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
陳明談《原道》二十年,用眾(zhong) 籌的方式求未來發展
來源:新京報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二十
西曆2015年01月10日
《原道》創辦人兼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明。

1994年《原道》創刊首發。

《原道》二十年24輯全家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去年年底,由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和弘道書(shu) 院主辦的《原道》二十周年紀念座談暨學術研討在京舉(ju) 行。作為(wei) 一本創立20周年的MOOK,《原道》對大陸儒學的發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推動作用,並聚集了一大批儒家學者。近日,記者采訪了《原道》創辦人兼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明。
談包容
沒有一種思想可以包打天下
新京報:十年前,我參加過《原道》10周年座談會(hui) 。現在,《原道》創辦20周年了,20年堅持下來,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麽(me) ?有哪些過程是你特別難忘的?
陳明:感觸最深的是人們(men) 對儒學認知的變化,除了普通人由陌生、懷疑到有興(xing) 趣、期待的轉變,政府部門由否定到肯定的轉變,儒學內(nei) 部也由一種基於(yu) 情感的認同堅持到經由理性思考的認同堅持這樣一種變化。這是我認為(wei) 最重要的。讓我特別難忘的莫過於(yu) 看到體(ti) 製內(nei) 的思想也並非鐵板一塊。
新京報:從(cong) 《原道》本身而言,我覺得這本MOOK本身的議題相當開放,比如,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儒教與(yu) 基督教、儒學與(yu) 公共領域等,都在其議題之內(nei) 。這些可以看作你為(wei) 儒學傳(chuan) 統的現代性轉換而做的努力,也是儒學對當下現實的回應。在這種開放的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收獲?
陳明:前麵的回答實際也適應這個(ge) 問題。至於(yu) 收獲,我覺得主要是由此吸引了許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原道》中來。一個(ge) 好的刊物,一是要發好文章,二是要出人才,最重要的則是要開風氣。我們(men) 雖然做得有限,但一直以此為(wei) 方向。現在,我們(men) 更有信心了。
新京報:《原道》有一種可貴的品質,就是不回避儒學內(nei) 部的分歧和來自儒學外部的批評。比如,第23輯就刊登了首師大文學院教授黃應全批評蔣慶,認為(wei) 蔣慶提倡“王道政治”,反對民主,所以不是一個(ge) 真正的儒家,並說蔣慶“走火入魔”。作為(wei) 主編,同時也是儒家學者,你采取“不回避問題”的態度是出於(yu) 怎樣的考量?
陳明:世界是多元的,問題是複雜的,沒有一種思想可以包打天下。儒學本身也是在實踐中、論辯中確立起自己的曆史地位的。在社會(hui) 情勢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儒學內(nei) 部表現為(wei) 或改革或堅持或調和的立場和麵向,正是其內(nei) 在豐(feng) 富性的表現。蔣慶把儒學之純看得比較重要,我也不止一次說他是原教旨主義(yi) ,但我們(men) 私交不錯,觀點也具有互補性。有人不認同十分正常,我還被人說成偽(wei) 儒呢。隻要觀點有意義(yi) ,論述講邏輯,言辭激烈一點有什麽(me) 可大驚小怪的呢?
談變化
從(cong) 港台新儒家到大陸新儒家
新京報:在這20年裏,你覺得中國的新儒家思想(儒學研究)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儒學所麵臨(lin) 的挑戰,與(yu) 20年前相比,又出現了哪些變化?
