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貴】新儒家的誌業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5-04-02 13:13:19
標簽:
王財貴

作者簡介:王財貴,男,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灣省台南縣山上鄉(xiang) 人。畢業(ye) 於(yu)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曾師事掌牧民先生、王愷和先生、牟宗三先生。曆任小學、中學、大學教師,鵝湖月刊社主編、社長,台中師範學院語教係教授、華山書(shu) 院院長、台灣漢學教育協會(hui) 理事長。著有《讀經二十年》(中華書(shu) 局2014年版)。



新儒家的誌業(ye)

——己醜(chou) 年八月王財貴教授講於(yu) 廬山東(dong) 林寺

作者:王財貴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原載於(yu) 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十四日戊申

             耶穌2015年4月2日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鼓掌)今天是我講第六堂課,也是這期我課程的最後一次。那麽(me) 我們(men) 的研習(xi) 會(hui) 也即將結束,一方麵很恭喜各位學員這麽(me) 好學,這麽(me) 辛苦的在這裏學習(xi) 了這麽(me) 久。大家的精神都很可敬佩。

那我的課程排了六堂,首先兩(liang) 堂是講讀經的教育,後來就有三堂是講儒釋道三家的基本觀念,尤其偏重在儒家,因為(wei) 我的課程本來安排的就是儒家的學問,尤其是以論語為(wei) 主,所以偏重在儒家。那麽(me) 今天呢,我們(men) 也講儒家的議題,今天所要講的題目是:新儒家的誌業(ye) ,新儒家的誌跟業(ye) 。

那首先解釋一下什麽(me) 叫做新儒家。那麽(me) 要了解新儒家,我們(men) 先要了解一下儒家。什麽(me) 叫儒家,本來是不必再說明了,但是一提到有所謂的新儒家,為(wei) 什麽(me) 還有所謂新儒家?我們(men) 很少聽說新道家,或是也比較少聽說新佛家。不過我們(men) 今天要講的是新儒家,也好像儒家可以講一個(ge) 新,這叫新儒家,加一個(ge) 新字。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儒家可以加上新這一個(ge) 字?這個(ge) 跟儒家的性格有關(guan) ,也是跟儒家的基本學問是有關(guan) 係的。因為(wei) 有些學問不必也不能加上新這一個(ge) 字,有些學問是可以的,尤其是必須的,必須加新這個(ge) 字。那麽(me) 儒家就屬於(yu) 可以加上新這個(ge) 字的一種學說或學派。那麽(me) 什麽(me) 叫做儒家呢?上一次我們(men) 是以一個(ge) 儒家的這個(ge) 最基本的觀念,就對這人生最基本的認識說起。儒家是從(cong) 人的道德意識而建立的,所以以後如果要分判這個(ge) 誰是儒家,誰不是儒家,就可以用他是不是以道德意識為(wei) 基礎而來講學而來做人。如果是那就是儒家,如果不是那就不是儒家。乃至於(yu) 要分判儒家的傳(chuan) 統裏麵有許多的學者,比如說宋明儒學,那就有許多的學者,這些學者裏麵,也可以分成好幾個(ge) 派別,那麽(me) 要分判這些派別,他們(men) 的遠近親(qin) 疏,乃至於(yu) 高下,最好的分判標準就是他對於(yu) 道德意識的把握如何。把握的精到不精到,把握的精到,就可以說是正宗,把握的不精到的,就可以說是別宗。所以牟宗三先生在分析宋明兩(liang) 個(ge) 時代這個(ge) 理學分派的時候,他認為(wei) 陸王一派是正宗,程伊川朱熹這一派是別子,叫做“別子為(wei) 宗”。那麽(me) 有些人認為(wei) 牟先生對朱子判的太嚴(yan) 格,竟然把朱子判在這個(ge) 正宗之外。有人就問牟先生是不是對朱子有仇,牟先生就哈哈大笑,說我對朱子有什麽(me) 仇恨呢。隻不過是因為(wei) 在曆史上,這個(ge) 儒者之間,有一些爭(zheng) 辯,那麽(me) 就要把這些爭(zheng) 辯分別清楚。為(wei) 什麽(me) 會(hui) 起爭(zheng) 辯呢?因為(wei) 是見地的不同而起爭(zheng) 辯。見地不同而起爭(zheng) 辯我們(men) 就應該給他一個(ge) 評判,憑什麽(me) 給他一個(ge) 評判呢?就是要回歸追溯到這一門學問的最基本的觀念,來看哪一個(ge) 派別對基本觀念把握的最緊、最切,把握的最緊、最切的,就是正宗,把握的沒有那麽(me) 地道的,那就是別宗了。雖然別宗也是宗,他或許另外開其他的學問,另外有其他學問的價(jia) 值,但畢竟不是本宗。

牟先生分判陸王跟程朱,這一種判法其實我後來發現並不是牟先生他獨自的見解,王陽明就曾經有這種判法了。這個(ge) 王陽明說我這個(ge) 良知就是千聖相傳(chuan) 的一點滴骨血,什麽(me) 叫做滴骨血?就是在古時候,科學還沒有很發達,沒有用DNA來做血統的鑒定,古人發現一個(ge) 方法,可以鑒定這個(ge) 祖先跟子孫的關(guan) 係,他是不是這個(ge) 嫡傳(chuan) ,就說他是不是本族,是不是本宗。比如說有人對於(yu) 一座墳墓起爭(zheng) 論,有人說這是我的祖先,有人說這是他的祖先,兩(liang) 家起爭(zheng) 論了,要來判定這一座墳墓裏麵的祖先是哪一家的,也就是說哪一家才是這座祖墳的子孫。那麽(me) 就把這個(ge) 墳墓裏麵的白骨拿出來,然後要這些子孫刺破他的皮膚,把血滴到白骨上。如果這個(ge) 血能夠滲透到白骨裏麵,就是說滴到白骨上,被白骨吸收了,那麽(me) 就代表他們(men) 是同宗,如果這個(ge) 血不被白骨吸收,血流到旁邊去了,那個(ge) 就不是同宗。王陽明說我這一點良知,就是千聖相傳(chuan) 的滴骨血。意思就是說,陽明很有自信,他講良知之教,就是古聖先賢相傳(chuan) 的正宗。那麽(me) 陽明講這句話,到底有沒有誇張呢。當然每一個(ge) 後代的儒者,他都可以認為(wei) 自己就是孔孟的真傳(chuan) 。那陽明這樣講,我們(men) 認為(wei) 或許是人之常情,大家都這樣講,我們(men) 現在要來判定陽明這句話講的是合理呢,還是自我的認定而已。那我們(men) 也要回歸到儒家他所謂的基本的原理,就是是不是從(cong) 道德意識來立教。如果是,他就是儒家,他就是正宗。當然,我們(men) 如果研究王陽明的良知之教、陸象山說的心即理之教,我們(men) 就可以發現,這個(ge) 至孔孟至少是孟子是很明白的,是屬於(yu) 心即理的係統,所以陽明這句話是可信的。如果程伊川跟朱熹他對於(yu) 儒家的體(ti) 會(hui) ,不同於(yu) 陸王,這樣子不同,不是直接從(cong) 道德意識立教,或者說對於(yu) 道德意識的把握,沒有那麽(me) 樣的真、切,這就不可以算做正宗了。我們(men) 剛才講了很多次真、切兩(liang) 個(ge) 字,那麽(me) 要談真、切是一種比較精細的分判。當然籠統說都是儒家,都是講道德,都是德行之教,隻是把握的真切不真切。當然如果說程朱把握的不真切,程朱並不是完全沒有價(jia) 值,他們(men) 在教化上,在教育上,也有很高的價(jia) 值存在,所以也不能一筆抹殺。

