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憲】論中國文化學意義上的“家”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17-07-03 19:13:31
標簽:
羅安憲

作者簡介:羅安憲,男,西元1960年生,陝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秘書(shu) 長。著有《虛靜與(yu) 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儒道心性論的追究》《和諧共生與(yu) 競爭(zheng) 博弈》等,主編《中國孔學史》。

 

論中國文化學意義(yi) 上的“家”

作者: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初十日辛卯

            耶穌2017年7月3日 

 

“家”是什麽(me) ?什麽(me) 是“家”?中國文化的很多要素、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的很多觀念都與(yu) 家聯結在一起。

 

一、家是父母所居之所

 

“家”首先是個(ge) 房子,所以家與(yu) 室一樣,其部首為(wei) “宀”,“宀”就是房子。但“家”又不隻是一個(ge) 房子。

 

如果隻是房子,中國人把它稱作“宅”或“室”。宅是整個(ge) 房子,可以包括很多獨立的房子,是一個(ge) 院落,也可以隻是一座房子;室則隻是一個(ge) 具體(ti) 的、承擔具體(ti) 功能的房子,如臥室、盥洗室。普通人所居住的房子稱為(wei) “宅”,王、候所居住的房子則稱為(wei) “宮”。“宅”的正大門曰“門”,本字為(wei) “門”。雙扇曰“門”,單扇曰“戶”。“戶”一般不作正大門,一般隻作宅內(nei) 某一單元的門。

 

中國人的很多思想觀念都與(yu) 房子聯係在一起。比如“安”,女在屋下為(wei) 安。一方麵女子在屋子裏是安全的,另一方麵,屋裏有女子是安定的。再如“寧”,本字為(wei) “寧”,“寧”本作“寍”,從(cong) 心,從(cong) 皿,表示在屋裏,又有飯吃,即可心安。還有“定”,從(cong) 宀,從(cong) 正,因為(wei) 在屋下從(cong) 正,由“正”而有“定”。還有“宜”,象屋裏俎上有肉,俎上有肉為(wei) “宜”。

 

“家”與(yu) 房子有關(guan) ,但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房裏之物。“家”,從(cong) 宀,從(cong) 豕,豕即是豬。豬不能自養(yang) ,由人而養(yang) 。且豬不似犬、馬,不可助人,其可為(wei) 人所資用者,僅(jin) 以供人飲食之需。所以,有豬的地方一定有人,而且此地之人生活一定比較富裕、比較考究。所以,有豬謂之有“家”。

 

然而,有房、有屋,又有人,就一定是“家”嗎?隻有男人,或隻有女人,不是“家”;有男人、又有女人,男女之間不形成婚姻關(guan) 係,也不是“家”;男女之間即使形成婚姻關(guan) 係,也並不是真正的“家”。隻有因於(yu) 男女的婚姻關(guan) 係,而有了子女的誕生,男不再隻是男、隻是夫,而同時也是父;女不再隻是女、隻是妻,而同時也是母。隻是在這個(ge) 時候,即有父、有母、有子,才是一個(ge) 完整的“家”。有子,才有父母。所以,有父母謂之有“家”。而父母所居之所,稱為(wei) “庭”,因此而有了“家庭”之名。《太平經》說:

 

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ti) 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wei) 中也。地有三名,為(wei) 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有父、有母、有子,才是一個(ge) “家”。《顏氏家訓·兄弟》曰:“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qin) ,此三而已矣。”家裏有三個(ge) 成員,也隻有三個(ge) 成員,就是父、母、子。爺爺是父親(qin) 的父親(qin) ,奶奶是父親(qin) 的母親(qin) ;外公是母親(qin) 的父親(qin) ,外婆是母親(qin) 的母親(qin) ;孫子是兒(er) 子的兒(er) 子,外孫是女兒(er) 的兒(er) 子。

 

父、母、子,是家庭的核心成員。三個(ge) 成員,涉及到夫婦、父子兩(liang) 種關(guan) 係。《白虎通》認為(wei) :

 

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無已也。故《孝經》曰:“父有爭(zheng) 子,則身不陷於(yu) 不義(yi) 。”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白虎通·三綱六紀》)

 

父親(qin) 的職責是製定並堅守規則,兒(er) 子的職責是使父親(qin) 開創的事業(ye) 發揚光大。丈夫是家庭的支柱,而妻子的職責則在於(yu) 服從(cong) 。

 

