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傑、歐陽輝純】從“天理”自然到倫理世界 ——論朱熹自然觀的倫理內蘊與價值審視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12-01 01:40:46
標簽:價值審視、倫理世界、天理自然
歐陽輝純

作者簡介:歐陽輝純,男,西元1976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著有《理念與(yu) 行為(wei) 的統一:中國倫(lun) 理思想論集》《傳(chuan) 統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中國倫(lun) 理思想的回顧與(yu) 前瞻》《朱熹忠德思想研究》《儒家忠德思想與(yu) 實踐研究》等。

從(cong) “天理”自然到倫(lun) 理世界

——論朱熹自然觀的倫(lun) 理內(nei) 蘊與(yu) 價(jia) 值審視

作者:李傑、歐陽輝純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雲(yun) 南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20年第6

 

摘要:天理自然觀是朱熹思想體(ti) 係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朱熹不是僅(jin) 從(cong) 認識論的角度理解自然,而是從(cong) 主體(ti) 論、價(jia) 值論的視角理解自然,把自然作為(wei) 內(nei) 在於(yu) 人的一種存在來體(ti) 認,朱熹天理自然觀充滿著強烈的道德意識。所以,對朱熹的天理自然不能僅(jin) 從(cong) 實在論的角度作認識論的解讀,更要分析其倫(lun) 理內(nei) 蘊,並對其價(jia) 值進行全麵、辨證地加以審視。從(cong) 倫(lun) 理內(nei) 蘊來看,朱熹自然觀蘊含的倫(lun) 理意蘊主要為(wei) :“天理”是宇宙自然的最高存在,也是人倫(lun) 的最高法則;陰陽二氣是“天理”在人間秩序的體(ti) 現;“五常”是“天理”自然在人倫(lun) 社會(hui) 中的呈現。從(cong) 價(jia) 值審視上看,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方麵:從(cong) 自然哲學的角度來說,朱熹提出的“天理”是賦予了人格化的內(nei) 涵,不具有自然的真實性和實體(ti) 性,因而是荒謬的。從(cong) 道德哲學的角度來說,朱熹提出“天理”是為(wei) 了應對佛教和道家的挑戰而構建其“天理”的自然秩序,有進步意義(yi) 。

 

關(guan) 鍵詞:天理自然;倫(lun) 理世界;價(jia) 值審視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在建立係統的理學體(ti) 係和推動儒學發展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錢穆先生對他做出高度評價(jia) ,他說:在中國曆史上,孔子和朱熹兩(liang) 人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影響深遠,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能與(yu) 他兩(liang) 相提並論。孔子開創儒學之先河,是前古學術思想集大成者,成為(wei)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中一主要骨幹。朱熹崛起於(yu) 南宋,吸收了北宋理學思想的精華,並在此基礎上,把理學發揚光大,集理學之大成。不僅(jin) 如此,他還是集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者,使儒學煥發新的生機,得以繼承和傳(chuan) 揚:“宋理學興(xing) 起,乃儒學之重光……自有朱子,而後孔子以下之儒學,乃重獲新生機,發揮新精神,直迄於(yu) 今。[1]1天理自然觀是朱熹整個(ge) 理學的基礎。朱熹在天人一體(ti) 、物我一體(ti) 的框架下認識、理解自然,其天理自然觀充滿著強烈的道德意識,所以,對朱熹的自然觀不能僅(jin) 從(cong) 實在論的角度作認識論的解讀,因為(wei) 朱熹自然觀的出發點就不同於(yu) 西方主客二元對立的立場去認識、理解自然。理解朱熹的自然觀,“必須看到其自然秩序背後的道德秩序和道德價(jia) 值。”理學家們(men) 論宇宙、談自然,歸根結底還是為(wei) 儒家孔孟之道奠基,歐陽輝純教授認為(wei) :理學家們(men) 由受到《周易》思維模式的影響,大多喜歡從(cong) 自然觀、宇宙論入手來進行對認識論、道德觀和倫(lun) 理觀展開論述,這種思維模式是中國傳(chuan) 統成熟哲學家的基本進路。[2]34這也印證了張岱年學者對中國哲學的看法。張先生指出:中國哲學不重區分,所以宇宙論與(yu) 人生論,在中國哲學中,本亦是不分別的。中國哲人的文章與(yu) 談論,常常第一句講宇宙,第二句便講人生。(《象傳(chuan) 》雲(yun)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僅(jin) 如此,中國思想家大多認為(wei) 人生的準則就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即是道德的標準,所以,關(guan) 乎宇宙的根本原理與(yu) 關(guan) 於(yu) 人生的根本原理是一致的,兩(liang) 者是合一的。[3]16由此看來,朱熹的天理自然觀不同於(yu) 西方自然觀,有其獨特的內(nei) 涵、倫(lun) 理意蘊和價(jia) 值。全麵認識、理解朱熹的天理自然觀,必須對其蘊涵的倫(lun) 理意蘊進行深刻解讀和價(jia) 值審視。