話再說回來,說儒家是從(cong) 道德意識立教,那麽(me) 我們(men) 就說從(cong) 道德意識這一點立教,它能夠立出什麽(me) 教呢?道德意識是一種超越的意識,這一種超越的意識用簡單的話來講,就是人性的光明一麵。從(cong) 人性的光明一麵立教,而人性的光明一麵,昨天講過了,他又來自於(yu) 這個(ge) 所謂的超越界。他不是現實人生所有的東(dong) 西,他來自於(yu) 超越界,意思也就是說我們(men) 現實的生命能夠遵從(cong) 天德天理而行,這就是儒家之教,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明這個(ge) 明德,這個(ge) 明德就是所謂的道德意識了。就是道德意識切實的在自己的生命中,念茲(zi) 在茲(zi) ,那隨時不僅(jin) 是體(ti) 會(hui) ,而且力行實踐,這叫在明明德。而這個(ge) 在明明德,我們(men) 可以說是自我的修養(yang) ,這叫內(nei) 聖,但是天命之明德,是不是隻限於(yu) 自我修養(yang) 呢?不然,所以大學下麵一句就說在親(qin) 民,為(wei) 什麽(me) 能夠在親(qin) 民呢?因為(wei) 這個(ge) 道德意識他既然意識到了,這個(ge) 意識又是超越的意識,超越的意識是一個(ge) 無限的意識,這個(ge) 無限的意識不限於(yu) 自己本身,所以他必定擴充為(wei) 愛國愛民。這個(ge) 愛民處就是親(qin) 民,這個(ge) 愛民的範圍是無限的,所以從(cong) 齊家要到治國,這個(ge) 再往外開拓又是無限,所以親(qin) 親(qin) 而仁民,到最後仁民而愛物。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完成那一點所謂的道德意識。

道德意識有這麽(me) 大的範圍,其實就是所謂的無窮無盡的內(nei) 涵。這個(ge) 無窮無盡的內(nei) 涵都是我的意識,都在我的意識中,都在我的意識中也就是說在我們(men) 的心中。從(cong) 我們(men) 的道德心一直湧現,就像泉水一樣不停地湧現。所謂的泉源滾滾,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有本者如是。一個(ge) 真正從(cong) 道德而行的人,他就好像泉水一樣。這是孟子的文章,像泉水一樣,泉源滾滾,就是一直湧現一直湧現,不舍晝夜,白天晚上,不停地湧出。盈科而後進,科就是窪洞,科就是坎陷,有低窪的地方,這個(ge) 泉水遇到低窪的地方,前進不了了。但是這個(ge) 泉水一直湧現,他必定把低窪的地方完全填滿,叫做盈科。盈了這個(ge) 科他還是一直往前進,放乎四海,一直流到海裏。這個(ge) 就是道德心的無限。如果像這樣子,就從(cong) 內(nei) 聖又可以講到外王,內(nei) 聖而不包含外王,這個(ge) 內(nei) 聖就不滿足,所以假如了解了人,講一個(ge) 內(nei) 聖也就夠了。那如果要完全的講就是兩(liang) 麵通講。如果了解了人,講內(nei) 聖必定包含外王,講外王並不是沒有根,而隻是一種革命,一種功業(ye) ,不隻是立大功,建大業(ye) 而已。這個(ge) 立大功建大業(ye) 的基礎是來自於(yu) 內(nei) 聖,就是來自於(yu) 道德。從(cong) 道德而建立的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e) ,他才真的叫做外王。要不然世界上有許多建國的事業(ye) ,這建國的事業(ye) ,並不一定就是儒家所理想中的外王事業(ye) 。因為(wei) 有些英雄打天下,並不一定是道德的,不是道德的或是違反道德的事業(ye) ,縱使做的再轟轟烈烈,對於(yu) 人間對於(yu) 世界,可能並沒有良好的貢獻,反而是在殘害人生。所以儒家一定要從(cong) 道德意識說起,而道德意識說起他也可以到最後蓋天蓋地。所有小的說為(wei) 人處事大的說治國平天下,他的基礎都來自於(yu) 道德意識,而道德意識這個(ge) 道德是通過意識而有的,或說道德必須通過意識的自覺而自己決(jue) 定。所以兩(liang) 個(ge) 自覺,一個(ge) 自覺是自己覺醒這個(ge) 自覺。第二個(ge) 自覺是他既然自我覺醒,他會(hui) 自我決(jue) 定,所以自覺而自覺,兩(liang) 個(ge) 都念做覺,自我覺醒就是自我決(jue) 定。所以不管是修身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有的德業(ye) 都來自於(yu) 自覺。這個(ge) 自覺用康德的哲學來說,就是理性,這叫做實踐理性的發皇光大。那麽(me) 都是理性的,這個(ge) 理性是正麵的說的,所以我們(men) 也可以說儒家的學問是完全理性化的學問,因為(wei) 他是從(cong) 理性的正麵建立的學問。

如果一個(ge) 人的為(wei) 人處事我們(men) 表麵上看他縱使也有做善事。不過呢,這個(ge) 善事並不是來自於(yu) 他的自我決(jue) 定,那麽(me) 這個(ge) 善的價(jia) 值就減弱了,甚至也不可以稱作善。所以道德是來自於(yu) 自我的覺醒,自我的決(jue) 定。這個(ge) 自我覺醒自我決(jue) 定,就是理性的自我決(jue) 定。因此儒家可以說是一個(ge) 完全理性化的學問,遵崇理性而行,這個(ge) 跟其他的學問有很大的差別。我們(men) 有些時候也很敬佩那些西方的基督教徒等等。他們(men) 的一神教教徒也非常有愛心,他們(men) 也常常做這個(ge) 社會(hui) 的服務工作,他們(men) 也做了許多的教育工作,確實做了許多的善事。但是這許多的善事的根源,他何以為(wei) 善,這跟儒家是不一樣的。因為(wei) 西方人的為(wei) 善,如果問他為(wei) 何為(wei) 善,這個(ge) 宗教徒會(hui) 說我們(men) 是為(wei) 了榮耀上帝,或說我們(men) 是受了上帝的啟示,所以我們(men) 要為(wei) 善。在康德來看,這是有條件的為(wei) 善,這個(ge) 條件是來自於(yu) 外在的外來的條件,有條件的為(wei) 善,會(hui) 是來自於(yu) 現實的外在條件,或許來自於(yu) 超越的條件。這個(ge) 超越的條件也可能是外在的條件,總之如果不是由於(yu) 自我的道德意識而行的善,都是有條件的善。不管他是來自於(yu) 現實的條件還是超越的條件。當然這樣說是很嚴(yan) 格的說。我們(men) 有些時候,並不一定要這麽(me) 嚴(yan) 格,這麽(me) 嚴(yan) 格的話,天下的善事就很少了,但是我們(men) 討論學問不能不討論到這麽(me) 精細。不過我們(men) 一般在為(wei) 人處事的時候,我們(men) 不可以講到這麽(me) 精細。所以談學問要談到這麽(me) 精細,一般為(wei) 人處事你不要說因為(wei) 這樣子就說那些基督教徒的善都不是善,那這樣誰還肯為(wei) 善呢!所以各位聽話的時候,要能夠分辨一下他的場合。那我們(men) 現在講是很精細的,這是康德對於(yu) 善的規定,對於(yu) 道德的規定。所以善的行為(wei) 是一定出自於(yu) 自由的意誌。這個(ge) 自由的意誌就是沒有任何條件所決(jue) 定的意誌,如果有任何條件參雜進來,他的善就不是真的善。所以我們(men) 剛才說這個(ge) 宗教徒的善,如果他是由於(yu) 宗教的啟示而為(wei) 善,這就不是真的善。我們(men) 馬上也可以想到,佛教當中也有許多的教導,許多的布施,也都說明了這一點。所謂布施,布施不是善嗎?但是真正的布施不是為(wei) 了功德而布施,這個(ge) 大家了解的很清楚了,不用我們(men) 再細講。所以為(wei) 善,善的本質在於(yu) 無條件的意誌,無條件的意識是來自於(yu) 自我的自律,自己規定自己。隻有儒家講善,他正好符合康德所說的對於(yu) 善的規定,就是來自於(yu) 自覺,自己覺悟,自決(jue) ,自己決(jue) 定,自律,自己規範,這個(ge) 叫做完全理性化。

在這個(ge) 完全理性化的生命當中,他除了以道德為(wei) 人生的目的以外,他會(hui) 引申出另外一種人生的態度,就是好學。理性化的生命,一定是好學。所以孔子一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人好學。為(wei) 什麽(me) 理性化的生命就必定會(hui) 有好學的態度呢?因為(wei) 理性的內(nei) 涵無窮,所以凡是屬於(yu) 理性的成就都是我們(men) 應該尊敬的,我們(men) 應該發揚的。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xi) 之。孔子並沒有規定你隻能跟我一個(ge) 人學,孔子並沒有這樣說,如果有一個(ge) 人說你隻能把我當老師,如果你拜我為(wei) 師之後,你再去跟別人學,你就是叛徒,欺師滅祖,這不和孔子之教。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xi) 之。孔子又說,見賢思齊焉。孔子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說理性無限的開拓,要通過誠懇的學習(xi) 。所以儒家好學,那麽(me) 儒家好學就是尊重一切理性的成就。人類理性的成就,應該有多方麵,或說有多種的學者,一直在做理性的開發。我們(men) 上一次講過,不僅(jin) 是中國人有理性的開發,西方人也有理性的開發。