二、有序、有別是基本的家庭規矩

 

由父、母、子而橫向擴大,由一個(ge) 小家庭而擴展為(wei) 一個(ge) 大家庭。父親(qin) 的兄為(wei) 伯,父親(qin) 的弟為(wei) 叔,父親(qin) 的姐妹為(wei) 姑;母親(qin) 的兄弟為(wei) 舅,母親(qin) 的姐妹為(wei) 姨。父親(qin) 之兄、弟有分別,而父親(qin) 之姐妹無分別,母親(qin) 之兄弟、姐妹都無分別,表明中國之人倫(lun) 關(guan) 係突出和強調父係所延伸出的關(guan) 係。西語中兄、弟、姐、妹不分,以為(wei) 其關(guan) 係是平等的;而漢語中之有區分,恰恰是為(wei) 了突出兄、弟、姐、妹間的長幼之序。兄與(yu) 祝相關(guan) 。,像一個(ge) 人跪在神前拜神並開口祈禱,後衍化為(wei) 主持祭祀的人。主持祭祀者是兄,而弟與(yu) 梯相關(guan) ,又與(yu) 第相關(guan) ,就前者而言,有扶助之義(yi) ;就後者而言,有序次之義(yi) 。姐、妹本作姊、妹。《說文》曰:“姊,女兄也。”又曰:“妹,女弟也。”《釋名》曰:“姊,積也;妹,昧也。”《白虎通》曰:“姊者,谘也;妹者,末也。”至於(yu) 姐,當是方言,《說文》曰:“蜀謂母曰姐”。段玉裁注曰:“蜀人謂母曰姐,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製。”姐字原是方言,後來,姐比姊更為(wei) 流行。中國人分別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所突出的是序次,亦即荀子所講的“長幼有序”。荀子曰:“長幼有序,則事業(ye) 捷成而有所休。”(《荀子·君子》)

 

在家庭倫(lun) 理中,除“長幼有序”外,還有“親(qin) 疏有別”。在西語中,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父等,並無分別;伯母、嬸、姑媽、姨媽、舅媽,並無分別。而在漢語中,這些是有嚴(yan) 格區別的。其所以要有區別,就在於(yu) “親(qin) 疏有別”。中國人重禮,而禮的基本作用就在於(yu) 別異。荀子曰:“樂(le) 和同,禮別異。”(《荀子·樂(le) 論》)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伯父、叔父就是自己本家中的長輩,其地位與(yu) 父親(qin) 類似。舅舅則是母親(qin) 的兄弟,其情感之深甚至超過伯父與(yu) 叔父。伯父、叔父、舅舅與(yu) 當事人具有天然的血緣關(guan) 係。在父親(qin) 缺位的條件下,伯父、叔父、舅舅對於(yu) 侄子、外甥具有管教的權力,甚至可以打罵。而姑父、姨父根本不具有這樣的權力。姑父隻是姑媽的丈夫,姨父隻是姨媽的丈夫,他們(men) 和自己並不具有任何血緣關(guan) 係。今天是姑媽的丈夫,明天未必還是;今天是姨媽的丈夫,明天未必還是。所以,姑父、姨父與(yu) 伯父、叔父、舅舅,是根本不可相並論的。同理,姑媽、姨媽因為(wei) 和當事者具有血緣關(guan) 係,倫(lun) 理關(guan) 係與(yu) 感情也更加緊密;而伯母、嬸、舅媽,因為(wei) 和當事者不具有血緣關(guan) 係,倫(lun) 理關(guan) 係與(yu) 感情也更疏遠一些。在同輩關(guan) 係中,即使均是表兄弟、表兄妹的關(guan) 係,也有遠近之別。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yu) 林黛玉、賈寶玉與(yu) 薛寶釵的關(guan) 係,在西方人的觀念裏,這是沒有區別的。而在中國人的觀念裏,因為(wei) 林黛玉是賈寶玉姑媽的女兒(er) ,而薛寶釵是賈寶玉姨媽的女兒(er) ,林黛玉是賈寶玉父係的親(qin) 戚,薛寶釵是賈寶玉母係的親(qin) 戚。因為(wei) 父係優(you) 先於(yu) 母係,所以,賈寶玉與(yu) 林黛玉的關(guan) 係比與(yu) 薛寶釵的關(guan) 係更進一些。在同輩關(guan) 係中,即使同是堂兄弟、堂兄妹,也有遠近之別。同一祖父的堂兄弟、堂姐妹,要比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弟、堂姐妹的關(guan) 係更近。以此類推,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弟、堂姐妹,要比同一高祖父的堂兄弟、堂姐妹的關(guan) 係更近。

