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百淞作者簡介:劉偉(wei) ,字百淞,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河南靈寶人,蘇州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從(cong) 事儒家思想研究,習(xi) 行儒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著有《儒學傳(chuan) 統與(yu) 文化綜合創新》《天下歸仁:方以智易學思想研究》等。 |
究竟應該如何讀經?儒家開始自查自糾
作者:劉百淞(儒學博士,安徽工程大學講師)
來源: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廿九日乙酉
耶穌2016年8月31日
最近,因媒體(ti) 對民間讀經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報道,引發各界關(guan) 注和熱議,伟德线上平台總編任重將其稱之為(wei) 第二次讀經大討論:“若說十年前因蔣慶先生而引發的讀經大討論是第一階段,今天的讀經進入了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爭(zheng) 論的是該不該讀經,第二階段爭(zheng) 論的是該怎樣讀經,是為(wei) 進步。因為(wei) 出現參加讀經班的孩子被讀“廢”了的現象,說明民間讀經也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我們(men) 對推動者和家長的提醒,是負責任的態度和做法。”。
事實的確如此。這次爭(zheng) 論,首先是在儒家內(nei) 部發生的,主要當事人都是當代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分別是有“讀經運動推手”之稱的台灣學者王財貴和同濟大學教授柯小剛,兩(liang) 人主要因為(wei) 讀經方法及其實踐效果,而產(chan) 生分歧。

王財貴和柯小剛
王財貴所宣揚的讀經理論名曰“老實大量純讀經”,這個(ge) 理論一直不乏批評者。作為(wei) 民間儒家書(shu) 院道裏書(shu) 院和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的創建者,柯小剛認為(wei) 當前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不容小視:“毋庸諱言,‘國學熱’和‘讀經運動’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初期發展帶有非常濃厚的民間通俗文化色彩乃至民間宗教色彩。其中做得比較好的項目,譬如某電視台的著名國學節目,問題還隻是出在低智化、娛樂(le) 化、雞湯化,即使有些知識性錯誤倒也無傷(shang) 大雅;但有些較差的項目,譬如近年來日益流行的愚昧讀經、野蠻背誦(全日製專(zhuan) 門讀經,十年不許講解,隻能背誦,每天背書(shu) 八小時以上,不允許讀經典白文之外的書(shu) 籍,包括古人注疏也不許看),則必須認真檢討一下了。”
柯小剛的苦心,也得到了另一位當代儒家代表性人物、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陳明的響應:“讀經運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各種形勢和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從(cong) 讀經表層和深層的原因訴求出發,對這一運動進行總結反思,我認為(wei) 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當時王財貴先生等發起讀經,先知先覺的貢獻是值得載入曆史的。但是,在傳(chuan) 統文化進課堂,大陸儒學蓬勃興(xing) 起的今天,或者讀經運動該如何定位如何規範使之可長可久,在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問題。”
顯然,柯小剛的批評,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反思民間讀經運動中出現的方法問題,主要集中在民間讀經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應該改進讀經方法,注重文化傳(chuan) 播的有效途徑,從(cong) 而有效遏絕“老實大量讀經”理論被“阿貓阿狗”歪曲濫用的現象,可謂同門諍友的諄諄勸告。可是,諍友的中肯批評被被一些人改裝為(wei) 別有用心的揣度和誣陷,從(cong) 而變成臆想中的極具殺傷(shang) 力的武器。
因為(wei) 中國大陸客觀的曆史原因,民間讀經有著與(yu) 生俱來的缺憾。它不具備官方教育的雄厚實力,無法確保高水準的教師活動在教育第一線,更不能對自身的社會(hui) 地位作出準確界定,就連教學方法也值得商榷。民間讀經所奉行的王財貴讀經教育理論,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的確值得反思。對此,儒家學者吳鉤指出:“最早一批接受讀經教育的少年,如今已長大成人,早期讀經教育模式的問題也暴露出來。其弊,究其大端,有三:1、封閉性,關(guan) 起門來讀經書(shu) ,與(yu) 社會(hui) 脫節。2、還是封閉性,一心隻讀聖賢經,與(yu) 現代知識體(ti) 係脫節。3、還是封閉性,躲進小樓成一統,與(yu) 現行教育體(ti) 製脫節。總之,弊病在其封閉性,而不在讀經本身。”可見,如何打破封閉性,讓民間讀經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日用,與(yu) 現代知識體(ti) 型相適應,業(ye) 已成為(wei) 一項重要的曆史任務。