中國古人好學,這在曆史上已經有了驗證,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人的好學,整個(ge) 民族的好學。像中國本來有儒家道家兩(liang) 家,後來佛教傳(chuan) 到中國來,中國人好學,中國人好學的程度,是令人驚訝的。首先中國人的好學,他是有智慧的好學,怎麽(me) 好學呢?他學佛教,是以經典為(wei) 主。當然最先印度的和尚到中國來,這些和尚也都是有高度修行的。這個(ge) 所謂的大德,所以他是有智慧之人,而他們(men) 所傳(chuan) 的法,都是依經典而教。他們(men) 自己也帶經典過來,中國人看到,這些外來的學者,這些和尚,他們(men) 有智慧他們(men) 有學問,他們(men) 誠懇,對於(yu) 有智慧有學問的人中國人怎麽(me) 辦呢?並不會(hui) 因為(wei) 他們(men) 民族不同,語言不同,他們(men) 思想不同,而就立即排斥。中國人也尊重他們(men) ,尊重他們(men) 以後,學習(xi) 他們(men) ,以外來的和尚為(wei) 師,跟他們(men) 學習(xi) ,乃至於(yu) 他們(men) 所帶來的經典,每一部都希望他們(men) 翻譯出來。中國人幫助這些外來的和尚翻譯佛經,每翻譯一本,就研究一本,乃至於(yu) 有一種學派傳(chuan) 進來,中國人就有這種學派,所以印度有的學派,中國都有。後來越傳(chuan) 越久,對於(yu) 佛教的理論越研究越深,乃至於(yu) 到了最後,有人讀書(shu) 讀到沒有書(shu) 可以讀,有的問題問到沒有人可以問,像玄奘,玄奘它主要是讀唯識學,中國已經有的唯識學的翻譯,他大概都讀過了,而心中有問題,中國的這些書(shu) 籍,以及中國的這些和尚,並不能夠完全解答他的問題,所以他就發心西天取經。什麽(me) 叫取經?就是把真正的學問帶回到本國來,所以不辭千辛萬(wan) 苦,西天取經。那從(cong) 貞觀二年到貞觀十九年總共出國十七年,終於(yu) 把六千卷佛經帶回國,開始翻譯。這是唐太宗敕令他翻譯的,唐太宗替他建立了譯場來翻譯佛經,這個(ge) 翻譯是非常認真的。怎麽(me) 認真呢?並不是由玄奘一個(ge) 人翻譯,也不是它指定一個(ge) 人翻譯,這個(ge) 譯場是團體(ti) 翻譯。有一個(ge) 人先讀梵文,由一個(ge) 懂梵文的人先把梵文讀出來,有一個(ge) 人口譯,讀梵文他就翻成漢語,口譯,口譯之後有一個(ge) 人筆受,把它寫(xie) 成文字,當然寫(xie) 成的文字,比較接近白話。但是這些是有學問的人,所以不完全白話,所以對於(yu) 口譯的內(nei) 容用文章寫(xie) 出來,叫筆受。用文章寫(xie) 出來以後,這個(ge) 文章並不一定很通順,要有文學素養(yang) 更高的人來潤飾,來修飾,讓它也具有文學之美。當然最後玄奘要審核過,而且玄奘開始講授,就是大家開始研習(xi) 了。就這樣子一直翻譯,就這麽(me) 認真,翻譯到玄奘已經老了,那時唐太宗已經死了,到了唐玄宗。玄奘跟唐玄宗說我老了不能做這個(ge) 工作了,我要告老,我要去安養(yang) 了。唐玄宗說,假如你不主持翻譯,請問還有誰能主持?請您老還是勉強一點吧。所以玄奘就勉強的再主持下去,一直翻到死為(wei) 止,所以現在我們(men) 讀所謂的大藏經,有許多經一開頭,這個(ge) 經題完,下麵就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召譯。我們(men) 讀到這幾句話的時候,都應該起了極大地恭敬心,因為(wei) 這是以生命換來的。這一方麵是佛教界的光榮,一方麵我認為(wei) 這是中華民族的性格,中華民族的好學精神。這種好學精神,是由孔子以來,所諄諄教誨的。所以作為(wei) 一個(ge) 儒家之徒,是好學的,而這個(ge) 好學,不隻是學我們(men) 自己本宗的學問,乃至於(yu) 不隻是學我們(men) 本族的學問,人間世界所有的學問,都是一個(ge) 儒者要學的學問。

所以中華民族就這樣吸收了佛教,中華民族不隻吸收佛教,不隻是吸收印度所有的宗派,印度有的宗派我們(men) 一定有,所謂空宗有宗。那麽(me) 空宗有許多派別,有宗還有許多派別,除了空宗有宗之外,中國人還自己創了宗派,天台宗、華嚴(yan) 宗、禪宗。這三宗是中國人自己創的。你看吸收一個(ge) 外來民族的高度智慧,而能夠這樣子的全麵吸收,而且還能夠發揚光大,自創宗派,而且還把這個(ge) 佛法傳(chuan) 到鄰近國家,日本韓國,都是中國的佛教傳(chuan) 過去的。現在由日本也影響了全世界的佛法。有些西方人以為(wei) 佛教是日本人的,或說佛教是日本人開發的,這是中國人的恥辱,我們(men) 對不起祖先。我們(men) 現在的留學生他的精神萬(wan) 萬(wan) 不及玄奘,所以梁啟超說玄奘是留學生的模範。各位,像玄奘這樣才叫做留學,他去留學,不是去鍍金,回頭回國以後來對國人驕傲。他是真的為(wei) 了學問為(wei) 了法教而出去的,回來之後是以整個(ge) 生命奉獻在學問當中,奉獻在文化智慧裏麵。中國人吸收了佛教,自從(cong) 隋唐以後中國的文化變成儒釋道三家。本來儒道兩(liang) 家為(wei) 什麽(me) 變成儒釋道三家,佛家不是中國人發明的,為(wei) 什麽(me) 它也可以算作中國文化的主流?各位這就是人類之所以生生不息,人類的文明日漸昌盛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心態——好學。

這一種好學的精神,一直流傳(chuan) 到近代。中西文化又相遇了,以前是印度把佛教傳(chuan) 過來,我們(men) 中國人自己到西天取經,現在這個(ge) 時代呢,不要那麽(me) 辛苦,世界交通發達,東(dong) 西方的人,可以麵對麵了。也就是說,西方文化傳(chuan) 到中國來了,我們(men) 中國人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了。那麽(me) 請問,現在的中國人怎麽(me) 麵對西方文化?很不幸的是,以前佛教傳(chuan) 到中國來,他們(men) 這些傳(chuan) 教士,傳(chuan) 教的人,傳(chuan) 教的和尚,真的是有智慧的有學問的,真的是可敬的。其實西方文化剛傳(chuan) 到中國的時候,明朝末年,他們(men) 也是通過傳(chuan) 教士,所以這個(ge) 宗教,宗教人士,都是很可敬的,他們(men) 真的是為(wei) 了傳(chuan) 播他們(men) 的宗教,千辛萬(wan) 苦,在所不惜,所以佛教是先從(cong) 和尚帶到中國來。現在西方的學問也先從(cong) 他們(men) 的傳(chuan) 教士傳(chuan) 到中國來。像利瑪竇一批人,那時候中國人跟他們(men) 接觸的是士大夫階級,是真正的有學問的人,也就是真正的孔門之徒了。於(yu) 是,西方人當時很尊重中國,中國人也很尊重這些傳(chuan) 教士,互相的文化交流,那時候幾年之間,中國的讀書(shu) 人就學了西方的天文學跟他們(men) 的地理學,尤其是畫地圖的方法,乃至於(yu) 醫藥,總之那是一個(ge) 非常好的交流,都有積極地成就。利瑪竇回到西方,寫(xie) 了一本書(shu) ,他讚賞東(dong) 方,讚賞中國,是一個(ge) 黃金的國度。所以互相讚歎,互相學習(xi) ,本來文化的交流應該是在這個(ge) 層麵上,用這一種態度。

