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鐵騎作者簡介:孫鐵騎,男,西曆 一九七三年生,遼寧鐵嶺人。2006年於(yu) 東(dong) 北師範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11年於(yu) 東(dong) 北師範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2012——2014年於(yu)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yu) 白城師範學院政法學院。版專(zhuan) 著:《內(nei) 道外儒:鞠曦思想述要》《生活儒學與(yu) 宋明理學比較研究》。在《哲學動態》《江漢論壇》《甘肅社會(hui) 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yu) 篇。 |
段正元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
——兼評勒曉東(dong) 專(zhuan) 著《一代真儒段正元: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
作者:孫鐵騎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日壬子
耶穌2015年8月4日
段正元是主要活動於(yu) 民國時期的民間大儒,創辦道德學社,講學傳(chuan) 道,一生富有傳(chuan) 奇色彩,在其時社會(hui) 上影響廣大。但由於(yu) 曆史原因,段正元思想及其曾經的講學活動久已湮沒不聞,不為(wei) 人知。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的一陽來複,在當代儒學複興(xing) 的曆史潮流之中,段正元的思想與(yu) 事跡重新進入當代學人的研究視野。許多學者已經對段正元思想發表過諸多研究性文章,但皆非係統性專(zhuan) 門研究。勒曉東(dong) 所著之《一代真儒段正元: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下文以“勒書(shu) ”代之)則是第一本係統研究段正元道德思想及其教化實踐的專(zhuan) 著,對於(yu) 段正元思想研究而言,其理論意義(yi) 與(yu) 思想史價(jia) 值不言而喻。但任何學術研究都難以做到絕對周全,尤其對段正元的研究還處於(yu) 初始階段,故“勒書(shu) ”也難免存在研究視域上的一定局限性與(yu) 理論分析的個(ge) 別偏失之處,雖然瑕不掩瑜,但從(cong) 砥礪學問與(yu) 學術交流的角度上,還是需要將之提示出來,以就正於(yu) 方家。
一、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中華道統
段正元一生講學,其思想核心即為(wei) “道德”二字。而此道德顯然不是現代文化中作為(wei) 行為(wei) 規範與(yu) 倫(lun) 理評價(jia) 標準的道德,而是代表中國哲學與(yu) 文化道統傳(chuan) 承的“道德”,是遠自三皇五帝而來的“道德”,是老子《道德經》所言之“道德”,是孔子“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的“道德”。
而在中國思想史的流衍中,在莊子所言的“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的邏輯進路上,普遍認為(wei) 老子的“道德”與(yu) 孔子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內(nei) 涵,通常認為(wei) 老子的道德是“形而上者謂之道”的“道德”,而孔子的道德則是人倫(lun) 規範上的倫(lun) 理道德,從(cong) 而隻能屬於(yu) “形而下者謂之器”的範疇。“勒書(shu) ”也延續了這一進路,嚴(yan) 格按照現代學術論文的研究規範對段正元的道德思想進行了學術溯源,從(cong) “早期文字及《易經》《尚書(shu) 》《左傳(chuan) 》中的‘道’與(yu) ‘德’”到“先秦道家的道德思想”,再到“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分別進行了文獻疏理,以之作為(wei) 段正元道德思想的思想淵源。在這一學術疏理過程中,作者闡釋了傳(chuan) 統道德思想的內(nei) 涵變遷過程,尊重思想史的現實,卻遺忘了中國思想史如此發生、發展的內(nei) 在本質。對於(yu) 中國思想史的分析,必須要把握住莊子所示之“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的思想命脈,也就是說,中國思想史無論如何分裂,在其根源之處都是同一的。百家之學都是隻得道之一隅,而不是另有其道,故在闡發各家經典的過程中不能忘記中華文化的同一道統。段正元正是以此同一之道統為(wei) 依據而將儒道之學打通,不分彼此。