 

一、朱熹“天理”自然的價(jia) 值溯源

 

“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每個(ge) 時代都有每個(ge) 時代麵臨(lin) 的問題,學術研究隻有抓住時代麵臨(lin) 的問題並從(cong) 學理上予以解決(jue) ,才能推動學術的發展。康德哲學抓住了當時經驗主義(yi) 和理性主義(yi) 的矛盾,為(wei) 了解決(jue) 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社會(hui) 遭遇的理性危機和自由的失落問題,梁漱溟《東(dong) 西方文化及其哲學》解決(jue) 當時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存續問題,即麵臨(lin) 的“文化焦慮”,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思想文化領域麵臨(lin) 著“西方化”、還是“東(dong) 方化”挑戰,正像梁漱溟所說:“幾乎我們(men) 現在的生活,無論精神方麵、社會(hui) 方麵和物質方麵,都充滿了西方化,這是無法否認的。所以這個(ge) 問題的現狀,並非東(dong) 方化與(yu) 西方化的對壘的戰爭(zheng) ,完全是西方化對於(yu) 東(dong) 方化絕對的勝利,絕對的壓服!這個(ge) 問題現在要問:東(dong) 方化究竟能否存在?”[4]13梁漱溟先生緊緊抓住了當時文化領域麵臨(lin) 的這個(ge) 問題並予以解決(jue) ,正像他本人在這本書(shu) 的序言裏所說,“我起初實在沒有想談學問,沒有想著書(shu) 立說”,但結果正是這本書(shu) 奠定了他的學術基礎,產(chan) 生強烈影響。同樣,宋元時期理學之所以得以興(xing) 起和發展,也是當時麵臨(lin) 的問題所決(jue) 定的。魏晉隋唐時期佛教盛行,儒學式微。為(wei) 了回應佛學、道學的挑戰,儒學複興(xing) 成為(wei) 時代課題。朱熹等理學家順應時代需要,自覺承擔起儒學複興(xing) 之使命。

 

朱熹從(cong) 自然觀入手,為(wei) 儒學的複興(xing) 尋求理論根基。朱熹自然觀吸收了儒家傳(chuan) 統自然觀、以及“北宋五子”(周敦頤、張載、邵雍、程穎、程頤)的自然哲學思想,逐步加以吸收、批判、綜合,形成了自己的天理自然觀。

 