不過後來滿清入關(guan) 之後,驅逐傳(chuan) 教士。因為(wei) 有一些傳(chuan) 教士,這個(ge) 來的人越來越多了,龍蛇混雜,有一些傳(chuan) 教士沒智慧,他們(men) 都太驕傲了,他們(men) 跟中國人說要信上帝,中國人也有人信上帝了。他們(men) 又說除了上帝之外,其他的神都不可以崇拜,其他的神都是魔鬼。所以把其他的神全部打掉,全部拿去燒掉。可是呢,最後發現,中國人還在拜,拜什麽(me) ,拜祖先,祖先也是魔鬼。所以把神主牌位拿去燒掉,真的有些教徒就這樣燒了,這燒了神像還沒有關(guan) 係,你燒祖先的神主牌啊。這地方官發現了,緊張了,上報朝廷,朝廷震怒,下令驅逐所有傳(chuan) 教士,叫做閉關(guan) 自守。從(cong) 此不開關(guan) ,傳(chuan) 教士不準進來。這是三百年前的事,而這兩(liang) 三百年,就清朝的兩(liang) 百多年,正是西方文化,西方科學蒸蒸日上的時候。而我們(men) 中國呢,因為(wei) 滿清統治漢族,以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所以他們(men) 不得不用非常的嚴(yan) 厲手段,軍(jun) 事統治,嚴(yan) 厲管束漢人。不僅(jin) 是管束這個(ge) 社會(hui) 的次序,最重要的影響是最大程度的管束讀書(shu) 人的思想。讀書(shu) 人不可以有大的誌氣,像孟子說當今天下舍我其誰,如果讀書(shu) 人說這句話是要下監牢的,是要被殺的。當今天下就是我皇帝老子的事,怎麽(me) 你讀書(shu) 人也說當今天下。所以不準談什麽(me) 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於(yu) 是清朝的學術,就以小學為(wei) 主,以文字聲律訓詁來指示讀書(shu) 。讀什麽(me) 書(shu) ,來考據古書(shu) ,哪一個(ge) 字跟哪一個(ge) 字相同,哪一個(ge) 字又解錯了,哪一本書(shu) ,又有什麽(me) 好的版本,就考據這些。這就是清朝最大成就。而清朝對於(yu) 人生的理想,也可以說對於(yu) 儒釋道三家,尤其是儒家的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一無貢獻。所以清朝的學問被稱為(wei) 小學。中國古人也有小學,所謂灑掃應對進退,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但是中國人最後要讀大學,大學是修己治人之學,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那麽(me) 清朝最重要的是發展小學,由於(yu) 如此,學風日漸萎靡,人心、人的誌氣日漸萎縮,學風萎靡,人心萎縮,到最後百姓就無所歸向,那不隻百姓無所歸向,朝廷也越來越不像樣,所以到了最後叫做腐敗。上層腐敗,這叫上無道揆,那麽(me) 下層也腐敗,下無法守。所以滿清末年就是一個(ge) 黑暗的時代,滿清兩(liang) 百多年中華民族日漸下滑,走下坡,西方民族蒸蒸日上。

這樣子經過了兩(liang) 百三十年,一個(ge) 上升,一個(ge) 下降,相差就有四五百年的差距,所以滿清末年西方人來叩關(guan) 。你不是閉關(guan) 嗎,我來敲門,叩關(guan) ,為(wei) 什麽(me) 他們(men) 要讓滿清重新開關(guan) 呢?為(wei) 什麽(me) 他們(men) 來叩關(guan) 呢?他們(men) 要做生意。所以他們(men) 用所謂船堅炮利他們(men) 保護著商船商隊,進到中國來。那麽(me) 滿清被打的落花流水,隻好開關(guan) 迎接西方的所有要求,當然包括傳(chuan) 教,最主要是商業(ye) ,其實是一種移民、勢力的控製。這時候的中國人一方麵沒有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nei) 聖外王的誌氣,一方麵社會(hui) 又是如此腐敗不堪,讓中國人確實喪(sang) 失了自信心。一般百姓喪(sang) 失自信心還沒關(guan) 係,最可怕的是知識分子也喪(sang) 失了自信心。因為(wei) 知識分子的內(nei) 心裏麵沒有真正的誌氣,他們(men) 雖然讀了許多書(shu) ,但是不能夠了解聖賢真實的本意。所以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社會(hui) 上就升起了一股所謂的崇洋的心態。政府就派出許多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如果沒有誌氣,他們(men) 到了外國,發現外國的美好風光,對於(yu) 自己的民族他們(men) 則更加的失望,所以才有五四。這個(ge) 文化運動所表現得的現象,我稱為(wei) 愛國心切。這些知識分子,你不能夠說他們(men) 的用意本來就是要殘害我們(men) 的民族,他們(men) 本來的態度是愛國。但是他們(men) 的心裏呢是激切的,我說愛國是對的,但是心切不是一個(ge) 知識分子應該有的態度。知識分子應該有百年千年的眼光,你怎麽(me) 可以因為(wei) 你當前所處的時代,中國沒落的時代,你就否定了中國五千年呢?這個(ge) 就是心切,你的激切是有妨礙的,所以知識分子不可以激切。而五四時代的有一些知識分子激切,一般人想為(wei) 什麽(me) 這些知識分子他也是讀中國書(shu) 長大,他也是讀經長大,他們(men) 心裏怎麽(me) 那麽(me) 容易變化呢?那麽(me) 讀經典又有何用呢?其實五四時代的這一批激切的知識分子大部分是因為(wei) 他們(men) 從(cong) 年輕時代就到外國去留學,他們(men) 的人生的曆練還不夠,就已經離開本國了。尤其剛才說過滿清兩(liang) 百多年來的整個(ge) 學術風氣,並沒有真正的發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本意。他們(men) 的基礎是不夠的,就是他們(men) 的心靈基礎是不夠的,而年輕時代又長期住在外國,所以他們(men) 難免就有這種非常愛國,難免有這種激切的態度。

不過雖然有這麽(me) 一批激切的分子,大家要知道,大部分的讀書(shu) 人都還是很老實的,都還是盡力要維護中國文化的,大部分是這一批老知識分子。五四時代的那一批名流隻不過是少數,但是為(wei) 什麽(me) 到最後那批少數人成功了呢?這或許是天意,當然這裏也有一些理由可說。比如剛才說他們(men) 都是留學回來的,那麽(me) 知識很新穎,可以唬人,把人鎮住了。因為(wei) 一般老秀才,沒有他們(men) 的口才,沒有像他們(men) 這樣見過世麵,所以他們(men) 這些人的驕奢之氣,氣焰盛盛,把他們(men) 壓下去了。那麽(me) 第二點呢,我說這是天意是這個(ge) 國民政府,就是國民黨(dang) 政府,居然采取這些少數人的意見,然後把它放在政府的私政當中,尤其是放在教育的政策裏麵。要知道,國民黨(dang) 政府就是國民革命那,國民革命的領導人是孫中山先生,那麽(me) 孫中山先生他的人品是很純正的。不過大家要知道孫中山先生他學問的本色還是西方學問。所以孫中山也是留學生,所以他所用的很重要的人物,尤其是教育部長,他就用留學生,這是天意。我們(men) 現在講這一段的曆史,並不是要抱怨,而是我們(men) 要了解當時代在變化的時候,尤其當人類的文化互相碰撞的時候,我們(men) 應當以什麽(me) 態度來麵對這個(ge) 時代,來麵對不同的文化。這是一個(ge) 有良心的知識分子,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的事。所以如果依照孔子的教導,見賢思齊焉,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麽(me) 依照中華民族吸收佛教的經驗,我們(men) 現在麵對西方文化理當如何?這是非常簡單的事情,隻是以前儒道兩(liang) 家變成儒釋道三家,現在儒釋道三家就要變成儒釋道西四家。因為(wei) 人類的理性無窮,人類理性所要開發的學問無窮。所以遇到理性的學問,如果是在我們(men) 已經成就的之外,他既然也是理性,我們(men) 還沒有成就,那我們(men) 就應該尊重他,應該學習(xi) 他,最後是應該消化他。所謂消化的意思就是讓這些學問也變成我們(men) 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變成我們(men) 自己的血肉。