但“勒書(shu) ”於(yu) 此出現了疏忽,隻注重和闡發了不同時期、不同經典中的道德內(nei) 涵的差別,卻沒有認識和注重闡發這種內(nei) 涵的變遷與(yu) 差別之中具有的本質一致性,從(cong) 而與(yu) 段正元對經典解讀的立意之處發生了分歧。作者明言“段正元所闡發的道德思想源於(yu) 《尚書(shu) 》《易經》、老莊、孔孟、《易傳(chuan) 》《大學》《中庸》中的道德思想”[①],如果段正元認為(wei) 這些經典所言之道德各有不同內(nei) 涵,又如何能同時將之作為(wei) 自己道德思想的理論淵源呢?現代學術的治學方式多注重文本的分別、辨析,而莊子對“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的批判正是對這種治學方式的批判,中國傳(chuan) 統的治學方式是於(yu) 分別中求同一之道,故要不落言詮,求言外之義(yi) 。而段正元講學、講道德不是在“道術為(wei) 天下裂”的進路上展開,而是在萬(wan) 法歸一,萬(wan) 教歸儒的進路上展開,故其道德教化思想不可能同時具有多重內(nei) 涵,其在儒道之學的經典之中看到的不是差別,而是同一之道,故其才以儒者身份講學,卻又以“道德”,而不是以“仁”,作為(wei) 自己講學的根本與(yu) 核心。也就是說,段正元認為(wei) 在孔子儒學之中也是以“道德”為(wei) 核心,“仁”隻是孔子經常用來教化世人的重要觀念之一。段正元於(yu) 此已經對千載儒學的發展曆程以仁為(wei) 核心的偏失進行了正本清源,這正是段正元道德思想的重要意義(yi) 所在,“勒書(shu) ”作為(wei) 第一本研究段正元思想的專(zhuan) 著卻沒有明確揭示出來,實為(wei) 憾事。
中華學術區別於(yu) 西方學術的一大根本要點就是百家同源,在其根源之處都尊道而貴德,道德為(wei) 整個(ge) 中國思想史中百家之學的共同話語。雖然後世有“道術為(wei) 天下裂”的問題出現,但其核心理論宗旨都可以回溯到同一個(ge) 道德內(nei) 涵之下。故孔子所言之道德與(yu) 老子所言之道德不能是兩(liang) 個(ge) 道德,而是一個(ge) 道德,都是形而上者謂之道的道德。而段正元創立道德學社,弘揚道德學說,以道德改變世界,其道德也是形而上者謂之道的道德,而不是形而下層麵的作為(wei) 倫(lun) 理規範的道德。故段正元講萬(wan) 教歸儒,此儒是與(yu) 道相通之儒,是儒道會(hui) 通之儒,此儒已經含道。如果一定要對儒家與(yu) 道家進行一個(ge) 分判與(yu) 劃分,則段正元不能單純定義(yi) 為(wei) 儒家或道家,隻能說“內(nei) 道外儒”,或言“儒道會(hui) 通”。
總而言之,段正元所倡之道德不是儒道分判之道德,更不是後世“道術為(wei) 天下裂”之後百家眾(zhong) 說不一之道德,尤其不是現代倫(lun) 理道德規範意義(yi) 上的道德。段正元所倡之道德是對中華文化正本清源之後,回溯到中華道統的根源之處而言之道德,而此道德在段正元的講學傳(chuan) 道之中就是孔老之道德。而段正元的一大理論貢獻就是即儒家文獻而講道德,在傳(chuan) 統學術潮流之中,通常認為(wei) 形而上的道德學說隻為(wei) 道家所有,而孔子不講“性與(yu) 天道”之學,隻講“仁義(yi) ”之術,從(cong) 而使孔子言語之中的道德淪落為(wei) 由仁義(yi) 之說統攝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這是對孔子儒學的千古誤讀,儒家經典皆是以天道為(wei) 根據,因天道遠,人道邇,故孔子以濟世為(wei) 懷而多言人道而罕言天道。故段正元講道德,完全不局限於(yu) 任何一部經典或儒家與(yu) 道家的區別,隻是隨機而談,從(cong) 性分中流出。故而對段正元所論述之道德非要進行現代學術規範意義(yi) 上的理論分判實無必要,不但清理不出段正元思想中的道德意蘊,而且與(yu) 段正元對儒道文化正本清源的本義(yi) 正相違背。
二、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儒道會(hui) 通
段正元所從(cong) 事的講學傳(chuan) 道活動不同於(yu) 現代教育體(ti) 係中的學術活動,故而以現代學術標準與(yu) 原則研究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總會(hui) 有不相匹配、不相恰當之處。段正元的自我身份定位應當是修道之人與(yu) 傳(chuan) 道之人,而不是現代學術意義(yi) 上的學問人。故而其講學都是隨機設教,從(cong) 心而談,完全從(cong) 性分中流出,而不是執著於(yu) 某一家、某一派,也不拘泥於(yu) 個(ge) 別經典文本與(yu) 語句,故能融會(hui) 貫通,綜合百家而又歸宗於(yu) 儒道之學。