儒家傳(chuan) 統自然觀為(wei) 朱熹的自然觀的產(chan) 生和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儒家一貫從(cong) 天人一體(ti) 、天人合一的框架下思考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這種思維架構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與(yu) 人相對立的部分,自然也是人的自然,正像馬克思所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ti) ”,人與(yu) 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即相融,和諧共存的關(guan) 係。這一思想包含三個(ge) 方麵內(nei) 容:首先,儒家認為(wei) 自然與(yu) 人有本質的區別。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211意思是說天地不言,其本身有自身的運行變化規律,如四時的更替、萬(wan) 物生長,這是一個(ge) 自然而然的自在自行、無意識的過程。而人不同於(yu) 自然,人有思想、有意識、能思考,人的活動是一個(ge) 自在自為(wei) 的過程。其次,人與(yu) 自然和諧共存。天地之道雖然不同於(yu) 人道,但天道又與(yu) 人道是相通的。傳(chuan) 統儒家認為(wei) 天地創生萬(wan) 物,體(ti) 現了自然的生生之道,人可以體(ti) 會(hui) 自然的生生之道,並把它運用於(yu) 現實的實踐中,以“仁民愛物”來實現與(yu) 自然萬(wan) 物和諧共存。孔子認為(wei) “仁者不憂”,就是提倡仁者與(yu) 物無對、物我一體(ti) 的境界。《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非常讚同曾點的觀點就是一例。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讓讓他們(men) 各自說說自己的誌向,曾皙最後回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yu) 點也。”意思是說,暮春時節,天氣變暖,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個(ge) 成年人、六七個(ge) 少年一起洗浴於(yu) 沂水,歌詠舞蹈悠遊而歸,這是人生莫大的快樂(le) 。曾點的這一觀點得到孔子的大加讚賞,是因為(wei) 曾點所描繪的畫麵正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萬(wan) 物一體(ti) 的畫麵,這也是孔子所推崇的人之生命的理想境界。如何才能實現與(yu) 自然的相即相融呢?在孟子看來,人隻有反身內(nei) 求,把自然之道內(nei) 在於(yu) 心,養(yang) 浩然之氣,孟子認為(wei) 氣是自然界萬(wan) 物與(yu) 人的生命所共有的,人通過培養(yang) 得於(yu) 天地的氣,修養(yang) 自身德行,最終才能達到與(yu) 天地萬(wan) 物融為(wei) 一體(ti) 的境界,達到“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理想狀態。最後,在人與(yu) 自然共存的萬(wan) 物之中,人又是最高貴的。《尚書(shu) 》裏也提出了“天地是萬(wan) 物之母、人是萬(wan) 物之靈”的觀點。“惟天地,萬(wan) 物之一母,惟人,萬(wan) 物之靈。”[6]192朱熹從(cong) 傳(chuan) 統儒家思想中汲取營養(yang) ,一生致力於(yu) 對儒家經典的詮釋和創新,孔子之仁道、孟子之四端、大學之明明德和格物致知、中庸之中和,以及傳(chuan) 統儒家“物我一體(ti) 、天人合一、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等觀點都對朱熹自然觀的形成產(chan) 生深刻影響,朱熹在接受這些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索、追問、探尋“何以如此”之道,即天地萬(wan) 物的本源,也就是探求自然萬(wan) 物之“理”以及人倫(lun) 之“理”。比如,朱熹認為(wei) 人們(men) 之所以不能達到萬(wan) 物一體(ti) 的境界,在於(yu) 人心為(wei) 私欲所遮蔽,去除私欲就可以實現“直與(yu) 天地萬(wan) 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的理想之境。[7]178可見,儒家傳(chuan) 統自然觀為(wei) 朱熹的自然觀的產(chan) 生和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

 