文化的融合不是一種組合,他是一種融會(hui) 是一種貫通,所以要消化掉。所以五四時代提倡一個(ge) 口號叫做全盤西化,現在我提出了另外一個(ge) 觀點,叫做全盤化西。我們(men) 要把西方的學問消化進來,為(wei) 什麽(me) 西方的學問可以消化進來?因為(wei) 他也是人間的學問。也就是說他也是理性的開發,而人類的理性隻有一個(ge) 理性,而且同一個(ge) 理性,隻是理性有不同的發展的麵向,或是不同發展的層次,既然人類的理性是有作用的,這個(ge) 人類理性的開發理當擁有一切。所以最理想的民族文化的發展是這一個(ge) 民族本身經過曆史長遠的發展,應該把人類所有理性的內(nei) 涵都開發出來。或許我們(men) 可以這樣說,一個(ge) 民族到某個(ge) 時代還沒有開發全盡的,讓他再繼續生存下去,照例應該可以把其他開發的都開發出來。所以以中華民族的好學程度,縱使沒有西方文化傳(chuan) 進來,中國人要盡民族的本性,或說一個(ge) 人要盡一個(ge) 君子的本性,他應該隨時自我反省,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一定要勉勵,對不足的再多開擴,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所以中華民族本來就應該自己開出民主科學,自己現在還沒有開出,還來不及開出,而西方人已經開的相當的豐(feng) 富,相當的完整,這本來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福氣,我們(men) 的幸運。我們(men) 可以看到別的民族已經把我們(men) 還沒有開發出來的另一麵,或是另一個(ge) 層次開發的這麽(me) 好。所以我們(men) 自己民族不必以長久的曆史來開發,我們(men) 就可以學習(xi) ,學習(xi) 就不需要長久的時間,所以一個(ge) 有理性的人,要學習(xi) 理性的成就,照道理應該是相當簡單容易的。所以隻看誠懇的程度。

既然是理性的為(wei) 什麽(me) 不能學,西方人的科學,是從(cong) 邏輯數學而來,邏輯數學本來就是人類心靈本有的東(dong) 西,為(wei) 什麽(me) 中國人沒有邏輯?中國人有邏輯,中國這些學者有邏輯,隻是沒有反省邏輯,沒有成就邏輯學。所以對邏輯的研究不夠精密,所以邏輯往往不能夠起大的作用。中國人有數學,隻不過數學沒有所謂的現代化,沒有符號化,沒有高度的抽象化,所以數學用起來笨重,不好用。那麽(me) 隻要往前一轉,那中國人的邏輯數學就可以很快的有所成就,不僅(jin) 是能夠跟西方人一般的成就,乃至於(yu) 也可以超越西方,因為(wei) 西方人不敢說他們(men) 已經把邏輯數學的道理都已經講的完滿了,都已經講到盡頭了。所以科學也可以成就,因為(wei) 科學就是按照思考的道理一步一步的深入的,所以要耐得住繁瑣。要言必有據,行必有序,你講一句話,你做一項的思考,一定要有本有源,有根有據,你去一步一步的去推理,一定要按照邏輯的順序。所以胡適之罵中國人說中國人都是差不多先生,什麽(me) 說差不多?這就是說中國人的科學精神,不夠精密。但是差不多這三個(ge) 字是不是就一定不可以用呢?其實在人情世故上,有些地方是要差不多的,鄭板橋說難得糊塗。但是在科學的研究上,你就不可以差不多,你不可以糊塗。這是兩(liang) 種不同的人生的麵向,你要用不同的心態來麵對來處理,所以胡適之完全傾(qing) 向於(yu) 科學,打消了其他的學問,隻是一種五四的偏激,叫全盤西化,叫科學掛帥。

西方人的科學既然是人類理性的成就,我們(men) 中國人為(wei) 什麽(me) 不能學科學?上一次講過學科學並不那麽(me) 困難,隻要我們(men) 把握到科學的精神,我們(men) 做好科學的教育。五四時代說我們(men) 學西方文化的主題叫做科學與(yu) 民主,另外一方麵是民主,什麽(me) 叫做民主?民主是一種政治製度。自從(cong) 有人類以來,因為(wei) 人類是要群居的,既然很多人住在一起,很多人共同生活,就要某些規範,某些次序,這個(ge) 規範次序漸漸的形成了有係統的製度。這個(ge) 製度是用來管理眾(zhong) 人,使眾(zhong) 人都可以在一個(ge) 次序中共同生活,這個(ge) 管理眾(zhong) 人的事情叫做政治。所以有所謂的政治製度。隻要人類群居,就要有政治,就要有製度。而在人類曆史中,有各種的政治的製度。那麽(me) 不管所謂的奴隸社會(hui) ,後來是貴族政治,貴族的體(ti) 製,然後再到所謂的專(zhuan) 製的政治,專(zhuan) 製的體(ti) 製,大概人類對於(yu) 政治的處理方式,也隻不過幾種。那麽(me) 比較成熟的也隻不過是所謂貴族政治,專(zhuan) 製政治。這兩(liang) 種體(ti) 製,也能夠治國,也能夠處理百姓的生活,但是問題比較多。所以後來發展為(wei) 民主政治,那麽(me) 民主政治並不見得就是完美的,西方的政治學家洛克說,人需要政治,沒有完美的政治製度。所以沒有完美的政治製度,又需要政治,所以這事是必需的惡。這不完美的政治體(ti) 製他是不完美的善,所以他是一個(ge) 惡。那麽(me) 人又需要,所以這是必需的惡,所以政治是必需的惡。政治是一種不好的東(dong) 西,而我們(men) 又必需,那怎麽(me) 辦?所以盡量追求它接近美好,就如諸最好的是不要有政治。但是他說隻有神的民族,才可以沒有政治,什麽(me) 叫做神的民族,就是每個(ge) 人都是神,每個(ge) 人都是聖人這就不需要管理了。凡是牽扯到管理一定要有製度,製度就是政治。隻有大家都是神,都是聖人,才不需要管理。所以人間一定需要政治,在一般的政治學家看來,民主政治是比較合理的政治製度,所以西方人完成了民主的政治,令我們(men) 大開眼界,非常羨慕。

中國古人原來就有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的思想。以民為(wei) 貴,以民為(wei) 本,所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wei) 中國人本來就是有民主的思想,其實不應該這樣說,中國人本來有民本的思想,以民為(wei) 本,以民為(wei) 貴,但是不可以叫做民主的思想。因為(wei) 民主這兩(liang) 個(ge) 字是一種製度的名稱。你如果以民為(wei) 本,而沒有形成一種製度就不可以叫做民主。所以民本跟民主是不一樣的,還差一個(ge) 製度的建立。當然有民本,以民為(wei) 貴的這一種傳(chuan) 統,要進一步形成製度,把民本跟民貴這一種見解真正的落實在政治的體(ti) 製當中,這是相當容易的。隻要中國人真的是理性化的,把民本落實為(wei) 民主,應該不這麽(me) 困難。所以中國將近一百年來其實在政治上也都追求政治體(ti) 製的清明。這是兩(liang) 個(ge) 大黨(dang) 都共同追求的目標,我們(men) 百姓非常有幸這一種的追求日漸起色,有相當的成就。隻是到現在,可能還沒有完全完整。所以這都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還要努力的地方。

