僅(jin) 強調理性的分析,缺乏情感認同,則儒學容易被視為(wei) 認知的對象,其價(jia) 值內(nei) 涵難以得到充分肯定;相反,如果單純注重情感認同而忽視理性分析,則可能走向傳(chuan) 統的衛道的立場,對儒學的限度曲意回護。事實上,現代新儒家的一些偏向,便源於(yu) 這種內(nei) 在的衛道意識,這同樣不利於(yu) 儒家文化生命在今天的延續發展。總之,既要避免對儒學缺乏情感認同而走向簡單否定,又要避免單一的衛道意識。

 

今天發展儒學,同時需要立足現實,注重時代的變遷。從(cong) 時代的曆史變遷看,人類社會(hui) 已發生了多方麵的變化,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是對文明之間的衝(chong) 突、國際關(guan) 係的爭(zheng) 端所給出的中國回應。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過程中,儒學可以提供多重思想資源。如儒家從(cong) 二程到王陽明,都肯定“仁者以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萬(wan) 物一體(ti) ”涉及兩(liang) 個(ge) 方麵,即人和物的關(guan) 係、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從(cong) “萬(wan) 物一體(ti) ”的觀念出發,便應當尊重自然,避免對自然過度掠奪,由此走向人與(yu) 物(天與(yu) 人)的統一。同樣,基於(yu) 以上觀念,應當注重人與(yu) 人關(guan) 係的協調,建立和諧的社會(hui) 共同體(ti) 。孟子提出“仁民愛物”,已概要地闡明了以上二重關(guan) 係:“仁民”也就是以仁道的原則對待他人,“愛物”則要求進一步將這一原則引入處理人與(yu) 自然界關(guan) 係的領域。這種觀念對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yi) 。

 

從(cong) 更形而上的層麵看,儒家所具有的對天下的情懷,蘊含著意義(yi) 的關(guan) 切。心學提出“意之所在便是物”,體(ti) 現了對人作為(wei) 主體(ti) 與(yu) 物理世界如何聯係的獨特理解:對人來說,世界所具有的意義(yi) ,離不開人自身對世界的觀照和作用,其中內(nei) 含意義(yi) 的關(guan) 切。這種關(guan) 切對於(yu) 理解和處理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以及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對於(yu) 深入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等,能夠提供具體(ti) 而深厚的資源。

 

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人機合一”的形態開始逐漸顯露,在可見的未來,這方麵無疑將有進一步的發展。基於(yu) 一定生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形成的“人機合一”,與(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人禽之辨”視域中)的人已經不同了,是人工化的人(即artificial human being),從(cong) “人禽之辨”到“人機之辨”,涉及如何理解人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深度思考,有助於(yu) 延續推進儒家關(guan) 於(yu) “何為(wei) 人”的討論。這一事實表明,時代的演進既對進一步發展儒學提出了新的問題,又提供了思考這些問題的具體(ti) 前提。關(guan) 注儒學的現代發展,不能忽略以上曆史背景。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