 

有了家庭,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相親(qin) 相愛,才是一和睦、和諧的家庭。亦即孟子所謂的“有親(qin) ”、“有別”、“有序”的良好局麵。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yu) 禽獸(shou)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wei) 司徒,教以人倫(lun) :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在家庭之中,“父子有親(qin)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這才是一個(ge) 和睦的家庭,才是一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家”。《周易》六十四卦有一卦曰“家人”,即是講“家”的。家人卦之卦辭曰:“家人,利女貞。”程頤曰:“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則家道正矣。夫夫婦婦而家道正,獨雲(yun) 利女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者家正也,女正則男正可知矣。”(程頤:《程氏易傳(chuan) 》卷三)楊時曰:“家人者,治家人之道也。齊家自夫婦始。”朱熹曰:“利女貞者,欲先正乎內(nei) 也。內(nei) 正則外無不正矣。”(朱熹:《周易本義(yi) 》卷二)在家裏,婦女的作用與(yu) 意義(yi) 顯得尤為(wei) 重要。《彖》曰:

 

家人,女正位乎內(nei) ,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yi) 也。家人有嚴(yan) 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程頤曰:“家人之道,必有所尊嚴(yan) 而君長者,謂父母也。雖一家之小,無尊嚴(yan) 則孝敬衰,無君長則法度廢。有嚴(yan) 君而後家道正,家者國之則也。”(《程氏易傳(chuan) 》卷三)“父父”,即父要像個(ge) 父,要行父道;“子子”,即子要像個(ge) 子,要行子道;“兄兄”,即兄要像個(ge) 兄,要行兄道;“弟弟”,即弟要像個(ge) 弟,要行弟道;“夫夫”,即夫要像個(ge) 夫,要行夫道;“婦婦”,即婦要像個(ge) 婦,要行婦道。

 

要家道正,每個(ge) 成員都要堅守自己的倫(lun) 理責任。《史記·五帝本紀·虞舜紀》曰:

 

舜舉(ju) 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ju) 八元,使布五教於(yu) 四方,父義(yi)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ei) 平外成。

 

《禮記·禮運》也有所謂“人義(yi) ”之說:

 

何謂人義(yi)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yi) 、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yi) 。

 

“十義(yi) ”除君、臣之義(yi) 外,其餘(yu) 所論,皆為(wei) 家庭成員之倫(lun) 理道德。對於(yu) 父而言,要講慈,要有慈愛的情懷;父如此,母亦如此,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父義(yi) 母慈”之說。對於(yu) 子而言,要講孝,要孝敬、孝順父母;對於(yu) 兄而言,要講良,亦即善良,要以善良的態度對待弟、妹;對於(yu) 弟而言,要講悌,亦即要以恭敬的態度對待兄長;對於(yu) 夫而言,要講義(yi) ,要堅守正當;對於(yu) 妻而言,要有服從(cong) 的態度;對於(yu) 長而言,要講惠,要樂(le) 善好施;對於(yu) 幼而言,要講順,要有順從(cong) 的態度。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也有所謂“六逆六順”之說,認為(wei) :

 

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qin) ,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yi) ,所謂六逆也。君義(yi) ,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春秋左傳(chuan) ·隱公三年》)

 

“兄愛弟敬”與(yu) “兄良弟弟”其意近似。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亦有言曰:

 

禮之可以為(wei) 國也久矣。與(yu) 天地並。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yi) ,妻柔而正;姑慈而從(cong) ,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其中“夫和妻柔”與(yu) 《禮記·禮運》的“夫義(yi) 婦聽”,其義(yi) 亦近似。

 

“人義(yi) ”之中,中國古人特別強調“孝悌”。《孝經》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yi) 也,民之行也。”孔子學生有子曰:

 

其為(wei)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luan) 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論語·學而》)

 