故其自言“代天宣化”,而不是偏執於(yu) 某一學派,但又最終倡言萬(wan) 教歸儒,實乃因為(wei) 儒學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段擔當,可以為(wei) 人類社會(hui) 大群提供一現實可行之出路。而其儒學宗旨之闡述,對儒家經典之解讀,又無不內(nei) 涵著道學思想的內(nei) 在支撐,故段正元的思想實乃儒道並舉(ju) ,內(nei) 道而外儒,以儒學教化眾(zhong) 生,又將道學內(nei) 化於(yu) 其中。這既是對中華道統根源的回歸,亦是段正元講學傳(chuan) 道,拯救世道人心的有效路徑。此為(wei) 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之另一重大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所在。而段正元的講學活動不是現代學術研究意義(yi) 上的理論研究,故其隻是將儒學與(yu) 道學自然會(hui) 通於(yu) 自己的講授之中,而沒有對自己的理論闡發展開現代學術研究意義(yi) 上的學術考據與(yu) 理論證明。故在段正元的授課語錄中,時而引用儒家經典,時而引用道家經典,在更多時候隻是自我的生命體(ti) 驗、生命感悟的闡發。在其本意之中,這些儒家經典與(yu) 道家經典都言說著同一個(ge) 中華道統,而此道統已經體(ti) 證於(yu) 其自己的生命體(ti) 驗與(yu) 生命實踐之中,故認為(wei) 自己的講學隻是“代天宣化”,而不是自己的個(ge) 人行為(wei) 。故其所表達的思想是直承天道的思想,其所引證的儒道二家的思想,也隻是天道的不同表達,從(cong) 而不需要進行理論與(yu) 學術上的分判。
站在當代學術研究的基點上,不對研究對象進行條分縷析的理性解讀似乎就不符合學術規範,似乎沒有理論分析的論述就不夠深入和全麵,故“勒書(shu) ”也合乎規範地對段正元有關(guan) 道德的論述進行這種分類探討。但這種分類辯異的理論研究恰是與(yu) 段正元的思想進路與(yu) 生命實踐相違背的,從(cong) 而必然造成對段正元思想的割裂性理解,無法達於(yu) 段正元思想的本質。按照現代學術研究進路,對段正元思想分而辯之是必要的,但不能止步於(yu) 此而已,而是應當繼續辨析之,發現和揭示各種觀點之間的內(nei) 在貫通之處,在儒道的差別表象之中找到內(nei) 在的合一之處才符合段正元的思想進路。段正元隻是直接將儒道之學會(hui) 通於(yu) 自己的講學與(yu) 道德實踐之中,卻沒有給出何以如此的根據與(yu) 理論論證,而這已不是段正元的任務,而是當代的段正元研究者的任務,這也是研究段正元思想的最大理論價(jia) 值所在。
但“勒書(shu) ”沒有把握住段正元思想中儒道會(hui) 通的思想宗旨,從(cong) 而在理論論證中仍然在儒道分判的進路上展開,從(cong) 而有失段正元思想本義(yi) 。作者於(yu) 書(shu) 中論述:“孔子所追求的‘道’並非‘性與(yu) 天道’,而是與(yu) 現實社會(hui) 關(guan) 係更加密切的、以‘仁’為(wei) 核心的‘人道’”[②]。這是對孔子儒學的一種普遍性誤解,認為(wei) 孔子沒有“性與(yu) 天道”之學。從(cong) 而即使孔子說了“誌於(yu) 道,據於(yu) 德”,“朝聞道,夕死可也”等話語,也認為(wei) 孔子所言之道德不同於(yu) 老子道家所言的道與(yu) 德。此種認知首先有蔽於(yu) 對中國學術發展史的準確把握,不理解“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之前中國學術有統一的道統,而此道統在老子那裏以《道德經》為(wei) 文本承載於(yu) 其中,在孔子那裏則是以《易經》為(wei) 文本承載於(yu) 其中。《易經》為(wei) 孔子所編訂的“六經”之首,為(wei) 儒家核心經典,孔子於(yu) 《易傳(chuan) 》中明言“窮理盡性以至於(yu) 命”為(wei) 《易》哲學的價(jia) 值追求,而《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孔子的“性與(yu) 天道”盡在《周易》一書(shu) 之中,隻是孔子講學,因人施教,非聰明睿智者不授以“性與(yu) 天道”之學,故才有子貢所言之“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段正元的授課語錄之中雖然沒有明示這一儒道會(hui) 通的文本依據,但思想史的發展邏輯就在那裏,隻是研究者還沒有深切的認知,也隻有如此理解思想史的發展曆程,才能真正符合段正元思想的本義(yi) 。
三、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