現在西方文化最重要的兩(liang) 大範疇就是科學與(yu) 民主。那麽(me) 科學與(yu) 民主如果是理性的,依照中華民族的教導,依照儒家的心態,那是一定要去追求的。所以現在我們(men) 就講到新儒家的這個(ge) 觀念。我們(men) 說儒家是完全理性化的生命,這個(ge) 理性化的生命,是內(nei) 聖外王的生命,他的學問,就是完整的學問,一時或許不完整,但是有誌於(yu) 追求完整,所以儒家的學問他永遠是活的。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人類的理性長在。所謂的天不變,地不變,道也不變,所以理性常在。而這個(ge) 理性,他是應該麵對每個(ge) 人麵對每個(ge) 時代,甚至麵對每一件事情,而有恰當的處理的。所以以儒家的精神,來麵對他當下的時代,於(yu) 是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不變的,都是君子之德。但是他所麵對的情況不同,他就應該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孔子說殷因與(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個(ge) 所因處,就是他的核心的觀念,核心的態度是不變的。但是這些處理現實事物的方式,是可變的,這禮儀(yi) 是可變的,而這基本態度是不變的。所以麵對各種不同的時代,儒家都有它恰當的作用,那麽(me) 先秦儒家有先秦儒家的見地,這是儒家的第一期發展。後來經過秦始皇的破壞,到了漢朝的複興(xing) ,又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的這個(ge) 轉變。魏晉南北朝這個(ge) 中國人的主要的學問是轉向道家,隋唐是佛學的時代,到了宋明,又複興(xing) 儒家,宋明的複興(xing) 儒家,是經過魏晉的道家以及隋唐的佛家,經過他們(men) 的洗禮,或是經過他們(men) 的刺激,經過他們(men) 的提醒而對於(yu) 儒學有更進一步的發揚。所以宋明儒學一方麵是繼承先秦儒學基本的精神,一方麵又有他們(men) 特別的學問成就。這被西方人稱為(wei) 新儒學,就是儒學新的成就。我們(men) 說宋明儒又經過清朝乃至於(yu) 民國,五四運動以來儒學又沒落。但是在五四運動的同時,我們(men) 剛才說並不是所有的學者都是這麽(me) 的激切,都是要全盤西化,民間還是保留了真正的具有儒家的基本精神的人,這一種人他們(men) 是繼承了儒家的精神,而有能夠看到整個(ge) 世局的變化,能夠為(wei) 我們(men) 中華民族在找尋當代應該有的方向。這一批人也叫做新儒家,這就是當代新儒家。所以這就是儒家的第三期發展。

第一期發展是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三個(ge) 人為(wei) 代表。第二期發展就是宋明理學,宋明儒學。宋明儒學是儒家消化佛家跟道家而使儒家的高明的一麵心性的探討更加精微的一個(ge) 時代,所以宋明儒對儒家是有貢獻的。那麽(me) 當代新儒家他是麵對西方的文化,麵對當前的時代而興(xing) 起的一個(ge) 儒家的誌業(ye) 。這個(ge) 儒家的誌業(ye) 在當代應該有那些的內(nei) 容呢?我們(men) 從(cong) 剛才講到現在,我相信各位應該也有相當的了解了。當代新儒家要做些什麽(me) 事,你如果是一個(ge) 儒家之徒,或者說你自己認為(wei) 是一個(ge) 君子之人,在當前時代,要怎麽(me) 定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或者說自己最重要的誌向在那裏、要完成哪些學問、要建立那些的功業(ye) 這才對的起孔孟,對的起儒家,對得起君子這個(ge) 稱呼。牟宗三先生他是新儒家的集大成者。因為(wei) 當代新儒家開創於(yu) 民國初年,五四運動的時候有個(ge) 人熊十力先生,他有三個(ge) 弟子,最出色。一個(ge) 是唐君毅,唐君毅先生號稱新儒家的仁者,因為(wei) 它表現了一種很廣闊的文化的包容精神,他的為(wei) 人也非常的謙恭有禮,學問廣大,然後無限的包容,這個(ge) 是儒家的仁者氣象。那麽(me) 另外一個(ge) 叫做徐複觀先生,他的文筆非常的犀利,他尤其對於(yu) 文化界教育界政治界有非常尖銳的批判,號稱新儒家的勇者。牟宗三先生思考非常的精密,他建構了當代新儒家的理論,號稱新儒家的智者,他是一個(ge) 純哲學家式的人物。而當代的中國哲學家比古代的儒者有他方便的地方。因為(wei) 當代的學術已經吸收了西方的學術的傳(chuan) 統,所謂的邏輯思考,係統的建立。所以牟宗三先生在當代所完成的學問是中西融匯,古今貫通。而這個(ge) 融會(hui) 貫通兩(liang) 個(ge) 學問,又用當代的哲學術語建構成一個(ge) 當代人乃至於(yu) 西方人都可以了解的哲學係統。用係統來說明哲學,這跟古人是大不相同的。古人是直抒胸臆,直接的把他的學問講出來。那麽(me) 我們(men) 看宋明儒的學問,往往是語錄,就是他隨機講學的記錄。假如有文章呢,也是單篇的文章,沒有形成一個(ge) 一步一步的很明白的有本有源的係統。所以建構係統是西方人的特長。

牟先生處在當代,他對於(yu) 西方的學問有他相當深入的研究,尤其對於(yu) 康德哲學,像康德的三大批判。西方人翻譯康德的三大批判,因為(wei) 康德是用德文寫(xie) 的,像翻譯成英文、法文或是其他文字,往往一個(ge) 人一輩子最多隻能翻譯一部,牟宗三先生他一個(ge) 中國人,中國人的學問跟西方是大大不同的。西方雖然是有德文法文英文的不同,但他們(men) 的文字祖宗都是拉丁文,所以他們(men) 要做翻譯是比較容易的。中國人要翻譯西方的學問是不同於(yu) 西方人翻譯西方,但是牟宗三先生以一個(ge) 人的能力翻譯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全世界沒有,沒有這回事。可見牟先生對於(yu) 西方的學問,尤其對康德的哲學深入的程度,所以不隻是對於(yu) 東(dong) 方學問,不隻是對儒釋道三家有精深的研究,有大部頭的書(shu) 著作。以我研讀的心得,我常常這樣感歎,就是要說儒家,要談儒家的學問,自從(cong) 孔子以後兩(liang) 千多年,沒有人談的比牟宗三先生清楚。要說道家的學問,自從(cong) 老子莊子以下兩(liang) 千多年,沒有人能夠把道家的基本的觀念,道家的核心的價(jia) 值,談的像牟先生這樣的深入,這樣子的精確。所以要了解道家,不讀牟先生恐怕常常是道聽途說,常常是胡思亂(luan) 想一通而已。對於(yu) 佛家,牟先生說他自己不是佛教徒,但是他對於(yu) 佛家,他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佛性與(yu) 般若》。他是從(cong) 原始佛教一直談到空宗有宗,一直談到天台華嚴(yan) 禪宗。牟先生是以天台判教為(wei) 核心,從(cong) 這裏開展出去,涉及一切的佛學。我也看過一些佛學的其他著作,但是我還是認為(wei) 牟先生這一部《佛性與(yu) 般若》寫(xie) 的最清楚。要不然,佛家的書(shu) 籍浩瀚無窮,佛家的各種說法都非常的精妙廣大,你如何去把握佛學呢?所以假如你讀牟先生的這一本書(shu) ,就很容易能夠把握它。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牟先生的思考方式是不思考則已,一思考就要思考到他的根源所在。所以每一種學問都是究本窮源,從(cong) 他的最核心的地方說起,而且一步一步的開展,建立整個(ge) 係統。所以最能夠開闊一個(ge) 人的心思,眉目清楚,最能夠讓一個(ge) 人的見識長進。所以牟先生稱為(wei) 新儒家的智者。

牟先生歸納出新儒家就是儒家在當代的發展,有三個(ge) 重要的主題。第一個(ge) 就是所謂的傳(chuan) 統的繼承。牟先生是說道統的繼承,用道統兩(liang) 個(ge) 字,所謂道,就是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家之道,以三家為(wei) 主。這個(ge) 就是中國文化的主流,這三家都指出生命的方向,這是人類的學問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幾乎已經囊括了康德所謂的實踐理性的使用,就是實踐理性這邊的發皇,這邊的開拓。儒釋道三家已經把實踐的學問開拓的非常廣大高明,所以中國人放棄了這三家的學問,不僅(jin) 對不起自己的祖先,也對不起全人類。現在經過清末民初的摧殘,我們(men) 現在的一個(ge) 中華民族的子孫,一個(ge) 儒家的子弟,第一步就應該恢複中華民族的智慧,這叫道統的繼承。那麽(me) 剛才說道統的繼承,就儒釋道三家,牟先生以身作則他對這三家,都有精深的研究,都有大部頭的著作,我們(men) 可以去參考。總之,現在一個(ge) 中國讀書(shu) 人,如果沒有相當的儒家道家佛家的學問基礎,那真的是不足以稱為(wei) 是一個(ge) 中國讀書(shu) 人,所以道統要繼承下來。