儒家強調仁,而有子認為(wei) :孝悌乃行仁之根本。包鹹曰:“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甚至也可以說:孝悌是人的根本。宋翔鳳《論語鄭注》輯本,“為(wei) 仁”作“為(wei) 人”。《太平禦覽·人事部》引《論語》亦作“其為(wei) 人之本與(yu) ”。有子先言“其為(wei) 人也孝弟”,後言“其為(wei) 人之本”,應是相應的。孝悌是人的根本,人而不孝悌,一個(ge) 人,連自己的親(qin) 生父母都不愛,自己的親(qin) 生父母受苦受難都無動於(yu) 衷,怎麽(me) 可能會(hui) 對他人友愛?怎麽(me) 可能會(hui) 對他人抱有善心、愛心?又怎麽(me) 可能擔負起自己基本的社會(hui) 責任與(yu) 義(yi) 務?唐人王中書(shu) 作詩,題為(wei) 《孝為(wei) 百行首》,曰:“孝為(wei) 百行首,詩書(shu) 不勝錄。富貴與(yu) 貧賤,俱可追芳躅。若不盡孝道,何以分人畜?”又曰:“人不孝其親(qin) ,不如草與(yu) 木。”“萬(wan) 善孝為(wei) 先,信奉添福祿。”儒家之道的根基就在於(yu) 對於(yu) 父母兄弟的愛。孟子曰:“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隻有對於(yu) 親(qin) 人充滿愛,才有對於(yu) 民眾(zhong) 的仁。愛他人是以愛家人為(wei) 基礎和前提的。

 

三、婚與(yu) 喪(sang) 是家庭最重要的大事

 

家庭的擴大、家庭成員的增加,有賴於(yu) 可靠的婚姻。《周易·序卦》曰:

 

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有萬(wan) 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yi) 有所錯。

 

男女經由婚姻而成為(wei) 夫婦。《白虎通》曰:“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白虎通·嫁娶》)姻,本義(yi) 指夫家。《說文》曰:“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朱熹曰:“夫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朱子家禮·婚禮》)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婚姻絕不是兩(liang) 個(ge) 當事人自己的私事,而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的大事,亦即:婚姻承擔著發揚前輩事業(ye) 、使前輩宗脈傳(chuan) 承下去的重任,亦即“傳(chuan) 宗接代”的曆史重任。

 

正因為(wei) 此,和誰結婚?什麽(me) 時候結婚?起決(jue) 定作用的並不是結婚者本人,而是雙方的父母。甚至可以說,結婚這件事並不是結婚者新郎的大事,而是新郎父親(qin) 的大事,因為(wei) 婚姻最重要的功能是“傳(chuan) 宗接代”。新郎父母也主要是從(cong) “傳(chuan) 宗接代”的角度來考慮兒(er) 子結婚這件事。正因為(wei) 結婚是“傳(chuan) 宗接代”的大事,所以,結婚者本人甚至無權決(jue) 定這件事。在中國古代,一個(ge) 男子一生中最大的兩(liang) 件事,其中一件並不是自己結婚,而是自己的兒(er) 子結婚。今天,在中國農(nong) 村,結婚這一天的主角甚至不是新郎,而是新郎的父親(qin) 。趕來參加婚禮的親(qin) 朋好友,甚至主要不是向新郎表示祝賀,而是向新郎的父母表示祝賀。參加婚禮者最多的也是父親(qin) 的親(qin) 朋好友,而不是新郎的親(qin) 朋好友。因為(wei) 婚姻承擔著“傳(chuan) 宗接代”的曆史使命,所以,在婚禮中有一個(ge) 必要的環節,就是“告於(yu) 祠堂”。而告於(yu) 祠堂之告者,正是新郎的父親(qin) 。依《朱子家禮》的說法,大體(ti) 如:“某之子某,將以今日親(qin) 迎於(yu) 某官某郡某氏,不勝感愴,謹以。”傳(chuan) 統婚禮大體(ti) 有:議婚、納采、納幣、親(qin) 迎、婦見公婆、廟見、婿見婦之父母,這樣幾個(ge) 環節。

 

今天很多年輕人因種種理由不能按時結婚,其中之原因也許是因為(wei) 工作繁忙,或者因為(wei) 要繼續學習(xi) ,或者因為(wei) 生活負擔過重。在當事者眼裏,工作、學習(xi) 等是第一位的,而在父母眼裏,特別是在男孩子父母眼裏,工作、學習(xi) 是你個(ge) 人的事,而你不結婚則不是你個(ge) 人的事,而是我們(men) 的事。在他們(men) 眼裏,沒有什麽(me) 比結婚這件事更大的事了。男孩到了一定年齡還不結婚,其父母的壓力非常之大,甚至有抬不起頭來的感覺。還有的人結婚了,因為(wei) 工作、學習(xi) 、生活壓力等方麵的原因而不願意生孩子,在當事者看來,生不生孩子是我個(ge) 人的事,而在其父母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你個(ge) 人的事,而是“傳(chuan) 宗接代”的事。你不生孩子,“傳(chuan) 宗接代”的事就沒有完成,我們(men) 怎麽(me) 麵對列祖列宗?