當然,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wei) 二地看待。王財貴推進“老實大量純讀經”,客觀上有助於(yu) 儒家經典重新進入民間社會(hui) ,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蓬勃發展開辟了寬闊的領地。但是也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例如,無法確保“讀經”的係統性,致使佛教經典穿插其中,混淆了概念,讓許多人對“讀經”產(chan) 生了概念層麵的誤解;將“讀經”導向了對《牟宗三全集》的研讀,把聖賢之道越走越窄,最終成為(wei) 某一學術派係的一曲之見,固步自封,難以服眾(zhong) 。當然,後者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尊師重道、師法傳(chuan) 承和門戶意識的現實寫(xie) 照,我們(men) 應當有鑒別地加以評判。
本來,普通人對“讀經”並沒有多大印象,管他讀的是儒家經典、佛教藏經,還是其它宗教文獻,籠而統之,置之不理。因為(wei) 近一百多年來的文化激進主義(yi) 浪潮早已衝(chong) 擊了儒家精神的崇高地位,國民教育體(ti) 係裏麵不再有儒家經典,大學課堂裏麵不再係統講授儒家經典,就連民間私塾也不能完整誦讀儒家經典。起初,那些深受西方價(jia) 值影響的知識分子想要借助“廢經”,即全麵終止儒家經典在教育領域的實際功用,實現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可是這種割裂民族文化傳(chuan) 統的武斷抉擇並沒有獲得預計效果。教育頹勢,日甚一日,真可謂“損之又損,以至於(yu) 無為(wei) ”。天道循環,剝爛複反。有了“廢經”的惡劣影響,才有了推動“讀經”的客觀環境;有了文化安全的重重危機,才有了章太炎激揚愛國情懷、建立章氏國學講習(xi) 會(hui) 、推動民間讀經的重大舉(ju) 措。民間讀經,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為(wei) 改善國家民族生存境遇的積極建樹。
任何積極建樹都要經曆各種磨難。民間讀經也不例外。自從(cong) 孔子及其弟子傳(chuan) 播儒學以來,民間人士學習(xi) 儒家經典,總是在艱難困苦中進行,不知遭受過多少人情冷暖,體(ti) 驗過多少世態炎涼。本世紀初,大家還在質疑讀經的必要性,各種爭(zheng) 論紛來遝至,交互撞擊,最終迎來了民間讀經的浪潮。有浪潮,就會(hui) 有渣滓,這是在所難免的。
如陳明教授所講:“讀經表層的原因是要彌補學校教育重知識輕人文,重技能輕人格的不足。深層來說則是在近代救亡語境的絕望和憤急心態初步得到調整後,整個(ge) 社會(hui) 漸漸開始意識到傳(chuan) 統對於(yu) 個(ge) 人社會(hui) 乃至國家民族的多種意義(yi) ,如認同整合等。”現時代,儒家應該順勢而為(wei) ,躬身實踐,從(cong) 民間讀經運動中總結經驗教訓,在方法層麵不斷實現創新。今後所要做的就是積極引導民間讀經走上正軌,使其完成體(ti) 製化,最終以開放的姿態進入國民教育體(ti) 係,成為(wei) 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效途徑,為(wei) 培養(yang) 中華民族的國族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這是民間讀經的最終歸宿,也是儒家的美好期待。
誦讀儒家經典,成就聖賢事業(ye) ,是曆代讀書(shu) 人的宏圖大誌。它早已成為(wei) 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是活潑潑的,儒家經典的許多內(nei) 容是生動形象的。二者感應道交,共同塑造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一起延續了崇尚精神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儒家經典承載的生生之德、堅忍不拔、精忠報國、以天下為(wei) 己任等優(you) 良道德傳(chuan) 統,早已貫穿在中華民族櫛風沐雨的創業(ye) 曆程中,成為(wei) 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之一。
然而,有些人對儒學傳(chuan) 統持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不惟口誅筆伐,肆意謾罵,甚至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捕風捉影,無端構陷,欲除之而後快。招式眾(zhong) 多,路數繁雜。其中不乏獨門絕技——高高祭起批評的大旗,收集民間讀經運動的相關(guan) 材料,尤其是聚焦王財貴推行的“老實大量純讀經”活動,從(cong) 中找出不足之處,有意放大,過分渲染,將民間讀經運動的缺憾渲染為(wei) 儒家的錯誤。它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公眾(zhong) 的注意力,卻無法長期站穩腳跟。麵對這樣的情景,遭遇這樣的攻擊,在下不禁心懷憂慮:這是批評,還是扼殺?如果是善意的批評,就要欣然接受,發現不足,及時改正;如果是處心積慮的扼殺,就要提高警惕,彌補缺憾,直道而行。
儒家從(cong) 來不拒斥別人的批評,從(cong) 來不回避自身的問題,從(cong) 來不規避現實的挑戰。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