陳明:開始的時候基本都是沿用港台新儒家的學術範式,從(cong) 形而上學、倫(lun) 理學角度進行研究論證和肯定。現在在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了很大不同,簡單說港台新儒家或現代新儒家主要是在中西關(guan) 係中把西方文化作為(wei) 自己進行儒學思考、闡發和傳(chuan) 承的背景和參照,通過把自己說成與(yu) 之不同或與(yu) 之相通的東(dong) 西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或價(jia) 值。
現在的大陸新儒家,則是在古今關(guan) 係中開展工作,即從(cong) 現實的需要出發思考探索儒學在今天應該如何調整建構,以重建曾經有過的儒家文化符號係統與(yu) 國人生活、生命的實踐聯係,應對承擔像國家建構、國族建構以及文化認同、身心安頓等問題。
從(cong) 儒家內(nei) 部傳(chuan) 承譜係來說,如果說現代新儒家所承接的是宋明理學心性論傳(chuan) 統,那麽(me) 當代大陸新儒學則以公共領域問題為(wei) 中心,所承接的是康有為(wei) 問題。因為(wei) 康意識到外部列強的壓力、內(nei) 部人權的訴求必須在傳(chuan) 統得到傳(chuan) 承、疆域得到維持的前提下求得解決(jue) 。這也是儒家政治主張與(yu) 左派右派的區別所在。由此展開,對五四的反思成為(wei) 一個(ge) 前沿問題,因為(wei) 革命話語和啟蒙話語都是在這個(ge) 時期引進的,它的消極作用之一就是導致了近代救亡主題的被遮蔽。這是一個(ge) 挑戰,也是一個(ge) 機會(hui) 。今天對儒學的研究表現出學科的廣泛性,宗教、政治哲學、文化哲學、法學、民族學等即與(yu) 此有關(guan) 。
談權力
麵對權力儒家從(cong) 不矯情
新京報:儒家與(yu) 權力的關(guan) 係,一直是一個(ge) 頗有爭(zheng) 議的話題。在這次座談會(hui) 上,秋風說,“可能儒家最基本的一個(ge) 立場是,不拒絕權力,也不恐懼權力、警惕權力,而是要引導權力、改造權力”。這種態度,其他思想比如自由主義(yi) 也是如此,並且在製度上做出了迄今為(wei) 止最為(wei) 成功的設計與(yu) 安排。在這一問題上,儒家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在哪裏?我想聽聽你個(ge) 人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陳明:士之仕也猶農(nong) 夫之耕也,因為(wei) 憂國憂民,不仕無義(yi) ,所以麵對權力儒家從(cong) 不矯情。儒家與(yu) 權力的結合往往是通過個(ge) 體(ti) 的政治參與(yu) 實現的,而經由製度設計可能要追溯到周公的製禮作樂(le) 吧。自由主義(yi) 者實際也基本屬於(yu) 這種情況。它們(men) 之所以有條件進行製度設計隻因為(wei) 他們(men) 後麵有整個(ge) 第三等級作為(wei) 支撐。那個(ge) 設計好不好成不成功另說,但在我們(men) 國家要成為(wei) 現實恐怕還得具備很多的條件。但日子總是要過的,在給定的條件下改良向前應屬王道,個(ge) 人以為(wei) 這就是儒家政治哲學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之所在。
新京報:在這次座談會(hui) 上,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唐文明說,“過去的儒家都喜歡講"為(wei) 天地立心",我現在對這樣的講法越來越反感”。“我覺得現在儒學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擔當,而是不夠謙卑。原來認為(wei) 是天理天道,現在全部放在人身上、放在人這樣一個(ge) 自然、欲望的稟性上,缺乏對終極者、神聖者的敬畏。”你對這個(ge) 問題,又有怎樣的看法?
陳明:唐文明教授是我經常討論的儒家同道。他不僅(jin) 主張儒家文化是一種宗教,同時也跟蔣慶一樣主張國教論。他這話的意思是說一般儒者講承擔,卻沒意識到對天的信仰,有以人僭天之嫌,進而存在以人代天之險!張載說這話是基於(yu) 他所謂的唯物論哲學,而這並不是儒門主流。上天以生物為(wei) 心,要你人去立什麽(me) 心呢?天命之謂性,你人要做的事正心誠意成己成物這才是正道。我雖然主張公民宗教說而反對國教論,但對儒家文化的宗教性理解卻是跟唐文明、蔣慶完全一樣的,所以對這段發言也是完全讚成的。
新京報:對於(yu) 《原道》的未來,你有怎樣的計劃與(yu) 考量?
陳明:《原道》成為(wei) 核心期刊後我就與(yu) 嶽麓書(shu) 院簽訂合同,刊物在法律上已經歸屬於(yu) 嶽麓書(shu) 院了。我是湖南人,嶽麓書(shu) 院是儒家文化幾乎唯一的道場,對我對刊物這都應該是一個(ge) 不錯的歸宿。生命有限,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才能永遠不幹。《原道》明年開始將改為(wei) 季刊,一年四本。我在QQ建了一個(ge) 討論群,已經有一百多名博士、博士後參與(yu) 其中,我打算充分調動這些年輕人的力量,用眾(zhong) 籌的方式求得未來的發展—要知道二十年前我也是在他們(men) 這樣的年齡創辦了刊物啊。年輕、跨學科、公共領域,這是《原道》紀念座談的關(guan) 鍵詞,也是理解、決(jue) 定《原道》未來發展的關(guan) 鍵詞。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