 

因為(wei) 婚姻承擔著“傳(chuan) 宗接代”的大任,所以,男子可以妻之外有妾,可以再婚再娶,而女子卻不能改嫁。這一習(xi) 俗雖然與(yu) 男尊女卑之社會(hui) 傳(chuan) 統有關(guan) ,但重要的還是與(yu) 子女隨男方而姓,婚姻之本質即是“傳(chuan) 宗接代”這一傳(chuan) 統觀念有關(guan) 。更有甚者,男子在外可以拈花惹草,如此,被稱為(wei) “風流”,而女子出軌,則被稱為(wei) “淫蕩”;男子胡為(wei) 被稱作“好色”,女子出格則被稱作“蕩婦”。這些觀念也都與(yu) 婚姻的初始功能有關(guan) 。

 

在中國古代,一個(ge) 男子一生最大的兩(liang) 件事,一件是為(wei) 兒(er) 子結婚,另一件則是為(wei) 父母舉(ju) 行葬禮。沒有什麽(me) 事比這兩(liang) 件事更為(wei) 重要、也更為(wei) 重大的了。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yu) 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wei) 政》)

 

父母生時,以禮事父母;死時,以禮葬父母;祭時,以禮祭父母。生,隻是一件事,而葬與(yu) 祭,竟然是兩(liang) 件事,足見喪(sang) 葬與(yu) 祭祀之重大意義(yi) 。孔子又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sang) 事不敢不勉,不為(wei) 酒困,何有於(yu) 我哉?”(《論語·子罕》)孔子將喪(sang) 事單獨列出,以示提醒,不僅(jin) 表明特別注重、看重喪(sang) 事,而且,在孔子看來,喪(sang) 事並不隻是簡單的一件事,而是人生中特別重大的事。也正因為(wei) 此,當宰我以為(wei) 三年之喪(sang) 太久時,遭到了孔子強烈的反對。在孔子看來:“子生三年,然後免於(yu) 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sang) ,天下之通喪(sang) 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yu) 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因此更以為(wei) 宰我“不仁”。愛父母,不隻是生前愛父母,而且是在父母去世後還能心存敬意地感念父母。

 

喪(sang) 葬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正因為(wei) 其重大,所以,一個(ge) 人不論地位如何,不管身居何處,在父母喪(sang) 葬時都不可以缺席。也就是說,在所有子女未全部到場的情況下,是不可以安埋逝者的。也正因為(wei) 此,中國自古就有“奔喪(sang) ”的傳(chuan) 統。所謂“奔喪(sang) ”,就是接到父母去世的噩耗,必須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以盡快的速度、第一時間趕回家中,料理其喪(sang) 事。“奔喪(sang) ”之奔,有日夜兼程、狂奔不止的含義(yi) 。《禮記·曾子問》有“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yu) 奔父母之喪(sang) 者乎”這樣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夜間趕路的隻有兩(liang) 種人,一種是逃跑的罪犯,一種就是奔父母之喪(sang) 的人。由此足見“奔喪(sang) ”是急迫而不顧一切的。

 

喪(sang) 葬之後,對於(yu) 父母盡孝這件事還沒有完,喪(sang) 後還有祭。。《說文》曰:“祭,祀也,從(cong) 示,以手持肉。”祭是以肉奉獻已逝祖先或神靈。“無牲而祭曰薦,薦而加牲曰祭。”(《公羊傳(chuan) ·桓公八年》注)《禮記·祭統》曰:“祭者,所以追養(yang) 繼孝也。”祭是通過神聖莊嚴(yan) 的形式,以表達對於(yu) 逝者的追思與(yu) 緬懷。祭,必須有一定的嚴(yan) 格的形式,但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真實的情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yu) 祭,如不祭。’”(《論語·八佾》)祭祀的場所就是祖廟或祠堂。所以,“家”的元素裏必然包含有祠堂與(yu) 祖廟。

 

四、家教、家訓是維延家風的重要手段

 