段正元的道德思想不是一種固定的理論體(ti) 係,而是完全內(nei) 化於(yu) 段正元個(ge) 人的身心性命之中的生命體(ti) 驗與(yu) 生命實踐,隻是在講學的過程中才自然外化為(wei) 話語表達,這些話語表達的語錄就成為(wei) 傳(chuan) 世的段正元思想文獻。所以在嚴(yan) 格的意義(yi) 上,段正元的道德思想並不是一套係統嚴(yan) 謹的思想理論體(ti) 係,就如《論語》隻是孔子與(yu) 弟子的交流語錄一樣,直接記述段正元思想的《師道全書(shu) 》隻是段正元的授課語錄,具有隨機施教的性質,並沒有出於(yu) 理性設計,符合學術規範的理論體(ti) 係。其理論的說服力並不在於(yu) 理論自身的邏輯嚴(yan) 謹性與(yu) 命題證明的有效性,而在於(yu) 段正元自身生命存在的知行合一的實證性。也就是說,段正元不隻是在講授一種思想理論而已,而是在講述自己的生命體(ti) 驗與(yu) 生命實踐,其所講授的內(nei) 容就是自己身體(ti) 力行的生命活動本身,故其理論講授本不需要理論自身的邏輯證明,其理論的證明力已經先行存在於(yu) 自己的生命曆程與(yu) 生命體(ti) 驗之中,其弟子與(yu) 學生是觀其人而信其學,而不是讀其書(shu) 而信其學。故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走的是與(yu) 孔子一樣的道路,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沒有自己原創的理論,卻以自己的生命體(ti) 驗與(yu) 生命實踐身體(ti) 力行了源於(yu) 上古的中華道統,從(cong) 而才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之所以以“六經”傳(chuan) 道,是因為(wei) 孔子已經以自己的生命體(ti) 驗與(yu) 生命實踐體(ti) 證了“六經”足以承載中華文化傳(chuan) 統的生命之道,從(cong) 而自己不需另創理論以言道統。段正元也是如此,他沒有自己刻意原創的理論,隻是講經而已,而這種講經卻又不是文字的訓詁與(yu) 理論的解析而已,而是從(cong) 自己的生命體(ti) 證出發而給出的生命實踐指導。
故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都不是理論的研究,而是對具體(ti) 的現實生命存在狀態與(yu) 生命實踐的直接指導,直接告訴你如何去生活,而不是講一套推論性或論證性的理論體(ti) 係而已。故段正元講授的道德思想在本質的層麵上並不需要受眾(zhong) 完全懂得為(wei) 什麽(me) ,隻要知道如何去做就可以了,這也就是孔子所言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道理,做一件事的道理可能是很深刻的,故而難以被普通民眾(zhong) 所理解,但如何去做卻可能是簡單的,不能理解的人隻要照著去做就行了,不必一定要弄懂為(wei) 什麽(me) 如此去做。這是傳(chuan) 統教化思想講求實效的一大特征,段正元完全是在傳(chuan) 統學術與(yu) 學問的意義(yi) 上展開自己的教化實踐過程的。故而可以在段正元的教化實踐中看到許多神道設教的內(nei) 容,用現代的理性思維與(yu) 科學精神會(hui) 覺得難以理解和接受,但要注意,段正元是在教化民眾(zhong) ,而不是在講學術思想。也就是說,現代學術所追求的科學與(yu) 理性都不是段正元的追求,如何有效地教化民眾(zhong) 才是段正元 的講學目的。故在教化民眾(zhong) 如何言行合道的實用層麵上,神道設教是有效而合理的,形而上的高深道理並不是人人能懂,用普通的禮法規範又難以約束個(ge) 別人的小人之心,故以神道設教的方式可以使小人有所敬畏,以實現行為(wei) 的自我的約束,在客觀上達到教化世人的作用。
如果不能嚴(yan) 格區分段正元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中代天言道的內(nei) 容與(yu) 神道設教的內(nei) 容之間的差別,從(cong) 而將之全部認知為(wei) 段正元的本真思想,就會(hui) 認為(wei) 段正元思想之中具有封建迷信色彩,對於(yu) 其所言說的鬼神等話語作真實語解,必然造成對段正元思想理解的混亂(luan) 與(yu) 矛盾,從(cong) 而難以理解段正元思想的精義(yi) 。
四、段正元道德教化實踐的當代意義(yi)
段正元是現代中國的民間大儒,麵對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與(yu) 其同時的學院派的儒家學者大多還在為(wei) 中國哲學與(yu) 文化的合法性進行證明,而段正元則是直接站在中國文化本位的角度上進行傳(chuan) 道授業(ye) ,以救世道人心。對於(yu) 段正元而言,中國文化的合法性是不須理論證明的,因為(wei) 其已經用自己的生命體(ti) 驗與(yu) 修道實踐證明了中國文化的合法性,故其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將中國文化傳(chuan) 播出去,將自己的生命體(ti) 驗分享出去,用中國文化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指引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故段正元的講學與(yu) 教化活動走的是最為(wei) 傳(chuan) 統的以人傳(chuan) 道的道路,而不是現代學術這種以文傳(chuan) 道,以學問傳(chuan) 道的道路。