“北宋五子”的自然哲學思想是朱熹自然觀的直接理論來源。周敦頤被稱為(wei) “道學宗主”,他根據《太極圖》著有《太極圖說》和《通書(shu) 》,建立了初具係統的理學思想體(ti) 係,他的思想糅合了佛、道,熔鑄《易經》《中庸》,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宇宙本體(ti) 論。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提出:“無極而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wei) 其根。分陰分陽,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也。”[8]10這裏是說太極是道之體(ti) ,是天地萬(wan) 物的總根源,它具有超越性、無限性、原始性和不可言說性。接著是說太極化生萬(wan) 物的曆程,講的是道之用。太極與(yu) 陰陽五行是一個(ge) 整體(ti) 。太極內(nei) 在於(yu) 陰陽五行之內(nei) ,陰陽五行是太極自身之展現。緊接著說:“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wan) 物。萬(wan) 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這一段是說道在自然界的流行作用,即自然之道,天命之性。此流行作用是由陰陽五行的妙合而凝所構成,萬(wan) 物皆有陰陽二性,構成陽性者成為(wei) 乾道,構成陰性者成為(wei) 坤道,此流行變化的曆程本身就是“生生”,太極生生不息,所以變化無窮。朱熹在宇宙本原和宇宙形成的觀點受此影響較深,朱熹對“無極而太極”的解釋是:“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yu) 一物而不足為(wei) 萬(wan) 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yu) 空寂而不能為(wei) 萬(wan) 化根木”[9]1569朱熹認為(wei) 太極和無極是一體(ti) 的,無極是表明太極的存在狀態是無形的,太極是從(cong) 形而上層麵的無極,兩(liang) 者無本質差別。張載提出宇宙本源是氣的觀點,在張載看來“氣就是太虛”。太虛之氣凝聚則為(wei) 天地萬(wan) 物,氣散,萬(wan) 物又複歸於(yu) 太虛之氣,所以他提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wei) 萬(wan) 物,萬(wan) 物不能不散而為(wei) 太虛。”[10]7張載的氣化自然觀被朱熹加以吸收和改造,形成自己的理氣自然觀。朱熹對邵雍自然觀的吸收主要體(ti) 現在宇宙生成論方麵。邵雍認為(wei) 宇宙之始是“太極”,“太極”是“一”,太極生陰陽,陰陽產(chan) 生四象,四象進而又形成八卦。宇宙萬(wan) 物的形成就是一分為(wei) 二,二分為(wei) 四,四分為(wei) 八,由少至多,由一至萬(wan) 的分化過程。朱熹把這種宇宙生成的演化模式融入了自己的宇宙生成論。二程的天理觀是朱熹天理觀的直接理論來源。二程認為(wei) “天者理也”,“理”是創造宇宙萬(wan) 物的精神本體(ti) ,“理”是宇宙萬(wan) 物的“所以然”,理是第一性的,氣或物是第二性的,隻是理化生萬(wan) 物的物質材料,“有理則有氣”,“萬(wan) 物之始,氣化而已”。[11]1263並且指出氣是形而下的,理是形而上的。起初二程提出的理或天理的主要含義(yi) 是仁義(yi) 禮智道德原理,後來程伊川把理的含義(yi) 稍微擴大,包括了一事一物之理,朱子接受了二程的理氣論,並進一步發揮,他把理的含義(yi) 進一步加以擴大,本體(ti) 論宇宙論人生論皆以理概念為(wei) 樞紐。朱熹把周敦頤之太極,張載之氣,二程之理,加以綜合,形成了自己的天理自然觀。

 

二、朱熹“天理”自然觀的主要倫(lun) 理內(nei) 蘊

 

宋明理學研究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研究人在自然界和社會(hui) 中的地位與(yu) 作用,其最終是為(wei) 了研究人,研究如何做人的問題。學做人就是為(wei) 己之學,身心之學,性命之學,君子之學,聖人之學。所以,理學家們(men) 盡管學說紛呈,其共同的特點是儒家道德性命之學。朱熹理學的最終目的是把理安置在人的心中,通過窮理盡性,使人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朱熹理學的特點就是把邏輯論證和道德說教相結合,把理性思辯和道德實踐相結合,把“所以然”與(yu) “所當然”統一起來。朱熹的理學又叫做性命之學或心性之學。[12]34朱熹的“天理”自然觀,充滿著強烈的道德意識,蘊含深厚的倫(lun) 理意蘊。

 

1、“天理”是宇宙自然的最高存在,也是人倫(lun) 的最高法則

 

作為(wei) 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在前人基礎上建立起一個(ge) 理學的龐大係統,這一係統涉及到宇宙論、心性論、格物致知論等很多內(nei) 容,“天理”是這一係統的一個(ge) 核心範疇,是理解朱熹理學思想的前提。

 

在朱熹思想體(ti) 係中“理”“天”“天理”“道”“性”“心”“命”等概念都是很相近的概念,當然又各有所差別。就“天理”這一概念來說,它是一個(ge) 本體(ti) 論的概念,指宇宙的本體(ti) ,宇宙萬(wan) 物存在的依據和原因,是事物存在的“所以然之故”。朱熹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9]114這裏是說理涵蓋天、地、人,是超時、空的實體(ti) 。朱熹又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wei) 天,地得之而為(wei) 地,而凡生於(yu) 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wei) 性。”[9]3376可見,理是宇宙本體(ti) ,它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並且理還是無形的,即形而上的。“理無形體(ti) 。”[9]114天理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誌而轉移。“非人所能為(wei) ,乃天理也。天理自然,各有定體(ti) 。”[9]1733朱熹認為(wei) ,理與(yu) 天同體(ti) ,理為(wei) 天之體(ti) ,天理不為(wei) 堯存不為(wei) 桀亡,永恒存在著。這即是所謂天理自然。在朱熹看來,天理是宇宙自然存在的最高法則,宇宙萬(wan) 物存在的根據都源於(yu) 天理。天理的這一特點表現為(wei) 誠的屬性。“誠是實理,自然不假修為(wei) 者也。……誠是天理之實然,更無纖毫作為(wei) 。”[9]2107這裏的“誠”就是指天體(ti) 運行規律具有客觀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即所謂的“天理”。宇宙萬(wan) 物都遵守天理自然的法則,“萬(wan) 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9]607天理是本、是體(ti) ,萬(wan) 物是末、是用,是天理的顯現。“見天下事無大無小,無一名一件不是此理之發見。”[9]3837