家庭的主要功能是生養(yang) 、繁衍。因為(wei) 家庭有“傳(chuan) 宗接代”的功能,所以,不僅(jin) 要生養(yang) 孩子,還要教育孩子。家庭不僅(jin) 是生養(yang) 的場所,也是教育的場所。由於(yu) 家庭是教育的場所,所以有了家教、家訓、家風。

 

家風是一個(ge) 家族在曆史上長期形成、延續,並對家族成員產(chan) 生深入影響的家族風尚。不同的家庭,因為(wei) 家風不同,家族後代的作為(wei) 與(yu) 成就會(hui) 有很大的不同。有材料說:美國有兩(liang) 個(ge) 家族,一個(ge) 是愛德華家族,一個(ge) 是珠克家族。愛德華是位勤學、嚴(yan) 謹、德行高潔的人。他的後代,有十三位大學校長,一百多位教授,八十多位文學家,六十多位醫生,還有一人當過副總統,一人當過大使,二十人當過議員。而珠克是個(ge) 酒鬼、賭徒、無賴,終生一無所成。他的後代,三百多人是乞丐、流浪漢,四百多人因酗酒致殘或死亡,六十多人犯過詐騙、盜竊罪,七人是殺人犯。這一資料顯示家風對於(yu) 家庭成員有非常大的影響。

 

家教,一般是家長對於(yu) 家庭成員、特別是對子女立身做人方麵的教育。家教一般比較具體(ti) 、直接。比起家教,家訓一般以文字的形式表現,是家族長老對於(yu) 子孫後代的規勸與(yu) 訓誡。中國第一部家訓當是周公誡其子伯禽的《誡伯禽書(shu) 》。書(shu) 中講到:“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jian) 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zhong) 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其中所講主要還是作為(wei) 諸侯王應何以為(wei) 政的問題。諸葛亮的《誡子書(shu) 》也很有名,其中“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jian) 以養(yang) 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不僅(jin) 是至理名言,也一直為(wei) 眾(zhong) 多有名望的家族所推崇。南朝人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家訓,被譽為(wei) 古今家訓之祖,其思想內(nei) 容極為(wei) 非富。主體(ti) 思想還是教導家庭成員之間的親(qin) 善敬愛。如“父子之嚴(yan) ,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教子》)“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yi) 則婦不順矣。”(《治家》)明末清初的朱伯廬作《朱子家訓》,在民間有更為(wei) 廣泛的影響,以至於(yu) 很多言論成為(wei) 傳(chuan) 誦的人生格言。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lin) 渴而掘井。”“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每個(ge) 人的第一位老師,就是父母;每個(ge) 人的第一個(ge) 學校,就是家庭。父母以至於(yu) 家庭,對一個(ge) 人的人格的養(yang) 成起著決(jue) 定性的作用。

 

五、結論

 

“家”,在中國文化裏是一個(ge) 非常複雜的概念,是一個(ge) 包含有多種感情色彩、多種感情成分的概念。“家”以房舍為(wei) 基礎,但重點並不在於(yu) 房舍;“家”以血親(qin) 為(wei) 紐帶,但血親(qin) 亦隻是形式,重點卻是家庭成員間的真感情。明人洪應明的《菜根譚》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交集,是自然而真誠的,所以,不能有施恩、報答之類的意念。如有此等意念,便缺了家庭的溫情,而與(yu) 路人無異了。所以,所謂“養(yang) 兒(er) 防老”、所謂“報答父母養(yang) 育之恩”的說法,並不是富有家庭真情、真意的說法,而是一種市儈(kuai) 的說辭,今天很多關(guan) 於(yu) 報答父母養(yang) 育之恩的教育、感恩的教育,也是背離家庭真情的教育。家庭更為(wei) 重要的是一個(ge) 親(qin) 情的場所,而不是一個(ge) 生意的場所。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an) 係不僅(jin) 是血緣關(guan) 係,更為(wei) 重要的是自然、真誠的關(guan) 係。在中國古代,家庭既是一個(ge) 生活的場所,也是一個(ge) 學習(xi) 的場所,是一個(ge) 工作的場所,是一個(ge) 精神得以寄托的場所。它同時具有生活、工作、學習(xi) 、宗教四方麵的功能。現代家庭,家庭功能越來越弱化,這種弱化,有其曆史的原因,有其社會(hui) 的原因,但家庭成員關(guan) 係淡化、家庭功能不斷弱化,卻一定是件很不幸的事。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