其間的差別就在於(yu) ,以人傳(chuan) 道是一種生命實證,其理論傳(chuan) 播隻是告知受眾(zhong) 如何行動,如何引導自己的生命,如何完善自己的生命,從(cong) 而使民眾(zhong) 當下受益,當下直接教化世人,改造社會(hui) ,故而段正元及其道德學社才會(hui) 在當時、在民間產(chan) 生巨大而廣泛的影響力。而以文傳(chuan) 道則缺少生命的實證,隻是依靠理論自身的合理性而產(chan) 生的邏輯證明力,這種合理性所產(chan) 生的證明力隻是一種思想中的力量,雖然思想可以轉化為(wei) 現實,卻不會(hui) 必然轉化為(wei) 現實,尤其是現代思想的學術化研究,完全局限於(yu) 思想自身的域界內(nei) ,而不是直接充實於(yu) 人的現實生命之中的實踐力量,故以文傳(chuan) 道往往會(hui) 淪入空談,僅(jin) 僅(jin) 成為(wei) 一種“思想中的風暴”,僅(jin) 僅(jin) 成為(wei) 一種理論的事情,而與(yu) 現實的生命實踐無關(guan) 。
故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不隻具有曆史意義(yi) ,而且具有啟示當代的現實意義(yi) 。當代的儒學複興(xing) 運動在理論的層麵上已經廣泛展開,但在實踐的層麵上還遠遠沒有產(chan) 生現實的效用,整個(ge) 社會(hui) 風氣與(yu) 人倫(lun) 道德水準仍然在西方文化的籠罩之下而在低位徘徊。如此的社會(hui) 現實急需傳(chuan) 統文化的回歸與(yu) 重塑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與(yu) 文化,但這樣一種民族精神與(yu) 文化的回歸不隻是一種思想理論的回歸而已,更是中國現實的生命品質、生命狀態向傳(chuan) 統的回歸。因為(wei) 經典始終都在那裏,經典闡釋的理論始終都在那裏,從(cong) 來都未曾離去,所謂“道不遠人,人之為(wei) 道而遠人”,中國人早已經先行改變了自己的傳(chuan) 統生命品質,現代人的生命都已經是西化的生命,使自己的生命體(ti) 驗遠離了經典言說的生命境界,從(cong) 而使我們(men) 再讀經典理論之時,已經不知所言何事。故對於(yu) 當代的儒學複興(xing) 運動而言,理論的重建當然是重要的前提,因當代人已經不能直接讀懂和領悟經典的話語和理論了,但更為(wei) 關(guan) 鍵的任務卻是儒學的生命實踐,如何將經典的思想與(yu) 理論貫入現實的生命之中,這才是儒學複興(xing) 的根本標誌。
段正元的道德教化實踐就是一種生命實踐的現實指導,而不隻是一種理論的研究與(yu) 傳(chuan) 播,讓人們(men) 知道如何去做一件事情比讓人們(men) 知道為(wei) 什麽(me) 去做一件事情更有現實意義(yi) 。這不是說理論的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不重要,而是說生命的實踐更具有根本性。擁有一套理論不一定就會(hui) 轉化為(wei) 現實的生命實踐,而現實的生命實踐如果有聖人君子的點化與(yu) 指導,就不一定非要掌握一套具體(ti) 的理論體(ti) 係。段正元的教化實踐走的就是現實改造社會(hui) 人生的道路,而不是單純的理論研究的道路。這完全符合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理論之事應當是在身體(ti) 力行之後的餘(yu) 事。而現代學術與(yu) 文化則反其道而行之,隻注重於(yu) 理論的研究,而不問行之於(yu) 否,此為(wei) 當代學術與(yu) 文化研究之最大病痛。鑒之於(yu) 段正元的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可以為(wei) 當代致力於(yu) 儒學複興(xing) 者提供現實可行的實踐道路。
【參考文獻】
[①] 勒曉東(dong) :《一代真儒段正元: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5年版,29頁。
[②]勒曉東(dong) :《一代真儒段正元:道德思想與(yu) 教化實踐》,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5年版,23頁。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蒙培元】《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任文利著)序言
【下一篇】【張頌之】孔教會(hui) 始末匯考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