 

朱熹認為(wei) ,作為(wei) 宇宙自然最高存在的天理,它是宇宙萬(wan) 物的根源,是人類社會(hui) 的最高原則,是人倫(lun) 的最高法則。天地之間父子君臣都不能逃脫這一法則,為(wei) 君盡君道,為(wei) 臣盡臣道,都是天理所使然。在天為(wei) 命,在人為(wei) 性,論其所主宰則為(wei) 心,其實都是一個(ge) 道理。朱熹說:“理者,天之體(ti) ;命者,理之用。(同上,卷五)朱熹用“誠”來貫通天人,他說:“誠是實然,如實於(yu) 為(wei) 善,實於(yu) 不為(wei) 惡,便是誠。”[9]2327這裏的“誠”是實然之理,貫通天人之間,具有“所以然”、必然的性質,這種宇宙法則的必然之理,又如同人倫(lun) “所當然”之理。天理體(ti) 現在宇宙自然上就是所以然之理,體(ti) 現在人倫(lun) 上就是所當然之理。宇宙自然與(yu) 人倫(lun) 共通之理就是“生生之理”。正像有學者所指出:宇宙的最高價(jia) 值就是“生道”或“生理”。[13]163

 

2、陰陽二氣是“天理”在人間秩序的體(ti) 現

 

天理是世間萬(wan) 物產(chan) 生的本源,是萬(wan) 物存在的根據,天理又是無形的、形而上的,朱熹是如何闡明世間萬(wan) 物產(chan) 生的具體(ti) 過程的呢?這就涉及到朱熹哲學的另一個(ge) 重要範疇——“氣”。朱熹認為(wei)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9]2755這裏是說,理和氣是構成宇宙萬(wan) 物的兩(liang) 大要素,缺一不可,人與(yu) 物都是由這兩(liang) 大要素構成的,理構成人物之性,氣構成人物之形。在朱熹看來,“所謂理與(yu) 氣,決(jue) 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渾淪,不可分開各在一處;然不害二物之各為(wei) 一物一也。”[9]2147理和氣相即不離,理是萬(wan) 物生成之本,氣是萬(wan) 物生成之質,萬(wan) 物由無形之理通過有形之氣而成,氣是理與(yu) 物之間的介質。

 

氣的運動變化構成了豐(feng) 富多彩的世界。在朱熹看來,氣,在宇宙自然界普遍存在,充賽於(yu) 天地之間,它可分為(wei) 陰氣和陽氣,陰、陽就是氣的兩(liang) 個(ge) 方麵。陰陽二氣是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他們(men) 相互聯係,又相互鬥爭(zheng) ,其複雜的運動變化生成世界萬(wan) 物。即“二氣交感化生萬(wan) 物,萬(wan) 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9]3661六陰陽二氣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創生宇宙萬(wan) 物及人類。所以,朱熹認為(wei) ,陰陽二氣便成為(wei) “造化之本。”陰陽二氣是怎樣生化萬(wan) 物的呢?它又不是直接化生萬(wan) 物的,陰陽之氣又進而生成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朱熹認為(wei) 五行相對於(yu) “氣”而言,更具物質屬性,所以五行就是生物之質。即所謂“天道流行,發育萬(wan) 物,其所以為(wei) 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己。”[9]507陰陽氣化萬(wan) 物遵循天理,也即是道。朱熹在闡釋《係辭上傳(chuan) 》時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間社會(hui) 同樣遵循陰陽之道,這便是天理在人間秩序的體(ti) 現。這一體(ti) 現人間秩序的陰陽之道便是朱熹所謂的“性”。朱熹《周易本義(yi) 》裏說:“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道具於(yu) 陰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陰之事也。”即是說,天理在人和物上都體(ti) 現為(wei) 性,在人,為(wei) 人性,在物,為(wei) 物性。所以朱熹又說:“天地間隻是一個(ge) 道理,性便是理。[9]196理和性都是形而上的,都是無形的,所以,從(cong) 本源上來看,性和天理事實上是同一所指。朱熹還說:“程子‘性即理也’,此說最好。今且以理言之,畢竟卻無形影,隻是這一個(ge) 道理。”[9]191總體(ti) 來看,朱熹認為(wei) ,陰陽二氣在天理的主宰下生成五行,五行化生萬(wan) 物和人類,萬(wan) 物和人類有各具其性,性即理,是天理在人間社會(hui) 秩序的體(ti) 現,所以,人間的社會(hui) 秩序都統攝在天理之下,均是天理的顯現。