第二個(ge) 誌業(ye) 是學統的開出。學統就是學問的傳(chuan) 統,這個(ge) 學問的傳(chuan) 統大體(ti) 是指西方的學術而言,就是思辨理性方麵的學問,叫做學統。學統的開出,用開出兩(liang) 個(ge) 字,剛才道統是用繼承兩(liang) 個(ge) 字。因為(wei) 這個(ge) 道統是中華民族本有,所以叫做繼承。現在學統用開出兩(liang) 個(ge) 字,不是學習(xi) ,也不是西化,他說開出,什麽(me) 叫開出?開這個(ge) 字,是借用佛教的大乘起信論,有所謂的一心開二門。這個(ge) 開字,一個(ge) 心開出兩(liang) 個(ge) 門,那兩(liang) 個(ge) 門,真如門生滅門,就是開出真如界跟世俗界。真俗兩(liang) 界,其實都是一心所開,而雖然是一心所開,這個(ge) 真正的心是真如心,所以也可以說真如心,開生滅門。所以這個(ge) 開字,一方麵說一心可以開二門,所以一個(ge) 理性可以開出道德理性或者說實踐理性,也可以開出思辨理性或者說知識的理性,這叫一心開二門。那麽(me) 現在學統的開出也可以說由一個(ge) 理性,開出兩(liang) 麵。我們(men) 既然有道統了,現在我們(men) 又要開學統。其實更重要的是以道統為(wei) 本位,而開出學統的意思。以前曾經介紹過康德有思辨理性,人類有思辨理性跟實踐理性。而實踐理性有優(you) 先性,已經介紹過觀念。現在呢,是以道德理性為(wei) 主,而道德理性本身就可以開出知識理性,開出科學。因為(wei) 一個(ge) 君子的理想是正德利用厚生萬(wan) 物。正德是屬於(yu) 德行部分,利用跟厚生就是要開出人間的科學,乃至於(yu) 要開出人間的政治的製度。所以這是一個(ge) 君子所必須的要求,所以學統不在我們(men) 的理想之外,是在一個(ge) 君子的理想之中,所以叫做學統的開出。我們(men) 用開出兩(liang) 個(ge) 字,就可以更好的表達我們(men) 對於(yu) 西方學問學習(xi) 的態度。因為(wei) 有些人認為(wei) 我們(men) 學習(xi) 西方是把西方移植到中國來,或是嫁接在中國學問的主幹上,其實移植跟嫁接這種講法,都不如開出。我們(men) 中國文化的主幹,就可以自我生發出知識的學問。這樣也就是說西方的知識學問本來就是中國這個(ge) 學問應該有的要求,所以是自我的要求,是自我的決(jue) 定,不是因為(wei) 被西方所刺激,不是因為(wei) 西方的船堅炮利不得已要學西方的,不是我們(men) 羨慕西方的成就,所以我們(men) 學西方,而是由於(yu) 一個(ge) 儒者一個(ge) 君子一個(ge) 尊崇道德理性的人他必定自我要求的。這樣子我們(men) 去學西方的學問,去學科學,才不會(hui) 感覺到格格不入,或是才不會(hui) 用功利的態度來學習(xi) ,這本來就是我們(men) 有的,叫做學統的開出。這裏麵包括我們(men) 做學問要參考西方的係統性的研究方法,我們(men) 要把學問重新再講一遍,用精密的係統方式講出來,讓這個(ge) 學問是真的可以長留在人間,不要說人存政舉(ju) ,人亡政息。一個(ge) 人在的時候就可以傳(chuan) 法,這一個(ge) 人不在了就不能傳(chuan) 法,要把這個(ge) 法,這個(ge) 教能夠重新的說明,用係統的方式說明,來定住這個(ge) 教,讓這個(ge) 教不要隨便的遊移,這樣子這個(ge) 中國的學問也能夠長遠的保存,也能夠很明白的很確定的安住在那裏。所以西方學統的開出對中國的學問有重大的意義(yi) 。就是學問也要參考西方的表達模式,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太過玄妙了,太過高明了,這個(ge) 玄妙高明,有些達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那當然不可用語言表達,但是能夠用語言表達的要清楚表達,乃至於(yu) 不能夠語言表達的,要用語言表達他為(wei) 什麽(me) 不能表達,不能夠隻有高來高去,高來高去固然有高的境界。但是這些智慧其實可以用學問一步一步的建立,建立到不能夠表達的地方,我們(men) 明白的說以上是不能表達的。所以學統的開出,在我們(men) 中國哲學上,有重大意義(yi) 。然後我剛才說,學統的開出,主題是在科學的研究。因為(wei) 科學也是人類理性的成就,科學對人生有很大的貢獻。但是用開出兩(liang) 個(ge) 字,又代表科學的成就,要由實踐的理性來主導,來引領他的方向,這叫做開出。所以科學不會(hui) 獨自的做大,科學最後是歸人生所用,科學能夠造福人生,而不會(hui) 危害人生,這個(ge) 叫做學統的開出。這一中對於(yu) 西方的學習(xi) ,不僅(jin) 是對中國文化有作用,而且對西方文化也有重大的意義(yi) 。因為(wei) 西方人一味的往思辨理性走,他的實踐理性不足以駕馭思辨理性,也就是說人類的道德不足以引導科學的時候,那科學可能就會(hui) 出亂(luan) 。所以中國人應該負起這個(ge) 責任,西方人或許不能負起這個(ge) 責任,但是中國人的心靈還是實踐理性為(wei) 主,以道德為(wei) 主。假如中國來研究科學,中國人的科學,可以與(yu) 西方並駕齊驅,乃至於(yu) 超越西方的時候,那麽(me) 中國人必定有他正確的科學觀,正確的科學發展方向,所以中國人要趕緊回歸正位了。這叫做學統的開出。

第三個(ge) 誌業(ye) 是政統的完成。叫政統,就是政治的統序,政治的製度。這個(ge) 政統當然是指民主政治而言,叫做民主建國。剛才說過這一方麵,中國人正在積極地努力,而且越來越有成就,我們(men) 都感覺到非常的欣慰,我們(men) 也祝福我們(men) 的國家民主建國早日成就。然後我們(men) 百姓才能夠真的能在平等自由的氣氛當中,安和樂(le) 利,這也是儒家永恒的理想所在。所以當代新儒家的心態是非常的坦誠大方的,他們(men) 的眼光是很高遠的,他們(men) 的心態是很廣大的。所以在新儒家的誌業(ye) 裏麵,它不僅(jin) 是對於(yu) 中國的學問的尊重,要負起傳(chuan) 承的責任,對於(yu) 西方的學問,也有相當深刻的了解,尤其把握到他們(men) 學問的本質,而且認為(wei) 西方的學問並不難吸收,並不難消化,最後還關(guan) 切到整個(ge) 民生,體(ti) 貼百姓的疾苦,要真正能夠拯救百姓,最重要的就是政治體(ti) 製的合理化。以這樣的心態,來為(wei) 人為(wei) 學,這叫做儒家,在當代這樣做就是新的儒家,叫做當代新儒家。其實這一種心態並不是某些人的心態而已,這乃是每一個(ge) 正常的人有良知的人都希望做的,所以新儒家並不是隻有某些研究儒家學問的人,應該說每一個(ge) 有良心的人,都是新儒家。那我們(men) 可以自己期勉自己也成為(wei) 一個(ge) 新儒家。新儒家並沒有排斥其他的宗教,並沒有排斥其他的學問,隻要你是理性的,隻要你對人類是有貢獻的,隻要心靈是光明的,他都多多少少是儒家,都有儒家的心靈,都可以說是儒家的門徒。所以新儒家就跟原始儒家一樣,沒有特定的主張,他的主張就是理性。所以沒有特定的主張就是他的主張,他的主張就是一切,一切的學問,就是他的學問,一切的理想就是他的理想。

