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時代的悲苦——從佛教客塵說談起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2-05-23 08:00:00
 |
張新民
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為(wei)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明史學會(hui) 王陽明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存在與(yu) 體(ti) 悟》《儒學的返本與(yu) 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yu) 體(ti) 悟》《貴州地方誌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yu) 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shu) 》,整理古籍十餘(yu) 種。
|
《華嚴》言人乃有罪者,誠哉斯言也。然人之有罪,非僅人心壞死,無明盛熾,貪欲橫行,邪惡乖張;更重要者,則為真我之喪失,天性之遮蔽,本心之汙染,亦即煩惱妄念鳩占鵲巢,入室操戈,占居生命王位,而為所欲為也。此可謂之反客為主,佛教則逕稱其為客塵。客者外來,塵者染汙。客塵積久成垢,垢複層層堆積,乃至自性光明如燈吹熄,遂坐黑漆桶子之中,人人身懷秘藏而不知,個個內揣至寶而不覺。有如基督論人有原罪,乃麵對超越界之上帝,比照現實惡濁之人生,始可有懺悔一說。《華嚴》說人有罪,亦因真性本來清靜,惜乎煩惱排江倒海,乃出此哀憫之言。
客塵也者,乃外來之染汙,無始以來之無明,生命內在之煩惱耳。自性本來清淨,生命原就自由,惜乎客塵易客為主,遂使清靜轉為不清淨,自由變為不自由,非特固有真性無從發用顯露,即生命亦成無明煩惱之巢穴矣。嗚呼!此可謂生命之大顛倒,人生之大不幸,豈可不哀憫乎?豈能不惋惜哉?
故餘不能不問,設若人性深處本來即非如來藏,設若無明煩惱原來即為原生命之本質,設若真善美諸價值從來就與生命之本質毫無關聯,則人之墮落豈能彰顯,人之下陷焉能明然,人之沉淪曷以拯救?即使客塵,亦不過假說。何以言之?答曰:心性本自靈明,無是無非,絕是絕非,超是超非,猶如虛空,加之一毫無從加,減之一毫無從減,一切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又何有一事一物能自於其外乎?故客塵也者,究其真實,雖多賴緣而起,亦非性外所生。一如漫天浮雲非從虛空外生起,客塵又曷能外於心體而對其翳蔽乎?客塵本空,雖染可去。心佛眾生,本無差別。惟理迷識昧,念妄惑滋,成種種相,造種種業,乃至心性全體迷暗,而又附體起用矣。故《大乘起信論》遂不能不一心開二門,而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皆同時向人敞開耳。
嗚呼!人人皆擁有光明自性而不覺,人人皆內懷如來藏而未知,人人皆具足佛地功德而弗明,實生命陷入汙染而難以自拔,人生遭受無明牽引而無從解脫,乃致生死流轉,輪回無已,而佛自是佛,眾生自是眾生,如《楞嚴》所說:“雖曰性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豈不悲哉!故釋迦悟道之後,不能不歎息,眾生至可憫哉!而今之欲救世者,又曷能不傷心大痛耶?
仁者憂世,智者憫人。憂定思憂,憫止複憫,憂何能止,憫焉能息?蓋有見於凡聖同一真性,客塵所覆遂難自顯,而不能不同體大悲,不能不同體大痛。蓋深知“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不能不棲遑奔走,累累如喪家犬。試問眾生病,餘何能不病?眾生痛,餘曷能不痛? 眾生苦,餘何能不苦?眾生悲,餘何能不悲?眾生累,餘何能不累?眾生戚,餘何能不戚?嗚呼! 人間戾氣彌漫,障業深重,早現地獄之相,然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人間苦難未盡亦不離眾生。大智大悲如地藏菩薩者,終不在天上成佛;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亦未嚐脫離有情世間。則雖在地獄,猶可證取無上正覺正果;矧乃人間,曷故不能回歸清靜真性耶?
嗟夫!時代悲苦,人生悲苦。悲苦而不自知,悲苦而不自覺,故餘心乃大痛,餘誌亦大悲焉。
西曆二〇一二年張新民識於築垣大將山北麓水心溪夢館之晴山書屋