 

3、“五常”是“天理”自然在人倫(lun) 社會(hui) 中的呈現

 

在朱熹那裏,天理是萬(wan) 物的本源,萬(wan) 物都稟天理而存在,所以天理又在每一個(ge) 具體(ti) 事物之中,那麽(me) ,每個(ge) 事物的天理與(yu) 作為(wei) 萬(wan) 物本源的天理是什麽(me) 關(guan) 係呢?朱熹說,太極是一個(ge) 總括一切的理,是萬(wan) 理的總和,即“總天地萬(wan) 物之理,便是太極。”然而,朱熹又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9]3122在天地萬(wan) 物之上的太極與(yu) 每個(ge) 事物之中的太極是什麽(me) 關(guan) 係呢?朱熹說:“不是割成片去,隻如月印萬(wan) 川相似”,“本隻是一太極,而萬(wan) 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隻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而見,不可謂月已分也。”[9]216可見,作為(wei) 事物本源的天理與(yu) 具體(ti) 事物之中理的關(guan) 係是“理一分殊”的關(guan) 係,其實,“萬(wan) 物隻是一個(ge) 理”。那麽(me) ,這個(ge) 理在人倫(lun) 社會(hui) 就體(ti) 現為(wei) 仁義(yi) 禮智信。朱熹說:“理便是仁、義(yi) 、禮、智。”(同上,卷三)他還說:“天理隻是仁義(yi) 禮智之總名,仁義(yi) 禮智便是天理的件數。”[9]1838理與(yu) 仁義(yi) 禮智是“總名”和“件數”的關(guan) 係,即總體(ti) 與(yu) 其構成要素的關(guan) 係,它們(men) 也是普遍與(yu) 特殊的關(guan) 係。

 

在朱熹那裏“理”是通過“五行配五常”的方式來具體(ti) 呈現的。他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wei) 天,地得之而為(wei) 地,凡生於(yu) 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wei) 性;其張之為(wei) 三綱,其紀之為(wei) 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9]3370就是說“理”體(ti) 現於(yu) 人倫(lun) 規範之中。朱熹認為(wei) 仁義(yi) 禮智信是五行之性,是人生來就具有的,是先天性的。當然朱熹在這裏並沒有使人信服為(wei) 什麽(me) 人生來就具有仁義(yi) 禮智信的品行,朱熹的目主要是為(wei) 仁義(yi) 禮智信尋求最終的根源,不管其論證是否科學,不影響其理論的意義(yi) 。五行與(yu) 常是如何相配的呢?朱熹在《朱子四書(shu) 或問》中說:“蓋木神曰仁,則愛之理也,而其發為(wei) 側(ce) 隱;火神曰禮,則敬之理也,而其發為(wei) 恭敬;金神曰義(yi) ,則宜之理也,而其發為(wei) 羞惡;水神曰智,則別之理也,而其發為(wei) 是非,土神曰信,則實有之理也,而其發為(wei) 忠信。”他以“仁”“義(yi) ”“禮”“智”“信”之五常與(yu) “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匹配。“仁”是“愛之理”“渾然天理”。這就確立了仁是道德價(jia) 值總體(ti) 的地位。可見,朱熹把仁提升到價(jia) 值本體(ti) 的位置,這就實現了天與(yu) 人、性與(yu) 理、心與(yu) 理在“仁”的價(jia) 值中的統一。“仁者,天地生生之理”,仁者心便是理”“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天者隻是個(ge) 仁”,這些命題都這種統一性的表現。“義(yi) ”是“天理之所宜”,所謂“天理之所宜”,也就是指天理所要求做到的,比如,在家庭倫(lun) 理中要做到:“知得事親(qin) 不可不孝,事長不可不弟,是為(wei) 義(yi) 之本。”[9]683“禮”是“天理之節文。”[9]239在朱熹看來,禮樂(le) 教化製度也是與(yu) “天理”相融通的;他說:“禮樂(le) 者,皆天理之自然。節文也是天理自然有底,和樂(le) 也是天理自然有底。然這天理本是籠統一直下來,聖人就其中立個(ge) 界限,分成段子;其本如此,其末亦如此;其外如此,其裏亦如此,但不可差其界限耳。才差其界限,則便是不合天理。所謂禮樂(le) ,隻要合得天理之自然,則無不可行。”[9]2973“智”就是“知得事理”,在朱熹視野中,為(wei) 學、成物是“智”之表現。“知事親(qin) 事長,為(wei) 智之本。”[9]686“忠信”是“天理之所以存”[9]562朱熹將忠信推升到天理的高度,這就提升了忠信的地位,從(cong) 而凸顯了忠信的倫(lun) 理地位與(yu) 重要性。

