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微博每日精選】杜吹劍:祭孔禮服不宜稱“漢服”(2015-9-16)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5-09-16 22:38:58
標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伟德线上平台特設的一個(ge) 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杜吹劍:祭孔禮服不宜稱“漢服”(2015-9-16)

整理者:冷長安

來源:伟德线上平台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八月初四日乙未 

           耶穌2015年9月16日

 

#儒家每日快評#

 

杜吹劍(@儒生任重):

【祭孔禮服不宜稱“漢服”】近年來,各地逐步恢複祭孔禮儀(yi) 活動,但在公告中屢屢出現“漢服”稱謂,竊以為(wei) 不妥。“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儒家思想具有普適性,儒家信徒或儒教徒並不隻限於(yu) 漢族,是超越民族國家涵蓋所有人的。依傳(chuan) 統,祭孔禮服可稱謂深衣,不宜稱“漢服”,望各界深思。

 

@劉青衢:

【評“祭孔禮服不宜稱‘漢服’”】我亦大愛中山裝!如果我們(men) 認為(wei) 服飾要反應時代氣息,則中山裝是近代產(chan) 物,其借鑒西式服裝,不乏國際元素。如果我們(men) 認為(wei) 服飾應展示中華文化,則中山裝蘊含禮義(yi) 廉恥之儒家核心理念,另有中山先生三民五權之義(yi) ,文化內(nei) 涵最為(wei) 深厚。至於(yu) 漢服,考慮到其象征性,可作為(wei) 告拜天地、祭祀宗廟所用。

 

姚遠(@儒生近複):

【評“祭孔禮服不宜稱‘漢服’”】任老師的意思是漢服是漢族的符號,是一個(ge) 比較專(zhuan) 有的概念,而儒學和祭孔屬於(yu) 一個(ge) 具有普世價(jia) 值的概念,不宜在前麵加漢服二字來把它限定化,就比如韓國也有祭孔,日本也有祭孔,那以後難道要報道韓服祭孔?和服祭孔?儒學也分韓國的儒學?日本的儒學?孔子也分韓國的孔子,日本的孔子?

 

@任劍東(dong) :

【評“祭孔禮服不宜稱‘漢服’”】服飾的演化,是根據麵料的技術進步,著衣的功能和階層,以及疆域的拓展和當地氣候的適應,永遠呈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可能有統一的製式,隻要能呈現“峨冠博帶”的傳(chuan) 統符號,結合新的麵料,適合眼下人的身材,穿著美麗(li) ,都可統稱為(wei) “漢服”,皆可衣之,方顯我華夏文明之包容萬(wan) 象之氣度。

 

吳飛(@經禮堂):

【評“祭孔禮服不宜稱‘漢服’”】古代無專(zhuan) 用詞,官方著祭服,但也包括常服、舞樂(le) 生服,府州縣也可能用襴衫,如果是儒生自己行禮,可能是襴衫、深衣、道袍、直裰。這才是王道,因為(wei) 唯一的通用名詞就是“衣冠”,圈外人是沒有衣冠可言的。現在是自己衣冠丟(diu) 了,才發現說什麼都不是人。

 

杜吹劍(@儒生任重):

【祭孔禮服與(yu) “漢服”】(一)服裝首先是具有實用功能,其次才具有文化意義(yi) 。在民族身份認同上,在今天創新一種集實用與(yu) 美觀、曆史與(yu) 現實合一的漢服來,我非常支持。但是,我堅決(jue) 反對隻複古漢代或者明代服飾,且一味強求為(wei) 日常服裝,泥古不化且不與(yu) 時偕行,那是人穿衣服,還是衣服穿人?

 

杜吹劍(@儒生任重):

【祭孔禮服與(yu) “漢服”】(二)原汁原味的古服當然可以在重大祭祀活動或民族節日上穿著,但以民族複興(xing) 之名對日常生活中不穿著者進行攻擊,極為(wei) 偏執。我支持漢服,但反對漢服複古化,反對在今天因倡導漢服而反蒙排滿,反對將漢服的意義(yi) 無限擴大化。民族興(xing) 而文化興(xing) (含服飾),而絕非相反。

 

杜吹劍(@儒生任重):

【祭孔禮服與(yu) “漢服”】(三)對複興(xing) 漢服的朋友,我不反對你們(men) 的舉(ju) 動,但反對你將此舉(ju) 與(yu) 儒學、儒者相等同。孔子之所以說“不知儒服”,因為(wei) “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既是聖賢教誨,也是生活常識。衣冠隻是儒家複興(xing) 的一項內(nei) 容,而絕非核心。

 

#其他精彩微博#

 

@白彤東(dong) :

【學習(xi) 美國,保守傳(chuan) 統,在中國大學中心建孔廟】在一些保守的、反現代的、或是左派中國人眼裏,美國是現代化的毒瘤,是傳(chuan) 統的威脅。在美國最具有創新的矽穀斯坦福大學的正中心,是教堂。中國的大學,是學習(xi) 西方的產(chan) 物,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學得徹底些,在每座大學的中心建孔廟呢?

 

@何光順:

【評“學習(xi) 美國,保守傳(chuan) 統,在中國大學中心建孔廟”】一個(ge) 民族的精神應該在其物質世界中得到挺立。大學之大不在其有宏偉(wei) 建築或某些大師,而是其具有象征意義(yi) 的整體(ti) 性精神力量,在於(yu) 那種精神氛圍被大學之道吸引而銳意向前的創造,如果非得有可見的象征,則建基於(yu) 一個(ge) 傳(chuan) 之久遠的永恒建築,孔廟,在華夏文化中,無疑可承擔這樣一個(ge) 道之精神的象征。

 

@山聽風_s16:

【評《彭永捷:略論中國哲學的開端》】西方哲學研究圍繞物質與(yu) 精神,中華文化思想探索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人的主動性 認知性是西方哲學的貢獻,從(cong) 神學走出來。而中華哲學源自道家自然思想和儒家道德思想,始終以人為(wei) 本體(ti) 主體(ti) 。道家易經的辯證包容哲學思維,宋明理學深入發展天命論的理性,王陽明的心學則開拓人的感性思維。較西方自成係統。

 

@學而時行:

【儒者的關(guan) 懷】儒者,當有四海皆兄弟的情懷,此不僅(jin) 為(wei) 聖境的人文關(guan) 懷,亦是要落實的功夫。故對不和或者偏頗的意見大可不必勃然大怒和義(yi) 正辭嚴(yan) ,宜多些包容和耐心。儒學是聖人給的種子,而非糧食,隻有共同耕種才能實倉(cang) 廩救黎民。

 

@劉青衢:

【生生】聖人言天生萬(wan) 物,非以天與(yu) 生為(wei) 二,實無極而太極之謂也,隻是個(ge) 生生。天是個(ge) 生之天,道是個(ge) 生之道,天道萬(wan) 物唯是生生而已。故言生即道也,生之外又豈可別尋乎道哉?天道包裹宇宙,化育品類,以無聲無臭而性體(ti) 自在,以全理元氣而開物成務,無中生有,非為(wei) 空無,而有實理存焉,是以言生生而徹上徹下盡也。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