那麽(me) 如果大家要更深度的了解新儒家,我建議大家可以讀讀牟宗三先生的書(shu) 。牟先生一輩子讀書(shu) 做學問寫(xie) 書(shu) ,已經有數千萬(wan) 字,一筆一筆寫(xie) 出來,寫(xie) 了幾千萬(wan) 字。現在他已經過世了,門弟子為(wei) 他出了牟宗三全集,總共有三十二大冊(ce) 。有些是比較淺近的,有些是比較難讀的。我常常勸想要對儒家學問或是新儒家學問有所了解的人,或是想要關(guan) 心中華民族存亡的人都應該看看牟宗三先生的書(shu) 。尤其我建議準備一套牟宗三全集,然後一部一部的讀下去。牟宗三全集在台灣出版,裝訂非常的講究,價(jia) 格也不低,大概就五六千塊人民幣,而且進口非常的麻煩,在大陸隻有少數的幾本有正式出版,所以要得到牟宗三全集很不容易。據我所知,有一些朋友,因為(wei) 很熱切的想要讀,所以他們(men) 就自己影印幾部,自己讀,不知道他們(men) 有沒有剩下。假如有剩下幾部的話,如果朋友需要,或許可以跟他們(men) 商量,是不是可以讓出幾部。反正這些人也不是做生意,他就是影印的本錢多少,就是多少。不知道他們(men) 有沒有剩下。你可以去打聽打聽,這是不得已的,要進口非常困難,所以他們(men) 就用這個(ge) 方法。雖然違反於(yu) 所謂的智慧財產(chan) 權,或是說出版法了,但是也不得已。我們(men) 是可以同情他們(men) 的好學的精神。如果大家想要的話也可以去聯係一下,我這裏跟大家講一講聯係的電話好了,不知道有沒有剩下不曉得,我看看,有沒有想要,沒有人想要就不要說了,有幾個(ge) 想要的牟宗三全集,你打這個(ge) 電話看看,13752133768 姓趙,趙老師。要了解新儒家,最好是看牟先生的書(shu) ,當然如果能夠在擴大,看看唐君毅先生,徐複觀先生的書(shu) ,再往前追溯,看看熊十力先生乃至於(yu) 當代新儒家,其實他的精神或是對於(yu) 當前時代的反省,老早就起於(yu) 明末的三大儒,尤其是王船山,熊先生一生最敬佩王船山。所以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王船山,顧炎武,黃宗羲,這明末三大儒。當然可以往前追溯到宋明理學,在往上就可以通到先秦儒家,一步一步的上溯。從(cong) 當代新儒家讀起,是比較切近的。

最後還有一個(ge) 小問題,還有一個(ge) 小小的意見,就是前幾天我說過,讀經的孩子到了他長大之後,有書(shu) 院的設立可以讓他繼續往前求學。書(shu) 院的規劃現在已經有一個(ge) 簡單的草案,因為(wei) 有些人問到說,如果沒有到書(shu) 院,怎麽(me) 指導孩子繼續往前求學呢?我就想到,我在書(shu) 院的規劃裏麵,有列出在書(shu) 院裏麵要讀的書(shu) 。大概中國的書(shu) 有兩(liang) 百部左右,西方的書(shu) 有一百部左右,這個(ge) 書(shu) 目都已經開出來了。中國的兩(liang) 百部書(shu) 目主要是參考梁啟超所開的書(shu) 目。因為(wei) 在民國初年,當時清華大學的學生還念念不忘中國的學問,雖然自小他們(men) 就開始一直讀體(ti) 製的學校,現代化的小學,所以他們(men) 這一批人從(cong) 小就遠離了中國文化。到了他們(men) 讀大學的時候,他們(men) 還念念不忘,所以就請梁啟超替他們(men) 開國學書(shu) 目,研究國學需要讀那些書(shu) ,請他開出來。梁啟超就開出了兩(liang) 百多部,他認為(wei) 中國學問當中最重要的書(shu) 。清華大學生又請了胡適之開書(shu) 目,胡適之一口氣就開了兩(liang) 千多部書(shu) 。所以梁啟超就笑了,笑他說這兩(liang) 千多部書(shu) ,有的連我都沒有讀過,你給這些清華大學的理工科,而且將來都想要去留學的學生,你開這兩(liang) 千部誰去讀啊。那麽(me) 清華大學的學生不隻是認為(wei) 兩(liang) 千部太多了,連梁啟超開的兩(liang) 百多部都嫌太多,就再拜托梁啟超先生說你開一個(ge) 更簡單一點的好不好。所以梁啟超就又開了二十幾部重要的書(shu) 目。其實這二十幾部我告訴各位就是連現在的中文研究所的博士,畢業(ye) 的博士都還沒有讀完過。二十幾部沒有讀完過,中國學問哪,真的是沒落了。所以在台灣錢賓四錢穆先生他又開出更簡單的書(shu) 目叫做中國文化七書(shu) 。七本書(shu) ,你要了解中國文化,隻要讀這七本就夠了,或者說你這七本書(shu) 都沒有讀過,你對中國文化是門外漢,所以中國人最少要讀七本書(shu) 。

你看從(cong) 兩(liang) 千多部變成兩(liang) 百多部,從(cong) 兩(liang) 百多部變成二十幾部,從(cong) 二十幾部變成七部,那我把這七部念出來,看看我們(men) 在座的各位你看過沒有,如果連這七部都沒有讀過那真是慚愧啊!這七部就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再來就是《近思錄》《傳(chuan) 習(xi) 錄》《六祖壇經》,就這七本。《論語》《孟子》是儒家的基本經典,《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基本經典,這一定要讀的。然後再來就是所謂《近思錄》,近就是遠近那個(ge) 近,思就是思考的思。孔子說切問而近思,你要問問題,不要問那麽(me) 高遠的問題,問比較切實的真切的,你心中現在正在,正要,正需要的問題。你不要問那麽(me) 大問題,問,切問,問要切問,思呢,你不要想那些虛無飄渺的東(dong) 西。你要近思,所謂近就是和於(yu) 你自己,你當前的狀況,你要思考這些,所以叫做近思。《近思錄》是朱熹編的,北宋四家的學問精華,所以要了解北宋諸儒你就看《近思錄》。因為(wei) 朱熹都讀過了,他的精選集,就是周敦頤、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這四個(ge) 人的精選錄,叫《近思錄》,相當重要的一本書(shu) 。再來就是傳(chuan) 《習(xi) 錄》,王陽明的《傳(chuan) 習(xi) 錄》,這兩(liang) 部書(shu) 可以對於(yu) 宋明理學有相當的代表性,也就對於(yu) 宋明新儒家有代表性,是一定要讀的。再來就是《六祖壇經》。以《六祖壇經》來代表佛學。那麽(me) 當然六祖壇經不足以盡一切的佛學,但是呢,他叫中國人讀讀這部書(shu) ,這一部書(shu) 的智慧是很高的,而且跟中國的學問最為(wei) 接近,所以叫做中國文化七書(shu) 。那麽(me) 在我書(shu) 院的規劃當中,我用梁啟超的兩(liang) 百部書(shu) ,這些是書(shu) 院的學生一定要讀過的。所以中國人讀的中國書(shu) 太少了,我們(men) 一定要重新培養(yang) 一批讀書(shu) 種子。所以在書(shu) 院裏麵我設計是十年讀書(shu) ,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十年閉門讀書(shu) 就應該可以把這兩(liang) 百部書(shu) 都讀過。然後也不可以孤陋寡聞,也要讀西方的學問,西方的學問大概要讀一百部左右,就是西方所有學問的精華,一定要讀的,各門各派的經典之作,一定要讀的。因為(wei) 將來是國際化的時代,地球村的時代,一個(ge) 學者應該是兼通中西才可以。那麽(me) 假如有興(xing) 趣知道這些書(shu) 目的人,我們(men) 可以給他這一份書(shu) 院的規劃,那麽(me) 當然也是希望大家共同來關(guan) 注書(shu) 院的創設,這是古往今來所沒有的,也是中國跟西方所沒有的,那麽(me) 這是一個(ge) 很特別的一個(ge) 構思,需要天下許多人共同的協助。如果需要的人,這樣子我們(men) 請在那裏登記,剛才說可以在聯社登記,那麽(me) 我們(men) 登記你的電子郵箱好了。假如要交我們(men) 這邊印出來,那麽(me) 一份就二三十頁,很浪費紙張,所以我們(men) 用電子郵件,你在那裏登記電子郵件,電子的郵件信箱那麽(me) 我們(men) 用網絡發給你,那這樣子大家就有了,這樣子比較節省。需要的人去登記,時光迅速,我本來以為(wei) 六堂課是很多,但是呢,一天一天的講,也講完了。我這一次很榮幸能夠跟大家共度幾天的時光,跟大家討論一些學術的問題。我非常高興(xing) ,我個(ge) 人學問沒有什麽(me) 成就,那麽(me) 隻是跟大家共同討論,竭盡我的所能,提供給大家一些小小的所思所得。以後還有很多的大學問,我也介紹了,希望大家自己去追求大學問,那麽(me) 這樣就不枉費我來這裏一趟,希望我們(men) 以後有機會(hui) 常常見麵,謝謝各位!(鼓掌)        (廣毅班丘山、平仁整理)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