 

總的來看,朱熹通過五行與(yu) 五常的融通,把仁義(yi) 禮智信的人倫(lun) 規範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天理是世間萬(wan) 物的最高法則,那麽(me) ,在人倫(lun) 社會(hui) 中必須遵循仁義(yi) 禮智信的道德規範,才能建立和維護人間良好秩序,仁義(yi) 禮智信之五常是天理在人間秩序的體(ti) 現。

 

三、對朱熹“天理”自然觀的價(jia) 值評價(jia)

 

朱熹在精思早期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佛學和道學的精華,繼承了“北宋五子”的自然哲學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天理自然觀。這一自然觀包括“無極而太極”思想、理氣理論、陰陽五行變化運動、理一分殊思想等內(nei) 容,形成一個(ge) 龐大的思想體(ti) 係。無論是本體(ti) 論、宇宙論或人生論,皆以其天理概念為(wei) 樞紐,這一思想體(ti) 係奠定了朱熹成為(wei) 理學集大成者的基礎地位,也為(wei) 後來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然曆史上對其評價(jia) ,褒貶不一,如戴震批評理學殺人,反對朱熹認為(wei) “人欲所蔽”是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原因,戴震說:“朱子亦屢言‘人欲所蔽’,皆以為(wei) 無欲則無蔽,非《中庸》,雖愚必明,之道也。”[14]322-323等等,如何客觀公正地對朱熹的“天理”自然觀進行評價(jia) 呢?

 

1、從(cong) 自然哲學的角度來說,朱熹提出的“天理”是賦予了人格化的內(nei) 涵,不具有自然的真實性和實體(ti) 性,因而是荒謬的

 

從(cong) 自然哲學的角度來看,朱熹認為(wei) 宇宙萬(wan) 物莫不有理和氣構成,把太極作為(wei) 宇宙萬(wan) 物的本源,這不符合科學事實,顯然是荒謬的。因為(wei) 自然運行的世界是一個(ge) 充滿著物質的世界,並不是朱熹所認為(wei) “氣”所構成的世界。另外,朱熹自然的天理觀推演到論證人間社會(hui) 的倫(lun) 理道德秩序的絕對性方麵,更顯得匱乏無力,比如說,按照朱熹的邏輯,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理之一字不僅(jin) 指一物之所以為(wei) 一物者,而且指理之全體(ti) ,而理之全體(ti) 包括一切道德原理,如仁義(yi) 禮智,這就等於(yu) 說枯槁也有理,枯槁也含有仁義(yi) 禮智等一切道德原理,這樣的命題是很奇怪的。事實上,說每一物都含有理之全體(ti) ,包括一切道德原理在內(nei) ,這是無法證明的、超經驗的。等於(yu) 說一棵玫瑰或一塊石頭具有道德性,顯得不和常理。

 

盡管朱熹對“太極”“氣”“陰陽”“五行”“動靜”“性”“理”“心”等範疇進行了抽象的邏輯演繹,對宇宙自然萬(wan) 物的生成與(yu) 演化進行了詳盡論述,但是,他把“太極”作為(wei) 宇宙萬(wan) 物生成的本源,說宇宙萬(wan) 物含有同一個(ge) 理,甚至枯槁也含有仁義(yi) 禮智之道德原理,這與(yu) 自然科學關(guan) 於(yu) 宇宙生成的科學解釋相去甚遠,與(yu) 現實物質世界的事實不符,是不可取的。

 

總的來看,朱熹從(cong) 哲學本體(ti) 論上闡釋了“太極”生成宇宙自然萬(wan) 物的可能性,論證了道德原理在人世間建立良好秩序的絕對性。從(cong) 自然哲學的角度來說,朱熹提出的“天理”是賦予了人格化的內(nei) 涵,不具有自然的真是心和實體(ti) 性,因而是荒謬的。他把理變成了主宰一切的絕對精神,規律就被神秘化了。他的理也就失去其規律的意義(yi) ,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也就被徹底窒息了。但是從(cong) 道德哲學的角度來說,朱熹用“天理”來解釋宇宙自然形成的可能性,並將形而上的天理和形而下的氣統一起來,這對於(yu) 應對佛教和道家的挑戰、構建人類社會(hui) 的良好秩序都有積極意義(yi) 。

 

2、從(cong) 道德哲學的角度來說,朱熹提出“天理”是為(wei) 了應對佛教和道家的挑戰而構建其“天理”的自然秩序,有進步意義(yi)

 

天理論是朱熹整個(ge) 理學體(ti) 係的一個(ge) 部分,它是宇宙本體(ti) 的理論,其它還有兩(liang) 個(ge) 部分:心性論和致知論,其中心性論是講天理論如何轉化為(wei) 人的本質、人格本體(ti) 的理論,致知論是講人如何體(ti) 認天理的理論,可見,天理論是朱熹整個(ge) 理學理論體(ti) 係的樞紐。朱熹整個(ge) 理論不是簡單地讓人回到天理,而是把天理置於(yu) 人的心中,通過窮理盡性,使人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道德哲學是朱熹理學的歸宿。從(cong) 道德哲學的角度來看,朱熹提出的“天理”自然觀回應了佛教和道家的挑戰,促進了儒學的複興(xing) ,有進步意義(yi) 。朱熹理學的目的在於(yu) “究天人之際”,探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尋求人生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從(cong) 這一點來看,朱熹把天人合一道德的價(jia) 值上升到天理的地位,至今仍值得深思,這對當今人類社會(hui) 良好秩序的建立、給生活在當下浮躁的人們(men) 以生命的安頓仍具有啟發意義(yi) 。終生致力於(yu) 中國文化研究的錢穆先生就認為(wei) ,“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他在他生前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裏提出這一觀點。他對中國文化將會(hui) 對世界人類未來的生存與(yu) 發展所能提供的貢獻深信不疑。他並且對中國文化研究的後來者寄予很大的厚望,希望他們(men) 能在這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他的結論是:中國文化對“天”“人”關(guan) 係的研究是最偉(wei) 大的貢獻。中國人喜歡把“天”與(yu) “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15]93他生前多次強調:中國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意蘊深刻,博大深厚,能足以與(yu) 現代歐西文化抗顏者隻有中國文化。[16]82所以錢穆認為(wei) :複興(xing) 孔孟之學,複興(xing) 中國文化,是順應世界的潮流的選擇,古今中外,可以會(hui) 歸合一。複興(xing) 中國文化,不僅(jin) 為(wei) 我國民族振衰救弊,實亦可為(wei) 世界文化開其新生。[17]236可見,錢穆對中國文化的前景充滿信心,他堅信: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將會(hui) 做出重要貢獻,將會(hui) 引領人類的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錢穆.朱子學提綱[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
 
[2]歐陽輝純.從“無極而太極”的自然意誌到倫理秩序——周敦頤自然觀的價值構建與審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
 
[3]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李民、王健撰.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長沙:嶽麓書社,2008.
 
[8]孫振青.宋明道學[M].台北:千華圖書出版社事業有限公司,1986.
 
[9]朱熹.朱子全書·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11]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M].北京:方誌出版社,2007.
 
[13]李濤.朱熹的理學自然觀研究[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9).
 
[14]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
 
[15]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J].中國文化,1991(7).
 
[16]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M].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
 
[17]錢穆.中國文化叢談[M].台北:三民書局,1975.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